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巨大的图114专机缓缓降落,刚刚在苏共22大获得了对钢铁残余分子最后胜利的赫鲁晓夫得意洋洋的出现在悬梯口,不过让他失望的是,谷雨这一次并没有到机场迎接,而是由党的第二枢机李多才迎接。
???赫鲁晓夫嘴角微微一撇,他心里很清楚,谷雨和钢铁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两人严酷的民族政策, 他肯定有些不高兴,不过赫鲁晓夫对谷雨也不舒服,都在美国公开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了,你考虑到苏俄的感受吗?
???虽然有一些心结,但赫鲁晓夫还是准时访问中国,而且还计划再给一份大礼,没办法,中国的分量越来越大了,而随着美苏斗法的加剧,赫鲁晓夫自然不希望在东方多一些不稳定因素。
???当然了,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到1961年底,苏俄今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出来了,赫鲁晓夫无奈得发现苏俄的玉米产量还是上不去,苏俄各地种植的玉米虽然不乏丰收的新闻,但是更多的却是欠收甚至绝收的消息。
苏俄大规模种植的玉米平均每公顷产量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即便是玉米秸秆,产量也远比预期的低很多,而随着苏联种植玉米面积的不断增长,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也在相对减少,这也使得苏俄国内的牧草和其他农作物产量降低。
可以说,赫鲁晓夫不断推动的玉米运动,并没有带来他所希望的高产和稳产,在大感失望之余,赫鲁晓夫也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中国。
虽然中国连续三年旱灾,但谷雨还是在1961年出口了三百多万吨玉米给苏俄,而且这些玉米大多来自于中国的海外省,尤其可见中国巨大的农业潜力,中国的旱灾不可能一直下去,一旦中国旱灾好转,一年出口一千万吨玉米真心不困难。
苏俄今年的玉米年产量不过1700万吨,若是从中国获得1000万吨,这等于明年苏俄的玉米产量增加到3000万吨左右,这自然会极大的提升苏俄的饲料产量。
而缺少外汇的苏俄如果从国际市场进口1000万吨玉米,需要花费8亿美元,这对苏俄是巨大的压力,但与中国交易就不同了,苏俄并不需要出外汇。
为了说服谷雨同意,并和苏俄签署一份五年5000万吨玉米的出口大订单,赫鲁晓夫决定扩大对华基础建设投资,中国的北京新城都修了十几年,还是慢悠悠的,赫鲁晓夫看着都着急,你不是没钱吗?我给你出一部分!
除了已经基本达成协议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建设计划外,他准备更多的对华出口粗钢、水泥、钾肥等基础工业品,中国基础工业品虽然产量增长很快,但还是比较缺乏,国内原料价格更贵,而对赫鲁晓夫而言,这些商品扩产要容易得多,比种粮食简单多了!
赫鲁晓夫加大与中国的合作,背后还有一个他不愿意说出口的原因,谷雨警告的并没有错,经过一年酝酿,苏俄的物价上涨似乎已经阻挡不住,赫鲁晓夫不得不考虑提高物价,他很清楚一旦做出这个决定,他的政治声望必然会大打折扣,钢铁不断降低物价,他竟然涨价……
赫鲁晓夫真心不愿意涨价,但没办法,他不涨价农民不愿意买东西,黑市各种交易暴涨,他总不能把钢铁的招数拿出来,搞机关枪下乡吧,那他与钢铁有什么区别?
但谷雨的提醒历历在耳,赫鲁晓夫又不敢涨价太多,他唯一能办的就是增加生活物资供应,生活物资又不会从天上冒下来,所以他原来对中苏边贸的坚定打压态度,已经动摇了大半,这一块更多的是以物易物,会增加苏俄的市场供应,他已经准备放开。
即便如此,他也不放心,他需要增加对华进口,玉米仅仅是一方面,还有各种生活物资,每每想到这些,赫鲁晓夫就憋屈的很,为什么伟大的苏维埃就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呢?
