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夏天,北戴河都非常热闹,很多老同志过来度假,有资格参与最高层人事角逐的人自然会被邀请参会,没有资格的往往只能是一边休假,一边等待着各种消息,说一说八卦。
说是老同志,事实上很多同志一点都不老,可没办法,过去打仗的时候对学习不重视,很多同志写字都歪歪扭扭的,又不是每个人都有韩楚先的运气,年纪轻轻得到赏识,成为一方大帅,他们只好四五十岁就退休或者半退休,随便找点事情打发无聊。
这几年,军队系统的干部突飞猛进,多个部委的领导都是军队转业干部,引得文官系统怨声载道,马上打天下,难道还要马上治天下不成?瞧瞧这一个个军转高级干部,连教育部长、大学校长都变成了元帅将军,这简直就是军政府。
文官们抱怨,这些武将们同样抱怨,老领导们一个个出将入相,他们这些不太会钻营的却只能在人大政协挂一个名,整天无所事事,怎么不想着照顾照顾?
"照顾?没批你我就不错了!"一位退
伍中将摇头晃脑说道,"刘兴昌那臭小子做了能源部长,下面那些个矿长书记被训得跟孙子一样。
你我幸亏没被安排到能源部下面,要是被他狠批一顿,好歹也是做过集团军司令,带兵十万的人,脸要是没了,以后还怎么混呀......"
"雷公这一次会不会挂副总理?"
"我听说中组部考察时,群众意见很不
好,刘天章快退休了,不敢搞得太有争议,中央局委员候选人都没让进。
不过他年青呀,这一次不行,下一次还有机会,若是谷书记觉得他干得不错,届中直接挂副总理或者下放北京上海,一
个中央局委员还不是手拿把攥!".
"刘天章倒是挺不错的人,做事比饶漱石那个孙子公道多了,下去可惜了!".
"换你你也不想干呀,好不容易赶走了饶漱石,但饶漱石人走了,影响还在,打着廉政的口号,时不时干预组织系统;
这也就算了,谷书记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副手,美其名曰帮助工作,可老大有什么事都直接打电话问副手,你让他怎么干?"
"唉,也是,奇怪了,不都是北方一脉,怎么斗成这样了?"
"北方也是多路人马混在一起的,他们
奉谷书记为共主,但下面谁也不服气谁,也要分一个高下,要说起来廖德华反倒是异类,他一个后来者竟然坐稳了!"
"老廖阴呀,听说八大那会,就是他设
计的北方系大内斗,饶漱石被围攻,从此只好望常委会叹息,柯庆施则一蹶不振,听说这一次就是因为知道有可能退出中央局,喝多了才,唉,也是惨呀,他那一系的干部爹不亲的,娘不爱的......".
"老廖厉害呀,怪不得能坐上总理的位置!"
就在此时,一个人跑了进来,"老贺,老常,消息出来了,你们知道谁是新的中央秘书长?猜,大胆的猜!"
"这么说,这个人有些出人意料?"
"何止出人意料,简直想都想不到!"
"想都想不到?不会是黄道吧?他是书记处第二书记,如果再进一步,理论上也是有可能的,虽然可能性微乎其微......"
"老常,你就瞎扯吧,黄道有什么资格进入到常委会?"
"可谷书记喜欢他呀!"
"谷书记再喜欢他,他也不可能越过方远征!"
"说的也是,老李,你也别卖关子了,说说是谁?".
"老常,你不是已经猜到了吗?"
老常一下子站起身,"不会吧,竟然真的是黄道?他上去了,他的老上级方远征同志怎么安排?方远征同志一直牢牢压着他一筹呀!"
"为了让黄道跻身中央局常委会,方远征同志主动退休......"老李一边说着,一边摇头叹息,"赣东北根据地出身的干部真是团结呀,人家能有今天绝不是偶然!"
老常也是倒吸了一口气,他想了想,有些唏嘘的说道,"要说起来,饶漱石的影响力真是了不得,这个黄道也是他推荐给谷书记的吧!"
提到饶漱石,这些位老同志都相当头疼,这家伙不喝酒,不抽烟,不跳舞,不请客,平日里寡言笑,少交往,几乎没有朋友,也极少找干部谈心,大家伙都不知道怎么和他打交道,也都十分害怕栽在他手里。
更麻烦的是,这家伙备受谷书记的欣赏,虽然不再担任组织部长和中央秘书长,可他转眼间又成为了中央督巡委书记,这些年向地方派出了一大堆巡按御史,又把河南、淮海狠狠得整顿了一番,大家同样畏惧他三分。
"饶漱石还会继续做督巡委书记?"
