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陈嘉庚老先生都告诉共产党,南洋现在是一个熟透的桃子,共产党可以尝试一把,更不要说掌握着无数情报的共产党高层,乘着大洗牌的机会南下,在南洋建立起中国的势力范围,自然变成了党内最高层的一致意见,我们不侵略,但也不能让南洋人民吃苦呀!
谷雨的想法很简单,以打击亲日势力为借口,在战时,一举摧毁泰、柬、越三地原来的利益集团,狠狠捞一笔,这可是泰国和法属越南的精华地区,尤其是泰国,只要一想起日后泰王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王,还有那么多的风骚史,谷雨就羡慕得紧!
那种腐朽的生活,谷书记虽然不感兴趣,但不代表他不喜欢八卦,这是人性嘛!他表面的严肃和一本正经是没办法,真实的谷书记是一个普通人,晚上和老婆睡在一起,时不时也会八卦的.....
到了战后,狠狠捞了一笔之后的中国,自然会撤退,法国人可以接收南越,希望他们可以在反动势力被消灭后,站得稳;柬埔寨、泰国自然是建立一个拥有国王的民族团结政府,搞一搞美国人希望的选举。
至于这两个民族团结政府未来的演变,谷雨不关心,他唯一关心的就是货币互换和粮食.....只要不影响到这两条,谷雨压根不在意这两个国家未来是姓社,还是姓资......他本人还是喜欢姓资一些,那样好对付一些,若是姓社又如何,现在中国不需要担心什么了!
从长远来说,这样一番操作之后,三地未来的发展上限明显上升了,这也是谷雨所希望的,他希望未来通过货币互换,乃至于人民币区域化,构建一个环中国经济合作圈,日本人搞得大东亚共荣,虽然难听,但鬼子的思路还是不错的,谷雨对鬼子搞经济的本事,一向相当佩服。
这个环中国经济圈与苏俄互助会那一套完全不同,中国与周边各国在经济上完全是平等竞争,也不会干预他们的内部事务,当然了围绕中国的产业布局还是要搞一搞的。
未来他们搞得好谷雨高兴,搞得不好,谷雨反而要责备,都给你们均田地了,你们怎么还发展不好,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很明显谷雨的胃口越来越大,胆量也越来越大,而支撑他胃口和胆量的自然就是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此时已经是六月下旬,在过去的两个月内,德国人的闪电战让全世界再一次瞠目结舌,五十万,一百万,二百万,越来越多的苏俄红军,浩浩荡荡得进了俘虏营。
到了这一步,斯大林终于扛不住了,损失太惨重了,他终于无可奈何的答应与共产党中国工业联营,而这也意味着,斯大林不得不拿出大量的技术、设备和人才,以提升共产党中国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准,而中国则需要提供生产出来的无数物资!
不仅仅是工业上的交流,斯大林还需要派出国家计委一大批管理人员,担任顾问,带队的还是阿尔希波夫,他刚刚从西伯利亚流放地回来,骨瘦如柴,斯大林安慰了他一番,然后任命他为驻华大使,他与共产党高层的交情在这个时刻很重要。
无论如何,列宁的事业也不能断送在他的手上,就算是饮鸩止渴,他也只能认了......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大英帝国对共产党中国的贡献,英国人都给了那么多,俄国人还有什么不能给的......很多技术资料,苏俄还需要从中国引进。
斯大林已经知道共产党的工业设备提升得不少,他们缺得就是足够的技术人员,只要用好了这些设备,把中国的产能提升上来了,对苏俄就是巨大的帮助,人急马跳田,现在一分一毫的力量都是好的,他必须利用上.....
