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本来又是直性子,遇到不高兴的事情自然会发火,时不时说出一些过头的话一点不奇怪,这一次真心怪不得赫鲁晓夫这么说,事故太严重了,负责洲际导弹研发的项目组被打掉了大半,尤其是总设计师扬格利出事,苏俄战略核武器的研发遭受到重大挫折,研发进程必然会严重拖延。
在美国的洲际导弹越来越多,中国的洲际导弹迎头赶上的关键时刻,苏俄的洲际导弹研发却出了这种事情,对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打击有多么沉重就可想而知了。
洲际导弹到现在都没有实战能力,没有与美国形成实际的战略平衡,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抗衡?这一次巴黎峰会上,他怎么和西方撕逼?原来的方案明显不行了!
此前访问美国,看起来一切都挺好,但各个卫星国却态度冷淡,不少人认为赫鲁晓夫对美国妥协太过,而中国也显得十分冷淡,这让赫鲁晓夫大为震惊,他自然不得不进行一番安抚,安抚的方式自然是对美强硬。
过去几个月美苏之间一直在秘密接触,但各种谈判同样不顺利,美国压根无意在柏林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至此,赫鲁晓夫完全相信谷雨对艾森豪威尔的判断,跟这个老艾克没什么好谈的,就算谈了,美国新政府也未必会买账,还不如和明年诞生的美国新政府谈判。
所以与外界猜测的大不一样,赫鲁晓夫在这一次峰会上无意再做出任何让步,他反而转而强硬,会议期间,发射洲际导弹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步,他甚至做好了这样的讲话,苏俄会如同生产香肠一样的生产洲际导弹……
可现在核讹诈不行了,没有了力量的支撑,赫鲁晓夫总觉得自己的强硬缺乏实际效果,他自然陷入到两难之间,这一切自然都是勃列日涅夫的错,对这位老部下,赫鲁晓夫的不满越来越深。
那个该死的间谍虽然可以归罪于军情总局,但他为什么可以掌握那么多东西,相关制度肯定有问题,这自然是勃列日涅夫的责任。
现在又出了这样的事情,赫鲁晓夫自然对这个老部下的能力产生了深深得怀疑,都知道此人没什么主见,但过去执行能力还很不错,现在不会连执行都做不好吧?那他能干什么?在最高苏维埃做一个橡皮图章?这个谁不能做?
赫鲁晓夫强忍着怒火,好好收拾了一番心情,开始就明天的开幕式做准备,苏俄发射更巨大、更可怕的新型洲际导弹那一套说辞不得不删除,而是再一次重提最后通牒,并表示如果此次谈判没有结果,苏俄将准备考虑收回对艾森豪威尔的访问邀请,取消裁军120万人的计划,大幅度增加军费……
戴着眼镜修改一番后,赫鲁晓夫坐下来思索了半晌,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西方不可能撤出柏林,但美英法三国实际上都希望促成两个德国,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分化得手呢?法国要顾忌法德联盟,英国?可那帮英国佬一门心思给美国人做狗,毫无骨气……
次日上午,全球关注的巴黎峰会召开,五国领导人当中,李多才作为中国国家副主席,自然是敬陪末座,本来这种场合第一个发言的肯定是会议主席法国,然后是美国,再然后苏俄,英国和中国,毕竟美国的实力摆在那里,大家都是承认的。
谁也想不到,在会议一开始,赫鲁晓夫不顾国际礼仪,竟然抢先发言,而他的发言也让与会的各国领导人和随行的重要官员大为震惊,到底是谁刺激的老毛子?他们竟然又发疯了!
为什么召开这一次巴黎峰会,不就是因为普通的政治谈判谈不拢,不得不召开这样的峰会谈判的吗?苏俄怎么能一上来就做出你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就咋样咋样,这哪是谈判的态度?你是诚心不让谈判成功是吧?
艾森豪威尔自然不是善茬,他第一反应就是赫鲁晓夫利用这一次峰会进行最后的讹诈,他这一番操作的目的是制造先声夺人的效果,逼迫西方在柏林问题上妥协!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文件中,曾经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描述,“足智多谋,大胆,善于把握政治时机,演技出色,有赌性”,很显然赫鲁晓夫现在把巴黎峰会当成了赌场!
