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394章新儒家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6686 2025-05-12 15:06

  滚滚历史洪流,诉不尽王朝兴衰,千古哀愁,五千载往复春秋,道出惊破苍穹,叱咤神州。昂首的巨龙,如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以蓬勃的雄风,迎接前路光芒的洗礼。

  大风泱浃,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道不出其中的不易与践行,风风雨雨中血染征袍心未死,历经磨难中泪浸甲胄志未衰......

  徐达三元帅一大早就出现在天安门下方的观礼台,此时广场上无数群众已经到达,各种工作人员也纷纷到位,他也不知道哪里搞来一份报纸,一边看着,一边嘴上连连啧啧道,"这帮酸文人虽说整天酸溜溜的,但拍马屁的水平还真不错,这段文字写得还真不错!"

  他身边的人民解放军香港警备区司令员周裕发少将也是这一次的观礼嘉宾,按照谷雨亲自拟定的观礼名单,两人都可以登上天安门城楼,不过徐达三不乐意,他说还是坐在下面舒服,就拉着老部下周裕

  发少将一起坐在下面的观礼台。.

  周裕发少将一开始还不清楚为什么,徐达三凑到他耳边说,"要么是外国嘉宾,要么是党内元勋,我们撅撅屁股都可能有人来纠正,吃饱撑着坐在上面,柳总、王

  总他们是没办法,咱们掺和什么!"

  周裕发少将这才明白过来,仔细想想自己在爪哇岛的经历,也确实不方便出现在观礼台,徐帅这样做是为他考虑呀!

  这一场阅兵式估计要到中午,两人不仅带着水杯,还准备了一些巧克力,这玩意虽然有些苦味,但在战争期间吃过无数苦的周裕发少将却非常喜欢。

  周裕发少将一边嚼着巧克力,一边嘿嘿笑着说道,"可惜呀,谷书记不喜欢耍文弄墨,他的爱好很特别,喜欢造东西,外国有的不仅要有,还要好,这可就难为那帮酸文人了!"

  "谷书记不喜欢拍马屁,那帮子文人嘴巴可不客气呀!"徐达三有些无奈,"这几年报纸上倒没有敢直接骂的,可指桑骂槐、说风凉话的、传播小道消息的不再少数,也就谷书记脾气好,要是我早把他们毙了!"

  "徐帅,是不是发愁怎么和谷书记汇报

  呀!""谁说的!"徐达三先是眼睛一瞪,然后低声说道,"谷书记威严日盛,但一向信重于你我,我倒不是怕谷书记不高兴,而是不愿意被人利用。

  那帮王八犊子整天胡言乱语,那些东

  西报上去,谷书记也许不当回事,哈哈一声笑过,其他同志可就不一定了,党内军内喜欢搞上纲上线的不再少数......

  香港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陈家翁婿搞得真挺好的,谷书记也很满意,若是因为那些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那就不好了!"

  周裕发少将听完,也点点头,"不要说

  那些喜欢搞上纲上线的,我也不舒服呀,谷书记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竟然还骂他,那帮家伙就是欠收拾!"

  还不等徐达三回答,旁边一位穿着中山装,戴着大眼睛,面容消瘦,总是抿着嘴的老者却突然插嘴,"徐帅,周将军,那些人是假文人,代表不了我等真文人!"

  徐达三一愣,这插嘴的是谁呀?扭头一看并不认识,那位老者看出了他的疑虑,"老夫梁漱溟,现泰为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徐达三想了想,这才反应过来,"我想起来了,时不时和我们大学的教授钱公沙打嘴仗的人不就是你吗?"

  "钱公沙也是假文人!"

  徐达三知道文人相轻,但把别人说成是假文人,却说自己是真文人?这也太让人不知道怎么评价了?加之钱公沙也是香港大学的教授,此人还是很识趣的,徐达三自然要帮着说说话,"梁先生,虽然您和钱教授有些学术之争,但也不好说人家是

  假文人吧?"

