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感慨时代不一样的还有华侨领袖陈嘉庚,他和一大批华侨领袖已经离开了南洋,有的前往美国,有的前往英国,也有的来到了国内,陈老先生自然选择回到国内。
这么一大批人离开,一点也不奇怪,谷雨在出兵欧洲时,就给南洋华侨领袖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中英靠近,也就意味着英日矛盾加剧,日本南下的风险越来越大,你们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华侨领袖们深以为然,一方面继续想法设法动员基层华侨给国内捐赠,事实上也不需要怎么动员,只要多宣传宣传志愿军在欧洲的战果,南洋基层华侨就拼命捐款.....
事实上很多华侨领袖,不自觉之间,也捐赠得比较多,大家伙毕竟是中国人,中国好,华侨就好,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这同样也是利益的需要,南洋华侨捐赠的钱越多,共产党自然就更在意他们的价值。谁能想到中国竟然支援起了英国,而且还打得那么好!
这样的颠覆性事件,对南洋华侨领袖们刺激太大了,世道变了!谁知道未来南洋是什么样子,现在给共产党的捐款越多,人情就越大,未来万一共产党去了南洋,现在打好了关系,以后自然好处多多!
另一方面开始了疏散,家族子女分散,财产重新配置,投资国内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当然了,也有人前往美国,拉美,英属殖民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大家都知道。
当然还有第三点,自然是加快自卫武装的建设,鬼子南下,华侨和华人必然首当其冲,不仅仅鬼子惦记,南洋土著也会惦记,手里没有刀把子谁也不放心。
按照共产党与南洋华侨领袖们达成的协议,这几年共产党已经帮助华侨领袖们培养了一批军事人员,也用各种方式输送了一批武器。
华侨领袖们一开始小心翼翼,不过现在可以大胆一些了......中英荷已经有协议,只要华侨自卫武装不影响殖民统治,殖民当局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随着一个个自卫武装逐渐建成,华侨领袖们对共产党的捐赠有多了不少,华侨领袖们比谁都知道,自卫武装成功建成,说到底还是祖国的威慑.......
今年上半年离开南洋前,陈老先生在南洋看到的是一幅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而来到国内,陈老先生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一边继续经营,一边到处参观,自然看到了国家迅速发展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景象。
广大的农民被发动起来,在退伍军人、农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边扫盲,一边进行各种军事训练,一边则被组织起来,整修水利,开挖水渠,开荒垦地。陈老先生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工地,无数男男女女挑着担子,忙来忙去,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
而在各个乡镇和行政村,一所所中小学陆续成立,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得到上学的机会,听着孩子们琅琅读书的声音,陈老先生就觉得格外的的安慰!
在城市周边,尤其是在大后方的四川重庆、湖南湘潭株洲、河南洛阳,山西太原一带,一个又一个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边迅速建立起来,各种各样的大烟囱越来越多......
陈老先生最在意的大学,不仅数量增加了好几倍,而且招生规模也迅速增加,原来一所大学几百人不得了,而此时每一所大学最起码都要几千人,有的甚至达到了上万人。
好的建筑物要么是大学,要么是专家楼,而共产党的党政机关所在地往往比较简陋,党政干部穿着一模一样的衣物,到处奔波,吃穿都很一般,甚至很多干部一家人都住在狭小的宿舍......
不管是城巿还是农村,陈老先生看到的人大都比较瘦削,多少有些营养不良,但前些年到处可见的乞丐、饿浮,无处不在的烟馆赌场妓院,早已经消失得干干净净.....
虽然国人还很贫穷,甚至也没有完全摆脱饥饿,但能做到现在这个水平,已经非常难得了!陈老先生越看越是欣喜,他决定进一步增加国内教育的捐赠,而此时他也确实有资本进行大手笔的捐赠。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老先生在祖国的投资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贸易公司,到生产雨鞋轮胎的橡胶厂,然后到自行车厂、摩托车厂到轿车厂,投资规模从几十万人民币,一直到两千多万人民币......
陈老先生国内的投资只是一部分,随着战争规模越来越大,陈老先生的财富也在迅速攀升,谁让现代战争对橡胶的需求是无限的呢!