不过赫鲁晓夫先生可能忘记了,赌徒需要有筹码,美国的筹码比苏俄多得多,所以艾森豪威尔的态度也极其强硬,重申美国的立场拒绝苏俄关于西柏林非军事化的建议,如果苏俄封锁西柏林,西方将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进入西柏林。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也进行了反击,他指责赫鲁晓夫出尔反尔,“如果赫鲁晓夫先生的基本目的是不让我进入他的国家,也大可不必作出这样令人厌倦的解释来说明为什么如此的理由……
我来到巴黎是谋求与苏俄达成协议,以解决目前西柏林存在的种种危机,苏俄方面试图用这样出尔反尔的的办法搞讹诈,毫无意义,美国和西方盟友在西柏林问题是坚定的……”
赫鲁晓夫与艾森豪威尔互不相让,为了打破僵局,会议主席、东道主戴高乐建议休会一天,就这样,这一天的会议就这么不欢而散。
李多才同志在这一次会议上,一直在看热闹,坐在他身边的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想了想,在戴高乐提议休会时,就写了一个纸条给李多才,希望可以在今天会后和他来一次非正式谈判,李多才表态同意……
所以会议刚刚结束,中英两国领导人就坐在了一起,麦克米伦表示很遗憾谷雨主席没有来巴黎,请李多才代为问好,李多才则代表谷雨向麦克米伦表示感谢,寒暄两句后,两人开始了正式交谈。
对处在经济困境中的大英帝国而言,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经济,所以两麦克米伦一上来就谈各种经济合作,首先就是中英两国在澳洲铁矿的合作。
澳洲铁矿石储量实在太丰富,质量又实在太好,虽然中国发现了澳洲铁矿,但肯定吃不了大头,除了澳大利亚人以外,与英国的合作自然少不了,这里面涉及的投资相当大,各种矿山设备,铁路,载重卡车,发电站,各种后勤设施等等,都是巨额投资。
中国外汇不多,让中国出巨额外汇那是不可能,不过作为离澳大利亚最近的工业国,中国可以提供大量中低端设备,当然了,还有廉价但干活卖力的中国劳工,不过正在大搞白澳政策的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防范不小,并不愿意引进太多的矿工。
虽然这些年下来,澳洲铁矿的产量不断增长,但还是不能充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所以新一轮投资一直在谈,因为项目太大,所以中英两国领导人自然是第一个讨论,中英两国都对这个超级项目寄予厚望,所以交谈一番后,两人都看出了对方的决心,自然比较满意……
有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项目在,气氛好了很多,麦克米伦就对中国引进伊尔18表示不满,认为这违反了中英两国关于彗星飞机的合作协议,哪有进口航程相当的飞机道理?
李多才当然也有话说,他自然做出了一番辩解,告诉英国人,中国一直在引进彗星飞机,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引进其他国家的飞机,这完全是两码事。
再说了,彗星飞机乘坐较为舒服,但使用成本比较高,票价比较高,中国更多的是让彗星和伊尔18作为高低搭配使用,为得是加快民航业的发展,并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同时他还指责英国一再借巴黎委员会说事,在技术合作上设限,这不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两人你来我往一番之后,麦克米伦这才旧事重提,正式提出希望中国加入到VC10客机的研发当中,为了打消中国方面的疑虑,麦克米伦告诉李多才英国已经和美国达成协议,美国将不在VC10入华问题上设卡。
在彗星飞机研发时,英国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为本国国营航空公司或欧洲地区的需求而设计,没有考虑必须进入世界其它地区的民用航空市场的需求。
但彗星飞机研发前后,消耗了大量资金,虽然已经收回了成本,但如果不是中国掺和了一把,并不断引进彗星飞机,彗星飞机铁定亏本。
英国人至此认识到狭小的国内市场需求不能提供与美国客机制造商竞争所需的规模经济,也就是说英国只有获得外国订单,才可能支撑接下来的研发。
在VC10客机研发过程中,英国人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拉上中国人,更多的是想进入美国民航市场,但波音707和DC8这两款航程差距不大的飞机出现,直接把VC10进入美国的期望打得粉碎,美国人表面上不反对VC10进入美国航空,但美国各大航空公司根本不买账。
最典型的是康威发动机明明效果更好,可波音公司最终只是把康威作为备选,这自然引得英国人大为不满,不仅如此,这两款飞机还跑到欧洲和中国市场折腾,这更让英国人如鲠在喉,英国人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中国。
中国广袤的国土需要一款大航程、大载客的民航飞机,而随着中国国力越来越强,坐得起飞机的人越来越多,民航市场越来越大,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未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民航市场甚至都有可能,可以说有需求,而且需求够大。
中国又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买谁不卖谁的东西,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英国人不指望中国完全不买美苏的飞机,但中国只要拿出一部分份额出来,就足够让英国人保本,甚至还小有盈利,这对英国维持航空工业至关重要。
所以当美国人强硬拒绝出口发动机给中国,英国自然要讨价还价,波音707和DC8陆续获得中国订单,英国有足够的理由邀请中国加入到VC10的研发。
美国则讨价还价,英国可以邀请中国加入三叉戟中短途飞机的研发, 而VC10这种长途飞机就不要喊中国人参与进来,以避免中国接触到西方最先进的航空技术……
此时华德-56已经进入到试飞阶段,而这款飞机与三叉戟航程类似,美国人想压制中国自研飞机,自然不反对英国拿着三叉戟与中国合作,中国能够做到了,美国不会拦,但中国做不到的,美国还是要坚决阻拦。
不过英国人到这一步是坚决不让,英国此前已经邀请过中国参与三叉戟的研发,被中国回绝,现在中国已经研发出相应的飞机,怎么可能加入到三叉戟的研发中,这不是扯淡吗?
