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所谓日本的战争赔偿问题,不过是谷雨造出来的一张牌,中国该拿的赔偿早在战争中就拿到手了,谷雨压根不在乎能拿多少赔偿。(
这一世中国是靠着自己的努力,逆推日本,阅兵东京,相比于前世憋屈无比的心态,这一世完全不同,老子都把日本拆分了,都在日本驻兵,占到一块地方,可以世世代代折腾日本,相比于这些,钱算
什么!
他纠缠战争赔偿问题,首要目的是不
费代价的拉拢周边各国,加强政治和经济联系,毕竟中国拿到钱了,他们并没有拿到钱,他们要想拿到钱、拿到更多的钱,自然也乐意把中国顶在前面。但周边各国,日子并不好过,他们需要钱发展,若是对日条约迟迟谈不拢,这些国家必然会一步步被美国分化,所以僵持一段时间可以,但不能长期僵持。
而当今世界贸易体系为美国主导,中国周边国家都是小国,他们要想发展更离不开美国,这也是谷雨不愿意控制这些国家的根本原因。
中国家底不够,控制了他们,给不了他们好处,他们肯定要折腾,到时候谷雨光压制这些个国家就能头疼死。
与其那样,还不如丢掉大部分,只把精力放在人口较少,可以比较好控制的婆罗洲、九州日本和柬埔寨,朝鲜、暹罗、缅甸、南越和苏门答腊都一边去。
但现在做不到,不代表未来做不到,所以要未雨绸缪,反正出钱的又不是中国,而且搞来钱的,还会便宜中国,何乐而不为?
其次是为了美国人讨价还价,美国人要扶持日本,牵制中国的意志,谁也挡不住,但如果只用五十块钱就可以扶持,美国人绝对不希望用一百块钱。
美国人给了日本那么多,让日本逐渐从战争中恢复过来,现在要的是日本人尽快发展,尽快自给自足,美国好少花一些钱。
但在这个海运还没有达到鼎盛期的时代,日本要想发展离不开东南亚的资源和市场,所以中国串联周边各国,形成一个反日联盟,本质上就是给美国出难题,你们不是想少花钱吗?那咱们就谈一谈条件吧。
但美国家底还是很厚,谷雨要价也不能太高,如果离谱了,老美一边加大扶持日本,让日本企业可以肆无忌惮的出口美国,一边加强对中国的打压,就轮到谷雨发愁了。
二战之后,美国人先是搞巴黎协定对苏东搞技术封锁,然后取消了给苏俄的最惠国待遇,再然后把给苏俄的关税增加到
300%以上。
现在对中国只用了第一招,若是第二招、第三招都招呼上了,还拉上西欧国家,谷雨扛得住吗?虽说这种可能性不大,但美国只是减少给中国的纺织品配额,谷雨就急着直跳脚,就可以看出此时中国国际收支的脆弱。
所以和美国人讨价还价可以,但要注意分寸,能搞来 ODA 贷款,哪怕条件苛刻一些,谷雨也是比较满意的,用别人的钱发展,同时促进中国的进一步开放,是他的既定战略。
他也不会担心会形成什么路径依赖,等到五六十年代美国的二战红利吃完,此时中国的重化工业应该也起来了,再加上石油开发收益,大量出口后,到了七十年代中国应该就不至于再缺少外汇,捉襟见肘,甚至可能有不少外汇盈余。
说到底,也就未来十几二十年,熬过去就好,甚至还可能坑一坑那些想学习的国家,别国看到中国借钱,很可能会有样学样,那也有利于中国未来的资本输出...
