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恶意昭然若揭,不过艾森·豪威尔并不奇怪,二战结束前,这位甚至和美国商量过武装德国战俘,进攻俄军的主,当然艾森·豪威尔提醒他不要忘记中国人,丘吉尔则回答可以把西伯利亚许给中国。
不过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有原子弹,若是没有了苏俄,英国的世界霸主岂不是又稳定了?美国自然坚决反对,最后丘吉尔只好幸得放弃了这个梦想。
通过此事,艾森·豪威尔对英国又有了新的认识,而此时听到丘吉尔对苏俄的和平提议不以为然,又刻意告诉他中苏存在着边界问题,艾森·豪威尔当然明白丘吉尔的鬼心思,这个坏老头一直没有死心,他一门心思想让美国继续压制中苏,好休养生息......
越是如此,越不能让英国人如愿,必须首先摧毁英国的殖民帝国,等英国人彻底没了心思,才轮到收拾中苏,在此之前,对中苏要想方设法分化。
现在苏俄愿意谈,那就谈,继续在南斯拉夫折腾毫无价值,南斯拉夫无所谓,必须保证希腊,希腊士耳其卡住了,俄国人就不可能西出地中海。
至于南洋方向,既然打起来,那为了美国新晋霸主的颜面,只能继续打,必须在爪哇让中国吃个苦头,打消他们继续前进的野心,同时在南洋建立起巩固的堡垒。
而在与中国作战的同时,目前鼓励中国开放的种种措施还要继续,绝不能把中国逼急了,若是中苏抱团取暖,那反而对美国不利......
事实上,杜鲁门的做法并没有大的错误,只是杜鲁门被麦卡锡搞得没办法,爪哇岛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在马来亚和缅甸搞起来了,这就不对了。
爪哇是岛屿,中国人一直不敢在爪哇投入力量,岛上的力量很有限,美国完全可以加大兵力,八万不够就十万,十万不够就二十万、三十万,只要美国彻底扫除爪哇岛内亲中国的游击队,必然会狠狠震慑中国,鼓舞盟友的信心!
但美国陆军相对中国并无明显优势,绝不能在马来亚和缅甸和中国较量,这两块都是中国陆地连接的地方,中国想渗透很容易,一旦打起来,美军就算投入再多,也不可能彻底压制住中国,一旦长期纠缠下去,美国的损失就大了!
作为二战统帅,艾森·豪威尔很清楚中国陆军的成本太低了,一名美军士兵哪归交换了十名中国士兵,也是美国亏本,这种仗绝对不能打。哪怕是爪哇岛,艾森·豪威尔也清楚,哪怕美国人彻底消灭了亲中游击队,美国也只是赢了面子,岛上的中国人数量绝对有限,中国的代价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而美国就不一样了,上百艘军舰常年在海上漂,还有八万陆军,几百架飞机,一年的军费绝对是天文数字,美国就算十倍于中国的国力,也不能这么消耗呀!
只需要保住安达曼海军基地,并在新加坡驻军,封锁航线就够了,压根没必要投入太多,南斯拉夫的教训够深刻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东......也就在艾森·豪威尔若有所思之际,一个内阁秘书迅速推门进来,把一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告诉了丘吉尔,库尔德人武装发起了进攻,而且进攻的力度非常大,阿拉伯人一时不防,被打得节节败退。
丘吉尔冷笑着把报告交给艾森·豪威尔,"艾克,我说得没错吧,俄国人口中的和平,永远是下一次进攻的烟幕弹!"
艾森·豪威尔看完之后,点点头,"盟国需要在中东方向压制住俄国人的扩张!"
丘吉尔很满意,继续循循善诱,"盟国不仅要压制库尔德人,也要严密防范和打击阿拉伯人中的不法分子,必须他们乘机捣乱......"
艾森·豪威尔眼睛中微微露出了一丝笑意,
比如......"
"那个总是叫嚣着收回石油主权的伊朗首相摩萨台,他必然不会安分,该赶他下台了,绝不能再拖了,要不然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都不会安分!"
