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07章反击下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6658 2025-05-12 15:06

  “鬼子真是有意思呀!我们不想打了,他们反而出来了!”

  “司令员,你那可不是不想打,是想关门打狗呀!鬼子要是再不出来,这四个师团就要丢在南京了!”

  “关门打狗,他们不是有长江可以撤吗?“

  “要是走长江,鬼子陆军就要去求海军,鬼子陆军自然不乐意...…”

  “哈哈!说得也是,这一层我没有想到!不过又要面子,非要坚守南京;又舍不得丢部队,我们一关门,就主动出来了,什么都想要,注定了什么都得不到!”寻淮洲微微笑了笑,“既然出来了,那就按照原先制定的方案动手吧!”

  随着寻淮洲一声令下,解放军同时在上千里的战线发起了进攻,巨大的兵力优势,让解放军可以游刃有余的寻找日军的弱点。

  鬼子不出来,那我就先吃下南京,再进攻上海,虽然难啃一些,但一步一个脚印,肯定能取得胜利;

  鬼子出来了,那就说明防守南京和上海的日军数量有限,那进攻南京和上海的部队就拼命往里面凿,而处在日军夹击之中的各部也不着急,耐心防守与日军纠缠

  有江防炮兵支援,北面又可以不断增援,就算是打成了消耗战,对中国军队也是有利的,野战怎么比攻坚战好打。

  当然了,这种做法最危险的就是傅作义和张发奎各部不能打,被鬼子一下子冲垮了,连带着第二集团军也站不住脚,打了一个大败仗,影响士气。

  如果是过去的***军队,寻淮洲自然担心,但又整训了半年有余,要还是过去那幅样子,那就要好好查—查,收拾一批人了!

  所以寻淮洲的决心很大,要求东线各部咬紧牙关,不顾伤亡,死死的拖住当面敌人,为顺利解放南京争取时间,也为江南人民报仇雪恨!

  第十一路军已登陆部队被要求且战且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阻击日军的地点,坚决拖住敌人,为江北主力部队登陆争取时间。

  北线刘明荣兵团主力虽然在救灾,但所部兵力巨大,同样要求抽调部队南下,运河以东的五个主力师被要求从淮安、盐城一线秘密南下,向靖江、泰兴一线集结,准备作为二线部队登陆!

  而在江北和江南的解放军四个集团军则被要求尽快消灭南京外围敌人,迅速突击到南京城下,将日军合围在南京城内!

  寻淮洲的调整迅速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虽然谷雨希望尽快解决南京战事,但鬼子大兵团出来了,形势变了,只能先打,怎么也不能轻易放鬼子走,肯定要狠狠咬一口,让鬼子越忌惮越好。

  这样一来,傅作义将军第十一路军就成了战事的胶着点,傅作义自然清楚,在搞清楚日军主力正源源不断从上海方向涌过来之后,并对第十一路军登陆部队形成巨大压力之后,他立刻召集各部将领,鼓舞士气。

  傅作义将军告诉下面的将领,""去年打得不好,连山东战役都没机会去,现在机会来了,我们一定要拿出最大的本事证明自己!

  比不上拿到25、26集团军番号的张自忠、冯治安两将军也就罢了,王耀武这个后生晚辈竟然拿到了24集团军,我们不能连他都比不上吧!

  不要舍不得打,抗日联合政府不是蒋介石,也不是阎百川,敢打敢拼的部队,从来都是优先补充!打得越好,补充越多!”

  旁边的政委黄玉泉听着傅作义将军的讲话,心里叹了一口气,第11路军离解放军还是有些距离的,他接着说道,"司令员说得是,同志们都羡慕主力集团军的装备,但那是主力的同志凭战功拿到的!

  我们第11路军只要打得好,一定可以再进一步,成为光荣的解放军,也可以获得和主力一样的装备,这绝不是虚言,第24集团军现在的装备就很好嘛!

  不管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江南老百姓,亦或是为了第11路军自己,我们都必须打好这一仗!同志们,不要怕牺牲,抗日联合政府的各项抚恤政策,大家都知道,我们根本任何后顾之忧!”

  一番鼓舞之后,第十一路军指挥员士气大振,接着傅作义开始布置,此时已经登陆,在江南的部队只有第一军两个师,其他各部正在分批上岸,但还需要好几天。

  所以这几天最为危险,偏偏日军又乘火打劫,傅作义考虑一番,决定采取纵深梯次配备的战法,前沿少摆兵、多屯兵,以减少日军优势火力对第十路军的杀伤,在战术上采取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深夜派出小部队袭扰敌人。

  同时傅作义根据自己重火力不足,但是轻武器装备较多的特点,同时根据苏南地区人口密集,铁路公路沿线村庄集镇众多的特点,一改集中用兵的惯例,要求第一军军长董其武将已经登陆的三个旅近两万将士分成上百单位。

  各部以连为单位分别坚守不同地点,再搭配以非战斗人员,像是在阵地上洒满了钉子,敌人进入其中,就会受到各个钉子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

  这样做既可以迟滞日军的进攻,又可以让火力强大的日军发挥不出来,日军的进攻以炮兵为主,一旦分散开,日军最大的威胁也就没有了.......