最后才是压制本州日本,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此时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已经相当明显,中国有两千多万吨钢铁,本州日本才150万吨;中国绝大部分资源能自给自足,本州日本则需要靠进口。
此时二战刚刚结束没多久,专利问题并不明显,而两国的工业品技术差距并不大,说白了,核心技术人员都是日本人,谁能比谁差,中国的市场规模大,劳动力便宜,又有出口退税,理论上中国更价廉物美。
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没有加入关税总协定,但中国也没有被美国完全封锁,也在全力参与国际贸易,虽说中国进入欧美市场难度不小,但口子总是有一些的,而且美国企业想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未来的开口也会越开越大。
再说了,这个世界还有亚非拉,而广大亚非拉更在乎价廉物美,理论上更有利于中国,要论怎么搞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反而比日本更擅长。
所以在这个时代,中日事实上处在同一赛道,拥有巨大体量优势的中国,怎么也不可能让日本人一家独秀,日本企业的利润率也必然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谷雨看来,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日两国在世界贸易的合作大于竞争,两家当前的主要对手是欧美,两家的目标都是一步步击败欧美的纺织轻工业、钢铁造船,乃至于汽车工业。
哪怕有一些竞争,对中国也是良性竞争,毕竟日本人搞工业化有七十年了,有太多太多东西值得中国学习,哪怕日本领先一丢丢,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谷雨相信,中国也会很快赶上,中国人学习的能力有多强,后来来客的谷雨非常清楚,有南东京、香港这两个口子开着,中日之间的交流随时随刻存在着。
所以谷雨本人并不是十分排斥日本企
业进入东南亚市场,他很清楚,中国用尽
全力,搞一搞武力威胁,或者启动一些潜伏的暗子,是有可能推迟日本企业进入东南亚的时间。
但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白白给东南亚国家好处,问题是中国不可能和美国搞龙王爷比宝那一套东西,一旦变成了中美斗宝拉拢东南亚各国,那就是傻逼行为了。
与此明着排斥,还不如搞一搞交换,让日本企业进入东南亚可以,但美国总要拿出像样的东西吧,要不然国内没办法交代呀!
同时一边加强竞争,一边搞暗地排斥,中国在东南亚各国布局多年,军事、政治、经济、舆论等等都有很强的影响力,那么多手段可以用,为什么非要搞得那么
赤裸裸的。
说到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本质还是实力较量,现在中国将日本一分为三,还占了不少地方,已经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可以轻松消灭日本,他有什么好担心的?
说起军事力量,也很有意思,这一世
的本州日本已经在美国的纵容下,效仿德国开始建立国防军,而不是前世那样的自卫队,美国人此举自然是希望一旦战争打响,小鬼子可以有一定的自卫能力,不要什么都让美国大兵来承担。
再加上其他条约的签署,此时美国对
本州日本的直接控制,一步步变成了间接控制,谷雨估计对日和约签署后,前世的《日美安保条约》就会被拿出来,到时候,本州日本就将从殖民地变成半殖民地。
中国在本州日本重新武装问题上,虽然批评了几句,但并不在意,谷雨甚至有些巴不得本州日本把更多的资金用在军事上,他甚至恨不得小鬼子拉起二十个师团,再拉起一只联合舰队,可惜呀,日本并没有犯傻,他们那只国防军的规模并不大
既然日本的分量没那么重,谷雨也自然不会把他们太当回事,中美之间谈判的事情,关日本人什么事情?你们一边待着,等待结果就是,小鬼子叽叽歪歪,他们以为自己是谁?还以为是二战之前的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
还想搭配日元?老子南东京收了那么多日元,都还在头疼怎么使用呢?想用日元可以,日元必须和美元实现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现在日元连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都做不到,大家搞来一大堆日元干什么?
若是美国坚持,非要搭售日元,谷雨也准备和其他南洋国家达成协议,你们的日元给中国,中国帮你们搞建设,至于那些日元,留着就是,过些年还是用得上的,说到底此时中日体量差距一个数量级,不管日本人搞什么招数,中国都有实力应对!
谷雨又想起了这次大水,虽然是大坏
事,但利用好了,也可以解决不少麻烦,这段时间,他一直在渲染大水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呼吁国内外的援助,倒不是为了钱,搞了这么多年工业化,又准备了好几年,有足够粮食储备的中国挺过大水并不难。
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渲染中国的巨大损失,为接下来的战略收缩做准备,既然南洋大局已定,现在要的是消化战利品,而不是继续搞对抗,这对中国压根没什么好处,而基于天灾搞收缩,顺理成章,对内对外都说得通,对党和国家的冲击也非常小......
自抗战以来,中国一直处在扩张期,即便是最近,也实际控制了马来亚东部地区,而昆仑省的贸易团不断出入非洲大陆,现在军内扩张派又有了一套说得过去的意识形态,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引起了谷雨的不安。
自古以来,边将折腾是常有的事情,
谷雨当然要扩张,但必须是中央主导下的扩张,不是下面的干部自作主张。
乘着这段时间,进行一番调整,那些搞得过分的,赚到大钱的调回国,减少影响力,再把一些人送到外面,有肉大家吃嘛!
