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些嘲笑尼赫鲁自欺欺人,但谷雨不得不说,尼赫鲁的选择是对的,这会印度只能选择一个方向,不管是抨击中国,还是抨击孟加拉国,然后呢?和中孟开战吗?现在推到巴基斯坦身上,尽可能的削弱巴基斯坦才是最主要的。
仗打到这个程度,印度实际上已经完成了战略目标,不仅严重削弱了巴基斯坦,而随着阿富汗南侵,巴基斯坦也陷入到两线作战的危机当中。
哪怕现在停战,巴基斯坦也不敢再和印度过分撕逼,其注意力只会放在阿富汗身上,要不然巴基斯坦凭什么拿美国人的钱。
一边是有苏俄支持的阿富汗,一边是有美国支持的巴基斯坦,双方争斗地点又是巴基斯坦北部的山地地区,斗争肯定是长期的。
如此一来,印度不仅与苏俄拉上了关系,还顺利得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所以现在摆在尼赫鲁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从英美拿到好处停战。
现在尼赫鲁还咬着不放,应该是条件没谈妥,美英显然无法接受印度和苏俄靠拢,而尼赫鲁也肯定很清楚苏俄的支持对印度的关键作用,短时间内,两家肯定谈不拢。
此时形势对尼赫鲁也有利,他自然会继续压制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被削弱,阿富汗更壮大,更有利于印度,所以尼赫鲁肯定不能轻易谈和,虽说印度不好过,但巴基斯坦更难过!
既然是这样的考虑,印度就不能节外
生枝,即便吃了大亏,也只能暂且忍耐,等到未来有需要了,自然可以把事情翻出
来,对孟加拉国开战。
出现这样的局面,并不奇怪,与前世相比,即便失去了不少地区,印度的国力对失去东巴的巴基斯坦也是碾压式的,巴基斯坦当然扛不住。
某种意义上,这一战是印度的立国之战,虽说接下来的路同样不好走,但印度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有老毛子的不
断润,印度未来几十年不会太差。
想到这里,谷雨虽然有些无奈,但也能接受,在他看来,此时此刻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大国,与地区大国的印度格局完全不同。
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已经实现,阿富汗南下之后,美苏在南亚的撕逼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人绝不可能容忍苏俄在波斯湾出口驻扎着一只舰队,而苏俄看到了机会,肯定要试一试,就算这一次够不
着出海口,也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而第二目标压制印度也取得了不小的
进展,对印度核武研究中心的轰炸,自然严重拖延了印度的核武器进程。
而印度这一次与苏俄勾勾搭搭,也必然会严重的刺激美国,老美前世可以允许加拿大给印度产钚堆,可以给印度重水,这一世恐怕不会那么客气。
作为世界当家人,美国人本来就非常讨厌核扩散,在印度左右摇摆,还没有靠拢苏俄之际,基于拉拢印度的需要,提供核武领域的帮助是可以理解的。
但现在印度和苏俄相互呼应,把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支点巴基斯坦搞得差点亡国,老美还要帮助印度发展核武器,那就是二哈了!
虽然牵制中国很重要,但中国此时的分量怎么也比不上苏俄,再加上他早就警告过苏俄,苏俄应该不会希望伊朗或者土耳其拥有核武器,所以接下来印度的核武
之路应该不会那么轻松。
此战印度虽然重创了巴基斯坦,但美国为了压制苏俄的向南扩张,肯定要大举援助,巴基斯坦又怎么可能甘心?印度想摆脱两线作战,又谈何容易?
