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190章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0177 2025-05-12 15:06

  “砰!”随着一声枪响,马丁-路德-金倒在了血泊当中,短短时间内,有极大政治影响力的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相继被刺,六十年代末的美国是如此的武德充沛。

  美国统治阶级如此赤裸裸的搞法,自然引发了美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不过这会老美的统治阶级非常强大,他们觉得现在的内外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而各路折腾来折腾去的神仙也就那么点本事,既然这些人已经黔驴技穷,那就没必要再客气,他们选择了强硬收场。

  罗伯特-肯尼迪不服气,那就送他去见大哥,马丁-路德-金虽然是偏建制派的黑人平权领袖,但他现在也有些出格,那也一并拿下,至于其他人,凡是不服气的,一律收拾,美国地域广阔,两面都是大海,有太多太多埋人的地方。

  消息传到莫斯科,苏俄几份重要报纸又一次开始了评论,顺便再骂一骂南非,马祖罗夫把报纸放在一边,再一次拿起今天的政情通报看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偃旗息鼓,捷克事件的不利影响正在缓缓消失,种种迹象表明,他闯过了这个非常难熬的政治关口……

  不过马祖罗夫并没有任何喜悦,他没办法喜悦,这一次事件暴露出了太多的问题,党内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一批同志实在让人不安,虽然让他相当不安的谢列平受到了重创,他的位置稳定了一些,但每每想起当日勃列日涅夫的批评,马祖罗夫就浑身的不自在。

  马祖罗夫更加不安的还有中国,捷克事件慢慢冷却,中国也不再消停,中国闹也闹够了,按理说两国的政治关系应该要做一些修复了,苏俄理亏,这段时间一直在做种种努力,也愿意给一些补偿,但与以前大不一样的是,这一次如同媚眼抛给了瞎子,中国并没有任何反应。

  马祖罗夫希望中国做出让人满意的回应,若是他们还不满足,也到了应该提条件的时候,但出人意料的是,中国面对苏俄的种种明暗试探,都没有理睬,他们到底在搞什么?

  政治家们最怕的就是对手的反应出乎己方的判断,这就很麻烦的,偏偏南方那又是一个出了名的狐狸,虽然百般试探,但直到现在为止,苏俄也没有完全摸清楚他的决策思路。

  虽然外交经验不足,但马祖罗夫有一种直觉,中国那个老狐狸在憋坏,但到底怎么憋坏,他也想不到,他虽然有些紧张,但也没到寝食难安的地步,见招拆招吧,不管是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国际政治说到底都是实力的较量,中国现在的实力不如苏俄,谷雨就算能跳得高,又能如何?

  勃列日涅夫说什么只有拉拢中国,才能扛住美国的压力,马祖罗夫和党内很多强硬派的想法比较类似,中国的体量太大,现在国力已经那么强了,却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两国的地缘矛盾又比较深,还有意识形态的巨大分歧,要论威胁,中国对苏俄的威胁甚至于超过美国。

  作为苏俄党的领导人,马祖罗夫很清楚,凝聚十五个加盟共和国,凝聚整个苏东阵营的,主要是五样东西,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大压力、苏共政治上的控制、苏俄红军强大的武力、互助会的产业分工,还有最后一样,统一的共产主义思想。

   现在美苏处在冷战状态中,第一条是肯定的;为了应对第一条,第三条也是肯定的;而有了第三条,第二条和第四条也可以得到保障,哪怕遇到一些挑战,但只要苏军有强大的武力,第二条和第四条就不会崩,但第五条就不行了,第五条的挑战来自于中国。

   更麻烦的是,中国那一套既能自圆其说,又有诸多成就,尤其是中国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让整个苏东阵营相形见绌,虽然这极大的弥补苏俄的缺陷,但对苏东体制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马祖罗夫在白俄罗斯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很早就看出计划经济存在着缺陷,搞重工业还行,搞品种众多,变化太过迅速的轻工业不行,人民千奇百怪各种需求都有,计委干部们就是想破脑袋都不行。

  马祖罗夫也不是没想过彻底改革,但根本没办法彻底改革,计划经济串联着全苏,乃至于整个东欧无数工厂,一旦打破了,冲击太过巨大,一个不小心,整个苏东阵营都会崩溃……

  而中国模式把民族主义放在前面,把共产主义放在第二,号称要走一国社会主义,这直接冲击着苏俄对东欧,甚至于苏俄自身的合法性,这太可怕了!