  这是傅作义找到的最好的拖延时间的办法,但是分散战术对付强敌,部队必须有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所以傅作义、黄玉泉要求全体指战员、政治工作站敢于挑重担,敢于打恶仗。

  不叫苦,不叫累,不怕孤军作战,不怕流血牺牲,发挥独立作战能力,像钉子一样,钉在前沿阵地上;要机智勇敢,生活在阵地上,战斗在阵地上,将敌人消灭在阵地前。

  同时擅长防守的傅作义下达了极其严厉的军令,第一线人员后撤时,第二线部队有权射杀之,要求各阵地不求援、不待援,独立死守,打光为止。

  为了坚定11路军的战斗意志,傅作义要求只有他发布的转移阵地的命令为准,其他指挥员转移阵地的命令无效,如此一来就避免起义部队打不赢就跑的老毛病,谁也不许跑。

  这一套打法,既有共产党的路数,也有国军的路数,很适合第11路军的现状,傅作义相信他的11路军肯定可以做到,他擅守的名声可不是白给的!

  第11路军到底行不行?前线的寻淮洲、顾慎为两人多少有些怀疑,顾慎为同志不放心,下令随粤军第四军南下的中原军区政治部主任谢唯俊同志去一趟第11路军,实地视察一下。

  黄玉泉告诉谢唯俊,第11路军去年初战失败后,知耻而后勇,在津浦路南线的作战非常勇敢,虽然战绩不太明显,但打得也不算差,缺点确实有,但将士们敢打敢拼,敢夜战,敢近战,作战积极主动,比东北军在山东的表现还要好一些。

  谢唯俊点点头,这些事他当然知道,他笑着说道,“要不是看到这些,这一次你们第11路军也没有第二次机会,早就跟第六路军一样被缩编了!”

  黄玉泉点点头,接着说道,过去半年,总司令傅作义以下各级指挥员痛定思痛,对日军战术钻研很多,认真学习并贯彻了新战术。

  指挥员董其武、鲁英麟、郭景云都很能打仗,部队中老兵很多,战斗经验丰富,部队各基层单位战术素养提升很快,能够分散作战。

  过去最大的缺陷就是过于追求机动作战,不太喜欢野战挖工事,工事水平也不精,对付日军就吃了这个亏,这堂课,过去半年基本补上了,战术上不至于出现大问题。

  而在装备上,过去半年,随着各种军火产能的提升,第11路军也获得了不少武器,重武器虽然不多,只有一个野炮营和一个火箭炮团。

  但轻机枪和掷弹筒、迫击炮都配备了不少,团以下单位与四路军主力差距不大,相比于日军基层,只强不弱,分散作战,装备也不存在问题。

  在思想上,这只部队比较特别,虽然还达不到解放军的标准,但傅司令员很会带兵打仗,又有解放军高级的风格,整天穿着普通士兵的简陋军装,在军中威望很高。

  因拥护傅司令员的将领非常多,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还有些顽固,第11路军的改造不算非常成功,但同样有好处,傅司令员下决心,部队往往悍不畏死。

  其主力第一军军长董其武思想比较进步,很配合我党的政治改造,与其他各部多有不同,第一军内部已经建立了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各部又经过充分的思想动员,上下士气高昂,所以黄玉泉坚信参战的第一军三个旅能打好这一仗。

  听黄玉泉这么一说,谢唯俊也没说什么,自然只能鼓励,然后由黄玉泉陪同,冒着雨连续考察多处纵深阵地。

  在二线阵地上,第11路军的基层指挥员、基层政治工作者和战士们一起挖工事,而周边无数群众也冒着雨,自发起来帮着挖工事,过去一年半,江南老百姓被鬼子祸害狠了,大家都对鬼子无比痛恨,早点赶走鬼子,成了所有人的愿望......

  看到这一幕,谢唯俊就知道,这一仗就算打得不好,也坏不得哪里去,他立刻放心了许多,此时他反而对粤军第四军不是很放心。

  张、叶两位指挥员到现在还有些脱离群众,总是穿着有别于战士的军装,拿着指挥棍,这一套大革命时期的指挥员做派,早就落伍了,这也就不奇怪他们总和政委搞不好关系......

  就在谢唯俊微微沉思之际,在一线阵地,日军对董其武第一军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试图迅速击溃董部

  过去半年多,日本人同样也没有闲着,为了因应中国军队的装备升级,日军大幅度压缩了75mm野山炮的生产,大幅度增加105mm和155mm两型重炮的生产,希望以此重夺战场上的火力优势。

  同时日本人也看中了共产党大量装备的107mm火箭炮,不过很快就发现这种火箭炮的消耗实在太快了,他们未必用得起,还不如使用身管火炮。

  到了这一步,日本人甚至有些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火箭炮我们都用不起,中国人怎么用得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总不能说日本陆军的军费比中国还少吧!

  疑惑归疑惑,作战归作战,此次炮击,日军集中了两百多门重炮,畑俊六十分自信,这一次炮击的规模为帝国军队建军以来罕有,当面的中国军阀部队绝对挡不住帝国军队的进攻。

  但让日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种所谓的大面积高强度的炮轰对集群目标也许具有很大杀伤力,但对于第11路军无数小分队来说,炮火的杀伤力大大降低。

  很快,冲锋的日军就遭到了各个不同方向的11路军的阻击,层层阻击下,日军找不到攻击的重点,只能分散兵力,各个去击破,这样一来,日军的攻击力量相应的被分散了。

  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较强,又拥有较强的兵力优势,所以最先迎战日军的几个阵地,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士兵全部阵亡。

  后面阵地的11路军将士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死去,不能救援,以免丢失掉固守的阵地,他们知道,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他们同样没有多少生存机会。

  一个小分队阵亡了,接着又一个小分队阵亡,阵地往往打到最后一个人才失守,英勇不屈的11军战士们,以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对国家无限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去减缓敌军的前进。

