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一辈子波澜壮阔,拿的起,放得下,几次从低谷爬起来的丘吉尔得意得抽着他的雪茄,作为精通12万个英语单词的大作家,蹩脚的大政治家,他再一次上演了王者归来的一幕,竟然以77岁的高龄再次率领保守党当选首相。
在谷雨的前世,因为工党掺和朝鲜战争,以至于被中国没收了在华资产,导致了工党下台,而在这一世,情况也差不多,缅甸这个昔日的殖民地竟然敢没收大英的资产,如此狠抽大英的脸,工党却束手无策,只能对着美国人哀求。
大选前夕出这种事情,英国人被深深的刺痛了,他们又一次想起了那个笨拙但倔强的胖子,胖子虽然老了,但嘴巴一向硬气,总不至于让大英丢这个脸。
更重要的是,胖子在1945年的失败之后,迅速改弦更正,接受了工党的福利国家理念,也愿意搞国有企业,既然两党内政差不多,外交上保守党更强,为什么不投票给老胖子率领的保守党呢?
就这样,在1951年底,丘吉尔再次拜相,不过丘吉尔也知道自己岁数大了,精力不济,他这个首相只是名义上的,保守党内部事务绝大部分交给了副手。
丘吉尔的主要精力放在外交上,但老头也不像以前那样能跑了,他主要负责决策,大部分工作则交给了自己精心挑选的接班人艾登执行,两人关系极端密切,丘吉尔的侄女也即将嫁给艾登,绝对可以信任。
这种局面下,丘吉尔显得比较清闲,他甚至有精力继续撰写他那部著名的战争回忆录,虽然国外没有中国立功立德立言这样的说法,但丘吉尔作为一位功成名就的大政治家,自然很清楚立言的重要性,他需要这样一部大作来粉饰自己战争期间做出的种种决策。
丘吉尔比谁都清楚在这场战争中,他给大英帝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大英帝国在他的手中基本崩盘了,昔日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一步步变成了美苏中的三国演义。
而因为他的决策,各国战死战伤的人数以亿计,如果这也就罢了,还有很多人死得无声无息,比如孟加拉的纺织工人......
而到了战后,随着大英帝国不断收缩,罪恶也不断暴露出来,丘吉尔知道现在的大英内忧外患,内部混乱不堪,四分五裂,外部则有无数恶狼盯着,大英帝国早就是旧日黄花,衰亡已成必然。
现在的大英帝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体面的完成收缩,工党做得不够体面,选民又选择了他,但他真得能够体面吗?他也不清楚!
此时此刻的丘吉尔并不知道,竟然还有一个国家在他的回忆录没有写好之前,就把文学奖颁给了他,要论拍马屁,还是北欧小国强!
每每写起回忆录,丘吉尔就会想起已经过世的小罗斯福,也会想起那位硬邦邦的俄国领神,当然还有那个一直站在小罗斯福身边,就如同保镖一般的谷,当时他对小罗斯福是那么的恭敬,根本不在意自己是一国领袖。
可战后仅仅五年,他就率领中国人连续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拥有了战略轰炸机和喷气战斗机,除了海军还拿不出手,此时的中国俨然就是一个一流强国,这也就不奇怪中国人敢和美国人在南洋争锋。
相比于有沙俄基础的俄国人,中国人的成就更加不可思议,丘吉尔这几年利用下野的空闲不断的研究中国,他发现,中国的崛起过程更类似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崛起,中国的谷和俾斯麦非常像,两人都把有限的筹码发挥到了极致。
谷对外一手持着锋利的宝剑驰骋疆场,一手挥舞着橄榄枝通过外交整合敌友,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一步步收复了传统范围,中间还因为他丘胖胖的决策失误扩张到了中东和非洲,成为了真正的世界大国。
更吃惊的是,谷对内却极其的清醒,一边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清理任何有可能损害中国发展的势力,一边以极其宽容的态度对待党内和国内外的支持者或者同情者,从而最大程度的整合了中国,充分发挥了中国的体量优势硬生生得挤上了世界顶尖大国的牌桌。
丘吉尔着重研究的是谷的外交思路,他发现外人夸奖的谷纵横押阖,游走于四方,完全践行"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些东西,只是表面。
中国人在外交上最大的长处是敢打敢拼,把自身的长处用到了极致,前期是中国规模庞大但成本极低的陆军,他用几百万中国士兵的血肉,获取了大量战利品,不管是中国的海外省,还是中国从德日得到的各种设备、技术和人才,都是中国人用命换来的。
而到了二战后,谷还在使用其廉价的陆军优势,击败法国,拆分印度和东印度群田,为中国赢得了巨大的战略空间。
现在,中国还增加了一条市场优势,他利用中国庞大的工业需求,牢牢的吊住了美国商界,争取到了英国的合作,这也极大的限制了美国优势的发挥!
