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305章回程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1402 2025-05-12 15:06

  郭子华带着左信介离开,谷雨再一次回到了窗口,他这一套战略和前世看起来差不多,多少有些刻舟求剑,而他对俄国人的那些说辞,他很清楚很多观点也是不靠谱的,虽然俄国人对中国确实有着极深的歧视......

  谷雨这么说,一是表明他对苏俄的敌视态度,让党内同志搞清楚,哪怕与苏俄又出现一个短暂的蜜月期,也不要想着太靠近,更别站错了队

  二是为接下来的不对付做舆论准备,不过是一帮狗杂种罢了,还想长期骑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做梦去吧!

  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想登顶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排除万难,该面对的东西一定要面对,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大国必须压制身边的大国!

  在谷雨看来,中国与苏俄的对抗是迟早的,不能有任何侥幸的想法,苏俄不敢动手,中国强起来也要主动动手,这是中国强大之后必须迈出的一步!

  目前苏俄两头鹰格局,东西方同时插手的政治局势,谷雨事实上同样非常讨厌,只是实力不济,必须拉着老毛子对抗美国罢了!

  但到了未来,中国实力上来之后,就要想办法把这头鹰看向东方的那个脑袋砍掉,不管未来苏俄会不会解体,北海道上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就必须滚回到海参崴那个小水坑中待着,哪怕北海道被本州日本收回,拥有扶桑省的中国也无所谓

  在谷雨看来,中苏之间同样是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生存权之争,又有两党的意识形态之争,与中美的利益之争不同,中苏之争是真正的性命之争,必须要倒一个,才会真正结束!所以一旦从苏俄薅不到羊毛就必须转向,然后抢在苏攻美守来临前,主动与苏俄撕破脸,这既可以让美国更骄横,刺激他们更加疯狂的浪费国力,又可以在美国受挫后,顺理成章的与美国达成协议。

  今天与左信介的谈话中,左信介也提到了很关键的一点,美国人未来真得会被苏俄逼联手中国吗?若是上赶着和苏俄斗法,然后便宜了美国,这同样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毕竟一般来说,都是老二和老三联手共抗老大的,哪有老二和老三不断拼杀,让老大坐收渔翁之利的?

  但在谷雨看来,只要中国稳扎稳打,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超过苏俄是必然的,所以未来更应该是老大会同老二,联手挤兑死老三,王老吉和加多宝打官司,和其正倒闭了,这才是历史常态嘛!

  在很多人看来,前世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被搞得七荤八素,是美国七十年代收缩防守的根源,也是美国选择与中国恢复关系的根源。

  而这一世中美由于关系还凑合,中国周边应该不至于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没有越南战争,美国人会在经济上大幅对华让步吗?

  谷雨坚信美国会让步,因为哪怕没有越南战争,到了七十年代,苏俄发动攻击,美国被迫防守的大格局也不会改变。

  是,没有越南战争,美国的元气不会伤得太过厉害,但艾森·豪威尔之后,尤其是美思宗被公开处刑后,美国政府已经压制不住国内的利益集

  团,虽然没有越南战争,但美国人还会不断滥用

  国力,总会有别的战争,比如天生大坑阿富汗。

  拜大英所赐,阿富汗与巴基斯坦有着根深蒂

  固的领士之争,阿富汗甚至已经与印度签署了联

  合针对巴基斯坦的盟约,苏俄则明确站在阿富汗

  一边,并不断加深对阿富汗的渗透,试图打通前

  往印度的通道,以彻底打破美国的全面封锁。

  美国需要围堵苏俄,中国需要压制印度,所以中美两国一直都在支持巴基斯坦,但巴基斯坦的国力有限,若是这头巴基斯坦和印度打得不可开交,那一头阿富汗在苏俄支持下南进,美国人能坐得住吗?

  对拥有半个拉达克和阿克赛钦的中国而言,巴基斯坦不是必要的,中国的重点一直是经营孟加拉国,只要孟加拉国发展好了恒河三角洲地区,国力不会太弱,印度也会非常难受,所以谷雨一直在想法设法加强孟加拉国的实力。

  但美国就不同了,若是巴基斯坦被干掉了,苏俄一路南下,直达印度洋,到时候,世界格局就会大变,所以美国必须死挺巴基斯坦。

  现在的阿富汗国王脑子还算清楚,他一直在左右摇摆,但若是那位后来被全家灭门的红色亲王在美苏激烈对抗的六十年代发动政变,然后又被苏俄支持的 CP 党灭门,美国还会如同前世一般不敢掺和吗?