  并不是说11军没有人动摇,在生死面前,怎么可能一点都不动摇,但这一年多的各项政治教育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鼓舞了整个11路军,而阵地战又比较发挥11路军擅守的特点,再加上严格的纪律,所以这一次11路军表现得格外顽强。

  即便11路军将士有起义部队共同的缺点,枪炮打得不准,不能很好地使用各型武器,但他们很勇敢,每一只小分队最后基本都牺牲于近战和白刃格斗,很多小分队打到最后,战士拼光了,伤员就抱着手榴弹和日本人同归于尽。

  而在这样的激战中,中日双方军队肯定有少量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的战俘,不过在江南的日军属于解放军不接受投降的部队,所以日军对11路军被俘将士十分残暴,而11路军将士同样以牙还牙,对日军格杀勿论,战场变得越来越血腥.......

  在前沿指挥的第1军军长董其武,通过望远镜看到一支支熟悉的部队,相继全体阵亡,心里非常难受,但他还是强忍着痛苦,严格按照傅作义的命令执行,死守阵地。

  作为傅作义最亲信的将领,董其武很清楚这一仗的意义有多大,这就是第十一路军的存亡之战,打好了整编为解放军,所有人都有灿烂的未来,必然会成为国家的功臣,就算是烈士,家人也会得到抚恤。

  要是再打不好,一旦部队被缩编撤编,被安排退伍回乡,有些问题就必须面对了,11路军不少人手上有红24军等共产党的血债,在当前的政治气氛下,留在军中并无问题,但灰溜溜退伍,谁也不能保证未来,多位前中央军和粤军将领已经做了演示。

  对于共产党的做法,穷人出身的董其武说不上反感,当年他的父亲为了给祖父买口棺材安葬而借高利贷,以至打了30年长工,在思想上,他从来不觉得共产党搞土改,搞减租减息有什么错,这是顺天应人之举。

  再说了,谁得了天下,都得镇压异己势力,共产党的做法也属正常,他只是有些不太理解共产党为什么批判孔夫子,搞这么多奇葩的事情,不过经过政委的解释,他也慢慢清楚了,原来还有这一层道理,看来要多学习才行,《论新民主主义》要多多阅读.......

  抗日爱国精神、思想的不断进步和现实生存的需要,驱使董其武在这一场战役中竭尽全力,而对面的日本军队显然想不到傅作义的部队会这么顽强。

  半天打下来,日军就发现情况不对了,不得不再次用炮兵猛轰了半个多小时,然后鬼子集中兵力,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第1军的纵深阵地发动猛烈攻击。

  然而也再次遭到11路军战士猛烈抗击,阵地占领了,又被第1军夺了回去,再占领,又再次被夺了回去,双方士兵的尸体重叠在一起,又被无情地炮火再次炸烂.....

  打到最后,负责进攻的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藤江惠辅急红了眼,已经顾不上伤亡,不停地疯狂的命令、催促这些日军士兵们不计伤亡,不许退缩的冲锋、攻击.....

  次日拂晓,日军第16师团和随之增援的第106师团正面同时发起多路攻击,战况极其惨烈,连董其武的指挥所都被日军炮火直接命中,造成隐蔽部被炸塌,多人伤亡,其中一颗炮弹正落在董其武的身旁,炮弹将他深深地埋进倒塌的防御工事下。

  当战士们将他从坍塌的工事里刨出来,发现他竟然还是有惊无险的活着,只是全身多处受伤。董其武强忍着痛苦,笑着说道,“天不亡我,老天爷都看不惯鬼子的嚣张呀!”

  见到董其武没事,第1军士气大振,战斗更加勇敢,日军的突击变得更加艰难,而就在董其武部顽强阻击日军的同时,第11路军后续兵力不断登陆,得到越来越多支持的董其武信心更大,于次日晚间组织了第二次夜袭,将白天丢失的阵地又夺回了一些。

  相比于第11路军相对不俗的表现,在战场的东线,以粤军改编的第四军第一师表现得却不是很理想,面对日军第13师团的猛烈进攻,阵地一再丢失。

  无奈之下,副总司令叶西平亲临一线指挥,不断抽调兵力,凭借着兵力厚度,才稳住了阵脚,相比于董其武部的表现,粤军这样拙劣的表现,北线兵团总指挥顾慎为自然不再信任。

  顾慎为直接下令后续粤军不得登陆,让其他部队先上,同时做好拆分补充其他各部的准备,这也决定了粤军战后缩编的命运。

  粤军第四军名为一个军,却下辖八个师,属于典型的集团军建制,去年表现就一般,不过张发奎、叶西平

  两人影响力都很大,所以粤军还是获得了重新上阵的机会。

  但从去年到今年,粤军指挥层比较混乱,有预谋叛乱被抓的;有和蒋介石通信不报被抓捕的;有家人在广东乱来,被迫退役的,各种乱象不断.....