心烦之余,又想起了中苏军事合作,虽然他在22大上说得那么凶狠,但赫鲁晓夫的军事投入主要放在了高精尖武器,对常规武器领域的投资并不是很大,这一点和中国差不多,只不过谷雨做得更绝,很多领域他直接只是保留队伍跟随,投钱远比苏俄的少。
但即便如此,被谷雨薅了多年羊毛之后,赫鲁晓夫也没多少能给的,所以这一次过来,赫鲁晓夫觉得唯一能谈的或许就是伊尔62,但无论如何发动机都不可能卖给中国……
赫鲁晓夫走下悬梯,与走上前的李多才握手,简短的欢迎仪式后,赫鲁晓夫被送到了钓鱼台国宾馆,而此时的谷雨并不在中南海,他正在中科大参观中科计算与洛车集团共同研发的中国第一代数控中心,而这套数控中心将用于洛车集团搭建的一条全新的生产线,这是中国汽车生产线自主化的重大突破。
此时两家合作的第一代数控机床已经有一些示范应用,但数量不多,原因也不奇怪,第一代数控机床是由真空管组成的逻辑电路,它能够处理比较简单的控制程序,如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等。
这种数控系统的输入采用磁带或纸带进行,输出则是通过伺服电机控制加工对象的运动,它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以满足一些简单工件的加工需求,但缺点也很明显,真空管的使用寿命比较短,这种机床的精度也一般,自然不可能有大的推广,一个不划算就打回去了!
而到了六十年代,随着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突破,数控机床迅速进入到第二代和第三代,此时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加工中心,新型数控机床的转速和精度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机床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时中国工业开始了迅猛发展,对高精度机床的需求量非常大,不过重心放在哪里,这一些年一直都有争议,美国和苏俄把重点放在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重点发展大型、专用和高端机床。
而被限制发展军事的西德则根据其汽车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放在价格相对便宜、且具备多工序复合加工能力的中小型数控机床领域。
考虑到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国应该效仿美苏,重点发展前一领域,毕竟这些关键机床中国就算能够买到一些,也是有限的,自己不发展,军工只会越来越落后。
相反,那种具备多工序复合加工能力的中小型数控机床,国际社会对中国不太限购,中国可以比较方便的从国外购买,目前也不存在被封堵的可能。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在研发资金比较有限的现在,国家有限的资金应该放在前者,可以如前些年那样多搞几场大会战,把一些硬骨头啃下来,后者则交给相关企业发展,尤其是本身拥有较强机床研发能力的丰田和洛车。
不过谷雨的思路则恰恰相反,他反对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在他看来,前些年搞大会战,推动一些关键项目的研发属实是没办法,中国不搞,两弹一星就不可能成功。
现在两弹一星基本成功了,谷雨虽然没有到马放南山的地步,但相关军工投入绝对数量虽然还在增加,但相对份额却在不断下降。
谷雨的看法也是很正确的,中国乡镇企业数量众多,技术实力底下,职工水平也很一般,国家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很有限,这一块主要是军事需求。
那些大型、专用和高端机床就算能够造出精度差距不大的,那研发费用和成本肯定上了天,更麻烦的是,钱花了无数,这些机床能卖几台,能不能收回成本?根本不可能。
也就是说,国家花了无数的钱,好不容易搞出一台差不多的,你根本不能收回成本,接下来要想继续迭代,相关企业也没能力,只能幻想国家继续投钱不断迭代,但这根本不现实,国家不可能往这个无底洞里面不断砸钱。
但如果循序渐进,先从中低端机床做起,这一类的机床生产出来总是有需求的,相关企业就有资本继续研发,而国家的宝贵资金则放在汽车工业的设备国产化方面,这一块属于中高端机床,取得突破口,未来很容易转向军工,而且汽车工业对机床的需求量非常大,企业回本快,也有继续迭代的动力。
谷雨的思路大家都理解,但这样操作自然也就意味着中国军事工业的投资进一步减少,在美苏不断疯狂推动军备竞赛的当下,这么搞,相当于赌博不会爆发大战,所以上上下下担心的人不再少数。
也正是因此,谷雨需要成绩告诉党内同志们,这一台水平比较高的加工中心的突破,对工业系统自然是一针鸡血,谷雨自然要过来视察一番。
而在视察时,谷雨询问这套系统的配件商有多少,洛车集团的同志说大部分都是自己产的,谷雨摇摇头,毫不给面子直接批评,“你们这样搞不好,不要想着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你们不可能每一样都是第一!”
谷雨要求国内的机床企业不要搞敝帚自珍,而应该把整机商和配件商分开,整机商要做到自主可控,抓住核心配件,其他的要交给配件商,配件商则专研几个配件,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如此才能实现最大效率……
谷雨再一次告诉工业战线的同志,中央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是有底气的,不要管美苏怎么撕逼,咱们按部就班发展,你们放心,天塌不下来!
???他同时也指出,国家要加大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中小型机床的扶持力度,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亦或是华侨或者九州日本企业,我们都要一视同仁!
