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198章 集资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8086 2025-05-12 15:06

  作者:大白菜的苦逼 数字:7671 吐槽:51 更新日期:2022-09-24 17:46:09

  总理工作本来就异常繁琐,廖德华同志身体又不是很好,加之他的资历多少有些不足,必须讲一讲民主,所以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抓财经,并不怎么掺和各个副总理的职权,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不过虽然讲分工,但既然做了总理,接过了谷雨授予的权力,他就必须仲裁一些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比如他正在阅读的这份文件,目前争议就不小。

  1948年四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鼓吹个人崇拜的一批干部,虽然遭到了批评,但除了红四那批倒霉蛋和刘少奇被赶出中央局以外,地方鼓吹比较厉害的干部大多进行了一次调整,并没有受到什么冲击。

  这也是谷雨一贯的做法,要处罚先处罚上面,要没有上面推动,下面哪有什么心思折腾有的没的,当然了,没有说出口的原因是很多鼓噪的是谷雨喜欢的干部,总不能打自己耳光吧,老大没表态,说一说不要紧,老大不表态了,改弦更张就是好同志。

  既然谷雨喜欢的干部没事,其他干部自然没事,比如李川,他在台湾军管会期间表现不俗,较为出色的完成了台湾大移民和土改等各项工作,八大之后,这位执行能力很强的同志被安排为总装备部副主任,重返军队,负责军队装备工作,并且佩戴上了中将军衔。

  他的老战友,寻淮洲上将则离开了总装备部,改任陆军参谋长,协助陆军司令员旷继勋工作,明眼人都知道,这位年纪轻轻就登上军事生涯巅峰的将军,必然的未来元帅,被压制了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重返舞台中间。

  另外一位在二战期间大红大紫的年轻统帅粟裕上将则担任总参谋部副参谋长,负责作战。两人与东部战区司令员郝嘉海年龄相当,战争期间都是领兵几十万的兵团司令员,等现在这批领导同志退休之后,未来主持军委的应该是他们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李川的老战友,原海军政委黄克诚则以海军上将退役,改任陕西省委书记,走上了政坛,李川被调走之后,陶际华从南掌省长的位置调任台湾,担任台湾省军管会主任,开始独挡一面。

  陶际华不退反进,一是勇于承认错误,二是因为他在南掌期间出色的政绩,廖德华和邓绍齐帮着说话,三是因为本身文化水准不错,党内这样的同志不多。

  南掌大多为山区,交通非常不便利,陶际华担任省长的几年期间,非常重视调查研究,跑遍了全省的山山水水,对南掌每一个县都了如指掌。

  南掌虽然有着上亿亩可耕地,但大多是旱地,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陶际华率领移民,大规模的整修水利,修建了一连串的水利工程,将水浇地的规模增加了一倍多。

  同时他非常积极地推广杂交水稻和其他优质稻种,又大力发展咖啡、茶叶、蔗糖、芝麻、畜牧、水产品,尤其是畜牧业发展得很好,南掌有着规模不小的山区牧场,他充分利用,养殖的水牛数量不少……

  对他的工作安排,一开始不准备调动地,不过谷雨知道台湾大移民之后,台湾人心很不稳定,最终谷雨挑选陶际华和福建省副省长叶启亨两同志主持台湾省军管会,并在二五期间完成台湾建省工作,并担任省委书记和省长。

  陶际华和叶启亨是老相识,还曾经是情敌,现在又一起搭班子,谷雨这么做,除了因为前世的记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都在福建长期工作过,对台湾相对比较了解。

  需要搞移民,而且是大移民这样得罪无数人的工作,一定要用不熟悉情况,执行力强的干部,这样的同志做起事来心无旁骛,虽然中间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伤亡,但相比于本乡本土的干部讲人情,谷雨宁愿选择前者。

  现在移民基本完成了,需要安抚人心,就一定要用相对了解情况,做事比较踏实的干部,这两位一个知错能改,一个则是华侨出身,更能够理解台湾群众的想法,他们搭班子最为合适。