  加之张发奎、叶西平和第一任政委傅锺关系不好,换上了第二任政委,资历深厚的李维汉,还是有问题,虽然粤军的政治工作者们用尽全力,但粤军内部关系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理清,各项工作自然有些滞后。

  在别人都在进步的现在,粤军跟不上自然就意味着落后,顾慎为是北方系灵魂人物,又与张叶等人并无联系,自然不需要给张叶面子。

  所以闻听这样的安排,张发奎也是羞愧难当,但也无话可说,他再一次决定战后辞去职务,他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虽然有一些插曲,但东线解放军兵力巨大,随着后续增援部队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江南,并迅速加入到东西阻击战场,试图东西对击的日军受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而与此同时,随着日军大幅度减少南京外围工事的防御力量,解放军集中大批火炮,开始不断压缩南京外围阵地,并不断取得突破。

  随着一块块外围阵地被攻占,日本华中派遣军与共产党总决战的信心又一次动摇了,自山东战役结束之后,日本人已经不太敢搞主力决战,毕竟陆军的元气还没有恢复,他们更多的是想占便宜,只是没想到晋绥军的便宜都占不到了.......

  到了日军全面出动的第五天,日军还是没有突破第11路军完全防御,而随着第二集团军登陆成功,南京外围已经有了六个解放军集团军。

  日军指挥官畑俊六发现仗越来越难打了,他认为现在不是考虑进攻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南京日军如何撤退的问题。

  畑俊六下令两路日军停止进攻,上海过来的日军防守锡澄线,而南京出来的日军回防南京,阻止共产党解放军的进一步突破。

  这位未来的日军元帅不得不给日本军部发电,要求考虑南京守军加固上海外围,虽然共产党在长江上安排了重炮部队,但日军拥有庞大的海空军,只要组织好,在海空军的掩护下,组织撤离并不是大问题。

  毕竟海军舰炮对阵近岸炮兵,不管双方口径、数量对比情况如何,舰炮在一定程度上都占据优势,海军的机动性优势谁也不敢忽视,只要组织好,把南京的日军撤走,一点都不困难。

  接到畑俊六的报告后,一些昭和参谋私底下十分不满,认为畑俊六太过胆小,但此时大部分昭和参谋建功立业的心思都已经转到了越南,没多少人愿意再啃共产党这根硬骨头,军部最后通过了畑俊六的报告,真心伤不起了!

  海军对陆军这群马鹿的无能,也是无话可说,这才多久,就扛不住了,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帝国海军的,讨论了一番之后,日军海军第三舰队不得不准备起来,准备营救南京守军,但只要想到长江北岸那么多共产党炮兵,日本海军也是头疼。

  随着日军的反扑逐渐停止,前线的解放军自然加大了对南京日军的围攻,尽可能在日军总撤退前,多消灭一些日军。

  而此时在北岸江防一线的解放军炮兵,也积极准备起来,特意准备的破甲弹也被搬了出来,就是要在长江上狠狠收拾一下日本海军,就算损失了一些火炮,但只要干沉了几艘军舰,也是值得的,军舰怎么也比火炮值钱.....

  “南京战役这么快就要进入到尾声了?”

  刚刚去了一趟荆州,冒雨视察了一下长江大堤,同时还和杨虎城一起,和被动员起来修大堤的群众一起,挑了半天土的谷雨,回来之后,听到汇报,有些吃惊,"

  因为傅作义的11军表现得好,日本人又缩回去了?”

  “可以这么说!”

  “鬼子肯定要从南京撤了,电令寻淮洲、滕代远两同志,南京毕竟是首都,又有孙先生的陵寝在,咱们投鼠忌器,能不打巷战,还是不打巷战的好。

  另外告诉炮兵耿继周、朱瑞两同志,让他们在保持自己的同时,尽量多歼灭敌人,要利用这一仗,群策群力,好好研究下如何对付日本的海军,这对接下来的上海和青岛战役意义重大!”

  邓萍点点头,一一记录下来,只听谷雨继续说道,“傅作义的部队打得好,就提拔,让他担任东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路军总指挥,给他两个集团军,指挥进攻南京和接下来进攻上海的战役,面子上要给足,这样他才会配合整编!

  董其武打得好,提一级任副总指挥兼第1军军长,过段时间,拿掉傅作义的兼职,董其武接任总指挥,这样一步步过渡,彻底改编第11路军,等整编好了,第11路军改为第26集团军,董其武任军长!”

  想了想,谷雨接着说道,“粤军规模较大,高达十几万人,张发奎、叶西平两将军影响力较大,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骤然撤编,还是留下来的好。

  不过现在这种局面不能继续下去,粤军按照集团军建制,缩编为六个师,裁撤表现最差的两个师充实建制,你再去电问一问坚决要离职的向华将军,张云逸、周力行两同志担任总指挥、参谋长是否可行?”

  “张、周两同志都是广东人,也都是久经考验的同志,他们主持粤军的新一轮整顿倒是合适,只是叶西平将军怎么安排?”

  谷雨微微考虑了一下,这才说道,“现在已经不是大革命时期了,叶西平将军需要认真学习才能符合我军的需要,这样吧,让他北上,给彭德怀同志做一做副手,跟在老彭身边,他迟早会有所转变的!”

  谷雨很清楚,军队工作与地方不同,现在又在是战时,需要用到一些人,只能慢慢来,一步步改编,这才是最稳妥的,但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既然粤军表现不好,就必须换人,该有的规矩必须有.......

  而接到共产党总参的电报后,深感页1仕里人p'两人果然选择了接受共产党出身的将领,到了这一步,他们也确实感到难以胜任了....

  一系列安排之后,谷雨见南京战事大局已定,迅速启程开始了新一轮北上考察,慕尼黑会议很快就要召开,等英国佬意识被德国欺骗,肯定会想办法先稳定远东到时候中国的外交形势就会彻底明朗,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二战中好好捞一把,为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必须先摸清楚中国的真正家底,考察是必须的......

  第413-2章反击下

  “鬼子真是有意思呀!我们不想打了,他们反而出来了!”

