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82章百团大战之调整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5898 2025-05-12 15:05

  武藤大将听完了岗村副参谋长的汇报之后,就知道他的方案行不通。

  必须承认岗村的方案很有远见,他也预见到了四路军的致命威胁,但岗村的考虑纯粹是军事上的考虑,并没有考虑到政治问题。

  武藤大将不由得想起了三个月前的5月15日,就在那一天,数名海军下层军官为首的政变者冲进首相官邸,刺杀了首相犬养毅。

  如此明目张胆地刺杀国家首脑,放在哪个国家都是大罪,但邪门的是,这批政变者居然受到日本国民的广泛同情。

  主审该案的法官累计收到了超过100万份来自全国各地的请愿书,其中还包括11根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手指头-新泻县11名青年断指明志,表示愿意替受审的11名被告抵命。

  如此汹涌的民意大合唱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小伙子们杀犬养毅杀得好,谁让这卖国贼要把满洲还给中国?

  五一五事件的起因得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谈起。

  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打了日本政府一个手足无措,当时执政的若规礼次郎内阁根本无力应对这一突发局面,赶紧退位让贤了。

  接替他当政的就是这个犬养毅,这位老政治家在此时的中国有点贤名,因为他跟国父孙中山是多年的老朋友,曾经卖房子卖地凑钱支持孙中山闹革命,辛亥革命时甚至还亲自去过武昌。

  老先生对中国这么好倒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因为他比较认得清国际大势。

  他知道以日本的国力想一口吃下中国有点难度,就算吃得下,其他列强也不会答应,既然如此,就不如支持一个与日本关系友善的中国政府,共同繁荣东亚。

  这就是所谓的亚洲主义。

  秉承这种观点的犬养毅当然把九一八视作一个麻烦,因此上台之后立刻开展对华秘密谈判,想尽快了结此事。

  犬养毅的想法很有远见,但无奈当时的日本民意却不支持这么干,九一八之后,东京街头成天都在搞祝捷游行,庆祝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赫赫武功。

  民众对侵略如此狂热也不是本性使然,而是因为穷疯了。

  一战之后,日本表面上成为世界五强之一,但这个花架子背后,日本老百姓却穷得一塌糊涂,穷到不得不把年轻女孩成批送到南洋卖淫来补贴家用的地步。

  在日本,强军这个理念是不能被质疑的。

  既然军队不能裁,就只能让他们出去抢点生存空间,所以在九一八事变前,占领中国东北几乎是所有普通日本民众热盼的民族利益。

  在对华秘密谈判的风声走漏以后,面对举国飞来的板砖,犬养毅首相思虑再三之后,做了一件之前历任首相都不敢做的事情:

  他列出了一个含有30多名问题军人的名单,将名单上交给天皇,要求其动用权威让军部免除他们的职务。

  但上奏天皇后第三天,此事就又鬼使神差地走漏了风声,恼羞成怒的军人们立刻发动了五一五事件。

  犬养毅命丧当场,日本就此开始了向着军国主义的狂奔。

  当时,政变军人们是唱着为这场政变专门写的《昭和维新之歌》冲进首相官邸,歌词中有言财阀只知夸富贵,谁怜民生真哀悲,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要替天行道。

  而犬养毅在面对枪口时出奇地冷静,居然对军人们说了句“坐下来好好谈吧”但是对方只是简单地回了句“废话少说,开枪!”