  更重要的是,陶际华是文化人,文化人自然非常清楚如何清除日本殖民残余,这才是未来台湾最重要的工作。

  不过陶际华到了台湾之后,调研一番后,就给中央上书,他非常反对中央把日据时期修建的中小企业搬走。

  陶际华认为,日本在台湾搞得那些企业是典型的殖民地掠夺经济,依托台湾的水电厂发展电解铝,依托台湾的矿山油田搞采矿、采油,依托台湾的甘蔗、菠萝等产业搞制糖、酒精、罐头等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也不可能搬。

  台湾的重工业如钢铁、造船、机械等企业,大多是在二战前后建设,规模又太小,发展时间又比较短,并无太强的竞争力,还不如用作人才培养基地,隔三差五的把那些懂得日语的台湾精华调到国内。

  就算现在把这些工厂搬走了,台湾未来也要想办法建厂,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问题是台湾群众的文化水平高,城市化率比较高,台湾又人多地少,这些工厂可以解决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搬走了,那么多城市人口的就业怎么办?不是人为造成矛盾吗?

  陶际华认为工厂不仅不能搬,还要多搞一些工厂,这些企业重点不在盈利,而是把出湾当成是人才培养基地。

  过上两三年,就把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调回国内,安排在日本专家较多的企业,然后再针对懂得日语的土著招工,悄无声息的迁徙那些懂得日语,能力出色的台湾本土群众……

  陶际华的上书虽然有地方本位主义思想,中央公开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对地方官的未来影响很大,台湾企业被搬走,就算企业的职员被搬回内地,依托那些企业的第三产业肯定也会受到严重影响,陶际华当然不乐意。

  但廖德华也不得不承认。陶际华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同样是移民,李川的移民是硬打硬上的移民,而陶际华则不仅是移民,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日本培养的知识分子。

  廖德华知道,谷雨对台湾最头疼的就是日本在台湾普及日语教育,台湾群众大部分懂日语,他一直担心这帮人会成为心腹之患,陶际华针对这一点上书,可见他确实抓住了治理台湾的要害,而且通过这种方式移民矛盾也非常少,谁不愿意更进一步呢!

  有自己的思考,不唯上,能提出不错的主张,拍马屁也拍得惊世骇俗,这个陶际华还真是人才,怪不得可以独挡一面,廖德华一边想着,一边在这份报告上圈阅,然后写上自己的支持建议,他建议工建小组二五计划期间给予台湾一些中小项目,以充分利用台湾的双语人才。

  谷雨现在基本不管行政,所以廖德华拍板,也就相当于这件事有了定论,说来也巧,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年底正好来了中央,他听说此事之后,立刻火冒三丈,找到了副总理邓绍齐同志,很是抱怨了一番。

  一五计划期间,福建除了三都澳海军基地及配套的船坞、福州、厦门两港建设、鹰厦铁路和一些日本搬来的轻工业企业以外,只有玻璃、光学仪器、电子管厂,福建省委省政府非常希望搞来一些钢铁、机械、造船等大型工厂,结果一个都没有拿到。

  二五计划期间,国家给福建的只有秀屿港石化基地,其他的一样没有,中央的意思是福建好好发展一下轻工业就行了,这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福建最大的好处是华侨多,既然中央不给,那我就动员华侨,经过一连串工作,华侨钢铁厂准备在漳平一带办一个分厂,以利用潘洛铁矿。

  陈JG先生的华侨汽车厂则准备在厦门办一个汽车分厂,这两个厂的到来,自然会带动更多的机械和汽配企业入驻。

  罗明同志此来中央就是想说服中央,现在我们拉来了华侨投资,中央总没有必要组拦福建搞一些10万吨的小钢铁厂吧。

  福建发展重工业另外一个希望放在了台湾企业的内迁,虽然那些企业不大,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呀,结果陶际华一封上书,台湾企业不仅不需要内迁,国家还要给他们更多的投资,这一反一覆,罗明同志当然不能接受。

  罗明同志在福建多年,按照中央的人事轮换计划,他本来应该进入中央的,不过毛泽东同志认为福建的农村集体化试点搞得不错,已经一步步扩展到面,建议让他再做一届,好总结经验教训,谷雨也很给面子,让罗明继续留在福建担任省委书记。

  这些年福建的发展相当不错,一五计划各个项目完成得很好,福建又有海外华侨侨汇,民间有些钱,福建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很快,几年之间就冒出了一堆小企业,个别搞得出色的甚至已经搞起了进出口。

