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二战结束没几年,一直搞雇佣制的英国军队有着大量的老兵,而对手埃及军队则是一只非常落后的军队,装备也很落后,此时早已经在英军的频繁轰炸中,丧尽了士气,所以当英军发起进攻,几乎没费什么代价就夺取了亚历山大港市区,残余的埃及军队四散逃跑。
即便整个战斗的过程十分轻松,但英国人的狂轰滥炸还是造成了巨大的苦难,亚历山大的闹市,有不少难民聚集在道路两旁,儿童在哭泣,妇女们空洞的眼神显得迷茫,战斗机飞来飞往划出了它们的无情,一切都显得如此暴力。
英军飞机飞翔时,丢下了一枚枚炸弹,地上满是焦黑残缺的尸体,附近的房屋大都被炸毁或者震坍,停在路边的汽车全部起火燃烧,电线被炸断垂落地面,又引起大火,使灾情更加惨烈...
不过也正是因为英国人太过残暴,埃及人民的抵抗并没有停止,也不可能停止,愤怒的埃及人民使用一切手段拯救他们的国家!
一个女人靠着一垛墙坐着,正在给她的婴孩哺乳,她的丈夫也背靠着墙,他的一只胳膊上挂了彩,上面虽然缠着一块布,但血还是不断渗出来,但他并没有理睬,而是镇静得给一把旧式马枪装上子弹,枪弹从黑暗的角落里发射出来,打在英军的坦克上啪啪响......
一个还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子,有着麦黄色的头发,菊蓝的眼珠,刚刚打了一枪,他探出了脑袋,往外看了看,一个声音传了过来,"嘿,小伙子,枪打得真准!"
小伙子便象一个小姑娘似的马上红脸,忽然,窗口上的障碍物一下子落下来了,那个的黄头发小伙子号叫了一声,一颗子弹正打在他的眉头上,在两只蓝色的眼睛当中,仿佛又开了一只黑眼睛......
埃及民兵虽然抵抗的热情很高,但很明显,他们缺乏训练,也缺乏战斗经验,面对训练有素的英军,他们的抵抗是微弱的,伤亡是巨大的。
不过也并不完全如此,虽然处在战火当中,但塞得港的夜晚安静得出奇,乌鸦的一声哀吗,都能传出很远很远的距离。
游击队员阿里盯着前方,默默得析祷着真主的保佑,在阿里的眼帘深处,闪耀着点点星火,这是英军在运河区最重要的空军基地之一,攻击首都开罗的轰炸机每天都会频繁起降于这个基地,埃及人民深受其害。
为了防止埃军的袭击,英军在机场周围布下重重防护,此时英军对于机场的防卫范围,已经达到其方圆数公里的距离。
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埃及军队和民兵武装并没有装备大量远程武器,明明知道英军机场的存在,却毫无办法。
但也就在十月下旬,沙特送来了二十四门据
称是中国出产的107mm火箭炮,还有多名受
训过的教官,埃军虽然装备落后,但一直喜欢用
火力强大的英美装备,看不上中国,他们并不是
很了解这种简陋的火箭炮,也不怎么看得上。
在埃及人眼中,火箭炮应该是放在大卡车上,一旦发射,无数火箭弹迅速喷出耀眼的火焰,眼前这玩意黑不溜秋的,也是火箭炮?
不过看到这玩意这么轻便,据说可以拆解开,背在身上打游击,埃及军队就拆分成了二十几个小分队,由沙特过来的教官带领着袭击英军。这一天晚上,十几名精心挑选的游击队员在两名教官的率领下,轻装简行,悄悄深入包围圈,准备冒险发动近距离的袭击。
英国人虽然严密封锁,但运河区毕竟是埃及人的地盘,埃及还是找到了偷运的办法,游击队员们每人背了一枚107火箭炮弹,悄悄出发,徒步急行军。
熟悉地形的游击队员们,利用英军外围的防御漏洞,摸进防御圈里,到达距离机场不足一公里的地方,一门107火箭炮在教官的指导下,原地待命。
"放!"
随着一声令下,火箭弹冲上天空,划过长夜,炮弹尾焰照亮了夜空,宛如白昼一般,机场里巡逻的英军士兵远远看到愤怒的火箭弹飞驰而来,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十来枚火箭弹已经击中了好几架飞机,火焰腾空而起,爆炸声声震四野,哀嚎声此起彼伏。
阿里虽然兴奋无比,但还是心疼的说道,我们犯错了,这一次要能集中多门火箭炮,英国人的基地就完了......"
