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谷雨已经搞起了小动作,此时马达加斯加的民族大起义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马达加斯加只是法国的种植园,也没什么特别的矿产,法国的重视不够,当地的防守力量并不强,加之法国人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阿尔及利亚身上,所以马达加斯加民族解放阵线进展出乎意料的迅速。
而在操作马岛起义时,谷雨效仿阿尔及利亚民族起义的玩法,起义领导组织名称一样,起义后也立刻在埃及开罗建立宣传机构,对全球进行宣传,而指导这些宣传机构的则是一群阿拉伯人。
这些阿拉伯人大多为中国受训,曾经在叙利亚战斗过,中国教官对他们的解释是要想迫使法国人让步,除了阿尔及利亚人民加大抗争以外,也要利用宗教影响,在整个法属殖民地闹腾,阿拉伯人深以为
然。
法国人在阿尔及利亚都有几十万大军,如果不把战火扩大到广大的法属殖民地,被压迫的阿拉伯人民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放?而法国在西非殖民地中有大量的穆斯林,通过宗教方式鼓励抗争,确实可行
埃及政府本来还有些犹豫,毕竟此举违反了《英埃条约》,不过在中国大使拜访纳赛尔之后,埃及人迅速改变了立场。
埃及一直自认为是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世界的中心,也想成为非洲很有影响力的大国,非洲人民反殖民,埃及不帮忙也就罢了,还不让人家在开罗宣传,这就太过了。
同时中国大使也告诉纳赛尔,马达加斯加气候很好,可耕地高达800多万公顷,又有面积巨大的牧场,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
中埃两国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光靠本土耕地资源远远不够,通过支持马达加斯加人民的起义,与独立后的马达加斯加政府合作开发一些土地,到时候埃及的粮食压力不就好解决了吗?
此时纳赛尔最头疼的还是钱的问题,虽然第一次英埃战争结束后,英国让步,埃及可以拿到苏伊士运河收入相当部分的收入,但这笔钱要维持埃及政府运转,要进行企业改革,要扩军备战,购买武器弹药,把技术军官派往苏俄受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纳赛尔一直想修阿斯旺大坝没有钱,苏俄虽然答应出钱,但钱不可能全部都是苏俄出,埃及必须出大头,偏偏一时半会拿不出这笔钱。
所以听到中国大使这么一说,纳赛尔就有了想法,如果真得促成了马达加斯加反法起义的成功,倒是真有可能节省下粮食进口这块资金,哪怕现在这一块的资金不多,能节省一些也是好的。
而促成马达加斯加革命成功,对埃及在非洲的声望也是很大的提升,这同样有助于埃及扩大影响力,所以稍稍调研,确定马达加斯加农业条件确实很好后,埃及就决定和中国合作推动马达加斯加的民族大起义。
此举自然也是试探,看看英法两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底气,此时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一日不如一日,法国又深陷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现在埃及又有苏俄撑腰,军事力量越来越强,完全可以尝试再次收回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爽快答应中国大使的意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需要拉住中国,埃及与苏俄要加大合作不假,但也需要做一些平衡。
中国顾忌苏俄,对埃及的投入减少,但中埃合作一起在非洲大地折腾,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苏俄也没有理由反对,而合作多了,自然就可以与俄国人讨价还价有了埃及的加入,马达加斯加民族解放运动就变得很有意思了,解放阵线充分利用法国的兵力不足,不断攻城拔寨,已经占据马岛中部一大片地区。
法国派兵过来围剿,解放阵线就搞起了游击战,不与法军正面对抗,而是带着法国人到处兜圈子,法国人兵力有限,一分兵就被袭击,恼羞成怒的法国人自然干了很多坏事......
而解放阵线的胜利消息和法军的各种残暴也不断向开罗通报,并通过开罗电台往全世界直播,搞得法国人狼狈不堪。
不仅马达加斯加闹腾起来,已经转入地下的喀麦隆人民联盟也往埃及派出了代表,并计划在1956年下半年策动新一轮革命运动,与法国殖民者战斗到底。
而此时已经有些分裂的非洲民主联盟也有很多坚决反法的领导人来到了埃及,除了法属殖民地代表云集埃及,刚刚被英国人镇压的肯尼亚茅茅运动的代表也来到了开罗,顷刻之间,开罗不仅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也是非洲革命的中心!
