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内因为新税制引发的这场冲突,影响的不仅仅是党内干部,相当一部分党外人士和资本家也很关注,甚至于美国人也不例外。
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也越来越大,美国人自然对共产党更加注意,虽然他们暂时还没办法渗透入共产党的高层,但美国的租借物资和中国购买的其他设备要落地,中美之间必然要密切配合。
美国派驻中国的军政官员与中国的外交系统、财经系统和工建系统有比较密切的往来,同时随着国内政治气氛的缓和,美国与中国的民主人士、资本家也有了一些交流,当然也知道了共产党内部这场争议。
对于谷雨的做法,不管是在华的美国人,还有民主人士和资本家团体都比较满意,共产党势力强大了,本来他们还担心出尔反尔,但现在看来只要谷雨在,这条路线会一直走下去的,不仅仅是政治宣传……
民主人士虽然被谷雨政治上的手段搞得畏惧无比,但对他带来的国家强盛还是很满意的,国家强大了,他们也会水涨船高。
而这几年赚到大钱的资本家集团,虽然比较讨厌共产党的各种高税收,但全世界都在打仗,而且税都收得很高,并不是共产党一家。
这样恶劣的国际环境,他们还能稳定赚到钱,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当然了,资本家集团的不安仍然保留着,这一点都不奇怪。
通过这段时间共产党的执政,他们已经知道,共产党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共产党的根基是工农,是国有企业,他们是团结的对象,什么是团结的对象,说白了,暂时利用,不是一路人呀!
未来怎么办,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想办法在国外投资,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另一个办法自然是想办法变成一路人,谷雨的做法,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时间还长,他们等得起……
美国人知道后,多少有些感慨,很明显谷雨的统治已经非常巩固了,怪不得他们在政治上做出了一系列宽松的态度……
相比于民主人士和资本家团体,美国更在意共产党党内的态度,尤其是他们接触频繁的外交系统、工建系统和财经系统。
美国人做事很认真,他们发现中国人对外似乎都是一个声音,但不同部门多多少少有些轻微的,甚至是微妙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只有深入了解,才能感觉得到。
比如外交系统,共产党的外交系统比较特别,虽然里面有不少国民党留任外交官,但外交系统的控制者们却是一群军人或者是有过军队经历的文官,而军人天生比较强硬,也非常重视实力,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军政事务上,并不太在意经济上问题。
什么公私税收标准一致,跟我们有关系吗?跟美国朋友有关系吗?给你们的税收优待一开始都已经有了,既然没关系,我们谈论什么?有那个功夫扯淡,还不如谈一谈租借物资什么时候到港……
与外交系统不同,工建系统掌握着大批国有企业,利益相关,态度有些冷淡,不愿意提及,在美国人看来,他们并不满意,虽然他们当面不会说,但各种表情手势还是有些显露……
不过美国人也看得出来,这些人普遍比较自信,认为即便税收一致,他们也肯定打得过那些资本家们……
没理由打不过呀,共产党发展起来的国企认为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亦或是财力,还是人心,他们都比资本家强大,怎么也应该比资本家搞得好……
工建系统与美国人交谈,更多的是谈论英美的工业技术,他们认为,比苏俄的产品要精密许多,他们更愿意进口,但英美产品价格偏高,他们很不满意。
另外他们对英美企业的斤斤计较并不满意,什么都要算得清清楚楚,合同规定的才给,合同没有规定的什么都不愿意给,这一点不如老毛子爽快,几杯大酒下肚,很多东西都愿意给……中国的工建系统对欧美技术快乐并痛苦着……
相比于外交系统的中立,工建系统的冷淡,美国人发现,中国的财政系统对谷雨的果断是由衷的高兴,当然这也不奇怪,他们是受益者。
中国财经委秘书长薛雨林很肯定地说道,美国朋友完全可以放心,我们新民主主义各项政策是一贯的,也是长期的,可以放心投资。
他甚至直言,中国的财政系统喜欢和英美打交道,因为贵国有钱,与有钱人打交道,省心多了!
