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方局书记,谷雨本来应该留守后方,不过思前想后,谷雨还是决定和陈赓部一起前往彰武一带发展,之所以他做出这个决定,就是因为这一次前往辽东北的发展,打仗是次要的,而交朋友才是主要的。
二纵在辽西事实上驻防在后方,而在辽东最前线驻防的是三个胡子武装改编过来的义勇军部队,这些部队虽然抗日比较积极,战斗力也不差,但缺陷也非常明显,军纪很差,所到之处不断抢劫,东北老百姓对他们很是不满意。
所以他们驻守的那几个县的知识分子宁愿跑到黑山一带投奔四路军,也不愿意为他们服务;更要命的是,这帮人地盘观念很重,你是你的,我是我的,他们根本不能接受四路军捞过界,为了抗日大局考虑,四路军自然不太合适向东发展。
所以谷雨只好留下刘伯承带着二纵队留守辽西,巩固辽西根据地,搜寻枪支,寻找各种物资,另外就是骚扰不断西进的日寇,打鬼子的伏击。
而四路军要想发展,只能向东北发展扩张,正好在这一地区活跃的武装都是东北的各界名人,比如在新民、彰武一带活动的耿继周部五路军;凭借着东北军炮兵上校的身份和地位,耿继周获得了很多地主和士绅的支持,自己又毁家纡难,得到了一大帮当地联庄会会 首的响应,此时总兵力已经有万余人。
耿继周部有一些共产党人在工作,比如年仅二十二岁的东北地下党人李兆麟同志,凭借着老乡关系,成为了文书处处长,自然也认识不少耿部的将领,同时也将一批共产党人介绍到各部当中。
当然了,耿继周部的缺点也非常明显,虽然人数众多,但非常松散,而且都是地主武装,看着人数众多,但事实上战斗力很一般,绝大部分人也不过是守家之犬。
除了四路军以外,在彰武一带还有一位绿林高鹏振率领的队伍,这是一位典型的草莽英雄,少年习武,精通骑射,善写诗文,且性格豪爽,好打不平。
高鹏振一开始搞得是民团,但后来却因为打死了人,没办法只能带着几十个人落草为寇。
918之后,高鹏振回到新民,联合一些东北军军官和绿林武装,拉起了一只两千多人的武装,还从汉奸那里骗了不少武器,实力相当不错。
高鹏振部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因而很得黄显声的器重,把他的一些同学都派过去支持他的发展,共产党人也安排了一些同志进入到高部。
相比于耿继周部,高鹏振的个人魅力很强,该部凝聚力也很强,战斗力实际上比耿继周部要强大不少。
而在东北方向,还有一位大佬级人物,那就是彰武县的大名人,东北辛亥革命时期的元老金子明先生,他和另外一位抗日乡绅黄忠兴先生一起拉起了一只两千多人的抗日武装,这一只武装被命名为义勇军第二十路军。
另外还有一些胡子武装,而且辽东北一带也有不少蒙古同胞,蒙古同胞有好的,也有不少败类,可以说彰武新民一线相当复杂,但正是因为复杂,才是四路军可以发展的地区,至少他们非常需要,也愿意接受四路军这样一只战斗力相对较强的部队过来帮忙。
新民属于沈阳的外围地区,耿继周竟然可以拉起了一万多人的队伍,鬼子自然不能接受,接下来的大扫荡是必然的,所以辽东北的复杂局面很快就要被打破。
而鬼子一旦破局,四路军大发展的机会自然就到了,别的不说,高鹏振部,谷雨就非常有兴趣吃下来。
别看高鹏振是草莽英雄,但他能打,又知道纪律的重要性,光凭这一点,就远不是辽东那三位可以比拟的,党非常愿意吸纳和改造这样的英雄。
更重要的是,从彰武往东,就是铁岭一带,而铁岭是连接沈阳和四平的交通枢纽,又是煤矿重地,驻扎着鬼子一个大队,而918之后,东北军不少溃兵就在铁岭一带活动;谷雨带着主力来到这里发展,一方面可以用日寇的手磨砺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以试一试找来不 少东北军将士,提高基层军官的战斗力,甚至他还想打一打铁岭煤矿的主意,他太喜欢纪律性更强的矿工兄弟了。
说起矿工,谷雨一直十分眼馋阜新这个大煤矿的矿工,结果到了阜新附近,一打听才知道现在的阜新煤矿,满铁压根没多少产量,大头竟然是张学良的;更让他无奈的是,阜新的煤矿工人很少,只有几千人,所以他只好擦了擦口水,不做一步登天的白日梦了。