VC10如果不拉着中国一起研发,按照英国的思路研发,不一定满足中国的要求,就算满足了,面对波音和麦道两家能够提供的各类优惠条件,英国又压根比不上,如此一来,VC10在中国未必卖得动,一个不小心成本都收不回来。
英国人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合作捆绑中国,才能保证获得订单,这是VC10成功的重要基石,说白了,就是和美国人比优惠比不过,英国人就比技术合作,美国人不愿意给技术,英国人愿意给,自然就有订单,这是英国人唯一的筹码,自然要尽可能争取。
美国人自然不乐意,不过英国人也有说辞,现在苏俄已经搞出了那个大怪物图114,你不让英国与中国合作,中国跑去和苏俄合作怎么办?
就算图114不行,苏俄已经启动了伊尔62项目,这个项目和波音707,VC10属于同一层次,你能挡住我,你能挡住苏俄吗?让中国引进VC10,总比让中国引进苏俄飞机强吧!
艾森豪威尔已经拒绝了中英两国在轻型军用发动机领域的合作,如果再阻拦英国邀请中国合作开发VC10很可能会激起英国的强烈不满,不符合他对英软硬兼施的战略立场。
军用领域可以光明正大的阻拦,民用领域就不太好办,没理由美国能做,英国不能做,妥协是必然的,最终在英国答应只会拿出非关键部分与中国合作,美国人权衡后被迫松口!
在摆平了美国后,英国转头与中国联络,麦克米伦在交谈时表示,一旦中国加入VC10研发,虽然中国没办法插手核心项目,但英国会帮助中国培训一些核心领域的维修人才,比如康威发动机的维修,英国就可以帮着培训……
可以说,大英帝国为了维持住每况愈下的航空工业下了血本,不过李多才同志又不傻,自然要讨价还价,他想要的东西更多,而且中国有理由要的更多。
他告诉麦克米伦,“首相先生,有一件事您可能不太清楚,就在今年年初,苏俄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访华中间,中苏两国就伊尔62项目达成了一份合作备忘录。
现在中苏两国正在谈判中国加入伊尔62项目,并在中国生产该型飞机的而与西方的合作不同,苏俄飞机不管在价格,还是在技术转让上,都比较大方!”
说到这里时,李多才话锋一转,“中英两国在彗星项目上的合作非常愉快,我国也非常希望与贵国在VC10项目继续合作,但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有发展民用航空的巨大动力,我们引进是为了未来自己的发展。
中国用于航空领域的研究经费比较有限,中国将会十分慎重的选择大型客机的合作伙伴,我非常支持两国在VC10项目上进行谈判,但我希望贵国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根据我们的推算,目前中国国内空运市场正处在高速增长期,对大型飞机的需求量是惊人的,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修建多所机场,并开通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航班,而波音707这一级别的飞机需要增长到400架以上,才能基本满足需求……”
麦克米伦故作不信的姿态,“副主席先生,您或许太乐观了!”
“首相先生,恰恰相反,我们这个估计事实上还比较保守,我个人的估计更加乐观,光光中国与各个海外省联络所需的大型飞机就至少需要两百架,关于这一点,您可以咨询的德哈维兰公司!”