  "钱公沙说谷主席诚吾国历史人物中最具贞德之一人,禀贞德而蹈贞运,斯以见天心之所属,而吾国家民族此一时代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胜之也。"

  徐达三、周裕发不是很懂,梁漱溟解

  释了一番意思,周裕发很满意,"钱教授这句话说的很对呀!"

  徐达三则笑而不语,他已经明白梁漱溟在指责钱公沙拍马屁,和他之前所说的酸文人确实是一路货色,梁漱溟说他是假文人很有道理。

  梁漱溟瞥了一眼周裕发,很不以为然,"你知道谷主席是怎么评价的吗?"

  周裕发很感兴趣,"梁先生请说!"

  "谷主席言,观此人著作,传统士大夫而已,不过此人虽然落后于时代,但知道国在家前,也知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比胡适之这种数典忘祖、狼心狗肺之辈体面多了,让他去香港,想说什么也由他,不要干预!"

  说到这里,梁漱溟满脸的鄙夷,"谷主席诚是斯言,就这种假文人,也敢说什么新儒家!"

  徐达三哈哈大笑,笑着说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是应该的吗?您这么说可有些不厚道呀!"

  "当今之中国,已无君主,当食国之禄忠国之事,不管是学文,还是弄武,都必须存有为国为民之念,否则成就越大,祸害越深!

  谷主席谦谦君子,很少辱骂他人,他如此厌恶胡适之,就是因为此等人食中国之禄,却为帝国主义之侵华代言,不断贬低国民自尊自强之心,诚为国之大贼!

  而钱公沙此人与胡适之又不同,观其文章,专为士大夫代言,眼中全无贫苦百姓,为行其道,不惜追捧逢迎谷主席,此等人当今之世比比皆是,不过庸俗之辈罢

  了!

  老夫等辈虽与贵党政见不同,但一直都在行食国之禄忠国之事,故能为贵党所容,可畅快进言,也可被邀请参加此次盛典,此老夫之幸事!"

  "先生所言甚是,达三受益匪浅!"徐达三听完,很是赞赏,不过又很好奇的问道,"不知先生的新儒家理论,如何解释当今的事情?"

  徐达三可能是在大学里面待久了,显得文络络的,周裕发听着也无趣,干脆和徐达三换了一个位置,他东张西望,看着热热闹闹的天安门。

  而徐达三则和梁漱溟聊得火热,梁漱溟遇到一位军中大帅感兴趣,自然要大说一通,既然是食国之禄忠国之事,他当然希望自己的理论得到普遍的认可。

  梁漱溟告诉徐达三,"中国人不是同西

  方人走一条路线,因为走的慢,比人家慢

  了几十里路。若是同一路线而少走些路,

  那么,慢慢的走,终究有一天赶的上。

  若是各自走到别的路线上去,别一方向上去,那么,无论走好久,也不会走到那西方人所达到的地点上去的!"

  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根本不是落后与先进的问题,而是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如果没有西方文化的介入,照中国原来的路子,再走一百年也不会发明飞机。

  但中国人同西洋人接触之后,进行了科学化和民治化之后,迅速补上了西方化这堂课,但在未来也必将再回到中国化。

  徐达三听到这里,很当然的点点头,"

  先生说的很对,本来就是如此呀!"

  梁漱溟听完,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感慨良久,因为在民国时期,梁漱溟的说法属于一家之言并不被认可。

  无数新派人是就是无法摆脱强烈的自我憎恶情绪,看不惯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信和自尊,总觉得那是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恨不得将其一鼓扫荡殆尽。

  胡适讥讽梁漱溟连电影院都没进去过,怎么可以讲东西文化?岂不同"持管"、"扪烛"一样可笑吗?梁漱溟则批评胡适不懂何为哲学,不过是个学而不思,思而不学的家伙。

  但对当时的中国人,梁漱溟的说法至

  少是一种心理安慰,西方文化固然要学,但不必取谦卑仰望的姿态,这样学也学得心情舒畅一点。

  不过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随着中国迅速跃升为世界顶尖强国,他的观点也得到了普遍认可,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胜利证明了一切!

