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162章 谈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0668 2025-05-12 15:06

  就在威尔逊到达北京前,国务院总理李多才同志不在北京,常务副总理方思琼同志又有其他安排,所以谷雨指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发委主任孙运璇同志将会前往机场迎接英国首相。

  在他出发前,谷雨找他谈话,"运璇同志,你觉得英国人能拿出多少东西?"

  "英镑再一次贬值是必然的,这会彻底毁掉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同时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进一步削弱英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在应该还不是英国山穷水尽的时刻,自然也拿不出我们真正感兴趣,能够打动我们的东西!"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谷雨点点头,"不过此前与英国保持一些合作还是很有必要的,咱们不能临时抱佛脚,要有几十年如一日的水磨工夫,有些事提前做准备。

  威尔逊今年才51岁,应该有比较长的政治生命,你和他交谈时,有些话不妨说得直白一些,把皮球直接踢给英国人,看看他们是什么反应。

  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国力已然大规模衰落,但英国不甘心就此轻易退出大国的行列,还在拼命维持大量海外驻军和军事基地,想着未来翻身。

  英国一向喜欢搞力量均势,这个威尔逊也是同样的思路,他上任之后,去了好几趟苏俄,看来也是有些雄心壮志的,咱们要利用好他破落贵族这种心态。

  你告诉他,我国现在的核心诉求实际上就三条:一是希望世界各大国,尤其是美苏可以维持一定的力量均势,为中国争取一段稳定的发展期。

  二是尽可能突破美国封锁,从欧洲获得一些技术支持,提升国防实力,不至于军事上与美国形成代差,但现在美国的军费开支太大了,中国追赶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三是以较低的代价加入关贸总协定,与世界各国扩大贸易往来。

  中国这三条诉求与英国没有任何冲突,中国也希望英国可以保持相当强的国际影响力,在英国在意的英联邦成员国问题上,中国既无意也无心掺和,即便一些国家找到了中国,中国也尽最大可能周旋,从来不会主动触碰英国的国家利益,这些年,已经给出了足够的诚意。

  英国工党政府对提升中英关系有顾虑可以理解,但不能因为顾虑重重就束缚了手脚,有些事即便现在做不了,也可以做一些准备,等到时机成熟了就可以做!"

  "谷枢机,英国人肯定要问哪些事!"

  "你就说很多,凡是能想到的都可以,含糊其辞嘛!"谷雨呵呵笑着说道,"有些事情不妨点名,我们的国力提升很快,过去只能选择一些高精尖领域,现在家底厚了,投资的面和规模会有很大的提升。

  :

  而英国则恰恰相反,有些东西将不得不舍弃,现在看起来比较值钱,当宝贝,但若是多年不发展,以后可就说不准了!"

  孙运璇同志想了想说道,"英国人很可能会一边和我们谈判,一边试图让我们在一些领域做出让步,他们的心眼很多,搞出来的东西花样也不少,我们以前吃过不少亏!"

  "不吃亏很多事情不知道,只要不交第二遍学费就没有问题!"谷雨想了想说道,"英国的体量太小,他们就算能占一些便宜也是有限的,但美国就不同了,有些便宜要送给人,我更希望让英国,还有法德意来占,而不是美国来占!"

  "虽然我们的诚意很足,但英国未必敢迈出那一步!"

  "说到底还是决心问题,工党政府搞的是社会民主主义,属于左翼政权,相比于保守党,他们反而顾虑重重,威尔逊因为与苏俄关系不错,还被说成是 KGB 间谍,他束手束脚是必然的!

  你就谈着,谈不谈得成再说,若是威尔逊守不住英镑币值,保守党就有可能上台,到时候再想办法在保守党的任期内达成协议!"

  谷雨这么说,孙运璇同志的压力自然小了很多,"好事多磨呀!"

  "金融问题也谈一谈,我们在伦敦金融街,有一些美元英镑,这几年一直在悄无声息的抛售,换成黄金,英国人有些不安心,你也要给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黄金会留在伦敦,用于国际贸易,不会轻易搬回来!