  如果美国在60年代,为了压制苏俄,提前搞一场阿富汗战争那就热闹了,谷雨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在达乌德和国王矛盾激化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让达乌德获得胜利就可以了,而达乌德的改革一定会失败,接下来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

  即便没有战争,谷雨也相信未来还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苏攻美守,事实上前世的越南战争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主要损害的是美国的民心。

  真正迫使前世美国在70年代转攻为守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吃完了二战红利,七十年代正处在经济转型期,说到底是经济不行了,战争失败只是导火索!

  整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但蛋糕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后,已经没办法做大,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和日本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开始迅速下滑,美国传统的纺织业、造船业、电器业一个接着一个完蛋,到了七十年代连汽车工业都不行了。

  而此时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没有转入民用,美国老经济不行,新经济不仅上不来,还需要大量投资,又要搞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再加上对外频繁发动战争,还要承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石油危机的巨大压力,就算是铁打的金刚也扛不住呀!

  而在这一世,美国或许不再长期打仗,减轻了一部分压力,但其他问题还是会遇到,而中国提前开放,必然会加速美国传统经济的崩溃,相反苏俄的实力在与中国的合作中反而得到加强,到时候各种军备竞赛更加残酷,此消彼长之下,该来的肯定还会来!

  只要苏俄处于攻势,美国就一定要想办法拉拢中国,一可以大幅度减轻压力,二可以通过分享中国大发展的红利,缓解经济压力,并乘机加大新科技的发展......

  所以不管中苏关系如何,七十年代中国进入关税总协定的希望非常大,这本质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只是进入门槛不同罢了!

  哪怕是现在,只要谷雨做出大幅度让步,美国也会把中国拉入关贸总协定,只是谷雨不愿意,因为中国现在的工业水平不够,还是短缺经济,让美国企业太早进入,对本土产业太过不利,得小于失,他自然不干!

  必须等各行各业有一定基础,积累足够的人才之后,再对外大规模开放,才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所以哪怕现在的中国缺乏足够的资本,他也必须硬忍着,想其他办法,而不是美国所希望的大开国门,放开外资进入......

  谷雨又思考了一番之后,觉得没什么大问题,才慢慢坐了下来,开始阅读文件,等过了长江,谷雨的专列停在信阳,毛泽东同志也跟着上了车。

  此时丘吉尔服软和钢铁同志病重的消息已经公开,两个大国同时出现重大变故,两人自然要开始讨论。

  在纳赛尔撤出埃及,铁着心要和英国继续斗下去之后,党内高层都知道英国迟早要服软,就算英国不惜血本,把纳赛尔政权给灭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只是两人都有些想不到丘吉尔会这么快服软"丘吉尔一开始犯了冒险主义错误,现在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真让人大失所望......"

  "老李,你评价的没错,但你不要忘了英国的体制!"谷雨摇摇头,"选举制国家在和平时期的动员能力相对有限,丘吉尔违反民意,发动战争,本来支持者就不多,没有人民的支持,遇到困难时,迅速退让也就成了必然。

  除了国内支持不够以外,我估计他不再打下去,还是财政问题,英国战后一直靠美国的贷款和援助过日子,美国人不给钱,还抛售英国国债,他是打不下去的!"

  "就算美国不支持,英国也有那么厚的家底,怎么不至于只能撑两个月,说到底还是决心问题,既然没有决心,本来就不应该打!"

  "你说得没错,但你忘记了一点,英国与法国不同,就算没有了殖民地,他们也可以做美国的怅鬼,有退路的!"

  "为虎作怅,只能高兴一时,若是没有了独立,未来只会更加沉沦!"谷雨这么一说,毛泽东同志更是不屑,"这样看来,英国未来很可能还不如法国,法国好歹还知道和德国化仇为友,还是有一些雄心的!"

  "说得在理!"谷雨哈哈笑了笑,接着说道,"连丘吉尔都这样,他那些后辈更不行了,接下来我们可以好好挖英国人的墙角了!"

