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333章会谈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7481 2025-05-12 15:06

  谷雨和赫鲁晓夫坐上专车,两人坐下后,谷雨笑着说道,"尼基塔,这一次有四十万北京群众自发出来欢迎您的到来!"

  赫鲁晓夫也是老江湖了,谷雨示好的

  意思太明显了,他的心情更加好,所以他笑着说道,"多谢热情的北京人民!"

  谷雨一向对各种面子工程不在乎,此

  前不管是哪个国家领导人来访,他都不允许搞群众列队欢迎这些面子工程,他倒不

  担心安全问题,而是觉得毫无必要,没有几个人有资格让他组织这样的列队欢迎。

  不过这一次大不一样,既然下决心要给赫鲁晓夫面子,充分满足他的虚荣心以换取更多的东西,自然要舍得下本。

  在组织这一次苏俄高层的欢迎仪式时,谷雨主动提议动员几十万群众,手持中苏两国国旗和鲜花夹道欢迎,并且交代由周恩来同志负责欢迎队伍的总体设计,北京市要做好群众组织工作和几万面国旗,两万朵鲜花的准备工作。

  整个队伍必须分层次,分色彩,分段落,分形状,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上空悬挂彩物,地空呼应,展现出丰富多彩、

  热烈欢快的生动场面。

  公安部也必须做好相应的安保,此时恰好是九大期间,公安部在北京筛查了一轮又一轮,安保问题倒也不用担心。

  就在两人聊天时,国宾车队从首都机场行驶到市区,在停车前,赫鲁晓夫忍不住询问谷雨,"今天的迎宾车很独特!"

  赫鲁晓夫用的是独特,自然是因为这辆迎宾车比不上苏俄的吉斯轿车,也比不上美国赠送谷雨的林肯轿车,整体设计虽然看起来很高档,但差距还是有一些的。

  谷雨笑着说道,"这是我们国内的企业

  生产出来的,虽然比不上贵国的吉斯轿车,但已经相当不错了,能用本国出产的,总比坐着林肯出行好!

  您知道的,我这个人最喜欢的是造东西,若是别人有的,我们没有,我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虽然现在还有一些东西造不出来,但比以前好多了!"

  赫鲁晓夫笑着迎合道,"外国的名牌轿车虽然好,但总比不上本国出产的!"

  虽然这么说话,但赫鲁晓夫也没有想太多,苏俄早就三十年代就搞出了吉斯这样的超强防护型领导人专用车,中国人二十年后搞出一款落后一些的首长专车一点都不奇怪,中国应该有这样的技术实力。

  不过赫鲁晓夫并不知道的是这辆首长

  用车背后的故事,早在一五期间,中央就部署国内各个车厂推出一款高档量产轿车,以对全国和南洋销售,同时推出一款超高配置,具有极强防护能力的首长专车,设定时间期限是1953年国庆前。

  此时,中国各类车企的制造能力有了

  不小的提升,在国外技术人员的支持下,推出一款手工打造的首长专车,虽然有些困难,但毕竟下面一大堆请来的德日技术人员,希望还是有一些的。

  但是要想拿出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量产轿车,难度陡然间增加了无数倍,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出谷雨的意料,有着二十年造车经验的丰田汽车拿出的皇冠高档轿车脱颖而出,虽然总体水平并不算高,但他们是国内唯一拿出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

  而不管是一汽、二汽还是洛车,要么是干脆搞不出来;要么是只能仿制国外,然后稍做一些改变,根本不符合自主知识产权的要求。

  他们之所以拿出竞标车,也是想赌一赌国家的态度,但谷雨的态度很坚定,他也不怕丢人,按照承诺一口气给了丰田汽车六十辆高档首长用车的订单,这些高档

  首长用车将提供给党政领导人并对外赠送给周边国家的领导人。

  这六十辆高档首长用车,丰田事实上也没赚什么钱,但最高层用车使用皇冠,奠定了丰田国内企业业老大的地位,皇冠量产版和丰田中低端轿车迅速获得了大批订单。

  共产党中央领导层虽然心里明白有差距,但当事情切切实实发生之际,还是难以忍受,所以评比之后,国内的宣传部门根本没有宣传,也不知道怎么宣传......