麦克米伦心说,如果不是知道中国民航市场有这么巨大的潜力,我至于这么上赶着与你交谈吗?不过想到中国人可以与苏俄联合开发,麦克米伦又头疼无比。
英国人早就评估过中国民航市场,他们的估计更加夸张,英国人分析中国糟糕的基础建设认为,光光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就可以让中国保持20-30年的高速增长。
而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必然会带来民航领域的巨大需求,十年后中国大型飞机的需求量很可能会达到800架,再过十年,甚至有望达到2000架以上。
而一架波音707的价格在500万美元左右,VC10与波音707差不多,也就是说,到20年后,中国民航工业就需要100亿美元波音707级别的大飞机。
目前中国航空工业相当落后,即便中国按照计划,在70年代启动大飞机研发,要想真正想派上用场,怎么也要等到80年代,所以哪怕只拿到中国四分之一的民航市场,也足够保证英国民航工业的生存。
正常来说,如果只有英美两国竞争中国民航市场,英国拿到四分之一是比较稳妥的,中国人绝不可能完全依赖美国,这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
但偏偏有一个大搅屎棍苏俄存在,苏俄连战略轰炸机都给了中国,为了拉拢中国,直接提供技术转让,让中国可以生产伊尔62一点都不奇怪,一旦如此,英国民航工业自然将遭到重创。
此时不过是1960年,世界各国都在摸索民航飞机的使用,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苏俄民航工业的缺陷并没有暴露,所以当李多才同志拿着伊尔62项目讨价还价,麦克米伦也是相当头疼,真是怕什么来什么,看来要拿出的筹码将会更多。
麦克米伦毕竟是首相,并不负责具体项目,他想了想,干脆使出了拖字诀,“副主席先生,我本人不反对转让更多的技术,不过具体的谈判还是交给下面的技术人员吧……”
李多才表示同意,然后麦克米伦开始了第二个话题,中英两国在黄埔船坞的合作非常顺利,现在第二个基地正在挑选中,明年启动项目应无大问题。
不过中国国内对钢铁的需求太过旺盛,经常影响到黄埔船坞所需钢材的供应,所以英国政府希望可以与中国合作建立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体,并围绕着这个大钢铁联合体,重启英国汽车与中国的合资谈判……
听到这一条,李多才微微愕然,此前中国与英国合资大型钢铁企业和汽车,但那个时候,英国不太鸟,但现在不一样了,目前不管是钢铁工业,还是汽车工业,中英两国的总体实力已经差距不大,中国没理由把宝贵的国内市场拿出来和英国人分享。
是,中国资本还是有些不足,但钢铁和汽车这种明显可以赚大钱的行业,英国人想轻易进来,又怎么可能,换句话说,英国人想进入红红火火的中国市场需要拿出更多的筹码,英国人确定准备好了吗?
麦克米伦自然看出了李多才的愕然,他当然知道上赶着要求谈判,搞不到太多好处,不过他也是无奈,此时英国的经济困难超乎想象,唯一能拉英国一把的也就是中国了。
此前欧洲处在战后重建中,英国的汽车在欧洲和各个殖民地卖得挺好,汽车卖得好,钢铁工业产能也在不断增加,大英帝国自然对投资中国没什么兴趣。
但此一时,彼一时,到1960年,西欧各国已经陆续恢复,国内产能已经满足,并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攻城拔寨,偏偏英国又丢失了殖民地市场,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连军工企业都在进行大规模合并,用于工业转型升级的资金自然也非常少。
偏偏大英在战后启动了大规模国有化,此时各种弊端也开始出现,英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低,以至于英国工业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他们不愿冒险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这样的结果是投资减少、研发受限制、低工资、客户萎缩……
最典型的就是汽车工业,在二战结束后到五十年代中期,英国欠了一屁股债,大英非常依赖汽车工业的对外出口,汽车年产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
但到了五十年代后期,英国汽车不行了,原因很简单,汽车工业新一轮技术升级开始了,所需投资无比巨大,一般汽车公司根本吃不消。
在德国,这笔钱是政府扶持出资的,但英国政府因为自身的巨额负债没有钱给企业提供资金,因此英国的汽车企业无法完成工业升级。
雪上加霜的是,英国政府出于安抚选民和提供就业的目的,有意要求汽车公司把工厂建设在农村而不是产业密集的城市周围,这导致物流成本和用工成本都非常高。
英国政府还按照各个汽车生产厂家在战前的市场份额,来给它们配给钢铁,有效率的企业既然拿不到更多钢铁来扩大生产,干脆大家一起摆烂。
而英国钢铁企业问题同样麻烦,此时英国国内的铁矿、煤矿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富铁矿石越来越少,偏偏主要钢铁企业都在铁矿、煤矿产地附近,若是建设新厂,老厂都要破产;但若是不建设新厂,英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升级又没办法实现。
如此一来,英国钢铁企业没办法扩产不说,反而成本越来越高,钢铁是工业基础,钢铁成本一高,整个工业体系成本都高,尤其是汽车工业,更是雪上加霜。
虽然现在英国企业还可以苟延残喘,但形势越来越恶劣是不争的事实,英国政府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欧洲市场的丢失已成必然,美国市场更是进不去,新独立的殖民地国家又不稳定,很多国家还在搞各种国产替代。
自然而然,英国又一次瞄准了不断对外开放的中国市场,英国汽车虽然已经搞不过德国,但至少在中国卖得动,而且利润也相当高,赚到的钱搞一搞产业升级还是可以的。
而以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利益,英国钢铁企业跑到中国建新厂,不需要几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甚至于英国可以直接把战后投资的老厂设备搬到中国,榨取最后的利润,就如提供给黄埔船坞的设备一样……
黄埔船坞拿到一些二战陈旧的设备,结果却因为生产成本低,这些年承接了大量船只,赚了不少钱,而英国国内的船公司一个个出问题,所以英国人不得不增加对黄埔船坞的投资,拿出更加先进的设备,同时把更多的船舶订单交给中国。
而英国人比较头疼的工会问题,劳力成本过高等等问题,黄埔船坞一个没有,黄埔船坞的合作是如此的成功,刺激着英国人更进一步,不能再犹豫了!
