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94章 劝说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8375 2025-05-12 15:06

  赫鲁晓夫向谷雨普及他的玉米学,从一上任开始,他就在苏俄驻美国大使馆中添加了农业随员, 负责收集美国农业方面的信息以参考研究。。

  赫鲁晓夫告诉谷雨, 他发现美国的畜牧业之所以兴旺多半儿是由于玉米的高产。他当着谷雨的面算过一笔账, 原先每头牛的年平均产奶量将近1100公斤, 改吃玉米后, 每头可以达到4000公斤左右。要是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青贮玉米)获得丰产,那以后奶制品和肉类食品的飞速增长岂不唾手可得?

  他还告诉谷雨, 苏俄著名农学家祖勃里林教授的实验结果也表明,青贮饲料蕴含的乳酸特别促进牲畜的食欲, 就算拌上其它饲料,也能吃得盆光碗净, 所以赫鲁晓夫深信不疑,觉得玉米简直就是改变现状的灵丹妙药,因而决定开足马力把它的产量搞上去!

  谷雨默默听完,心中对赫鲁晓夫又多了一份好感, 赫鲁晓夫是苏俄领导人中,唯一一个真的想切实改善民生,而不是让苏俄人民再勒紧一下裤腰带的;是真的愿意琢磨一下怎么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住上房子,而不是想着怎么把他们饿死的人。”

  虽然他种玉米这事失败的有点搞笑,但是你不能说他种玉米是没有良心; 你可以说赫鲁晓夫楼样子丑、隔音差、厕所小;但是人家至少是真的给老百姓免费送房子,免费送的东西, 还要求那么多?

  所以谷雨顿生同情之色, 想了想决定给他泼一盆水, 他先是说赫鲁晓夫说的很对,然后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有一条我不知道您是否清楚, 玉米原产于南美,是一种喜温作物,全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

  我国的技术人员做过统计,温度在22~30℃的条件下, 最适宜玉米生长; 当温度上升到40~45℃时, 玉米便处于昏迷状态; 而当温度达到45~60℃时, 短期内就会死亡。

  玉米生长的最低温度10-12度,种子发芽要求6-10℃,拔节期要求15-27℃,开花期要求25-26℃,灌浆期要求20-24℃……”。

  说完了玉米生产对温度和日照的要求, 赫鲁晓夫的脸色慢慢难看起来, 谷雨也没客气, 继续说道,“苏俄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日照量也存在明显差距,不具备美国那样的自然生长带。。

  乌克兰能丰产并不代表在缺乏光照,温度的西伯利亚冰原上也茁壮成长, 就算能长出来, 也未必有美国的产量,您需要谨慎一些,不能太乐观了!

  我国纬度比贵国低,气温普遍比贵国高,但我国种植的玉米产量并不比小麦高,虽然我国的化肥使用量不如贵国,但我国毕竟种了几百年玉米, 而贵国各个集体农庄有多少种过?我并不认为,贵国的集体农庄能够迅速种好玉米,这需要一个培训的过程,这需要时间!

  而从政治上,您对玉米的过分追捧,很可能会形成另外一种现象, 党内对你不满的人在那些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区大量种植玉米, 甚至压根不给农民培训如何种植玉米, 就强迫农民种植,然后利用玉米减产作为攻击您的政治武器……”。

  “够了, 不用说了, 你什么都不懂……”赫鲁晓夫烦躁无比, 甚至相当恼火,因为他不是傻瓜, 他清楚谷雨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他确实考虑的不是太充分。

  西伯利亚冰原和乌克兰的差距太大了,光照和气温严重不足,若是有人在西伯利亚乱种玉米,然后推到他的头上,他这个锅还真背定了,他比谁都知道这段时间得罪了多少人!

  面对赫鲁晓夫的发泄, 谷雨并不生气, 也没有和他争论,而是默默得看着他,赫鲁晓夫这才反应过来, 眼前这个人不是苏俄的州委枢机,而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是他的客人。

  所以他不得不自己找台阶下,“谷同志, 嗷, 我说的是玉米种植,嗯, 您毕竟没有亲自种过玉米, 而我种过……”。

  谷雨微微笑了笑, 然后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可能不清楚,我和您一样,同样都对种植玉米寄予了巨大的希望,因为我非常清楚,中国人民要想吃得饱只能靠水稻,而要想吃得好,必须靠玉米。。

  就在战火纷飞的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1937年, 我动员了全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始了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的育种发展,期间从全世界引进的各种品种数以万计,参与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一开始的几百人到现在的数以万计,期间各种投入无比巨大