  若是他继续说英镑如何如何,那就将他们一军,请他们帮忙发行一些英镑国债,不过英国人估计不会给我们羊毛的机会,但现在不行,未来英镑贬值后,我们再发行,英国应该会同意,这个事情也要和英国谈一谈!

  总理和我商量过了,现在在国外发行一些低息建设国债,是很划算的,美元这么不断滥发,编制是大势所趋,现在借钱,以后还钱的成本反而低了!"

  又是工业,又是金融,都让他谈了,这合适吗?他毕竟不是总理,他想了想,委婉得说道,"谷枢机,这么多事情都让我来说,我还是不太适应!"

  "总要适应的,这也是总理提议的,大胆一些嘛!"谷雨笑着说道,"若是英国人谈起了国际政治,尤其是苏俄的领导人换届,你也和他们谈,你俄语说的不错,和马祖罗夫有过好几次接触,也可以和他说一说马祖罗夫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东西说一说没关系!"

  孙运璇同志更加头大,虽然领导器重是好事,但太器重了,压力也太大了,他能够被任命为副总理,进入中央局,在很多同志眼中,纯属偶然,是因为刘兴昌同志重病,他的工作需要接替的人,中央找来找去,他最合适,所以才快速提拔。

  按照正常的升迁逻辑,在上海市长任期完成后,他会担任一个省或者中央部委的一把手,但绝不可能是经济心脏计发委的一把手……

  谷雨同志明确要退休,顾金声同志接班,但在总理安排上,党内目前争论很大,虽然有一些同志认为孙运璇比较合适,但孙运璇从来没想过自己,压根不可能的事情嘛,但现在孙运璇同志就不得不考虑了,李总理推荐,谷雨同志认可,他总不能自欺欺人吧。

  孙运璇同志告辞离开,谷雨则默默琢磨,实际上,此时的英国工业已经不完整,航天和核工业投资很少,在谷雨的印象中,后世英国在这一块也不怎么样,还要中国帮着修核电站。

  航空比较强,但再过十年就只能和欧洲联合,自己也玩不转独立产业链了;汽车目前还能苟延残喘,但石油危机后,就是王老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石化还有一些东西, BP 还是很强的,英国的电子电气还不错,家用电器也没什么印象,纺织、钢铁、造船就不用说了。

  所以中英两国合作要么是航空,要么是石化电气,其他行业中国还不如去搬设备,此时此刻,英国佬若是果断的进行产业升级,集中精力发展几个行业,以英国的基础,还是很有希望的。

  产业链,什么都想留,结果就是什么都留不下,当然了,这也不奇怪,帝国崩溃时,手忙脚乱,无从参考,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等明白过来也晚了。

  更奇葩的是,英国现在的福利开支竟然高达50%的财政收入,就这还没有到达顶峰,工党还想加福利,这样的胡搞就算有天大的家当也扛不住,所以谷雨根本就不着急,大英帝国大衰退是必然的,他们那些东西要想卖上价,只能卖给中国,要不然就留着作废吧,这把羊毛,他薄定了!

  汽车、钢铁、纺织、造船、电器等等行业,英国人现在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看家的东西,不过中国相关产业发展得也不错,让相关企业自己想办法就行,他没必要亲自下场,英国想搞合资,那就在航空、电气和石化领域拿出有诱惑力的交换。

  而在航空、电气和石化这三个行业中,谷雨首先划掉了电气,要想发展首先必须有电,这些年中国不断推动电力工业发展,虽然还是有一些不足,但引进了不少技术,也与欧洲企业创办合资公司,目前大的问题并不没有。

  这一块欧美的企业多, ABB 的前身瑞士和瑞典两家企业,法国的施耐德、阿尔斯通,德国的西门子,英国电气,美国的通用电气什么的,竞争比较厉

  害。

  中国可以通过可以合作搞到不少技术,自然就不需要着急,反正也不至于被封锁,就让相关企业自己去探索吧,这一领域国家的投资越来越大,看到欧美企业赚大钱,国内企业肯定会眼红,会推动他们进步..