  而总理廖德华,主管副总理李强,还有即将上任的副总理李贺等领导层如同

  触电一般,纷纷走访国内各个汽车企业,表示了关心,虽然嘴上没说什么,甚至还安慰了一番,但各个汽车企业都感受到了泼天的压力。

  毕竟基础不行,第一次干不过还情有可原,但十年之后的第二次评比,要是还干不过,等待着各家单位的是什么,可想而知,关停虽然不会,但并转的可能性很大,谷书记在提升效率的问题上,从来都不手软,投资那么大,或许不会关停,但并转的可能性非常大。

  即便是现在,压力也很大了,丰田获胜之后,订单越来越多,同时获准可以进行新一轮扩张,而失败的各家则被要求先完成消化,想再扩张,根本拿不到计发委的新批文......

  接近北京城,谷雨和赫鲁晓夫换乘敞

  篷车,进入夹道欢迎队伍时,万众欢腾,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口号起伏,翩翩起舞,花束跳跃,彩带舞动,花球窜动,花环摇摆,花瓣飞舞,国旗飘扬,彩旗招展,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如画如图的场面。

  此时得到了精心照顾,还没有病故,但已经因严重高血压退休的丰田喜一郎先生正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这位杰出的汽

  车人似乎心有所感,他慢慢来到窗边,他首先看到的是窗户外站着的中国公安,随着视线的延伸,他慢慢看到了外面热热闹闹的局面,他知道自己一生的骄傲丰田皇冠应该就在车队当中......

  中国的首长专车用的是丰田的皇冠,对丰田是好事,对中国同样是好事,但对战败被拆分的日本......今天的结局真是想都想不到呀!

  虽然人未老,但已经相当憔悴的丰田喜一郎先生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每当他想起父亲的临终遗言"我搞织布机,你搞汽车,你要和我一样,通过发明创造为国效力。",丰田喜一郎先生都会感觉到人生的无常。

  随着丰田汽车在中国日久,随着越来越多的丰田人习惯了中国的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现在丰田,随着中国领

  导人毫无歧视,果断选择丰田汽车作为领导专车,丰田喜一郎知道,丰田汽车会慢慢变成中国的一部分。

  而这一切还是他积极推动的,只有融入中国,丰田家族和他热爱的汽车事业才有未来,他根本没有选择!

  丰田喜一郎先生苦笑的摇摇头,慢慢离开窗前,回到了病床上,就在此时,病床的大门被推开,左信介带着女儿左洋子,提着一篮子水果,来到了病床前。

  左信介询问道,"丰田君,身体好些了

  吗?"

  丰田喜一郎笑着点点头,"多谢岸信君的关照,已经好多了!".

  "这可不是鄙人的关照,丰田君,对您的治疗来自于谷主席的指示,他还专门为您组建了一个医疗团队,负责您的健康,

  请您务必要保重!"

  丰田喜一郎很吃惊得说道,"竟然是谷主席的指示?鄙人太荣幸了!".

  左信介笑着说道,"谷主席一贯坚持中日亲善......嗷,不是,是中日一体......"

  丰田喜一郎听完有些苦笑得摇摇头,不知道怎么回复好,而左信介也相当尴尬,反倒是中国媳妇左洋子更能适应现在的局面,毕竟在她的成长历程中,日本面对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什么优势,一直挺憋屈得。

  左洋子娇笑着解围,"丰田叔叔,父亲,中日亲善就是中日一体,这是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这一天迟早会出现,法德世仇不也成为了盟友吗?".

  "洋子说的是,中日一体才是最符合日本的未来,日本一个岛国,要想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和东亚大陆融为一体,也只有融为一体,才可能再次统一!"