"饶漱石以组织局委员的身份,去了一个
新成立的国家人才工作委员会担任书记,也不知道是什么路数,不过他空下来的督巡委书记给了秦总,秦总以中央局委员的身份兼任中央督巡委书记,而董帅则取代了秦总在监委的任职......"
老常有些紧张得舔了舔嘴唇,"秦总这么发展下去,迟早要进中央局常委会!"
"这一届中央监委书记是邓总,下一届如果中央监委书记还是军中元帅,不是秦
总,就是贺帅,基本是二选一!"
"秦老总脾气那么大,却能这么一步步被提拔,也算是异类了!"
"不管是什么样子,接下来大家伙都得安分一些,秦老总那个脾气,惹不起呀...
众人默认,到了这一步,大家伙也没有继续交谈的心思,相继告别,而此时此刻,北戴河会议已经结束,谷雨也会同吴焕先同志、谢唯俊同志一起来到了北戴河一处疗养院看望了正在那里疗养的徐海东同志。
看到徐海东同志恢复得还行,几个孩子也都慢慢长大,谷雨很满意,握着他的手说道,"老徐,好好养着,不要考虑工作,也不要考虑钱,你的任务就是争取多活几年,代表牺牲的烈士们多看看国家的变化,到了地下时,告诉他们,牺牲是有价值的!"
徐海东同志听完,伤感的同时,也很是激动,连续说了几句感激的话,谷雨则摇摇头,"大别山人民为革命牺牲太大了,国家现在还不够富裕,只能搞一搞移民,老吴现在是南洋一把手,大别山的群众交
给他还是可以放心的!"
徐海东同志点点头,"南洋虽然热了一些,但土地很多,一年三熟,大别山的群众搬过去是好事!".
谷雨很高兴,"家乡来人了,也要多做宣传,老人们舍不得家乡,不愿意走,年青人最好还是多走走!"
见完了徐海东同志,谷雨和吴谢两同志来到了曹妃甸华钢集团总部所在地,此时华钢集团正在施工中,而曹妃甸重工业园区另外一个超大型项目大炼化项目首期
工程也正在建设,整个曹妃甸现在是热火
朝天。
谷雨告诉两人,国家要发展,首先要有足够的钢产量,而中国的铁矿石质量不高,交通也很不方便,所以不能什么都靠自己,一定要善于利用海外资源。
现在澳大利亚发现了世界上储量最大的高品位铁矿,开采条件很优越,而南洋地区又储藏着丰富的煤矿、石油等资源,把这些东西从海上运过来,要比国内开采便宜得多!
说到这里,谷雨指了指周边的大海说道,"我们在海边搞这样的超级大项目,就是要充分利用海外的资源,建设成本低,见效快,可以迅速的扩大规模,也可以迅速收回成本,要不然二十年内如何把钢铁产量做到一亿吨!
虽然这样做在军事安全上看起来稍微有一些风险,但如果渤海、北部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都控制不住,工厂不管放在那里,都没有足够的安全!" o
吴焕先同志听完连连点头,"美国空军的优势摆在那里,放哪里差距不大!"
"外汇吃得消吗?"
"可以搞出口加工嘛,买铁矿石,卖钢材也是一条出路嘛!"
"这倒是!"谷雨接着说道,"老吴,你在南洋,责任重大,不仅要巩固和加强我们在南洋的特殊地位,也一定要与澳大利亚搞好关系,保证铁矿石的供应不捅娄子!
现在澳大利亚对我们充满了警惕,在内执行白澳政策,很不是东西,但谁让人家与英美同宗同源呢,咱们现在还惹不起,就算捏着鼻子也要和他们打交道!"
吴焕先同志答应了一声,谷雨接着说
道,"南洋还有一个麻烦,就是苏拉威西岛和婆罗洲上信仰 MSL 的土著,你要把那些人统统运到条件更好的马来亚去!".
谷雨眼睛中露出了寒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南洋主体民族信仰 MSL ,我们的控制区就不能有 MSL 信徒,要不然就算现在安稳,未来也不安稳,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事必须做,而且必须尽快做
谢唯俊深深吸了一口气,谷雨这句话一出,又是百万人规模的大运输,虽说南洋距离不算远,但这个投入不小呀,他委婉得反对道,"把人送到马来亚,未来我们对马来亚的控制,恐怕也不会那么方便呀
"马来亚土著太多,我们和他们混在一起干什么!现在占一块,是为了方便运输土著,未来保留一些经济利益就够了,占地就算了!