  所以马祖罗夫越来越坚定的认为中国这个异端比美国这帮子异教徒对苏东阵营的威胁更大,后者属于不同阵营,就算有威胁,但毕竟是外部的冲击,动摇不了根本,但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的冲击潜移默化,真有可能要命的!

   不管是钢铁晚年,还是赫鲁晓夫晚年,亦或是早逝的科兹洛夫都意识到这一点,都在不需要中国之后,立刻与中国保持距离,避免中国的冲击,他也是这样的想法,他故意在中国大使面前那么强硬,若是中国还是帮忙,中国自然就低了苏俄一等;若是中国态度不好,苏俄乘机与中国保持一些距离。

  但只是保持距离,并不是与中国翻脸,苏俄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水果、蔬菜,中国的纺织品,万一粮食减产,中国的粮食也很重要,这些东西虽然也可以问资本主义世界购买,但需要大量外汇,而和中国购买,并不需要外汇,可以对华出口飞机、卡车、工业设备、原材料……

  相比于欧美,苏俄的重工业设备质量多少有些不如,对外出口的主力一直是原材料,如果长此以往,关系苏俄命脉的重工业必然会衰败,所以规模越来越大的中国重工业品市场对苏俄的意义很重大。

  可以交换农产品和轻工业品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这个市场,与欧美和中国本土产品同台竞技,寻找苏俄重工业品的不足,并促使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以符合中国市场的需要,这事实上就是通过对华出口磨砺苏俄企业。

  为了保证苏俄的工业品在中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他宁愿帮助中国建设,增强中国实力,也要想办法扩大重工业品出口中国,这直接关系到苏俄的未来,轻工业和农业可以落后,重工业必须一步步赶上,如果一味依靠西方的技术引进,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马祖罗夫知道,南面那个老狐狸一定很清楚他们的制度对苏俄的冲击,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控制与东欧国家的政治往来,而为了扩大与苏俄的经济合作,他一直做着种种努力,想尽办法鼓励苏俄扩大出口,所以他怎么也想不通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明显与他一贯的做法背道而驰。

  马祖罗夫想到了一种可能,一种非常可怕的可能,中国重工相关企业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继续往上发展,就需要挤压苏俄的份额,此时给苏俄一定的份额,反而变成了打压中国同类企业,所以中国乘着捷克事件,有意疏远苏俄,并乘机压缩苏俄工业制成品的对华出口……

  除非苏俄找到足够的外汇来源,否则苏俄对农产品和轻工业品的需求属于刚需,而中国则恰恰相反,中国推行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国内的外汇越来越多,他们对苏俄的进口已经不是过去,并不是刚需。

  中苏关系恶化,西方肯定要拉拢中国,中国就算无法加入到关贸总协定,也可以更多的出口农产品和轻工制品换取更多外汇,扩大进口西方水平更高的工业设备和原材料。

  中国和西方关系加深后,也有可能获得欧美大量投资,欧美肯定比苏俄有钱,如此一来,苏俄对华提供的各项援助就不那么重要。

  这一点从英国的态度就能看得出,英国已经批准其康威发动机出口中国,若是中国和西方加深经济合作,苏俄就会被彻底排斥出去,而一旦被挤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马祖罗夫有些坐不住了,他给负责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生产的中央枢机乌斯季诺夫打了一个电话,让他整理一下中国这几年从苏俄进口的工业设备,中国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欧美同类企业的对华开拓情况,要求越快越好!

   三天之后,马祖罗夫看到了报告,然后他就发现苏俄的重工业品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压缩饼干,上面有越来越多来到中国投资的欧美企业,下面是一步步完成积累,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生产过剩的中国本土企业。

  苏俄重工业品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中国国内企业,还有本州日本、九州日本的相关企业,尤其是本州日本,去年好些个企业一窝蜂的跑到中国设立办事处,还大规模扩张了在九州日本、台湾等地的投资……

  马祖罗夫不由得眉头紧锁,形势比他想象的要恶劣得多,他又翻看其对华的武器出口,他注意到中国对常规武器的引进类型相当多,他吃惊的问道,“飞机、驱逐舰和大炮这些也就罢了,怎么连子弹都要技术引进?”

