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75章 斗争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9047 2025-05-12 15:06

  中苏两党都有国家安全委员会,但性质完全不同,中国的国安委是外交、情报和经济等诸多部门的协调机构,由党的最高领导人担任一把手,并负责召集开会,这与美国的国安委比较类似,只是国家领导人有关安全政策的统筹、协调、参谋机构。

  外交部长一般兼任负责这一领域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并担任国安委办公室主任,负责执行国安委全会的各项决策,鉴于外交部长事务繁忙,不可能管得那么细致,同时设立一位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并直接负责情报机构的协调,由中办一位副主任兼任,目前负责人为出身东北的邹蕴华同志。

  按照规定,邹蕴华同志只是协调情报部门工作,并无领导和控制中央社会部(另外一张牌子是国家安全总局,是对外情报机构)、总参二部(军事情报部门)、公安部反间谍部门、中央对外联络部(党际情报组织)、国务院办公厅第二处(经济和科技情报局)、中央边移委调查局(负责边疆、民族、宗教等情报收集和反特行动)等诸多情报机构的权力。

  但即便如此,作为总协调人,邹蕴华同志还是耳聪目明,权势很重,所以他直接向谷雨负责,可以不经任何通报见到谷雨,必要时也可以列席中央局和常委会会议,但他却不是中央委员会成员,党内地位不高,属于典型的位卑权重。

  这既是谷雨的制度设计,也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不会给予情报部门太重的权力,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但中国复杂的现状和冷战的特殊国际背景又必须设立强大的情报机构,最终就形成了这样一套配置情报部门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开,同时限定情报机构负责人的政治地位,还设立了多个平行的情报机构互相牵制,虽然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内斗,但相比于情报机构乱来,损害国家政治体系,那就强得不是一点两点。

  而苏俄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则不同,其是对外情报工作、反间谍工作、国内安全工作和边境保卫等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总人数高达几十万人,是一个凌驾于党政军的超级机构,它只对苏俄中央主席团负责。

  虽然贝利亚死后,那个庞大的内务部被一分为二,并且大量裁剪人员,裁撤机构,口碑也慢慢好了起来,被认为是作风低调,行事隐蔽,但克格勃事实上还是拥有着巨大的权力,更夸张的是,克里姆林宫的守卫部队也属于克格勃下辖部队的范畴。

  这一切也让克格勃主席谢罗夫成为了莫洛托夫预谋政变最大的拦路虎,莫洛托夫必须想办法控制住谢罗夫,但政变发动前又不敢惊动他,万一被谢罗夫察觉,狗急跳墙,利用克格勃对克里姆林宫的控制权把他们抓起来就麻烦了。

  所以莫洛托夫的计划是在会议上逼着赫鲁晓夫辞职,同时让人拖住已经来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谢罗夫,一旦赫鲁晓夫被逼让步,就第一时间拿下谢罗夫,控制卢比扬卡。

  谢罗夫是军人出身,作风也更类似于军人,对领导情报机构并不是很精通,他也不懂外语,他在驱逐了一大批贝利亚的老人后,填补上来的新人都不怎么样,不过由于谢罗夫在乌克兰期间,与时任乌克兰党的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密切关系,使得他成为了赫鲁晓夫信任的安全人员。

  所以谢罗夫很轻易的就被骗到了克里姆林宫,但密谋者的人手有限,在没有得到中央主席团签发的命令前,根本不敢抓捕手里有枪,同时带着多名警卫的谢罗夫,只好围绕着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不断和他纠缠争取时间,等待中央主席团发布的命令。

  也就在谢罗夫被这些小事纠缠,有些不耐烦之际,察觉情况不对的勋宗在得知谢罗夫也在克里姆林宫之后,立刻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看到勋宗出现,正在和谢罗夫交谈的克林姆林宫工作人员脸色骤变,这更让勋宗感到不安。

  勋宗也不废话,“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中央书记处有事找您,请立刻跟我离开!

  工作人员着急了,“列昂尼德•伊里奇,我们的事情还没有谈完!”

  勋宗斥责道,“您的事情比中央的事情还要重要吗?