  丰田喜一郎听完,沉默得点点头,日本被分裂之后,虽然美国人控制着日本主体部分,但日本已经沦为中美对抗的前线阵地。

  鉴于中国已经在本州岛成立了扶桑省,未来的日本要想真正统一,只能指望中国击败美国,全控东亚地区。

  至于另外一条路,美国击败中国,把中国势力驱逐出日本,那对日本而言,不仅不是幸事,反而是灭顶之灾。.

  因为日本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人绝不可能撤出日本,宁愿用核武器把日本夷为平地也绝不会答应,所以加强中国的力量,事实上就是为可能的日本统一而战,无数在华日本人都是用这样一条说法说服自己为中国人效力......

  左信介见丰田喜一郎点头,笑着说明

  了来意,丰田喜一郎得了高血压,不能长时间工作,但他作为工业专家,却极得谷雨欣赏,还跟左信介说,让他去看望一下丰田喜一郎先生,若是他身体有所好转,希望他可以担任中国工业部顾问,指导中国的工业建设。

  丰田喜一郎听完之后,有些纳闷,他用手指着窗外,"中国和俄国走得越来越近,真得还需要我们吗?".

  "谷主席从来都不信任俄国人,即便有

  合作,也是很有限的!"左信介摇摇头,"丰田君,这么多年下来,您应该明白谷主席的想法!"

  "虽然明白,但鄙人总觉得有些奇怪,俄国比日本强大了很多很多!"

  "呵呵,等您和谷主席熟悉了,自然就明白了!"

  就在左信介看望丰田喜一郎之际,谷雨和赫鲁晓夫等人走下了敞篷轿车,与群众互动了一番,赫鲁晓夫深刻感受到了中国表现出来的友好,心情更加好了!

  互动一番之后,车队继续出发,来到了中南海勤政殿下榻,很快谷雨等共产党高层和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等人就开始了会晤。

  会晤的气氛同样非常友好,双方回忆了过去的美好,有憧憬了一番未来,谷雨也非常坦诚,"我知道贵党已故的钢铁同志对中国党和我本人有一些误解,我也需要解释一下,这是贵我两国的国情不同决定的。

  贵国更加发达,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很快就将走向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或许过不了多久就会走向共产主义。

  我国比较落后,人口太多,人民受教育程度太低,又有太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历史,必须要走一段新民主主义道路,要是太着急走社会主义,很可能要栽跟头。

  贵我两党虽然道路稍微一些不同,但都通向共产主义的光辉坦途,这个决心我们从来都没有改变过,也请苏俄同志放心

  谷雨吧啦吧啦说了一番,陪同在他身

  边的周恩来、廖德华、李强等同志总觉得怪怪的,谷雨竟然说苏俄很快要走向更加发达的社会主义,很快走向共产主义,这怎么可能?谷雨同志为什么这么说?为了投对面的赫鲁晓夫所好?还是什么别的

  原因?

  谷雨解释的话赫鲁晓夫未必相信,不过他听到谷雨提到苏俄会很快进入发达社会主义,甚至离共产主义不远,却正中赫鲁晓夫的下怀,赫鲁晓夫就是这么想的!

  赫鲁晓夫一直认为只要努努力,到六十年代,基本解决了群众的住房问题,再把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规模提上去,达到美国水准,苏俄完全可以提一提发达社会主义,甚至三十年内进入共产主义都是很有希望的。

  所以赫鲁晓夫做出了十分积极的回应

  ,甚至当着中国同志的面,喊出了苏俄只需要三十年时间,就可以步入共产主义,同时希望中国共产党十年内进入社会主义,五十年内进入共产主义,这让共产党高层大为震惊,这家伙在信口开河,这种话也敢说?!

  经过谷雨这么多年的调教,尤其是见识过美国的繁荣后,中国共产党高层大多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相当漫长的生命力,最起码现在的美国欣欣向荣,根本看不出一点衰落的迹象,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很有活力的,没到真正退场的时候。

  连资本主义都还在高速发展,中国的

  新民主主义肯定要做很长一段时间,具体多少时间,大家也说不准,目前党内共识认为谷雨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实现,应该可以向社会主义过渡了,但这个三步走什么时候实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乐观的认为每个阶段十年时间足矣,也就是说谷雨同志退休前,应该可以向社会主义过渡,而大多数人则认为时间更长,最起码要比美国强大吧,咱们总不至于三十年内就超过美国吧?