  不过争议也很大,很多同志认为福建反封建工作做得很糟糕,福建宗族观念太强,亲戚带亲戚,那些所谓的合作社企业,在很多同志看来,完全是宗族企业,以至于党安排在福建的村支书们很多都没什么影响力,党内很多高层相当看不惯……

  罗明同志对此不在意,在他看来,很多同志不了解福建,福建宗族观念强,是福建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的,经济发展了,大路小路修通了,宗族观念自然会慢慢淡去。

  现在又不是抗战初期那种特殊的局面,那会破四旧是为了逼迫反动阶级跳出来,肉体消灭他们,现在要建设,要搞集体经济,宗族也显露出积极的一面……

  罗明同志在意的是福建集体所有制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大量设备却必须到内地购买,福建急需像样的钢铁和机械企业,可国家偏偏不发展,这不是有意歧视福建人吗?福建是革命老区呀,中央为什么如此薄待福建?

  面对罗明同志的抱怨,邓绍齐同志不得不安抚他,福建不搞钢铁等重化工业是中央的决策,我们未来的主要敌人是美军,台湾、琉球群岛和九州岛是第一道防线,浙江、福建和广东是第二道防线,在这些地区,国家不可能大量发展重工业。

  而从经济上说,浙江、上海和江南是一个经济圈,两广和日南又是一个经济圈,福建两边不靠,又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国家在福建有大量投资,效益也不高,搞有计划的新民主主义市场经济,要讲效益的……

  罗明同志听完,微微思考,就立刻反驳,“邓总理,您这样说就不对了,云南的位置也不好呀,安全上比福建还不如,我们福建好歹还有台湾保护着,美军的安德曼海军基地却可以随时空袭到昆明!

  要论经济效益,福建靠海,海上运输的成本,总比米轨铁路运输要低吧,按照您的说法,云南怎么也不该拿到那么多项目!”

  邓绍齐被问了个哑口无言,想了想说道,“云南项目多,有抗战的特殊背景,一四二四都有不少投入,一五期间各种新增项目更多的是二期、三期工程,不是全新项目!

  再说了,云南境内各种矿产资源众多,不是福建可以比的,福建没有资源廪赋,总不能从外省往福建调配资源吧,那成本也太高了!”

  罗明同志还是有些不服气,外省调配资源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就算福建的钢材价格高一些,那也比没有好呀!

  两人谈不拢,邓绍齐立刻转移话题,“老罗,抗战初期,福建刚刚稳定,虽然捕杀了不少反动族长,但破四旧,树新风事实上就没怎么执行,各地封建同堂多得很,一些同志批评福建反封建工作做得不好,并没有错!”

  ”邓总理,您也是福建人,我们福建宗族观念为什么那么强,是什么原因恐不知道吗?怎么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反封建,就算把祠堂砸了,心里的祠堂也砸不掉,反而抱怨党和国家!

  要我说呀,现在很多同志对福建的支持,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是看不得福建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心里想得都是搞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经济!

  我们福建现在的合作社确实有不少宗族影响,但我们正在不断组建高级社,尽可能排除宗族干扰,这也会让党的声音更多的出现在基层!”

  “老罗,你不要斗气!”

  “我不是斗气,我就是觉得中央一些同志的屁股做到了资本家那一边,这种迹象现在越来越明显,我们革命是为了广大工农群众,不是资本家!”

  “老罗,你是省委书记,你这样的话不得再说,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党内大的震动!”

  “我也不想说,可不能因为意见分歧,限制福建发展吧,福建人民何辜!”

  邓绍齐同志深深看了他一眼,又想到了毛泽东同志,他的性子太激烈了,上一次就坑了一把老李,这一次别又坑了他。

  “这样吧,我会想办法说服总理,批准你们和华侨合资的福建钢铁厂,另外再给你们上一个轻工机械厂,不过你得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这总可以了吧!”

  “福建靠海,对海船的需求很大,国家现在又鼓励捕鱼,我们省想上一个造船厂,但缺乏动力,能不能再上一个柴油机厂,或者与洛车集团合作,搞一个分厂?”

  “你们省里哪来这么多自筹资金?”