那个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持的李思明,虽然读书不是很多,但脑子很灵活,是个不错的人才,谷雨准备把他调回国学习一段时间,既然会做生意,也跑到刚果开矿,那就去挖石油去,好歹是一个树立起来的典型,天天跑刚果,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谷雨思忖一番后,抓起电话打给了外交部长陈毅,1954年7月底,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巨额援助申请,并公开希望可以获得各友好国家和各国际组织的援助,中国也首次对外披露了初步估计的长江、淮河特大水灾的空前损失。
即便中国政府动员了三十万野战军,超过一千万民兵抗洪救灾,但中国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密集的长江经济带还是遭受了空前损失。目前初步估计受灾人口可能超过四千万,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八百万公顷,而且绝大部分农作物因为泡在水中的时间过长,基本绝收。
更麻烦的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武汉随时可能被大水吞没,为了保住这个拥有两百万人口,中国重点经营的工业和交通枢纽城市,中国被迫启动了多个泄洪区,但即便如此,中国政府还是在7月31日对外公开发布了"准备万一"的命令.......
联合国受到中国的援助申请后,也是
大为震惊,这一次发生在东亚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的大水,把世界人口最密集的两个地区都搞得惨兮兮的。
相比于中国政府动员了空前数量的人员和物资坚决抗洪,组织调度有力,死亡人数较少,国力更加弱小的巴基斯坦直接就躺平了,而印度、孟加拉国虽然人口更多,但同样相当混乱,死亡人口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
此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靠着美国的援助,还是非常有家底的,所以该组织很快宣布给予中国首笔粮食和物资援助,而各友好国家和各个国际组织,尤其是海外华侨也开始踊跃捐赠,当然了,中美两国的谈判也开始真正触碰起实质性问题,这一次中国很有诚意.......
也就在此时,全国的抗洪救灾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准备万一"的命令公开下达后,在武汉30万防汛大军中产生了两种思想情绪。
一种是为党和政府对人民的爱护关怀和负责到底的精神所感动,表示决心要确保安全;另一种是恐慌虑家。
湖北和武汉主要领导干部相当得力,他们抓住了积极的因素,迅速向全体抗洪大军传达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尤其
是对防汛人员家属的关怀。
同时提出在前方要消灭万一的口号,并分析了可以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更加鼓舞了全军的斗志,大家纷纷提出保证,表示决心消灭万一,使市府命令起到了鼓舞士气的积极作用。"
事实上,每一次遇到大灾,宣传的时候总是万众一心,但问题同样有不少,防汛开始时,大家斗志高昂,但是对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认识不足,有各种临时观
点和个人打算的思想。
军校学生和工程部队认为突击一下就可以回去,不安心长期留在堤上;建筑工人有打短工思想;技术工人不愿干泥巴活;农民牵挂着家里的地;学生和机关青年初上战场有些招架不住;大家对军队式生活不习惯,完成第一期任务之后要求撤兵思想普遍产生......
而此时在长期战争中,得到有效锻炼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洪救灾的每个阶段,都看到了现象、趋势和问题,都有针对性的
部署和措施。
他们迅速开展了立功运动,并且提出了提出"人人立功、事事立功"的口号,以充分发挥革命英雄主义、提高战斗情绪和教育群众、组织群众。
这项活动较易评定,立功的条件不是很严格,也不求全面,有一技之长、一事之长均可立功,于是乎,极易被群众接受,并迅速形成了极其广泛的群众运动。
古人总是说要成事,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此时已经有了足够的人和,而这几年谷雨或明或暗的准备,也提供了足够的物资,可以说有了地利,现在唯一不明确的就是天时。
此时荆江分洪工程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证荆江大堤安全,共3次向荆江分洪区分洪,加上其他多处扒口分洪,分洪溃口水量超过了六百亿立方米......
但水位还在不断上涨,接下来还会用到多少分洪区?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想启动新的分洪区,更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云梦泽在1954年重新出现。
但如果大水继续不断往上涨,就只能一个个启用,这也意味着无数高产良田会被淹没,虽然国家已经启动了大规模的移民,那些蓄洪区的群众移民了大部分,但接盘的湖北省生产建设兵团必然要面临空前的损失。
这些同志已经在洪水中煎熬了很久,现在还要主动炸掉大坝,让洪水淹没他们的住处,淹没他们辛苦耕耘的土地,谁也不愿意,所以关键时刻,气象工作者的责任就非常重要了,他们的预报将直接决定中央最后的决策。
中央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抗洪救灾总指挥邓绍齐翻看着气象工作者们的报告,迟迟下不了决心,这份报告中说,根据最新的中期降水预报方法,经反复研究分析,他们最后判定暴雨不会继续,江水不会再涨。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陆军司令员寻淮洲在一旁提醒道,"邓总理,我们现在的气象班子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他们这些年成功的气象预报,很好得帮助了一些先进武器的成功试验!"
