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谷雨和周恩来同志交代之际,伦敦大英帝国的首相丘吉尔此时的日子很不好过,堂堂的大英帝国竟然连一个小小的埃及都搞不定,一向无比坚韧的丘吉尔竟然缩卵了,大英子民们大为震惊。
在这一场战争前,英国公众不愿接受英国在二战中遭受重创,实力逐渐衰落的事实,还幻想着有朝一日恢复经济,重登世界霸主的宝座,续写"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虽然经济状况不断的恶化,英国的实力不见起色,但是直到战争爆发前,公众仍还相信英国仍然是世界大国,可以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甚至为所欲为,人们也相信政府可以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像在二战中一样,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但战争的失败表明,昔日的强大帝国,已经没办法为所欲为,连核化诈都拿出来了,还是没办法一个殖民地小国,此时英国公众对于英国高大、自豪的形象,对于政府的所作所为也开始产生怀疑,巨大的失落让英国人感到无所适从......
但在丘吉尔看来,现在的局面已经很不错了,虽说逼迫埃及签署城下之盟,迫使纳赛尔下台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实现,但面对甩出核武器这张牌的大英,美国不得不安抚,埃及也不敢把大英彻底惹毛,最终在美国的斡旋下,英埃,埃法陆续达成了协议。
英法两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比如法国,在埃及答应不再支持阿尔及利亚抵抗组织后,法国放弃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大部分收益,在埃及的利益所剩无几。
英国同样损失不小,《英埃同盟条约》被废除,英埃两国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英军放弃亚历山大港的海军基地和运河西岸的所有军事基地,只是在运河东岸保留一个军事基地,驻军不超过五千人。
苏伊士运河的管理,将继续由英法管理,运河公司每年2500万美元的利润,埃及可以获得总收益的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由英法两国分配。
在战争中,被埃及国有化的英国企业,英埃两国将通过友好谈判解决,从运河公司埃方收益中逐年扣除,但必须保证每年至少一半收益提供给埃及方面,英国同时答应在埃及加入巴格达组织之后,给阿斯旺水坝项目提供一定数量的捐赠和贷款......
即便损失惨重,丘吉尔也觉得这一仗打得值,大英只要在苏伊士运河有一个军事基地,就可以为未来留下机会,哪怕这个机会无比渺茫。
作为大英帝国的首相,在有限的国力下,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对得起大英的子民了,而为了保证大英在埃及最后一个军事基地不被赶走,最为敏感的西奈半岛问题并没有达成协议,这也是必然的。
埃及坚持只有在以色列军队完成撤出西奈半岛后,才会加入巴格达组织,他们不可能在国土被占的情况下,不收复国土,反而跑去反什么苏俄;而以色列则坚持埃及必须承认以色列,签署和约,以色列才会撤出西奈半岛,要不然就是资敌。
虽然美国威胁断绝提供给以色列的援助,但以色列还是不愿意屈服,在英法两国的秘密支持下,以色列一直顽固坚持立场,搞得美国政府相当恼火。
美国最后还是做出了让步,不再逼迫以色列撤军,除了美国国内犹太利益集团的疯狂游说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纳赛尔在战争中,表现得太过坚强,美国对纳赛尔政权同样非常不放心,也有心让以色列好好收拾埃及,把他们打服气了,自然就老实了。
这事实上也意味着所谓的埃及加入巴格达组织泡了汤,未来埃及很可能还会靠拢苏俄,不过苏俄并没有掺和这一场战争,而且即便未来掺和了,美国也并不担心,老毛子想进入地中海,先过土耳其这一关再说......