  “福建退伍军人和在海外的同志比较多,民间有不少资金,我们准备搞一搞集资,只要比银行利息高,群众还是很乐意的!”

  “集资?你准备怎么搞集资?”

  “这几年福建的合作社搞过不少集资,通过群众集资,创办的企业都还不错!合作社可以搞,福建省委省政府当然可以搞。

  我准备让省委省政府担保,利息为1分,比央行的高一些,从民间筹集几千万还是办得的,再从银行贷款,加上省内企业入股,差不多够了!”

  “合作社搞集资,和省委省政府搞集资是两码事,你问过央行了吗?”

  “老邓,你是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咱们干革命,要是事事上报还搞什么!你放心吧,我算过了,只要厂子办起来,准亏不了!”

  “就算你办的厂子亏不了,到了规定时间,你们怎么还?你不要告诉我,几年就能赚到几千万!”

  “我们省里的财政收入总会上来的,几千万现在多,以后就不多了;再说了,就算一时不够,也可以发起新的集资,用新钱还旧债,只要群众看到厂子发展起来了,他们还是会借的!”

  “借新债还旧债,这是谁想出来的,胆子也太大了一些!”

  “老邓,甭管是谁想出来的,这套办法还是很不错的,只要有利于发展,我们都可以尝试嘛,谷书记不也是这么说的嘛!”

  邓绍齐同志听到这里,眉头紧锁,当年的闽西地方工作,原来压根没有谭梅城什么事,他是红一派过来的军队同志,闽西党组织的领袖人物应该是罗明同志。

  罗明同志挨了批判之后,谭梅城也跟着倒霉,被撤销职务,担任政治保卫局红军科长,其他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是很干净,支持罗明同志的干部也有不少人冤死……

  非常奇怪的是,谷雨提出的福建铁三角竟然排除了罗明,反而更看重谭梅城,罗明则一直被压在福建,当了很长时间的省长,虽然谭梅城因为私乘飞机事件赋闲,但罗明的党内地位一直不高。

  八大一开始,给罗明同志安排的职务是中央教工委副书记,担任陈赓同志的副手,这个职务对于一个红军时期的省委书记而言,已经不是高低的问题,而是很不友好的问题,这也不奇怪毛泽东同志出来说话……

  邓绍齐同志经历丰富,他很早就看出来了,谷雨对罗明的态度并不是很好,或许就是因为那句毛泽东同志是党内少有的领袖人物,哪个党能容得下两位领袖?而毛泽东同志又不得不避嫌,就算心里不舒服,有些话又不方便说。

  偏偏罗明与谷雨同志的政策又多有不同,谷雨要坚决反封建,福建反封建落实的不好,显得比较落后;谷雨对农村集体化比较谨慎,罗明同志推动的力度就比较大,以至于福建现在到处都是合作社,而且很多合作社规模不小。

  罗明同志的做法,虽然不一定是唱反调,但邓绍齐同志总感觉他的心态有一些问题,这样下去可不好!

  现在党内同志已经看出,福建宗族已经披着合作社的外皮重现出现,而且这还不是福建一家的时期,宗族观念比较重的广东也是如此,内地那些搞得比较好得合作社大多也是以血缘姓氏为纽带。

  到了这一步,集体化如何继续下去,又出现了争论,要想反封建,就一定要压制住宗族重现,所以一些同志认为要把合作社搞大,搞高级社,甚至是更大规模的人民公社,派出党政干部,加强行政管理,现在看来罗明是这样的设想。

  目前中央领导层并没有表态,但邓绍齐同志知道,总理廖德华同志对第一种方案并不是很认可,他认为这样做必然会增加无数基层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且这样的高级社能不能反封建谁也不知道,所以廖德华不反对试点,但反对迅速推广。

  另外一种声音则是干脆退回去,搞一搞互助组就够了,建议限制合作社搞小企业,我们要搞的是工业化大生产,搞这么多小企业干什么?不过这种声音的影响力不大,现在物资缺乏,就算小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还是有不少同志愿意搞。

  二五期间,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不会再搞小化肥,要上只会上五万吨级的大化肥厂,但国家同意地方自筹资金搞小化肥。