"别说了,赶紧撤,英国人会很快过来的!
不过运河区毕竟是英国人的腹地,这只小游
击队在撤退过程中,还是被英国人发现了踪迹,
追击中,埃及的游击队员们为了减轻重量,纷纷
抛弃被拆开的火箭炮部件逃跑,英军一边追赶,
一边把这种火箭炮部件收集起来,向上汇报!
第一天一早,这门火箭炮部件被搜索的英国士兵用军车拉到了空军基地,然后丢到了地上,空军基地的指挥官围绕着这堆火箭炮的部件走了两圈,"这就是造成四架战机被毁,六架受伤的埃军火箭炮?"
"是的,长官!"
"把机械师叫过来,让他们组装!"
107mm火箭炮组装并不困难,简单摸索了一会,这门火箭炮就被组织起来,英军指挥官眉头深锁,"这是哪个国家出产的"
眉头深锁,"这是哪个国家出产的?"
"中国!"
"该死的中国人,他们欺骗了帝国!""很难确定和中国有关系!"一名参谋苦笑着汇报,"中国人一直在全世界抛售二战剩余军火,这种火箭炮是主要出口的重武器,售价非常便宜,一门火箭炮加六十枚火箭弹,总售价不过两万美元。
中东和印度周边的穆斯林国家都大量采购,不管是叙利亚战争,还是巴勒斯坦战争都出现过这种火箭炮,法军和以军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就算帝国向中国提出抗议,中国人也可以否认...
"两万美元?我们损失了十架飞机,超过了五十万英镑,该死的!"
英国人在不断咒骂的时候,埃及高层得到报告后,则是欣喜若狂,立刻把袭击英军基地得手的胜利消息大肆宣传,被炸毁的英军飞机已经高达几十架,英军死伤更是数百人!
虽然英国人立刻予以了否定,并再一次空袭开罗,但尼罗河三角洲一带苦难中的埃及民众还是大肆狂欢了一番,管他死了多少人,至少英国人挨打了!
此时随着亚历山大港的丢失,已经紧张无比的埃及政府立刻向周边的沙特、苏丹等阿拉伯兄弟请求更多的支援,这种轻便但火力凶狠的火箭炮是重点需求武器......
虽然在争取石油主权的斗争中,沙特并没有完全实现目标,不过美国人毕竟做出了一些让步,沙特的财政好了很多,给埃及兄弟支援一些武器并不困难。
对于沙特的支援,美国大使和在沙特的石油公司高层都没有任何反对,给英国人拖后腿,让他们在埃及栽跟头,完全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人甚至还提供了船只,帮助沙特偷运武器,没有美国的同意,英法竟然敢在埃及大打出手,谁给他们的胆子!
看到美国人支持,而中国人出售的武器,都放在了孟加拉国,沙特什么时候提货都可以,已经老迈的沙特国王伊本.沙特心情很好,他相信埃及兄弟肯定能扛过这一关。
这几年沙特和中国关系不错,为了从沙特拿到更多的建设项目,中国还派出了一个医疗队给伊本.沙特治病,长期驻在沙特,帮着他缓解关节炎病痛,不断调理下来,这位沙特开国国王的身体好了一些。
但即便如此,伊本.沙特也很清楚,他的时间不多了,作为沙特的开国国王,此时已过古稀之年的伊本.沙特最关心的自然是国事。
此时此刻的沙特,每天可以出产300万桶原油,每年可以收获2亿美元的收入,对于这个昔日无比贫穷,几乎没什么自保能力的国家,如何可以长期安享富贵是一个大问题。
毕竟是开国君王,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伊本.沙特很清楚,有太多太多强国凯觎着沙特,所以伊本.沙特不得不抱紧美国的大腿。
就在1951年,在美国让出部分石油利益后,伊本.沙特同美国签订《第四点计划总协定》《共同防御援助协定》和《达兰机场(租借权)协定》。
到了今年,美国在沙特阿拉伯成立"沙特阿拉伯货币机构",控制其财经事务,至此对美国对沙特阿拉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渗透大大加强。
与此同时,伊本.沙特又与身边的中国交好,邀请了一些中国军事顾问,给了中国不少项目,目前已经有两万多名中国劳工在沙特务工。
这些中国人帮着沙特修建公路、铁路和各种城市建筑,中国劳工价格便宜,不仅有效降低了建筑成本,还获得了中国的友好,也让沙特有了一丝和美国谈判的筹码。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老国王很清楚,中美都是一丘之骆,他必须找一个阿拉伯兄弟作为盟友,以平衡美中,而这个国家自然就是阿拉伯大国埃及。
埃及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有埃及为盟,沙特才算真正稳当,这也是老国王为什么不顾英国人的反对,坚决支持沙特的根本原因!