  不同时代,同一种学说获得的认可却截然不同,梁漱溟作为当事人,自然感受很深,见徐达三敢兴趣,这位当代中国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又把他最新的研究成果说了出来。

  在梁漱溟早年的作品中,特别是在被誉为"现代新儒家开山之作"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中国现代化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要解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不能仅仅将先进的器物、制度等西方文化的末端移植到中国文化之根茎上,而在于学习西方文化路向本身,因此中国现代化不能走东西文化调和的老路,而应该"全盘西方化"。

  但另一方面,相比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要更成熟、更卓异,并且代表着世界文化的未来,因此他又谴责因西方文化的输入而导致的中国伦理本位关系的破坏,"这个两难是绝对解决不了的"!

  梁漱溟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过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梁漱溟开始尝试用儒家视野解释马克思主义,并且自认为

  解决中国现代化的两难问题。

  梁漱溟更多地从人生所面对的不同性

  质的问题来区分学术文化的路向,"人生盖有性质不相同的三大问题:(1)人对物的问

  题;(2)人对人的问题;(3)人对自身生命的问题。问题浅深次第昭然可睹"。

  按照梁漱溟的说法,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这三个路向呈现出世界文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三个不同时期、阶段的差别,这是梁漱溟长期以来,不曾变更的核心观点。

  梁漱溟则将西方文化直接理解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现代文明,作为文化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他实际上指的是儒家思想,而道家思想介于第二路向与第三路向之间。作为第三路向的印度文化,梁漱溟则直接将其视为"佛家之学"。

  梁漱溟早年不认可阶级斗争和阶级矛

  盾的存在,不过到了后来,看到共产党的胜利后,他开始承认中国传统社会中有阶级,也开始承认阶级斗争对于推动阶级社会进步的作用。

  受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强调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把握了社会"物理"、历史规律的表现,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情理"的有效手段。

  与之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的精神合乎仁,但缺乏实现仁的手段,因此不"智";仁且智者,其唯马克思、恩格斯足以当之

  他经过缜密的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由第一路向一步步转向第二路向的西方文化,因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同属于文化第二路向,所以两者之间才有相互结合、彼此会通的可能性。

  也是因此作为文化一大路向,中国文化已经超出其民族性质,非中华民族所特有,而是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失败和中国现代的迅速胜利,梁漱溟也做了文化上的解释,与马克思不同,梁漱溟不把"人的依赖关系"的中国文化视为"前现代"的文化,反而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后现代"性质。

  经过一系列分析之后,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近代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西方文化是"既进"的、中国文化是"未进"的,而是因为中国文化未经第一路向就径直跳跃到了第二路向上,因此早熟而不合时宜。

  中国文化在近代以来的竞争中失败了,为了解决民族生存危机,中国不得不现代化,或者说,从原本的第二路向中脱轨,继而走上第一路向,说白了,是不对不走回头路补课。

  从第二回到第一,那就是由理性又退回到身体,由原来的向里用力转向向外用力,这在人的生命上便是退坠。

  中国虽然不能走向民族危亡,但也不能够忍受生命的退化,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应该如何开展才能既保留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技术与团体组织的成就,又解决西方文化本身所引起的现代化问题呢?

  梁漱溟否定了东西文化调和的路子。

  在他看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走的都是东西文化调和之路,前者是将西方文化中的坚甲利兵、后者是将政治制度"嫁接"到中国文化的身体上,最终却发现"中体"与"西用"分属于两个不同路向因而不相融通,难免于失败的厄运

  后来又出现了主张全面革新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但在梁漱溟看来,这种"全盘西化"的路子对中国而言意味着退化、

  坎陷,就像让一个成人退化为孩童一般不可实现,就算实现了也是一种病态。

  至于从中国文化到印度文化的过渡固然是一种进步,但不能解决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失败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问题,因为印度化更不能使中国补偿缺失第一路