  工作人员还想再说什么,谢罗夫可没心思搭理他们,他早就不耐烦了,自然跟着勋宗离开,而工作人员面对苏俄排名前二十的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中央书记,欲言又止,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两人离开,这一类的密谋也不可能告诉这位工作人员全部内容,所以即便工作人员事先得到命令,拖住谢罗夫大将,等待中央主席团命令,但除非有来自中央的明确授权否则谁会把身家性命丢进去,那是克格勃主席,大将,所以只能放人离开,然后立刻向上报告。

  勋宗和谢罗夫交谈了几句,此时谢罗夫再迟钝,也知道有问题了,谢罗夫十分不安,立刻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了?”

  勋宗没有回复,而是直接交代,“立刻前往克里姆林宫卫队指挥部,控制住,相关人事调整命令,你联系中央书记阿里斯托夫同志后,书记处会很快送达命令,同时立刻派出一架飞机将朱可夫元帅接回莫斯科,理由就是参加中央主席团会议,这一命令也会一并送达!”

  谢罗夫深吸了一口气,点头答应,又重新复述了一遍,此时勋宗才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为了避免发生什么,需要牢牢控制克里姆林宫!

  谢罗夫点点头,立刻离开,勋宗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不过此时谢罗夫被勋宗找到的消息也传到了中央主席团会议室,而此时此刻的中央主席团成员们,正在意气风发的批判赫鲁晓夫。

  自会议一开始,会议气氛就改变了,马林科夫要求由莫洛托夫同志主持会议,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的强烈不满,并在发言中坚决反对。

  不过在接下来的表决中,赫鲁晓夫的拥护者们只有米高扬拥有正式投票权,自然处于少数,而莫洛托夫、马林科夫这一边有五票支持,最终由五票对两票决定由莫洛托夫主持会议。

  在莫洛托夫成为会议主持人之后,马林科夫乘胜追击,历数赫鲁晓夫的胡来,指出赫鲁晓夫制造个人迷信,党的集体领导处于危机之中等等,要求主席团审议。

  而赫鲁晓夫和米高扬则顽强进行抵制,一再坚持要在缺席人员全部到期的情况下才能开会讨论该问题,此时有四位主席团成员或是在外,或是出国访问,一旦他们到达,必然能够改变主席团的力量对比,但是好不容易形成这样的优势,不论赫鲁晓夫如何争辩和坚持,马林科夫等人就是毫不让步。

  也就在僵持之际,一个秘书跑了进来,向莫洛托夫汇报,莫洛托夫脸色骤变,他绝不能接受谢罗夫控制克里姆林宫卫队,所以他当机立断,立刻说道,“我提议,由克里姆林宫卫队副队长沙赫林将军担任卫队长!

  随着莫洛托夫举手,其他四位委员自然立刻同时举手,赫鲁晓夫当然反对,坚决反对在其他主席团成员未到场时进行人事调整,不过决议还是通过,这项任命虽然很重要,但克林姆林宫卫队长地位有限,中央主席团投票通过即可,按理说,这个任命是合法的。

  但问题在于,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决议,必须由中央书记处执行,赫鲁晓夫作为中央第一书记,他拒绝签字,而其他中央书记又是赫鲁晓夫的亲信,所以命令压根没办法执行,这就又回到了事情的起点,除非罢免赫鲁晓夫的职务,否则没办法更换克林姆林宫卫队负责人。

  但赫鲁晓夫是党的第一书记,他一直坚持他是中央全会选举出来的,主席团无权罢免他,更不要说主席团还有多位重要成员缺席会议,他也质疑这一次会议的合法性。

  所以这就形成了连环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决策层的分裂自然就没办法执行,而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就在中央主席团会议室吵翻天之际,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罗夫带着警卫来到了卫队指挥部,告诉卫队指挥官有可能要出事,要求把他的副手和各部指挥官叫到指挥部,避免出意外。

  理论上说,克里姆林宫卫队属于克格勃领导的范畴,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卫队指挥官是赫鲁晓夫的亲信,只听赫鲁晓夫的,听到同为赫鲁晓夫亲信的谢罗夫这么说,自然表态同意,两人立刻做了必要的防备。