讲话结束后,谷雨还和女儿交代了一番,你们搞的是控制系统,属于机床的心脏,你们不必要只和一家企业合作,要围绕着控制系统,选择国内最好的企业,而且最好是中小机床,这样对你们才是最有利的,道理很简单,你们和洛车合作了,以后卖给丰田、一汽也不会容易……
刚刚和洛车搞出了成果,自家老爷子就想着把媒人丢过墙,丁承德虽然知道老爷子道理说得对,但这种操作也太糙了一些,而且也不符合中科计算的实际。
中科计算搞数控系统、搞自动化生产线和洛车合作很多年了,怎么可能轻易甩开,而且这样的大喜日子,他直接批评洛车董事长太煞风景了,看来外人对老爸的评价没错,当了太长时间的一把手,老爷子越发“洒脱”、“任性”,这样下去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对丁承德的腹诽,谷雨倒没在意,在回去的轿车上,他想到了赫鲁晓夫,既然机床工业要以满足汽车工业的需求为核心目标,中国军用和航空领域的各类设备需求就只能更多的和美苏欧三家合作,其中美国管得更严,事实上更多的只能是欧苏,而其中苏俄是重中之重。
一般来说,国家不会单纯的购买设备,往往是配套重大项目,所以这一次赫鲁晓夫过来,需要和他好好谈一谈伊尔62的合作,这款飞机的进程已经越来越快,哪怕核心部件暂时都在苏俄生产,也有必要引进,毕竟老毛子的东西相对好仿制一些……
???相比较而言,处于同一水准的英国VC10倒不需要那么着急,英国人本身没诚意,对所谓合作生产要价又特别高,太不划算了,还不如先代工一些简单的部件开始,这个条件,也可以和波音、麦道谈,应该不是很难!
???换句话说,谷雨再一次调低了与西方合作的目标,而把重点放在了与东方阵营的合作上,这也怪不得他,他在华德56上尝到了甜头,自然想着继续。
虽然华德56还有不少问题,但通过种种手段,中国已经拥有了这款飞机的核心技术,接下来只要一步步完成试飞,在1965年前后,应该就可以量产,这对中国航空工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当然了,中国虽然搞定了这款飞机的核心技术,但也不会甩开东德,接下来还将和东德一起通过不断的更新换代,在这一领域逐步站稳脚跟,期间各种核心设备自然也会与东德合作,东德是世界十大工业国,只要不涉及自动化,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更加重要的中长途干线飞机,三德子根本不可能发展,能指望的也就是老毛子了,先合作,然后在中国生产,再想办法引进核心部件,最后再自己设计,一步步走下来……
谷雨和赫鲁晓夫各有心思,所以次日上午,谷雨和赫鲁晓夫的交谈出人意料的连续取得突破,赫鲁晓夫想和中国签署五年高达5000万吨的玉米在内的巨额农产品和日用品进口,苏俄则以扩大对华投资和工业原材料作为交换。
谷雨听完之后,出人意料的表示原则上同意,不过建议改成3500+1500万吨,每年保证700万吨,而剩下的300万吨作为机动指标,当年若是收成好,就多出口一些,若是收成一般,就是少出口一些……
赫鲁晓夫心里价位没这么高,他指望的是五年3000万吨,所以听谷雨这么说,他当然又惊又喜,如果每年能够保证700万吨玉米,还有300万吨的机动额度,那对苏俄就完全不一样了。
只不过赫鲁晓夫多少有些担心谷雨说大话,谷雨则摇摇头,“赫鲁晓夫同志,我们前两年那种半个中国都干旱的极端局面都挺过来了,未来几年只会好,不会差,对贵国的粮食出口是有把握的!”
谷雨底气很足,1962年哪怕还会有一些旱灾,但绝对会比前两年好,而这个好,往往就意味着两千万吨、三千万吨甚至是五千万吨的差距,所以给老毛子一千万吨,国家绝对扛得住,不管怎么说,现在还是积累阶段,能够通过买粮引进更多的基础原料就是必须的。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大规模对苏粮食出口一步步形成苏俄对中国的粮食依赖,印象中赫鲁晓夫下台前出现了一次空前减产,他花了四百吨,还是多少吨黄金卖粮,而这一次买粮也成为了赫鲁晓夫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钢铁积累黄金不容易,他这么败家实在太吓人了!