艾森·豪威尔笑着说道,"首相先生,据我所知,还应该加上一个名单中国,中国和受中国影响很大的几个国家现在都要求收回石油主权!"丘吉尔连续吸了一口雪茄,很不以为然的说道,"艾克,中国人摆脱乞丐的命运才刚刚六年,他们分不清楚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并不奇怪。
贵我两国有责任劝导中国人,贵国可以用实力,而不列颠也可以用影响力,等过上十几二十年,中国人就会明白什么样才是对他们最好的!
"中国和苏俄的做法或许不同,但思想很可能是一致的,中国的谷和俄国的那位钢铁元帅,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样的红色大独裁者!"
"艾克,你说错了,这两个人看起来很相似,但区别还是很大,如果真正要比较,谷和士耳其那个让人生厌的凯末尔很像,而那位钢铁元帅,则是人类有史以来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
给出了评价之后,丘吉尔又一次吸了几口大雪茄,喷出了一个长长的烟圈,"中国的谷是一位马基雅维利信徒,他本质上是一位民族主义者,共产主义只是他强国的工具罢了!
如果有需要,他随时可以抛弃共产主义,他的那一套谷雨主义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或许有一天,他觉得多党制不错,也会选择多党制!事实上,谷已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改变,而自由世界要做的就是在接触之余,谨慎得表示欢迎,并不断的诱以黄油,当然了,适当的大棒也并不可少,比如现在,我非常赞同杜鲁门总统的坚定决心!"
艾森·豪威尔若有所思,接着问道,"那位钢铁元帅呢?"
"他是伊凡雷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来的俄罗斯历史的继承者,他也是一名该死的红色信徒,是资本主义的死敌!至于谁先谁后,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而这样的人,谁也没办法改变他的意志,即便是他的接班人!"
"接班人也不能?您是说那位元帅身后,苏俄也会拒绝改革?"
"那位元帅刚刚消灭了希望改革的人,残酷的镇压,甚至为此修改了法律,剩下的人都是唯唯诺诺者,要么又是他提拔上来的资历浅薄者,我们能指望什么!"
"上帝呀,那将是自由世界的悲哀!"丘吉尔笑着指了指自己,开始了高谈阔论,"艾克,我是一位呱嗓的不识时务者,如果在俄国,我会和沙皇一家那样十死无生。
但如果在中国,只要气氛不是无比紧张,我都可以安安稳稳的生活着,写着那些不合时务的文章,甚至于我想发表,也可以前往香港......"
"形势不那么紧张?"
丘吉尔引用了马达雅维利的明言,"君主不应受任何道德准则的束缚,只需考虑效果是否有利,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有害,既可外示仁慈、内怀奸诈,亦可效法狐狸与狮子,诡诈残忍均可兼施!"
艾森·豪威尔明白过来,笑着说道,"现在的气氛恰恰好!"
"确实恰恰好!"
就在两个老油条借着评价中苏两国的机会互相探底时,刚刚回国的李锡文正在向河南省新任省委书记方远征同志汇报苏俄之行。方远征是去年年底刚刚接替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而第二书记则安排了刚刚被降职的原淮海省委书记李ZM ,谷雨虽然对李ZM 不是很满意,但也知道这个人还是很能做事的,又是少数民族干部,让他跟着方远征同志好好学一学。
而在这一次任命中,方远征同志同样兼任社会主义试点区第一书记,以协调两地关系,毕竟试点区那么大,对河南的冲击非常大。
方远征同志对这项任命相当满意,如此高规格恰恰证明谷雨对中俄工业园区和社会主义试点区的重视,而方远征同志也希望通过这一任的实践,对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加深理解,谷雨同志的实用主义路线没错,但如果能更加完美一些,那就更好了!