随着埃及公开与苏俄合作,还把大批飞行员派到苏俄受训,又允许非洲殖民地
的民族解放组织在开罗活动,自然再次变成了英法两国的眼中钉。
英法两国多次指责埃及违约,还试图说服美国支持对埃及的新一轮制裁,但艾森·豪威尔就是不买账,美国人虽然停止给埃及的贷款,但绝不允许英法重启战火。
丘吉尔失败之后,英法两国在没有取得美国同意的情况下,又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得看着埃及折腾,唯一的报复手段就是由法国人提供以色列军火,增强以色列的力量教训埃及人。
不过与前世不同,此时的法国航空工业因为发动机研发力量稍微欠缺,其各类战斗机的动力目前更多的依赖英国的支持,这也必然会刺激阿拉伯国家的反英运动。
除了中东和非洲越发热闹,南亚地区也很热闹,印巴之间看着是停战了,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战火还在继续,一时半会还没有任何消停的迹象。
面对达乌德的求救,本来就焦头烂额的赫鲁晓夫,这个时候自然不能软蛋,看到发射火箭成功转移了注意力,他立刻向阿军提供的大批武器援助和军事顾问,希望阿军可以挡住巴军的进攻,并保住俾路支省的部分地盘。
此时此刻,巴阿战争已经演变成美苏两国的代理人战争,站在苏俄的立场,阿军胜利,他们离印度洋更近了一步;而阿军失败,苏军可以加大对阿富汗的渗透,可谓一举两得,所以苏俄显得决心很大。
随着巴基斯坦的注意力被阿富汗完全吸引住了,印度终于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危机,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英国也解除了对印度的武器禁运,大批武器不断流入印度。
看到印度以非常宽厚的价码与巴军议和,孟加拉国和海德拉巴自然清楚印度人的想法,胆寒之余,两国自然不断的采购武器。
孟加拉国与美国本来也没啥矛盾,为了挖中国的墙角,拉近与孟国的距离,美国提供了一大笔粮食援助,不过孟加拉国也知道,一旦印度宣战,真正能救命的是中国,所以孟军继续向中国大量采购武器
谷雨自然很大方,给的都是现役装备,坦克、飞机、大炮不断流入该国,连刚刚完成试飞的仿制美军的歼51B战斗轰炸机(空军版)也出售被孟加拉国,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中孟两国一致认为有必要加强合作,双方又签署了新一轮货币互换协议......想到这里,谷雨的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他低下头,继续工作起来,不过当他看到左信介的一份调研报告,不由得眉头深璧。
不管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还是卫星上天,对中国国内的影响非常小,此时春耕已经基本结束,各省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粮油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购销改革。
在农村国家大规模减少收购数量,允许群众把收购计划以外的余粮等基本农产品出售给公私商业机构,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自然有很大的提升,据初步统计,1956年春耕整个中国的粮食、油料和棉花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
农村好办,但城市就不好办了,国家只保证城市群众最基本的粮食需求,其他各种需求所需粮食全部放开,加之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拿着毕业证入城打工经商,各地粮油价格自然迅速上涨,有些地区一夜之间粮价上涨30%以上。
虽然城市群众不至于囤粮,但大大小小的饭店和粮食生产企业为了经营,普遍开始囤粮,
而随着粮油价格的上涨,各类食品价格首先上涨,然后带动各行各业的新一轮涨价,其中最基础的建材钢材又上涨了20%以上。
为了保证粮食供应,中央物税委在各城市不断放出粮食和钢材等库存,打压物价过分上涨,避免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大涨价,同时为避免通货膨胀引发更多的存款流入市场,国家不得不大规模提高存款利率,同时给机关企事业单位涨工资。
但存款利率的不断上涨,自然给一些企业的经营也带来了困难,各个企业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造成极大的困难。
很明显,这是一场硬仗,是一场考验中国十年建设家底的硬仗,扛过去,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就将获得决定性胜利,扛不过去,国家的元气必将重创。
所以自两会结束以后,中央主要领导干部不断下地方考察,亲自上阵协调各种
各样物资供应,督促地方加大生产,以打压通货膨胀,而谷雨则留在北京,他除了把相当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外事务以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关注各种物资的变化。
根据谷雨的要求,中央物税委每半个月都要给他上报各地物资供应和物价上涨情况,国资委每半个月上报主要工业品和日用品的生产数据。
此时第二次三反刚刚结束一年,谷雨相信敢于囤积居奇的人并不是很多,但他很清楚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敢赌的人,若是国有企业主动搞起了囤货怎么办?