中国在外交上第二大长处就是量力而行,牢牢抓住主要目标,绝不动摇。这一点从中美关系的走向就看得出来,不管美国如何诱导,中国对外扩张就是盯着南洋不放,在印度、中东和非洲的投入都相对有限。
而中国人对外扩张挑选的又大都是人口稀少,块头很大,但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地区,然后果断采取移民等手段,保证绝对控制,而对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则绝不轻易吞并,也不追求政治上的控制,只追求经济利益......
在丘吉尔看来,中国对自身优势的使用很值得学习,纵横押阖这些表面的东西,大英早就玩烂了,几乎每一个外交官员都有这样的能力。
但是大英到现在既没有做到敢打敢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也没有做到量力而行,牢牢抓住主要目标,绝不动摇,这两条都值得英国学习。
丘吉尔扪心自问,他在二战后期的各项谈判中,并没有做到量力而行,大英帝国的实力不足以保住那么庞大的殖民地,就应该有所取舍,而不是为了保全殖民地,放弃了太多不应该放弃的东西,结果呢,放弃的东西永远放弃了,殖民地也没有保住。
英国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自然是尽可能保持大英帝国的国际地位,而大英帝国的自身优势是
什么,是强大的武力吗?不是,大英除了海空军
还不错以外,陆军早就不能打了;是非常有钱吗
?也不是,大英这些年一轮一轮的借着美债!
在丘吉尔看来,大英帝国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大英是老霸主,在全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还有大量殖民地和战略要地可以变现,有太多的筹码可以使用。
所以大英帝国现在要做的就是有效的应用影响力,较为妥当的处置殖民地和战略要地,让已经实力不济的大英有资本玩下去,有条不紊的实现战略收缩。
怎么样才有资本,归根到底是有钱,大英在财政上必须摆脱对美国的依附,而英国首相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第一财政大臣,这个职务自然决定了丘吉尔的选择,那就是谁对大英的财政有帮助,大英就跟谁好。
所以英美同盟必须坚定的维持,哪怕美国人的钱异常难拿,要价极高,大英也必须坚决维护英美同盟,尽快恢复战争中的损失。
光光从美国搞来钱,若是大英真遇到了事情,美国阻拦,大英就算有力也不敢使用,大英还必须有其他财源。
首先自然是继续掠夺殖民地,但在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日益觉醒,而大英武力又一日不如一日的当下,大英直接统治殖民地的成本越来越高
大英可以从殖民地抢来钱,还保证不亏本,那就抢;虽然能抢来钱,但得不偿失,那就放弃殖民地,让其独立,或者是拉来打手,共同掠夺殖民地,打手负责运营,大英躺着赚钱。
而随着一块块殖民地陆续独立,大英想继续赚钱,自然是通过影响力和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通过金融手段掠夺,所以无论如何都要维持伦敦金融城的地位,同时绝不允许殖民地暴力剥夺英国在殖民地的经济利益。
其次就是想办法通过贸易赚钱,问题是美国基本控制了美洲,又通过马歇尔计划拉拢住了西欧,不断渗透大英的殖民地;苏俄搞来了一个小集团,谁也进不去;目前大英唯一有可能的新增贸易市场就是正在工业化的中国。所以不管美国怎么反对,怎么压制,大英都必须和中国加深贸易合作,如何加深中英贸易合作,长期在中国赚到钱,办法也是现成的,充分的发挥大英的优势,那就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雄厚的工业基础。
大英虽然科技先进,教育发达,但体量并不大,而中国科技落后,教育落后,但体量很大,人工极其便宜,中国所说的比较优势更加适合中英之间。
英国集中精力在若干个资金需求大,技术含量高、利润高的行业,把那些赚钱不多,竞争力比较大的行业交给中国、印度这样人工便宜的国家。
如此英国继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而廉价的中印商品大量涌入,普通英国人的生活也会更好,更重要的是,大批中印廉价工业品的涌入,会重创工党的统治基础,或许过不了多久,工党就会和自由党一样衰落,保守党将会长期执政......