毛泽东同志对方远征同志坐镇河南也十分满意,两人关系一向比较和睦,当年方远征同志的根据地被他认为是模范根据地,现在他坐镇河南,肯定可以对试点区的发展给出非常好的建议。
不过方远征同志南下之后,第一站并没有去试点区,而是让李锡文陪同,考察了洛车集团的奔驰E100轿车,在德日中三国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这款国内技术水准比较高的轿车已经开始量产。
这款轿车出产之后,迅速压制住了双喜轿车和丰田轿车,获得了大批订单,相比于低成本的双喜车和丰田仿造的三十年代初的轿车,奔驰 E
100不管是技术水准,还是档次都比较高,自然获得各地的欢迎。
而且这款车上市的时机也非常好,战争期间从德日获得的车辆大多开始报废,这款车的及时出现,立刻填补了市场空白,党政机关和企业也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因为国家为了鼓励国产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并推出了银行分期付款,大家自然放心购买。
随着各种订单不断涌来,洛车集团的生产压力立刻大了起来,不仅仅生产线没办法满足,连基本物资供应也都没办法满足,必须想办法扩大生产了。
洛车有订单,又是直属国资委的企业,每年利润很好,银行巴不得洛车多贷款,钱不用担心,也不受河南相关金融限制的影响。
不过洛车遇到的问题还是非常大的,小批量生产和工业化批量生产完全是两码事,洛车集团虽然有生产坦克的成熟经验,不用担心搞不定流水线生产问题,但轿车需要的零件种类太多,这两年为了解决供应商问题,洛车集团伤透了脑筋
有些东西可以自己投产,有些就没办法弄,比如各种颜色的油漆,总不能自己生产吧;又比如座椅的材质品类多,涉及到各种皮革厂、布料厂,还要这样那样的装饰件......
相比于双喜轿车,洛车的奔驰轿车简直是质的飞跃,幸亏李锡文在任期间,通过对苏俄的访问,以及与丰田的接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前开始了准备。
再加上双喜轿车和丰田轿车的发展,中国已经陆续形成了一套较为简单的汽车产业链,可能各种配置不算很好,但基本都有,有的是从国外搬过来的,有的是战争期间形成的配套。
相比于后世八九十年代,中国汽车企业的舒坦,此时的中国汽车人虽然技术水准不如谷雨的前世,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忧患意识要强大许多,而且战争结束没多久,就转型为市场经济,并没有经过漫长的计划经济。
此时很多企业市场意识浓厚,而且从上到下,积极性非常高,充满着主动精神,所以经过两三年的摸索和不懈努力,洛车集团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不过洛车集团的产业链全国东南西北都有,也让洛车集团伤透了脑筋,别的不说,出现了问题,如何及时纠正,与产业链企业沟通调整,这就是一个大问题。
幸亏此时是发展的初期,消费者对洛车出问题的容忍程度比较高,但洛车很清楚,洛车是卖一辆轿车,就一辆轿车的钱,利润太高了!
各地方和各个汽车公司现在眼睛都红了,而中美合资企业也都已经批准了,洛车若是马虎大意,现在的红火局面或许支持不了几年,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比较稳固的供应链,保证不出问题。同时也要想办法研发下一代轿车,办法也是现成的,抄德国人现成的东西,根据中国市场的喜好改一改就可以,什么专利,德国的专利在中国申请了吗?我们怎么不知道?天下文章一大抄,凭什么我们不能抄。
洛车也听说美国的高档轿车已经装上了冷热空调,还有什么小型的晶体管收音机,前者国内还没有,后者中电总公司已经有了,不过听说晶体管不成熟,小收音机比较贵,不过收音机再贵,也没有轿车贵,咱们是高档车,首先把收音机装上,这也不难。
至于空调吗?这不属于洛车研发范畴,不过他们听说上海那边已经搞出了空调,洛车已经派人过去了,询问有没有办法搞出一台可以装在轿车上的空调。
当然了,有了空调之后,洛车的奔驰E100肯定要进行很大的改造,不过现在洛车有家底了,又要给谷书记准备座车,洛车非常乐意花这笔钱,只要谷书记坐了洛车的奔驰轿车,洛车自然就是中国第一,这个名头绝不能丢!
虽然洛车集团是国企,但河南省的股份也不少,每年可以创造相当多的税收,这对困难之中的河南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方远征过来时,洛车的反应就是省内得赶紧想办法把配套做起来,比较难的东西不好做,先从简单的忙起,座椅什么的总有办法吧!