斯大林输送的物资,甚至还包括一大批西部地区抢运的采矿设备,还有大量富余的机械设备,电力设备等等,而第聂伯河水电站附近的电解铝厂全套设备,都被运到了中国。
苏俄没有多少铝土矿,还不如拉到中国,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铝.......没有铝就没有飞机,而中国已经有十万吨铝的产能,这远远不够,他们必须达到二十万吨,三十万吨,甚至更多....给他们足够的采矿设备、足够的热电站,自然就有足够的铝,就这么简单。
除此以外,还有无数过去三个五年计划淘汰的设备,斯大林自然知道这些设备很多都还可以用,以前舍不得给中国,现在苏俄用不上了,干脆丢给中国。
就算能多生产一辆T-34坦克也是好的,而中国需要的T-34坦克,C级潜艇,佩-2和佩-8轰炸机所有技术资料,连同制造工艺细节都拿出来了,都被迅速运到了中国......英国人虽然答应提供给中国潜艇,但英日没有开战,只是给了一张图纸,问题是给了图纸,共产党一时半会也造不出来。
而共产党从德国搞到的只是近海三百吨级的小潜艇,德国也只是给了图纸,重庆造船厂正在英国人的帮助下艰难的制造中国第一艘潜艇.....
目前处在九江一带正在建设第二造船厂,选址的位置正好是前世三线计划的海军核潜艇工厂,该厂建成之后,将主要制造苏俄提供的C级潜艇。
相关设备大部分国产,一部分为英国进口设备,苏俄也答应尽快提供一些,作为交换,中国获得的英国潜艇图纸也给了俄国一份.....苏俄未必落后,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潜艇,还有其他,尤其是雷达.....
作为这些设备、技术和人才的父拱,是l穴.批战略物资、各种各样的武器,还有大量的生活物资,战争对苏俄的打击实在太大了.......现在很多二线部队连武器都没有配全,更不要说生活物资了!
过去三年的对日战争,共产党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相当巨大,部队中很多现役武器也需要淘汰,还有过去留存的各种杂牌武器,其中相当一部分等待淘汰,干脆送过去,谷雨甚至连二线部队的武器都抽走了,,以交换更多的技术和设备,就算是淘汰设备,也是好的!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未来两年是苏俄最艰难的时刻,等到43年,苏俄乌拉尔基地建设完成,苏俄开始反攻,共产党别想从苏俄搞到好东西,斯大林是什么人,谷书记太清楚了。
而随着歼-4开始大规模量产,此时月产量已经超过了150架,而且产量还在爬升,经过几个月的生产,即便与日军不断空战,但空军此时已经装备了四百多架歼-4
除此以外,空军还装备了六百多架伊-16和歼3,另外还有少量的霍克75等飞机,这些战斗机下半年将陆续淘汰,换装歼-4。
淘汰下来的飞机准备分批提供给苏军,换装歼-4,另外还按照协议,也给苏军提供了五十架歼4,看看在苏德战争中这款飞机能否对付BF109,这会苏军并没有太多的好飞机,歼4的速度和强大的火力配置应该可以起一些作用。
同时中航和中航发也正在加紧吃透喷火战斗机,尽快实现量产,双发的歼-4飞行速度也就和单发的喷火差不多,工建委自然倾向于制造成本更低的喷火。
不过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喷火的发动机水平太高,还需要时间吃透,有了苏俄专家的支持后,两方联合,应该有机会迅速吃透,这对于苏俄也是好事。
目前空军只能先用歼4扛着,毕竟歼4是目前唯一能够对付日军一式战斗机的空军战斗机,必须大规模生产
过去半年多是解放军空军再难熬的时光,歼3打不过日军一式战斗机,只能以两机编组的方式,以游击战的方式,尽可能躲开日本陆航的一式战斗机,盯着日军动作相对缓慢的轰炸机打。
问题是日本护航飞机也不傻,双方多次空战,解放军空军损失惨重,幸运的是,到了1940年后,中国培养的飞行员越来越多,飞机生产规模也已经提升上来。
而德国引进的雷达,虽然有些落后,但最起码可以赢得一些反应时间,所以解放军空军虽然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但还是保证了主要工业区,不过武汉以外的大中城市就顾不上了。
而日本航空队如何全力以赴,应该还是有机会重创中国各大工业区,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并没有重点轰炸中国几个工业区,反而把重点放在对中国东部主要城市的轰炸上。
比如去年冬天的上海被炸得相当惨烈,市中心大火三日,商业街道被烧成废墟,五千多人被烧死,三千多人被烧伤,损毁建筑物六千多栋,约二十万人无家可归
但这样的轰炸,但并不具有战略意义,除了再一次让中国人民恨之入骨以外,反而帮助了共产党,进一步加快了大城市人口的大疏散.....经过连续两年的努力,上海的人口成功的降低到百万以下,空出了无数房屋.......