  莫洛托夫提名的沙赫林将军,来到指挥部,见到谢罗夫出现,虽然吃惊,但并没有任何其他行动,他只是在思想上支持莫洛托夫一边,也愿意接受中央主席团下达的命令,但并不意味着他敢直接反抗上级,那太危险了……

  谢罗夫立刻做了一番调整,沙赫林将军等人被调整了位置,让他立刻回到克格勃待命,沙赫林提出异议,认为卫队重要领导职务属于中央任命,要求出示命令,谢罗夫回答中央书记处的人事调整很快就要送达,你现在就可以交接。

  就在争论之际,中央书记阿里斯托夫迅速送来了经他签发的书记处命令,看到命令后,本来还有些抗拒的沙赫林乖乖得服从了,他不可能抵抗中央的命令!

  中央书记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谢罗夫,召回朱可夫元帅的命令也已经签发,朱可夫元帅回国的一切手续已经办妥!

  也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本来应该是中央主席团办事机构的中央书记处,显露出了空前的狰狞,两位中央书记在没有中央主席团成员的批准下,擅自串联,决定调整克里姆林宫卫队的人事安排,也擅自下令在外访问的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返回。

  这就是中央书记处,一个看起来很低调的机构,但却是整个党的运转中枢,谁控制了它,谁就真正控制了党和国家,这个机构就类似于中国东汉时期的尚书台,是真正的帝国中枢,哪怕跋扈将军梁冀控制朝堂几十年,但一着失去了尚书台的控制,就毫无反抗的被迅速抄家灭族……

  至于禁卫军、军队和情报机构,这些外表非常狰狞的单位,虽然在最终拼杀时无比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严格的制度限制下,其负责人能够发挥的作用事实上是有限的,它们若想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中央书记处以党中央的名义签发的各种命令。

  当然了,此时此刻的中央主席团成员们并不知道这一切,如果知道,他们或许会顿足捶胸,这些长期位于党的最高层的大人物们已经忘记了,当年他们是怎么在钢铁同志的领导下,充分利用了书记处在人才选拔和日常工作中的权力,最终击败了托洛茨基和多位老布尔什维克的往事。

  也就在双方面红耳赤地争吵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忙好了外面一切的勋宗才来到主席团会议室,勋宗虽然站在赫鲁晓夫一边,为他辩解,但他不过是候补主席团成员,而且资历很浅,其他中央主席团成员自然也不买账,所以双方继续争吵,一直吵到了下午七点多,还是没有任何结果。

  一群老头子吵到七点多,终于累了,也饿了,只好离开会议室前往餐厅吃饭,也就在此时,赫鲁晓夫从勋宗口中知道谢罗夫已经控制了克里姆林宫卫队,同时也派出飞机迎接军队领袖朱可夫回国,心中大定。

  所以在会议重新开始后,面对指责,赫鲁晓夫绝不妥协,我都完全控制了克里姆林宫的卫队,支持我的元帅立刻就要回国,我还怕你们?

  不过这么多中央主席团成员反对,赫鲁晓夫也知道这个事情不好办,他的亲信大部分是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没有投票权,中央主席团内部投票,他的机会不大

  唯一的办法就是召开中央全会,虽然中央委员中有反对赫鲁晓夫的人,但支持的人更多,可正常来说,中央全会的召集权只在中央主席团,可中央主席团他又不占多数,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等人又不傻,怎么可能在他没有屈服的情况下召开中央全会。

  这就形成了悖论,要么是撕破脸,把人抓起来,但一下子抓那么多人也不可能,而且说出去太难听了,后续有太多事情要擦屁股,要么就是在没有得到主席团批准的情况下,把分布在全国的中央委员们搞回来,但这样干的难度也非常大。

  所以此时此刻的赫鲁晓夫自然还是想在主席团内部解决问题,他再一次强调必须所有的中央主席团成员都出席,会议才合法。

  但很显然,莫洛托夫等人不会让步,所以为了威慑一番,他若无其事的说道,“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罗夫大将已经前往克里姆林宫卫队指挥部检查……

  莫洛托夫脸色骤变,“赫鲁晓夫同志,你想学习贝利亚,想用克格勃政变吗?