李锡文也一唱一和,说省内的五小机械不在少数,他们或许做不来复杂的汽车配件,但那些技术难度不大的配件还是可以做得,他建议召开一次招商会......
方远征立刻表示会想办法,"咱们省内的汽车,需要的东西省内能解决的,一定要解决,钱不能被他省赚了去!"
方远征接着就竞争谷雨的座车做了指示,洛车必须想办法争取到手,这是关系到河南省发展的大事,你们争气了,我就可以以此为理由,争取国家取消那些限制河南发展的不利措施......
方远征把这个任务压给了李锡文,"小李,这是河南省未来几年工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你主抓的过程中,要是有哪个单位不配合,我来打电话!"
李锡文非常高兴的点头称是,考察结束的路上,坐在方远征的轿车上,方远征问起了李锡文的苏俄之行。
他首先是担心,"苏俄同志真得一点怀疑都没有吗?"
"方书记,您放心,完全没有,他们甚至都没有想到这一点!"
看到李锡文自信满满,方远征同志放心了许多,接着问起了细节,"马上苏俄代表团就要过来了,你准备怎么接待?"
李锡文汇报了一番,方远征同志点点头,接着问道,"既然你承诺会有一批出口欧美的企业过来,总要让苏俄同志见一见民族资本家代表吧,你人都找全了吗?"
"我经过北京时,在梁书记的帮助下,见到了几位民族资本家,他们态度很好,也都愿意出席欢迎仪式,当然这也不奇怪,他们并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就可以获得扩张,完全没理由反对。
方远征听完,脸上露上笑意,"你既然被钢铁同志接见过了,苏俄应该不至于反悔,中苏工业园区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的工作一定要做好!"
想了想,方远征又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苏俄生产首长专车很有一套的,你利用与苏俄代表团接触的机会,争取获得苏俄方面的支持,苏俄肯定知道这样做的好处,应该会答应的!"
李锡文敲了敲自己的脑袋,"方书记,您考虑得真是周到,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方远征笑着点点头,想了想说道,"你被钢铁同志召见时,选择实事求是,没有夸大其词,这一点非常好,一定要继续保持。
接下来的谈判中,一切量力而行,能做到的就做,不能做到的也要说清楚,绝不能当冤大头,谷书记有过交代,这一次的合作与历次不同,虽然不是完全的民间合作,但也是半民间合作,一切只谈利益,不谈政治,合则行,不合则止!我们省虽然大,但却是一个穷省,若是为了政治,做亏本生意,那麻烦就大了,有中央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来河南之前,邓总理和我谈过河南的未来,他告诉我,农业生产一定要形成规模效应,有了规模,成本就会降下来,但小农经济又限制了规模效应,不仅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不下来,群众的生活也比较困苦。
所以中央把社会主义试点区放在河南,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搞一搞中国版的集体农庄,而河南其他地区呢,也需要因地制宜做一些大型农机的推广试点,这一块工作,组织上也准备交给你,你要想想办法,你还年青,对工农业都要有所涉猎,好全面发展嘛!
还有一点,你一定要记住,不能仅仅只站在河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未来河南面向苏东的轻工业要重点发展的同时,也要尝试引进一些重工业。我看到你的报告,苏俄有意支持我省农机企业和化肥企业,这是好事,要尽快落实,但这只是开始,未来要一步步引向苏俄重点发展的军工相关行业,哪怕是军民结合行业,对我们也是很好的补充......"
李锡文想了想,他先是感谢组织的信任,表态会在大型农机的推广上做一些尝试,不过首先要做一番调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
李锡文然后有些为难得解释道,"书记,我也想引进一些重工业,但苏俄与我们接触的一直都是轻工部长柯西金,谈判的也都是轻工业,苏俄的那些承诺,我也不敢打包票,他们随时可以变卦。
苏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柯西金应该管不到其他行业,我们想引进重工业,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方远征同志并不着急,"不着急,慢慢来!