而要和中国加大合作,夺取更多的份额,就要想办法给中美制造裂痕,同时也可以让中苏牵制住美国,为英国的恢复赢得时间。
所以丘吉尔一上台,就十分果断的放弃了马来亚,新加坡也准备让给美国,既然大英的实力已经不足以维持在远东的存在,就必须量力而行,主动收缩,不能再盲目的消耗力量了。
而为了维持大英的大国地位,大英同样要学习中国,在关键利益问题上寸步不让,勇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丘吉尔以放弃马来亚和新加坡作为交换,与美国在缅甸、中东,协调了立场。美国表态会维护英国在缅甸、马来亚、中东的经济利益,坚决压制缅甸这一类无法无天的"暴徒",还有就是最重要的,美国支持大英加强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
得到了美国的让步之后,丘吉尔准备狠狠的收拾埃及人,推翻埃及政权,什么是主要目标,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就是大英的主要目标,这是维持大英大国地位的关键!
丘吉尔知道要想成功的更迭埃及政权,军事上并不存在问题,但政治上的问题却非常大,若是英国动手了,美国人反悔,半路插手怎么办?美国不同意,甚至不断破坏,取消对英国的贷款,甚至动摇英镑的经济地位,英国的财政吃得消一场战争吗?
以目前英国对美国的依赖,很难做得到,所以他需要准备,再准备,尽可能增加筹码,一旦动手,就没有回头路了,必须实现目标,若是失败了,后果有多严重,丘吉尔比谁都清楚......
增加筹码不仅仅是英国财政需要准备更多的资金,同时也要尽可能削弱埃及,最好是一推就倒,欧美比较好办,可以很好解决;苏东集团又因为苏俄支持库尔德人,埃及拿不到太多东西,目前唯一可以给出埃及大量军火的只有中国。所以丘吉尔准备把艾登去一趟中国,中国可以给埃及民用工业,但绝不能给军工,更不能出售各种武器,这会平白增加埃及的抵抗意志。
同时也要对中国领导人解释马来亚问题,大英在马来亚问题上实在是没办法呀,美国的压力太大了,大英不得不退,但大英对发展经贸关系的诚意还是很足的。
为此丘吉尔给艾登准备了一个大型企业代表团,其中就有帝国化学、毫克.西德利集团公司
、英国电气公司这样的巨头......