  “中国引进的是我们的子弹专家刚刚研发不久的小型步枪弹,小口径步枪弹是世界枪械工业的发展趋势,而中国在这一块并无多少积累!”

  “中国人难道不会设计子弹吗?”

  “他们有这个能力,不过中国这些年用于陆军常规武器发展的军费非常少,中国陆军引进后,相关研究部门会按照中国军人的需求改造设计,这比完全自研要节省不少!”

  “他们都是这样的思路?”

  “大部分武器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中国一直把主要经费投在有限的领域,除了战略核打击力量以外,中国还格外重视电子技术,投入非常多。

  在海军领域,中国一直没有放弃对航母的研发;在空军领域,中国一直坚持自研战斗机和运输机,但对直升机的投入就比较少,中国这一块的技术主要来自于与苏俄以及英法等国的合作。

  中国到现在都没有研发专门的战术轰炸机,也没有引进我们的轰炸机,根据我们的情报,这是谷雨的决定,他更认可西方F4战斗机一机多型的发展路线,不愿意发展专型轰炸机!”

  “我们是否也可以效仿中国?”

  “我们与国防压力不大的中国不同,必须做好随时战斗的准备,而相比于西方,我们的航空技术本来就比较落后,只有有所区分,有所侧重的发展几种专型飞机,才能和美国飞机一较高低……”

  听着乌斯季诺夫的分析,马祖罗夫不由得咂了咂牙花,他示意乌斯季诺夫继续说下去,乌斯季诺夫强调道,“总枢机同志,有一件事您有必要引起注意,中国的战略轰炸机发展十分缓慢,他们刚刚吃透了米亚4,但一直没有计划研发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相比于比我们落后了十五年!”

  “这有什么问题?难不成中国还想再引进我们的图22?”

  “不,问题恰恰相反,中国看不上图22,中国认为随着雷达和导弹技术的进步,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很难摆脱先进防空导弹的打击,并无太大意义,所以他们直接跳开了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研发,把重点放在了隐身技术和反隐身雷达上,他们认为隐身战略轰炸机才是未来,各种投入相当多!”

  “我们的判断是什么?”

  “我们一开始认为中国的判断有一定的道理,但雷达和导弹技术的成熟需要时间,在美国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威胁越来越大时,苏俄必须迎头赶上,但这一次在捷克,红军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麻烦……”

  与前世一样,苏俄入侵捷克后,从东德和波兰运兵飞往布拉格的苏军第24航空集团军机群轨迹竟然被公开,这也揭露了苏俄侵略捷克的事实,搞得苏俄相当难看。

  苏军一开始以为是泄密,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捷克人研发的无源雷达上,这种雷达无须发射电磁信号照射目标,仅仅依靠电视信号、调频信号、通信信号等外辐射源的反射波或散射波,就可对目标进行定位。

  苏俄大吃一惊之余,也进行了技术分析,他们迅速意识到若是这种安全性非常好的无源雷达大规模装备,会同有源雷达一起使用,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攻击效果很可能大打折扣,偏偏这一块的技术已经泄露,好几名参与项目的捷克工程师和大批研究资料丢失……

  苏俄军工部门经过对剩余人员的审讯,以及各类资料的整理,最后得出的结论雷达技术的进步可能比想象得要更快,无源有源雷达都需要大发展,以大规模提升防空系统。

  加强防御的同时,还必须加大投入发展隐形飞机以提升攻击能力,同时也要大规模提升现有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技术指标,

  马祖罗夫没太当回事,告诉乌斯季诺夫,你觉得需要研发,那就研发,给我说什么,我不管具体项目的,但乌斯季诺夫的回答却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因为隐身飞机的研发异常的困难,必须完成一次航空工业全面的技术升级。

  由于隐身飞机的设计要求,飞机必须搞得跟工艺品一样光滑,对飞机工厂的设备和加工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工厂设备全部要重新设计,还要有非常强的自动化;要想达到隐身要求,又需要非常先进的飞控系统,这就需要更好的计算机……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要想搞这种飞机,马祖罗夫需要掏钱,大量大量的钱,而且就算花了钱也不一定能够搞出来,因为这一切的要求都实在太高了,高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更麻烦的是,这不符合苏俄备战世界大战的思路,老毛子讲的是各种武器,可以在较为简单的生产条件下,迅速大规模量产,但隐形飞机肯定不行,只要有一点不光滑,飞机就废了,没有隐身能力,这种飞机还不如超音速轰炸机呢。

  所以这注定是一个精益求精的项目,投入空前的资源搞一种装备量不会太大的飞机,而且这种飞机也不是没有天敌,到底值不值得开发,乌斯季诺夫都拿不定主意……

  马祖罗夫不相信,觉得乌斯季诺夫在开玩笑,既然需要做如此空前规模的技术升级,中国人怎么敢搞得,他们难不成比苏俄的军费还要高?