而要做好这些工作,统一战线最重要的,说白了就是在原则基础上,要非常灵活,能够妥善处理与各路神仙的关系;让谁过来谷雨都不放心,只有自己能够把握住政策尺度,也只有情商很高、八面玲珑的陈赓和孙德胜这个对地方豪强和胡子都比较了解的同志,才适 合前往东北开拓局面,对对于四路军的立足和壮大非常有好处。
谷雨把理由说清楚,其他同志也没话可说,不过临走之前,需要指定一个辽西方面的总负责人,想来想去,谷雨只能使用柯庆施同志,至少老施经验丰富,就算有些左,但这些天他观察的结果发现,老施还是比较灵活的。
柯庆施听到谷雨的安排,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通过这将近两个月的努力,四路军算是在这一带打下了根基,接下来就可以发展根据地了。
虽然根据地不算大,人口也不算多,但好歹也是一块根据地,能够主持这样的工作,虽然对他是巨大的挑战,但何尝不是他个人的进步。
随着四路军的不断壮大,柯庆施对谷雨的未来自然更加看好了,说真的,他也不明白谷雨怎么运气就那么好,东北军简直就是一个送财童子,有了那么多枪,四路军就算没办法在东北立足,转到关内,也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呀!
时间过得很快,十二月底东北军开始了全面撤退,一些不愿意离开东北的将士,乘着交接的机会,加入到了四路军,几天时间竟然有一百多人。
最大的一股就是曾经和他们一起作战,剿灭张学成部的公安总队三十多人,整体加入到了四路军,谷雨听说之后,立刻接见了带队的排长李恩举、班长杨兴中等人,与他们做了一番长谈,解释了为什么义勇军会坚决抗日,又解释了为什么抗日必胜。
李恩举告诉谷雨,他之所以投向四路军,就是因为看到了四路军和东北军不一样,是真正愿意抗日的队伍,也是真正有希望的队伍;这么纪律严明,这么敢于牺牲的部队,一定会成大器,也一定会成为东北抗日的中流砥柱,所以才说服了下面三个班长一起投向四路 军。
既然选择加入到了四路军,自然会遵守四路军的规章制度,请谷总宣不用担心。
谷雨听完,十分欣喜,这样能够有眼光,能够自觉自愿参加革命的人并不多,所以谷雨和陈赓商量之后,任命李恩举为一纵队四大队副大队长兼教导中队中队长;由他协助大队长工作,李恩举所部三十多人也被整体编入到四大队,成立一个教导中队,让他们来促进 这个新兵大队的发展。
而随着东北军的撤退,谷雨立刻率部东进前往彰武,日军则立刻向辽西进攻,到了一月三日锦州失守,最后捞了一把的四路军并没有硬扛,而是直接撤了出来,在辽西打起了游击战,战机很快就出现了。
日军二十师团占据锦州之后,立刻派兵占据锦州外围的县城,此时此刻的鬼子实在太骄横了,当然他们确实有理由骄横,张学良三万多人不战而逃,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重镇锦州。
这次的胜利,对于日本人来说,得来的有点意外,因为就连日本人都没有预料到他们不会遭到什么抵抗。
俗话说骄兵必败,胜利冲昏了日本人的头脑。
关东军第27联队于锦州沦陷后的第三天占领了锦西,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向50公里以外的热河、山海关方向进行警戒,并且扫荡这片地区的抗日武装。
说是一个联队,实际上此时的锦西并没有太多的日军。
27联队的联队长于1月6日到达锦西,而他率领的日军不过也就80多人,这个名字叫古贺的日本大佐,似乎觉得这80人足够了。
隔天也就是元月7日,另一名中尉率领了一队日本辎重兵五十多人来到了锦西,此时的锦西其实也就不过130余名日军。
而就在这四天时间内,一直监视锦州方向日军行动的刘伯承同志看到了战机。
此时四路军除了留下一个新兵大队,打着四路军的旗号继续在义县北镇一带活动以外,主力一千多人,却一直潜伏在锦州北面的南票山区,等待机会。