美国人听到之后,非常满意,中国人果然比较上道……此时中国与英美在经济上的各项合作,已经相当深入了,规模也非常大了,这一点从中国的贷款规模就看得出来。
随着志愿军前往北非,中英在1940年底迅速达成了一份五千万英镑的低息贷款协议,这笔钱指定用途购买英国的技术专利、设备和技术人员等,英国人当然很满意。
!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中国除了租借物资以外,中美之间也正在谈判一些低息贷款,这一次谷雨的胃口非常大,一开口就是二十亿美元,对英国则是新一轮高达两亿英镑的贷款,不接受抵押,对利率压得很低,要求的偿还期又比较长。
对于如此巨额的贷款要求,英美虽然吃惊,但并没有直接拒绝了,都在谈判,而随着周恩来、刘天章两同志前往美英,谈判的进程也快了不少,两国已经原则上答应中国的贷款要求。
不过两国也大规模减少了金额,美国只答应给五亿美元,英国是五千万英镑,各只有四分之一,但即便如此,两部分贷款加起来也有七亿美元,之所以这么大方,连抵押都没怎么谈,原因很简单,这些钱都没有离开两国,变成了无数工业制成品和专利等……
英美从中国人的庞大胃口中,已经感受到了中国对工业化的疯狂追求,同时也感受到了启动工业化之后的中国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工业市场,而这样的巨额贷款也极大的影响到两国的对华战略,谁也舍不得丢失这样巨大的市场……
财大气粗的美国人甚至产生了一种想法,那就是利用贷款影响到中国的外交,只要贷款多了,中国对美国就必然会产生依赖,这是美国最擅长的金元外交。
至于说中国会不会减少或者不再贷款,美国根本不在意,中国人走上了工业化这条路,接下来的投入只会越来越多﹐想减少,别做梦了,工业化的投资规模有多大,美国比谁都清楚,要不是狠狠得礴英国人的羊毛,美国光靠自己积累﹐得等到什么时候……
事实上,美国人并不知道,对谷雨向英美借这么多钱,见惯了旧中国因为债务问题被欺辱的共产党内高层已经相当恐慌,帝国主义的钱可不是那么好借的,万一还不上怎么办?
不过谷雨的态度很坚决,帝国主义愿意给出这么好的借款条件,打着灯笼都找不着,当然能借多少,就借多少,至于还款问题,事实上并不严重。
因为我们借款购买的设备,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可以出口换汇的,高端产品咱们卖不动,搞一搞纺织品出口,多卖一些凉茶风油精总可以吧……
还有我们的抗生素、青蒿素,这些拉美、东南亚、黑非洲都有很大的需要,我们大量出口,也可以赚到不少钱,这些钱都可以用来还债……
现在随同英美作战的部队,未来达到百万,甚至几百万是大概率事件,英美给予的各种津贴都是我们的外汇来源,这同样很大一笔钱……
随着战争越来越残酷,接下来战后重建,我们也可以大规模对外输出劳动力,各种侨汇也是很大一笔钱,这么一算,几亿美元根本算不得什么!
谷雨告诉中央局的同志们,我们借了这么多,对美国人来说,最好的办法,是给中国开一些口子,让中国产生一些外汇可以还债,但又不能完全还债,只能对美国这个大债主客客气气,服从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怎么让中国产生一些外汇,美国除了采购中国的资源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出口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比较优势。
美国的工资高,中国的工资低,那些人力成本占比比较高的产业,比如纺织玩具箱包这些,完全可以从中国进口,这样还可以降低美国国内的生产成本,把更多的工人放到美国优势大的项目。
中国往美国出口几千万件衣服,换取美国生产的几十架飞机,几十台火车头,美国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大。
毕竟衣服好制造,中国需要面临无数国家的竞争,只能把价格打得低低的,获得一些微薄利润,而美国却恰恰相反,他们的飞机、火车头、重型卡车这些东西,有能力生产的就那么几个国家,利润高得多。
这样一来,中国虽然可以赚到一些钱,但赚得更多的肯定是美国人,长期以往,美国从贸易中的获益只会越来越多,美国也会越来越强大。
这样的交换,还有效地降低美国人民的生活成本,本来花一百美元过日子,现在三十、四十美元就够了,日子好过了,自然就不用想着闹工运了,资本家们也不需要对美国人民让步太多……又苦又累的活交给中国人就够了……
而对中国来说也是好事,中国出口一些纺织玩具陶瓷产品,既可以解决一些就业,让老百姓有口饭吃,不至于为了解决生产压力,到处折腾,不要忘了,中国陆军能打……
同时有了一些美元,可以购买美国的高端工业品,可以修更多的公路铁路,可以有一些军工业,不至于被他国欺辱,也有利于美国商品深入中国内陆交通不便的地区……而不仅仅是沿海地区。
这一点对英国和苏俄也同样通用,所以在吴刘陶人出国时,谷雨要求三人一定要向三国仔细阐述比较优势的好处,要让三国相信,转移一些低端产品在中国生产,是互惠互利的大好事。
尤其是周恩来同志,谷雨再三叮嘱,到美国之后,除了外交往来和调研以外,一定要多跑纽约,和美国各大财团多多交流,与他们搞好关系……
一定要广泛的宣传比较优势,要让美国人相信,美国人搞高端产业,中国搞低端产业,两全其美,完美的契合了两国的利益!
