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同志微微叹了一声,没再继续,站在他的立场,他宁愿一直待在香港,也不愿意被谷雨当成救兵,搬到北京,一旦出行那种失控局面,很可能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可现在的局面,他又忍不住担心,谷雨同志提拔年青干部如此着急,真得做好准备了吗?
周恩来同志挥挥脑袋没有继续,就在这个时候,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周恩来同志听完,很沉重的点点头,就在刚刚,陈嘉庚先生在香港医院已经进入到弥留之际,周恩来同志立刻驱车前往。
事实上,自从前年开始,陈先生身体就一直不好,去年八月差一点病故,最后还是被抢救回来,这一次终于没有扛过去,对这一切,周恩来同志早有心理准备,按照此前中央的交代,陈嘉庚先生百年之后,他的遗体将被运到北京,举行国葬,然后由谷雨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抬棺,最后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虽然陈嘉庚先生未必有这个心思,但正如谷雨决定不了他的身后事一般,陈先生也同样不能决定他的身后事,按照谷雨的计划,陈嘉庚先生的葬礼期间,全世界各国华侨代表都要上京,谷雨自然要和这些侨界领袖们好好谈一谈,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谷雨希望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就在医生已经确定陈先生最后的时刻到来时,各项准备立刻开始,谷雨得到消息后,也停止在外的考察,乘坐专列返回北京,也就在谷雨返京路上,在中央专委书记李强的亲自见证下,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的全弹道实验开始。
一枚火箭从中国西北的试验场按照特点的角度起飞,在飞行了将近30分钟后,非常准确的飞到了位于南洋省的导弹靶场,其打击精度,相当于用手枪击中百米之外的一只蚊子。
收到实验成功的消息后,恰好陈嘉庚先生病逝的电报传了过来,谷雨感慨万分,“陈先生在天有灵,肯定看到了我们洲际导弹全弹道试验的成功!”
在这一次试验之前,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中国事先向世界其他四个核国家发出了通报,而不出意外,美苏两国的飞机、雷达都对中国这一次导弹发射进行了监控。
在听到汇报中国的洲际导弹连续发射取得成功,中国已经逐渐拥有可实战的战略核武器时,赫鲁晓夫心情很复杂,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他接见了奉命返回国内汇报工作的驻古巴大使阿列克谢耶夫。
阿列克谢耶夫告诉赫鲁晓夫菲德尔·卡斯特罗正在努力通过动员拉丁美洲国家的社会舆论来确保安全和保卫古巴革命,他认为古巴想尽办法对外输出革命,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安全,卡斯特罗为此不惜重金,问题是卡斯特罗这样的操作与莫斯科的路线并不一致。
赫鲁晓夫默默点头,他想了想问道,“卡斯特罗和他的党内同志还说了什么?”
“卡斯特罗的副手格瓦拉希望苏俄可以效仿中国在海德拉巴的做法,部署可以保卫古巴的导弹,不过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对格瓦拉的想法持反对态度,他说古巴正在呼吁所有外国基地都撤出中南美洲,部署导弹就意味着在古巴建立苏俄军事基地!”
“卡斯特罗是什么态度?”
“他并没有表态,在提到这个问题时,他表示尊重苏俄同志无意使国际紧张局势升级的决定!”
听到这里,赫鲁晓夫老脸微微一红,就在去年夏天,赫鲁晓夫在教师代表大会上讲话时表示,准备向古巴提供决定性的军事援助,如果古巴遭到侵略,就以核保护伞保护它。
不久,古巴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莫斯科时曾经询问赫鲁晓夫:“苏俄核保护伞是什么意思?苏俄准备如何从远处过来保护古巴?”当时赫鲁晓夫态度小心谨慎,他建议古巴人不要夸大他在核问题上的承诺。他说,“无论是你们还是我们都无意使国际紧张局势升级!”
很显然,赫鲁晓夫随嘴跑火车,嘴上叫得啪啪响,真正动手时却软啦吧唧,卡斯特罗兄弟已经不再相信,这自然狠狠的扇了赫鲁晓夫一记耳光。
赫鲁晓夫意识到如果下面的小弟都开始猜疑苏俄的决心时,他必须做一些事情,所以也就在得到消息的次日,赫鲁晓夫在听取国防部长戈利科夫关于新型导弹系统试验情况的相关报告后,赫鲁晓夫显然有些心不在焉。
与中国交流后,苏俄新一代导弹系统也即将成熟,但美苏两国巨大的核力量差距,根本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弥补的,赫鲁晓夫打断了他的讲话,突然问他:“如果向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个刺猬,会如何?”
当戈利科夫沉默的时候,赫鲁晓夫就象早就准备好了似地告诉他:“元帅同志,我们应当考虑,是否可以把我们的导弹系统运到古巴?