哪怕印度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危机又如何?大孟加拉国加上海德拉巴总人口接近一亿,又有中国在后面的支持,印度人想称霸南亚又谈何容易,只要印度被牢牢牵制在南亚,中国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想到这里,谷雨心情很好,他又想到了赫鲁晓夫发过来的电报,看到阿富汗军
队取得的突破,老毛子心里肯定痒痒的,为了鼓励老毛子继续干下去,谷雨自然也
要让赫鲁晓夫放心,我说话算数,不会下场的!当然了,中国为了苏俄的利益付出
了这么大的牺牲,苏俄也要给一些好处吧
谷雨猜得没错,南亚方向的意外突破,确实让赫鲁晓夫大为惊喜,不过随着对阿富汗的了解,苏俄对阿富汗军队的水平也相当担心,等到巴基斯坦缓过劲来,他们怎么可能挡得住美国人的反击?
既然不安,自然要加大投入,给出更多的军事支援和培训,而加大投入,也自然会产生新的要求,此时赫鲁晓夫对阿富汗左右摇摆的局面很不满意,不过赫鲁晓
夫毕竟不是勋多多,他虽然不满意,也没
有武力颠覆的想法,而是选择了渗透。
赫鲁晓夫此时自然也知道了印度核武研究中心被袭击的消息,他第一反应是中国干的,他当然很担心中国下场干预让巴基斯坦缓过来。
虽然阿富汗打了败仗,会接受更多的援助,有利于苏俄的进一步渗透,但赫鲁晓夫归根到底是想在南亚方向取得突破,印度这个盟友是很重要的,所以他立刻致电谷雨询问情况。
而谷雨的回复倒也挺干脆,目前获悉为孟加拉国空军所为,印度此次对巴基斯坦的侵略十分过分,孟加拉国担心印度研发出原子弹之后,会严重威胁到该国的安全,所以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但经过中国的劝说,孟加拉国目前并暂无与印度爆发全面战争的想法......
赫鲁晓夫看完稍稍松了一口气,印孟方向不打,目印军对巴军的全面压制就将保持,阿军就有望攻到海岸线,所以赫鲁晓夫在得到中国回复后,一边安慰了一番
,一边透露中国不会策应孟加拉国参战,中国更不要参战,鼓舞印度的信心,同时告诉印度苏俄会提供新一批援助。
在做出这些决定时,赫鲁晓夫本来也担心会影响到与欧洲的缓和,但就在印巴战火纷飞之际,苏俄和法国迅速完成了一笔价值1.2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进出口合作,而苏俄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各项谈判也进展
顺利。
至此赫鲁晓夫的信心更足了,所以坐在飞机上的赫鲁晓夫告诉布尔加宁,这一次一定要揭开中国神秘坦克的面纱,看看中国人葫芦里面到底卖得是什么药!
"若是中国的坦克真的非常出色,联盟可以用米亚4与中国交换!"
"战略轰炸机换坦克?太亏了!"
"我说过了,前提是中国的坦克非常出色,我们需要裁军,但我们也需要让那帮元帅们闭嘴,一块跨时代的坦克足以让很多人闭嘴!"
"问题是中国人能够拿出一款跨时代的坦克吗?"
赫鲁晓夫耸耸肩,"若是不怎么样,我们可以顺理成章的拒绝!"