我们控制一个地方,要么是全控,要么获得一些经济利益就够了,千万不要学苏俄硬吃,很容易消化不良,未来一个风吹草动,就有可能丢掉好不容易拿到的地盘,得不偿失!"
吴焕先同志明白了谷雨的想法,表示一定会做好这件事,谢唯俊同志也无可奈何的表示会努力做好,虽然谷雨此举多少有些不合人情,但却十分符合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点党内是有共识的,有些事确实越早做越好。
谷雨点点头,很严肃的说道,"我们与
达雅人一向关系和睦,要想办法融合他们,要多强调求同存异的一面要少说不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让达雅人说汉语,用汉字,这关系到婆罗洲的长治久安,切记切记
若是达雅人中有人强调民族不同,坚决镇压;党内干部若是有人犯糊涂,也绝不能客气,该撤职的撤职,发配的发配!
那边生活环境不好,黄教可以起到一些安抚的作用,要鼓励黄教的传播,我们要的南洋的稳定,只要有用的办法都要用,我们不能局限了自己!"
"是,我一定会牢记于心!"
"要论对边疆的治理,清王朝的手段是
很高明的,要多钻研,千万不要学苏俄,
他们那一套东西弊病多多,不适合我们这
样一个主体民族占绝对多数的国家!"
谷雨转头看向谢唯俊,很明确的说道
,"老谢,你在苏俄待过很长时间,肯定明白苏俄民族关系的复杂,我们和苏俄不同,必须坚持汉族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同化各少数民族,淡化族群意识,如此才不会出现大问题!
不要被什么民族自决、民族自治骗昏了头,这些东西不过是大国压制、打击、摧毁对手的工具罢了!
不要看人说什么,要看人做什么,美国人到现在还在屠杀印度安人,而苏俄这些年不断迁徙俄族到周边各加盟共和国,又流放了多个少数民族,人家精明着呢...
吴焕先同志点点头,谢唯俊同志则有些苦笑得摇了摇头,只听谷雨接着说道,"世界的本质还是黑森林社会,弱肉强食,不断加强自身才是王道,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是为了对付敌人,若是自己信了,那就是大傻瓜了!"
说完了这些,谷雨慢慢离开了高地,谢唯俊同志低声和吴焕先同志说道,"这么不断迁徙,民怨不小呀,谷书记在时还能压制住,就怕以后......"
"谷书记春秋鼎盛,再干三十年不成问题,有个三十年,应该不至于有什么大问题!"
谢唯俊微微叹了一口气,点点头,而走在前面的谷雨,当然知道下面有些争议,不过他还是很坚决得推动各民族的大融合。
前世今生的种种见闻告诉他,有些东西讲不了道理,唯一破解的办法就是人口,只要汉族人口超过70%,就不容易出事,这就是事实!
北戴河会议结束,时间已经到了1953年9月,一年大部分时间也过去了,转眼间已经到了秋收时分,谷雨很在意这一年的秋收。
会议刚刚结束,他就乘坐专列去了国营农场众多的东三省,看一看今年东三省的秋收怎么样,顺便再次考察北大荒农垦
在谷雨看来,要想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除了全力发展工业以外,解放更多的农业人口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搞好移民垦荒,人均耕地多了,产出多了,矛盾就少了。
为此谷雨率领解放军占据了大量不毛之地,而且他还在想办法继续开拓,未来的非洲将是重点开拓区,不管是刚果,还是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亦或是拥有无数土地的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他都会想办法,不过有些事急不得,只能一步步来。
无独有偶,在中国的北方,苏俄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是这么思考农业问题的,当他还是钢铁同志助手时,他就已经把农业当作他的特殊领域,后来在公众的心目中,他的名字实际上成了俄国农业的同义语,在击败贝利亚的过程中,马林科夫的
犹豫不决,自然使他失去了太多的人望,而赫鲁晓夫则顺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此时他和马林科夫之间的攻势已然易势
,赫鲁晓夫在不断争权夺利的同时,也在
考虑如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赫鲁晓夫很清楚在农业方面钢铁同志遗留下来的是什么样的情况,他知道俄国人民高涨着的期望是多么迫切,所有的中央主席团成员们都充分认识到那张过期很久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支票不能再不兑现了。
在这个问题上进展迟缓,钢铁同志是可以的,但是对不向他那样强有力的继承者来说就是不行,他们没有足够的威望,压制不住群众的渴望!