丘吉尔知道光增加对华投资还不够,必须拿出更大的筹码,他非常清楚中国现在需要什么,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相当落后的中国,一直渴望与英国加大合作,丘吉尔决定让中国人如愿。此前,大英通过出口尼恩和德温特发动机,这些年中国陆续购买了好几批发动机,前后加起来已经有几百台之多,大英从中国人身上很是赚了一笔,而中国出口给孟加拉国的飞机,也同样使用英国发动机,接下来英国也可以从孟加拉国赚到钱。
而随着中国对孟加拉国的出口,接下来中国周边国家肯定也会进口中国的飞机,未来这些飞机同样也有可能装备英国的发动机,所以罗罗公司估计,未来光中国势力范围内的发动机需求量应该在2000台以上。
大英尝到了甜头,自然想继续下去,此时大英的埃文发动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首批生产型埃文的推力已经增加到6500磅(2860 KN 力),如果加上推力装置,推力还可以增加到30%。
而小推改成中推之后,就更加牛逼了,瑞典正在研发的萨博﹣35战斗机准备使用放大版的埃文发动机,罗罗拿出来的技术指标是净推力
4.8吨,加力推力6.8吨,绝对的世界第一。
这款发动机不仅可以军用,还可以民用,罗罗公司准备依托埃文发动机,开发相应的燃气轮机,一直到谷雨的前世,罗罗都在销售这款外形紧凑、可靠性相当不错的燃气轮机,赚足了钱。
目前苏俄正在研发的米格21,其使用的毛
发推力为5.1吨/6.6吨,而众所周知的是
,毛发对外公开的数据存在严重造假现象,换句话说,埃文发动机完全可以用在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上。
大英有了这样的好东西,自然就想到了大客户中国,此时看到中国向孟加拉国出口使用英国发动机的现役战斗机,英国人当然明白中国的航发已经取得了突破,大英自然立刻想起了那帮子被中国请走的德国人,如果猜得没错,应该是那帮子德国人的功劳。
大英就有些发愁,若是中国人倚重德国人研发,这么一步步走下去,中国的航发岂不是慢慢起来了吗?这可不行!
而在中国版彗星的研发过程中,中国对德﹣哈维兰公司的 H -2幽灵喷气发动机推力不足非常不满意,认为该飞机为了弥补推力不足,大幅度减轻蒙皮重量,严重降低了飞机的安全系数,要求换上罗罗公司的高水平发动机。
中国对罗罗公司的信心,让德﹣哈维兰公司相当恼火,但中国民航的订单实在太大了,大英无可奈何,只好让罗罗公司上阵,针对中国航空公司的要求,在埃文发动机的基础上开发一款专用于中国版彗星的民用发动机。
而此时中美已经对上,中苏又有地缘利益之争,大英认为中国必须跟上来,否则无法抗衡美苏,不管是为了从中国赚到更多的钱,还是压制中国航发的发展,亦或是维持国际战略平衡,大英都认为有必要乘机转让埃文发动机相关技术,让中国形成对英国航发的技术依赖。
不过此时美国已经禁止英国直接出口航空发动机,英国没办法直接出口埃文发动机,但民用领域共同研发用于中国版彗星的发动机,美国人就没有理由阻拦了。
当然了,大英不可能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中国,中国拿到了部分埃文发动机的技术,下一代可用于超音速飞行的航发研制,必然会取得重大突破,当然了,中国需要从英国购买关键部件,大英很乐意销售给中国!
只要达成合作,英国不仅可以获得未来十几年中国的民航市场,还可以相当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军发市场,中国市场所产生的的大量资金,以帮助英国航空工业继续高速发展。
事实上,如果不是谷雨主动通报英国,中国对比属刚果没什么兴趣,大英甚至有意帮助中国获得比属刚果的东方省,当然了,时代不一样了,中国想再如同以前那样,给个三瓜两枣,还把土著赶走是不可能的......
不过中国人没办法购买殖民地,购买殖民地的矿山绝没有问题,工党已经与中国达成了一些协议,丘吉尔准备扩大这一块交易,反正大部分殖民地肯定是保不住了,还不如卖一些给中国,不管是矿山,还是耕地,大英都可以出售。
不仅可以卖给中国,也同样可以卖给大英的管家印度,中国人在南苏丹的地盘已经不小了,也必须要牵制,完全可以增强印度的力量。
丘吉尔就想到了毛里求斯,这个马达加斯加岛旁边的小岛殖民地,主体民族已经是印度人,若是给了印度,印度人插手非洲事务自然就容易多了......