  随着杂交玉米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我国建国开始到现在, 中国不断推进玉米种植, 种植面积增加了将近四倍,亩产量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从原来每公顷不到1.5吨,到现在通过杂交法提升到每公顷产量2.8吨, 但即便如此, 这个产量还是非常低的。

  我之所以告诉您中国会大规模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有三个原因, 一是响应贵国, 赢得贵国的好感, 通过出口玉米, 赚取外汇,从贵国引进工业设备和资源,加快基础建设; 二是玉米耐旱,对水分要求不高, 而中国旱地高达九千万公顷, 哪怕一半用来种植玉米, 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也会增加许多;

  三是自三十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玉米杂交育种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已经培训了多个优良的玉米单交种,已经有多个培育基地,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尽快取代原来的低产玉米品种……”

  谷雨的原因中实际上还有第四条,那就是那三年很可能会出现规模很大的旱灾, 而在出现大旱灾时, 种植其他农作物都不怎么靠谱, 谷雨自然考虑多种玉米,所以打着支持赫鲁晓夫, 更多的出口玉米的名义扩大玉米种植, 是非常好的应对旱灾的办法。

  赫鲁晓夫听到这里, 相当尴尬,脸色微微涨红,他指责谷雨不懂玉米种植,没想到人家比他玩这些早了许多许多,而且做了大量的工作, 也去了不菲的成就,现在大规模推广玉米只是顺应发展的需要罢了。

  而1937年, 赫鲁晓夫在搞什么呢,在莫斯科搞大清洗, 把下面的区委枢机送去见上帝,以至于钢铁同志大骂他蠢货,不要把人抓光了!

  所以赫鲁晓夫自然很没面子, 他觉得自己跟小丑一样表演, 不过他还是硬着头皮说道,“谷同志,贵国的玉米种植有了这么大突破,完全可以早一点说嘛!”@

  谷雨摇摇头,“我非常讨厌李森科搞政治干预科学那一套, 但我也不能因为讨厌, 就在生物领域指手画脚, 那同样是政治干预科学,今天如果不是您主动提到玉米种植, 我还不会说这么多……”。

  事实上, 赫鲁晓夫对李森科并不怎么在意, 他在乌克兰期间和钢铁同志围绕着是种春小麦还是冬小麦撕逼了一番, 李森科站在钢铁同志一边, 以学术专家的名头给他找了不少麻烦。

  不过到了1952年, 李森科又向赫鲁晓夫展示了他在混合农业试验中的成就,再一次赢得了赫鲁晓夫的认可, 所以赫鲁晓夫上台后,李森科虽然很难再收拾别人,但还是苏俄农业和遗传学研究的首席专家

  原因很简单,苏俄的气候条件实在不怎么样, 赫鲁晓夫发现除了李森科的学说以外, 其他学说都宣判了苏俄粮食生产死缓, 这是赫鲁晓夫绝不能接受的,他必须快速提升粮食产量,更不要说李森科那一套有足够的政治正确。

  偏偏此时生物学处于发展初期, 获得性遗传(也就是后来的表观遗传) 并不是胡说八道, 有大量的实证,而获得性遗传理论可能与“更先进的育种技术”混淆, 产生足以误导决策部门的显著成果, 所以李森科大爷又回来了!。

  既然赫鲁晓夫是这样想的, 他自然要帮着李森科说两句,还特别强调李森科的学说在政治上的正确性, 谷雨这才想起来李森科现在活得还很精神。

  谷雨摇摇头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我不在乎李森科和摩尔根的学术之争,但我不认为世界上存在资产阶级科学和社会主义科学的区别。

  李森科的理论对我们的帮助不小,我们的技术人员利用李森科的理论找到了淡水鱼产卵的规律,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淡水鱼产量,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但李森科提倡农作物高度密植, 让农民种植的时候,把作物的种子培植地非常近, 还有他提倡的橡胶用有性繁殖方法进行育种,用本地高产橡胶树的树冠枝芽进行芽接这些, 经过我们的实践证明都是严重错误的, 差一点误导了我们!

  我的态度是一贯的, 不管技术人员是支持李森科,还是支持摩尔根,只要能够完成我们的科研课题, 都是好样的!”@

  赫鲁晓夫沉默稍许,然后问道,“摩尔根的学说对中国有帮助吗?”

  “中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领域的突破, 就是技术人员参考摩尔根学说的结果,中国能迅速解决温饱问题,摩尔根学说的帮助很大!”