  这一类的争论时不时出现在报纸杂志上,谷雨没有在公开场合回应过,大家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反正现在先实现三步走战略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问题以后再说

  但苏俄就不同了,此时苏俄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认为苏俄离共产主义已经不远

  了,某种意义上,赫鲁晓夫提三十年,他甚至都觉得自己很保守了。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意识形态,事实上十分复杂,简单说1939年之后苏共党组织在苏联国家日常管理与政治生活当中,地位和重要性直线下降,乃至1942年马林科夫提议要解散苏共,钢铁同志对此表示了赞同。

  虽然在党代会上没能推动解散苏共的决议,但是将苏共的地位与权限大大降低了,苏共党组织只剩下三个职能,即:宣传、意识形态研究和人事任命。

  这并不是说钢铁同志是叛徒或是要建立独裁统治,而是领导国家实际运作的职能与权限彻底转移到部长联席会议那里,在新的模式下,钢铁同志也并没有进行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独裁统治,部长联席会议内部同样存在各种争论和妥协。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用中国常用

  的一个说法叫做"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就像钢铁同志自己在相关会议上说的那样:党在过去的历史阶段,宣传了革命,教育了人民,发动并且领导了革命,然后又保卫了革命政权。

  但是现在已经是新的时代了,国家进 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有了新的任务,而新的任务是建设工业化的国家,发展生产力,不能再用旧的思想,旧的组织,旧的办法去做新的事情,完成新的任务了。

  作为这一事件的余波发生了两件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既解散共产国际和撤销军内政委。而二战结束前后,大量新提拔

  的将军们已经没有党员身份了(2500个将军当中的四分之一),在地方和工业领域中新提拔出来无党员身份的干部比例更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因为苏俄在

  四十年代,工业社会建设初步完成,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更加复杂,又因为计划经济的特殊性,管理这样的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复杂。

  而传统党务组织出来的干部普遍学历不高,会引用一些马克思和列宁的教条,开大会领人喊口号,这样一旦涉及到复杂任务,如怎么修建一个工厂和怎么把机器安装起来让他们正常运转,就不知所措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红还是专"成了一个矛盾问题,苏俄国内党与政两大系统的矛盾日益加深,产生的一系列的后果对苏俄历史走向影响深远。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内也遇到了同样

  的问题,谷雨经常念叨革命和建设不同,也是这个问题,不过谷雨的做法与钢铁同志压制党务干部,搞党政分家完全不同,他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谷雨的做法与苏俄恰恰相反,他坚决推动专业干部入党,不断扩大党的基本盘,同时他坚决反对任何弱化党,搞党政分家的想法,党政一体,党就是国,国就是党。

  在中国的党政体系下,党是最终的决策者,政府不仅只是执行者,事实上还是党的一部分,党的负责人是无可争议的老大,而随着第二书记越来越多,政府老大慢慢变成了老三,地位更低了!

  与此同时,谷雨仿效军队系统,在国企和专业部委搞起了双首长制,既然一时做不到又红又专,那就是把红和专放在一起,就算有这样那样的斗争,也不至于把党的招牌给拆了。

  即便如此,谷雨还不放心,他又拼命拉拢提高军队影响力,党内在这个特殊时期,逐渐形成了三角模式,他是党军一体,而国务院总理廖德华根本没办法挑战,这自然就稳定多了。

  可苏俄就不行了,钢铁同志在世还能压得住党政矛盾,钢铁同志一死,党政矛盾就再也压不住了,赫鲁晓夫联合其他中央主席团成员干掉了贝利亚之后,他需要再进一步,他能借助的自然只能是党务干部。