但谁也不知道的是,这件事之后是苏俄连续的进口粮食,最多的一年竟然进口了4000万吨粮食,而且直接是从美国进口,连吃饭家伙都问战略对手购买,老毛子对美国怎么可能硬得起来。
这一点与后世中国不同,中国虽然对美国农产品依赖,但美国同样对中国商品依赖,两家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亲密的中美国,一起合着伙的欺负其他国家,以至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全世界竟然只有这两家的GDP增长,其他国家的GDP根本就是停滞不前。
而现在不同了,中国要为老毛子弥补上这个缺口,如此老毛子最大的缺陷就没有了,对美自然强硬多了,而对老毛子而言,在不可能拥有第三方供应商,只能二选一的情况下,依赖中国总比依赖美国要强得多。
毕竟中国高端军工领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肯定比较依赖苏俄的,也要从苏俄进口大批原料,双方互相牵制,老毛子自然放心的多!
至于能不能一口气出口四千万吨粮食,谷雨相信可以做得到,这个数量看得大,但实际上并不吓人,因为中国粮食还会继续增长,而且很可能是高速增长。
美国合成氨工业的突破必然会带动全世界合成氨产业的大突破,中国哪怕需要不断进口核心设备,也必然会大规模增长粮食,与老毛子四千万吨粮食还是办得到的,这样一个十分稳定的大进口商无论如何都要维系住,哪怕这两年吃些苦头也行!
赫鲁晓夫来华的最大诉求被满足,他自然要投桃报李,所以当谷雨提到伊尔62项目合作,建议按照昔日的图4模式分工合作,不过希望给中国更多的生产份额,因为中国航空企业的制造能力已经今非昔比也就是说,谷雨不再追求核心部件在华生产,赫鲁晓夫十分爽快的答应了。
一切顺利得让赫鲁晓夫有些难以置信,他有些不明白,谷雨去了一趟美国之后,怎么对苏的态度反而软化了很多,难不成他对美国看到或者听到了什么,让他对美国十分不安。
就在此时,谷雨提到了他访问拉美三国的感想,“尼基塔,我怎么也想不到古巴革命的影响力会那么的巨大,我本来以为古巴无足轻重,没必要投入那么大,但现在发现我有些短视了!”
一向自高自大的谷雨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赫鲁晓夫心里舒坦,不过问题还是摆在那里,古巴就在美国眼皮下底下,要想保住古巴革命的成果,实在太困难了,除非……
在这一次愉快的交谈后,谷雨和赫鲁晓夫一起飞往武汉,准备参加中苏友谊大坝的大江合拢仪式,两人坐在赫鲁晓夫宽敞无比的图114上闲谈,赫鲁晓夫坦言他很难接受谷雨在美国的一些说法。
谷雨则无奈得说道,“尼基塔,这个问题我们谈过很多次了,说再多也没用,我们实地看一看,大坝所在地比较贫穷,附近山区众多,如果您愿意,我愿意带着您去看一看中国山区的老百姓是多么的贫穷!
看起来,这些年中国发展的不错,但中国与苏俄和东欧完全不在一个发展水平上,你现在从中国买那么多玉米是为了让人民多吃肉,而中国现在也刚刚颤颤巍巍的解决温饱问题,要想达到苏俄人民的吃肉水平,没有二十年根本没办法实现!
中国人口太多,每年新增人口突破两千万,我们算过一笔账,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必须高于6%,一旦低于这个增长率,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就会下降,中国经济就会出现困难……
问题是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上来了,偏偏工业积累的大头要去养新增人口,我靠什么维持如此高速的增长?除非我和钢铁那样把干部和人民压榨到极致,可我不敢那么干!
资源就那么多,内部没办法攫取,我只能想办法对外获取,而要对外获取,我只能和美国人虚以为蛇,我没别的办法,不是我不想快步进入社会主义,是我不能,中国太脆弱了!
更要命的是,我们的资源分布上还有很大的问题,比如钢铁工业吧,苏俄在乌克兰和乌拉尔地区有成片的大铁矿,煤矿也在附近,你们可以搞一个个巨大的钢铁联合体,效率非常高。
中国的铁矿不仅分散,大铁矿少,而且都在犄角旮旯,没有足够的基础投资,根本就开不出来,你让我按照苏俄的模式发展,我怎么搞?你给我修一条路可以,你能给我修一万公里,两万公里铁路吗?
我也知道在沿海建大型钢铁厂,铁矿石甚至于煤炭都从外面进口很不安全,美国人想拦截容易得很,可我没办法,中国的底子太差了!”
赫鲁晓夫顿时有些哑巴,“好吧,我去看一看中国的山区农村……”
“实际上不用看,你心里也明白,中国到现在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各种福利,都压制得非常厉害!”
“可据我所知,你给了退休干部太多的优待!”
