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之前,阎锡山还有回到太原的幻想,那么现在他彻底没有了,完全放弃了幻想之后,阎锡山就意识到他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
即便晋绥军控制了鼠雀谷南端和韩信岭,但阎锡山很清楚,四路军根本没有发力,而临汾盆地的东西两侧山区都出现了四路军的身影。
在临汾盆地的西面,四路军到达吕梁之后,分兵两路,一路渡过黄河,击败了井岳秀守河部队,进入到陕北,井岳秀被打得找不到北,一路逃到了榆林,苟延残喘。
米脂、绥德、延川三个沿河县城都丢了,四路军一路向西,应该是和陕甘边的红27军汇合。
而另外一路四路军,则一路向南,已经冲到了大宁、蒲县,随时可以冲到临汾城下。
在东面的长治盆地,中央军两个嫡系师和税警总团四个独立旅从邯郸进入了长治,再加上跑到晋城的镇嵩军15军,挤得密密麻麻,杨澄源这个坐镇长治的山西省主席,早就被架空了。
这么多军队,尤其是镇嵩军这帮子土匪跑到了晋东南,见山西富裕,到处抢劫,欺辱妇女,无恶不作,这段时间不少人逃到了临汾。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这么一帮子土匪衬托,自然有不少人投奔了四路军。
四路军的第二纵队已经推进到沁源,沁县,武乡,与中央军在襄垣、黎城、涉县一带对峙,而四路军的游击队沿着山区,已经冲到了沁水……
即便山路难走,四路军大部队没办法展开,但只要有几千人出现在晋绥军的后路,防守鼠雀谷的晋绥军就一定会崩溃。
自己的部队是什么底细,阎锡山实在太清楚了,现在的他根本不可能指望长期守住临汾盆地,也许四路军主力一南下,前线的部队就要逃跑。
更要命的是,阎锡山想退还非常困难,中央军第一军两个师五个旅,就堵在运城。
要是残兵败将这么退下去,很可能被中央军缴械,不,不是可能,是肯定,那个胡宗南和陈诚是一路货色,最喜欢的做的就是乘火打劫。
而没有了晋绥军的保护,他阎锡山就将一无所有,即便是存在国内外的那些钱,也不一定保得住,不行,必须调整部署。
幸亏之前做了一些准备,在河津、稷山、新绛、侯马这一运河盆地的北部山区,安排了69师一个旅,再加上徐永昌、王靖国带回来的三个旅残兵败将,才挡住了第一军北上临汾盆地。
随着35军和护路军三个旅残部跑到了河北,这些部队的番号,他肯定要不回来,蒋介石绝不会给他,此时此刻,他只有三个军和骑兵军的番号。
幸亏蒋介石在三月份给了他八个旅的番号,所以这段时间,阎锡山想尽办法,把这十八个旅和四个骑兵旅,又十个炮兵团的番号占尽。
人少一点,装备差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有番号,以后有机会再扩编,故而这两个月时间,阎锡山通过“兵农合一”的制度,将控制区内的人力资源发挥到了极致,又一口气搞出了二十二个旅,十个炮兵团的庞大编制。
但此时此刻的阎锡山,财力大不如前,只有半个山西,而且还丢失了最大的财源太原,虽说从太原搬回了大量金钱物资,但坐吃山空,想填满这么大的编制自然不可能。
故而晋绥军每个团也不过一千多人,一个旅两个团,加上旅部也不过三千人,骑兵旅更是夸张,根本就没有几匹马。
炮兵团也比较寒酸,鼎盛时期,一个炮团32门75mm大炮的辉煌自然没有了,此时的老西只能装备部分75mm山野炮,更多的是用120mm迫击炮填充建制。
但即便如此,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阎锡山又凑齐了七万大军,除了杨澄源那边有四个旅一个炮团以外,他控制在手的就有六万人,虽然其中能打的部队不过两万来人。
阎锡山对蒋介石实在太了解不过了,要是地盘丢了,跑到河南,接下来他必然会被调走,晋绥军也会被整编缩编,他大概率会变成第二个冯玉祥,甚至还不如冯玉祥。
冯玉祥在察哈尔,虽然被四路军三面包围,但西北军已经入关了两万多人,总算有立足之地,所以阎锡山考虑后路时,他第一反应就排除了去河南,既然不准备去河南,那也只能去陕西。
晋绥军虽然比不上中央军,也比不上四路军,但却比陕军杨虎城部要强大一些,杨虎城的陕军虽然有五万人,但他的控制力不够,他真正控制在手的不过一半力量,两万多人。
即便损失了无数装备,但目前的晋绥军装备还是比陕军要强大的多,再加上四路军已经打到了陕北,杨虎城的根本不足以保卫偌大的关中平原,所以去陕西抱团取暖,还是有可能的。
阎锡山考虑良久,认为必须要找后生晚辈杨虎城好好谈一谈了,老夫这六万人虽然打不过四路军,但帮着守守城,还是有可能的。
你也不用担心老夫会鸠占鹊巢,大敌当前,老夫也没那个心情,四路军全取三晋,接下来必然要入关,你是愿意和晋绥军合作,还是愿意与中央军合作,你自己看着办!