"对朱庇特大神是合适的事,对公牛就是不合适",连南方那位开国领导人都在大谈特谈要让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赫鲁晓夫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赫鲁晓夫很清楚,他若想击败马林科
夫,必须想办法改进食品供应,他甚至好多次公开许诺要有更丰富、更好的食品。
他说,没有食品供应是做不出一碗汤来的,他给俄国提出了在六十年代初期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肉类和奶类产量甚至赶上美国的美好前景。
赫鲁晓夫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虽然过去由于革命、农业集体化、饥荒和战争使人口遭受了巨大损失,又加以国土辽阔,俄国并没有感受到中国所苦恼的那种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增长对食品供应的压力。
但大战结束以后,苏俄人口已经开始了迅速增长,1953年已少许超过战前(19
40年)的水平,而更加严重的是城市人口的明显上升趋势,1953年初已经超过1940年百分之二十,再过十年,几乎达到了
1940年的两倍。
到了这一步,城市的食品供应问题已经变成了政府注意的焦点,而城市的迅速发展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困难。
苏俄必须迅速提高农业产量,而赫鲁晓夫和他的同事们也已经公开承认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他们也认识到,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农业政策上作出重要的改变
早在中国代表团大举访问苏俄时,中苏两党领导人就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一贯自高自大的苏俄高层突然发现,中国农业虽然比较落后,虽然没有搞集体农庄,但中国农业这几年发展得相当不错。
中国在广大的海外省、在人少地多的
东北、西域,后来又在水灾频发的黄淮地区、华中地区都建立了无数军垦农场,并不断推进机械化,同时不断兴修水利,推
广良种,大量使用化肥,几年下来,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利用人口众多的特点,大规模推动热带农产品和各种农副产品的生产,并想法设法扩大渔业和蔬菜、水果生产。(
此时不管是橡胶咖啡,还是蔬菜水果,中国的产量增长都非常快,不仅逐步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开始大量对外出口,这也使得中国政府可以换购大批粮食,有效
得保证农业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不断从环境恶劣地区迁走移民,改农为林,改农为牧,再加上广大的海外省可以提供大量的牧产品,中国的畜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因为人口众多,中国的人均农牧产品并不多,但两国的底子完全不同,眼看着中国农业一步步稳步增长,甚至可以供应苏俄大批农产品,农业生产一向蹦来蹦去,农产品没办法稳定供应的苏俄高层能不着急吗?
有些东西是自然禀赋,中国的农业区
税热同期,每年的农业产量或许有部分差异,但总体可以保持稳定增长,农产品的稳定增长非常容易进行计划,而苏俄就不
同了!
苏俄气候寒冷,同一个自然年度,苏俄的农产品产量可以差距上亿吨,这对于搞计划经济的苏俄简直是巨大的折磨,所以农业怎么搞,苏共中央主席团争议是很大的。
马林科夫和财政部长 A . G .兹维列夫目前主导农业,他们搞得那一套比较传统,一是调整税收,不仅减少税收,豁免积欠,还简化税制。
马林科夫认为过去生活水平不能提高、农业不能发展的最大原因之一,即苏联对重工业的强调,他回顾了工业发展和投资分配的情况,指出了重工业同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不平衡。
马林科夫尽管一面重申了钢铁主义的教条,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来说是必要的,一面又承认目前消费品的产量还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马林科夫要求对重工业发展有所限制,加快发展轻工业和食品工业。
但马林科夫此举,却是一场赌博,想
减缓工业化,就必须有相应的国际条件,或许马林科夫被艾森·豪威尔的和平解放战略迷惑了眼睛,认为可以有一个长期的和平。
马林科夫此举,和几年前的列宁格勒派一样,必然不会被军队和军工系统所接受,赫鲁晓夫到目前一直没有发难,就是在等美国人狠狠得打马林科夫的脸,到时候老账新账一起算,一鼓作气拿下他的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赫鲁晓夫很清楚,现在他立足未稳,必须维持与军队和军工系统的良好关系,这就决定了重工业投入不能少,如何在重
工业投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还可以不断扩大农业产出,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中亚地
区搞屯垦,大规模的屯垦.......
事实上,赫鲁晓夫也知道马林科夫等人的反对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根本没有选择,他什么都想要,就必须冒着屯垦失败的风险。
事实上,赫鲁晓夫要的只是屯垦获得一开始的胜利,短时间内解决农产品问题,如此就可以把马林科夫赶下台,而只要没有了竞争对手,上台之后,就可以重新调整工农业之间的不平衡,赫鲁晓夫觉得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为此,赫鲁晓夫精心挑选了一番,海军部政治部主任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进入到他的视野,赫鲁晓夫决定把这位老部下推到哈萨克党中央第二书记的任上,由他来领导接下来的屯垦,他相信在地方表现出色的勃列日涅夫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