  赫鲁晓夫的办法很简单粗暴,首先是加工资,他不断提高干部的待遇来收买人心,很多人都知道钢铁时代的党政干部们,除了固定工资外,还有包在信封里下发的奖金,一般达到工资的三四倍。

  有人据此说这是钢铁时代干部们贪腐的证据,实际上这笔奖金是有下发规定的至于说是否脱离了群众,当时苏俄工人们除了工资外,也是有额外劳动奖金的,很多情况下也是基础工资的三四倍,所以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而赫鲁晓夫在1953年五月下发文件,要提高干部待遇,不仅是增加金额,而且还是要把领取干部奖金和福利的范围扩大

  ,包括家属也可以申请。

  此举很快遭到马林科夫的强烈批评与反对,下发文件要求规范奖金领取的金额和范围,虽然马林科夫的意见经过激烈争吵获得了通过,但赫鲁晓夫在加工资,马

  林科夫不愿意加工资,两相对比,马林科夫的人望自然进一步下降。

  赫鲁晓夫争权的手段很高明,正面提高干部待遇不行,他仍旧找出变通手段给自己收买人心,既把过去的统一涨工资改为申请涨工资,由干部和家属们自己写申请,说自己家庭困难,有孩子父母要养,请组织发给贫困补助,或是提供各种福利

  补贴诸如疗养医疗等等。

  赫鲁晓夫很狡猾,凡是党务系统报上

  来的申请,都很快获得通过,而通过政务系统报上来的,则审查严格最终多数无疾而终,两相对比之下,马林科夫的声望更

  是持续下跌,根基愈发不牢,没有党务干部的支持,马林科夫即便是中央组织委员会的委员,人事任免权还是被赫鲁晓夫一步步夺了回去......

  与此同时,苏俄党务宣传系统不断抬高列宁的地位,最终形成了"列宁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这种刻板印象,那么既然列宁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列宁时代的党才是国家权力中心,现在是不是应该恢复这一"历史正义"了呢?

  但问题是在二战刚刚结束的1946年,刚刚经受了失业危机的党务干部们对自己所处的状态担惊受怕,为了改变局面,他们在日丹诺夫的领导下,进一步高举马列大旗,马列一些论断无限制的进行延伸到其不能覆盖的领域,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李森科折腾生物学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最终在苏俄形成了马列主义的教条化,庸俗化乃至宗教化,这一趋势在钢铁同志去世后愈演愈烈,背后在相当程度上也隐藏了赫鲁晓夫以及党务干部们借此夺权的目的。

  但随着马列主义的教条化,庸俗化乃至宗教化,有些骨子里面的问题就没办法解决了,因为苏俄从建立那天起就有重大的危机。

  这个危机就是马克思和列宁都教导要建设共产主义,但是关于如何建设共产主义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过渡阶段讲的是很少的,普遍认为这个过渡阶段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

  这一严重问题在钢铁时代并没有得到解决,乃至他去世前几个月还在念念不忘"没有新的理论我们必将灭亡",最终一语成谶。

  赫鲁晓夫的支持者当中相当一大部分都是党组织中激进的"跃进派",就是要加快进程过渡到共产主义,至于说怎么办?

  你们是傻瓜吗?书本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做,不就能建成共产主义了吗?现实当中哪些东西和书上描写的共产主义不一样的,我们按照书本上描写的改了不就行了嘛?

  在这种氛围下,苏联国内政治主导权逐渐向充满热情的本本主义份子手中倾斜,而技术专家与经验丰富的行政干部们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这意味着什么,前世苏俄的悲剧就是证明......

  偏偏赫鲁晓夫自己根本意识不到问题,他甚至很坚定的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的共产主义者,而谷雨今天这番对话事实上也是在试探,听完了赫鲁晓夫的回答后,谷雨的嘴角中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

  很显然,赫鲁晓夫还是那个赫鲁晓夫,或许过不了多久,苏俄就会取消农业的自留地,就会一步步压制住中央计委,乃至于把计划经济搞乱,而没有了这些,又不搞市场经济,苏俄最终的混乱就不可避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