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白菜的苦逼 数字∶6268 吐槽∶2 更新日期∶2022-06-3022∶38∶36
一大早,张老太的左眼就跳个不停,等忙完早饭,在饭桌上,她对二女儿说∶ "二闺女呀,你说我这左眼皮怎么就跳个不停呢”
玉英抬眼看了看老娘,觉得自己老娘想多了∶ "我看没事, 工作队的同志说了, 要破除封建迷信, 现在解放了, 咱家又是军属, 我又是赤脚医生学员, 有我在, 还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老太太不满意的教训起来“你个死妮子,成天就知道钻研什么草药,什么叫迷信,我只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罢了!你都那么大了,也该早点找个婆家了,再拖下去,就没人要了……"
没等老太太说完, 玉英放下碗, 一手拿起一个菜包, 一边反驳道, “妈, 都解放那么久了,同志上的课你全忘了现在鼓励晓婚晚高,说这样对身体好,我才刚刚18,按照法律,还没到结婚年龄,你着什么急呀"
老太太瞪起了眼, “你还反了你, 18, 18那年你二嫂给你二哥了, 当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大人小人不都好好的"
说到这里,老太太擦了擦眼睛,“你这样,你大哥也这样,他今年都28了,可只有一个闺女,连个儿子都没有,再这样下去,你大哥这一门……”
"娘,你这是重男轻女,大哥在外面打仗,和大嫂离多聚少,大嫂带着盼已经很不容易呀,你还埋怨她"
"你个死妮子,我什么时候埋怨你大嫂了,净瞎说"
这时, 李老爷子插了话∶ “老婆子, 别一天到晚瞎管, 孩子有孩子的前程, 你管得过来吗咱家是军属,受国家的照顾,敢因为这点小事闹起来,让人家看了笑话。”
老太太腾的就把碗撂下了,大声呵斥道“你个老糊涂,女儿的事不关心,就算了,还来捣乱,女儿将来嫁不出去,你养她一辈子呀”
李老头一缩脖子,不言语了,玉英一看风向不对,这大早上的,老娘不知道发的是那门子火,她三口两口吞了包子,又喝干了粥,扭头就往外跑,嘴里叫着∶"妈,吃完了,我去看书去!"
说完, 玉英不等老太太发话, 就逃之天天了, 老太太看见女儿跑了。知道今天是又抓不住她了,看着小孙子正啃着菜包,她于是又心疼的说“兴儿慢着点,别噎着!”
李老头也仿佛怕了她似的, 匆忙吃完早饭, 说了一句到台作社里看一看, 就走了;兴儿吃完了早饭,也一蹦一跳的上学去了。
家里又安静了下来,老太太叹了一口气,开始了她的日常工作,收拾屋子,一边收拾着, 心里一边想着女儿出嫁的事, 琢磨着村里的小伙子们, 那家最合适。
不过又想到大儿子寄来这么多钱, 似乎官挺大, 闺女以后是赤脚医生, 在村里选,怎么也不合适,最起码也要从乡里挑一个,不用干农活的,看闺女也是这个心思……
收拾完了桌子,喂完了鸡,又给院子里的几行菜浇好了水,日头一点一点的升上了天空,晴朗朗的天空上,一丝白云也没有,老太太正琢磨着该不该做中午饭的时候,一个尖嫩的童声叫道“大奶奶,大奶奶,有人开着车来找你了”
老太太朝门口一看,隔壁的小虎子推门闾了进来,她眯起眼睛往小虎子身后仔细一瞧,一个着军装的高大年轻人大步走了进来,走太太越看越眼熟,正当她想问问时,那个军人已经叫出声,"娘,俺是顺柱,俺回来了"
突然见了大儿子李锡文,张老太太顿时喜蒙了,她呆呆的看着他老半天,才拉住李锡文的手哭到"顺柱呀,你可回来了"
一阵激动后, 老太太想起了儿媳妇, 向李锡文身边一看, 黄文秋正抱着一个四岁多的女孩子,在旁边擦眼泪呢,一名解放军战士两手都提着包!老太太连忙走过去,叫道"是文秋吧,这是你们的孩子"
李锡文回来的消息,一告十,十传百,顿时使这个小小的村庄沸腾起来,连李锡文自己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直到当天晚上,等乡亲们把他看个够问个够,然后满足的回家以后,他才有时间和自己的家人聊聊, 聊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日常生活。从他母亲的嘴里, 李锡文也大致了解了家里人的生括。
李锡文小时候家境不算差,要不然也不至于能上小学,李锡文的叔叔是一个老师,在1927年被军阀任命的县长抓走了!