看到日军只有这么一丢丢人,跑到了锦西,他立刻决定主力西移,打掉这股孤立的敌人,这个时候的锦西早已经没有正规军了,但是日本人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天怒人怨,当地的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
7号晚上,当地的民团出其意料的进攻了锦西的日军,由于是突袭,狂傲的日军并没有准备,一时间被打的措手不及,关押的犯人竟然都让民团救走了,这让古贺大佐羞愧不已。
8号下午,四路军二纵队主力与锦西民团力量会师,看到装备有迫击炮、轻重机枪的四路军,当地民团高兴不已,很显然全歼古贺部一百多人的机会已经成熟。
但是这一百多鬼子,以县城为依托,想啃下来并不容易,经过一个多月,四路军早就熟悉了日本军队的编制。
日军20师团是甲种师团,一个小队,62人,三个15人班加一个掷弹筒班,共60人加小队长和副手,共轻机枪3,掷弹筒6。
甲种中队有205人,步枪105,轻机枪9,掷弹筒12。
可加强一个重装小队,重机枪2挺,20mm反坦克枪2支,1个中队部、3个步兵小队及辎重小队(步枪30)看起来,四路军要比古贺部强得多,但是日军射击的水平和拼刺的水平远远高于以新兵为主的四路军,所以刘伯承同志决定设伏,想办法把鬼子骗出来。
有的时候,人的运气就是好,骄横的古贺判断,抗日力量在锦西县城以西1公里外的女儿河左岸、龙王庙一带的村落中,并且抗日力量已经对锦西县城形成包围之势,人数还持续增加中。
面对这种情况,本来打算与辎重部队一起返回锦州的古贺决定先发制人,在抗日力量没有完全包围锦西县城之前对抗日力量各个击破。
所以他决定在9号带兵出城扫荡,更奇葩的是,这位联队长竟然又一次分兵了。
他先派松尾少尉率领他的辎重队回锦州领取弹药给养,留下村上中尉带领一小队骑兵守护联队本部,然后亲自率领联队50多名骑兵和三十人不到的步兵小队,配备轻重机枪,出城向西进发。
临行前,汉奸张国栋的消息比较灵通,劝说古贺胡匪太多,绝对去不得,没想到古贺对自己部队有着绝对自信,骄横的他在出城之后,再一次兵分两路:
一路是石野步兵小队三十人不到在北,沿女儿河南岸直奔龙王庙西山;另一路则由古贺率领骑兵五十多人在南,穿过田野,向西窜犯。
从当地的义勇军口中听到这一幕,刘伯承同志连连摇头,鬼子把所有能犯的错误全部都犯了,那还等什么,分头攻击就是。
打一百多人报团的鬼子不容易,打几十人的鬼子小队还是比较容易的。
他决定自己指挥以新兵为主的三大队和当地的义勇军一起拖住古贺那50多人的骑兵;而四路军的主力一、二大队配合机炮连,由顾慎为、赵尚志两位同志指挥,分头歼灭敌人的两个不满员的步兵小队,当地的义勇军配合作战。
这两个大队以老兵为主,战斗力要强悍很多,兵力六七倍敌人,每一路都有义勇军几百人协助,吃下敌人一点都不困难。
另外由义勇军一部监视县城中的日军,一旦日军增援,则不断骚扰敌人,让敌人没办法快速增援。
即便刘伯承同志如此设想,但真正战斗的过程中,他才体会到此时中国军队与日军的巨大差异。
当古贺率队行至上坡子一带时,遭到抗日义勇军的猛烈袭击。
古贺即令山田大尉率野口小队从右方,亲泊小队从左方,星野大尉指挥机关枪在中央,展开还击。
一时间,弹飞如雨,声如爆豆,硝烟四起,尘土飞扬。
而就在此时,针对另外两个小队敌人的围歼战也在同步进行,石野小队自锦西城出发后一路较为顺利,经验丰富,粗中有细的顾慎为,让当地的义勇军两百多人,不断骚扰敌人,一边战斗,一边撤退,把石野小队引诱到龙王庙高地。
义勇军一大队主力一个中队居高临下,另外三个中队,在配合当地义勇军五百多人,三面夹击石野小队,石野小队立刻陷入苦战。
交战中日军小队长石野中尉胸部中弹重伤,士官以下战死四名,整个小队指挥系统基本丧失,即便如此,另外一个中尉立刻接管小队指挥权,继续依托机枪负隅顽抗。
日军虽然被多面围攻,但是枪法很准,围攻的四路军一连伤亡了二十多位战士,就是吃不掉这帮子鬼子。
顾慎为皱着眉头,日军的战斗力怎么这么强!