  "还是要注意一些,我们现在还离不开英国的科技!"

  "放心吧,我会注意分寸的!"毛泽东笑着说道,"埃及不愧是文明古国,

  那个纳赛尔很有些英雄气!"

  "此人确实是难得的英雄,但他那一套路线妥协太过,埃及国力不够,又地处要冲,未来埃及想真正独立很难!"

  毛泽东稍稍点头,然后不放心的说道,"这些英雄还是要尊重的,阮爱国、印尼那些事不能再干了!"

  "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的!"谷雨笑着说道,"老李,你放心,我心里有数,我只是容不下中国周边的英雄,中东或者其他地方的英雄,我还是很尊重的!"

  毛泽东同志稍稍叹息,谷雨同志别的都好,就是对外太霸道,虽说国家收益不小,但搞帝国主义这一套,他总觉得不舒服。

  两人聊了几句英国,进入到正题,提到钢铁同志病重,还有刘少奇同志报上来的东西,毛泽东同志一阵唏嘘!

  "谷雨同志,我早就知道钢铁同志大用特务机构要就出事,这个贝利亚竟然如此膨胀,真是难以置信呀,我看呀,钢铁同志出事,搞不好就是贝利亚干得!"

  "不奇怪,毕竟没有咱们那么悠久的历史,

  如此使用情报机构,被反噬也不奇怪!"

  毛泽东同志点点头,接着说道,"大局未定,就敢这么干,这个贝利亚长久不了!"

  "呵呵,特务再厉害,也比不上枪杆子!""现在看来,赫鲁晓夫﹣布尔加宁这对盟友确实有可能会赢!"毛泽东同志同样表明他对赫鲁晓夫的看好,但他接着摇摇头,"若是苏共用上了枪杆子,以后永无宁日!"

  "所以我们才要大裁军呀!"

  两人相视一笑,在这个问题上,两人态度完全一致,乘着现在形势不错,通过大裁军,一步步削弱军队系统的政治影响力是必须的,要不然国家未来无法稳定。

  两人交谈了一会,见气氛很好,谷雨笑着问道,"老李,现在你还反对我批评钢铁同志吗?

  "我的态度是一贯的,这样干,或许收到一时之利,但未来必有反噬!"

  他对谷雨的对苏政策一直挺有意见,倒不是反对与苏俄保持距离,而是他很反感谷雨那一套功利主义且带有赌博的做法。

  谷雨天天说中国已经是大国,应该自信,那就应该对我党现在的路线自信呀,人家骂你修正主义,你就骂回去吧,和他们进行辩论,我们搞得又不差!

  谷雨是怎么应对的,不断在党内说钢铁同志不对,不仅把苏俄党和国家的问题归因于他的个人问题,还暗戳戳的,只在党内传达,一直不公开。

  东西流传到国外被公开后,他既不承认也不否定,他这一套做法让人感觉很心虚,看起来一点都不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天生大气,自然很是看不上谷雨的小家子气。

  常委会上,毛泽东同志还忍不住质疑谷雨,谷雨的说法竟然是我知道这一套不实事求是,但我为什么要对苏俄实事求是?

  对中国党内国内各项工作我们要实事求是是对的,对外事务要以国际利益为上,什么时候实事求是成了我们对外的标准了?

  谷雨还反问毛泽东同志,你说要对钢铁同志实事求是,是不是还把他当自己人,你脑子里是不是还在想着共产国际,他领导我们党那一段事情?"钢铁同志不是自己人,那也是国际共运的关键人物,对他的评价要慎重!"

  "国际共运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不对外输出革命,也不允许任何他国对我们输出革命,钢铁同志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毫无关系的外人,只要符合我们的利益,怎么说都是可以的!"

  毛泽东同志对谷雨的说法不知道怎么评价,党的指导思想是谷雨主义不假,谷雨主义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谷雨如此不在乎国际共运,他实在很震惊,虽说国际共运是苏俄的政治工具,但多多少少该有些理想吧,你不是说过,未来强大了,咱们......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们这么干,以后别人也有可能用在我们头上!"

  谷雨很不以为然的说道,"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不搞革命输出,对外只谈国家利益,我这是知行合一呀!"

  毛泽东同志再次无语,生气之下,他气呼呼的问道,"谷雨同志,按照你的想法,我们涉及到外部事物,可以不断撒谎了?"