丘吉尔想到这些,觉得自己这一仗虽说打得不怎么好看,但也不算非常失败,心情稍微好一些,而在心情好转之余,他又想到了刚刚病逝的死对头,多少有些感慨。
二战时期的四巨头,谷雨是纯粹的小字辈,其他三人差不多是同辈人,三人之中,他的岁数最大,但罗斯福却最早病死,现在钢铁元帅也死了,他虽然身体还不错,但也老迈得不成样子,即将退出政坛,可以说属于他们的时代即将彻底过去。
虽说与老对头很不对付,在老对手的手下吃了不少憋,但丘吉尔对老对头还是非常认可的,那个家伙确实能干,俄国在他的手中竟然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确实不容易。
所以当听到钢铁元帅病故之后,丘吉尔还是稍稍擦了一把鳄鱼眼泪,既为老对头,也为自己,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个小滑头,若是能带走他就好了,可惜呀,他才仅仅44岁,而且据说身体非常好......:
在即将退休之际,丘吉尔最头疼的是大英帝国未来怎么走,他自然还想继续搞他的三环外交,但经过这一场战争,丘吉尔也基本死了继续复兴大英帝国的心思。
如此一来,三环外交的第一环英美特殊关系从原来的盟友关系,就变成了美国大哥,英国小弟的关系,即便丘吉尔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事
实就是如此,没有美国人同意,英国哪怕拿出了核化诈,也搞不定埃及。
由于关键的第一环出了问题,其他两环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的传统关系,以及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也变得不行了。
英国武力压不住英联邦国家,英联邦国家接下来肯定要一个个跳反,与其他们跳反,还不如英国主动退一步,以政治独立换取保留英国的经济利益,所以一向无比顽固的丘吉尔已经准备让艾登接任后,安排一些容易闹腾的殖民地独立,大英必须退了。
当然了也不是全部退,丘吉尔准备再一次拾起工党的蒙巴萨﹣拉各斯战略,把未来的重点放在南部非洲的经营上。
此时在非洲大陆,中国通过与苏丹、埃塞俄比亚、埃及交好在东非有着很强的影响力,法国在西非,英国会同南非则统治着非洲的东南部,三家还是比较默契的,并不轻易触碰对方的地盘。而在三家之上则是美国,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一步步渗透到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英法两国在非洲的大殖民公司的产出大部分都被卖给了美国,而为了限制中国在非洲的扩张,美国又和埃塞尔比亚交好,每年提供大批援助。
丘吉尔觉得英美在非洲并无太大的利益冲突,只要南非和中国不搞什么么蛾子,长期保持非洲殖民地的影响力还是办得到的。
对中国,丘吉尔还是承袭工党的老办法,用经济利益拉住中国,英国的主要精力在非洲的矿山,这些矿山的收益是英镑最重要的支撑之一。
但大英对继续开发非洲农业,兴趣并不大,丘吉尔准备放出罗得西亚的部分耕地,让中国人开发种地,这也是为了对付南非这个不孝子。
此时南非的执政党南非 KMT 与大英很不对付,不仅在南非内部搞起了种族隔离,又在中南非洲不断折腾,鼓励殖民地独立,试图取代大英在中南非洲的影响力。
虽然英国在南非派驻了战略轰炸机,但若是让南非这么折腾下去,大英最后的家底很有可能会毁在南非手中,所以丘吉尔权衡再三,准备让
一部分不愿意前往中国地盘的华人前往罗得西亚
这些华人是大英帝国忠实的狗腿子,完全可以让他们去非洲继续搞种植园,并开垦矿业,如此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既可以为大英赚钱,又可以让他们招募那些中国退伍兵,帮着镇压黑人,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化中国人与黑人的矛盾,还可以压制南非的折腾!
同时丘吉尔再一次考虑让印度人占比70%的毛里求斯并入印度,让印度人有机会把手收到非洲大陆,以制衡中国,该派人去新德里试探一下尼林......
相比于前两环还有办法,如何处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则让丘吉尔伤透了脑筋,丘吉尔曾是议建立"欧洲合众国",但这个提议没有得到欧洲大陆各国的响应。
而法国是提议欧洲煤钢联合体,并与德国和解,却得到了几个国家的响应,欧洲联合迈出了真正的第一步,英国上下十分不舒服,怎么回事嘛,你们不是应该围绕着大英转吗?怎么自己搞起来了?
受三环战略影响,英国不可能加入煤钢联合体,但又不愿意看到西欧各国一步步抱团,到底应该怎么办呢?丘吉尔想来想去,干脆也拉一个以大英为核心的欧洲小联盟,就算搞不成,也可以推迟欧洲联合的进程。
他又想到了中国,若是这个欧洲小联盟和中国搞得香港经合组织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未来这个欧洲小联盟可以作为东西方发展的纽带,这就需要一个人前往中国牵牵线,艾登还是太年轻了,他上一次的出访并不成功......
就在丘吉尔一门鬼心思考虑未来之际,他的政治对手艾德礼也在考虑未来,随着丘吉尔在埃及的冒险失败,随着苏俄领导人钢铁元帅的病故,一个时代结束了!