后来通过收集的情报才发现,日本人想用这样的方式,制造恐慌,促成与共产党的所谓政治谈判,而不对工业区大规模轰炸,则是因为多次袭击发现,工业区部署着太多的飞机和高炮。
日军飞机轰炸效果不明显不说,轰炸机反而容易被共产党空军和高炮攻击,损失比较大.......说白了,鬼子舍不得航空队出现大伤亡,能肆无忌惮的轰炸城市多舒服呀....
日本人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注定没什么效果,炸了几个月之后,日本人不得不改变办法,今年春天开始,冒险深入中国腹地,加大力度,试图轰炸几个工业城市。
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解放军歼-4已经开始装备部队,虽然歼4一开始的数量较少,虽然第一代歼-4不算很成功,问题不少,但歼4速度快,采取俯冲攻击,打完就跑的战术,对日军的一式飞机自然也有很大的牵制。
日军护航飞机没有较大优势,轰炸机自然挡不住歼3的冲击,随着越来越多的歼-4出现在战场,日军空袭的效果越来越差。
眼看着共产党中国空军规模越来越大,眼看着部署在城市上空的高射炮越来越多,日本人只得不断减少对华轰炸的规模,以避免更多飞机的损耗......
而在这大半年的轰炸中,中国空军完全锻炼出来,变成了一只真正的现代空军,虽然目前还是防御型空军,但随着佩-2轰炸机的引进,解放军应该可以在1942年大量生产,日本陆航嚣张了这么久,到时候就该还债了....
随着各种交换越来越多,集宁通往恰克图的铁路越来越繁忙,为了保护这条铁路枢纽的安全,中央专门建立了相应的铁路兵团和防空部队,严密防守,防止被日军飞机空袭。
此时此刻,斯大林还想让中国出兵,一开口就是七个集团军五十万人,不过谷雨提出了条件,苏俄需要对日宣战,中苏两国联合把日本赶出东三省,这样我出兵苏俄才有理由,要不然你一边给日本人石油,我一边为你打仗,算怎么回事。
谷雨事实上就是双标,英国也与日本有大量的贸易,还往日本卖石油,不过苏俄现在的局面,让谷雨把精心打造的军队提供出去,那是绝无可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生命不是俄国的灰色牲口....
他们人人都识字算账,守纪律,懂组织,会宣传,有些聪明的几年间已经自学学到了中学课程,在中国就是宝贝,现在派过去,送德军战俘营吗?此时德军还没有到莫斯科,斯大林还有筹码,现在派兵,也算不上雪中送炭,不着急.......
再说了,解放军往欧洲派志愿军不同,英国人给出的各项待遇一开始是殖民地水平,现在比殖民地还高了一筹,中国派兵是赚得,苏俄根本给不了,他们需要的只是灰色牲口.....最起码在指挥权、后勤等等都没有明确方案前,谷雨绝不会轻易派兵......
接到中国的条件,斯大林沉默了,他没办法答应,日本人走了,中国人出现在东三省,外东北地区的安全可就说不准了.....日本陆军也许不怎么样,但日本海军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若是日本海军夺取了海参崴,未来鬼知道会出现什么......
此时苏俄还有巨大的后备兵员,最大的问题还是战斗力不行,武器也不够,而且中国军队并没有多少坦克,在平原上并无优势,战斗力到底有多少,也看不太出来,斯大林权衡了一番,也就打消了心思,继续要求提供各种物资,数量越来越夸张.......