想好之后,阎锡山就把他一辈子的秘书长贾景德请了过来,让这个铁杆秘密前往关中,游说杨虎城,放晋绥军入陕。
阎锡山悄悄地进行了部署调整,守备灵石的69师两个旅,被一个团一个营慢慢替代,这六千老兵,绝不能放在灵石,被四路军干掉,还是调到河津一带,比较好。
既然要准备离开山西,那么晋南各地的财富,就要想办法带走,所以老西也在悄悄地收拾各种物资,并运到河津一带,一旦扛不住了,就可以带着一起过河。
老西是聪明人,他在想办法留后路,他的手下也不傻,老西都在这么干了,他们肯定也要留后路,老西心里也知道,只要下面人不过头,不影响晋绥军主力逃跑,都没有问题。
毕竟连续打败仗,晋绥军人心浮动,他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保全力量,所以他对被秘密调到灵石的71师师长杨耀芳说道,“若事不能为,保全力量为上,可以效仿傅作义孙楚前例,转移到河北,以期未来!”
被秘密调到灵石的71师,属于重建部队,战斗力根本不行。
师长杨耀芳脑子没有王靖国灵活,大同战役时,71师反应慢了一些,撤退的时候被落在最后,迅速被四路军合围,杨耀芳一看情况不妙,就不顾部队,迅速逃跑。
杨耀芳这一逃跑不要紧,整个71师上下都无心恋战,旅长找不到师长,营长找不到团长,乱成一团,四路军没费什么代价,就消灭了这个师。
杨耀芳是逃回来了,可整个71师逃回来的人加起来屈指可数,这两个月陆续逃回来的人不到一个营,而且还都是四路军放出来的中高级军官,可以说全军覆没。
杨耀芳没有了部队,在晋绥军日子自然很不好过,晋绥军内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杨耀芳不私自逃跑,率领71师顽强抵抗,其他各部绝对逃回来,绝不至于在大同输得那么惨。
听到这样的风声,杨耀芳吓得不轻,跑到阎锡山哪里请罪。
不过阎锡山并不傻,也知道这样的大败仗之后,内部要团结,如果不处罚王靖国,光处罚杨耀芳,以后手下人只会变成一个个王靖国,那晋绥军就别想打仗了。
所以阎锡山好言安慰了一番,杨耀芳的71师师长并没有被撤职,让他带着那些逃回来的军官重建71师。
71师三个旅六个团,真正留给杨耀芳防守离石的只有两个旅四个团,五千人左右,这点兵力,也不过是战前的一个旅,更悲催的是,作为新编部队,炮兵和重机枪数量也不多。
用这样装备糟糕的五千新兵阻挡四路军,早就被吓破胆的杨耀芳自然灰心绝望,而阎锡山那番话,也给他留了后路。
老西对晋绥军的控制还是不错的,在71师也安排了不少特务监管,李生达事件之后,他更是疑神疑鬼,傅作义和孙楚能够离开山西,事先也得到了老西的批准。
老西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只要晋绥军存在,就算不被他控制,有这么一层渊源在,他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西北军那些人每个月都给冯玉祥发钱,他虽然没到这一步,但道理是一样的。
与其让他们在大同太原玉石俱焚,还不如让他们离开,对傅作义孙楚如此,对杨耀芳也是这个态度。
当然老西也绝不能容忍杨耀芳,在大部队完全撤到陕西之前,他就把四路军放进来,不管怎么说,灵石一带也算是天险,以灵石一带坚固的防御工事,杨耀芳支撑几天还是可以的。
之所以选中杨耀芳,一来他没有实力,二来71师都是新军,老西的控制力更强,杨耀芳的妻儿也被他控制在手,他也不怕杨耀芳敢不听话。
就这样,杨耀芳惨兮兮的留守灵石,天天忧愁无比,他是忻州宁武县人,四路军控制了忻州,家中父母根本来不及转移,也不知道好不容易积累的家产怎么样了?