  石化行业此时已经变成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而只要建成一条生产线,就是一台印钞机,这种显而易见的利润,英国人不可能舍得输出技术,只能是引进成套设备,同样的,中国也不可能轻易开放市场,谁愿意把印钞机给别人。

  谷雨默默得划掉了石化,就算英国想投资,谷雨也不乐意,这一块的利益太大,除非英国拿出具有真正诱惑力的东西,否则凭什么。

  所以只剩下航空,英国佬的航空工业现在的日子很苦,随着大英帝国变成英联邦,面对波音和麦道的竞争,英国航空工业就是典型的王老二过年,不如一年,有技术,可以拿出世界顶尖的飞机,没有市场,卖不动呀!

  最典型的就是 VC -10客机,这款飞机的种种设计预想的是在亚洲和非洲的英国殖民地机场起降,其处于高位的发动机可以避免在起降时吸入低等级跑道上常有的异物而损坏发动机,而且该机使用了低压轮胎,也是为了适应那些未经硬化的低等级跑道。英国人设计的时候,想着把飞机卖给殖民地或者与英国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兴国家,但这样的飞机一架175万英镑,接近500万美元,在这个1盎司黄金价值35美元的时代,这样的飞机绝对是天价,谁有那个钱购买?

  虽然这款飞机比波音707和DC8性能实际上更好,而且机场条件要求也没那么高,油耗虽然大一些,但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一头是英国人要求你付款,一头是美国银行担保,飞机我们银行买下来,你租回去,赚到了钱还租金,等租金还完了,飞机再归你。

  既然是新兴国家,肯定是一穷二白,就算知道 VC -10是不错的飞机,也不可能拿出好几百万美元,那么能选择的只能是美国方案。

  英国人也不是不想学美国,但英国人囊中羞涩,比不过美国人没办法给优惠的条件,所以英国的 VC -10客机只能强行摊派给本土的航空公司,但英航才多大的规模?购买个几十架飞机,都被喊成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订单。

  但 VC -10光光收回成本就需要80架飞机,更不要说迭代,还有未来新一代飞机的研发,没有两三百架的销售量别想启动新项目,所以英国非常在意这款飞机在中国的销售,甚至可以说,中国购买多少架 VC -10直接决定了这款飞机的成败。

  相比于那些新兴国家,中国的体量巨大,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完全买得起这款飞机,此前中国购买英国飞机,都是国有银行飞机租赁公司购买飞机,然后租给航空公司,这一套玩得已经很溜。

  而这款飞机的设计思路也确实非常适合中国使用,英国人也以此为卖点一直游说中国买下足够多的 VC 10客机,不过中国方面态度一直不明朗。

  中国这几年购买了不少波音707和DC8,用于中国到国外和海外省的旅行,对VC10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而这款飞机175万英镑的定价又确实比较高,虽然机场条件要求低一些,但中国的机场建设水平提升很快,VC10客机的优点对中国意义不大,但运营成本比较高这个缺点就比较明显了。

  而为了狙击VC10客机,波音和麦道的老板已经好几次来华,给予的条件也越来越好,而这一次VC10还有一个全新的竞争对手,老毛子那款与VC10非常类似的伊尔62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试飞项目,估计再过两年就可以对外销售。

  ::

  或许是和中国接触多了,眼光有所提升,或许了与英国人竞争,同时巩固和扩大对华的工业品口,老毛子的伊尔62定价更便宜不说,付款条件也比较好,看到中国对早期款的伊尔62不太放心,老毛子答应中国可以用一些轻工物资作为交换。

  从技术上说,中国和苏俄的航空技术一脉相承,又参与了伊尔62的部分研发,中国吃透伊尔62的机会很大,这非常有利于中国的大型飞机研发。而从战略上说,中俄两国各种斗争虽然不断,但总体上联俄制美,是中国的总战略,虽然俄国的不怎么样,但中国肯定要引进一些,而且条件还这么好。

  而另一方面,对英国飞机,中国的态度是一贯的,保持合作,购买一些,但不会太多,一边交好,好以后抄底,一边则坚决不给英国人迅速回本,研发下一代飞机的机会,若是英国佬飞机能够卖出去,又怎么可能贱卖各种航空技术。

  基于这个大战略,接下来和威尔逊交谈时,可以答应购买少量的VC10,嗯,还可以再买一些三叉戟飞机,但不适合太多,意向订单可以给个120架,实际订单30架,10架VC10,加上20架三叉戟什么的。

  若是英国人技术转让爽快,那就多买一些,若是不老实,就取消意向订单,必须让英国人维持在盈亏线上下波动,没钱去搞下一代研发,只能一门心思豪赌协和...