只要纳赛尔挺过这一关,未来沙特与埃及保持密切关系,又与中美两国保持友好,他百年之后,不管在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国际舞台,沙特都将有一席之地,或许未来沙特真有可能成为安
理会长期的非常任理事国,那将多么美好呀!
虽然对埃及事务多少有些担心,但老国王真正头疼的不是外交,而是内政,沙特立国非常艰险,又处在大沙漠中,国民无比艰苦,老国王与严格遵守教规的伊斯兰教复古主义派别瓦哈比派结盟,通过严格约束部众,以减少浪费,增强国力。
但随着石油财富越来越多,沙特贵族已经不再接受传统极端清苦的阿拉伯生活方式,而此时美国人在沙特的石油公司高层大多住着大房子,有现代化的设施,喝特供的干净水,吃进口蔬菜水果。
看到这一切之后,沙特贵族自然有样学样,但普通沙特本地人却住着简陋的窝棚,什么现代设施都没有,喝的水也不干净,住的地方连水龙头都没有,吃更别说了,仅够温饱。每天工作1
4-16小时,还不能请假。
看到这一切之后,伊本.沙特常常处于迷惘、烦恼和苦闷中,他敏感得意识到长此以往,!
必将损害沙特王国的统治稳定性。
而与中国人的接触,更加深了伊本.沙特的不安,这帮异教徒竟然发动普通中国人,在革命过程中消灭了无数权贵,沙特未来会不会也有这么一天......
除了担心王国的未来以外,老国王还有一个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接班人问题,在漫长的统治过程中,主要是在开国时期,为笼络各个部落,伊本.沙特广泛与各部落联姻,累计曾娶过300余个新娘,他有43个儿子,此时子女加上孙子有160多人。
众多的子女当中,他选定的王储是最年长的儿子萨乌德,但萨乌德的能力远远比不上第二年长的儿子费萨尔,费萨尔十二岁就代表沙特出使国外,在沙特独立过程中立下赫战功,控制着沙特的军事力量,背后又有谢林教派的坚定支持
而伊本.沙特之所以能成就霸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迎娶了谢林家族的女性为妻子,沙特家族负责军事和政治,谢林家族负责宗教......
虽然阿拉伯世界没有什么立嫡以长的说法,但这么多儿子当中,伊本.沙特只能立长子,若是他立下次子费萨尔,萨乌德怎么办?各个部落的妻子所生的儿子们,看到费萨尔可以跳过萨乌德,他们也跟着闹腾起来怎么办?
权衡再三,老国王选择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立萨乌德为王储,同时立费萨尔为副王储,搞兄终弟及这一套。
本来老国王觉得这个办法是最好的,但与中国人接触,自然要听一听中国的历史传统,要不然没办法沟通。
老国王很快听到了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故事
,在1300多年前的中国,同样有一个与他的家族十分类似的王朝,最终的结果竟然是二儿子杀了大儿子和四儿子,还有十个孙子!
每每想到这些,老国王就寝食难安,可他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诫两个儿子,这个世界很残酷,一定不要骨肉相残,不要忘记了,有太多太多的大国凯觎着沙特宝贵的石油财富......
此时此刻,老国王能做的也就是告诫,并无其他办法,他老了,儿子们又掌握重权,他什么都做不了!
就在伊本.沙特感慨良辰乐事古难全之际,英埃战争进入到新的阶段,虽然美国人没有直说,但美国允许沙特增援,显露出他们的不以为然,以及苏丹传递的信息,坚定了纳赛尔的信心,在英国发动地面进攻后,他继续咬着牙硬挺着!