  向所带来的缺陷。

  既不能东西文化调和,又不能全盘西

  化或印度化,中国现代化之路似乎无路可通,最终梁漱溟从谷雨主义的论断中看到了希望,也就是马克思主义。

  谷雨认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梁漱溟看来,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强调发展生产,正是在实现第二路向的基础上走第一路向。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才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呢?;梁漱溟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同属文化的第二路向,因而彼此有会通和结合的可能,而资产阶级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不在一个路向上,因此绝没有调和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从西方文化中正常转入的第二路向,并且保留了第一路向的积极成就,如马克思并不因为主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反对物质生产,甚至认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说:"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

  梁漱溟解释说,从西方文化正常转入第二路向之后,人对人的问题成为主要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对物的问题就消解了,而是下潜为基础、退居为次要的问题

  在梁漱溟同时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也是符合"仁"之规范的社会,因此强调伦

  理本位的中国文化对于理解与建设共产主

  义社会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不愿意"为未来的食堂开出调味单",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都是粗线条的,但儒家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细化我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梁漱溟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路向必然是中国文化的,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定是伦理本位的。

  在他看来,共产主义社会必将看重团体组织(而非家庭生活),但与资本主义社会"空架子"的团体生活相比,共产主义团体生活以伦理情谊充盈在团体与个人之间

  也就是说,集体以个人为重,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保障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个人以集体为重,一心一意为公家考虑,使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建立在他们共同占有的社会生产力之进步的基础上。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缺乏团体组织,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缺陷,从西方引入个人本位又破坏了旧有的伦理本位关系,新的团体生活又未建立,这就使中国社会变得纷争不断,人生在旧理(伦理本位)与新理(个人本位)之间左右摇摆。

  该如何弥补中国文化缺乏团体组织的缺陷,同时又能避免个人本位所引起的社会纷争呢?梁漱溟的答案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说,"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

  共产主义集体是个人自觉联合起来的共同体,不是由有着血缘、宗法关系的个人之间自然构成的家庭、家族,同样不可能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由客观法理关系相联系的市民社会。

  共产主义集体是家庭与市民社会的合题,在其中,人与人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宗法关系,但他们之间的生产关系、社会联系却始终由革命情谊相联通。

  因为无产阶级革命不是"本乎此身"即

  为了本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是"本乎此心"即为了解放全人类,"这一运动本乎此心,而非本乎此身,故不难舍身以事运动。无产阶级为解放全人类而舍身革命的精神正是共产主义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彼此相通的情理。

  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化经历了现代化之后,反思现代性问题过程中的产物,并且没有像后现代主义那般彻底否定现代化,反而保留了现代化的积极成果,而传统的儒家思想则没有经历过现代化,甚至过于强调王道、仁政的目的和向内求解、反求诸己的精神反而阻碍了中国文化自身走向向外求解、改造外物的第一路向。

  正因乎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

  主义相结合才能够实现。与同属于第二路向并经历了现代化、保留了现代化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可以使没有经历现代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保留其基本路向

  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第一路向的成就。

  梁漱溟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解

  决了早期文化观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问题,也就是说,梁漱溟通过这一套新儒家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较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徐达三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觉得很有些道理,这套理论可以说完美符合他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既让我们补了课,又给传统中华文化做了很多完善,说的非常在理呀!

  虽然涉及到意识形态这些东西,徐达三不是太懂,但通过这位老先生被安排为国庆观礼嘉宾,而且还坐在他的身边,绝非偶然,徐达三认为这很可能的刻意的安排,这位老先生的所思所想应该和谷雨的想法有很多很多重合之处,他得好好研究一下......

  开国诸帅当中,徐达三与谷雨关系密切,最得谷雨喜爱,可不仅仅是他粗豪的性格,事实上他非常聪明,他一直很清楚,作为开国元帅,身处嫌疑之地,可以不掌权,但绝不能不了解当今所思所想,换句话说,他总能和谷雨想到一起!

  也就在徐达三若有所思之际,时间一

  步步指向九点,谷雨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陪同赫鲁晓夫等国外观礼嘉宾,从红地毯出发,前往中南海,十年大庆开始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