此时除了斯大林需要中国提供大量物资以外,英国也需要中国就近支援苏俄,总比英国隔一个大西洋,冒着德国人的潜艇袭击好,所以英国同样给中国输入了大批机床设备,技术人员也越来越多。
此时英国人被德国人在苏俄取得的辉煌胜利吓呆了,万一被德国人统一了欧洲大陆,大英帝国还活不活了?苏俄必须扛住。
甚至于美国人也非常害怕,美国的租借法案终于拿出来了,不得不给了英国一大批优惠条件,没办法,德国对苏俄大打出手后,大英帝国的压力更轻,口气自然更加强硬。
第一批享受到租借法案好处的,除了英国,还有苏俄,不过并不包括共产党中国,中国都有能力支持苏俄,哪里还需要美国的支持,不过谷雨也不着急,等到日本南下,美国鬼子肯定会求上门来.....
就在谷雨乐滋滋的享受战争的好处时,在遥远的欧洲,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准备,隆美尔终于动手了,得到了大批增援后,隆美尔准备对解放军防守的托布鲁克发动了猛攻,而掌握着情报优势,英军却提前发动了攻势。
北非的地形很特殊,降水量很少,炎热干燥,整个地域虽然地形平坦却被沙漠所覆盖,故而绝大部分的人类居民地仍都主要建立在北部沿海。
而从军事上来说,这也就导致了进攻方必须主要沿着海路向前推进,因为一旦贸然进入中部沙漠,不仅容易因炎热而迷失方向,更由于沙漠中水源稀少而变得十分危险。
托布鲁克的位置恰恰位于昔兰尼加与埃及的必经之路上,早在古罗马时代,托布鲁克就是罗马用于控制该地区的重要堡垒。
等到1941年,则尽管此时这里不过区区数千人口,却因为靠近天然深水港,而显得极为重要,毕竟一旦谁控制了这里,就能大大缩短己方的补给线,不用再用卡车,背着饮用水,跑几百公里沙漠道路了。同时更重要的是,距离托布鲁克不到15英里的地方,就是利比亚以东最大的机场。
某种意义上,谁占据托布鲁克,谁就占据着北非战场的主动权,即便英国第二装甲师团灭,第七装甲师被隆美尔打败,损失不小,但只要志愿军守住托布鲁克,中英联军随时可以获得主动权。
但此时的形势却对中英联车非第个利,.从二oo月间,英军的装甲部队一直龟缩在尼罗河防线后面,与
托布鲁克相隔几百公里。
更要命的是,德军飞机频繁空袭托布鲁克的海上运输,托布鲁克港每天运入的各种物资越来越少.....在很多英军将领眼中,托布鲁克已经是死棋......
不过这段时间,德意军的几次试探进攻都被志愿军打了回去,托布鲁克防御一直比较巩固,德国人几次试探进攻,都被志愿军打退,还被消灭了上千人,意大利人更是被干掉了六千多,表现可圈可点。
德国的飞机和坦克如此肆虐,原因很简单,利比亚油田是个大油田,很大的油田,而且油品质量极好,石油甚至可以不经冶炼,就直接加注到坦克和飞机油箱中,有了足够的燃料。
天才的坦克战术家隆美尔不断对英军装甲部队发动袭击,而德意空军也不需要为油料发愁,飞机出动频率高了很多很多。
面对德国人的闪电战,英军只能一退再退,到后来都不太敢出来,看到英军机械化部队如此糟糕的表现,志愿军司令部十分着急,可暂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国内确实有两个经历过实战的装甲师,但东北一日不解放,这两个装甲师绝不会运来。
志愿军总司令陈赓和副总司令傅作义,此时对英国人一百个瞧不上,德国人的闪电战都打了两年多了,英军就算一群猪也该明白坦克要集中使用,但他们连猪都不如。
英军到现在还在分散坦克,更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英军装甲部队的总指挥贝雷斯福德,竟然心安理得的坐在距离前线上百公里的办公室里,依靠地图指挥。
陈赓和韦维尔吵了很多次,要求英军把坦克集中使用,不要分散给步兵团,同时要求贝雷斯福德上前线指挥,而不是依靠地图指挥,你以为自己是谁?