布尔加宁想了想,也只能点点头,而就在两人聊天之际,此时谷雨已经忙活开了,一个又一个周边国家的嘉宾来到了中国,谷雨自然也要接待,这里面自然也包括吴廷艳。
如果可以选择,吴廷艳并不愿意在这个敏感期跑到中国,不过他不得不来,引进了一批菲律宾人,获得了一些天主教的捐赠,加强了武装之后,他自觉腰杆硬了许多。
但每每想起谷雨,他又相当胆战心惊,他同样不愿意与中国为敌,要是把谷雨惹毛了,不管是策动政变,还是搞刺杀,他都十分危险。
吴廷艳自认对谷雨很了解,这些年种种迹象表明,谷雨对控制周边国家并无什么兴趣,也不怎么管内政,李承晚那个糟老头子瞎搞,中国也听之任之,没理由他
做一些事情,谷雨就盯着他不放。
现在谷雨不满,完全可以用经济上的
让步做一些补偿,他准备从中国造船厂订购几艘轻型军舰,负责沿海的巡逻,但光光几艘轻型军舰拿不出手,吴廷艳还有一个大手笔。
他准备从中国船厂订购三艘万吨巨轮,两艘货轮,一艘油轮,建立起南越的国家船运公司,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订单,想必谷雨应该比较满意。
若是谷雨还不满意,吴廷艳准备咬咬牙,把金兰湾让出来,给中国南海舰队当基地,都请你再次驻军了,你该满意了吧
自战后至今十年,南越还算安定,经
济也已经逐渐恢复过来,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也不差,虽然不如中国广南三省沿海地区,但绝不比内地差。
此时南越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两千万,本来这么多人口很容易出事,幸好解放军南进过程中横扫了地主阶级,主持了南越的土改,加之南越自然环境不错,水稻一年三熟,所以吴廷艳暂时还感受不到人口增多造成的影响。
吴廷艳很擅长搞外交,与西方的关系不错,他看到谷雨把中国人不断搞移民,还派人到国外打工,又在国内搞出口外向型的经济特区,他自然也跟着学。
打着天主教的旗号,竟然成功送了一批人到法国打工,每年可以搞到不少外汇,又学着在西贡办了一个不小的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美英法都有投资,也容纳了不少就业。
南越又是新朝贡计划的受益者,这几年中国投资了一些电力、食品加工、烟草、纸张、罐头等企业,这也有利于南越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南越的位置很好,南来北往的船只不少,做一做后勤什么也来钱,再加上中南半岛铁路的使用费等等,这些年下来,吴廷艳政府开始出现财政盈余,这也是他下单的底气。
在此之前,吴廷艳让那位女士在九月初去了一趟中国,虽然谷雨一开始并没有见她,但听说她的来意后,谷雨才接见了她,然后说了一通你们不听劝,我也不好什么,事已至此,好自为之的话。
言下之意就是我不管你,但你要是搞出了事情,你自己承担后果,别想我给你擦屁股,话虽如此,但谷雨愿意见人,愿意他过来参加庆典,也愿意与他会谈,吴
廷艳自然觉得满天的云彩散了......
会谈的时候,谷雨也没再提宗教上的
那些破事,而是和吴廷艳谈起了发展,他告诉吴廷艳,南越虽然是热带地区,一年三熟,但和中国一样人多地少,要想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不能种粮食,粮食不值钱,要多种咖啡、橡胶,这些才真正来钱。
但即便如此,也是不够的,人民要想
过上好日子,一定要在工业上多下文章,现在南越的外部环境好,与西方关系较为亲密,那就应该多借一些外汇,搞一搞进口替代,不能什么东西都靠进口,就算又
天大的家底也不够买。
谷雨特别强调南越一定要解决好化肥
问题,有了足够的化肥,农业产出就多,农业产出多,工业就有足够的原料,就会
形成很好的循环。
吴廷艳听完很感兴趣,这些年中国大力发展化肥产业,在广南三省大力发展热带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吴廷艳都是知道的,搞搞热带农产品倒还容易,法国人毕竟留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化肥厂就不太行了,听完他的担忧,谷雨笑着说道,"化肥厂好办,我们可以给你援助,签署一个热带农产品换化肥设备的协议就可以了!"
吴廷艳表面上十分感激,心中越发觉得自己那三条海船买得值,没想到就这么容易过关了,也就在此时,谷雨也提到三条船的事情,他的胃口很大,三条船太少了,我看搞七条吧,五条运货,两条运油,要不然一个公司的架子也搭不起来!