“我既想让他们退休,又不想把他们打成反*党集团,我只能这么做!”
“谷,你有足够的威望!”
“是,我有足够的威望,可再有威望又怎么样,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干得出来!你忘了钢铁时代,被刺杀的那位列宁格勒一把手吗?到时候我怎么办,再来一次大清洗吗?”
赫鲁晓夫哑巴了,谷雨见他闭嘴,这才缓缓说道,“尼基塔,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居安思危,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状态,我们已经到达了权力的鼎峰,但越是如此,越要小心!”
?第68章
1961年12月11日,葛洲坝工地上,车辆穿梭,机器轰鸣,滔滔的江水咆哮着、怒吼着,25吨重的混凝土块一投下去马上就被发狂的江水轻易冲走,冲了又投,投了又冲,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坝头仍毫无进展。
???截流大军用粗实的钢丝绳把四个25吨重的混凝土块连成葡萄串,两岸同时把两串200吨的巨大葡萄串抛入龙口,大坝才一步步合拢。
???也就在最后的战斗开始使,谷雨陪同赫鲁晓夫参观了这个大坝,他告诉赫鲁晓夫长江出三峡峡谷后,水流由东急转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扩宽到坝址处的2200米。
??由于泥沙沉积,在河面上形成了葛洲坝、西坝两个岛,把长江一分为三,因此这个大坝就需要横跨两个岛和三条江,大坝全长2600多米,最大坝高54米,控制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5.8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为270万千瓦。
???工程分为两期,一期包括二江的水电站,泄水闸和三江的两个船闸、冲沙闸和其他拦水建筑物,大江截流后,计划六个月内实现船闸通航,8个月内实现一号机组并网发电,而二期工程还需要至少五年……
葛洲坝在这个时代是世界第一大坝,而老毛子计划帮助埃及建设的阿斯旺大坝规模要比葛洲坝大,不过阿斯旺大坝目前还没有动工,原因自然是因为老毛子把相当一部分钱花在了中国,赫鲁晓夫的钱也不是大风吹的,他计划等到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始并网发电,中国开始归还债务后,再投钱给埃及。
虽然纳赛尔着急上火,不过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惨败,他现在的心思更多放在了军事力量的恢复上,阿斯旺大坝只能往后推……
???“但即便如此,这个大坝也不过是计划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反调节大坝, 我国计划中的三峡大坝总装机容量大概是这个坝的十倍!”
听到这里,赫鲁晓夫震惊无比,这个坝在他看来已经非常巨大了,总投资也突破了十亿美元,结果谷雨跟他说这个坝只是超级大坝的一个配套系统,那等到中国修三峡那得花多少钱呀!
此时苏俄国内正在规划在叶尼塞河上游修建萨扬舒申斯克水电站,计划安装10台64万kW机组,本来赫鲁晓夫以为这座大坝将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坝,但没想到谷雨比他还狠,竟然要搞装机容量两千多万千瓦的超级大坝。
他有些担心问道,“贵国计划什么时候修建三峡大坝?”
赫鲁晓夫担心谷雨问他借钱,那是真接不起,幸好谷雨没提这个茬,他笑着说道,“现在要想修建三峡大坝,还不成熟,不仅经济实力不够,技术上也有一些不足,还涉及到大量的人员安置。
我计划在未来十年加强这一地区的移民,把前期工程先做起来,等到技术问题陆续突破了,我国也有足够实力了,再启动三峡大坝项目也不迟!”
说到这里,谷雨又补充了一句,“或许在我的任内等不到这一天,不过不要紧,这样的大项目让下一代同志来做也不错!”
赫鲁晓夫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已经在苏共二十二大承诺会在二十三大,也就是1966年退休,当然了,到时候会不会退休,那是另外一回事,但不管怎么说,他应该看不到,他比谷雨大了十几岁,总要在他之前退休的,要不然脸上也挂不住。
怪不得谷雨不和他商量三峡大坝的投资问题,这样也好,反正不要用他发愁……随着大坝合拢,一时间,红旗飞舞,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汽笛长鸣,人们欢呼雀跃。
在中苏两国无数技术人员和劳动者们的关注下,在中苏两国媒体的不断拍摄下,谷雨和赫鲁晓夫一起笑容满面的剪断彩绸,就这样,目前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最重要的一步完成了!