按照保守党政府的设计,未来那些竞争力不行的企业,都要搬一部分,甚至是全部搬到中国,英国控制设计和核心零配件,把那种技术难度不高的制造和装配部分转移到中国,如此既可以保持技术优势,又可以不断赚到大钱,还可以打击工党的支持者,所以过去不愿意,现在主动求上了门……
谷雨把电报交给总理李润民,嗤笑道,“这帮家伙真是不见黄河心不死,我们以前三请四请不乐意,现在反而主动找上门了!”
“过去是没有尝到甜头,现在看到好处了,想扩大不奇怪,连钢铁、汽车都要往中国搬,这一次的决心很大,我看有必要让多才同志去一趟英国,多待一段时间,把情况了解的更清楚一些!”
“确实要好好谈一谈,要成立一个专门对接的工作小组!”谷雨笑着说道,“英国应该是撑不住了,若是不搬到中国,估计用不了一二十年,英国传统工业就将崩溃,英国如此,美国就算家大业大,也支撑不了太久!”
“美国不一样,美国人手里还有本州日本!”
“本州日本人口是不少,但国内市场太小,资源又不足,要和我们拼成本,绝对拼不过我们,就算美国资本转移到本州日本,未来也将不得不转移出去,而本州日本能做的选择很有限,不转移到中国,也会转移到中国能够影响的朝鲜、暹罗等地!”
“也不能太乐观了,美国还可以转移到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
“老李,你是没去过拉美,你只要问一问方罗夫同志,他就会告诉你那不可能,拉美的民风太懒散,各种社会制度也不适合,就算转移过去,迟早也要搬到东亚!”
“印度呢?人口不少,资源也不少,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潜力还是不小的!”
“印度内部那么多问题,我就不说了,光说一样,印度会放弃野心吗?”
“应该不会!”
“那就是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打仗的地方,资本怎么敢轻易过去?”
“除了东亚就没有其他地方了?怎么也不至于吧?”
“有当然有,东欧和土耳其都还行,不过那里是冷战对峙的第一线,欧美去不了东欧,土耳其人口又太小,所以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把基础建设搞好,做好服务,压根不用发愁,国际资本会纷纷过来的,他们现在找不到比中国更好的地方!”
李润民同志想了想说道,“前景确实很好,但也要咱们自己的企业跟得上,要不然市场开放了,技术没有学到,反而变成了外国资本家的商品倾销地,那就麻烦了!”
“我们的政策摆在那里,肯定有跟得上的,各行各业这些年涌现出不少水平不错的企业,你就放心吧!”
“但问题是我们现在可以优胜,却做不好劣汰,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了!”
“老李,这些事我很清楚,但现在不是解决的时候,需要先等等,有些问题,与其我们逼着下面搞,还不如让困难倒逼解决,这样才有效果。
中央只要控制住银行,不乱给亏损企业贷款,同时限制住地方不允许乱摊派,那些亏损的企业就支撑不了多久,到时候我们再盯着这些企业狠狠查一查,我在交班前,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你就放心吧!”
“谷枢机,地方企业我不管,但央企我必须管,现在央企各种问题不少,我认为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重组,顺便清理掉一些顽疾!”
谷雨想了想说道,“你是总理,你觉得有必要做,那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