为保证价格改革顺利进行,公安部和中央物税委从去年开始就在做准备,摸清辖区内主要企业的库存,一旦形势不妙,立刻以国家力量介入,无论如何也要保证这一轮物价改革的顺利进行。
建国初期,最大的好处就是各大利益集团没有成型,中央有着强大的权威,有些事比较好做,若是再往后拖还真说不准
,前世八十年代末那一次价格改革失败,
有很大的原因就是一群神仙瞎折腾。.
此时中国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而为了这一轮改革,国家也做了大量准备,储备了大量物资,甚至于谷雨已经做好了一旦情况不对,就向苏俄和柬埔寨、暹罗、缅甸求助,甚至于动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国小麦的准备。
所以对挺过这一关,谷雨还是有信心的,但此时另外一个问题已经迅速浮出了水面,而且愈演愈烈,这就是三角债问题
二五计划期间,各地已经出现了不少乱七八糟的官司,面对不断的地方干预,最高法院院长陈原道几次找到谷雨,谷雨看过后很快就发现是三角债,什么是三角债,简单说就是"你欠我,我欠他"。
当然了,实际表现形式要远比"你欠我,我欠他"复杂得多,往往不止三角,经常是多角债乃至循环债,整个债务链条上几十个债务关系是常有的事情,而且这种债务关系往往是跨行业、跨地域、跨形式的一团乱麻。
以债务形式而言,白条,拖欠货款,代销占用资金,连环拆解,应付未付合同金,拖欠劳动报酬,三角债的存在形式名目繁多,除了债务链条漫长和债务关系复杂外,难以一概而论。
一份发端于山东某食品企业的应付未付款项,一路追溯过后,竟然跋山涉水直抵湖南的某家具配件经销商,变成了一笔质押款,这属于常见现象,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最初债权人头上,整个债务链条就像一条咬着自己尾巴不放的蛇。
三角债出现的原因很简单,二五期间,中国开启了价格改革,价格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涨价的过程,随着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的不断出现,国家自然要实行货币紧缩政策。
随着各大银行收紧信贷,自然就导致各个企业投资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普遍紧张,相互拆借和占用资金现象大规模出现,三角债随之出现。
此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不久,相关法律并不健全,而从战时经济的统购统销状态下的国有企业很多不具备真正的商品意识和市场信用,财务纪律更是一塌糊涂,企业间相互拖欠和拆解,地方上想尽办法占尽资金,并不是很在乎信用。
根据报告分析,三角债的源头大多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想心各地疯狂上项目,但因为管理水平的不足,
很多项目看着是建成了,但迟迟没有完成调试,不能迅速的开工生产,而无法产生收益,欠原料企业的货款,已工人的工资都要付,钱从哪里来?只能想办法拖,或者直接赖账!
企业能够收到白条已经是万幸,很多时候直接都是口头协议,熟人关系乃至所谓"人格担保"的方式去维系,明目张胆的白吃白占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此时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歪门邪道,一些官员因为善于拖欠,能够拖欠而获得提拔重用,能够把资金占用、滞留在本地,被视为有能力,会办事的表现,监委甚至报告一些地方内部考核时把应付未付款项多作为政绩......