我们现在在核弹头方面落后于美国四倍,十年内我们都无法消除这种差距,而把导弹架在美国门口就将急剧改变情况,极大地弥补我们暂时的差距!”
虽然和戈利科夫这样说话,但赫鲁晓夫并没有立刻行动,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是一次冒险,很可能会激起美国的过激反应,而此时美苏核力量的巨大差距是赫鲁晓夫犹豫重重的根本原因。
此前,赫鲁晓夫主持召开国防委员会会议,讨论发展战略核武器问题,苏俄红军的统帅们在会议上坦承,苏俄现有的远程导弹还不足以与美国抗衡,存在着诸多缺陷,特别是点火准备时间需几个小时,而美国的“民兵”导弹则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发射。
陆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警告说,“在我们准备发射之前,我们大概已经被炸死了”。而且,苏俄导弹使用的仍然是液体燃料,易发生爆炸,而美国使用的则是固体燃料,可以无限期地存放。
实力不济,却要升级紧张的国际形势,万一打起来,苏俄就要灭亡,十分恐惧核武器的赫鲁晓夫实在难以下定决心,但就在此时,赫鲁晓夫的对手们也送上了绝妙的助攻,使得他最终下定了决心。
看到苏俄最终搞了一道柏林墙结束了柏林危机,美国人自然认为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美国获得了胜利,既然获得胜利,当然要乘胜追击,继续搞核讹诈,以争取更多的战略利益。
所以从1961年11月开始,美国大规模增加了对阿富汗的各种军事援助,要帮助阿富汗政府消灭反政府武装,到了1962年4月份,阿富汗境内各种美国军人已经增加到五千多人,喀布尔附近的美国空军基地规模也越来越大。
更让苏俄紧张的是,从1962年4月底开始,美国在太平洋上展开了大规模的代号为“多米尼克-I”的核试验,共进行了36次核爆炸。
此时美国的军事战略也明显地具有挑衅性质,鉴于中苏两国在核武器方面的发展,迫使肯尼迪政府不得不放弃杜勒斯的“大规模报复战略”,转而奉行所谓的“灵活反应战略”。
该主张认为如果威慑失灵,就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核武器,首要目标是对方的轰炸机和导弹基地,其次是远离城市的其他军事力量和资源;再次是城市附近的军事力量及资源以及指挥、控制系统,必要时对城市、工业区进行大规模的攻击。
肯尼迪本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将放弃从不使用核武器进行打击的原则,在某些情况下,一旦美国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美国将不得不采取主动。
而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则对肯尼迪的战略进行了一连串细化,在美国对苏俄确定的1860个打击目标和对中国确定的1246个打击目标的清单中,城市和工业目标只有三百多个,其余都是军事目标,在计划使用的5253件核武器中,用来打击城市和工业目标的只有549件。
美国决策者的意图是,即使遭受中苏两国的核打击之后,美国仍要有足够的力量彻底摧毁对方所有的目标。所谓“反击对方武力”的战略意味着最大限度的核扩军,这自然也意味着本已十分激烈的核军备竞赛进一步加剧。
看到美国人越来越过分,赫鲁晓夫真得忍不住了,哪怕是冒险也得斩断美国的核武器之手,而一旦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对苏俄的好处实在太大了!
如果把中程和中远程导弹部署在古巴,就可以大大提高第一次打击的能力,摧毁美国80%—85%的核武器,尽管仍会有500件核武器完好无损,但力量对比会发生变化。
这些导弹的射程可以覆盖整个北美大陆,并且可以绕过美国的导弹警报系统,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也就是说,把中程和中远程导弹部署到古巴,有助于扭转美苏两国导弹数量和攻击时间上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国的战略优势。
根据苏俄的测算,这等于使苏俄能打到美国的洲际战略导弹数量至少增加一倍,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达拉斯和新奥尔良等都在打击范围之内,而且同样重要的是,打击的准确度远比在苏俄本土发射精确得多……
赫鲁晓夫的设想是,如果苏联秘密地将导弹部署在古巴,并且是在已经装好可供发射之后才为美国发现,美国人在试图用军事手段摧毁这些导弹前就须三思而行。
这些导弹可能被美国摧毁,但不是全部,如果有1/4,甚至只有1/10的导弹能够留下来,即使只留下一两个大的导弹,苏俄仍旧能够击中纽约,而纽约势将所剩无几。
在赫鲁晓夫看来,一旦在古巴取得成功,那么就可以使美国面临一个既成事实,不仅可以威慑美国对苏俄发动先发制人打击,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苏俄所遇到的一些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从而改变整个冷战环境。