  "在必要的时候,做一些有利于国家的诱导是很有必要的,老李,咱们做这样的事情又不是一回两回了,怎么到了苏俄,你就有意见了?"

  谷雨盯着他看了看,"而且我也没有说谎,钢铁同志搞得那些东西,后遗症太大了,这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

  苏共怎么对外宣传是他们的事情,但作为苏俄口中的修正主义分子,我没有任何理由为苏共说好话!"

  毛泽东同志脸色骤变,修正主义的说法是党内的禁忌,他是不能提的。而在这一次辩论之后,毛泽东同志从此不过问宣传工作,眼不见,心不烦,他把心思全部放在了社会主义试点区。

  面对毛泽东同志的强硬回答,谷雨稍稍沉默,然后很果断的说道,"我们的一些做法,未来必然会被批评,到时候责任在我,不在党!"

  "你就是党,党就是你!"

  "给我一个三七开还是可以的!"谷雨很郑重的说道,"我不搞个人崇拜,一直提倡对历史人物做实事求是的评价,就为这一天准备的!

  我还是那句话,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很快,任何人都经不住解构,盖棺定论时给一些美誉可以,但绝不能搞圣人!你看着吧,钢铁同志这个圣人撑不了几天了!"

  毛泽东同志默然,他已经看出来了,毛泽东同志无心再谈下去,他想了想转移到试点区,

  在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离开,又有一大批很

  有理想的干部加入之后,到了1952年上半年

  ,社会主义试点区终于完成了基本的改造。

  此时社会主义试点区广大城市工商业已经实现了国有化,广大农村也一步步完成了集体化,试点区的银行也已经合并为试点区银行,商业系统分为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和农村的供销社,甚至于连私人工商业也被取消了......

  但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各家工厂的产品质量和效率明显下降,舞钢和驻马店的煤矿属于大厂稍微好一些,试点区内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明显不如前。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私人工商业被废除后,地方上各种黑市不断出现,各县,尤其是边界县乡连续出现盗窃、破坏国家财产的恶性事件。

  在国有企业中,原来那一套以成本考核为核心,带有明显压迫性质的管理制度被废除,各工厂开始搞两参一改三结合,拉高工人地位,让工人不被厂长压迫,认识到自己就是工厂的主人,以此激发劳动热情。

  但毛泽东同志并没有注意到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一套东西,必须有其特殊的应用背景,不是他大脑想想,就可以随便操作的。

  为什么前世会出现鞍钢宪法,50年代中国获得苏俄大量技术和生产线,但苏俄专家教到一半跑路了。当时只剩下一堆机器,以及跟着苏俄学出来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领导干部。

  这个情况怎么继续维持生产,并且还要不断创新,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拉动工业增长呢?只有改革,打击苏俄模式养出来的一堆官僚主义厂长、干部,同时让工人的生产实践充分发挥作用,结合书本上的技水理论,才能在外来技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搞出创新和增长。

  新中国49年成立,距离苏联专家撤退也就几年功夫,这几年能培养什么人才?按现代教育进度大概是在上初中。

  当时中国根本没有人才可以依靠,靠少数几个技术人员在办公室琢磨,真不如让工人在实践中探索改进。

  鞍钢宪法的成就,就是在技术、资本极度稀缺的情况下,把苏俄送的石头沙子靠先辈们的奋斗盖成了房子。

  但此时的社会主义试点区是什么情况?经过了抗战期间的艰苦奋斗,经过了一五计划的成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排名前几的工业国,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已经不用激发太多劳动热情也能正常生产,既然不需要激发工人太多的劳动热情,那为什么要把权力放给工人?

  更重要的是,战后谷雨就成立了国家质量和标准委员会,全力推行泰勒制,泰勒制的特点是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最适合的劳动工具。

  看过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拧螺丝看谁都想拧的人都知道,泰勒制管理模式下的工人更接近"无限灵活的机械臂",不需要你有太多想法,机械式简单重复操作就能带来高效率的生产。

  或许这一套在后世来说,并不先进,但已经非常适用中国的当下,足以让中国完成工业化,加之中国革命并没有完全打击民族资产阶级,他们那一套压榨制度一直都存在着,而国企在战争期间,为了提是升效率,自然有样学样。

  就这样,与后世类似,一个不断压榨工人的工资、工时、福利的管理模式已经诞生,既有泰勒制的高效率,又有古典资本主义的极端贪婪,以最大程度的剥削剩余价值。

  虽说国企目前还没有那么过分,但谷雨已经启动了市场化,怕是国企,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压迫,确实有一些工人很不乐意,但你不乐意不要紧,还有那么多农民等着进城呢!