  “司令员,你那可不是不想打,是想关门打狗呀!鬼子要是再不出来,这四个师团就要丢在南京了!”

  “关门打狗,他们不是有长江可以撤吗?”

  “要是走长江,鬼子陆军就要去求海军,鬼子陆军自然不乐意...….”

  “哈哈!说得也是,这一层我没有想到!不过又要面子,非要坚守南京;又舍不得丢部队,我们一关门,就主动出来了,什么都想要,注定了什么都得不到!”寻淮洲微微笑了笑,“既然出来了,那就按照原先制定的方案动手吧!”

  随着寻淮洲一声令下,解放军同时在上千里的战线发起了进攻,巨大的兵力优势,让解放军可以游刃有余的寻找日军的弱点。

  鬼子不出来,那我就先吃下南京,再进攻上海,虽然难啃一些,但一步一个脚印,肯定能取得胜利;鬼子出来了,那就说明防守南京和上海的日军数量有限,那进攻南京和上海的部队就拼命往里面凿,而处在日军夹击之中的各部也不着急,耐心防守与日军纠缠

  有江防炮兵支援,北面又可以不断增援,就算是打成了消耗战,对中国军队也是有利的,野战怎么比攻坚战好打。

  当然了,这种做法最危险的就是傅作义和张发奎各部不能打,被鬼子一下子冲垮了,连带着第二集团军也站不住脚,打了一个大败仗,影响士气。

  如果是过去的***军队,寻淮洲自然担心,但又整训了半年有余,要还是过去那幅样子,那就要好好查一查,收拾一批人了!

  所以寻淮洲的决心很大,要求东线各部咬紧牙关,不顾伤亡,死死的拖住当面敌人,为顺利解放南京争取时间,也为江南人民报仇雪恨!

  第十一路军已登陆部队被要求且战且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阻击日军的地点,坚决拖住敌人,为江北主力部队登陆争取时间。

  北线刘明荣兵团主力虽然在救灾,但所部兵力巨大,同样要求抽调部队南下,运河以东的五个主力师被要求从淮安、盐城一线秘密南下,向靖江、泰兴一线集结,准备作为二线部队登陆!

  而在江北和江南的解放军四个集团军则被要求尽快消灭南京外围敌人,迅速突击到南京城下,将日军合围在南京城内!

  寻淮洲的调整迅速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虽然谷雨希望尽快解决南京战事,但鬼子大兵团出来了,形势变了,只能先打,怎么也不能轻易放鬼子走,肯定要狠狠咬一口,让鬼子越忌惮越好。

  这样一来,傅作义将军第十一路军就成了战事的胶着点,傅作义自然清楚,在搞清楚日军主力正源源不断从上海方向涌过来之后,并对第十一路军登陆部队形成巨大压力之后,他立刻召集各部将领,鼓舞士气。

  傅作义将军告诉下面的将领,""去年打得不好,连山东战役都没机会去,现在机会来了,我们一定要拿出最大的本事证明自己!

  比不上拿到25、26集团军番号的张自忠、冯治安两将军也就罢了,王耀武这个后生晚辈竟然拿到了24集团军,我们不能连他都比不上吧!

  不要舍不得打,抗日联合政府不是蒋介石,也不是阎百川,敢打敢拼的部队,从来都是优先补充!打得越好,补充越多!”

  旁边的政委黄玉泉听着傅作义将军的讲话,心里叹了一口气,第11路军离解放军还是有些距离的,他接着说道,“司令员说得是,同志们都羡慕主力集团军的装备,但那是主力的同志凭战功拿到的!

  我们第11路军只要打得好,一定可以再进一步,成为光荣的解放军,也可以获得和主力一样的装备,这绝不是虚言,第24集团军现在的装备就很好嘛!

  不管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江南老百姓,亦或是为了第11路军自己,我们都必须打好这一仗!同志们,不要怕牺牲,抗日联合政府的各项抚恤政策,大家都知道,我们根本任何后顾之忧!”

  一番鼓舞之后,第十一路军指挥员士气大振,接着傅作义开始布置,此时已经登陆,在江南的部队只有第一军两个师,其他各部正在分批上岸,但还需要好几天。

  所以这几天最为危险,偏偏日军又乘火打劫,傅作义考虑一番,决定采取纵深梯次配备的战法,前沿少摆兵、多屯兵,以减少日军优势火力对第十路军的杀伤,在战术上采取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的方法,并在深夜派出小部队袭扰敌人。

  同时傅作义根据自己重火力不足,但是轻武器装备较多的特点,同时根据苏南地区人口密集,铁路公路沿线村庄集镇众多的特点,一改集中用兵的惯例,要求第一军军长董其武将已经登陆的三个旅近两万将士分成上百单位。

  各部以连为单位分别坚守不同地点,再搭配以非战斗人员,像是在阵地上洒满了钉子,敌人进入其中,就会受到各个钉子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

  这样做既可以迟滞日军的进攻,又可以让火力强大的日军发挥不出来,日军的进攻以炮兵为主,一旦分散开,日军最大的威胁也就没有了......