自己这边死人不说,机枪的火力竟然压制不住,不过再强,也要把这一仗啃下来!
枪法很准的他,瞄准扶着歪把子射击的鬼子机枪手,“砰”的一声枪响,鬼子机枪手刚好和射来的子弹亲密接触,脑袋被子弹开了洞,红的白的流出来了,一枪爆头……
顾慎为打完了这一枪连忙紧贴住地面,果然鬼子立刻就朝着他的方面打来了好几发子弹。
而这个小队的鬼子总共不过两挺机枪,随着机枪手报销,另外一挺机枪也立刻被压制住,这下子被围攻的鬼子终于有些扛不住了。
到了中午时分,用了五十多人伤亡作为代价,顾慎为才全歼了二十八个鬼子,而最后一个被消灭的鬼子,竟然躲在死人堆里装死,然后突然袭击了一位正在打扫战场的新兵,这位新兵当即重伤不治。
看到这一幕,顾慎为气得咬牙切齿,下令日后即便是打扫战场,看到鬼子尸体,也要给一刺刀,防止今天的悲剧重演。
而就在顾慎为歼灭了该部日军的同时,赵尚志也歼灭了缺少机枪保护的日军辎重小队,即便是辎重兵,日军的战斗力同样不容小瞧,赵尚志部的交换比例也不怎么样,同样死伤了二十多人。
不过此时四路军的官兵也来不及想这些,两部四路军一部和其他各路义勇军会合,迅速攻入只有二十来人镇守的锦西县城;一部与刘伯承部会合,围攻鬼子五十多人的骑兵部队,此时古贺再傻也知道这一回跟头栽大了,萌生了退意,想回援县城,但此时他想退也已 经来不及了。
激烈的战斗一直打到了下午四点多,古贺的骑兵部队五十多人被全歼,而为了歼灭古贺部,死伤的义勇军竟然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人。
当天晚上,刘伯承同志终于看到了古贺联队的联队旗,不过联队旗已经被烧掉了大半。
虽然非常欣喜歼灭了一百三十多名鬼子,但是四路军竟然死伤了一百六十多人,配合作战的义勇军竟然伤亡了两百多人,这也让他感觉到深深得担忧,鬼子的战斗力比想象得还要强大,以后的仗更加难打了!
即便如此,四路军的将士们还是非常开心,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大胜仗呀!
鬼子的大佐联队长,这样的高级军官被干掉了,还烧掉了鬼子的军旗,这样的成就绝对可喜可贺!
当然了,即便损失不小,但四路军这一仗还是非常赚得,缴获虽然不多,但这不重要,现在四路军兵器不少。
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战,四路军三个主力大队迅速成熟起来,不再是新兵了,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更让人高兴的是,四路军第二纵队整编了一部分有战斗经验,愿意加入四路军的锦西义勇军,迅速壮大到了一千七百多人,编成了第五大队。
事实上,即便如此,刘伯承同志还是低估了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这可是鬼子的联队长,烧毁了鬼子的联队旗,而所有的日军联队旗都是由日本天皇颁发的,旗在联队在,换句话说,古贺联队已经覆灭了!
所以北平的救国会立刻搞出了四路军全歼日寇古贺联队的大新闻。
四路军一举闻名天下,四路军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立刻传唱天下,这也为四路军接下来的大发展创造了良机,但也让四路军成为了鬼子的眼中钉,肉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