  而购买VC10,实际上也影响伊尔62的订单,这也需要考虑,现在老毛子换了领导,虽然大的方向不可能改变,但谷雨判断,接下来中苏关系走好的可能性更大,走好了,自然要买一些伊尔62,相比于VC10,伊尔62技术上更容易被中国吃透。

  老毛子连续换老大,美国人趁火打劫的可能性很大,若是在阿富汗方向狠狠打一架就好了,真奇怪了,约翰逊怎么这般不动如山?

  就算美国不趁火打劫,中俄启动新一轮合作的可能比较大,科兹洛夫想搞切割,是因为他屁股坐稳了,但马祖罗夫就不同了,他刚刚上台,又是小字辈,想坐稳位置还早,他需要收买无数人,这就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马祖罗夫原来主管工业,孙运璇说他对比较懂经济,这似乎白俄罗斯出身的人一脉相承的特点,前世那个整天带着私生子跑来跑去的卢卡申科搞得那一套就很适合苏俄。

  卢卡申科政治上姑且不说,他经济上不搞大规模的私有化,而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以国家计划、行政命令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缓缓推动改革的思路就很正确。

  卢卡申科的想法不可能是天上掉下来的,背后必然有一大帮子官员和学者在支持,这些思想很可能很早就有了,谷雨揣测此时的白俄罗斯应该已经出现了这样的思路,马祖罗夫肯定知道。

  ::

  后世的白俄罗斯改革能够成功,有其特殊的背景白俄罗斯是一个小国家,工业发达,资源丰富,还有俄国人背后送的无数大礼包,船小好掉头,但苏俄就不同了,苏俄太大了,负担又太重。

  但苏俄不改革又不行,在苏俄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准,不断扩大对外贸易,经济严重影响的时代,苏俄的计划经济注定会千疮百孔。

  苏俄要想改革成功,需要先给企业放权,这是柯西金正在做的,但还不够,老毛子管得还是太多,生产也没必要管,只有放开了生产管辖,相关企业才有重组产业链的可能性。

  而促成相关企业重组产业链的衡量标准自然就是物价,隔着几千里的配套厂商品价格太高,自然就卖不动,市场会促使一个个周边配套厂自发的形成。也就是说这种改革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一步步放开物价,这个过程肯定非常难熬,经济下滑,工人失业,各种问题都有,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长期执政..

  马祖罗夫只要不瞎搞,他作为第一枢机,注定会一步步掌握实权,掌握实权后,他会不会进行这样的改革,谷雨不知道,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应该不是勋总那种得过且过的领导人。

  前世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柯西金改革的红利已经吃完,苏俄必须进行下一步改革,不过那个时候石油价格飞涨,形势大好,苏俄对外一门心思扩张,而勋总也已经老了,也不愿意主动改革,但马祖罗夫就未必了,他或许会采纳柯西金的建议,深刻改革。

  当然了,他也可能改不了,但他之后的苏俄领导人就不得不面对问题,现在安德罗波夫被赶到地方他能不能重新翻身,不知道,而没有了安德罗波夫的支持,戈尔巴乔夫能不能爬到中央,也不知道……

  谷雨晃晃脑袋,现在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他没必要去想,还是想想应该争取什么好处,葛洲坝二期快要完工了,下半年去苏俄访问,到时候再邀请马祖罗夫一起剪彩。

  或许可以好好谈一谈小浪底,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论证,这个工程到了上马的时候,不过总投资好几百亿,现在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能从老毛子那边搞到一些也是好的..