不管钢铁元帅身后,谁成为苏俄领导人,都需要首先处理内部问题,而远东那个年青人,该也相当满意目前的收获。
至于美国,艾德礼相信那位战争统帅上台之后,不会轻易发动战争,所以艾德礼认为,未来世界将进入到一个和平发展期。
在这个大英帝国越发衰退的和平年代,英国只能被迫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部,所以艾德礼想当然的以为接下来的英国大选,工党应该比较优势。
不过目前工党的新老交替并不成功,艾德礼准备把工党党魁的位置交给晓治.盖茨克,让他早早树立威信,为接下来的大选上台做准备。
就在艾德礼思索之际,电话响了起来,他接过电话,那一头传来了丘吉尔苍老的声音,艾德礼愈发感到或许该退了......
很快,两个老对头进行了一次交谈,艾德礼接受了丘吉尔的请求,他将开始一趟旅行,此时苏伊士运河的沉船还没有完全捞出来,所以艾德礼需要先去南非,然后前往印度,再是中国,最后是苏俄,丘吉尔希望老对手利用他特殊的身份,观察一下新时代......
就在英国政坛两个老家伙开始筹划未来之际
,英国军队在1952年12月上旬按照协议开始了大撤退,大批英国直接乘船回国,至此纳赛尔的威望迅速上升,通过这一场对英国人的胜利,他不仅成为了埃及的领袖,也成为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领袖!
虽然这一场胜利比不上前世苏伊士运河战争的胜利,但纳赛尔的顽强和大无畏精神获得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拥戴,连原子弹都毫无畏惧,还有什么能挡得住纳赛尔的,只要跟随纳赛尔,阿拉伯人民一定可以获得独立!
不过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纳赛尔也不得不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烂摊子,短短不到两个月的英埃战争,给埃及造成了巨大的苦难,在英国人的狂轰滥炸之下,埃及主要城市、企业遭到了严重破坏,纳赛尔面临着严重的战后重建任务。
而此时埃及局势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矛盾重重的英埃矛盾,在英国人做到大幅度让步之后,大部分得到了消解,而埃以矛盾则变得无比尖锐,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
明眼人都知道,埃以两国就算这一次暂时停战,接下来还是会激烈较量一番,埃及上下此时对以色列人的愤怒已经难以遏制。
连英国人都老老实实退下去了,以色列人竟然还敢霸占西奈半岛,自然要和以色列人打下去,承认以色列,承认个鬼!
事实上,此时此刻的纳赛尔并不愿意和以色列纠缠不清,他有心承认以色列,拿回西奈半岛,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但他根本没办法扭转埃及的民意。
而且纳赛尔也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埃及并没有完全驱逐英国的势力,若是通过战争打跑了西奈半岛上的犹太人,接下来彻底收回英国最后那个军事基地和苏伊士运河也容易得多......
在重回开罗后,纳赛尔又一次找到了萨达特,与他商量接下来怎么办,能够拿到苏伊士运河一半收入,又拿回了大批被英国霸占的企业,虽然还没办法修建阿斯旺大坝,但恢复战争创伤,并变成一定的军工建设还是很有希望的。
问题是中国只愿意给轻武器设备,但要想赶走犹太人,就一定需要飞机、坦克、大炮,到底从哪里搞来这些东西呢?
纳赛尔有些烦躁的说道,"阿梅尔在搞什么,都这么多天了,也没什么大的收获!"
"苏俄领导人突然病故,估计还顾不上他,先等一等吧!"萨达特劝说了两句,然后又提出,"能不能让沙特兄弟代买?要想用好重武器,必须先训练,我听说中国一位战争元帅一直在帮着沙特兄弟训练军队......"
纳赛尔想了想说道,"你去一趟沙特,看看能不能说服他们,哪怕卖不到武器,让中国人帮着训练一些人也是好的!"
两人商量了一番,纳赛尔这才奇怪的说道,
"穆罕默德,有一件事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们埃
及人的数量没有以色列的十倍,也有八倍,他们
为什么敢霸占西奈半岛不放?他们明明知道我们
不可能承认他们,但也没有意愿打他们呀!"
纳赛尔不明白,萨达特也不明白,但有人明白,比如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在和杜鲁门移交权利的他,和杜勒斯谈到了以色列问题,他相当心烦,"以色列的野心太大了!"
杜勒斯似乎早有准备,"以色列人要想生存
,对外扩张是不可避免的!"既然埃及不愿意承认以色列,注定要面临战争的风险,以色列认为还不如赖在西奈半岛不走,他们完全可以沿着苏伊士运河和西奈半岛的山区地区修建几道防线。
到了战争时期,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军就算不支,也可以拖延时间,到时候以军就可以打一打时间差,集中主力先击败周边的阿拉伯国家......