这一天,陈老先生正在刘少奇同志的陪同下,视察重庆橡胶厂,这个厂于1936年初建,为陈老先生与工建委合资,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橡胶制品厂。
陈老先生在共产党投资的橡胶厂,一开始只生产雨鞋,后来大规模生产人力车车胎,再后来,慢慢过渡到生产船舶、帐篷、仓库以及防护用具、浴水服装等等。
而随着一四计划的迅速进行和军事需求越来越大,共产党对各种橡胶带,橡胶垫,橡胶密封圈,橡胶管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陈老先生自然也向这一领域进军。
双方合作联合投资了重庆橡胶厂,陈老先生拥有一半股份,并派人负责经营管理,到了抗战全面爆发,重庆橡胶厂被确定为战时第一批军工企业。
按照战时法律,橡胶厂获得了国家大手笔贷款,再加上一四计划新增投资,国家又从英美购买了一大批比较先进的加工设备,重庆橡胶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经变成了国家的核心工厂,即将作为第二批上市企业,在股权中心上市,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以加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陈老先生的股权不可避免被稀释,但国家一直没有干预这个企业的管理权,让陈老先生派过来的管理团队负责,他们也做得相当出色,当然了国家并没有松懈管理,工建委有驻厂代表,地方国资局派来了党委书记、总工会派来了工会主席....
工建委将这种模式称为公私合营,而目前这种公私合营的企业数量从一开始的保晋公司、民生公司等十几个比较特殊的企业,陆续增加到几十家,都是在抗战前后表现不错,戴上了红帽子的民族企业。
在这些企业中,工建委或总后派驻的军代表负责质量监管、统筹技术交流,并监督工厂完成国家布置的重大研发任务;占有部分股权的私人资本家负责经营管理,按股权分红,其入股和退股参考的都是固定资产,也比较好计算。
具有管辖权的地方省市国资委派来的书记,代表共产党负责党务宣传和财务监督;工会主席负责调和劳资关系,并将工人上报的各种信息,报告上级总工会.......
四路人马互不隶属,磨合了一段时间之后,共产党中央很快就发现,这种模式似乎比纯粹的国企,管理上似乎更好一些...保晋公司、民生公司的资本家似乎经营的相当不错.......
随着这种模式越来越成熟,工建委已经有意进一步增加公私合营试点的规模,由现在的几十家,增加到两百家,遍布各行各业,与此同时,经营不好,出现亏损的国企出售部分股权,引入搞得比较好的私人资本的相关试点,还将继续执行,干得不好的干部,就给民营资本打下手去.......
同时按照相关条例,国家将入股经营较好的民族企业,并引导民族企业军工化生产,尽可能提升军工产能,国退民进,国进民退,时进时退,时退时进,随时随地进行。
通过这种动态的方式,既提升了效率,又逐步增加国有资本的规模和控制力,这既是新民主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而看着陈老先生的橡胶厂赚到了大钱,南洋华侨领袖在这一领域加大了投资,随着一个又一个民营中小橡胶制品厂相继建成,主要集中在昆明和广州,缅北也有一些。
进入到战时,按照战时条例,这些橡胶制品厂也开始转型生产符合军工需求的橡胶制品,并得到了一大批技术转让,借机实现了产业升级,不再仅仅局限于初级原料生产,抵抗风险的能力自然提高了不少。
到了1941年,无数橡胶从南洋被运到了香港和仰光,然后运到国内,加工成工业品,一个串联中国和南洋的橡胶产业链迅速形成,这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和南洋的经济联系。
不仅仅是橡胶,南洋其他的热带农作物加工,比如棕榈油,比如椰子,甚至咖啡,也开始选择国内或者缅北密支那八莫一带进行深加工.......
事实上,南洋华侨早就想这么干了,但殖民当局并不同意,不断打压,他们也没有技术,更没有市场,现在战争和工业化提供了技术和市场,而解放军的强大,也为他们提供了保护,他们敏锐的抓到了机会,迅速发展起来.......而有了经济联系,共产党和南洋华侨的关系自然更加密切了!
而苏德战争爆发后,苏俄自然需要无数橡胶,陈老先生的贸易公司迅速获得了巨大的订单,这一点都不奇怪,一辆坦克就需要八百多公斤橡胶;不仅仅贸易公司获益,这个大型橡胶厂也迅速获得了一大批国家订单.......光光重庆造船厂建造的几条五百吨级的小船,就需要几+吨各种橡胶制品.......
陈老先生拄着拐杖,对重庆橡胶厂细细考察了一番,仔细听取了汇报,得知几年之间,自己的投资就增值了好几倍之后,十分满意的坐了下来,对陪同的刘少奇同志感慨的说道,“国家强大了,发展了,我们这些华侨也跟着享福了!”