  “总枢机同志,中国与我国的发展思路不同了,他们搞战略轰炸机比我们划算!”

   乌斯季诺夫说明了三点理由:一是中国与苏俄的战略形势不同,因为离美国太远,中国海空军与美国差距太大,所以中国一直想的是剑走偏锋,发展隐形飞机就是这样的思路。

  这对美国确实是很大的克制,就算美国有无源雷达,也不可能在太平洋太多部署,中国的战略轰炸机只要航程够大,就可以躲开防御非常严密的北美防空网;而普通隐形飞机在大海上绕来绕去躲避雷达,也可以攻击美国舰船飞机……

  但苏俄就不行了,苏俄的战场是欧洲,是拥有密密麻麻雷达的陆地,而战略轰炸机的目标是越过北极,前往北美大陆,美国人同样部署了密密麻麻的雷达,钻空子的难度格外大,所以苏俄飞机更在意机动性,制造少量十分昂贵的高水准飞机意义有限。

  二是中国不需要和苏俄一样全面发展,中国在这个单独项目上,可以多花一些钱,他们一直是这样的做法,在一些前沿技术上很舍得花钱;

  三是中国军工企业同时也生产民品,军工上搞出的技术升级,可以迅速转化为民品,这事实上就是借助隐形飞机的研发,带动民品的研发,而民品的大规模生产,也会降低军工的成本。

  但苏俄的军工与民用工业是分开的,这种高端军工设备只生产有限的数量,想收回成本就非常困难了,也不可能指望军工设备生产民品,既没有经验,如何协调军品和民品部门的生产计划更是天大的麻烦,乌斯季诺夫这个中央枢机也没办法协调……

  马祖罗夫听完,眉头紧锁,他此时明白过来,这种可能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竟然戳中了苏俄的制度缺陷,怪不得乌斯季诺夫迟迟难以下决心。

  马祖罗夫想了想,开始了询问,首先询问美国有没有研发计划?乌斯季诺夫回答肯定有,但目前进展到哪一步并不清楚,没有看到任何公开的消息。

  而据中国通报,他们在台湾海峡曾经侦测到一种高达3马赫的高空侦察机飞机信号,这种飞机还有一定的隐身性,而苏俄同样也有发现。

  马祖罗夫又问这种飞机要造出来,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大的投资,乌斯季诺夫认为需要二十年时间,至于投资,他现在难以评估,但肯定是天文数字……

  “二十年?谁知道世界大战会不会再次打起来!”马祖罗夫同样难下决心,他想了想说道,“我们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然后召开一次专题会议!”

  这一次听取汇报后,马祖罗夫更加头疼,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军事科技研发的最前沿,苏俄也遇到了问题,虽然隐形飞机的问题可以用增加投入来实现,但这里面的浪费是空前的,偏偏他找不到改变的思路……

  有那么一瞬间,马祖罗夫动摇了,或许中国路线才是对的,不过这个想法迅速被他排空,就算苏俄的路线有问题,现在也不可能改革,谁也吃不消那巨大的风险。

  而在看完了这么多调查资料后,马祖罗夫已经明白中国和苏俄越走越远已经是必然,不仅政治上的距离越来越远,经济上的距离有极大的可能越走越远。

  现在他唯一的指望就是中国不要被帝国主义收买,加入到对苏俄的封锁中,应该不至于吧,保持中立,两边要价更符合中国的利益。

  不管如何,他都下定了决心,要加大对印度的拉拢力度,中国每走远一分,对印度的投入也增加一分,虽然印度被中国拆得四分五裂,但印度的人口、体量摆在那里,印度还是很值得投资的,哪怕有一些牵制就行,而要增强印度的分量,那就只能是核技术,哪怕得罪了中国人,也要做一些事情……