在亚历山大港丢失之后,纳赛尔还是坚决不愿意投降,不仅不投降,纳赛尔还在广播中不断叫嚣他会和开罗共存亡,哪怕他战死沙场,他选定的接班人也会继续和英军周旋!
丘吉尔被气得血压差点上来,老牌帝国主义者怒气冲冲得下令英军进攻开罗,纳赛尔不是想死吗?那就成全他!
不过就在此时,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揭晓,艾森·豪威尔不出意外成为美国下一任总统,虽然还没有上任,但艾森·豪威尔在胜选之后,很快就接受了记者采访,继续大谈特谈他在竞选中提出的解放政策。
二战结束后到现在,苏中两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长,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西欧、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董勃发展,而此时的美国,却陷入到两场战争中。
不管是南斯拉夫战争,还是爪哇战争,美国都花费了不菲的人力、财力,虽然不如前世朝鲜战争的巨大损失,但美国国内对杜鲁门政府的不满声音还是不断出现,费了这么大的代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陷入到漫长的消耗和对峙中
艾森·豪威尔认为,杜鲁门时期美国对苏俄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遏制政策"是一种消极的、纯防御性的政策,应该以"和平解放"取代"武力遏制"。
和平解放的意思很简单,美国人要主动地帮助世界各国人民摆脱共产主义的统治,但并不是硬碰硬的武力对抗,而是通过政治战、心理战和宣传等手段来解放东欧人民,把共产主义推回去,通过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和平演变。
根据这一战略,美国政府自然要扩张在中国的影响力,继续鼓励中国扩大开放,以进一步摆脱共产主义的影响,这自然有利于艾森·豪威尔接下来的政策调整......
同时根据这一战略,美国也要打着反对国际共产主义的旗号,加强在第三世界的扩张,破坏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在这些国家中扶植亲美势力,排斥英、法老牌殖民主义的势力,阻止中苏等国在这些国家的渗透。
在解释自己的外交理念后,艾森·豪威尔开始直面当今世界比较敏感的各类问题,比如库尔德人问题,在苏俄放弃支持后,库尔德人遭受到了重创,势力大幅度缩水,不过库尔德人处在山区,英美操纵的土叙和两伊到目前也没有覆灭库尔德人。
而在伊朗问题上,苏俄还扶持了一个伪阿塞拜疆共和国,苏俄虽然看起来不再支持库尔德人,但压根没有放手阿塞拜疆,甚至有意吞并这一块地盘。
艾森·豪威尔的态度非常明确,苏俄必须遵守联合国宪章,尊重伊的领土完全,百分之百退出伊朗,才有谈判的可能!
艾森·豪威尔对苏俄的强硬还在继续,他表示注意到南共与苏俄之间的冲突,非常愿意与南共谈判结束南斯拉夫战争,但前提是南共必须证明自己不受苏俄操纵,要求南共不得再接受苏俄的援助......
相比于对苏俄的进步不让,艾森·豪威尔对于中国和埃及的态度就好了很多,艾森·豪威尔表示他在菲律宾多年,对东南亚有一定的了解。
艾森·豪威尔表示他理解中国对南洋华人的关切态度,表示就职之后,愿意和中国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督促印尼联邦政府给予华人邦高度自治权,但他同时要求中国按照承诺,承认马来亚联邦和印尼联邦,也就是说美国不会承认兰芳、达雅两个共和国。
按照《大西洋宪章》,英法荷在亚洲的殖民地,谁也不能碰,但在开罗会议上,中国人用毫不妥协的态度,迫使美英法妥协,最终确定了中国的南方领士。
虽然后来美英被迫同意搞两个华人邦,先后把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一分为三,但按照英美的说法,新成立的华人邦等等虽然可以高度自治,但必须处在两个联邦之下,而苏门答腊三国则属于荷兰的保护国。
中国秉持的是实用路线,能搞到那一步都可以,并不强求,但也不愿意被英美白白挖坑,中国提出按照民族自决原则,若是未来这些殖民地独立时,必须充分尊重该地区各民族的意愿。
虽然丘吉尔坚决反对,但罗斯福却不可能在这个原则问题上让步,他只能支持谷雨的意见,但他又提出了条件,中国不得合并两个华人邦,最终几方达成了妥协,岘港会议关于南洋地盘的未来说明得十分含糊,重申了《大西洋宪章》精神。