  就将首相“就地正法”了。

  可以看出杀人者在行凶时十分理直气壮,跟一个国人皆日可杀的“卖国贼”确实没什么废话可以多说。

  这一场杀害首相的政变的结果就是在同年五月二十六日成立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举国一致的内阁,日本政党内阁时代结束。

  犬养毅首相用血的代价,赤裸裸的告诉日本政界,文官政府已经没有办法控制军方。

  作为大正年代日本陆军最强有力的领导,武藤大将虽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但他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十分惋惜,他心里很清楚,犬养毅首相的政策是正确的。

  中国国土面积太大,人口太多,日本这个弹丸小国根本无法掌控。

  中国与日本交手的情况下,想要战胜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前期是一边倒的胜利,但是如果长期拉开战线,那么日本必败无疑。

  这一点从四路军到处散发的《论持久战》就完全看得出来,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完全看穿了日本的弱点。

  而四路军这一次的百团大战也用铁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人已经找到了对付日本侵略的办法,那就是十分坚决的破坏日本的统治秩序,想法设法增加日本的控制成本,让日本的侵略得不偿失。

  在这种情况下,武藤大将的看法就是日本应该适可而止,当然对于已经吃下的东北,武藤大将自然绝不可能放弃,也不敢放弃,不过他认为应该以宽容政策来控制东北。

  武藤大将很清楚,热河必须拿下,伪满洲国的国土也应该扩张到热河,非如此没办法巩固日本在满洲的统治,但绝不能在东北还没有巩固前,就扩大对中国的侵略,那样会更严重的刺激中国人的抗日决心。

  要想执行岗村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作战计划,日军现在的兵力不够,大量日军被义勇军牵制,岗村的方案相当于暂时放松对其他各路义勇军的打击,先集中兵力快速解决热河,好关门打狗。

  确实,岗村说得没错,汤玉麟部毫无战斗力,面对帝国军人的冲击,一定会一败涂地,但四路军呢?

  这帮子早已经看穿日本虚弱本质的中国人,会那么轻易的退让,让日本人轻松的控制热河吗?

  不可能的。

  他们在平原地区都能那么折腾,在山区肯定会更加折腾,到时候日本一时半会消化不了热河,这一头各路被断了后路的义勇军又拼命折腾,麻烦就大了。

  更可怕的是,这帮子后路被断、面临被围剿的四路军要是不退反进,乘着日军主力大规模入侵热河的时机,向日军防守薄弱的铁路两厢大规模渗透,日本人反而会弄巧成拙,经济利益必将蒙受重大损失,这是日军绝不能接受的。

  还有国民政府和张学良,他们对失去东北心里已经接受,但日军一旦冲到长城一线,威胁中国旧都北平,中国人还能忍耐下去吗?

  他们一旦增兵热河,到时候被动的只会是关东军。

  当然了,要想执行岗村方案,也不是没有其他办法,那就是继续增兵,但目前的日本政府根本没办法在满洲增加太多的驻军,没钱!

  要不然犬养毅首相至于签署限制海军军备的协定吗?

  日本人又要发展海军,与美国在太平洋上争霸;又要扩大在东北的侵略,国力根本吃不消,所以岗村确实看得很准,也顾及到了长远,但他的方案太激进,不可取!

  作为关东军司令官,武藤大将不可能接受岗村的意见,他能做的只能是稳妥考虑,要先易后难,首先应该大规模加强对北宁线、沈大线、南满线等关键铁路控制,防止四路军继续破坏这三条核心铁路,保住命根子;同时日军机动部队全力以赴,首先扫荡东边道和辽 南其他各路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这些人属于地方民团性质,战斗力很弱,在强大的日军精锐部队面前不是对手。

  这些义勇军被消灭之后,日军就隔开了四路军和其他义勇军的联系,等南面完成扫荡之后,日军转移转移到北面,击败张学良在黑龙江和吉林一带的驻军,完成对黑龙江、吉林的实际控制。

  等这股子势力消灭,彻底稳固内线之后,各路日军可以动员起五万以上的精锐力量,先北后南,彻底击败和消灭四路军,这个时候才是执行岗村方案的最佳时机。

  当然日军这样的做法,相当于把四路军放在最后镇压,很可能会让四路军进一步膨胀,不过武藤大将并不以为然,作为职业军人,他很清楚军队不是扩大得越快越好。

  四路军扩大过快,战斗力就必然下降,这对日军接下来的行动,反而是好事,当年曹操攻打关中,听说西凉的援兵一个接着一个,不怒反喜,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四路军虽然有不错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指挥,但其本质还是民团,即便在辽西一带扩大影响力又如何,辽西不地方并不大,日军只要控制了铁路线,堵住四路军扩张的空间,四路军就翻不了天。