   说来也巧,在获得了一些技术人员和大批无源雷达的技术资料后,中国高层也召开了一次会议,与苏俄判断类似,在电子技术和无源雷达陆续大发展的今天,雷达的发展速度必然越来越快,这必然会带来防空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而美国搞出的具有三倍音速,也能在三万米高空飞行,且具有一定隐身性能的侦察机也把中国吓得不轻,这玩意到底是怎么搞出来的?这个技术跨越实在太大太大了。

  会议认为,中央决策不发展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思路是正确的,而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发方向更应该强调隐身性能,不过会议也认为要想制造出真正的隐形飞机非常困难,对国防工业的要求格外高,短时间难以实现。

  所以分成了三步走:一是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研究的同时,对现有战斗机的改进升级要考虑隐身性能,尽可能降低雷达反射面积,积累隐身技术相关开发经验。

  二是用10-15年制造出一架具有较强隐身性能的隐身飞机,只要能够实现隐身,其他任何技术指标都可以割舍,需要通过实际应用验证隐身。

  三是在隐身价值得到证实后,启动研发真正的隐身战斗机和隐身战略轰炸机,只有到这个阶段,国家才会投入血本,而有了十来年的积累,中国工业应该又进行了一次升级。

  谷雨并没有出席这一次会议,虽然隐身飞机很重要,但要想开花结果他未必看得到,他兴趣很有限,随着进入到花甲之年,他更在意那些实实在在能够实现的东西,计算器出来了,微型计算机和游戏机已经不远,接下来就是网络,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BBS。

  而在航空领域,随着英国康威发动机的引进,中国第一代大飞机的研发最大的拦路虎已经解决,中国第一架民航大客机在七十年代首飞希望很大,只要这些目标相继达成,他就算闭眼了,也没有遗憾了!

  此时此刻的谷雨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古代帝王那么喜欢修建各种宫殿,他现在的心理实际上也是类似的,只有搞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他们才能深刻的体会到权力的快感,这种快感超过一切享受,他如此,党内很多搞七搞八的干部估计也是同样的心理……

  相反,六十大寿这样的东西,他就根本没有任何兴趣,实际上,去年就有人提议给他过寿,被他毫不犹豫的拒绝,我才六十岁,做什么大寿!

  而到了前一段时间,中央局会议上,马冀同志提议谷枢机不做寿可以理解,但现在有很多国内外朋友问起,谷雨同志请客吃饭还是应该的,谷雨这一次没拒绝,不过他很明确,过寿是我个人的事情,不要做任何宣传。

  而谷雨请客吃饭,并没有请党内高层,而是邀请了老同志、科学家、工程师、劳动模范、退伍将士和一些华侨、民营企业家以及外国朋友,分成多个批次,形式则是比较异类的自助餐,大家一边吃饭,一边毫无拘束的畅快聊天,在这样的场合下,有什么话,也方便说。

  在热烈的掌声中,谷雨走进了餐厅,谷雨挥挥手,让大家停止鼓掌,然后微笑着说道,“今天在场的都是为我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请大家过来,做寿是其次,更多的是想和大家聚一聚,聊一聊,大家伙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畅所欲言!”

  说到这里,谷雨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呼出,这才感慨地说道,“自1934年我党启动工业建设到今天已经34年了,我们这个国家变化很大,很多人说这是我的功劳,我这个领头羊是有一些工作,但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

  安东诺夫的妻子阿杰莉娜这一次也陪同丈夫过来,这既是上面的命令,想通过各种渠道搞清楚中国到底想什么,又是阿杰莉娜个人的希望,她非常希望想通过这个机会与谷雨说两句,她说服了丈夫提出申请,没想到谷雨真得同意她参加这一次宴会。

  捷克斯洛伐克开始改革后,阿杰莉娜非常关注,她认为捷克的做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苏俄和四个东欧国家联合派兵,强行扼杀了捷克改革。

  阿杰莉娜闻讯后,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她怎么也想不到苏俄竟然做出了这种事,这以后还怎么改革,而如果不改革,苏俄哪还有什么未来?

  与苏俄高层不同,阿杰莉娜作为一个非常特别的商人,常年在中苏两国间游走,她对两国的现状了解非常深刻,她很清楚的知道苏俄经济的活力远不如中国。

  更恐怖的是,中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中国可以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增加,而苏俄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成熟期,想再快速发展已经不可能,未来中国必然会超过苏俄,甚至超过很多……

  虽然现在苏俄很多工业指标比中国高,但阿杰莉娜认为中国对外公布的工业数据有问题,中国的工农业实际规模要比公开的大得多,中国现在可能比苏俄差一些,但距离已经很近。

  阿杰莉娜可以肯定,十年之后,中国的经济规模就会超过苏俄,到那个时候,会有无数人怀疑苏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比不上美国可以理解,被中国超过,谁能受得了?