既然说要带着赫鲁晓夫看一看中国穷困的农村,不过考虑到路上的安全,他就带着他来到了马羊洲,这是是位于百里洲下游的长江小岛,地形狭长,四面环水,版图面积9.27平方公里
马羊洲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条拉纤式小木船曾是通往外界的唯一方式,可以说是一座孤岛,一路上都是烂泥巴路,不管晴雨天都要穿套鞋出门,小孩子上学都是大人背着去……
???看着马羊洲村到处都是泥房,看着地上的烂泥路,看着外面的江水,赫鲁晓夫摇摇头,“谷,这里根本不适合住人,你应该把他们移民到大陆上!”
?“这个地方耕地有将近三百俄亩的土地,而且土地比较肥沃,相比于山区,已经是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赫鲁晓夫愕然,“就因为三百俄亩土地?”
“尼基塔,中国即便有几个海外省,中国的人均耕地也才刚刚达到0.2俄亩,还不到贵国的四分之一,虽然雨热条件比贵国好一些,但人多地少的矛盾还是没有解决!
中国农民只有有限的耕地,也只能堪堪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必然存在大量的农村过剩人口,这事实上就是隐形的失业,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这种没有纳入统计的隐形失业率正在迅速攀升。
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对外出口的轻工业,中国为什么想尽办法对外输出劳动力,根源就在于此,必须尽可能缓解这种隐形失业,这对中国的稳定极端重要……”
??赫鲁晓夫想了想说道,“苏俄愿意更多的接纳中国的劳动力!”
“尼基塔,我非常想给你,问题是苏俄人民未必乐意,大批中国劳工的输入,会压低苏俄人民的工资水平,而且因为历史的原因,贵国很多同志也心存疑虑……我们现在开拓的重点是非洲,老殖民者陆续退却,非洲自然环境恶劣,美国人又不感兴趣,中国人多少有一些空间!”
???赫鲁晓夫想了想说道,“法国似乎并无放守西非的想法!”
赫鲁晓夫的潜台词是法国人独立心思比较强,还是值得拉拢的,你不要搞过分了,谷雨微笑着说道,“西非太远,贵我两国联合在几内亚挖挖矿就行了,其他地方我也懒得插手,我们现在的重点还是刚果,毕竟是领国嘛!”
赫鲁晓夫点点头,“贵国在刚果东部的做法还是可以接受的!”
“欧美那种吃干抹净的做法,注定不可能长久,而中国不同,中国是要和非洲人民世世代代接触的,合作互利是最好的选择,要说起来,在目前的国际经贸体系下,已经有一定工业实力的中国对欧美虽然吃亏,但对非洲国家还是有利可图的,我们并不需要做过分的事情,就能有所得!”
“目前的国际经贸体系归根到底对中苏不是很有利,各种原料,尤其是石油的价格太便宜了!”
“我也这么认为,但现在阿拉伯国家最仇恨的是英国,对美国还有不少幻想,必须通过阿以战争打破阿拉伯国家的幻想!”
赫鲁晓夫抱怨道,“阿拉伯世界的战斗力实在太糟糕了!”
“尼基塔,阿拉伯国家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缺乏组织,打不过以色列是正常的,但以色列缺陷非常明显,该国人口只有几百万,纵深太小,而现代化战争的消耗又太大,以色列只能迅速解决战斗,根本不敢打持久战,所以对付以色列,要反其道而行之!
埃及等国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物资,坦克大炮差一点不要紧,数量要足够多,预备役人数也要足够多,不指望一口气吞下以色列,最好是稳扎稳打,组成多个集团军,轮流消耗以色列,以色列能打掉一个,还能打掉三个,四个?
当然了,这样操作阿拉伯国家需要大量购买军火,钱从哪里来,阿拉伯国家自然就有推动石油大规模涨价的动力,而一旦陷入长期消耗,美国人就不得不下场支持以色列,这必然也会进一步激发阿拉伯国家的反美热情,如此既有现实需要,又有民心支持,石油想不涨价又怎么可能!”
赫鲁晓夫若有所思,他点头赞道,“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既然柏林不好捏,那就时不时捏一捏以色列,美国可以为柏林打世界大战,总不至于为犹太人打世界大战,就算美国嘴上这么说,欧洲也不会同意!
偏偏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很大,美国想不支援都不成,如此可以不断引发国际石油价格动荡,石油只要涨价,不管是对贵国,还是对拥有大批天然橡胶和军火出口的中国都是有利的!”