但韦维尔就是不做事,或者说他心思不在这些地方,连续打败仗,韦维尔的地位已经摇摇晃晃,不仅仅中国方面一肚子火,丘吉尔也很不满意。
到了六月份,三十万志愿军已经全部到达北非,在埃及就有10个步兵师15万志愿军,克里特岛是整整一个第14集团军五个师,为得就是寻机登陆巴尔干。
可怜的吴国英,此时只能干坐着,不过他并不知道,他的谷书记对现状很满意,英国人帮着负责后勤,出兵三十万,不仅不需要国家出钱养着,还能不断有东西运回来,何乐而不为,不打仗更好!
除此以外,埃及英军还有主力第7装甲师,相比于德意军,英中军的兵力优势非常大,结果韦维尔被打得缩在埃及,虽然守住了尼罗河防线,但怎么也奈何不了眼皮子底下的利比亚油田,丘吉尔能满意才见了鬼。
与韦维尔不同,丘吉尔非常信任中国人的战斗力,他们在托布鲁克,已经防守了四个月,天天被沙尘暴吹着,饮用水都脏兮兮的,可中国人一点都没有叫苦,还不断打意大利人的反击,斗志顽强,托布鲁克怎么可能会丢,必须与托布鲁克打通联系!
丘吉尔现在很着急,邀请中国出兵代价很大,这么多军队每天吃喝拉撒都是一大笔钱,加之本土被封锁,丘吉尔最后还是扛不住,不得不在租借法案谈判中做了大幅让步。
为了提升北非唯一一个装甲师的战斗力,丘吉尔五月份搞出了一个大手笔,一口气给韦维尔提供了近三百辆玛蒂尔达坦克和五十多架喷火。
按照纸面实力,韦维尔早就几倍于德军了,意大利的豆丁坦克?也配当成坦克!结果韦维尔却一直被动挨打,要不是韦维尔太无能,何至于打成这样?
事实上,韦维尔也委屈,表面上看,他的部队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德军,但其质量却存在许多不足,因为志愿军的步兵师并没有坦克,防守可以,但进攻中的作用不明显,说到底只是打下手.....他真正的攻击力量只有第七装甲师。
更麻烦的是,英军的坦克数量虽然多,但技术不如德军,新运来的玛蒂尔达步兵坦克主炮口径仅40mm,
相对于德军的大量装备的4号略显不足(75mm)。
而玛蒂尔达坦克的装甲厚度尽管达到了20-78mm,但其速度和最大行驶半径却很有限,这对于强调运动战的北非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除此而外,由于战事紧急,这些新到装备的转运和维护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于当北非英军接手时,竟惊讶的发现,大部分卸装的坦克草率到甚至还没有完成沙漠迷彩的换装.......
韦维尔的辖区又太过庞大,不仅要负责北非战场,还要负责中东,这段时间,德国人不断胜利,在中东搞来搞去,中东不稳,伊拉克发生了政变。韦维尔不得不把旗下的白人步兵师、英印第四师等英联邦师,派往中东各地镇守.......
这样一来,北非战场就是英国的装甲兵、重炮兵和中国的步兵合作唱戏.......因为核心力量坦克不足,生性谨慎保守的韦维尔宁愿等待,也不愿意进攻。
但德国人要进攻了,首相不满,中国人不满,迫于压力,韦维尔想了想,给了解放军五辆玛蒂尔达坦克和二十辆缴获的意大利中型坦克,让中国人组建了一个坦克营,又答应尽快更换不太胜任的贝雷斯福德。
同时韦维尔也搞了一个代号为战斧的军事行动,以英军一个坦克营和志愿军直属坦克营为先锋,志愿军第3师在董其武的指挥下,为右翼从沿海公路正面攻击哈尔法亚隘口。
而中央则是主力,由第4装甲旅和志愿军第1、2师攻击卡普佐,指挥官为傅作义,一旦卡普佐达成突破,则中央部队向右和北旋击歼灭其间的德意军主力,至于左翼则由第7装甲师另外两个旅担任侧翼屏护任务。
虽然韦维尔兵力雄厚,但沙漠作战,完全依赖后方运输,英军现在动员的卡车数量有限,一口气动员了四个师,规模已经非常大了,对丘吉尔,对中国人都是一个交代,当然仅仅只是交代......