但几国签署的不对外公开的备忘录中,除了划分经济利益,明确中国南洋省地盘后,也表明尊重英属马来亚联邦和荷属印尼联邦的完整,又表明要按照民族自决原则解决南洋的殖民地问题,中国也明确承诺不会合并两个华人邦。
这个民族自决相当含糊,是各个民族各自表明要建国,还是合在一起来一个统一的民族自决呢?并没有说清楚,这也是中英美撕逼,不可能达成一致的必然,有意留下各方解释的空间,留待战后解决,说白了,就是谁的力量大,谁能解决问题。
所以战后中英美一直在撕逼,英美要求建立联邦,中国则抓着民族自决这一点不放,后来英美荷抛开中国,搞印尼联邦,直接触动了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则对应策动成立兰芳、达雅两个共和国,武力破局。
也就是说,在南洋问题上,艾森·豪威尔表面上缓和气氛,提出可以谈判,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让步的意思,但即便如此,艾森·豪威尔还是担心被麦卡锡分子攻击,说他不够强硬。
在一手软的同时,他又来了一手硬,在缅甸问题上,表示美国将考虑承认吴丁伦的缅甸自由政府,同时会采取一切办法,保护缅甸信仰基督教的几个少数民族邦的利益。
艾森·豪威尔很清楚安达曼群出的战略意义,美国绝不可能放弃这个既能威胁中国腹地,又能封堵马六甲,还能辐射整个印度洋的战略岛屿。
而从军事上说,如果分裂缅甸,扶持出一个靠拢美国的自由缅甸,美国就在东亚大陆和南亚次大陆中间扎了一个大楔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吴丁伦的地盘就在印度洋边,补给也十分方便,地理位置又非常好,美国只要提供一些武器,就可以帮助吴丁伦与缅甸政府长期相持......
在缅甸政府公开要求收回安达曼海军基地,并不断压制那几个信仰基督教的少数民族邦之后,艾森·豪威尔就很清楚,美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缅甸政府。
为了争取美国国内保守势力和宗教势力的支持,他只能延续杜鲁门的政策,即便他知道杜鲁门那一套搞法,实在太下三滥,会引起各国的强烈不安,但利益太大了,放弃一些软实力还是很划算的!
当然了,所谓的承认吴丁伦那个草台班子,不过是艾森·豪威尔开价罢了,缅甸若是再敢提是收回军事基地,那我就承认自由缅甸......
相比于对苏俄的寸步不让,对中国的表面温和、实则同样寸步不让,艾森·豪威尔对埃及民众遭受的苦难公开表示了同情。
他呼吁立刻就地停火,坚决反对英国扩大攻势,要求和平谈判解决问题,表示上任之后,会在联合国框架内,讨论苏伊士运河,在保证自由通航权的同时,妥善解决苏伊士运河公司、英国驻军等等问题,他表示可以派遣维和部人。
对于丘吉尔对纳赛尔政府的种种污蔑,艾森·豪威尔要求埃及尊重英国在埃及的"合法"权益,解除党禁、采取西式选举制度,加入英美组织的反 CP 联盟,艾森·豪威尔承诺一旦埃及政府做到了以上三点,他会督促英国撤军,同时将提供援助帮助埃及渡过难关,有资本修建阿斯旺大坝等等。
为了争取阿拉伯世界的支持,艾森·豪威尔还破天荒的表示,西奈半岛是埃及不可分割的领士,表示他上任之后,会想办法促成埃及和以色列谈判解决西奈半岛问题。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最后的反击获得了英国的配合,硬生生夺取了西奈半岛大部分地区,美国对此相当不满意,不过以色列有英国在背后撑腰,就是不愿意撤退,加之国内犹太组织的游说,杜鲁门政府只好不了了之,这件事就拖下来了!
但以色列夺取西奈半岛影响非常大,战后埃及法鲁克王朝的迅速覆灭,诞生了一个民族主义精神强烈的纳赛尔政权,现在纳赛尔政权被英国人欺负成那样了,就是咬着牙不投降,美国人看到了也吃惊不已。
纳赛尔是不是亲 CP 政权,美国人心里很清楚不是,但如果再这么拖下去,对埃及的利益漠不关心,埃及迟早要被苏俄拉走。
美国人同样清楚,英国人对埃及的侵略,以及和以色列的勾结,已经被阿拉伯人民看在眼中,此时的阿拉伯各国对英国已经完全失望,机会难得,一定要乘机驱逐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相比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支持,此时的以色列显得无足轻重,怕犹太人的游说力量很强大,但也必须服从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艾森·豪威尔非常明确的改变了立场,承认埃及对西奈半岛的主权!