  这是傅作义找到的最好的拖延时间的办法,但是分散战术对付强敌,部队必须有灵活机动的战术和坚强不王的战斗精神,所以傅且土、更玉水女小政治工作站敢于挑重担,敢于打恶仗。

  不叫苦,不叫累,不怕孤军作战,不怕流血牺牲,发挥独立作战能力,像钉子一样,钉在前沿阵地上;要机智勇敢,生活在阵地上,战斗在阵地上,将敌人消灭在阵地前。

  同时擅长防守的傅作义下达了极其严厉的军令,第一线人员后撤时,第二线部队有权射杀之,要求各阵地不求援、不待援,独立死守,打光为止。

  为了坚定11路军的战斗意志,傅作义要求只有他发布的转移阵地的命令为准,其他指挥员转移阵地的命令无效,如此一来就避免起义部队打不赢就跑的老毛病,谁也不许跑。

  这一套打法,既有共产党的路数,也有国军的路数,很适合第11路军的现状,傅作义相信他的11路军肯定可以做到,他擅守的名声可不是白给的!

  第11路军到底行不行?前线的寻淮洲、顾慎为两人多少有些怀疑,顾慎为同志不放心,下令随粤军第四军南下的中原军区政治部主任谢唯俊同志去一趟第11路军,实地视察一下。

  黄玉泉告诉谢唯俊,第11路军去年初战失败后,知耻而后勇,在津浦路南线的作战非常勇敢,虽然战绩不太明显,但打得也不算差,缺点确实有,但将士们敢打敢拼,敢夜战,敢近战,作战积极主动,比东北军在山东的表现还要好一些。

  谢唯俊点点头,这些事他当然知道,他笑着说道,“要不是看到这些,这一次你们第11路军也没有第二次机会,早就跟第六路军一样被缩编了!”

  黄玉泉点点头,接着说道,过去半年,总司令傅作义以下各级指挥员痛定思痛,对日军战术钻研很多,认真学习并贯彻了新战术。

  指挥员董其武、鲁英麟、郭景云都很能打仗,部队中老兵很多,战斗经验丰富,部队各基层单位战术素养提升很快,能够分散作战。

  过去最大的缺陷就是过于追求机动作战,不太喜欢野战挖工事,工事水平也不精,对付日军就吃了这个亏,这堂课,过去半年基本补上了,战术上不至于出现大问题。

  而在装备上,过去半年,随着各种军火产能的提升,第11路军也获得了不少武器,重武器虽然不多,只有一个野炮营和一个火箭炮团。

  但轻机枪和掷弹筒、迫击炮都配备了不少,团以下单位与四路军主力差距不大,相比于日军基层,只强不弱,分散作战,装备也不存在问题。

  在思想上,这只部队比较特别,虽然还达不到解放军的标准,但傅司令员很会带兵打仗,又有解放军高级的风格,整天穿着普通士兵的简陋军装,在军中威望很高。

  因拥护傅司令员的将领非常多,相当一部分人思想还有些顽固,第11路军的改造不算非常成功,但同样有好处,傅司令员下决心,部队往往悍不畏死。

  其主力第一军军长董其武思想比较进步,很配合我党的政治改造,与其他各部多有不同,第一军内部已经建立了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各部又经过充分的思想动员,上下士气高昂,所以黄玉泉坚信参战的第一军三个旅能打好这一仗。

  听黄玉泉这么一说,谢唯俊也没说什么,自然只能鼓励,然后由黄玉泉陪同,冒着雨连续考察多处纵深阵地。

  在二线阵地上,第11路军的基层指挥员、基层政治工作者和战士们一起挖工事,而周边无数群众也冒着雨,自发起来帮着挖工事,过去一年半,江南老百姓被鬼子祸害狠了,大家都对鬼子无比痛恨,早点赶走鬼子,成了所有人的愿望.......

  看到这一幕,谢唯俊就知道,这一仗就算打得不好,也坏不得哪里去,他立刻放心了许多,此时他反而对粤军第四军不是很放心。

  张、叶两位指挥员到现在还有些脱离群众,总是穿着有别于战士的军装,拿着指挥棍,这一套大革命时期的指挥员做派,早就落伍了,这也就不奇怪他们总和政委搞不好关系.....

  就在谢唯俊微微沉思之际,在一线阵地,日军对董其武第一军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试图迅速击溃董部过去半年多,日本人同样也没有闲着,为了因应中国军队的装备升级,日军大幅度压缩了75mm野山炮的生产,大幅度增加105mm和155mm两型重炮的生产,希望以此重夺战场上的火力优势。

  同时日本人也看中了共产党大量装备的107mm火箭炮,不过很快就发现这种火箭炮的消耗实在太快了,他们未必用得起,还不如使用身管火炮。

  到了这一步,日本人甚至有些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火箭炮我们都用不起,中国人怎么用得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总不能说日本陆军的军费比中国还少吧

  疑惑归疑惑,作战归作战,此次炮击,日军集中了两百多门重炮,畑俊六十分自信,这一次炮击的规模为帝国军队建军以来罕有,当面的中国军阀部队绝对挡不住帝国军队的进攻。

  但让日军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种所谓的大面积高强度的炮轰对集群目标也许具有很大杀伤力,但对于第11路军无数小分队来说,炮火的杀伤力大大降低。

  很快,冲锋的日军就遭到了各个不同方向的11路军的阻击,层层阻击下,日军找不到攻击的重点,只能分散兵力,各个去击破,这样一来,日军的攻击力量相应的被分散了。

  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较强,又拥有较强的兵力优势,所以最先迎战日军的几个阵地,在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士兵全部阵亡。

  后面阵地的11路军将士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死去,不能救援,以免丢失掉固守的阵地,他们知道,下一个死的就是自己,他们同样没有多少生存机会。

  一个小分队阵亡了,接着又一个小分队阵亡,阵地往往打到最后一个人才失守,英勇不屈的11军战士们,以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对国家无限的忠诚,用自己的生命去减缓敌军的前进。