思前想后,杨耀芳还是把一个亲信派到了对面,不管怎么说,打声招呼也好……
就在老西偷偷调整之际,北线的日本军队在经过了一个月不断的战斗之后,对外宣称热河战役获得重大胜利,日军继占领赤峰、朝阳之后,再一次攻占平泉,离攻占承德,全取热河只有一步之遥。
奇葩的是,就在当天晚上,四路军也对外宣布,赤峰、平泉为四路军主动放弃,并在此重申了四路军的战术原则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
同时,四路军也对外宣布,他们在凌源附近山区重创日军第五师团一个大队,消灭日军七百多人,四路军的抗日战争取得了重大战果云云。
两方面同时宣布自己都赢了,这也让民国的老百姓稀里糊涂,不过一些关心时政的爱国人士,看到地图上平泉的位置,一个个眉头深皱。
平泉是承德的西面门户,四路军放弃了这座县城,承德肯定是守不住了,而承德不守,接下来日军会不会越过长城进攻关内呢?
此时外界除了国民党一些御用文人疯狂叽叽歪歪以外,并没有多少人指责四路军,四路军在主力进攻山西的同时,能够在热河扛住日军一个月,已经非常难得了。
当然了,如果四路军把主力放在热河,肯定会打得更好,但国情如此,大家伙也无可奈何……
事实上,此时相当沮丧的中国老百姓和知识分子,并不知道,日本人现在也是骑虎难下,他们知道这一仗不好打,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一仗会打成这个样子。
按说四路军的主力都在山西,按说以日本军队的战斗力,迅速挺进到承德,应该非常容易才是,毕竟从锦州到承德直线距离也不过七百里罢了,而从绥中到承德,更只有五六百里。
三十天才打到平泉,日军每天的推进速度还不到十公里,这个速度实在太慢了,但这句话如果被关东军的参谋们听到了,他们肯定会破口大骂八格牙路!
这一次,日本人遇到了从所未有的对手,四路军根本不按照常理出牌,一路上,四路军并不与日军正面抵抗,他们不断坚壁清野,日军前进方向上,根本看不到老百姓,偶然发现一些老百姓,往往都是一些不愿意离开家乡,偷偷溜走,一问三不知的老农!
雄心勃勃、迫切求战的日本人见不到一个中国人,找不到一颗粮食、甚至一滴水!
甚至于连住得地方,也出现了大问题。
日军推进线路上,必须经过的大小村庄,老百姓根本找不到人,据说是被四路军游击队提前转移到别的地方藏了起来。
留守的四路军就利用山区和村落不断阻击日军,虽然日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优势,每每可以获得胜利,击毙击伤了不少该死的四路军游击队员,但日军伤亡同样不小。
更无耻的是,四路军并不坚守县城,反而把县城的城墙爆破了不少,这样一来,日军的留守部队就很难利用城墙保护,要想巩固占领,不得不派出较多的部队留守。
日军进攻,四路军就撤退,日军停下来驻扎,四路军就不断骚扰,甚至有小股阻击部队,潜伏在县城之中,突然袭击刚刚入城,地形不熟日军,然后等到晚间,再乘着夜色突围……
四路军如此频繁的骚扰,搞得日军不胜其烦。
没有吃、没有喝、甚至没有住,后勤压力比起在平原地区,几乎一下子猛增了数倍!