刘少奇则笑着说道,“让爱国华侨享受新民主主义建设成果,是党和国家本来就应该做的!陈老先生,刚才您也听说了,解放军出兵欧洲,加之苏德战争又已经爆发,各种军工产品生产规模将会越来越大,急需大量的橡胶制品。
订单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必须大规模扩产,但光靠国家投资远远不够,大家伙可都等着您的增资呢,您可不要让大家失望....…”
确实有些忙不过来.......这场战争的规模骇人听闻,被卷入的国家和人口,参战军队数量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仅国家着急,地方党委着急,相关企业着急,外侨资本家和民族资本家也同样着急,这么好的发展机会,谁都不愿意错过。
所以陈老先生哈哈大笑,“钱的问题好说,我也准备好了,就是还有些担心....…"
刘少奇不清楚,“担心什么?我党的政策已经很明确了呀!”
“陶书记,您误会了,我知道党的政策很好,我担心的是原料.……”
刘少奇立刻明白过来,一旦日本人南下,南洋各个种植园的橡胶没办法运过来,到时候这么多家橡胶厂就成了问题。
橡胶树成才一般需要六年,共产党拿下云南和缅北就开始种植巴西进口的三叶橡胶树,问题是开垦西双版纳和野人山的热带雨林需要时间,难度极大,投入极高
即便从苏俄那里搞来了一些钱,但开垦的难度太大,国内的橡胶树根本没有成林,最起码还需要十年左右,才可以大量产出天然橡胶。
这也就意味着,战争期间,国内生产肯定指望不上,虽然过去一年,各个橡胶加工厂想法设法增加了不少库存,但谁知道这个仗要打多久?
刘少奇也知道这个问题,他笑着说道,“陈老先生,您的顾虑,我党早就考虑到了!目前除了库存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缅甸和天南获得一些原料。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从印度购买天然橡胶,目前我们已经修通了到达印度一个火车站的公路,运输不成问题....…"
“缅甸、天南的橡胶并不多,印度有一些,但他们要优先供应英联邦国家,给不了我们多少,我看还是要尽快攻打南越和泰国,尤其是泰国,橡胶产量很大....南越和泰国的华侨都在等着解放军南下......日本人都是一帮子畜生,两地的华侨损失很大呀!”
刘少奇是西南军区第一政委,对天南战事有些了解,也知道中央对天南的态度,他想了想,摇摇头,“陈老先生,我们也想早越南下,问题是后勤压力很大!
不过您放心吧,解放军对越北日军的新一轮进攻很快就要开始了,今年内解放越北不成问题,到明年我们应该就会向南越和泰国进军了!”
“老夫不懂军事,但现在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洋鬼子已经不能打了,咱们中国人也别顾忌太多,最好是一口气打到马来亚、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这些地方中国人多得很,去了就能站住脚!这些地方,也比国内要富裕得多,利用好了,国家很快就能发展起来!”
刘少奇点点头,“陈老先生,您说得很对,可咱们才刚刚发展起来,只能一步步来,有些事情不能着急,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嘛!”
“道理是这个道理,我就怕呀,机会错过了,想再打过去,可就难喽!"陈老先生叹了一口气,“一些人在南洋久了,和国家并不是一条心,你们要注意呀...…”
“陈老先生,您放心了,谷书记早就知道了!”陈老先生提醒完之后,站起身,拄着拐杖,笑着说道,“谷书记知道,老夫就放心了!“
刘少奇陪着陈老先生参观完,当天晚上给西南军区司令员林彪发了一封电报,询问了一番前线的战事,同时提到了西南各个橡胶制品厂对原料的担心,又把陈老先生的提醒,告诉了西南军区,当然不仅仅是西南军区,这样也发了电报提醒。
目前西南地区有三条战略通道,滇越铁路,滇缅铁路,川滇铁路,再加上滇缅公路和川滇公路,无数物资通过这三条铁路和两条公路源源不断的运入国内,这些物资有的是工厂设备,有的是国内短缺的各种战略物资,粮食,油料,铬,镍.....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来自于中国的各种战略物资和农产品也被运了出去,无数解放军和西南人民也借此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四川盆地,开始了新的人生。
交通、贸易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刘少奇同志的体会越来越深刻,他现在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也相信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而这样一个中国,与苏俄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没办法自给自足,只能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这就决定了只能与虎谋皮......这样一个中国也没什么不好的......