丘吉尔美美的打着如意算盘,此时他并不知道死对头钢铁同志也在打着如意算盘,他正在为苏俄的未来而努力。
对于丘吉尔这个资深的反 CP 专家再次当选首相,钢铁同志相当失望,他不明白英国工党那帮子二货到底是怎么搞的,明明是工党解散英国下议院提前选举,怎么反而是保守党赢了,这帮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
恼火之余,钢铁同志不得不考虑丘吉尔上任带来的影响,有这个搅屎棍在,目前苏俄和欧美的僵持局面必然会继续,这对苏俄太过不利。
虽然现在中国和美国在南洋对上了,苏俄的压力大减,但中国与美国政治上日益冷淡的同时,经济上的联系反而加深了,钢铁同志对中国的滑头相当头疼!
钢铁同志这段时间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打破僵局,权衡再三,他决定改变战略,决定打一打和平牌,全力支持南共和美国谈判,尽快恢复欧洲的和平。
与此同时,他决定放弃对库尔德人的支持,但不能直接放弃,那会让卫星国心寒,但如果库尔德人不听招呼,在进攻的过程中,遭受重创,然后惹来围攻,苏俄没办法援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钢铁同志设计了一个非常狠辣的招数,那就是透露消息,在伊拉克战斗力比较强大的"朝鲜雇佣军"正在前线撤退回援海德拉巴,鼓动库尔德人以为可以乘势进攻。
但等到库尔德人发起进攻后,苏俄立刻改变态度,以库尔德人不听招呼,破坏和平大局为由,撤回对库尔德人的支持,如此既表明了和谈的诚意,又间接甩掉了这个包秋......
钢铁同志想退,也不奇怪,库尔德人的存在日益变成苏俄突破中东封锁圈的桎梏,如果没有库尔德人,苏俄可以转向支持埃及,与阿拉伯国家交好,不断给英国人找麻烦,未来甚至还有可能构建一个石油联盟,不过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利好。
另外还有一点,中国在南洋和美国对上,苏俄自然需要倡议和平,而放弃库尔德人,又可以让美国小瞧,让他们放心大胆的在南洋增加力量,减轻压力!
钢铁同志一辈子好强,却没想到老了老了,却要搞出这么一手,他也确实没办法,中国提前爆炸氢弹,对他的震撼非常大,中国的潜力太大了,发展太快了,时间一长,中国岂不是走在苏俄前面!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比中国早建国,又有沙俄的基础,不管是国士面积,还是资源都比中国丰富,若是被中国人赶上并超过,苏俄与中国的意识形态之争必然会失败,而一旦失去了社会主义阵营领袖的地位,对苏俄的冲击实在太大了!
但钢铁同志同样很清楚,面对西方的巨大压力,他又不得不稳定东线,他没办法和中国翻脸,也不敢翻脸,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交好中国的同时,尽可能把中国推到与美国对抗的第一线,现在既然初步达到了目的,苏俄当然要大谈和平,乘机打破僵局!