  武藤大将制定了镇压义勇军的方案之后,很快日军就停止了这一次有些盲目的大扫荡,纷纷回守辽西铁路沿线,修复被四路军破坏的铁路。

  日军根据义勇军的战斗力,增加了铁路巡逻队的规模和火力,这样即便被中国军队围攻,周边的日军也可以迅速增援,不至于被消灭。

  而对北宁线辽西走廊这一段,武藤大将直接收缩了日军的防守,日伪军收缩到绥中、锦西县城之中,依靠城墙防守。

  日军甚至直接放弃了防御铁路一线,反正短时间内,北宁线想恢复通车也没那么容易,这么狭长的地段,四路军捅一刀就跑,日军反应不及,在消灭四路军之前,继续在这一地区失血,不符合关东军的战略利益。

  而对于彰武到通辽一线铁路,日军同样有些鞭长莫及,不得不把主力收缩到通辽和彰武,形成了两个拳头,卡住了要点,但日军这样做,自然就放弃了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控制。

  日军在辽西收缩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大对其他地区,尤其是东边道和辽南义勇军的镇压,这一地区的义勇军直接威胁满铁各大矿产,必须首先消灭。

  狡猾的武藤大将甚至让日军开了几个小口子,让这帮子中国人往辽西逃窜,所谓堵不如疏,你把所有的口子都堵住了,义勇军不拼命都不行,但是你留了一条活路,这些人十有八九会逃走,这样日军的阻力就小了很多。

  在驱逐消灭有胆量反抗的中国老百姓的同时,日军也开始大力扶持那些投靠日军的汉奸土匪,以华制华,这是日军的老套路了,自然轻车熟路。

  对于武藤大将的战略,岗村少将虽然有些异议,但还是服从指挥,并具体负责执行。

  岗村之所以如此乖顺,一是日军上下级关系森严,即便与他的思路有所不同,也需要执行;二来,武藤的做法他也考虑到,属于非常稳妥的做法。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岗村少将对四路军有一种深深的不安,这帮子脑子很清楚的家伙很难对付,还是要消灭在萌芽状态比较安全,要不然他也不会提出那一个比较冒险的方案。

  武藤大将在做出决断后,还比较担心岗村会不会有想法,甚至还找他谈过话,精通人情世故的岗村自然十分感激司令官的器重,表态一定会尽心尽力,尽快消灭各路义勇军。

  就这样,东北各路义勇军最艰难的日子已经到来,而就在日军调整部署的同时,四路军同样也开始调整部署,一来是为了打击汤玉麟做准备,二来也是因为日军收缩之后,四路军再盲目冲击铁路线已经不划算。

  这样一来,这一次百团大战就进入到第三阶段,那就是拔除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战略据点。

  本来刘伯承和陈赓并不想打第三阶段的战斗,不过谷雨认为有必要练一练兵。

  部队打了一个多月的游击战,实力提升了不少,但接下来要偷袭汤玉麟,需要拿出一些战果,堵住国人的嘴,所以最好是首先收复一两个县城,这样政治上比较好交代。

  另外四路军攻打汤玉麟属于大兵团作战,但四路军从游击队到正规军也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最好是打一场大战,验证一下战斗力。

  本来谷雨想拿下彰武,不过日军又一次在彰武增兵,让他的想法彻底泡汤。

  目前彰武竟然驻扎着日军一个大队,日伪军加起来达到了五千人,这样的防守强度,四路军自然打不下来,不仅仅打不下来,阜新还要开始大撤退。

  随着日军不断增兵,阜新各个煤矿都已经停工,矿工从军,同时全力拆除各种设备,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日军只是据点防守,并没有进攻阜新的意图,所以四路军总部讨论了一番,决定继续拆除阜新各种设备,毕竟阜新和彰武太近,鬼子抬脚就可以过来。