  “玉米育种要用摩尔根的学说?”

  赫鲁晓夫立刻挺直了腰杆, 显得十分震惊,他明白这是谷雨再一次提醒他,在谷雨给出肯定结论后,他寻即说道,“我会尽快派出一个农业技术考察团前往中国,考察玉米育种,等到明年访问贵国, 我希望可以参观贵国的玉米育种基地!”

  谷雨自然同意, 至此谷雨完成了对赫鲁晓夫的提醒,未来赫鲁晓夫怎么搞那是他的事情,坐在轿车上, 两人私密交流时, 他可以提醒,在其他场合, 他并不会说一句赫鲁晓夫不对的话。

  而赫鲁晓夫此时虽然还无比坚信要想解决苏俄的饲料粮问题, 必须尽可能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但此时此刻,他已经有了一些犹豫,从狂热中逐渐冷静下来。

  或许在乌克兰和莫斯科这些他试点过的地区效果很好, 在其他地区未必,在没有明确哪里可以种, 哪里不可以种之前,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接下来要做的是在全苏寻找多家集体农庄,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种植, 寻找最适合的种植地区,然后再推广,不过这样一来, 玉米产量的增长速度可能就没有那么快,此时他又想起谷雨建议他少提3-4年内吃肉赶上美国的事情,应该是真得为他好……(

  产生了疑虑之后,赫鲁晓夫又发现搞不好真得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玉米,这就要求苏俄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可中国疯狂走资和越来越大的胃口也让赫鲁晓夫头疼无比!

  不过总体来说,中国领导人谷雨是非常友好的,虽然谷雨的友好背后的原因是美国的巨大压力, 但赫鲁晓夫何尝不是这个原因, 就这样吧, 现在这样也能接受!

  就在赫鲁晓夫脸色变幻间, 克里姆林宫到了, 赫鲁晓夫收拾心情, 和谷雨一起下车, 谷雨又被安排在沙皇寝宫, 他也无所谓,在休息了半天之后,当天晚间,中苏两党的高层进行了第一次会谈。

  赫鲁晓夫先介绍苏共内部的变局,谷雨表示了坚定支持, 交谈了很长一段时间后, 双方进入到外交议题, 赫鲁晓夫通报了阿富汗政变之后美国的所作所为,当他提到苏俄已经获悉, 美国正在扩建喀布尔的军事基地,修建机场,谷雨脸色自然不是很好看。

  赫鲁晓夫要的就是这个, 阿富汗的位置太敏感了, 美国人在阿富汗搞东搞西,等于同时在逼迫中苏, 这也有利于加强中苏的关系。

  赫鲁晓夫告诉谷雨, 苏俄正在按照他的意见做相应的工作,不过这一次阿富汗反动派的镇压动作很大,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残余力量即便得到了苏俄的支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反抗。

  而苏俄和阿富汗边界地区的中亚各族, 苏俄一直在渗透, 但那边的反动派太多, 苏俄又不敢搞得太过头,怕引发国际舆论的批评,所以赫鲁晓夫希望加强与中国同志的合作,并在中国西域靠近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地区建立情报监听机构。

  谷雨虽然不喜欢美国人跑到阿富汗,但同样也不希望老毛子跑到西域搞什么监听机构, 不过谷雨权衡一番, 表示原则上他不反对中苏两国合作建立针对南亚美军的情报监听机构, 但在苏方没有拿出细化报告前,他不方便给出明确的回复。

  在连续的移民后, 西域已经相当稳定, 老毛子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来, 谷雨并不怎么害怕老毛子, 而且要想收拾美国人, 让美国人加大在阿富汗的投入,情报机构的合作是有必要的。

  在给了老毛子一个甜头后, 谷雨又提到了巴基斯坦起飞的美国飞机,不断的窜入中国境内,侦察中国的军事设施,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据说美国人研发了一款可以在24000米高空侦察的U2飞机, 他想知道苏俄是否有相应的制衡手段?如果有,希望可以从苏俄引进。。

  事实上, 此时苏俄同样面临着美国飞机和高空侦察气球的不断骚扰, 早在1956年7月, U2刚刚装备没多久, 就窜到了莫斯科,苏俄毫无办法。

  但美国人这一招, 也极大的推动了苏俄第二代高空高速飞机的研发, 不过这会老毛子还没搞出来, 但赫鲁晓夫又不愿意在谷雨面前丢面子, 所以含糊其辞, 表示不清楚情况。

  谷雨接着说道,“赫鲁晓夫同志, 天上若是一时半会没办法,那就在地面对付美军,现在阿富汗反动政府屠杀进步人士在前,我们反击也完全说得通, 我认为只要有志于推翻阿富汗反动政府的势力, 都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阿富汗离贵我两国近,离美国远,而且到处都是大山, 美国擅长的海空军派不上用场, 若是阿富汗政府不稳,美国政府派出大股美军进入阿富汗, 我们再支持反美游击队, 消耗美军……”。

  对谷雨的说法, 赫鲁晓夫显然有些担心,只要和政府作对的势力都支持, 阿富汗境内有一大堆落后腐朽的反政府力量,难不成也支持他们?这也太不政治正确了!