李老爷子兄弟感情好,变卖了大部分田产想把人赎回来,没想到钱交了,人却没有回来,自此之后,李家家道中落,也没钱供李锡文读书。
李家的遭遇引起了不少人的同情,等风头过来,当地很有名的知识分子于校长,就把李锡文安排到县图书馆,既可以混口饭吃,又可以一边自学。
而李老爷子一家人只好搬出县城,回到乡村,靠着租上传下了六亩薄田苦苦度日,养活了一大家子,李锡文的弟弟被李老爷子过继给弟弟,继承香火,所以张老太太才这么着急,大儿子都28岁了,怎么连儿子都没有?
鬼子入侵山东,李锡文参加领导了起义,解放军大举入鲁,山东一片堤乱,李老爷子一家人在乡村, 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 但也受到了不少惊吓。
山东战役结束后, 鬼子被打回到青岛, 山东各地立刻开始了镇压反革命, 清算恶霸地主,同时启动了减租减息运动。wi7av
而此时李锡文的部队也被改编为解放军,他这才写了一些信,报了平安,这封信的到来,却意外的给他的家里人解决了一场危机。
虽然共产党没有立刻土改,但减租减息同样需要工作队,工作队来到村里后,清算地主恶霸就成了重要的任务,自然要划分成分。
工作队的赵同志刚刚从河南的工作队员培训班毕业,正是干劲十足的时候,做起事来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制度来。
查到李锡文家时, 赵同志不仅查出来他们早先有四十多亩地, 也查出了李锡文曾经在KMT的宣传机构干过事,后来传说是参加了反日大起义,跟着起义队伍上了山,但是真是假谁也不清楚。
赵同志为此调查了无数次,李家的成分就拖着迟迟没有定下来,李锡文家的地比普通群众稍微多一些,够不上地主,符合山东中农的标准,但是李家的房子修得挺好,是砖瓦房,划为富农完全合情合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 李家原来是地主, 家里有一个人在1927年牺牲, 但查过当年的KMT梢案,李锡文的叔叔当时是KMT左派,并不是共产党党员,自然也当然算不上是烈属……
但如果李锡文是KMT特务,或者是为特务们办事的人,那么他们家就是受控制对象,没有和李锡文脱离关系的老李家的成分,就应该更上一两个台阶,变成地主。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推翻了KMT的反动统治,但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内有KMT和军阀残余势力不断破坏,可谓内忱外患。
所见中国共产党对各个工作队指示的非常清楚,大敌当前,一定要防范内部敌人的破坏,尤其是山东。
山东共产党的力量不是很强,当地反动势力很强大,而且有不少人混入到抗日队伍中,对他们需要格外当心。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广大农民虽然知道共产党反对地主,但对富农、中农和贫雇农的划分并不在意,很多贫农觉得被划为贫农很丢人,闹着吵着要划为中农……
李锡文家虽然也不太在意什么中农富农,但被划分为地主,就有些冤枉了,他们家并没有对外放债,又没有长工,怎么也不符合情况,再加上一家人临记李锡文的下落,所以都非常着急。
就在此时, 李锡文的来信改变了这种僵持局面, 李锡文的弟弟在接到信的当天就气昂昂的把信带到了工作队,顿时整个村庄轰动了,乡亲们都没有想到这个差点破划为坏分子的家庭出了一位大人物, 小小年纪竟然已经是军队干部了。
赵同志自然不敢急慢,但他发现李锡文所部被编入到第25集团军,这是KMT起义部队,为了谨慎起见,他又向上级请求调查李锡文的身份和情况。
若是KMT起义军官,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他还是要小心,最后明确李锡文193 6年已经入党,现在已经是部队的团政治部主任。
这下子赵同志放心了,于是乎,李家的成分反而降低一级,当然了,直接划为贫农,实在有些说不过去,最后李家就被划为贫下中农,而且是军属户。
在接下来的六七年间,随着李锡文的职务不断提升,李家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政治冲击中,不仅毫发无伤,反而得到了一些或明或暗的照顾。