吴廷艳想了想,不敢拒绝,虽然一口
气多了四条轮船,花费多了一大截,只能去借钱了,总比把中国大兵惹到国内强。
谷雨对他的识相很满意,告诉他现在中国造船业发展还是不错的,里面不仅仅是中国技工,德日技工也有很多,质量可以保证,但是大家伙并不怎么认可,你要帮我在周边国家多做宣传。
吴廷艳自然答应下来,两人相谈甚欢,谷雨送走他之后,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暗自磨牙,这家伙懂得接受七条船的订单,这一关算他过了,若是他运气好,挺过宗教冲突这一关,可以干到七十年代,再
跟他老账新账一起算。
未来十几年,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咖
啡豆、可可豆的价格都会有很大的上涨,而要赚到大钱,只能往种植园方向发展,吴廷艳控制力又有限,肯定挡不住权贵集团们的土地兼并。
而在这个发展期,就算出现了严重的
土地兼并,南越老百姓应该也能活下去,只要吴廷艳不在宗教上搞得太过,应该能多熬一段时间,而被谷雨公开批评,吴廷艳短期内应该会收敛一些,或许他真有可能挺到七十年代。
到了七十年代,热带农作物价格大跌,而吴廷艳搞国产替代,借了一大堆债务,加之土地兼并,国内矛盾激化,到时候再来一次大洗牌......
对于产业结构单一的小国而言,最怕的就是国际市场的震荡,即便是阿根廷、巴西这样规模较大的国家,都有很大的问
题,所以谷雨这个建议在当下,绝对无懈可击,但未来可就不一定了。
而在这个全球经济高速发展期,借钱搞国产替代,更是此时世界的潮流,大大小小的国家都这么干,可如果没有足够的工业实力,也没有经济衰落期最容易来钱的石油这些东西,接下来将会痛不欲生...
谷雨一个又一个接待各国来宾,当然了,最重要的客人总是最后来,也最得当事国的重视,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一起过
来,谷雨则和廖德华一起前往迎接。
此时秋收已经开始,种种迹象表明,1
955年应该是一个大丰收年,而当年的 GN
P 增长率也迅速提了上来,虽然这一年是
二五计划最后一年,但因为1954年的低水平,这一年出现了大反弹,达到了11%,所以全党上下都比较满意,大家伙的心情不错。
临近秋收,谷雨和廖德华自然要谈一谈农业改革,自物价改革启动后,粮油棉花等领域原来的统购统销政策也开始松动,比如提高国家计划内的收购价格,适当缩减统购数量,实行超购加价制度,并放宽了粮食贸易的限制。
这几年,随着物价改革的继续,粮油领域也在进一步改革,原来的统购统销政策执行不下去了,而1954年那么大的水灾之后,国内粮食供应并没有出现紧张,至此中央心里有了底,改革的决心自然更大
所以中央讨论后,决定1955年继续执行统购统销,多征收一些粮食,保证供应,然后于1956年开启主要农产品的定购统销和议购议销,并放开猪价和调整盐价。
按照国务院制定的方案,国家对小麦、稻谷、玉米和主产区的大豆实行合同定购,其他粮食品种则自由购销,具体办法是国家根据各地的情况下达合同定购计划,合理安排分品种的定购数量,逐级落实,不得附加机动数。
而县乡两级则根据国家下达的定购计划,在播种前分别同国营农场、农业集体生产单位和农户协商,签订分品种的定购合同,合同定购以外的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由生产者自行处理,自由购销。
为鼓励完成合同订购任务,对于愿意
签署合同的农民按平价供应一定数量的化肥,给予优先贷款,并与签署合同的数量挂钩。
同时为了合理调节粮食调出省与调入省之间的经济利益,促进粮食流通,发挥各自的优势,从1956年粮食年度起,对各省、直辖市实行粮食调拨包干,并对调拨价格和补贴办法作适当调整,包干以外需要调出、调入的粮食,由各地自行协商议价购销。
在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大幅度减少国家收购粮食的同时,城镇粮食统销政策也进行了重大改革,统销仅保留了非农居民的口粮,大大压缩计划用粮,扩大议价经营,以促进粮食市场的议购议销。
如此一来,自抗战以来执行了将近20年的统购统销政策即将被取消,粮食流通领域的定购统销和议购议销双轨格局基本形成。
更彻底的改革出现在广东,原来出口加工区取消粮票的改革,拓展到广东全省,为保证广东全省的粮食供应,这一年富国省出产的商品粮将更多的倾斜广东,以避免广东粮食市场出现大动荡,那会要命的。
启动如此大的改革,廖德华心里当然很不安,谷雨安慰道,"老廖,1954年那么大的水灾,帮咱们摸了底,问题应该不会太大!"