  而且把大股美军引导阿富汗,然后通过支持游击队消耗美军, 这一套行得通吗?美国陆军真得会大规模出现在阿富汗吗?而以美国的强大国力, 哪怕派出美军,稳定阿富汗局势应该也做得到吧!

  面对赫鲁晓夫的质疑, 谷雨摇摇头,“赫鲁晓夫同志,美国的国力是贵国的两三倍,是我国的五倍以上,必须有效得消耗美军,逼着美军大规模增加军费, 减少在科技领域的投入, 社会主义阵营才可能在和平竞赛中最终取得胜利。

  美国有着强大的海空军, 但陆军并不行, 我们扶持的游击队往大山里一藏, 到处骚扰美国陆军, 美国陆军消耗会非常大, 我们在爪哇战争中,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不断的消耗美军,效果非常明显!

  当然了, 若是美国人不愿意派兵,以贵我两国的实力, 扶持出一只统一阿富汗, 并进军巴基斯坦,直抵印度洋出海口的进步势力还是办得到的,在陆地上,我们怕过谁?!”

  谷雨说得非常在理, 但赫鲁晓夫还是相当犹豫, 若是战争在中国旁边, 他支持中国打, 毫无问题; 现在表面上看阿富汗是中苏两国的邻国,但中国实际上对阿富汗没什么影响, 边界线不仅短, 而且都是无人区, 所以别看谷雨我们我们不断,但实际上上阵的还是苏俄。

  虽然谷雨是一个好人,但赫鲁晓夫直觉认为谷雨这么积极推动苏俄在阿富汗加大投入, 不安好心,可美国人在阿富汗的种种做法又让他犹豫重重。

  每每这个时候, 赫鲁晓夫就想和艾森·豪威尔当面谈一谈, 好好问一问这位美国统帅, 美国人到底想不想和苏俄和平共处?这么不断的与苏俄对抗对美国到底有什么好处?

  对赫鲁晓夫的犹豫, 谷雨也没太在意, 你不愿意下场,美国人就不折腾吗?别做梦了, 那些通过战争发大财的军工联合体们做梦都想打仗, 谁想拦着他们发财都不行, 情报我都收到了, 你还想躲?往哪里躲!

  谷雨猜得没错, 就在他访问美国之际, 美国政府也在头疼, 中国和苏俄两国领导人的互动太频繁了, 两国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美国通过接触加遏制政策, 希望通过不同待遇,促成中苏分裂的招数并不成功。

  刚刚给了中国那么多好处,也答应和中国进行入关谈判,谷雨还是再一次访问苏俄, 帮着赫鲁晓夫站台, 老美自然觉得很受伤,华盛顿内部出现了激烈讨论, 现在的对华战略到底对不对? 但仔细想想,又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毫无理由, 不带中国人玩是不行的,那等于把中国往苏俄那边推, 苏俄能笑死,中苏联合能迅速赤化大半个地球岛,而且相比于只有嘴巴硬的苏俄, 二战结束到现在, 中国都打了好几仗了,中国是真敢打!

  经济上不断压制中国,严格限制技术交流, 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中国可以与苏俄加大技术交流,还有西欧那帮子混蛋,偷偷摸摸的转让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且封锁是相互的,美国搞过了, 相当于与稳定发展的东亚市场绝缘, 岂不是便宜了欧洲。

  军事上的压制, 美国人也玩过,但一场爪哇战争,中国人只用了几千名退伍将士就搞得美国头疼无比,若不是在爪哇吃了经济亏,美国人也不至于在马来亚那么克制, 硬生生被中国人抢了一块, 而支持缅甸反政府势力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有限。

  既然接触派那一套玩法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少突破的迹象,强硬派自然又抬头了, 强硬派们自然要求加大对阿富汗的投入, 从而占据东亚-西亚、中亚-南亚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将中国堵在东亚,同时威胁苏俄的中亚地区。

  但接触派们认为此举同时严重威胁了中苏, 两国必然会加大靠拢, 但强硬派一句话就让接触派结巴了, 中苏接触还不密切吗?苏俄连战略轰炸机都给中国了!既然收买不成, 还不如加大压制, 反正美国拥有对中苏的全面优势!