李锡文的弟弟妹妹,在1939年,彼安排到小学读书,不过其弟弟读书不好,读完了村里的小学,也就没有继续。
反而是玉英一直读到了乡里的初中,没有考上中专,但紧接着就被选拔为赤脚医生培训班学员, 这里面有没有照顾, 只能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相反村里两个地主,还有因为这样那样问题耐划为富农的人,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1938年底,席卷全国的批常批孔运动也波及到了李锡文的下乡。
有一个地主被枪毙, 另外一个地主和其他三个富农都破抓起来, 这五家也都被抄家,利下几个都破吓坏了,老老实实按照国家的收购价卖了土地,村里的土地也顺势进行了重新分配。
被抓走的四个人,后来回乡的也只有三个,而且各个骨瘦如柴,每次想起这些人的样子, 老李头就觉得头皮有些发麻, 变得越发小心翼翼……
这些年, 李锡文的职务不断上升, 一会去南太平洋, 一会又去菲律宾, 一会又去日本,虽然他从来没有提自己的职务,但李家人都知道他官不小,比如1941年底,李锡文一下子就寄来了三百元钱,其后每年都会寄三百元钱,这是很大一笔钱。
李老头收到了钱之后,一点都不敢张扬,也不让家里人对外说,他想来想去,家里的屋子算是村里比较好的,再修似乎也必要,买地更是想都不用想,这钱到底怎么花,他也不清楚,就在他发愁之际,赵同志找上了门。
此时已经担任乡长的赵同志,对李家的事情自然比较清楚,就上门鼓励李老头发展工商业,告诉他搞这个,国家是鼓励的,建议他办一个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
赵同志惦记上李老头一点都不奇怪,谷雨从夺取政权一开始,就学习阎锡山搞四政八事,对地方干部不仅要求会革命,还要求更会建设。
而抗战期间, 各种物资要保证前线, 地方财政极其匮乏, 又要剥贴民兵训练, 又要养这么多同志,就算地方干部搞大生产运动,也十分困难。
所以上上下下都在想办法搞钱, 李锡文寄回来300块钱, 李老头还没有知道, 赵同志已经知道了,李老头不愿意花钱,赵同志着急呀!
海阳这个地方有小的铜矿,煤矿,硫铁矿等等,还出产茶叶,这些要么是战争急需的物资,要么是出口物资,这几年,整个海阳都在想办法提升产量。
荣叶有水土限制, 就在那些个山头, 海阳县委县政府已经想法设法加大了生产力度;铜矿和硫铁矿开出来也都是钱,但万事开头难,想扩产,想开发,钱从哪里来?自然要想办法,不放过一切可能的机会。
三百块钱虽然不够,但李老头是军属,李锡文同志出国前已经是师政治部主任,李老头有着足够的号召力,由他出面,群众集资,办一个小打铁作坊还是可以的!
创办打铁作坊也符合中央鼓励创办五小工业的希望,这些年中央发过文件,发过学习资料, 还多次培训II过, 明阳有些地方已经干起来, 赵乡长自然不能错过。
李老头本来就觉得钱烫手,现在听说办制铁合作社可!人帮助国家,想了想就同意了, 他想着是我儿子是解放军, 这把他寄过来给我养老的钱, 为国家做事, 这肯定是支援抗战,有这个大名头,儿子在部队的位置就坐稳了
靠着李锡文寄来的三百块钱,再加上包括赵乡长在内的群众总共集资了一千多元,1942年上半年, 云山制铁合作社终于开锣了, 一开始只有几十名年轻社员, 云山乡以矿山和土地等入股, 占分红的六成, 其他人加起来占四成, 李老头担任社长。
李老头对这个投入了几百块巨资的制铁合作社非常上心,他专门请了一个懂炼铁的老师傅当总工,大家伙分工明确,有用黑火药放炮炸山的,有砸石运料的,有专门砍树炼炭的,有炉前清渣的,制铁合作社变成了一条龙的系统工程。
铁矿石融化成了铁水之后,流进膜子中,慢慢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铁块,接下来这些铁块会被仔细锤炼一番,然后制造成各种铁制农具……
虽然合作社开张时,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有400多万吨,但还是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农民的农具、水利工程、各种建筑都急需钢铁,所心李老头领头的打铁合作社,根本不再是担心生产出来的劣质钢铁制品没有需求。