  还有军事领域的合作,老毛子造了太多的武器,明显是二傻行为,但这也是维持美苏战略平衡不得以的办法,老毛子国力和科技水准不够,只能硬撑着维持不出现代际差距,同时堆量以平衡数量。

  但中苏可以联合研发常规武器,以老毛子为主,但老毛子研发的武器,也必须能用在中国,中苏就联合搞过图四,本身就有经验,国外英法可以搞协和飞机,中苏两国多搞一些合作完全可行嘛!

  这种武器生产出来之后,苏俄出口一批,再授权中国生产一批,美国的压力不就大了吗?有了中国相助,老毛子不仅可以少装备一些,还可以从中国获得好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而中国军工投入少,要想不被美国甩出代差,与苏俄合作也是最划得来的,到现在解放军还装备着不少二战时期的坦克大炮,也不是谷雨抠门不想换,而是紧急程度不够,他必须往后面推。

  苏俄帮助中国搞基础建设,苏俄花大钱研发的武器以便宜价给中国,换取中国的轻工业品,表面看起来苏俄很亏,但如果苏俄进行大的改革,有大量的中国轻工业品覆盖市场,苏俄改革的难度就会小一大截,或许可以试探一下,成不成另说,必须诚意满满……

  ::

  这些年中国在美苏之间反复横跳,又和欧洲遥相呼应,国际战略玩到了极致,不管是里子,还是面子都赚到了,但谷雨很清楚,美苏两家都恨得牙痒痒,后牙槽都咬肿了,但凡有机会,就会收拾中国,而中国目前的实力还是不够,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增加筹码。

  谷雨本来担心被美苏联合双打,现在换了马祖罗夫后,他稍稍放心了不少,此时他非常希望老子的时候,做一些改革,好撑到新世纪,那个时候,中国应该进入到信息时代,哪怕那个时候美国翻脸,也可以自搞一套,但现在还不行..

  谷雨想了想,在笔记本上连续写了一串东西,准备让孙运璇同志去一趟苏俄,先做一些试探,这也是对他的锻炼,由于昆仑省的种种事情,顾金声不适合在外交上多做事,这就需要孙运璇发挥一些作用。

  在马冀、于言清和孙运璇谁做总理的问题上,谷雨一早就明确,只有孙运璇,如果中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马冀和于言清或许还可以做总理,但现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他们两人已经没能力驾驭..

  不过此前谷雨发现孙运璇没这个自觉,谷雨就不得不提醒他做好准备,所以总理和排名第一的副总理有事都不在北京,然后他顺理成章的接待,而这个信号翻出来,党内同志也就明白了。

  中国总理不在,副总理接机,并和他进行交谈,这并不奇怪,但中国的副总理说了一大堆东西,金融、工业、科技甚至外交都谈了一遍,这就有些奇怪了,眼前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副总理难不成未来会成为总理?

  来中国之前,威尔逊也看了中国领导人的简历,但并没有太在意孙运璇,他只是中国众多的副总理之一,虽然比较年轻,但还有两位比他只大了三岁,资历也更深的副总理,理论上他不应该成为中国未来的总理,可现在看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威尔逊一边揣摩,一边和孙运璇交谈,不断试探他对各种问题的看法,这个人很有头脑,能说会道,嘴巴特别厉害,是议会民主制度下最受欢迎的那种首相。

  不过这个人并不仅仅是一张嘴,二战期间,他先是研究采煤工业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后来进入燃料与电力部任职统计处处长,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对统计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了统计学家。

  后来他又担任海外贸易秘书,曾经多次访问中苏,也参与了出口航空发动机,等到上任之后,面对严峻的英国国内形势,他也做了一些事情。

  而孙运璇是典型的理工类知识分子,一路都在做事,他说话做事一向很有条理,言之有物,虽然煽动性什么的远远比不上威尔逊,但各种数据随口而来,这也引起了威尔逊极大的兴趣。

  再一交谈,他发现孙运璇竟然电力专家,两人不仅是本行,还十分凑巧,都参与过对苏贸易,这里面有太多的巧合,威尔逊十分惊讶的同时,乘机询问孙运璇对苏俄新领导人的看法。

  "马祖罗夫对经济比较了解,不过对外他是一个强硬派政治家!"