此时在美国的周恩来,刚刚在哈默先生的引导下,拜访了著名的大慈善家小洛克菲勒,得到了小洛克菲勒的欢迎,甚至还从小洛克菲勒手里得到了一大笔捐赠。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捐赠相当多,这一次小洛克菲勒也拿出了不少钱,面子给得足足的。
其捐赠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资助中国留学生;二是协和医学院的发展;三是中国多个农业方面的研究所……具体细节已经谈得差不多了,这一次周恩来同志出席的捐赠仪式。
周恩来同志则按照谷雨的交代,赠送了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人头骨化石和原始人石制工具,以感谢洛克菲勒基金会对该遗址开发的帮助。
当然这些都是面子,周恩来同志此次最重要的还是经贸往来,此时中国在山东东营村一带已经发现了一个工业油井,—个新油田被发现,这个油田被谷雨命名为胜利油田。
按照美国技术人员的判断,胜利油田不仅仅陆地上可以开采,渤海也有开采的可能,所以按照中央的指示,中国希望与世界上第一个搞海上油田开发的美国人合作,试探开采—些渤海上的油田。
当然,现在是战争期间,开采不可能那么快,不过各种谈判还需要时间,等战争一结束,就可以邀请美国人过来开发。
周恩来同志知道,中央这样做自然是想通过与美国人的合作,探索海上油田开发,谁让国家找石油都快找疯了,陆地上找不到,大海上总要试一试的。
中国进口的美国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洛克菲勒财团下属的石油公司,随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且只会越来越多…….
这样的大用户,小洛克菲勒面子还是要给的,他笑着答生
应了,交谈了一会,还挽留周恩来同志住了下来。
一个共产党中央书记,与垄断资本家打得火热,周恩来同志总觉得有些光怪陆离,但他知道这些事他必须做。
他又想起了谷雨那一次讲话的另一半,“……苏俄搞一五计划,为了筹资,不仅卖石油,还出售粮食,强行搞农业集体化,造成了巨大的灾荒,饿死了很多人……
据说死人几百万,是真是假不知道,但我们听到了不少传闻,确实相当惨烈……不过我们必须清楚,要是没有三个五年计划,带来了乌拉尔工业区,面对五百万武装到牙齿的德国人,苏俄肯定已经亡国了……
同志们,我们现在看起来挺能打,但不要忘了,我们手里只有轻武器,飞机大炮坦克都不怎么样,生产的数量还有限,大型军舰更是根本造不出来。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武器装备还会不断升级,而我们呢,现有的武器都是英苏转让的,并无多少武器设计能力,等到二十年后,我们手里这些武器,就会落后,而且非常落后o
如果那个时候,帝国主义侵略过来了,我们怎么办?我们现在打跑鬼子死了几百万人,未来我们准备死多少人?几千万,还有一万万?还是彻底沦为亡国奴?