  莫洛托夫的指责很严厉,赫鲁晓夫自然不愿意背上这个罪过,“莫洛托夫同志,您不要忘了,克里姆林宫卫队一向隶属国家安全委员会!

  “不,那只是形式上的,真正的领导者有且只有中央主席团,若是谢罗夫敢政变,你就是罪魁祸首!

  “克里姆林宫卫队确实只接受中央主席团的领导,但前提是中央主席团必须是完整的,同志们,我再次提议召集在外的所有主席团成员和候补委员,中央主席团全体会议的决议才具有真正的效力!”

  到了这一步,哪怕是最自信的人都知道想让赫鲁晓夫迅速认怂已经不可能,倒赫集团转而开始了软硬兼施,赫鲁晓夫的老上级卡冈诺维奇做出妥协,可以召回其他没有出席会议的中央主席团委员和候补委员,但赫鲁晓夫必须在接下来的中央主席团全体会议上做全面检讨。

  卡冈诺维奇的选择是相当虚弱的表现,不过赫鲁晓夫也吃不消中央主席团完全分裂的后果,所以他一方面坚持自己没有破坏集体领导,他的执政没有任何问题,指责马林科夫在污蔑他。

  而与此同时,赫鲁晓夫也承认自己对其他同志的态度有些问题,不够尊重其他主席团成员,他愿意做检讨,以缓和矛盾,争取更多的支持,避免彻底分裂。

  见赫鲁晓夫承认自己态度不好,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心中的一口恶气出了一小半,此时一连串争吵后,时间也晚了,所以第一天的会议在决定召回其他中央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后,会议终于结束。

  赫鲁晓夫在米高扬、勋宗和福尔采娃的簇拥下,返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一路上,赫鲁晓夫眉头紧锁,在外面的萨布罗夫、别尔乌辛、苏斯洛夫,甚至于老搭档布尔加宁都不那么可信。

  赫鲁晓夫也没有足够的自信,让他们全部支持他们,如果仅仅在中央主席团投票,对方已经有五票,再拉上一票形成中央主席团的多数,他就很被动了。

  当晚,赫鲁晓夫和米高扬进行了密谈,两人敲定必须利用控制克里姆林宫的优势,抢在倒赫集团之前,取得在外四位中央主席团成员的支持,如果形成6:5,中央主席团内部投票就不会被动,接下来就可以给密谋者扣上一大堆帽子。

  但若是没办法实现多数票,那就必须准备中央全会,赫鲁晓夫才真正有望彻底摆脱危机,因为赫鲁晓夫扩大共和国和地方的权力,虽然把部长会议成员们得罪了不轻,但却得到了各加盟共和国、边疆区委和州委书记们的公开赞同,这些人是赫鲁晓夫真正依靠的力量。

  所以密谈之后,形成了三条:一是想尽办法阻扰就第一书记去留问题进行表决,尽可能拖到布尔加宁回国;二是由两位中央书记负责同返回的中央主席团成员、候补委员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三是积极准备组织召开中央全会,必要时想办法把分散在全国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律委员们接到首都莫斯科。

  但要想做好这件事,谢罗夫那边好办,但即将返回的朱可夫元帅是什么态度就说不好了,虽然朱可夫一直支持他,但赫鲁晓夫并不完全信任朱可夫,而且他也不希望太过依赖朱可夫,这无疑会让朱可夫太过张扬,所以最好是中央主席团内部击败对手。

  谈到这里时,赫鲁晓夫感慨道,“若是布尔加宁没有去中国就好了!

  “布尔加宁的耳根子一向很软,很容易被人干扰!"

  赫鲁晓夫不相信,他和布尔加宁共事二十多年了,布尔加宁会背叛他?不过赫鲁晓夫也清楚,这一次被围攻,主要的力量来自于部长会议,很明显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这会赫鲁晓夫不愿意再与布尔加宁闹翻,莫洛托夫资历那么老,干翻他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加上部长会议主席?必然会引起国内外巨大的非议,不能,绝不能,不管布尔加宁是什么态度,必须说服他。"

  或许是感受到了赫鲁晓夫的心意,米高扬提议,“可以让中国同志劝说他的支持

  “能够成功吗?

  “中国同志肯定不希望与莫洛托夫打交道,他太顽固了,给不了谷所希望的,谷不会站在他一边!