  "嗷,约翰逊总统知道了肯定不会太开心!"

  "世界还是平衡一些好!"

  面对孙运璇的试探,威尔逊反而显得谨慎,没有立刻回答,因为他多次前往苏俄,竟然有人造谣说他是 KGB 特务,威尔逊非常愤怒,这是污蔑,拜军情五处所赐,送到唐宁街十号的种种报告,在此之前,苏俄间谍都已经看到了,还需要一个首相作间谍吗?

  虽然他希望与中国加深合作,但一些具体条款,他还是想和谷雨谈,这是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形成的经验,有些事情,你必须和一把手谈,和其他人谈容易变卦。

  见威尔逊不愿意多谈,孙运璇也不着急,次日一早,休息好之后的威尔逊来到了中南海紫光阁,谷雨见到他,首先谈起了足球,"首相先生,听说您是哈德斯菲尔德俱乐部的球迷,我没有听说过这个俱乐部,这个球队有什么不一样的历史吗?""主席先生,这是我的家乡球队,少年时,我曾亲眼见过这只球队拿过英格兰联赛的三连冠,不过很不幸,这支球队现在只是第二级别联赛的球队,您没有听说并不奇怪!"

  "嗷,原来如此!"谷雨笑着说道,"不过我更喜欢巴斯比的孩子们,他们太不容易了,从空难中再一次站起来,这一次查尔顿能率领英格兰队走到决赛,他的精神令人敬佩!"

  "看来您对曼联队十分关注!"

  "相比于足球本身,我更加看重足球之外的东西,我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足球,主要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因为现代足球除了是最欢迎的竞赛项目以外,更是一种体量非常大的广告载体。

  现在中国各只球队都有不少广告商,胸前后背,甚至于袖口都有广告,球场周边也有广告,这些广告可以让数以万计的球迷看到。

  而随着中国国内的电视拥有量越来越多,中国足球联赛也会效仿英格兰联赛搞有偿转播,到时候这些广告商的名字就可以被八亿中国人看到,而且每周都会提醒,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广告效应!

  对各只足球队而言,这些广告商的不断赞助,也可以开辟球票、球场周边服务设施分红之外的第三块收入,会有助于足球队维持收支平衡。

  而对国家而言,不仅仅不需要为足球花钱,还可以从足球上赚到钱和安排就业,赚到的钱可以用在其他运动项目上。

  在这些事情,我们和苏俄完全不同,苏俄每年在体育上投入巨大,建立了无数运动队,让他们在国际比赛中夺冠,很明显,苏俄把体育当成了政治!"

  威尔逊听到这里,眼前一亮,他虽然是球迷,但更多的是想告诉英国的工人阶级,我和你们是一家人,要投我的票,他从没有注意到足球之外还有这么多的东西,没想到足球这一块能做的文章还真不少,回国后可以乘机做一些推动,哪怕能够减少一些开支也是值得的!

  仔细想一想,中苏两国在体育问题上确实差异很大,中国虽然参加奥运会,但成绩一般,相反中国在足球上很是下功夫,只是谷雨一上来说足球是就事论事,还是什么?

  不过谷雨逼逼这个,可不是单纯为了足球,而是为了接下来的交谈,他话锋一转,"首相先生,现在是世界杯期间,我和您谈足球,虽然应景,但我真正想表明的是,中国和苏俄有着巨大的不同。

  中国太穷,任何事情的得失都要算一笔经济账,考虑问题也多从经济着手,经济上好谈,政治上自然好谈;经济上不好谈,政治上也难谈!

  ::

  英国是西方阵营中的大国,影响力很大,您这一次过来,我很高兴,我也相信不仅仅是看球,肯定也想谈很多东西,但我不同,这一届之后,我就要退休了,我现在考虑最多的把我的治国经验传下来,我喜欢谈一些战略性、方向性的东西,我想围绕着经济问题和您谈一谈各种问题。

  若是您想谈具体问题,就不要找我,现在总理不在,运璇同志是副总理兼计发委主任,他对具体问题都很熟悉,您和他谈更好一些!"