既然英国人给了坦克,又组织了一个进攻,而且两路指挥官都是中国将领,陈赓只好捏着鼻子认了,而就在此时,陈赓终于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根据军委的命令,擅长使用骑兵的傅作义兼任志愿军装甲兵司令员,并兼任第五装甲师师长。
就在七月初,三十辆刚刚给下线,同样没有喷涂沙漠迷彩的十字军巡洋坦克,还有第五装甲师,被下令前往英国,其后三个月,在重庆的第一拖拉机厂将会给第五装甲师各运送30辆坦克,以完成建制。
不过第五装甲师刚刚组建,其中有坦克驾驶经验的只有三百多人,有汽车驾驶经验的大概有1000多人,当然了,绝大部分驾驶员因为油料不足,只是摸了摸坦克,说白了,就是让傅作义在埃及用英国人的油料练兵.......
为了更好地作战和培养人才,第五装甲师同时配备了三倍人员,换句话说,如果这帮人操练好了,第五装甲师可以迅速扩编为三个装甲师,这也是未来战争的需要.......
工建委原计划在1941年上半年生产4UU网世元’.二事实证明想得太美好了,坦克比飞机难制造多了,十字军巡洋坦克技术难度比T-26难度大了不少,一些关键零配件还需要进口。
配套各厂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个断地,加10一差异很大,即便有了英国人帮忙,愣是磨合了大半年,一直到1941年5月份,才生产了第一批15辆坦克,此时苏德战争已经爆发了。
虽然拖延了很久,但好歹是把坦克生产的种种问题打通了,到了1941年6月份,工建委终于生产了36辆坦克,七月份的目标是超过50辆,这样一步步进入到正轨.....这也为T34坦克的大规模生产打下了基础......不过短期内中央并不打算生产T34,对付鬼子用不到T34,19吨重的十字军巡洋坦克够用了!
当然了,共产党也为大规模生产T-34做好了准备,第二拖拉机厂各种设备已经运过来了,基建也基本完成好了,就是人员都是生手,需要俄国人带着生产,所以这个规模更大的拖拉机厂,已经直接交给了苏俄专家负责管理。
苏俄专家搞清楚之后,一封电报上千名俄国基层技术工人安排火车运到中国,领着中国这些生疏的工人一起干,他们根本没时间等......除了工人和设备以外,苏俄专家还要想办法争取更多的材料,还有得忙......
事实上,不仅仅拖拉机厂如此,这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俄国技术工人被运到了中国......英国人、俄国人、犹太人越来也多,很快已经超过了三万,也许明年就是十万,甚至更多.......
不过第五装甲师才刚刚出发,需要三个月才能到埃及,然后还要在埃及训练几个月,要想发挥作用,怎么也要等到1942年,所以此时陈赓希望通过这一次进攻,打通与托布鲁克的联系,最起码也可以削弱德军的攻势战斗首先发生在哈尔法亚隘口,这个隘口两边都是悬崖,中间一条路,董其武并没有采纳配属作战的英军坦克营长的建议,然后稳扎稳打,他先是用炮兵轰炸了一番,做了一番火力侦察,见德军没有开火,更加不安。
想了想,他并没有使用宝贵的坦克冲锋,而是让步兵一个连冲以散兵阵型前进,然后第二个步兵连,看到志愿军没有上当,德军埋伏在悬崖两侧的炮兵忍不住了,对志愿军步兵发起了猛烈炮击.......
看到德意军的猛烈炮火,炸起一团团烟雾和碎石,本来还嫌弃董其武胆子小的英军坦克营营长米尔斯摸着脑袋,擦着冷汗,幸亏听中国人的,要不然他的坦克营十有八九就交代在这里了.....