所以终于在1962年5月底,赫鲁晓夫做出了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而为了让古巴同意,苏俄免除所有债务,在两年内无偿提供武器装备给古巴军队,包括导弹和其他武器。
由于对卡斯特罗是否会接受新建议无法把握,苏共中央主席团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步骤,先通过该计划,但不作批准,主席团会议记录里写道,待卡斯特罗同意后予以批准。
同一天,国防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最终决定,虽然米高扬反对在古巴部署导弹和军队,他认为,美国不会袖手旁观,同时米高扬认为这件事应该和中国沟通,但米高扬的提议自然被否决,谁也不敢保证中国会不会通知美国。
会后责成外交部、国防部和海军部把军队和军事装备从海上秘密调动到古巴,在为前往古巴的苏俄代表团饯行时,赫鲁晓夫说,“美国对古巴的进攻正在进行准备,力量对比不利于我们,拯救古巴的唯一方法就是在那里部署导弹。”
他说,解决的基础就是分析肯尼迪可能的反应,美国总统“是有头脑的”,“如果那里出现我们的军事导弹,类似于美国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他是不会开始热核战争的”。
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是瞄准我们和吓唬我们的”。“我们的导弹也将瞄准美国,哪怕我们的导弹比较少。但是,如果导弹部署在美国附近,它们会更害怕。”
赫鲁晓夫强调,苏俄在古巴的导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只有傻瓜才会发动战争,但是,赢得战争是不可能的。所以导弹只有一个目的:吓唬他们,遏制他们,让他们正确地估计局势。”
赫鲁晓夫认为重要的是,要使苏俄的计划保持秘密,一直到11月6日美国国会选举的时候,选举之后,他会去美国,亲自同肯尼迪谈谈。在既成事实面前,肯尼迪也就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导弹。
以后,大约从11月25日到27日,赫鲁晓夫打算访问古巴,同卡斯特罗签订条约。“告诉卡斯特罗,没有别的出路。”随后苏俄领导人补充说,“告诉他,我们将竭尽全力保护他,包括援助军队、导弹和装备。”如果卡斯特罗不同意接受这些特别武器,“我们可以用其他进行援助”。
两天之后,苏俄代表团于抵达哈瓦那,当天就向卡斯特罗等人通报了苏俄的建议,次日,卡斯特罗表示同意接受在古巴部署苏俄核导弹,而正式行动要等到古巴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访问苏俄才会定下来,这也意味着苏俄需要把核武器和大批军人送到古巴。
赫鲁晓夫秘密办大事,谷雨自然不可能得到消息,但他自然知道这件事有可能发生,他要想验证事实上很简单,密切关注前往古巴的苏俄船只,如果突然增多那就意味着苏俄有可能动手,而中国在古巴同样有一些工程,在港口也有机构,自然很容易侦察……
一旦确定苏俄在古巴搞事,谷雨自然也准备在刚果搞事,不乘着这个机会搞一把,他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而此时的刚果确实挺热闹。
在谷雨访美之后,美国也调整战略,爷也有样学样下场给蒙博托援助,计划搞这种代理人战争,美国人最喜欢了,正好可以借此好好消耗一把中国的实力。
本来谷雨以为中国反对,维和部队最终会顺利撤出,没想到莫伊斯·冲伯确实很傻逼,他竟然盯着维和部队打,爱尔兰军队的一个连在雅多维尔城遭到了3000余名加丹加军队的围攻,经过六天的战斗,爱尔兰军队被迫投降。
这就有些离谱了,幸好这一次联合国秘书长没有因此出事,不过到了这一步,中国被迫在维和部队参战问题上妥协,同意维和部队对加丹加叛军进行反击,同时在他的授意下,卡比拉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转攻为守,巩固控制区,看着莫伊斯·冲伯表演。
而莫伊斯·冲伯的表演水平确实一等一,他倚仗着手中有枪,就是不肯买账,他多次与联合国达成协议,但是转眼又主动撕毁,同时还继续向着维和部队挑衅,杀害维和部队成员。
随着联合国维和部队不断增兵,对加丹加叛军的进攻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谷雨的方案是卡比拉和朝鲜雇佣军主力秘密调到加丹加,等到古巴导弹危机,就打着维护联合国尊严的旗号对冲伯动手,动手后再和维和部队打招呼,这个混蛋太恶心了,我帮着你们收拾他……
此时,全世界的注意力都在古巴,但哪怕联合国没有反应,谷雨也很清楚美国人绝不会接受中国控制以伊丽莎白维尔为中心的铜矿带和刚果铀矿,不过此战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伊丽莎白维尔。
沿着铁路南下的部队只要是吸引眼球,主力的核心目标是夺取姆韦鲁湖旁边的莫森西铜矿,这个矿与铜矿带隔着一段距离,但好歹可以解解馋,而且附近地区有没有铜矿也说不准,也可以做一做勘探!
有时候,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不着急达成目标,而是把时间放到未来,真正的较量还在之后,这个时候杀到加丹加,也可以时不时威胁,让美国人没办法顺利得把加丹加铜矿带转移给蒙博托,这对于卡比拉同样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