更让人头疼的是,四路军把山区的公路挖得坑坑洼洼,在日军的道路上埋下了数不胜数的地雷,还构建了数之不尽的各种野外工事,不断阻击日军,冷枪冷炮不断,严重影响了日军的行动速度。
无数四路军游击队,如同觅食的麻雀一样,两两三三出动,时聚时散,忽东忽西,出没于密林山野,峡谷隘口等隐蔽地形,反反复复的袭击,其袭击的重点是日军的辎重部队。
日军总兵力高达十万,对后勤的需求自然非常大,而日军卡车能够通过的道路那么几条,四路军的狙击部队并不需要多少人,往往几个人,十几个人,拉拉地雷,砸一发火箭筒,就能迟滞日军很长一段时间。
后勤部队连续出事,无可奈何的日军不得不大量使用驮马,这样损失确实减少了一些,但运输效率自然差了很多,前进速度自然也快不起来。
连续吃过几次亏之后,日军不得不改变一直走大道的习惯,开始走起了山梁或者平行小路,这样做,虽然速度不快,但不容易被伏击。
这个时候,四路军就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削壁削路、埋地雷、投滚雷,并配合以麻雀战,阻绝运动,不断压迫日军按照四路军留下的方向前进。
这场奇葩的战争还没有打几天,找不到对手的日军就憋屈的不得了,忍受不了怒气的日军,一路上不管是遇到四路军,还是山区的普通老百姓,都当作是土匪,统统杀头。
日军一路上制造了多起屠杀,尤其是攻占朝阳寺之后,日本对这个四路军原来的控制中枢恨之入骨,屠杀了三千多名不愿意离开的老百姓,整个朝阳寺惨不忍睹,血流成河,尸骨堆积如山……
朝阳寺大屠杀之后,虽然日军总指挥武藤大将闻听之后,暴跳如雷,然后不得不想尽办法掩饰,但消息还是迅速走漏出去。
日军此举,确实起到了威慑的作用,但结果却一点都不理想,热东地区的老百姓对日本人更前恨之入骨。
此前还有一些老百姓不愿意躲躲藏藏,但见日本人如此残暴,也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想法设法躲着日本人,以至于日军占领赤峰之后,这座热河最大的城市竟然只剩下一些不愿意离开的老人,其他人都随着四路军转移了……
与此同时,热东老百姓又一次踊跃参军,四路军正规部队和游击队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即便日军的地图非常精确,对热河非常了解,但在热河山区复杂的地形下,日子自然非常难过。
要想避免四路军骚扰,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样不断分兵,主力前进,后方留守部队,以中队甚至小队为单位留守,加强对面的控制。
但是此前阜新和锦西两战的结果,也让日军心有余悸,所以日军最后让战斗力较强的第五师团首先分兵,试探一下防守热河的四路军部队战斗力到底如何。
分兵最先几天比较顺利,但就在今天,在平泉附近,一路日军偏师被四路军主力伏击,该股日军一个大队,虽然等到了援兵,并没有被歼灭。
但仅仅一天的战斗,该大队就损失了七百多人,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四路军也损失不小,但日军的合围并没有捕捉到这只四路军主力部队的踪迹。
更头疼的是,留守后方的几个中队级别单位,更是被穿插过来的四路军几个团偷袭,迅速被打掉了两个中队。
这连续的失败也证明了一点,日军中队级别的留守部队,已经没办法保护自身的安全。
无奈之下,日军不得不把这些中队聚集到几个县城,形成了一个个驻守大队,并不断在县城中构筑工事,这样一来,日军事实上放弃了热东山区广大乡村的控制,只能防守一个个点。
但即便是这样的县城驻守大队,事实上也不安全,山西那边已经没有什么大仗了,四路军主力很可能会增援热河。
到那个时候,处在四路军腹地的驻守大队就将十分危险,毕竟连山木支队都被消灭了,一个大队被消灭一点不奇怪。
到了此时,日军的进攻事实上已经失败,热东山区什么都没有,日本人绝不可能把联队级别的单位,放在山区县城中。
到时候,四路军只需要不断袭击各个交通线,日军的补给被威胁,这些山区的日军没有吃的,后勤补给没有,根本没办法持久,即便能够持久,那得驻守多少部队,才吃得消这样大的消耗呀!
所以日本人想继续留在热河山区,在军事上已经行不通了。
但不控制热河又不行,热东向南就是辽西走廊,四路军盘踞在热东,随时都可能截断北宁线,而没有了铁路作为后勤补给,日本又如何长久支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建立一个个堡垒区,将热河山区团团包围,然后不断围剿,四路军自然就待不住了。
但这项提议根本就没有被日本参谋本部考虑,原因很简单,日本人修不起,这可是七百里的辽西走廊呀,日本人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才可能建成这样的无数堡垒。
日本人侵略中国,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亏钱,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关东军理直气壮的认为,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只有继续向前推进到长城一线,同时在北方要突破四路军的热西防线,一举推进到察北草原,这样一来,四路军在热河的部队就将被彻底封锁。
接下来日军只需要反复扫荡,就可以将四路军消灭或者驱逐出去,当然了日军这么做,也有巨大的风险。
四路军修了那么多工事,就是等着日军上钩,这不是往敌人的枪口上撞吗?
再说了,在这一个月时间内,日军向西推进了五百里,后勤自然就增加了五百里长,如此漫长的补给线,又没有铁路,如何支撑?
面对提出疑问的一名,日军参谋长小叽国昭不假思索,来了两句反问,“长城以内,东北军的辎重难道还不够多吗?”
顿了顿,小叽国昭又接着说道,“为了大东亚共荣,帝国军人做出牺牲不是应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