  昨天的会谈纪要谷雨看了,威尔逊狡猾得很,不愿意和孙运璇深谈,谷雨既然做好了退休的准备,他当然不愿意插手下面同志的工作,他越俎代庖反而坏处多多。

  所以他一上来就明确了总原则,只谈方向,不谈细节,而且围绕着经济谈政治,这下子轮到威尔逊头疼了,谈政治,英国筹码多得很,传统影响力一大堆,但谈经济,捉襟见肘的大英帝国没剩多少了,中国人这是盯着要害下手,绝对不能让中国人如愿。

  他想了想反驳道,"主席先生,政治和经济从来都紧密相连,在目前东西方冷战的大背景下,各国人民最关心的反倒是政治和军事问题,您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政治家,您的态度很重要!"

  谷雨听完翻译,则摇摇头,"对于普通人而言,头上盯着几万枚核弹头确实惊恐不安,但在你我眼中都清楚,核武器这些只是放在架子上吓唬人的玩意,不到最后时刻,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会下决心使用。

  而核武器的维护成本又格外高,我敢肯定,等美苏两家这股子邪劲过去之后,他们就会头疼那么多核武器和核载具的维护问题,到时候必然要搞核裁军。

  这不是他们有多么的爱护和平,而是不断的军备竞赛,让他们的财政出问题,逼着他们搞这些东西,所以我才提议先谈经济,再谈政治,恰恰抓住了根本...."

  碰到谷雨这样,威尔逊也有些无奈,他只好围绕着经济问题和谷雨谈起了政治,而第一个谈起的就是苏俄,他就询问谷雨对苏俄领导人更迭的看法。

  "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不过接下来苏俄局势的发展充满了不可测因素……"谷雨笑着说道,"政治太变幻莫测了,胡乱猜测意义不大,我觉得还是讨论苏俄经济更现实一些。

  苏俄正在进行柯西金改革,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我看过相关内容,虽然很谨慎,但这会明显增加苏俄的经济活力,苏俄应该会维持长时间的经济增长。

  苏俄又在西西伯利亚发现了数量惊人的油气资源,并计划扩大对欧洲大陆的出口,除了东欧各国以外,法国和西德未来应该会获得大量廉价油气资源,而这也意味着欧洲大陆经济上的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经济联系的加深,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合作,戴高乐总统退出北约,还有我听说贵国正在谋求加入欧共体,但戴高乐总统似乎不是很赞同,这些事情的背后会不会有联系呢?

  我对政治上的阴谋论不感兴趣,但从经济上说,苏俄提供低价能源和各种工业原料,欧共体提供苏俄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

  谷雨说到这里,不说了,眼神中多少有些揶揄,大英帝国你不是号称世界第一搅屎棍吗?你们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欧洲大陆经济联系加深,然后被边缘化?

  威尔逊抓着他那个著名的烟斗,心情相当复杂,谷雨看到的东西,他当然看得到,他做梦都想捣乱,可臣妾做不到呀!

  不过他是辩论专家,他迅速找到了突破口,"主席先生,听说中国与苏俄这几年的经济合作处于停滞阶段,是不是跟一个隐隐的俄法德经济联盟有关呢?"

  "或许有这个联盟,也或许没有没有!"谷雨听完呵呵笑了起来,"随着海上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海运的成本越来越低,也就是说,相比于陆路运输万里的中苏边贸合作,中国实际上更适合与那些拥有漫长海岸线的沿海国家合作,这会最大程度的降低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

  不管各国政治上是什么的关系,这种低成本的经济合作必然会逐渐成为主流,我相信,中英两国的经济合作必然会越来越多,在这个合作中,拥有强大金融和高端制造业的贵国,和拥有庞大低成本劳动力和中低端制造业的中国是天作之合!"

  威尔逊自然听明白了谷雨的意思,谷雨说的不仅仅是中英,更准确的说是中美英,欧洲大陆暗度陈仓,搞起了合作,这是美中英三家都不能接受的,三国必须想办法破坏,而在破坏的同时,也要加强合作,相比于陆路合作,海上经济合作更划算品然美中英三家相隔很远,但合作的经济成本反而更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