而与此同时,为了驯服纳赛尔政府,他也提出了三点要求,这里面也有安抚英国的意思,毕竟美英联盟还是必须说的!
艾森·豪威尔这一番谈话很有意思,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谈他的"和平解放"战略,对外公开发表,而具体的外交战略则放在一个二流报纸上,试探内外的反应。
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属于众望所归,他的外交战略也是美国无数精英研究后的结果,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有些争议,但大方向肯定是极端有利于美国人,基于对他的信任,大部分美国媒体表示了支持。
不过极端反 CP 和亲犹媒体态度就不那么客气了,前者表示失望,认为这位胜利将军反 CP 不彻底,这会让美国怎么样怎么样......
而亲犹媒体就非常不高兴了,很是批评了几句,艾森·豪威尔公开承认埃及的主权,这对以色列实在太不友好了,艾森·豪威尔这个德裔果然不是好东西!
不过此时的亲犹媒体虽然影响力不小,但还没到可以操纵美国政坛的地步,他们的声音被大部分美国媒体的支持声压制住了!
国际上就不一定了,利益受损的缅甸丹威政府,获悉艾森·豪威尔的讲话之后,反应非常强烈,这也不奇怪,若是美国真得承认了吴丁伦政府,丹威政府必然会立刻陷入到危机当中,本来他们还寄希望于美国改变政策,没想过艾森·豪威尔比杜鲁门还过分!
丹威政府一边大骂美国人,一边派人前往中国,一边立刻猛烈进攻吴丁伦,想着在艾森·豪威尔上台之前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不给美国人机会,但此时的吴丁伦集团在获悉美国有可能承认他们时,士气更盛,继续与丹威周旋,缅甸内战继续打着......
另外一个被牵扯的国家苏俄虽然没有直接回应,但塔斯报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也很不客气,嘲笑他是痴心妄想,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牢固着呢
这几年,苏俄一直在僵持关系中寻求松动,主动做了一系列让步,虽然苏俄一直在强调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但钢铁同志也特别强调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过了15到20年的功夫",又开始了新的战争。
说白了,苏俄想的是割据一方的前提下,尽量与欧美缓和关系,打破僵持局面,但艾森·豪威尔的态度,自然不被苏俄所欢喜,美国人要价太过了!
虽然骂骂咧咧,但苏俄从艾森·豪威尔的态度中,已经察觉到杜鲁门时期那种僵硬的对抗应该会缓解一些,这非常符合苏俄的利益,就算美国这边没办法突破,苏俄拉拢多时的法国、意大利也是有机会的!
总体来说,苏俄对艾森·豪威尔那份外交谈话虽然嘲笑,但此时精力都在内部的苏俄,多多少少松了一口气,看来以后的斗争要轻松很多。
无独有偶,中国方面也是这样的看法,谷雨虽然早就猜到了艾森·豪威尔的做法,但还是对这位军政全才的政治家相当佩服,不仅脑子清楚,而且进退有据,比杜鲁门明白多了!
中苏两国同时松了一口气,而此时正在鏖战的英埃两国则同时感受到了彻骨的寒风,丘吉尔感受到的是美国人赤裸裸的鸠占鹊巢,而纳赛尔感受到的是前门拒狼,同门进虎,两人都不由得询问自己,还有必要再打下去吗?
就在各方对艾森·豪威尔的外交战略各有想法之际,艾森·豪威尔也正在和幕僚们交谈,杜鲁门时期爆发的南斯拉夫战争和爪哇战争都证明了一点,美国人想一蹴而就,压制住苏中两国,短时间根本做不到,因为美国军队没有这个能力。
也就是说,美国与中苏两国的博弈,远远不是好勇斗狠的狙击战,而是一场需要从长计议的持久战,在持久战里,谁的财政先垮了,谁就输了大半。
虽然美国的国力比中苏加起来的两倍还要多,但美国家大业大,花费格外大,到了1951年竟然出现了几十亿美元的财政赤字,今年也不例外,这自然让艾森·豪威尔相当担心。
打仗,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但如果不打,只能眼睁睁得看着中苏两国不断切香肠,一步又一步的逼近,这怎么办?他急迫地需要寻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既能达到对抗的效果,又更省钱省力!