  并不是说11军没有人动摇,在生死面前,怎么可能一点都不动摇,但这一年多的各项政治教育和保家卫国的决心鼓舞了整个11路军,而阵地战又比较发挥11路军擅守的特点,再加上严格的纪律,所以这一次11路军表现得格外顽强。

  即便11路军将士有起义部队共同的缺点,枪炮打得不准,不能很好地使用各型武器,但他们很勇敢,每一只小分队最后基本都牺牲于近战和白刃格斗,很多小分队打到最后,战士拼光了,伤员就抱着手榴弹和日本人同归于尽。

  而在这样的激战中,中日双方军队肯定有少量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的战俘,不过在江南的日军属于解放军不接受投降的部队,所以日军对11路军被俘将士十分残暴,而11路军将士同样以牙还牙,对日军格杀勿论,战场变得越来越血腥.......

  在前沿指挥的第1军军长董其武,通过望远镜看到一支支熟悉的部队,相继全体阵亡,心里非常难受,但他还是强忍着痛苦,严格按照傅作义的命令执行,死守阵地。

  作为傅作义最亲信的将领,董其武很清楚这一仗的意义有多大,这就是第十一路军的存亡之战,打好了整编为解放军,所有人都有灿烂的未来,必然会成为国家的功臣,就算是烈士,家人也会得到抚恤。

  要是再打不好,一旦部队被缩编撤编,被安排退伍回乡,有些问题就必须面对了,11路军不少人手上有红24军等共产党的血债,在当前的政治气氛下,留在军中并无问题,但灰溜溜退伍,谁也不能保证未来,多位前中央军和粤军将领已经做了演示。

  对于共产党的做法,穷人出身的董其武说不上反感,当年他的父亲为了给祖父买口棺材安葬而借高利贷,以至打了30年长工,在思想上,他从来不觉得共产党搞土改,搞减租减息有什么错,这是顺天应人之举。

  再说了,谁得了天下,都得镇压异己势力,共产党的做法也属正常,他只是有些不太理解共产党为什么批判孔夫子,搞这么多奇葩的事情,不过经过政委的解释,他也慢慢清楚了,原来还有这一层道理,看来要多学习才行,《论新民主主义》要多多阅读......

  抗日爱国精神、思想的不断进步和现实生存的需要,驱使董其武在这一场战役中竭尽全力,而对面的日本军队显然想不到傅作义的部队会这么顽强。

  半天打下来,日军就发现情况不对了,不得不再次用炮兵猛轰了半个多小时,然后鬼子集中兵力,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向第1军的纵深阵地发动猛烈攻击。

  然而也再次遭到11路军战士猛烈抗击,阵地占领了,又被第1军夺了回去,再占领,又再次被夺了回去,双方士兵的尸体重叠在一起,又被无情地炮火再次炸烂......

  打到最后,负责进攻的日军第16师团师团长藤江惠辅急红了眼,已经顾不上伤亡,不停地疯狂的命令、催促这些日军士兵们不计伤亡,不许退缩的冲锋、攻击......

  次日拂晓,日军第16师团和随之增援的第106师团正面同时发起多路攻击,战况极其惨烈,连董其武的指挥所都被日军炮火直接命中,造成隐蔽部被炸塌,多人伤亡,其中一颗炮弹正落在董其武的身旁,炮弹将他深深地埋进倒塌的防御工事下。

  当战士们将他从坍塌的工事里刨出来,发现他竟然还是有惊无险的活着,只是全身多处受伤。董其武强忍着痛苦,笑着说道,“天不亡我,老天爷都看不惯鬼子的嚣张呀!”

  见到董其武没事,第1军士气大振,战斗更加勇敢,日军的突击变得更加艰难,而就在董其武部顽强阻击日军的同时,第11路军后续兵力不断登陆,得到越来越多支持的董其武信心更大,于次日晚间组织了第二次夜袭,将白天丢失的阵地又夺回了一些。

  相比于第11路军相对不俗的表现,在战场的东线,以粤军改编的第四军第一师表现得却不是很理想,面对日军第13师团的猛烈进攻,阵地一再丢失。

  无奈之下,副总司令叶西平亲临一线指挥,不断抽调兵力,凭借着兵力厚度,才稳住了阵脚,相比于董其武部的表现,粤军这样拙劣的表现,北线兵团总指挥顾慎为自然不再信任。

  顾慎为直接下令后续粤军不得登陆,让其他部队先上,同时做好拆分补充其他各部的准备,这也决定了粤军战后缩编的命运。

  粤军第四军名为一个军,却下辖八个师,属于典型的集团军建制,去年表现就一般,不过张发奎、叶西平两人影响力都很大,所以粤军还是获得了重新上阵的机会。

  但从去年到今年,粤军指挥层比较混乱,有预谋叛乱被抓的;有和蒋介石通信不报被抓捕的;有家人在广东乱来,被迫退役的,各种乱象不断.....