  这一套模式发展下去自然就是严重的生产过剩,但此时中国毕竟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整体还是短缺经济,也就是说现在优点很大,但弊端却不显露。

  毛泽东同志有很强的前瞻性,他早早看出了问题,但他忘记了一点改革往往是危机倒笔出来了,现在一切大好,压根没有危机,他搞两参一改三结合,原来的企业领导层和技术管理层利益受损,自然不配合。

  能走得都走了,走不了的也相当消极,甚至不乏,站在一旁看笑话的,你是中央局常委又怎么样?你这一套和谷书记完全对着干,你能够长久?表面上看是工厂领导层改组,领导干部权威下降,实际上哪怕有能力管理的,也都故意不管

  此时合格的企业干部并不多,毛泽东同志调过来的干部积极性或许很高,但只有热情,同样不行,而新提拔的工人更缺乏足够的企业管理能力,原来严明的企业管理纪律迅速松弛下来,企业生产效率立刻就不行了,产品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瑕疵。

  而为了动员工人,广泛宣传工人是工厂的主人,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解读为可以肆意霸占国家财产,于是乎,钻空子的人越来越多。

  一开始时还仅仅是小打小闹地偷着干,比如,把车间的墩布的木把卸掉,把布拿回家扎个墩布自家用;比如当时车间里报失的工具基本上是钳子、改锥和钢锯。

  到了后来,见没有人管,工人胆子更大了,开始做菜刀、宝剑,做木工工具,做大型鱼缸,做自行车,做家具,做门窗,做沙发,更有甚者,连厂里的暖气片和钢板、盘条大宗大宗地往外搬。开始还偷偷摸摸地掖着藏着,后来就顺着围墙往外扔,再后来就公开地搬运。

  有的单位,司机、库房管理员、门卫、搬运工串通一气,明目张胆地从工厂大门向外运货,成吨成包的钢板、木材、水泥流到黑市或者变卖到试点区外,流到了自己的钱包里。

  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态度与此相似,农民收水果吃水果,收芝麻则连吃带拿,大把大把的芝麻粒儿往嘴里填往衣袋里塞;甚至生吃茄子,凡能"入口"的无不吃,公然坦然,集体/个体界限几不存在。

  此时还没有完全取消自留地,那些方便机械化耕种的土地被收走后,犄角旮旯地被分给农民作为自留地,可以种一点蔬菜,也鼓励开荒,各地普遍反应,农民在集体士地上干活时不那么卖力,但在自留地或者自己开荒的土地上却很有劲头......

  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试点区不断发布各种命令严厉打击各种偷窃,浪费行为,又加强了打击力度,但问题还是不断出现。

  无奈之下,毛泽东同志开始前往各个工厂,集体农庄与广大干部群众交谈,脚踏实地的解决问题,广大干部群众想的是恢复原来的制度,原来搞得好好地,为什么要废除?对试点区的不满声音无处不在。

  毛泽东同志一向刚强,自然不可能走回头路,到底如何解决问题?围绕在身边的干部都认为缺乏一场十分严厉、深入骨髓的社会主义教育。

  此前谷雨同志所说的,允许流动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干部或者有些家底的群众可以走,普通群众走不了,而这些普通群众也对搞社会主义缺乏兴趣,不教育肯定不行。

  不过试点区主任古柏却不赞同,他受到谷雨的影响很深,认为光靠搞运动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广大群众都不支持,这说明我们现在推动社会主义的条件不足......

  是,其他地区剥削压榨不少,但生产效率相当高;而社会主义试点区看起来是提高了工农的社会地位,但问题迭出,生产效率不断下降,屡屡出现质量问题。

  谷雨同志对社会主义试点区的要求是什么?必须有比资本主义有更强的生产效率,现在试点区最根本的问题是生产效率上不来!!总不能说试点区的群众比其他地区的群众觉悟低吧!