  赫鲁晓夫有些犹豫的点点头……不过缓了缓又说道,“真得需要中国同志吗?

  "这一次事件之后,必须拿下跳得最高的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马林科夫没什么,但莫洛托夫不同,他是列宁时期的中央局候补委员,苏共中央需要中国党同志的帮助,就如同去年10月份一样!

  赫鲁晓夫突然暴怒起来,大骂莫洛托夫、马林科夫,他们这样搞,直接导致党的分裂,这一次他虽然能够赢,但也是七痰八伤,这损害的不仅仅是他的威信,也是苏共的影响力。

  哪怕现在苏俄的国力更强,但其他兄弟党看到苏俄政坛三天两次的搞出大新闻,会怎么想?他们会不会转而追随中国那一套修正主义?谁也不知道!

  米高扬知道赫鲁晓夫压力大,劝说道,“尼基塔,谷是个实用主义者,他要的只是经济利益,并不是政治利益,这是可以接受的,而与中国同志的经济合作,对联盟的帮助也很大!

  “我当然知道,可……算了,必须改变了,这样的事情我绝不允许再发生,绝不允许!

  看着暴怒之下,脸庞都有些变形的赫鲁晓夫,米高扬不由得有些担心,集体领导体制下,赫鲁晓夫的统治不稳定;但如果破坏了集体领导,赫鲁晓夫专权,他的个人素质又不足以做好工作,有人劝说,尚且搞出了那么多篓子,若是无人劝说,他会做出什么?真让人不安呀!

  米高扬确实很担心,但他不可能选择站在莫洛托夫一边,这是不可能的,钢铁同志晚年的教训太深刻了,莫洛托夫想走回头路是不可能的,赫鲁晓夫或许做得不好,但总比什么不做要好,而且有军队和安全部门的支持,中央委员会那么多年青人也都拥护赫鲁晓夫,他不可能输的!

  与此同时,倒赫集团也进行了商议,虽然出师不利,没有实现对谢罗夫的控制,拿到克里姆林宫的控制权,但倒赫集团本身就有五张票,萨布罗夫、别尔乌辛又站在他们一边,苏斯洛夫也对赫鲁晓夫不满,而在中国的布尔加宁一时半会也回不来,中央主席团内部投票怎么都输不了!

  倒赫集团本来就不是一路人,相当松散,他们能凑在一起,本身也是赫鲁晓夫欺人太甚,看到赫鲁晓夫狼狈不堪,几位中央主席团成员的气消除了不少。

  这会他们也清楚,想把赫鲁晓夫彻底赶下台已经不太可能,他们不得不考虑与赫鲁晓夫如何相处的问题,鉴于赫鲁晓夫搞农业很有一套,不管是在乌克兰,还是在中亚的屯垦,都表现很好,给他降降职务,做中央主席团成员、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农业部长是很适合的。

  这一切的思路都是按照集体领导的操作来办的,当初赫鲁晓夫串联,马林科夫就是这么被赶下台的,现在赫鲁晓夫搞得不好,自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赶下台,说到底此时在这些资深中央主席团成员眼中,党和国家的第一人不过是会议召集人罢了,大家的分量差距并不大。

  不过他们也担心赫鲁晓夫还不听话,所以到了这一步,必要考虑收买朱可夫,可以让朱可夫成为主席团正式成员。

  至于谢罗夫控制的克里姆林宫,既然他们不准备撕破脸,当然并不可怕,而且只要说服了军队支持,谢罗夫也不敢造次,克林姆林宫的控制权在一些人看来并不重要,赫鲁晓夫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他也不可能把多位资深的中央主席团成员抓起来..,

  北京时间和莫斯科时间相差五个小时,谷雨是凌晨五点左右收到的赫鲁晓夫签名的电报,因为电报内容太过骇人听闻,书记处书记黄道同志不敢做主,立刻送到了谷雨处。

  谷雨看完之后,摇摇头,“赫鲁晓夫的工作作风太糟糕,做事太莽撞,他被围攻,我早有预料!

  “现在苏俄政局未明,我们是不是等一等?