随着需求越来越大,这个打铁合作耐规模也慢变大,光靠木炭不行,大家都是农户,也都知道刺砍多了不好,就开始搞小煤矿,又办起了炼焦厂,期间几次增资,李锡文寄来的钱几乎被砸在这个打铁合作社中。
经过几年经营, 这个被称为云山制铁合作耐的小乡镇企业, 各种固定资产加起来八千仄上,可以说规幞数一数二的,除了上缴了不少税收队外,还能给两百多位社员带来相当不错的收入,李老头凭借着制铁合作社成为了四乡八邻的大能人。
去年李老头光荣的成为了县人大代表,还去县里开了三天的会议,而在会议上,提议搞合作社的赵乡长,也一跃成为副县长、县工建委主任。
此时战争已经结束,炸药购买也容易很多,开矿的难度小了很多,而海阳县要想丽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求,又需要大量的钢铁,赵县长就认为有必要堆砌四个土高炉,高十几米,直径五六米左右,底部有六个炉门,红硅砌筑……
按照估算这四个土高炉可以日产生铁80吨L人上,另外还需要办/\个炼钢小平炉,一年下来就是24000吨生铁,100000吨钢,当然了要想满足这些高炉平炉的生产,需要做得事情比较多。
比如现有两个硫铁矿和小煤矿都需要大规膜扩张,都要形成年产几万0吨的产能,炼焦厂也需要大规模扩张,同时还要上耐火硅厂,不仅可以生产耐火硅,还可以生产青砖、红砖,满足建筑用,另外还要修路……
另外县里还要上一个小姐械厂,小农机厂,小陶瓷厂(海阳陶瓷历史悠久,相当有名),小电力……听到这里,李锡文倒吸了一口气,“爹,一下子搞这么多项目,你那个合作社吃得消吗”
"你这娃瞎说什么呢, 这么多厂子把你爹卖了也办不了呀, 不过我们合作肚要砌一个小高炉,还要上两个小炼钢炉,农机车间也要再增加一些机器……"
"这得需要多少钱"
”赵县长算过, 需要六万块钱, 不过爹觉得, 得多预备两万元, 这两年这个材料,那个材料涨得挺凶,别搞到一半,没钱就麻烦了"
李锡文不可思议的说道,“咱们合作社有这么多钱?”
”哥, 这几年台作社是赚了一些钱, 大家伙凑一凑, 一万是有的, 但怎么也没有八万那么多呀"
李锡文的弟弟接着解释道,“不过咱们合作耐赚钱,云山乡上下都看得到,这两年想入股合作社的人不在少数,再凑齐七万块钱应该还是办得到的!
李锡文还是不敢相信,“云山乡能凑出这么多钱”
"你这娃子,怎么不会算账呢,咱们乡里那么多退伍战士,得有好几百吧,每一个都可以拿得出一百元,这就好几万了,再说了还有那么多农户呢……"
李锡文眨巴着眼睛,怎么也想不到老爷子搞得台作耐,竟然做得这么大,看老爷子现在搞合作社上瘾,他想让两老到北京养老,看来是不行了
就在李锡文有些发愁之际,黄文秋开口了,她见公公办起了台作社,公公婆婆肯定不会跟他们夫妻俩回北京, 心里还是挺满意的, 公公婆婆不来, 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可!人过来帮着照看孩子了……
为了让公婆满意,堵住丈夫的口,她立刻提议丈夫拿出五千元,资助公爹搞得台作社,这笔钱大概是两口子一半的家底,可以说非常多了。
不过黄文秋听到现在,他发现公公一家都挺有钱的,这个合作社也挺赚钱的,应该不至于再让丈夫贴补……
他们两口子已经在北京买了房子,又不能多买,丈夫又前送似锦,那些高档玩意也不能买,存款反正也花不出去,还不如让丈夫一家人满意。
这些年儿子每年寄来三百,他以为已经很多了,没想到现在儿媳妇竟然说出了五千元这么多,李老头相当吃惊,“顺柱,你没犯错误吧,哪来这么多钱?”
李锡文哭笑不得, “爸, 您放心吧, 这些都是合法收入! ”"哥,你坐了多大的官呀,怎么又这么多收入"
面对弟妹们的好奇,黄文秋笑着说道,“你哥哥在国外打仗,美国人出的工资……
"我知道了,美国人非常有钱,他们给的工资肯定很高!"“差不多就这个理吧”
李老头魍了想,又看了一眼张老太太,“顺柏呀,这五千块钱太多了,老二现在日子过得不错, 玉英的嫁妆参也预备了, 你这五千块钱不能要你的! ”
李锡文连忙说道,“爹,我不差这个钱,您不是要办合作耐喻,就拿去用吧,不够我再想办法"
“是呀, 爹, 您就放心用吧, 我和锡文这些钱也花不掉, 放着也是放着, 还不如交给您,支援国家建设!“
见儿子儿媳妇都这么说,李老头又推辞了几句,见他们态度坚定,想了想说道,这笔钱呀,就当你你们入股,等以后分红了,再还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