而打破僵局,争取与西方的缓和,不仅仅可以减少国防开支,更重要的是,苏俄可以尝试做一些经济上的改革,而改革要取得成功,也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但钢铁同志想和平了,也必须让人知道,必须显露出诚意,就在1952年前后,钢铁同志连续做了两个大动作。
1951年12月底,中国河南招商团圆满完成了对苏俄的招商任务,成功得与苏俄莫斯科州签署了一份出口加工区合作协议,苏俄中央局委员、中央书记、莫斯科市委、州委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出席了签字仪式。
在这份协议中,苏俄答应会在1952年初派出一个大型商务代表团实地考察中国河南省,并且明确愿意和河南省共建中俄工业园区,承诺的首批投资金额是5000万卢布。
在招商代表团即将回国前,钢铁同志突然接见了代表团一行人,并与代表团团长,年青的河南省副省长聊了一段时间。
这位经历过战争,又作为中美联军联络副主任,还能说一口英语的中国年青副省长,一开始还有些紧张,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当着他的面,大谈了一番中苏两国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钢铁同志先是表示认可,然后又问起了他在担任中国洛阳汽车集团董事长和河南副省长的经历,那个年青人很有些意思,竟然没有遮遮掩掩,他既说了河南高速发展的一面,又把河南现在的发展困境说了一遍,并没有因为要合作,就选择欺骗。
那个年青人的坦诚也引起了钢铁同志的好感,他就喜欢这种心思纯正的年青人,而现在苏俄党内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钢铁同志在感慨韶华将逝的同时,也对苏俄的未来更加忧心忡,中国的年青一代所显露出来的勃勃生机和对中国党、国家未来的自信,都让他充分意识到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上升期!
很明显,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实力必然越来越强,苏俄必须谨慎地处理中苏关系,稳定住东线,任何想与中国为敌的想法,必然会严重损害苏俄的未来。
在这一次召见之后,钢铁同志的决心更大了
,到了1952年年初,他突然把芬兰总统巴锡基维叫到了莫斯科,给了这位总统一个大蛋糕。
二战结束后,芬兰被苏俄整得惨不忍睹,芬兰的下场比签署了《马关条约》的晚清还要惨很多,一个只有360万人的小国,不仅战死十万,还永久性失去了第二大城市维堡在内的12%资源丰富的领土,还产生了四五十万难民。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以西12公里的波卡拉地区被"租让"给苏俄作海军基地,租期50年。苏俄还获得使用芬兰铁路、水道、公路和航空线在苏俄和波卡拉之间来回运输人员和物资的权利
至于赔款,更是差点压得整个芬兰翻不了身,表面上,芬兰只需要赔偿三亿美元,但实际上远远没这么简单,芬兰用物资折价偿付,其中7
2%要由芬兰用机器、船舶、缆线工业品来偿付
问题是芬兰除了木材,压根没有这些物资,于是因战败而大伤元气的芬兰,还不得不再筹集重金,从他国大批购入芬兰无法生产的各类产品,再赔给苏俄。
另外还有其他零碎,前前后后,芬兰最起码
赔了13亿美元,相当于1188吨黄金,等于说,芬兰为它毙伤的每一名苏军,最终要支付约
3000美元,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
除了割地赔钱驻军以外,苏俄还不断干预芬兰内政,不允许芬兰加入马歇尔计划,不允许芬兰反苏政党上台,甚至不允许芬兰有任何反苏言
论,而芬兰的反苏英雄们也大多被芬兰人关进了监狱,甚至连芬兰的总统都被判了十年......
与苏俄对芬兰的凶狠相比,中国对日本的报复已经可以用温柔来形容,虽然中国的做法与美国对日本的保护,也和中国对日本技术人员的需求有关,但不得不说,两国处理敌国的做法,确实反应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做事风格。
但苏俄得意之余,却没有注意到,他们蛮横至极的做法,却帮助芬兰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很明显,芬兰如果仅仅购买物资,几辈子也还不上,芬兰唯一的办法就是筹钱购买工业设备,然后生产出各种物资提供给苏俄。
而工业化初期,芬兰的工业品在世界上并无竞争力,苏东却只能接纳,而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芬兰的工业品质量也在迅速提升,这也就是说,苏俄帮着芬兰实现了了初步工业化......
芬兰不断卑躬屈膝,几年下来,苏俄已经确认芬兰已经变成了一个本份的邻居,加之钢铁同志现在又需要打造一个热爱和平的形象,所以钢铁同志决定把赫尔辛基附近的军事基地还给芬兰,苏俄既然教训够多了,自然没必要在花这个冤枉钱了!