寻淮洲的意思很清楚,邓绍齐同志深吸了一口气,"虽说武汉已经发了万一的通报,但你我都知道,武汉绝不能有事,没有万一之说!"
武汉当然不能出事,作为一五、二五重点经营的中部枢纽城市,武汉拥有多家大型企业,基本都是国家工业化的核心企业,武汉又有多所大学,还有很多研究所,各种高精尖行业都有布局。
这样的城市一旦闹了大水,无数工业设备和精密仪器泡了水,损失谁也受不了,绝不能出事,哪怕武汉周边的云梦泽出现了,也比武汉出事要强!
所以商量了一番之后,邓绍齐确定做好启动新一轮蓄洪的一切准备,同时下决心把对抗洪作用并不大的老弱病残孕迁到安全区,其他同志尽量抗洪,若是武汉实在扛不住,就只能有所割舍了!
解放军的传统一向都是尽可能让所有
同志都理解上级的意图,这一次也不例外
,总指挥部的意图开始了传达,尽最大的努力,但做好万一的准备,湖北生产建设兵团和还没有搬迁的群众遭受的损失,国
家将予以一定的赔偿,必须保住武汉。
就这样,时间到了八月份,武汉的抗洪救灾,也进入到决战阶段,水位还在上涨,各种危险也一个接着一个,武汉堤防可谓险向环生。
8月10日下午7时,紧邻江汉关大楼的
小巷内突发管涌,洞口由4厘米迅速扩大
至40厘米,喷涌的水柱高出路面1米。
8月12日夜2时,武庆堤堤段发现子堤顶外层麻袋下陷,背水坡横向裂缝,堤脚裂缝,到13日大堤下陷长114米,子堤下陷长约52米,下陷深度1.3~1.5米......
8月14日上午10时,利济路口汉正街746号门前,瞬间堤身下塌,宽约1米,长约9米,当天下午查出堤下下水道塌毁约3米......
到了8月23日上午8时,额头湾发生严重堤内边坡大脱坡,险区长达90米,2小时内堤脚下塌2米,堤脚池塘内有淤泥浆流出,堤顶坍塌,险区两头渗水。
最危险的是,8月24日下午2时,这一天武汉关的水位达到了恐怖的29.61米,万年闸下游270米处,驳岸倒塌带动防水墙倒塌32米,洪水汹涌而入,直扑武昌市区
在这个最危机的时刻,武汉军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力挽狂澜;在溃口处抢筑子堤,长550米,同时,两端抛石做裹头,制止溃口扩大,在溃口全段抛石,防止溃口刷深,6300余人经过3个昼夜的抢护,终于转危为安!
随着一个又一个难关挺了过来,惊心动魄的1954年8月终于挺过去了,水位也开始缓慢下降,至此在广大军民共同努力下,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主要市区都保住了,但这次特大洪水还是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自从"准备万一"的命令公开下达后,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杜鲁门没有在出现在抗洪第一线,但是老头还是在武汉各个街区转来转去,时不时和老百姓谈论着什么,老头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中国
的机会。
随着接触的加深,杜鲁门对中国老百姓慢慢产生了好感,真得很淳朴呀,国家让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抗洪救灾时,舍得拼命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而且他们的要求真得好低呀,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老百姓。
跟中国老百姓相比,美国不管是老白
男,还是黑鬼,一个个都桀骜不驯,动不动就搞这个,搞那个,天天叽叽歪歪,能把人烦死。
在感慨中国人淳朴之际,杜鲁门愈发感受到中国政府空前的战争潜力,竟然用短短二十年,就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整合起来,而且年青人大多接受过军事训练。
若是不能有效得引导,这股力量一旦折腾起来,"世界和平"就完蛋了,幸好中国偏处一隅,能折腾的大多是英法殖民地,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让中国太过膨胀呀
所有的感受,都被杜鲁门记录在中国见闻录上,虽说老杜的文笔不怎么样,但这里面都是真情实意,只要稍稍润色一番
,就可以发表了,比回忆录好写多了!
随着洪峰慢慢退去,再也坐不住的谷
雨于八月底乘坐空军专机来到了武汉,螺旋桨飞机可以飞得比较低,坐在飞机上观看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谷雨眼中看到的白花花的一片,全部都是洪水.......
谷雨心疼无比,这都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呀,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这下子好些年的积累毁之一旦,好几年也恢复不好,就算有利于移民,但这么大的损失,太心疼了!