不过即便如此,志愿军接下来的攻击也不是很顺利,德军地形有利,火力凶猛,配合的英军炮兵打不到德军炮位,志愿军连续冲锋了好几次,都没有突破.....
与右翼不同,中路非常顺利,德军被赶出了卡普佐,并迅速挫败了德军的反击,傅作义立刻下令,以一部扼守卡普佐,而主力向东北和西北快速穿插,迫使哈尔法亚隘口一线的德意军总崩溃,如此就可以解除托布鲁克之围。
但让傅作义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他的命令刚刚下达,韦维尔却发来了电报,要求他停止进攻,原来韦维尔收到了来自西迪欧麦尔方向的第7装甲师战报,该师称与德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目前战况未明,韦维尔十分犹豫,怕被德国人抄了后路,毕竟德军第五装甲师还没有出现。
陈赓和傅作义对韦维尔的战术忍无可忍,我们都突破了,你现在竟然因为侧翼遇到了遭遇战,就不动手?你难不成只会平推吗?打惯了穿插作战的志愿军,实在接受不了韦维尔这一套保守至极的战术理念。
当天下午和晚上,双方不断电报联系,傅作义试图劝说韦维尔,陈赓和韦维尔又吵了一架,但韦维尔还是想左翼情况明朗,再下决定......
问题是韦维尔犹豫,隆美尔一点都没有犹豫,他迅速调集旗下的大部分坦克,放在了右翼,猛攻英军第七装甲旅,当天黄昏时分,英军第七装甲旅惨败,只剩下三十多辆坦克,然后这个第七装甲旅不经汇报,直接撤退.......
德军第五装甲师和第15轻步师,根本没有理睬中路中英联军主力,当然了理睬也没用,中路力量太强,他也未必啃的动,所以隆美尔一边下令隘口德军坚守,一边直接进攻志愿军第三师的后路,准备合围志愿军第三师....
一直到第二天上午,董其武也不清楚侧翼已经被突破,但是董其武凭借着丰富的战争经验,感觉到不对劲,为什么左翼掩护的部队,到现在还没有消息,他们在搞什么。
幸运的是,希腊战役后,志愿军每个师和总部都有电台联系,此时已经被韦维尔气得发疯的陈赓,在闻讯德军第五装甲师南下,左翼没有消息,再联系傅作义发现他那边没有德军主力消息后,已经察觉到情况不太对志愿军总部研究后,认为现在最危险的是第三师,权衡再三之后,陈赓不再理睬韦维尔,而是发了一份电报告诉董其武,德国装甲师已经南下,总部判断已经迂回到你部后路,你必须撤退,不要冒险,咱们中国人不能为英国人冤死。
董其武接到命令后,立刻开始安排撤退,不过他却产生了一个很大胆的主意,经过几年一连串的演练和实战,步兵,坦克和炮兵如何协同防御和进攻,志愿军已经有了一些经验。
董其武觉得自己头上有英国人的飞机,身边有两个坦克营三十多辆坦克,还有这么多大炮小炮,顺利离开应该没有问题,但这样撤退还是太丢人了,怎么也该打一仗,摸一摸德国装甲师的底......所以他斟酌了一番,开始了发报.......
而另外一边,通过空军侦察,隆美尔看到了重创中国志愿军的机会,一向喜欢冒险的他,行动速度越来越快,他身边只有第五轻步师部分兵力。
而在第五师撤退后两个多小时,英军前敌指挥官终于搞清楚了前线情况,下达了总撤退命令,并告诉董其武,你的侧翼已经出现了敌装甲师,必须全速撤退,而英国人的全速撤退,自然是要放弃一切重武器,乘车逃跑...
董其武啐了一声,“英国鬼子就知道丢东西逃跑,竟然还要我们也这么干,真不要脸……”"
突然间,董其武眼前一亮.......这倒是一个防御阵地.....虽然差强人意,但好歹还可以阻击一段时间......看了看地图,位置也不错,董其武下令各部停下来.......