所以中国人要想活下去,只能搞工业化,要不然就算现在站起来,以后还会跪下去!而要搞工业化就必须获得黄金外汇,购买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
但清王朝和北洋、蒋介石这帮人根本没留下什么东西,我们要补的课远比苏俄多,但我们的资源呢?却远比苏俄少
石油就那么一点,根本不够用,还要大量进口;粮食棉花也不够,也需要进口;唯一能换汇的只有那些稀有金属和特色农产品,现在卖得好,价格高仅仅是因为打仗,等到和平了,这些东西卖不上价,我们怎么办?
相比于苏俄,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业化要困难十倍,百倍!不要说搞工业化,维持国家生存的石油和粮食,我们都要花费外汇进口,怎么办?
我思前想后,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好我们的人口优势。我们人多,这么多人吃饭问题、就业问题都是很大的问题,但人多同样有好处,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足够的人口。
我们可以向缺人的地方输出劳动力,帮人家盖房子种地﹐可以搞来各种侨汇,现在每年搞到的华侨侨汇有上亿美元﹐各种捐款也有很多,如果出去的人更多,未来就有两个亿,三个亿,这就能解决不少问题。
同时想办法通过贸易,将各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抢过来,就算我们生产的纺织品卖得便宜,一件衣服只能赚—毛钱,积少成多,一亿件就能赚到一千万美元,不仅解决了无数人的就业问题,还赚到了工业化建设的资金。
只要我们能够搞来外汇,并把这些外汇用在工业建设上﹐而不是奢侈浪费上,我们就能一步步积累起工业化的资本。
等积累多了,我们就不仅仅可以卖衣服,也可以卖汽车,卖飞机,卖卡车,等到了那一天,我们不仅可以自保,中国人还可以和欧美一样过上好日子了……
这样做,确实很辛苦,而且要与虎谋皮,帝国主义者绝不是好相与的,他们肯定会提出种种要求,很多肯定不能接受,但再苦也比没有工业化,时时刻刻有亡国危机强吧……”
想到这里,周恩来同志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苦笑,虽然他和谷雨在一些问题上多有争论,但在国家发展上,周恩来同志完全拥护谷雨的领导。
谷雨确实很有办法,比如这一次他来美之后提到的比较优势,没想到这么受欢迎,这一块应该有希望取得一些突破。
周恩来同志对这项工作,有些惴惴不安,不知道有没有用,为了增强说服力,他一路上都在研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些西方经济学专著。
谷雨告诉周恩来同志,当年他结婚时,在妻舅家阅读过这些,觉得对治国也很有好处,你也好好读一读,思路绝不能局限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上,毕竟马克思没有治过国
从中国到美国,走得是好望角,一路上周恩来同志都在研究,到达美国,除了工作和考察以外,他也在研究这些著作。
而在这个过程中,陪同周恩来访问的税务总局副局长顾准同志给了他不小的帮助,这位谷雨非常器重的财税专家,告诉了周恩来很多很多东西,让他大开眼界,原来经济还有这么多东西……而这些感悟,他都写在信上,寄给了谷雨……
和毛泽东同志一样,这一次美国之行,同样深深刺激了周恩来同志,原来最顶尖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那么强大了,即便是普通美国人也比绝大部分中国人过得好多了,无论工业,还是农业是那样的强大,怪不得毛泽东回国之后,变化了很多……
而在考察之余,周恩来同志也按照谷雨的交代,一路上不断提出要充分发挥中美的比较优势,认为美国要多搞高新产业,中国多搞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最适合两国的未来。
本来周恩来同志也没抱太大的希望,但他没有想到,他一经提出,就获得了美国各界的注意,不断有人与他交流比较优势……而且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交流的人越来越多……
事实上,周恩来同志并不知道,此时依靠二战,完全摆脱经济危机的美国人,对大萧条时期的悲惨和各种混乱,一直记忆犹新。
美国人深知,出现大萧条,归根到底是美国的商品没有足够的市场,虽然战争让美国人恢复了繁荣,战争所带来的刺激,促使美国工业满负荷运转,无数订单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英国的帝国特惠制已经取消了,但此时的美国人也不敢说,他们可以完全摧毁大英帝国,获得大英帝国巨大的殖民地市场,更麻烦的是,他们无比在意的中国倾销地,却因为共产党的革命成功,筑起了高高的关税壁垒……