而公开资料也显示此时三角债的规模已经不小了,二五结束时,国家统计局奉命清查中央和各地方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存留下来的应收未收,应付未付账款时发现,全社会完成的有记录固定资产投资共
1769亿元。
而到位资金,即使把包括现金,实物,有价票据、劳动力补偿在内的所有资金类型全部算上,也仅有1435亿元左右,资金缺口达到了334亿,也就是20%。
这还是可查的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而中国社会一直存留有大量属于民间,地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些固定资产投资往往具有小型,流动,隐蔽,临时等特点,根本无法被记录在案。
这一类的没有记录可查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资金缺口,各种互相拖欠,应付未付,应收未收的烂账坏账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和有据可查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烂账相比只多不少,且债务关系往往更加复杂。
而今年情况又很特殊,国家不仅大幅度放开主粮价格,而且还是三五计划头一年,各种投资巨大,偏偏新一轮通货膨胀必然造成三五计划各个项目预算紧张,中央政府的关键项目还可以保证,但本来就
困难的地方政府就不行了。
地方政府手里没钱,偏偏经济考核的大棒摆在那里,非边疆地区, GNP 增长率的考核是主要指标,而三五计划确定的各种项目以及配套都是一层层压下来的,完不成就要丢帽子,所以报告中很明确的预判今年的三角债会纠纷破纪录,希望谷雨早做准备。
看完之后,谷雨多少有些无可奈何,三角债实际上就是后世高达几十万亿的地方债的早期版本,其出现甚至是必然的。
看起来过去二十年中国建设了无数工
厂,工业增加值迅猛增加,但工业和工业化是两码事,中国仅仅是拥有很多工厂,但离真正实现工业化还很遥远,因为现在的中国工业工业体系不具备自维持和自迭代的能力,也就是还做不到自己养活自己,也做不到自己改进自己。
这种养不活自己的工业必然需要外部源源不断的投资来维持它的存在和迭代,此时工业体系不仅不会成为社会财富的供应源,反而会成为社会财富的抽水机。
抽水机要水,不去抽外边,就得抽里边,当你无法从外部市场获得财富支撑时,就只能从本国社会抽取财富以养活工业体系,以三角债、地方债为代表的高额负债,实际上就是从内部提取社会财富。
从抗战以来,中国经济就长期处于基于负债搞投资的基础上,只是战争期间,这种负债没有以货币成本或者财富成本的方式代偿。
此时付出代价的是无数躺在异国他乡的解放军战士;在苏俄卧冰尝雪的百万劳工;几十个奋战在边疆和工农业一线的生产兵团;亿万计的被动员修水库沟渠道路的民工;长期忍受统购统销,被低价收购超量农产品的农民等等!
当然了还有解放军经过之处日本、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暹罗、马来亚、爪哇、东欧、印度和爪哇部分地区,当然还有中东和非洲地区.......
前世的教训很深,谷雨很清楚这一套不能长期坚持,所以经过一五期间的大建设之后,二五期间中国逐渐退出战时经济,代之以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而在市场经济推动的同时,工业投资和原始积累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也由制度成本和社会成本形式逐渐转变成了货币成本
和财富成本形式。
虽然中国社会大大缓了一口气,谷雨的威望也不断增加,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竟不论如何转变成本的偿付形式,成本需要从中国社会提取,羊毛到底还是出在羊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帝国主义时期,这近乎于一种客观规律,内在逻辑也很简单,因为工业化和原始积累所需要的财富提取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而要获得外界财富和广阔市场,要么成为帝国,要么加入帝国,要么狠命的剥削自己......
当然了,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搞产业升级,谷雨也正在想办法,但哪怕是他正在积极推动的电子工业,他也没有太大的信心,高效的科研体系,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产学研结合落地的合作保障,这三条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构建,还有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的市场太小......
想到这里,谷雨又为那位被打到十八层地狱的钢铁同志哀悼了三秒钟,他实在太委屈了,赫鲁晓夫那个二货实在太不是东西了,接下来若是东欧国家出了事情,不狠狠敲他一笔,实在对不起钢铁同志!
在感慨之余,谷雨终于下定决心,接下来要加大在非洲搞事的力度,现在中国已经有了核武器,洲际导弹也快有了,没必要顾忌太多,乘着戴高乐没有上台之前,多控制一些地盘,再拖下去就晚了!
而对于眼前的三角债,虽然问题会迅速严重起来,但谷雨并不准备现在动手,问题不暴露的十分明显,上下就没有太多变革的决心,要想推动各种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同时这也牵扯到政治上的安排,他要看看廖德华同志能不能有效得解决问题,若是做不到,那就需要换人,换上有极强个人能力的同志,换人总要有理由吧......