黄昏时分,斯图卡特有的低啸声已经传来,英军战斗机也冲了过去,而第五师三个团已经部署在六个大大小小无名高地,说是无名高地,海拔不可能超过100米,只能算是一个个小缓坡,德军坦克完全可以轻松冲上来...
坡底环绕着一排排堆积这沙子的卡车,第一线阵地上一大批志愿军战士一边吐沙子,一边拼命加固卡车阵地,一边拼命挖各种反坦克壕,并用空子弹箱等各种后勤物资尽可能的加固,只要能够让德国人的坦克缓一缓,就会为第一线阵地上的坦克
而火箭炮和战防炮、迫击炮被配置在前线阵地,意造重炮、野炮和高炮被放在无名高地之间,宝贵的18门76.2mm野炮则分散隐蔽起来,他们是专门对付德军坦克冲击主力,而两个坦克营坦克则分散配属高地的背后,随时反击,很明显这是一个刺猬阵.......
作为骑兵大家的董其武很清楚,冷兵器时代,骑兵根本冲不开有准备的步兵战阵,坦克不过是现代骑兵罢了,我把阵地摆磁实了,我就不信德国佬能冲的开.......就算冲的开,此战的经验和教训,对未来作战也意义重大......必须练一练了,要不然埃及的十个师难不成整天趴在尼罗河防线后面吗?
当然了,董其武这么干也是有底气的,现在是黄昏时分,离天黑不到两个小时,就算志愿军伤亡惨重,一个师怎么也可以有效地阻击两个小时,等天黑后再撤退,德国人的斯图卡有本事晚上轰炸呀!而到了次日早上,中路的主力也会靠过来.....
就在董其武思考间,几架德军的斯图卡冲开了英军战斗机的阻拦,呼啸着开始投弹扫射,解放军的高炮和高射机枪开始了不断对空射击.......虽然都躺在裸露的阵地上,但经历过克仑要塞攻坚战的第三师前沿战士们,并没有多少慌乱。
德军的盘旋轰炸和射击,虽然不断造成战士们牺牲或者负伤,但几乎所有的战士,眼睛里只有前方,远处无数灰尘扬起,很明显德国的坦克就要出现了.....
而此时,在志愿军总部,陈赓也盯着地图,一群参谋正在谈论董其武的防御部署,仔细研究有什么漏洞,但也想不出来,能用到的办法都想到了,卡车环营这样的招数都想出来了.....怎么也应该有些效果吧......虽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但一个师扛两三个小时还是办得到的!
突然门被推开了,韦维尔上将着急的跑了进来,“王,飞机侦察说,董停了下来,为什么?他不是提前撤退了吗?”
听完翻译,陈赓慢慢回头,“韦维尔将军,董其武同志正在寻找沙漠中对付坦克冲锋的办法!"说完,陈赓很严肃的说道,“我军坚信,只要战术得当,德国的装甲师同样也可以防御!”
韦维尔见状,疲惫的眼睛中露出了一丝不可思议,真是一群疯狂的中国人,那就让他们碰━碰吧,若真有效果,这十个师就可以起到大作用了,当然这种可能性很低很低......不过勇敢的人运气总是很好,希望这一次也不例外。
韦维尔一边向上帝祈祷,一边来到了沙盘前,仔细着听着联络军官的介绍,而就在他倾听之际,战斗打响了,看到一辆辆坦克,一边开炮,一边冲锋,两千米不到,解放军的野炮和榴弹炮开始了射击。
最前方的一辆德军坦克被炮弹直接击中炮塔,滚滚的浓烟中,这辆坦克失去了控制,然后被不知道哪里打过来的两发炮弹击中,整个车身燃起了大火,第一辆!
不过还有更多的坦克冲了过来,激战开始了!
而此时的隆美尔正悠闲地坐在他的猛犸车上,在前线到处游走,这是他一贯的指挥风格,他相信用不了多久,那个中国师大部分人都将出现在战俘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