  另外,四路军总部也下令第四纵队两个旅化整为零,迅速转移到热河境内。

  收到命令后,何孟雄和旷继勋两位同志率领孙德胜的骑兵旅三千骑兵,高鹏振的第九旅三个主力团,两个新编团六千多人,分成多部,分散转移到阜新北部地区;第四纵队集中之后,第四纵队将穿过蒙族聚居区,沿着科尔沁沙地的边缘地区向西北方向前进,他们的 任务就是迅速挺进到赤峰周边,在赤峰工委的配合下,消灭汤玉麟部一个旅,并攻占赤峰。

  虽然辽北军区的野战部队被调走了,但此时的辽北军区同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杨靖宇和曾中生两人将领导军区部队,坚守辽北。

  这个时候东北的人力资源实在太丰富了,各种枪支也多,吃惯了苦头的旷继勋、曾中生两人,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富裕,自然就把鄂豫皖练就的本事完全用上了。

  两人上任之后,辽北军区迅速整合了辽北军区分散在各县的独立团和区中队等二三线武装,不断收集各种武器弹药,同时不断围剿土匪锻炼部队,通过与土匪的战斗,迅速拉起了四个独立团。

  百团大战期间,这四个独立团与主力配合,通过破袭战和反扫荡锻炼队伍,战斗力提升的同时,兵力也不减反增。

  目前这四个独立团已经发展到五千多人,更关键的是,战斗力还不弱,打鬼子暂时还不行,但在主要指挥员的以身作则和带头冲锋下,打张海鹏的伪军一点都不含糊。

  这段时间,在内线作战的四个独立团,通过零敲碎打,打掉了张海鹏整整一个团八百多人,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

  利用张海鹏这位运输大队长的增援,辽北军区已经发展到三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竟然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只枪,还有一个机炮连;另外辽北军区又重新组建了几个独立团,因而就在第四纵队被调走之后,辽北军区迅速组建了一个独立旅,一个骑兵团,继续在辽 北地区开展游击作战。

  这样一来,辽北军区就提前达到了谷雨的要求,主力部队已经发展到一万五千人以上,这里面两位鄂豫皖的同志起到了关键作用。

  谷雨得到汇报之后,沉默了一会,下定决心重用旷继勋、曾中生两位同志,战争时期,能打的人必须优先使用,就算有些缺陷也必须重用。

  旷继勋被提前转正,提拔为第四纵队司令员,按照谷雨的计划,第四纵队攻克赤峰后,与赤峰留守部队,整合出两个步兵旅。

  同时谷雨下令组建重组辽北工委和辽北军区,曾中生同志为书记,辽北军区下属的野战部队改编为辽北支队,杨靖宇同志为支队司令员,曾中生同志为支队宣传委员。

  为了鼓励曾中生同志更好的工作,谷雨决定空出第七纵队的番号,希望他们可以在今年年底前,拉出一个新纵队,装备差一点不要紧,必须有鄂豫皖红军的彪悍!

  当然了,不打阜新,并不代表四路军不打别的县城,说到底日本人还是太骄横了,他们即便被迫收缩,但还是舍不得割舍绥中和锦西两个县,两县日伪军的总兵力不过两千人,而且还分守两县,这样的分散之敌不打简直对不起自己!

  当然在辽西走廊这样的地方,打这样的攻坚战,而必须想办法阻击锦州敌人的快速援助,在平原地区打这样的阻击战,对四路军是非常大的考验。

  不过思前想后,谷雨决定集中主力,狠狠啃鬼子一口,同时操练一把攻坚能力和阻击能力。

  要是日军动作太快,突破了阻击部队,主力就撤退到山区,反正地形决定了,四路军不会被全歼,怕什么,打就是了,就这样百团大战的高潮,锦西收复战开始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