"我也认为问题不会太大,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粮价涨得太狠,群众吃不消,我这个总理会被群众指着脊梁骨骂祖宗十八代的!"
谷雨笑着说道,"这一关总要过得,我们的账上还有一些美元,若是你觉得心里实在不安,干脆就再进口一些美国面粉!"
"算了,还是先扛一扛吧!"廖德华同
志想了想,转移话题,"谷书记,你回来说赫鲁晓夫昏了头,确实很有道理,苏俄的农业问题很大,他那种垦荒的方式搞不好要捅娄子!"
廖德华告诉谷雨,他今年上半年去苏俄访问,去了一趟中亚慰问生产兵团,感觉情况不是很好,他们的垦荒方式太乱来了。
在垦荒区,除了居民外,苏俄既不种树,也不修渠,成片的草原给拖拉机犁掉,沼泽地填掉,小山包堆掉,一片片的灌木丛用挖土机连根拔起,再付之一炬,而铁路边,公路两旁,一根树也不种,更不用说有西域军垦农场那样纵横交错的田间林带了。
廖德华看到这一幕就感到很奇怪,这里的纬度和西域差不多,难道不刮风吗?就询问当地刮不刮风,同志们无奈得告诉他,这里夏天一到,冰雪融化,土地开冻,被开垦过的土地没有任何植被保护,大风一起,沙土飞扬,大白天也变成了昏天黑地。
特别是8月份,常常刮黄风,黄风犹如火一般,一吹过去,草,树叶和庄稼都被烧焦。地表水又没有一个归流处,每当化雪季节或雨天,村里村外,到处是烂泥塘。
土地有是粘性的,穿着长靴子到外面走一趟,鞋底上就沾上几公斤的泥巴。每栋房子的门前都竖着一个用铁条悍成的架
子,用以刮掉靴底的泥巴。
这里的居民,不管男女,不分冬夏都穿着长统皮靴,很少见到穿浅口皮鞋或运动鞋的,原因是风沙大,泥巴多。
种植业是只有两道手续:春天播种,秋天收割。种子种下后就不过问了,没有田间管理也不除草和灌溉,撒农药和化肥用飞机洒,飞机飞到半空中风一吹,农药和化肥都吹到天外去了。
虽然说全机械化,但这么搞法,确实
罕见,麦田里还好,杂草没有数量优势,长不过麦子,而土豆地里在挖土豆时则是在乱草堆里寻找土豆,所以中国过去的战士们非常不习惯,觉得老毛子糟蹋了这么好的地方!
居民的卫生修养水平也是不可恭维,一年四季,臭气熏天,村庄和住宅是苍蝇的王国,房内房外都是爬满了绿头苍蝇,食堂里炊事员杆面条,上面给苍蝇爬满了
,他也不伸手赶一下。
只有咱们中国人在国内养成了"除四害"打苍蝇的习惯,用细铁丝网自制了苍蝇拍,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把室内的苍蝇拍打干净,门上还挂有门帘,开门时不让苍蝇飞进来......
谷雨听完摇摇头,"家底太好了,浪费惯了呀,咱们不能学他们这个毛病,就算有了几个海外省,但人均耕地也不会太多的,而且人口还增长这么快!"
廖德华点点头,"谷书记,我建议请一些国内外的农业专家过来,到各个垦区评
估一番!"
谷雨想了想,点点头,"你来安排吧!
两人讨论了一会,车队很快就来到了北京机场,等了一会,赫鲁晓夫那架标志性的轰炸机改装的专机在解放军空军的保护下,出现在谷雨的眼中,然后缓缓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