  所以古柏同志的建议是必须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说到底就是要搞变相的经济激励,不过古柏同志的看法,并不能被试点区管委会大部分同志接受。

  这些同志主动过来就是要探索一条新路,如果搞起了经济激励,那还是社会主义吗?接下来的演变必然还是谷雨同志那一套路线......

  毛泽东同志自然清楚,但问题是搞严厉的社会主义教育不是那么好做的,这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没有党的第一书记点头,绝无可能执行,而谷雨也没有松口的意思!

  更麻烦的是,就算搞了严厉的社会主义教育,就能解决问题吗?党可以统一思想,但人根深蒂固的想法,很难改变,毛泽东同志此时早已经产生很大的怀疑!

  到这一步,他已经充分认识到生产力水平达不到,强行推行先进生产关系,带来的反作用,有好的一面,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不假,但同样也有很多坏的一面,有些他能够想到,有些他却根本想不到。

  到底是利多弊少,还是利少弊多,他也很难评估,但古柏同志评价效率低并没有错,到底如何扬长避短,尽可能提高效率,他到现在都没有想好。

  所以这一次见到谷雨,他的脸上多少有些挂不住,谷雨似乎对他的复杂心情心知肚明,并没有一句话询问试点区的情况。

  毛泽东同志知道谷雨这是给他面子,但他要的不是面子,是解决问题,他从来不在意出现问题,他要的是解决办法,若是社会主义的效率还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又如何有优越性,肯定有办法的,他相信肯定会有的!

  所以谈完了外交上的大事后,他有些苦涩的问道,"谷雨同志,同志们都知道你方法多,社会主义试点区目前出现的问题......"

  "我就知道你会忍不住要问!"谷雨微微叹息了一声,然后摇摇头,"老李,等开完会之后,你去一趟天津的丰田汽车,好好考察一段时间,再回来研究如何完善你的企业发展理念!

  有时候,我们的想法很好,但实际执行中却一地苍蝇,这样的事情已经出现过无数次了,现在工人、农民的素质还没有上去,很多厂矿企业连基本的制度管理都不能很好地做好,急不得的

  毛泽东同志默然,想了想说道,"我知道丰田汽车搞得不错,但他们那一套太特殊了......"

  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没错,丰田汽车被挪到中国后,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投资,也有非常广泛的市场,但前世的丰田模式还是出现了!

  原因很简单,丰田是异类,被挪到中国的日本人,不管是丰田的高层,还是普通职工,本质上都是中国的俘虏,他们要想活得好,必须证明他们的价值,做得越好,效益越高,他们的日子越好过。

  而这些年陆续增加的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大多处在基层,只有个别表现出色的人处在中层,但他们的真实政治地位更高。

  所以这帮日本人不得不抱团,紧密的抱在一起,同时也不得不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团队精神",高度重视工人,尤其是普通中国工人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把他们团结好,他们的日子绝不好过。

  丰田系统中职称高的人并不一定在"团队合作"中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虽然丰田模式也有类似泰勒制的标准化生产,但生产的流程、规范,以及以后的调整改造,都是由一线员工讨论后共同决定 ;依靠员工的自觉自愿持续改善。

  就这样,丰田在去掉了政治挂帅,全力推行管理者和工人合作改进生产,充分保留了激发工人创造力和劳动热情的创新动力,从而取得了十分高效得发展。

  到了1952年底,丰田的新一轮扩张已经完成,拥有了年产六万辆卡车,两万辆轿车的庞大产能,已经超过一汽,成为国内汽车产能最大的企业,河北省无比开心,丰田和相关产业链带来的收益太高了,对省里的帮助太大了!

  丰田的突破也很快,此时他们不仅实现了布

  辛4.5吨卡车的大规模量产,布辛9吨重型卡车也已经基本突破,这也赢得了军队系统的欣赏,仿制美国载重量为45吨的罗杰斯拖车的任务也被交给了他们。

  而在轿车领域,丰田继续改进仿制的德国轿车,虽然技术上并没有领先国内企业多少,甚至于那辆德国轿车底子还是三十年代的底子,不过洛车的奔驰。

  但丰田把不同排量的发动机、传动系、轮胎、座椅及各种颜色进行组合,经搭配,竟然出现了几十种不同样式的轿车,供用户从中任意挑选,从而扩大了选择范围。

  丰田这一手一出,国内各个只有一种或者有限的几种样式轿车可以挑选的汽车厂,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怎么怎么也想不到鬼子会搞得那么精细。