因为战争的缘故,刘少奇这一批本来准备出国见见世面的干部,短时间内出不去,但刘少奇同志所处的西南局作为大后方,建设有大批企业,也有一大批来自于英美专家。
通过与他们的接触,刘少奇自觉见到了不少世面,已经体会到了谷雨现行路线确实是有道理的.......这么多的东西,哪里是苏俄可以给的,更不要说苏俄还一门心思的干预共产党.......
而在接触的同时,刘少奇同志也注意到英国技术专家们非同一般的待遇,本来他以为是优待,后来他才发现,英国技术专家们对现在的条件并不是很满意,虽然物质条件还算不错,但考虑到交通医疗等等,还是比不上和平时期的英国......不过这也不奇怪,落后的中国嘛......
英国专家们的不以为然极大的刺激了刘少奇同志,知道中国贫穷落后,但如此贫穷落后,他真心有些受不了,这帮子英国专家轻轻松松可以购买小轿车,而中央一级,几位中央书记两人一辆车,整个西南局也只有一辆小轿车。
除了中央书记们可以经常乘车以外,即便是各大区的中央局委员们,也只能骑自行车,非迎接外宾,平时根本不用,为的是省油......这也不奇怪到过英美的党内高层回国之后,都有所改变,甚至改变很大,这样的差距谁也受不了......
就在刘少奇同志思考之际,昆明的西南军区司令部,林彪已经看完了刘少奇同志的电报,他笑着跟政委谷雄一说道,“咱们这半年没有打大仗,西南局都着急了
谷雄一接过电报,有些吃惊,“橡胶?这个问题倒是很新鲜,我们出兵前,总部并没有提及呀!”
“不算新鲜,我们军区的第一任务是维护缅甸水陆交通线,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保证橡胶来源,也属于为这一范畴,我们确实需要考虑!“
“司令员,您准备怎么做?“
“经过半年时间,我们在老挝北部和越南已经站住脚,该向南发展了!军委总是担心山区作战,我们后勤补给不上,但军委忘记了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拉上缅甸,打敌人一个意想不到!“说到这里,林彪指着地图说道,“克伦邦这一带就是突破口!“
林彪研究东南亚战事不是一天两天了,盯着地图看了很长时间,又做了详细的调研,最终形成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方案,完全颠覆了总参原先设计的先据老挝,然后向南进军的设想。
林彪这样调整的原因很简单,大军南下之后,很快就发现老挝的大山太难爬了,大兵团根本没办法沿着老挝南下!而在沿海地区,解放军又会遭受日本海军的威胁,很容易被截断后路,所以他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另辟蹊径比较好。
谷雄一看着地图,吃惊的说道,“司令员的意思是我们绕道,从缅甸南部,直入泰国北面,以此绕过老挝群山的阻碍!”
“我军正源源不断的通过缅甸向欧洲进军,日泰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完全可以把一个集团军以援欧的方式,大大方方的运动到缅甸南部,然后快速向西进军,对泰军发动突袭!
日本并没有完全控制泰国,只是控制了一些战略要地,缅北的日军不多,主要还是泰军,而泰军和缅军半斤八两,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
我们翻过泰缅边界的大山,就算后勤有些不够,也可以从泰军获得补给品,拿下泰北的同时,北线各集团军携带轻武器南下,重武器完全可以从缅甸运,粮食根本不用担心,泰国大米多得是!
占据泰北后,进可以横扫整个泰国和越南南部,并与新加坡的英军相互呼应!,未来日军就算南下,也必须在克拉地峡―带修建防线,否则没办法在马来亚站稳脚跟!如此一来,我们在南洋的满盘棋都活了!未来进军南洋也有了前进基地!”
林彪似乎很兴奋,一向话不多的他,竟然说了这么多,而谷雄一也很兴奋,他笑着说道,“就算是退,我军可以占据泰缅边界山区,保证仰光港的运输,完成军委给我西南军区布置的第一要务!”
“就是这个理!”
“我看,还可以加上一条,为了在泰国站稳脚跟,我们必须在泰国搞一搞土改,顺便也可以筹备一些物资,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西南局从此也不需要在为橡胶发愁了!”
“土改不土改,要听中央的安排,缅甸就没有土改嘛谷雄一点点头,“这倒是,是否土改,要看我们的收益如何!”