???谷雨这个策略毒辣异常,但却非常有实践操作的可能,苏俄别的没有,坦克大炮多的是,若是战争打成了持久战,石油不仅会大涨价,苏俄的军火销售也会赚不少,怎么看怎么对苏俄有利。
????更重要的是,一旦战争持久化,不仅仅以色列困难,埃及、叙利亚也会困难,一旦处于困难中,自然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每每想起纳赛尔那副谷雨主义更适合埃及的嘴脸,赫鲁晓夫就来气。
一向喜欢搞投机的赫鲁晓夫,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真正的好办法,既然如此,那当然要试验一番……
赫鲁晓夫笑着说道,“谷同志,多谢你的提醒,我回去会让国防部的将帅们分析一下!”
谷雨点点头,笑着说道,“尼基塔,我在美国访问时,曾经批评美国政府乱撒钱,同样的,我也要批评苏俄政府,你们也在乱撒钱,亚非拉很多国家缺乏现代国家的管理经验,基本不具备进入工业化的条件。
你们可以帮他们加大教育,修建一些道路,搞一些简单的加工业,办一些小水利,搞一些矿业开发,这比一上来就搞钢铁这一类的大项目好得多,你们花费小,亚非拉国家也有余力慢慢消化!”
赫鲁晓夫反应很快,他先是表示感谢,然后试探说道,“印度情况不太一样!”
“我和印度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对印度比较了解,印度人和我们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做生意,一边都是自己赚钱,对方也赚钱,认为这样更长久。
但印度人不同,他们毫无诚信,会不断的试探你的底线,但凡你有一丝一毫的让步,他们会立刻撕毁原来的条约,继续得寸进尺,他们的路数是交易方保本就是印度亏损!
印度人做生意如此,处理国家大事也是如此,印度建国后,我们第一时间要求印度承认中国和英国划定的边界,印度人竟然要和我们讨论在成都驻军的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知道,跟印度人打交道不仅不能有任何让步,还必须先发制人!”
说到这里,谷雨微笑着说道,“我知道苏印两国目前没有任何地缘矛盾,是天作之合,我也早就说过,除核武器以外,中国不在乎苏印两国的各种合作,但我也希望你注意,印度人的这种行事风格,对印度要有所防范。
比如给予印度的援助,最好用瑞士克朗作为偿付货币,而不是卢布,或者和中苏贸易一样,规定归还多少物资,这对贵国要稳妥许多!
卢布不是国际通用货币,你原计划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贬值到10:1,这也意味着外国需要偿付的苏俄债务大缩水,对贵国非常不力!”
赫鲁晓夫听到这里,心里很清楚谷雨越是说不反对苏印靠近,心里芥蒂越深,他现在是想尽办法给印度挖坑,苏俄提供帮助,却希望印度用瑞士克朗这等国际通用货币偿还,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印度的外汇稳定。
但不管怎么说,谷雨的提醒确实很有道理,如果按照他原来的设计,埃及欠苏俄的债务就等于缩水了一大半,虽然他更看重政治,但也不喜欢苏俄花了老鼻子钱援助,结果印度归还的只有苏俄投入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那也太亏了!
所以赫鲁晓夫觉得有必要和印度规定清楚,用多少实实在在的物资偿还,毕竟卢布接下来对美元还是要贬值的,现在的贬值并没有到位!
当然了,不愿意亏本的同时,赫鲁晓夫对印度也越关注,只要印度政局出现有利于苏俄的转变,苏俄就可以给印度大笔援助,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苏俄在柏林问题上让步,但苏俄绝不可能在阿富汗让步,偏偏美国吃错了药,竟然也在阿富汗加大投入,美军的后勤基地就在巴基斯坦,所以拉拢印度,牵制巴基斯坦就成了必选项。
事实上,谷雨也清楚,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美苏必然会不断拉拢印度,印度的外交环境会大为改善,这会中国能做的事情很有限,还不如看着印度人表演。
以印度人的屌性,一旦外交环境好转,必然要搞小动作,拿着老毛子的投资总要做一些事情,在克什米尔搞事的可能性很大。
不仅仅印度如此,巴基斯坦也应该如此,小巴又不傻,不可能为美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面对印度的挑衅,小巴很可能与印度人配合时不时摩擦,好推脱美国的不合理要求。
谷雨现在搞不清楚,印度会不会对中国也搞点事情,希望没有,若是敢搞,就让印度痛不欲生,他对印政策是印度动一,他就动十,不给印度通过搞摩擦获利的机会,与前世不同,这一世的谷雨更喜欢用空军,中国海空军再弱,收拾印度总是可以的,而且打了印度,印度还没办法回击……
两人攀谈了一番,又一起慰问了当地群众,然后离开了这个江上小岛,乘坐轮船返回武汉,然后返回北京,两人一起乘坐京津实验高铁,感受了一把150时速的快感。
?这条高铁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还在测试阶段,不过赫鲁晓夫乘坐之后,已经决定必须修建莫斯科-列宁格勒的高铁,怎么能中国有高铁,苏俄没有呢?苏俄不仅要修高铁,而且还要修那种快速运兵的高铁,中国这种模式是不可取的!