但即便如此,谷雨也知道事情并没有完,根本没有完,谷雨告诉身边的同志,"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我们在加大移民的同时,一定要想办法减少灾后死亡,国家调拨的救灾物资,尤其是药品,必须尽快分配到位。
卫生部已经部署了各省市的救援力量,上海、江南的医疗资源很强,两省会派出多只医疗队定点支援湖北,你们要用好这些外部支援。
各种农业生产工具、粮食衣物等物资要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发下去,我们不仅要让群众挺过这个冬天,还要尽可能有一些恢复!"
也就在谷雨前往湖北考察,布置灾后重建各项任务后,苏俄中央主席团会议再一次召开,长达两年的苏俄最高领导人之争,终于进入到最后的决战。
作为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自然要做很多事情,所谓多做就会多错,马林科夫想着让人民满意,不仅要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的供应,还要降低销售价格,又大规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给予农民更多的自留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
而且自1954年开始,苏俄就开始对外搞援助,不仅仅给东欧和中国这样的兄弟国家,阿富汗有幸成为第一个被援助国。嗷,对了,还有赫鲁晓夫同志提议的给官员加工资!
这一系列操作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马林科夫又是懂经济的,他不可能肆意印钞票,他能做的就是减少重工业支出,减少军费开支,所以马林科夫需要大谈缓和。
这样一来,马林科夫就犯了被他消灭的列宁格勒派同样的错误,在苏俄影响力巨大的重工业体系和军队系统更加远离马林科夫。
本来马林科夫还有贝利亚这个盟友,贝利亚死后,马林科夫虽然在拉拢安全系统的干部,但正常一点的安全干部都不可能靠拢马林科夫,再说了,就算靠拢了,也意义不大,因为贝利亚死后,苏俄安全部门进行了一番大清理,那些贝利亚提拔
的人全部被抓了起来。
到了这一步,马林科夫这个总理已经摇摇欲坠,而此时赫鲁晓夫开始要求平反列宁格勒冤案,马林科夫就陷入到极大的被动之中。
马林科夫太脏了,他的上位史太过血
腥,不仅是臭名昭著的组织部干部档案录创建者,还是叶若夫和贝利亚的坚定盟友,等两人不行了,马林科夫又卖了他们,谁会站在马林科夫一边?
大清洗也就算了,毕竟人人都有份,但列宁格勒冤案呢?这跟当时在乌克兰的赫鲁晓夫,当时已经失宠的莫洛托夫总没有关系吧,而随着列宁格勒冤案细节不断被揭露出来,马林科夫扛不住了!
如果仅仅是下手太脏也就罢了,马林科夫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他自大学毕业,进入中央书记处作为工作人员开始
,就一直在莫斯科苏共中央工作,中间只是有两年被贬到中亚。
这种极其单调的工作经历,让马林科夫缺乏那些在地方的州委书记和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支持,再加上赫鲁晓夫拼命挖墙脚,马林科夫反应迟缓,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变成了标准的少数派。
而就在这一次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发起了致命一击,他列举马林科夫执行两年以来的种种错误,给他定了一项大罪,反对钢铁同志。
而此时苏共主席团高层基本都是钢铁同志提拔的人,自然对马林科夫这一系列
离经叛道的行为十分不放心,怪不得你和
贝利亚靠得那么近,你们是一路人呀!
此时此刻,马林科夫才知道,没有贝利亚的保护,他什么都不是,他根本做不了苏俄部长会议主席,无奈之下,他选择了以退为进......
钢铁同志晚年有一个五人小组,现在
贝利亚死了,马林科夫主动请退,苏共又要保持集体领导,所以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就成为了苏俄部长会议
主席。
布尔加宁高升后,苏军领袖国防部副部长、陆军总司令,在抓捕贝利亚过程中,立下大功的朱可夫,成为新任国防部长,至此,经过两年的内部激烈斗争,赫鲁晓夫在这场苏共最高领导权的竞争中获得了初步胜利,不过胜利之后的赫鲁晓夫也同样困难重重,他必须想办法率领苏俄走出目前的困局。
赫鲁晓夫的运气很不错,因为就在这
个夏天,南方的中国遭受到空前的大水灾,中国政府甚至公开向全世界求援,连美国人都给了钱,赫鲁晓夫自然要撒钱,而且要大撒钱,他力排众议,决定给中国一份大礼,中苏友谊大坝!
当然了,赫鲁晓夫的钱绝不是白拿了
,中国必须为苏俄的战略利益服务,最起码中国人也要表现出一定的诚意,中国人有必要在日本问题上做出一些让步,便于大国首脑会议的提前召开,谷雨的面子是给了不少,但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必须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