恰好此时美国国内围绕着核武器使用问题出现了无数争论,自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内部就围绕核武器的使用分成了两派,赞成派肯定核武器在国防军事上的贡献,反对派则仍对原子弹的实际效果存疑,并认为滥用核武器会毁灭人类文明。
而两派都共同承认一点,即一旦离开了投射工具,原子弹就毫无战略与战术的价值,因此,不管美国制定怎样的核武器方针,都需要考虑除了远程投射以外的情况。
于是,是否要在海外部署原子弹,从而缩短作战反应时间,加强核威慑的效力,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唯有总统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南斯拉夫战争爆发后,杜鲁门便展现出了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他赞成在海外广泛部署核武器,很快,关田、摩洛哥、格陵兰等地纷纷烙上了"准核存储"的标签。
但如此高强度的扩张,却引起了美国军方与原子能委员会的内斗,按理来说,制定有关核武器的军事行动计划是军方的权力,而原子能委员会只负责核物质的生产与研发。
当时的文件规定,军方听命于总统,拥有核武器的绝对使用权。但是,核武器真正的监管权却被握在原子能委员会的手上。
战事当前,两者却矛盾不断,而这恰恰彰显了制度的缺失,主张发展与部署海外核武器,只不过是杜鲁门的个人见解,而非美国正式的战略安排。巧的是,这一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恰好杜鲁门的任期也即将结束。
如此一来,为1950年代的美国制定官方核武器使用政策的重担,便落在了艾森·豪威尔的肩膀上。
就在这时,正在和中国撕逼的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雷福德的提议进入了艾森·豪威尔的视野,雷福德认为,美国没有必要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广泛的部署兵力,因为美军的主要力量还是应当集中在美国本土。
他提出,要以本土为基础,建立更具有机动性的战略兵力,但放弃部署兵力不意味着放弃对抗。相反,美国应该利用一种更有效力的威慑,来应对共产主义的进攻。
毫无疑问,雷福德所提到的这种威慑,就是核武器,虽然中苏两国都有核武器,但中苏两国目前的核载具都打不到美国,而且数量上也远不如美国,要论搞核弹饺子,中苏加起来都不是对手。
于是乎,著多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便应运而生,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这一战略,那便是完全将核武器引入国防领域,在世界各地广泛地布置核武器,尽可能扩大打击报复的范围。
看起来,这是一个简单明了,却又极其疯狂的计划,但事实上非常精明,若是美国人把核武器部署在爪哇岛和马来半岛上,中国还敢在这两个地方折腾吗?如此既保住了地盘,又不至于损耗太多,虽然造氢弹、养氢弹要不少钱,但总比打仗的花费小吧!
在商讨出这个战略后,艾森·豪威尔若有所思的询问即将上任的国务卿杜勒斯,"约翰,你觉得中苏两国会如何应对?"
"俄国人的选择并不难猜,他们肯定也会会疯狂的制造核武器!"杜勒斯很肯定苏俄的反应,但对中国的反应,杜勒斯有些摸不准,"中国的应对则很难判断,他们总是很神秘!"
艾森·豪威尔微笑得说道,"约翰,你错了,中国人已经公开了他们的战略!"
杜勒斯一愣,喃喃说道,"公开了?什么时候公开的,我只知道中国领导人的想法很特别,他们的军费开支一直非常低,以那样低的军费,中国人压根养不起一只战略空军,他们也造不出B36这样可以威胁合众国的洲际轰炸机!"
艾森·豪威尔听完,微笑着说道,"约翰,中国人比俄国人聪明,他们很早就知道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所以他们选择了最高性价比的做法!"
杜勒斯恍然大悟,"中国人选择的是模糊战略,并不对外核武相关信息,让他国不敢轻举妄动,而合众国要做的是,督促中国人公开透明,以此逼迫中国把更多的经费用于军事,以拖延中国的发展!"
艾森·豪威尔笑着点点头,"为了世界和平,各国有义务公开各自的核信息,当然不是现在,而是在若干年后!"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