  加之张发奎、叶西平和第一任政委傅锺关系不好,换上了第二任政委,资历深厚的李维汉,还是有问题,虽然粤军的政治工作者们用尽全力,但粤军内部关系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理清,各项工作自然有些滞后。

  在别人都在进步的现在,粤军跟不上自然就意味着落后,顾慎为是北方系灵魂人物,又与张叶等人并无联系,自然不需要给张叶面子。

  所以闻听这样的安排,张发奎也是羞愧难当,但也无话可说,他再一次决定战后辞去职务,他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

  虽然有一些插曲,但东线解放军兵力巨大,随着后续增援部队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江南,并迅速加入到东西阻击战场,试图东西对击的日军受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而与此同时,随着日军大幅度减少南京外围工事的防御力量,解放军集中大批火炮,开始不断压缩南京外围阵地,并不断取得突破。

  随着一块块外围阵地被攻占,日本华中派遣军与共产党总决战的信心又一次动摇了,自山东战役结束之后,日本人已经不太敢搞主力决战,毕竟陆军的元气还没有恢复,他们更多的是想占便宜,只是没想到晋绥军的便宜都占不到了.......

  到了日军全面出动的第五天,日军还是没有突破第11路军完全防御,而随着第二集团军登陆成功,南京外围已经有了六个解放军集团军。

  日军指挥官畑俊六发现仗越来越难打了,他认为现在不是考虑进攻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南京日军如何撤退的问题。

  畑俊六下令两路日军停止进攻,上海过来的日军防守锡澄线,而南京出来的日军回防南京,阻止共产党解放军的进一步突破。

  这位未来的日军元帅不得不给日本军部发电,要求考虑南京守军加固上海外围,虽然共产党在长江上安排了重炮部队,但日军拥有庞大的海空军,只要组织好,在海空军的掩护下,组织撤离并不是大问题。

  毕竟海军舰炮对阵近岸炮兵,不管双方口径、数量对比情况如何,舰炮在一定程度上都占据优势,海军的机动性优势谁也不敢忽视,只要组织好,把南京的日军撤走,一点都不困难。

  接到畑俊六的报告后,一些昭和参谋私底下十分不满,认为畑俊六太过胆小,但此时大部分昭和参谋建功立业的心思都已经转到了越南,没多少人愿意再啃共产党这根硬骨头,军部最后通过了畑俊六的报告,真心伤不起了!

  海军对陆军这群马鹿的无能,也是无话可说,这才多久,就扛不住了,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帝国海军的,讨论了一番之后,日军海军第三舰队不得不准备起来,准备营救南京守军,但只要想到长江北岸那么多共产党炮兵,日本海军也是头疼。

  随着日军的反扑逐渐停止,前线的解放军自然加大了对南京日军的围攻,尽可能在日军总撤退前,多消灭一些日军。

  而此时在北岸江防一线的解放军炮兵,也积极准备起来,特意准备的破甲弹也被搬了出来,就是要在长江上狠狠收拾一下日本海军,就算损失了一些火炮,但只要干沉了几艘军舰,也是值得的,军舰怎么也比火炮值钱.....

  “南京战役这么快就要进入到尾声了?”

  刚刚去了一趟荆州,冒雨视察了一下长江大堤,同时还和杨虎城一起,和被动员起来修大堤的群众一起,挑了半天土的谷雨,回来之后,听到汇报,有些吃惊,“因为傅作义的11军表现得好,日本人又缩回去了?“

  “可以这么说!”

  “鬼子肯定要从南京撤了,电令寻淮洲、滕代远两同志,南京毕竟是首都,又有孙先生的陵寝在,咱们投鼠忌器,能不打巷战,还是不打巷战的好。

  另外告诉炮兵耿继周、朱瑞两同志,让他们在保持自己的同时,尽量多歼灭敌人,要利用这一仗,群策群力,好好研究下如何对付日本的海军,这对接下来的上海和青岛战役意义重大!”

  邓萍点点头,—一记录下来,只听谷雨继续说道,“傅作义的部队打得好,就提拔,让他担任东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路军总指挥,给他两个集团军,指挥进攻南京和接下来进攻上海的战役,面子上要给足,这样他才会配合整编!

  董其武打得好,提一级任副总指挥兼第1军军长,过段时间,拿掉傅作义的兼职,董其武接任总指挥,这样一步步过渡,彻底改编第11路军,等整编好了,第11路军改为第26集团军,董其武任军长!”

  想了想,谷雨接着说道,“粤军规模较大,高达十几万人,张发奎、叶西平两将军影响力较大,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骤然撤编,还是留下来的好。

  不过现在这种局面不能继续下去,粤军按照集团军建制,缩编为六个师,裁撤表现最差的两个师充实建制,你再去电问一问坚决要离职的向华将军,张云逸、周力行两同志担任总指挥、参谋长是否可行?”

  “张、周两同志都是广东人,也都是久经考验的同志,他们主持粤军的新一轮整顿倒是合适,只是叶西平将军怎么安排?”

  谷雨微微考虑了一下,这才说道,“现在已经不是大革命时期了,叶西平将军需要认真学习才能符合我军的需要,这样吧,让他北上,给彭德怀同志做一做副手,跟在老彭身边,他迟早会有所转变的!”

  谷雨很清楚,军队工作与地方不同,现在又在是战时,需要用到一些人,只能慢慢来,一步步改编,这才是最稳妥的,但不能什么事情都不做,既然粤军表现不好,就必须换人,该有的规矩必须有.......

  而接到共产党总参的电报后,深感责任重大的张叶两人果然选择了接受共产党出身的将领,到了这一步,他们也确实感到难以胜任了.....

  一系列安排之后,谷雨见南京战事大局已定,迅速启程开始了新一轮北上考察,慕尼黑会议很快就要召开,等英国佬意识被德国欺骗,肯定会想办法先稳定远东

  o

  到时候中国的外交形势就会彻底明朗,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二战中好好捞一把,为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必须先摸清楚中国的真正家底,考察是必须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