  “赫鲁晓夫能发出这份电报就说明他已经赢了,他控制着书记处,有军队和安全部门的支持,密谋者第一时间没有控制住他,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黄道一愣,劝说道,“话虽如此,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是不是更谨慎一些?

  “不存在万一,哪怕莫洛托夫赢了,他也要首先清理赫鲁晓夫的影响力,顾不上我们,就算顾得上我们,他又能怎么样?莫洛托夫是政治家,思路和钢铁同志类似,他绝不敢两线作战,就算心里不高兴,也不敢多做什么,还要想办法拉拢我们,这是我们的实力决定的!

  说到底是得利多少的问题,自然要争取最大的利益,我们的京九铁路还需要投资呢!”谷雨站起身,“等到布尔加宁返回北京后,我亲自和他谈,你立刻给赫鲁晓夫回电,清他放心,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劝说布尔加宁同志站在代表正确路线的赫鲁晓夫同志一边!”

  也就在谷雨做出决断时,布尔加宁也拿着电报默默发呆,这一天还是出现了!这一次他前往中国考察中苏友好大坝十分认真,实地考察了葛洲坝一带,这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必须尽善尽美,让中国党和人民充分感受到苏俄人民的友好。

  对于发展中苏关系,布尔加宁充满了诚意,这既是现实的逼迫,也是卫国战争的感情,更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体现。

  虽然谷雨向资本主义那一条路走得比较远,但这段时间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干部接触下来,布尔加宁还是很满意的,中国同志同样对未来走向社会主义深信不疑,这就足够了,他希望通过基层可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高层的选择……

  带着这样的想法,布尔加宁在葛洲坝附近山区开始了实地考察,并且不断听取汇报,而这个项目确实太大,项目也相当复杂,所以即便前期准备了好些年,但这两年围绕着项目细节,技术委员会的中外专家们还是争论了无数次。

  更麻烦的是,这个超级项目也涉及到诸多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攻关,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中外专家争论不休,而有些苏俄技术专家的性格又比较强硬,而且苏方也希望项目尽快动起来,这关系到苏俄的形象。

  而中方则秉承谷雨的要求,绝对不能急,葛洲坝才是第一步,未来我们还要修三峡,要在主体项目开工前把所有的问题考虑清楚,绝不能带着问题干。

  所以中方在这个项目建设过程中,并不仅仅听苏俄的,一会跑去考察美国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一会又去巴基斯坦看一看英国人修建的类似大坝,还花费重金邀请两国工程公司参与,这自然引起了苏方的不满,所以这两年,各种磕磕碰碰不断。

  但即便如此,在过去两年,这个项目也基本完成大施工的主要附属施工,包括小溪塔砂石系统、二江基坑混凝土拌和系统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及左岸西坝砂石混凝土系统,同时在制冷、风水电、机械修配、综合加工系统等方面,也具有相应规模。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土石方年开挖1000万立方米及混凝土年浇筑200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同时解决了机械设备不配套的问题,并加强了物资供应,至此这个中苏两国投资巨大,代表两国友谊的大坝将进入到新的施工阶段。

  不过布尔加宁对各种争论还是不放心,他也斥责了一些苏俄技术人员的强硬做法,他认为中方十分谨慎,参考美英等国的水利建设经验是好事,对苏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有帮助的……

  布尔加宁的友好态度,邓绍齐同志也十分高兴,两人考察的路上不断交流,不仅是水利的看法,也有工农业各个问题的看法,两人坦率得交流了意见,而且非常深入。

  邓绍齐也把中方对苏俄计划经济体制一些弊端的理解告诉了布尔加宁,这又引起了布尔加宁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新思考,或许赫鲁晓夫同志不是做得太过了,甚至有可能还不够,别的不说,中国同志担心计划经济缺乏竞争,导致技术革新不够这个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触及!

  所以此时此刻的布尔加宁对赫鲁晓夫的态度又有了一些改变,虽然他有太多的缺点,但冒着全党分裂的危险赶他下台,真得有必要吗?

  带着这样的思考,布尔加宁在邓绍齐同志的陪同下,提前返回北京,而谷雨正在北京等着他,而与此同时,苏俄其他三位不在莫斯科的中央主席团成员则面对着人生十分关键的抉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