“这才对嘛,一些同志连目的和手段都看不清楚..…”林彪停住口,微微顿了顿,这才说道,“缅南泰北地区的相关侦察,参谋部已经做好,方案我已经制定好了,政委,我们一起署名吧!”
谷雄一对此习以为常,这位司令员什么都放在心里,想好了,才跟他说一声.....不过有一点好,他不干预政委的工作,这样勉强还是可以合作的......
看到林彪这份大迂回的战略布置后,谷雨不由得有些感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世日本人就是翻过泰北和缅甸群山,一举攻入缅甸,甚至还打到了印度,没想到在这一世,解放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从缅甸南部发动进攻......
前世日本人在这里修了一条死亡铁路,一大批欧美的战俘在这里充分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解放军提前占据这里,倒免了他们这一层劫难,不过是福还是祸,那就说不准了。
林彪同志的方案相当细致,对泰缅边界的侦察也很到位,所以军委看到之后,立刻就明白这个方案,确实是克敌制胜的好办法。
毛泽东同志点点头,“我们现在的坦克数量不足,训练也不够,我看还是老办法,北线夏季攻势以试探为主,把重点放在南线,等到雨季结束,就发动进攻,一举取得南线的战场主动权!”
谷雨点点头,笑着说道,“鬼子们不愿意南下,我们就逼着他们南下!”
不过这个方案涉及到缅甸,而缅甸这帮人根本就不靠谱,要是泄密了,解放军的攻击搞不好就要吃亏,不过谷雨却不以为然,干嘛那么着急告诉缅甸人,等大军到了缅南之后,做好了进攻准备后,再告诉有限的几个人也不迟嘛,就算要泄密,也没那么快!
“同志们,习惯要扭转过来,缅甸是我们解放的,又和泰国有严重的领土之争,就算他们心里有些不满,在未来的利益面前,也会烟消云散.......我军的后勤也要让缅甸方面承担一部分,我们也是在帮他们收复国土,问他们要钱合情合理,出国打仗,绝不能亏本...…”
毛周两人互相看了一眼,周恩来同志笑着说道,“陈老先生的提醒很有些意思!”
“英国人虽然对我们防着一手,不让我们帮着防守南洋,但也没必要可以绕过我们,毕竟我们的要求不过分,我估计是美国人给了一些华侨承诺,这些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随他们去,只要不阻扰正常的经贸合作,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
周恩来有些惋惜的说道,“我们要是有一些海军就更好了!”
谷雨有些好奇的看了周恩来同志一眼,“有海军,我也不会惦记马六甲的!对英美来说,我们不碰马六甲,未来就可以合作,若是碰了马六甲,就算战时忍耐了,战后也必然会挑事!得不偿失!
还是把重点放在天南地区,老挝控制住了,整个中南半岛就老老实实,等到以后强大了,我们完全可以在克拉地峡一带修一条运河,一举绕过马六甲!”
谷雨在地图上把克拉地峡标注出来,一边标注,一边说道,“只要再过几十年,我们应该就有能力修这条运河!”
毛泽东同志默默得看了一会,想了想说道,“纳土纳群岛确实是个好地方,只要有个军港...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拿下来!”
“连李老先生都知道,世界到了大洗牌的时候,我们也没必要太过束手束脚,有个能交代的理由就可以了!”说到这里,谷雨把笔丢在了地图上泰国的位置,“先拿下中南半岛再说!”
微微顿了顿,谷雨冷冷的说道,“拿下泰国、柬埔寨、南越之后,立刻以雷霆手段,消灭当地的大中地主,浮财我们带走,土地直接分给当地农民,未来我们退出了,不管当地搞出什么政府,人心都是我们的!”
周恩来同志一惊,“我们不是对华侨承诺过,不对外输出革命吗?“
毛泽东同志则笑着摇摇头,“恩来同志,你又着相了,我们消灭的是亲日泰奸,亲日柬奸,亲日越奸,真正爱国的华侨,此时早就应该离开了!”
“是我着相了!此一时,彼一时,我们的地盘,我们当然要自己做主!够不着的地盘,才要拉拢华侨嘛....…"微微顿了顿,周恩来同志叹息道,“缅甸可惜了!“
“那会我们才多少实力,没办法的!”
“缅甸与泰、柬、越三国不同,英美绝不会同意取得印度洋的出海口,缅甸未来就算我们搞了土改,英美也会坚决控制下缅甸,而一个没有出海口的缅甸,对我们毫无意义!不搞土改,比搞土改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