芬兰总统诚惶诚恐,甚至都不敢接,一直到钢铁同志皱着眉头,说出了一句,"如果芬兰不愿意红军离开,联盟可以继续留下来!"
芬兰总统这才连忙道谢,表示芬兰没有想到伟大的邻居竟然这么快就原谅了芬兰的过错,您放心,芬兰缴纳的赔款一定会加紧筹备......
说着,说着,这位总统竟然有些失态,钢铁同志挥挥手让他滚蛋,少惶惺作态,要不是不愿意和瑞典做邻居,怎么可能留下芬兰!
也就在芬兰总统如释重负离开莫斯科的同时,驻扎在南斯拉夫周边的巴尔干方面军开始从最前线向后撤出一部分军队,这自然迅速被西方的间谍侦测到。
苏俄不仅仅行动上主动做了让步,外交上也开始主动发出信号,苏俄外长莫洛托夫多次谈起了欧洲和平,铁托也得到了命令,不允许再发动进攻,同时要求铁托撤出在希腊、阿尔巴尼亚的游击队。此时的铁托虽然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怎么也不敢得罪钢铁同志,再说了,现在他也想和谈,真得打不下去了,不过铁托还是留了一个心眼,化整为零,留下了一部分力量,万一西方国家还要打呢?撒了,想再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个又一个和平信号迅速发出,欧美自然立刻察觉到了,在伦敦的艾森·豪威尔,此时虽然还没有接受总统的提名,但无数人都知道他已经意动,而只要他乐意,那么他极有可能是美国下一任总统,大英帝国自然不放过这个拉拢的好机会
在得到钢铁同志发出的明确信号后,丘吉尔把艾森·豪威尔请到了唐宁街十号,然后说起了这件事,丘吉尔虽然对钢铁同志服软很是得意,但还是认为要趁热打铁,继续逼迫苏俄让步,同时还调侃了一番可怜的芬兰总统......
艾森·豪威尔也点点头,苏俄突然服软,自然不能客气,继续逼一逼,或许有更大的收获呢,不过对芬兰总统,艾森豪尔则相当同情,做苏俄的邻居真是不容易呀!丘吉尔哈哈大笑,"这些年苏俄的邻居中,唯有中国有所收获,他们收回了外蒙古,但即便如此,中苏两国的边界谈判到现在也没有完成!
艾森·豪威尔很感兴趣,"为什么呢?"
"中国虽然愿意以现有边界条约为基础谈判,但坚持认为清王朝割让的土地是不平等条约,而苏俄则坚持以条约文件为基础,绝不承认存在不平等条约,坚持认为两国边界问题是历史形成的,不存在边界问题!那么苏俄为什么不愿意承认不平等条约呢
"这是俄国人一贯的心态,他们签署的所有条约都是平等的,友好的!"
两人哈哈大笑,艾森·豪威尔接着问道,"条约和条约文件的区别在哪里?您又是如何得知中苏边界谈判细节的?"
丘吉尔"啪啪啪"的抽着大雪茄,笑着说道,"艾克,您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或许您可以问一问律师;至于第二个问题嘛,贵国的国务院也肯定有类似的消息!"
艾森·豪威尔试探得问道,"中国人刻意传递过来的?"
"并不完全是刻意,中国的西部边界很大程度上由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缔造,中国人想和俄国人谈判,也需要大英帝国的协助,而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英帝国自然知道了不少中苏谈判的细节!
当然,不能排除的是,中国人对俄国在边界问题上的霸道行为十分不满,有意对外透露!"说到这里,丘吉尔微笑着说道,"艾克,我很难理解俄国人的心态,他们需要拉拢中国,却又在边界问题上非常强硬,难道他们不知道过去的耻辱让中国人极其敏感吗?"艾森·豪威尔笑着说道,"或许这就是俄国人,
"是呀,这就是俄国人,那就让我们好好看一看俄国人自以为是的表演吧!"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