两人又交谈了几句,方远征想了想,问道,"你在苏俄期间,见过钢铁同志,见过赫鲁晓夫,也见过柯西金,对这些苏俄高层,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是报告中没有说明的?"
李锡文很聪明,立刻就明白,方远征这句话是代表中央询问的,他也不由得在脑海中回想起在苏俄的一幕幕。
赴苏之始,他压根没有想到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他知道自己很可能是那个适当的时候前往苏俄的人,因而幸运得吃到了大蛋糕。
对见到的几位苏俄领导人,钢铁同志只是见了一面,虽然很有气势,但李锡文感觉钢铁同志比较矮小,又比较苍老,所以除了一开始有些紧张,后面很快就调整过来。
他也在心里比较过谷书记和钢铁同志,他觉得谷书记虽然同样很有气势,但要和蔼许多,不像钢铁同志,总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怪不得苏俄同志对他那么敬畏。
对于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李锡文总感觉怪怪的,他总觉得这个人好像没理由坐到那么高的位置......
李锡文对柯西金的看法很好,这位苏俄部长会议副主席,苏俄党的中央局候补委员,非常精明,知识丰富,思路灵活,而且他感觉这个人很低调,每一次出行乘坐的都是苏俄中央委员的汽车,而不是中央局委员乘坐的那种吉斯汽车......
更让李锡文吃惊的是,柯西金和那些让他非常头疼的苏俄酒鬼不同,竟然滴酒不沾,李锡文长期在部队和地方,他很清楚中国想办事,喝酒应酬是必须的,而苏俄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
柯西金如此怪异,却可以不断获得提拔,三十多岁就坐上了国家部长,能力绝对非常非常强,要不然光不合群就把他压得死死的!
在和柯西金安排的同志交谈时,他几次拜会过柯西金,甚至还单独交流过,柯西金显得很体贴,对他的喜好似乎很了解,李锡文更是增添了一番好感。
两人吃饭的时候,柯西金认真地询问起中国商店主要商品的价格,李锡文一一做了介绍,柯西金对他熟悉物价很满意,还用莫斯科商店的价格做了一番比较。
两人一比较发现,苏俄物价普遍比中国便宜,李锡文倒也不奇怪,苏俄发展程度更高,物价相对比较便宜是正常的。
不过他也很好奇,苏俄的副总理竟然对物价这么清楚,柯西金告诉李锡文,他是负责轻工业品的副总理,必须了解商品物价,所以他会让秘书每个月报告莫斯科各个商店的物价。
交谈时,柯西金也对中国的物价上涨有些担心,李锡文则告诉他,这是一时的,因为中国绝大部分生活用品价格放开后,看到市场价格大涨,相关日用品的生产被促进,产量越来越大,物价会慢慢稳定下来的。
此时经过五六年的发展,中国的物资供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虽然城市中粮食、油料、布匹、猪肉等生活物资还在凭票供应,工业品中的电力、煤炭、油料、棉纱等价格还被严格管制,但还需要使用票据的日用品越来越少,国家只限制这几样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暖水瓶、皮鞋、照相机等工业品陆续取消了票据制,由企业自主定价,而生活用品中的蔬菜、盐酱醋糖、咖啡、茶叶、烟草、糕点、奶粉、非常规肉类比如鸡鸭鹅、鱼牛羊肉、糕点等等也已经分批取消了票据制
国家也已经在湖南、湖北等粮食产地试点放开粮食价格,在东北等油料产地放开油料价格试点,上海、青岛等纺织品城市也要做解除布料生产的限制,预计在二五计划结束时,中国将会取消所有生活用品的票据,放开物价。
国家取消票据之后,工业品涨价不大,这也不奇怪,中国的工业品本来就比较昂贵,涨价了,老百姓买不起,反而不利于发展,现在产能上来了不少,价格能稳定不变就相当不错了。
不过放开限制之后,生活用品价格上升很快,有的涨得还比较凶,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囤货现象,为了解决问题,国家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主要城市囤积了不少物资,发现抢购后,立刻抛售,压制物价。
同时各地公安千警严阵以待,严厉打击任何有组织的囤货行为,以雷霆万钧之势保证各类商品价格有序放开......