  二五计划不少地方已经筹资上小化肥,钱少的搞8000吨的小化肥厂,钱多的上2000吨的小化肥厂,想提高粮食,关键就是化肥,化肥厂的作用太大了。

  就算化肥厂成本比较高,地方政府看来也是赚的,在他们看来,国家完全解决化肥短缺问题,怎么也要二三十年,有个二三十年,这些化肥厂的投资基本赚回来,到那个时候,地方财力应该强大不少,正好可以上五万吨级别的大化肥……

  问题是地方上的这些项目,钱从哪里来,自然是农民,各地原先向每户农民征收的20斤粮食作为农村保险金,本来应有的农村救济义务,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些粮食不断被地方干部挪用,广大农民不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些救济粮根本发不出来,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变相的赋税。

  除了这个变相的赋税以外,地方政府还以搞水利、建学校、修桥铺路等等理由,不断动员民力,同时要求农民捐赠,一些地方连外姓的村支书都受不了,不断有人告到人武部,通过部队这条线反应到中央……

  谷雨同志提到这些时,也显得十分无奈,他在北戴河会议上,告诉党内同志,中央为什么要在二五期间压缩投资规模,就是因为中央说一寸,省里说一尺,到了基层就变成了一丈,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万一搞出了事情,饿死了人,我们怎么交代?

  在这一次会议上,他也明确了基本原则,国家不拦着地方筹资发展,但是国家三令五申,道理讲得很清楚,地方干部要是不顾民生,强行推动项目,搞出了问题,出现严重饥荒,饿死了人,中央是要追责的!

  同时他非常明确的指出,地方干部不得阻拦群众报名移民,也不得阻拦群众正常的流动,任何对农村的设卡,必须得到省政府的批文,他要求军委总政治部给各基层人武部和村支书发文,让他们清楚这一块的政策!而宣售部门也被要求加强广播宣传,要让群众知道!

  中央对于安全生产事故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但这几年已经发现地方存在不少漏报、谎报甚至隐瞒不报,中央督巡委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到处巡查,一旦发现有以上行为,不仅要摘掉地方党政一把手的帽子,还要追究法律责任。

  从谷雨的做法中,邓绍齐同志知道谷雨同志的底线是一不得死人,二是万一搞出了问题,要给农民活路,别关起来,跑荒都不让跑,避免大批饿死人,从谷雨同志的做法中,邓绍齐同志明显感到他对地方和基层干部的极度不信任……

  邓绍齐同志负责三农工作,因为作风保守,又被称为小脚老太婆,出身福建的他,对宗族的看法更全面,宗族确实有封建的一面,但宗族同时也有农村积极的一面。

  在国家暂时顾及不到农村医疗保障,还不断向农民伸手,甚至越伸越长,触及农民底线的现在,宗族一定程度的复活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广大农村已经有了直属于各地武装部的外姓村支书,这些村支书承担着民兵训练、兴修水利、修桥铺路等基层动员能力,类似于古代的亭长,通过他们,党的声音已经可以传播到最基层,这应该差不多了……

  在他看来,目前农村宗族的复活,更多的是生产力水平不够,等生产力提高了,也许会改善很多,所以他很不看好罗明同志的做法,担心他搞出了问题,偏偏他又要搞高息集资,而廖德华同志对地方搞集资一直不满意,认为这是在破坏央行的金融管理!

  以前只是小项目搞融资,中央也不怎么管,但罗明同志是在一省搞集资,一旦成功,其他各省会不会也跟着效仿,到时候发生什么?邓绍齐同志相当不安。

  想来想去,他觉得有必要把这个事情告诉廖德华同志一声,廖德华同志听完之后,大吃了一惊,他刚想下令阻拦,但话到嘴边,却又被咽了回去,目前还没有出现问题,他直接拦反而会引起争议,还不如等他出事之后,再动手也不迟。

  罗明本来就不安分,他那一套能支撑到今天,背后离不开毛泽东的支持,正好让他折腾,等折腾出事情,老账新账一起算,顺便把毛泽东挤出常委会。

  罗明不是要上造船厂和柴油机厂吗?那就让他知道船舶可不是那么好搞得,等他搞出了问题,中央再收尾,既可以打掉一批不老实的干部,又可以白落几个大厂,何乐而不为,至于福建地方那些集资,不让群众吃苦头,他们怎么可能长记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