  此时随着各家工厂陆续推出新车,国内的轿车产能迅速增加,国内有限的轿车市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竞争,毕竟此时中国的轿车市场并不大,而对东南亚市场的开拓虽然已经启动,但同样也要和国际汽车品牌竞争,压力同样不小。

  二汽效仿法国的那款简单双喜小轿车虽然还可以充当出租车用,但已经没多少人瞧得上的,这个时候,丰田搞得这一手,自然吸引了很多眼球。

  而丰田研发的第一辆国产自主、高档轿车皇冠也已经拿出了样车,其动作之快,搞得工业部上下不知所措,若是谷雨坐上了丰田轿车,那笑话就大了!

  毛泽东同志对日本人最理解他那一套也相当无语,见到他沉吟,谷雨笑着说道,"你是大哲学家,应该知道事物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丰田那一套理念,洛车一直在学习贯彻,他们虽然水平一般,但还是干得不错的!"

  听到谷雨说起洛车,毛泽东同志点点头,'洛车出来的那个李锡文不错,脑袋挺活的,中央不给钱,他竟然能从苏俄搞来设备,真是难得!

  "你不也找到了几个不错的干部吗?听说还

  有一个年青的20后干部,与你交谈了很多次,说说看,到底怎么样!"

  "小纪不错,他敢说真话,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毛泽东同志告诉谷雨,他在考察试点区某一个县时,这位20后干部给他介绍,汇报了当地的人文历史、乡士风情以及抗战时期的土地改革、支援前线等运动,都是自己做过的工作,说得头头是道,毛泽东同志十分满意。

  在试点区的干部调整中,这位20后干部被提拔为县委副书记,负责农村合作社工作,相比于其他各县,这个县的农村合作社改革,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风波,毛泽东同志对他更加满意了,把他称为自己的老朋友。

  说起来很有意思,毛泽东同志看中的那位20后干部,谷雨同样也知道,而且在他的前世,也得到了教员的欣赏,一路提到了副总理,甚至被考虑为接班人。

  在谷雨看来,教员晚年提拔的那些干部,政治真正很成熟反而是这位20后干部,如果教员选择了他,搞不好中国的政治格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当然了,教员最终没有选择他,也不奇怪,这位20后干部虽然是他的老朋友,但对三农工作非常了解,本身是那种实事求是的干部,他虽然支持三面红旗,但又支持对农民放松管制,这种政治观点在被那个年代,被认为是"右倾"。

  虽然后来他被教员不断提拔,一直到了国务院,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员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当然能看出他似"左"实"右"的本质,自然不会选择他......

  谷雨想不到的是这个20后干部,竟然在这一世又被毛泽东同志碰上了,只不过此时这位20后干部的发展远不如前世,作为抗战后加入革命的年轻干部,他作为工作队员下乡,在基层工作了十几年,这才被提拔为县委宣传部长。

  毛泽东同志在与他交谈时觉得是个好料子,然后一段经典的问答再次重现,"你挨过整吗?"纪答道:"挨过,一共挨过两次。"

  李又追问:"别人整你整对了还是整错了?"纪答道:"整错了,两次都整错了",说完之后,纪详细向他汇报了自己过去的挨整经历。

  李又问纪:"那你整过别人吗?"纪答道:"整过,整别人比自己挨整多。"李追问:"整错过吗?"纪如实回答:"也有整错过的时候"

  李听完纪的回答后变得严肃起来,他继续问纪:"那你杀过人吗?"纪没想到李会问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回答:"杀过,剿匪的时候,镇压反革命的时候,都杀过人。"

  李又追问:"杀错过吗?"纪答:"有,紧急情况下没来得及调查就杀了!"回答完毕之后,纪立刻向李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听毛泽东同志说完,谷雨默默沉吟片刻,对身边的郭子华说道,"把这个年青人调到谷办,担任信息科长,让他负责各地给我的来信!"

  郭子华微微一愣,看了一眼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微笑着点点头,谷雨则瞪了郭子华一眼,"没看老李都同意了吗?回去你就下调令,遇到人才了,我必须看一看!"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