此时在城市和工厂周边的乡镇合动菜篮子工程,又大力推广养殖业,想法设法的保证主要城市副食品的稳定。
在1948、1950、1951年国家连
续三年加工资,各增加了10%,按照计划,1952年也要再涨10%,整体工资上涨的背后,自然是胜利币增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和胜利币对外的贬值。
按照中央银行的估计,到1952年,胜利
币与美元的兑换将贬值到1:5.4-1:5.
5左右,等过几年放开粮油肉布之后,还要再进行一次贬值,到时候胜利币与美元的兑换会达到
1:7左右,并在这个基础上长期保持。
也就是说,一旦到了这一步,中国的货币发行除了还会部分参考物资本位制以外,大部分需要参考美元,这也是无奈之举,中国既然要想发展外贸,必须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汇率,与美元的兑换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是比较好的选择。
不过这几次加工资,主要偏重中下层,中国的高级干部涨幅不多,锡文是退役大校,拿过美国人发放的战时工资,又在日本捞了一把,家底自然不错。
不过这几年夫人连续给他生了两个孩子,家里三个孩子,家里又有老人、保姆,还要供一套房子和一辆组织上指定购买的小汽车,另外他也可以优先采购国产照相机、电器等等,花的钱多了,生活压力也不小,自然对物价比较敏感。
连他这样的高级干部都有一定的压力,就不要说城市群众了,这也是从战时经济一步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事实上,损失最大的还是农民,这几年日子好了,农民普遍有积蓄,而此时并没有多少农民愿意把钱存在银行,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承担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但农民并没有什么反应,反而心情不错,因为每一次通货膨胀,国家总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此时中国农村相对封闭,农民也不怎么入城,他们需要购买的仅仅是煤油灯、暖水瓶、油盐酱醋而已,而这一类物资因为生产难度不大,产量提升很快,价格波动并不大,所以农民们并没有什么直观的感觉。
正是因为中国农村巨大的缓冲作用,才保证了连续的价格改革获得成功,不过高层还是相当紧张,廖德华那么紧张物价,谷雨对河南、淮海下狠手,也都是被逼迫的,但高层都知道,这一关迈过去了,以后大的问题就没有了。
对于中国大规模放开物价,选择用市场定价,柯西金早有耳闻,作为一位经济专家,他非常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与李锡文交谈之后,沉默了一段时间。
不管是苏俄的情报机构的观察,还是李锡文的交谈,都看得出来,中国连续放开物价,还是比较成功的,而这连串的成功,也必然会为中国经济新一轮腾飞扫清障碍。
相比于中国,苏俄所谓的放开物资,则更多的是相对,莫斯科的各类物资价格要比中国便宜,也有效保证了供应,但他比谁都知道,为了保证莫斯科、列宁格勒这一类关键城市的供应,苏俄各地到底付出了什么。
他之所以对李锡文一行人访苏这么重视,亲自接待,也是想从中国尽可能搞来一些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加强国内的供应,苏俄的农民现在太苦了......
柯西金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在完成了两个四年计划和一五计划后,确实已经放弃了苏俄路线,开始主动拥抱欧美,很明显中国坚定了走向了修正主义道路,他多少有些黯然,经济决定政治,中苏的未来不可能太过密切!
不过在黯然神伤之余,柯西金也稍稍松了一口气,中国走向这一条路,也就意味着中国的重心转移到民生行业,对重业和军工业的投资必然会大幅度缩减。
中国军事投入的减少,自然会追求稳定的中苏边境,也就是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俄与中国的漫长边界线肯定维持现在的互信局面,不至于出现大问题。
但与此同时,他也再一次感慨中国的大胆,或者说是自信,他们正在南洋和美国对抗,竟然敢搞这么大的改革!
而听完了李锡文的叙说后,方远征同志点点头,"这几年中央陆续放开了不少商品的价格,
各地确实压力不小,但这件事总要做的,长痛不如短痛,乘着城市人口不算很多的时候放开,总比人口多了再放开要容易许多!"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