  所以阿杰莉娜认为苏俄最佳的改革机会就是现在,可以好好观察捷克改革的得失,在捷克改革成功后,再乘势推动改革。

  将苏东集团的经互会模式改成中国的香港经合组织模式,苏东集团内部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释放苏东集团的经济活力,对外则扩大与欧洲、中国的贸易,这才是苏俄的美好未来。

  在阿杰莉娜看来,中国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缺点也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中高层不合格的人非常多,而且还比较贪婪,对工农的保护也非常不够,这样的中国或许未来会发展迅速,但这种野蛮发展必然会极大的消耗中国的发展潜力,让中国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未来苏俄还是可以赶超中国的……

  但苏俄出兵捷克,却打碎了阿杰莉娜的一切幻想,台上那些人都不愿意改革,十年之后,他们必然会变得老迈,更加不可能改革,而人民又无法容忍苏俄被中国赶超,天知道到时候苏俄会发生什么?

  就在阿杰莉娜思考间,端着酒杯的谷雨出现在安东诺夫夫妻面前,碰杯之后,谷雨先和安东诺夫交流了一番,然后看向阿杰莉娜,笑着说道,“阿杰莉娜女士,我听说您的贸易公司参股了多家暂时有些困难的轻工企业,并开始把苏俄的订单转移到中国生产,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定。

  现在的世界经济与以前不同,随着集装箱的出现,海运的效率不仅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也实现了从工厂到工厂,或者从工厂到批发商的运输变革,使得海运和港口物流成本一降再降,如此一来,一个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时代已经出现……”

  阿杰莉娜默默倾听着谷雨所说,谷雨这一套说法他已经不止一次听说过了,海运成本越来越低推动了国际分工,各国不断优化生产力和效率,专门做自己擅长的东西,而不再和过去一样什么都做。

  美欧现在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主动把一些低端工业转移到中国,有效得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可以把更多的资源用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苏东集团要想维系与美欧的竞争,也必须效仿美欧,加大与中国的产业合作……

  阿杰莉娜听完,然后询问道,“主席先生,既然您非常支持推动中苏间的经济分工,那为什么在捷克事件中采取哪种立场?当然了,这是政治问题,您可以不回答!”

  “一切政治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经济问题,政治上的说法苏俄同志都知道,我还是说一说经济上的原因吧!”谷雨微笑着说道,“中国希望作为全世界低端产品的主要生产国,以解决越来越多的人口就业问题,这关系到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的生存问题。

  所以中国必须和世界所有有可能向中国转移低端产品产能的国家合作,所以我们必须保持绝对中立,尽可能给予各国同等的贸易优惠条件,而不再是过去那样偏重与贵国的合作!”

   “绝对中立?”

   “对,绝对中立,中国要想与全世界都做生意,做好、做大生意,就不能站队任何一方,中国未来将采取等距离外交,多谈经济,少谈政治,不谈意识形态!”

  “这或许是您的美好设想,但现在世界处在冷战当中,美国未必同意,美国人一向讲究的是非此即彼,而在美国眼中,粉红也是红!”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阿杰莉娜微微点点头,想了想,问道,“我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谷主席,您可以不回答,您觉得社会主义国家到底应该如何改革?”

  谷雨听完,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阿杰莉娜女士,我不得不提醒您,改革从来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政治和经济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改革只能是问题比较严重,积重难返的时候才能进行,而现在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有改革的条件!”

  “但据我了解,您曾经在这一次中国的整顿前说过,我们要在问题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未雨绸缪进行整顿,而不是等到积重难返的时候才想着改革,那个时候反而要谨慎……”

  “我确实说过这样的话,但这只适合中国!”

  “为什么?”

  “因为中国有我!”谷雨笑着说道,“实事求是的说,现在的我对中国环太党和中国人民都还有一些影响力,大家也都愿意听我的,所以我可以做一些事情,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这样,甚至于在我身后,中国也很难做到未雨绸缪,因为人的本能是好静不好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新时代新股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