因秘密报告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混乱,所以原定于4月访华的苏俄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推迟到了五月初才成行,他到达中国的第二天,谷雨就与他开始了会谈。
简单的寒喧之后,谷雨主动提及米高扬三十年代访华时和他的谈话,谷雨提到王明在中国执行的那一条路线就是钢铁同志的路线,太左,杀人太多,当时不方便说,现在可以说了,因为知道这一套的巨大危害,所以中国党一直非常支持赫鲁晓夫同志揭盖子。
但揭盖子是有讲究的,谷雨批评了几点,一、报告出现了严重的误导错误,赫鲁晓夫同志讲话时,对钢铁同志的优点只提了两句,然后讲了四个小时的缺点,这是很不应该的。
群众被一大堆让人惊讶的事件和各种数字吓住了,完全想不到优点,产生了严重的误导作用,自然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大波动;
二是党内民主不够,这么大的事情,中央局会议通过,出台草案后,要按照程序,先召开中央委员会讨论,会议尽量多开一段时间,形成一个集体决议。
如果有必要,还要把各个 CP 党的领导人请进来,大家讨论的人多了,出来的决议就更容易为群众所接受,而且这也是党内民主的体现。
三是向下传达太快,而且给其他党时太过草率,应该是先在党内中高层和其他党的领导人传达,根据这些同志的反应,
再适当修改向下传达,如此不仅减少了冲击,也不至于被帝国主义利用。
谷雨这一二三批评了一番,然后又把过去中国共产党制定两个决议的过程说了一番,我们用了好几年忙事情,你们倒好,几个人开会商量一番,连中央委员都不让讨论,直接就是投票表决,然后又急着投胎一样向下传达,哪有这么干得?
苏俄高层知道这一次的篓子捅得太大,而且谷雨批评的这三点也确实说的很对,所以米高扬态度很不错,承认当时听到报告后,实在太震惊了,以至于没有想周全,云云!
然后米高扬就想询问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都五月份了,中国同志到现在还没有表态,苏俄高层自然着急,要不然内部各种破事让高层惊慌无比,上个月米高扬就要过来。
谷雨摇摇头说道,"米高扬同志,我党本来是想表态的,不过看到铁托那么攻击钢铁同志,我就按下了没有表态。
不管钢铁同志有多么大的争议,他领导苏俄人民击败了德国法西斯,不仅为社会主义苏俄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也为人民避免法西斯的侵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完全站在贵党那份报告一边,我总觉得不太合适,毕竟贵党的报告和相关处理是有瑕疵的!
但是呢,我同时也意识到,在这个关键时刻,我若是不与贵党站在一边,很容易被美欧钻空子,也不利于贵我两党两国的合作。
而且这件事闹出的风波太大,也有必要拖延一下,所以权衡再三,我们没有立刻对外表态,今天您过来了,我把这一层意思说清楚,得到贵党的理解后,接下来希望与贵党的理论专家们商量拿出一个两国都能接受的方案......"
谷雨这么一番话说出口,米高扬心情自然不错,他表示这一次随行带了几位理论家,正好和中国同志商量一番,谷雨笑着点点头,表示已经准备好了草稿,两国的理论家们今天下午就可以讨论!
谷雨批评一番是为了压制老毛子的气焰,为接下来的交谈奠定基础,他不可能盯着这件事不放,所以关于秘密报告的讨论很快就结束,他又接着夸奖起来,你们的卫星发射的好,美帝国主义吓破了胆,极大的鼓舞世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是天大的好事。
谷雨建议苏俄趁热打铁,尽量多发射几枚火箭,想办法把人送上太空,同时他希望中苏两国在航天领域加强合作。
谷雨并没有要求获得苏俄的火箭技术,而是希望可以在苏俄的火箭上搭载一些科研设备,为中国未来的卫星发射奠定基础。
谷雨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而过来之前,苏共中央讨论的时候,也估计谷雨会提到卫星问题,预先准备了一些答复,当然了,米高扬也要留有余地,所以他表示原则上同意两国合作。
谷雨很满意,连续两个问题讨论完之后,才进入到米高扬访华的正题贸易问题,说起来很奇葩,到了1956年,中苏两国贸易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贸易结构对苏俄不是很有利。
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的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可以生产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工业品,各类机电设备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质量虽然不是很好,但随着各种质量管理制度的推行,也有一定的改善。
加之与前世不同,中国与西方并没有断绝贸易往来,可以进口大量的欧美先进设备,尤其是一五期间,当时欧洲处在艰难的恢复期,急需资金,巴统组织也还没有成立,战后手里握着一大笔钱的中国购买了大批先进设备。