从天津重新返回北京后,两人进行了第二次交谈,这一次交谈后,赫鲁晓夫也没再干预中国的路线问题,而是实实在在谈了不少合作问题。
中苏两国确定在航天领域加强合作,接下来来苏俄将帮助中国培训宇航员,未来中国宇航员有可能会乘坐苏俄飞船登上太空,两国决定在卫星应用领域加强合作。
在航空领域,中苏两国签署伊尔62合作备忘录,中国将承担相当部分非核心部件的生产任务,同时中航工业也将建立一个组装厂,而中国则向苏俄提供40架明确订单和未来100架的意向订单,以分担苏俄的研发成本,苏俄国家银行则需要提供相应的低息贷款,中国则用农产品和日用品归还。
???在石油领域,中苏签署了中苏和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合作协议和海上石油勘探协议,作为交换,中苏签署了巨额的农业合作协议,中国将大规模增加对苏各类农产品的出口……
???而在高铁领域,中国与苏俄合作高铁技术合作备忘录,作为交换,苏俄除了为京九铁路提供一部分贷款以外,还将为中国接下来的两条重要高铁,上海-南京-杭州三角高铁、广州到九龙高铁提供贷款。
随着一个又一个协议陆续签约,在1961年,中国在外交上获得了不小的突破,和美国签署了新一轮贸易协定,和苏俄扩大了双边的经济往来,这也跟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关,美苏对抗加剧,都有拉拢中国,避免中国一边站的想法。
而在送走了赫鲁晓夫之后,谷雨相当轻松,接下来他可以磕着瓜子看看热闹吧,不过他的瓜子刚刚抓起来,就发生了一件让他异常恼火的事情。
台湾省长项德城和省委第一枢机、第二枢机闹起了矛盾,不仅仅是两位枢机看不惯他改革的思路,还因为项德城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项德城看到高干食堂除了三餐,还给省领导们供应些市场紧俏的商品,有的领导干部不仅自己独享,连亲戚朋友也时来沾光“众乐”,有时一桌就坐了一大家子,项德城就看不过去。
就在常委生活会上委婉的提出了建议,认为此举脱离群众,助长了领导干部搞特殊和腐化之风,久而久之,干部和家属心安理得不说,其子女甚至对这类特权津津乐道,炫耀示众……
这件事自然没有被通过,自此之后,台湾省委主要领导干部之间就有心结,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激化了矛盾。
某位副国领导爱喝点酒,听说项德城公务接待四菜一汤,还禁酒,起初不太信,视察由项德城陪同,连着几天没酒喝,颇不高兴,说你们台湾的规矩是光吃菜的?
项德城说,中央文件多次说过不准大吃大喝,该领导对他相当生气,隔了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领导说,菜就吃我们的,酒就吃我们的吧,儿子抱出一箱酒,汾酒、茅台、五粮液什么的都有,叫声项叔叔你自己挑……
项德城不仅仅把领导给得罪了,还在一个重大项目上,被该领导投了反对票,该领导认为台湾是战略前沿,没必要放什么大型企业,然后该项目泡汤。
省委第一枢机自然气得七窍生烟,回头就在常委会上不点名批评他沽名钓誉,而各种对项德城的批评也传到了北京,廖德华同志私下里说,“项德城不懂高层政治!”
这件事也不知道被谁多嘴,就传到了谷雨耳边,谷雨听完之后,给出了一个冷冰冰的评价,“我们很多同志确实太懂高层政治了,懂得多反而害了他们!”
就在1961年12月底,在谷雨的强硬推动下,台湾省委第一枢机和第二枢机被撤职,一个去人大,一个去政协,而项德城被提拔为省委第一枢机,谷雨还让人给他传话,中央不给你项目,你就自己想办法,想办法招商引资!
也就在1961年12月底,廖德华同志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被解除了中央政法委副枢机兼全国综治委枢机的职务,也就在这个时候起,这两个共同战斗了二十多年的老搭档矛盾公开化……
?而那位带着一箱酒到台湾考察工作的领导也被谷雨叫到办公室狠狠骂了一顿,然后告诉他,你既然这么喜欢喝酒,我让你去酒厂做鉴定师好了,天天有的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