战争总会结束的,战后怎么办?所以周恩来这位排名前列的中央书记,来到美国后,到处鼓吹比较优势,普通人也许不在意,但美国的精英阶层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如果周恩来所说,是中国人对未来中美贸易关系的定位﹐那么美国人完全可以接受这样的中美关系,毕竟一个正在挣扎着进行工业化的中国,要远比民国那样的纯粹商品倾销地要价值的多。
当然了,美国人又不傻,中国人到处提比较优势,肯定有其目的,中国人想什么,事实上根本不用猜,中国人肯定想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取外汇,用来进口先进机床,继续搞工业化……
看来这场战争中大占便宜的中国人,也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他们在为战后提前做准备,既然中国人有所求,那就有办法了,一个与前世八九十年代,已经完全一致的办法出现了,既然中国人想从美国人手里搞到外汇,那就要对美国开放市场……
中国开放多少,美国才会给出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配额……这个世界上,能生产先进飞机的没有多少,但能生产衣服的有很多很多,不怕中国人不上钩……当然了,美国人要求的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中国的体制、法律等等都要为开放做好准备……
所以没过多久,周恩来同志就感受到了美帝国主义深深的恶意,这帮王八蛋还以为中国是十年前的中国吗?竟然提出了这么多过分的要求!
不过既然是与虎谋皮,周恩来同志就算心里再怎么不舒服,也必须捏着鼻子和美国人打交道,并且不断拜访美国各界,互相试探开始了!
而在这个试探的过程,周恩来同志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普遍有慕强心理,对于能够击败日本,神秘而能战的中国共产党,美国人本来就好奇,甚至高看了不少……
一点都不奇怪,前世老蒋凭借四年抗战,坚决不投降就让宋N龄在美国出尽了风头……但又有不同,美国人此时充满了疑虑,担心又出现一个苏俄……
不过美国人很快就发现共产党人风度翩翩,很有人格魅力,在西方留过学,对西方很了解,还懂得西方经济学,这绝不是什么现代义和团……这已经足够让人吃惊了……
更让美国人吃惊的是,中国这个红色政权,存在着不少私营经济,搞的还是市场经济,甚至还有股市,世上竟然有这样的红色政权……就这样,在各种媒体的关注下,周恩来同志的美国之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周恩来在美国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大,美国政府对他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周恩来访美之后,虽然与美国副总统进行了交谈,也会见了罗斯福总统,但美国人相当低调,毕竟周恩来同志是红色中国的领导人。
不过随着周恩来同志引起的各种报道越来越多,美国政界不少人产生了兴趣,甚至有人想让周恩来同志前往国会演讲……
罗斯福总统对此一直犹豫不决,但恰好在此时,北非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那位年轻的中国将军指挥下,盟军已经击败了德意北非军团,盟军成功的夺取了战略要地班加西﹖堵住了石油出口,并攻入油田区。
虽然德国人还在增兵,与盟国争夺油田区的控制权,但丢失班加西的后果很严重,战火摧毁了这个港口和部分油田区,石油运输管道也被盟军炸毁了不少,德国人就算夺回来,也需要时间修复。
盟军取得的重大胜利,已经让罗斯福相当吃惊,更让罗斯福吃惊的是,丘吉尔提出在希腊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据说中国原则上已经同意了,中英两国已经在谈判增兵事宜,丘吉尔据此向美国提出了更多的租借物资,而且对价码要求比较高……
在苏德战场,此时苏军和中国军队已经开始了反击,据说消灭了几十万德国人,将德国人打退了100公里以上……
而在东方战场,中国人在东北和中南地区,不断取得突破,日本人一直在被动挨打,形势发展之快,完全出乎了罗斯福的意外,中国人竟然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吗?他们难道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吗?不应该呀!
罗斯福总统又想起了一战,美国绝不能接受一战后出现的种种重复出现,绝不能,美国必须让全世界都知道,合众国不仅仅可以提供后勤物资,还拥有力压群雄的力量……
权衡再三,罗斯福总统知道,他必须更加重视中国人,想了想,他决定再次与周恩来同志谈—谈,至于国会演讲,让周恩来去国会说一说比较优势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