经过了一五、二五计划的建设,在德日技术专家的带领下,这些先进设备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欧美发达国家有的在中国设立贸易处,有的干脆与中国合资办厂,就地在中国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
欧美先进设备见识多了,自己也有相当强的生产能力,加之现在外汇虽然紧张,但各类先进工业设备的进口往往属于优先项,只要做好相应的调研,获得进口许可并不是特别难。
所以中国工业人自然有些看不上傻大黑粗的苏俄设备,偏偏老毛子一直狗眼看人低,他们的工业设备不仅报价高,而且各类服务几乎没有,中国工业人自然不爱买。
就算愿意买也把价格低低的,还要求这个服务,那个服务,老毛子脑袋中压根没有这根弦,所以老毛子原来打算在中国人头上玩一把工农业剪刀差的想法,自然不那么容易实现。
现在中国对苏大多出口除主粮以外的农副产品,热带农作物,纺织品,日用品,一些特种金属矿石等等,除军事技术以外,只交换了一部分苏俄的工业设备和各种零部件,交换更多的是苏俄的矿产品,钾肥,石油,木材等等。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部分家用电器的质量也慢慢上来了,去年苏俄还从中国购买了一批技术相对简单的家用电器,比如电风扇、电熨斗、电热毯、淋浴器、热水壶等等。
不断与国外交流的中国小电器公司生产的产品明显小巧了许多,苏俄的贸易代表们采购了一批投入到莫斯科市场,竟然大受欢迎!
搞了几十年的贸易部长,米高扬敏感的意识到中苏贸易这么发展下去,苏俄原来的意图搞不好要落空,是,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但苏俄付出交换的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大量工业品,而是苏俄的矿产品。
一旦两国的贸易结构变成苏俄出口原料,换取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哪怕是简单的工业制成品,也是不能接受的,这岂不是意味着苏俄变成了中国廉价工业品的倾销市场?
虽然说苏俄对各类输华工业品有一定的限制,并不愿意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但中国的需求下降得也太快了,简直难以置信,到底中国工业的进步速度太快,还是中国与欧美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好事情!
苏俄的工业原料要满足整个苏东阵营,能够给中国的原料很有限,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这样的贸易结构发展下去,两国的贸易量过不了多久,就会达到上限。
作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米高扬很清楚目前维系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恰恰是贸易关系,若是贸易量上不去,两国意识形态、地缘、领土等等矛盾就会迅速凸显......
所以米高扬当面抱怨中国没有大量采购苏俄的机电设备产品,谷雨微微一愣,回头看向身边的商业部长南汉宸,南汉宸写了一个纸条递给谷雨。
谷雨看完之后,自然明白过来,猛然间一股热流就涌了上来,这才发展几年呀,中国工业竟然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
激动,高兴之余,谷雨也已经想好了措辞,"米高扬同志,我国与贵国的体制不同,企业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他们愿意采购,向贸易部门提出申请,我们才会安排订单,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所以要想提高贵国工业品,尤其是重工业品在华销售,贵国必须清楚一点,贵国企业要竞争的不仅仅是中国企业,还有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这就要求贵国产品有较强的竞争力,贵国也需要加大在华的销售力量,同时也要提高各类售后服务...
米高扬眉头紧锁,他知道谷雨说的没错,但苏俄的体制摆在那里,压根不知道怎么搞这一块?就在他发愁之际,谷雨已经想到了办法。
谷雨很清楚目前与苏俄交流更多的是央企,看不上苏俄产品的也多是央企,但各地方国企、合作企业和私营企业还是很希望购买苏俄的工业设备,毕竟这一块不太需要外汇。
不过这些企业也是国产工业设备主要供应商,不过谷雨并不介意,若是中国国内设备商连老毛子都打不过,那还搞个屁?必须增加他们的压力!
所以谷雨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效仿广交会模式,在库伦搞一个贸易博览会,苏俄组织国内大批厂商参加,两国企业面对面谈判交流!
企业面对面交流是谷雨一直在推动的,但苏俄总是不太应招,搞得谷雨相当头大,但现在老毛子发愁了,自然要再提一提,至于选择是库伦,则是谷雨的自信,经过这么多年的整顿,老毛子想在外蒙折腾已经没有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