  接触派们又提出意见, 阿富汗在万里之外,美国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强硬派则有说法, 大海如同一条条高速公路, 美军通过此前的战争已经在瓜达尔港入驻,真正的后勤问题只是从瓜达尔港到阿富汗,负担确实有,但完全吃得消!

  接触派们说在阿富汗投入力量, 并没有实际的经济利益; 强硬派们的理由更硬气,美国现在的势力遍布全世界,但在印度洋地区, 英国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美国可以借此加强对海湾产油区和印度次大陆的影响, 甚至可以进一步辐射南洋、澳大利亚和非洲东海岸……(

  美国的体制更多的是沿袭了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模式, 啥意思呢? 就是各个利益集团大家都到议会里来, 一起辩论,国家的资源就那么多, 你们辩, 谁能给帝国带来更多的资源就听谁的, 该外交就外交,该上炮舰就上炮舰。

  而这一次辩论的结果是强硬派赢了,因为一旦美帝国的强大海军不断在印度洋沿岸活动, 大英帝国在印度洋地区残余的霸权将荡然无存!

  对于这一场讨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并没有参与进去,他虽然欣然同意了阿富汗军政府领导人访问, 也答应给出援助, 甚至也同意强硬派要求, 扩建喀布尔附近的军事基地, 但艾森·豪威尔又以英美特殊关系为由,拒绝进一步加强在印度洋的存在!

  艾森·豪威尔早就嗅出了军工联合体们急不可耐的心情, 他们想打仗, 想通过加大在阿富汗的存在, 刺激中苏, 以此继续制造紧张气氛, 若是能打仗就更好了,强大的军工复合体们可以获得无数国防订单,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

  而美国国内大大小小的企业和华尔街同样不反对,美国新一轮经济危机已经爆发, 虽然他启动了高速公路建设计划, 但美国国内的企业还嫌不够,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国防订单,以维持生存和发展。

  而华尔街需要进一步打击英帝国的残余势力, 更好的控制石油和其他资源,他们还希望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促使中国在入关谈判中做出大幅度的让步, 更快,更全面的开放!

  艾森·豪威尔不由得想起将近三十年前, 他在华盛顿陆军部给麦克阿瑟当少校参谋的情景, 平时上班连专车都没, 传递国防部军情还得去坐公交车。当时美军只有30万人, 规模差不多是现在230多万的零头, 而且武器落后,装备和战术水平也处于一战水平。

  可一场二战改变了一切, 二战中美国人尝到了甜头, 很多国家, 比如英国法国中国, 甚至日本, 都在向美国购买军事物资。

  尤其是日本, 日本超过75%的战略物资都是从美国买的,包括石油, 钢铁,武器机床等等, 没有美国,日本根本不可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英国大规模变卖了几百年来积累的海外几乎所有美国人能看得上的资产向美国购买武器, 而中国就更别说了,为了购买美国的飞机和各种工业设备, 连女人手中的戒指都摘下来了!

  更重要的是, 美国人发现, 一旦打起了仗, 美国就可以大规模发债,向民间筹集资本,然后去军火商那里购买军火,然后美国的经济危机就没有了, 美国社会变得无比繁荣……

  所以现在遇到经济危机了,美国就形成了路径依赖, 为什么不再打一仗呢?我们有着绝对的优势呀, 战争可以脱离经济危机,可以进一步摧毁大英帝国,可以威胁中国让步!

  可军人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却非常清楚, 美国不能一直打仗, 更不能不断疯狂的制造军工武器, 建造一架轰炸机可以建30所学校, 50英里的高速公路, 而造一艘驱逐舰可以给8000人盖房子, 建学校修高速公路盖房子可以促进福利, 进一步增加社会整体福利,造那么多轰炸机、驱逐舰能干啥?

  可大势所趋, 还真是大势所趋,由不得他,无可奈何的艾森·豪威尔下达了命令,喀布尔附近的空军基地扩建成功后,美国最先进的U2侦察机将以最快的速度部署在阿富汗,以就近侦察中苏!

  本章说 14条评论>

  苏联的赶快过去吧,作者又在水了

  书友8860503883 0

  欢迎阿美利卡入坑。最好深蹲进去拔不出来。

  书友9375721510 0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