所以对于国土无比狭窄,几乎没什么纵深的以色列而言,拥有西奈半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以色列舍不得让,但这也不是以色列死活不走的根本原因。
在经历了无数年的流浪,还有二战的屠杀之后,犹太人舍不得任何一块他们占据的土地,哪怕为此招惹了人口十倍于己的埃及也在所不惜...
此时刚刚获得胜利的以色列,正在准备一场新的战争,他们已经把目光瞄准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千百年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戈兰高地,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到加利利谷地和叙利亚边境,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六十公里
更要命的是,中东地区地处沙漠地带,干旱严重缺水,而戈兰高地却被称为"水塔",其每年的降水量约500-800毫米,而它的西南
部临近约旦上游的太巴列湖,以色列百分之四十的用水量来自戈兰高地。
可以说,戈兰高地直接关系到以色的生死存亡,但因为法国人一直不愿意走,叙利亚一直拖到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才真正独立,自然也就没有参加第一次中东战争,因此与以色列并无仇怨,若是以色列人无缘无故入侵,很可能会引起国际社会的一片哗然。
但此时形势对以色列人非常有利,这一次叙利亚支持埃及,又是支援这个,又是支援那个,还威胁要掐断以色列的水源,这自然给了以色列人足够的口实。
叙利亚嘴上虽然挺凶,但建国时间不长,军队没什么战斗力,内部斗争还很激烈,法国扶持的建国派和叙利亚战争中的游击队派矛盾重重。
据说这一次对埃及的支援,就是游击队派力主的,但因为法国扶持的建国派牵制,叙利亚一直干看着,并没有任何参战的意思。
而埃及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埃及军队亟待重组,同样没有战斗力,伊拉克则因为与库尔德人旷日持久的战争,军队损失不少,元气大伤,内部各种矛盾还十分尖锐,也无力再战。
而约旦国王侯赛因刚刚即位,此时还没有成年,约旦国内的权力掌握在英国人手中,而这一次战争中,英国和以色列一直站在一起,所以约旦压根没有掺和这场战争。
所以此时抢先动手,一举击败叙利亚,夺取戈兰高地,自然非常容易,一旦得手,以色列就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完全占据主动,不至于被阿拉伯人赶走。
以色列人想清楚之后,一边在西奈半岛构建防线,一边则悄悄得把军队主力转移到以叙边界,准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一举夺取叙利亚。
以色列的动作虽然小心,但怎么也不可能瞒得住美国人,艾森·豪威尔相当头疼,他感觉中东的局势已经失控,他愤怒的说道,"这会把阿拉伯人推到中国人和俄国人一边!"
杜勒斯则不慌不忙,"总统先生,更可能推到合众国一边!"
杜勒斯认为,英国人在中东地区扶持了一批腐朽的国王,随着纳赛尔点燃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浪潮,这些国王已经很难撑得下去。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以色列折腾,狠狠得羞辱阿拉伯人,愤怒的阿拉伯人一定会把这些英国人扶持的国王拉下马,英国的影响力自然会在混乱中迅速消退,这对英国自然是釜底抽薪,马来亚用不了多久就会独立,又没有中东,他们保持苏伊士运河的军事基地又有什么用?
虽然这样做,必然会出现力量真空,不过中国的战略重点在南洋,在中东地区更在意经济利益,只要保证石油供应,可以赚到钱,中国压根不在意中东搞成什么样子,中东越乱,越有利于中国出售武器,以中国人的狡猾,他们绝不会瞎掺和。
而苏俄领导人钢铁元帅刚刚病故,苏俄内部整合好也需要时间,此时很难对外发出声音,加之此前一直支持库尔德人,阿拉伯人不可能迅速信任苏俄,所以此时能填补力量真空有且只能是美国,中苏两国只能靠边站......
杜勒斯的说法看起来理由很充分,不过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就算美国填补了势力真空,美国也不可能帮助阿拉伯人攻打以色列,而一旦阿拉伯人感受不到美国人的支援,他们迟早会靠拢中苏。
面对艾森·豪威尔的疑问,杜勒斯同样不慌不忙,"总统先生,合众国真正在意的只有波斯湾那一圈产油国,而中国人的存在又保证了这些产油国离不开合众国的保护!"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