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08章谷雨的考察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9951 2025-05-12 15:06

  什么是家底,工业产量是家底,但并不是最重要的,谷雨绝不可能傻傻的,让自己的士兵拿着对日本作战的武器跑到欧洲战场,那是找死,一旦需要,肯定是英美出武装,中国派兵,要不然就太吃亏了。

  他真正要盘的农业家底,原因很简单,农业产出决定了这一场战争他到底能够动员多少兵力长期作战。

  根据他的记忆,解放战争时期的标准,动员率达到2%-3%就已经是极限了,这还是本土作战,但现在变成统购统销了,动员率能够达到多少,谁也不知道。

  考虑到国内一半地区不得不推行减租减息,动员率必然会进一步下降,再加上一系列工业计划的进行,也需要大量的投资,那么二战中的中国到底能够提供多少兵员和劳动力?这是一个大问号,必须好好盘查一下。

  而且在他的记忆中,抗日战争中期,在整个华北地区出现了极大的的灾情,再加上战争的影响,死难者无数,他也需要好好看一看,绝不能在他的任上河南1942这样的破事,这是政治底线问题。

  那部狗屁电影,最后搞什么蒋介石忏悔,蒋介石这辈子只会后悔他杀人少了,啥时候在乎老百姓死活了,竟然给这种反动派涂脂抹粉......要是以后,哪个王八蛋敢这么拍电影,就送他们去藏南开荒.....

  带着这样的思考,谷雨秘密的来到了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的罗山县考察,他准备在这个地方多待几天,摸清楚自己的家底,好好算一下还可以从农业搞到多少剩余。

  罗山是大别山北麓典型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靠淮河边上有水稻生产,另外该县出产茶叶,菜自由,蓖麻油等油料,靠近大别山还有不少经济林和草药,也出产一些水果。

  得之于淮河,罗山的农业比较发达,但同样失之于淮河,淮河时不时的泛滥,罗山水灾频繁,动不动就流离失所。

  要想从农民那里听到真心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他们吃住在一起,跟他们一起干活,时间一长,农民自然把他当知心人了。

  这段时间,淮河泛滥,罗山自然要抗洪救灾,谷雨到达罗山,第一时间就带着身边同志一起上大堤,和老乡一起整修水利。

  谷雨是小少爷出身,回国就处在高层闹革命,即便前世他是农民家庭出身,但读书好,挑担子次数并不多,所以挑担子的姿态自然不怎么对,这一点之前在长江大堤上已经有显示,不过那会大家都知道他的身份,他更做的是做政治姿态,自然影响不大。

  但这一次不一样,谷雨准备连挖几天,没多久就让一起挑担子的农村大叔大伯们看出来了,他虽然刻意和农民穿着一样,但皮肤白白净净的,与古铜色的老农完全是两码事。

  谷雨一上大堤就知道有些脱离群众了,而且不是他一个人,陪同的省、区、县三级干部有好些个干活跟他一样不怎么麻利。

  谷雨这帮人上大堤之后,谷雨就要求分散开,和人民群众交流一番,他则在几位警卫战士的陪同下挖土。

  挖了一会土,一个老大伯见谷雨挖得不是很熟练,倒是见怪不怪,毕竟这两年下来的城里人不少,不少人被组织起来干活。

  又见谷雨满脸带笑,见人就喊大伯大哥的,心生好感,他笑着说道,“瞧着眼生,娃,你是刚分配过来的城里娃吧?”

  谷雨笑着露出了牙齿,“是呀,大伯,我叫张宇,平时我不怎么干农活,让您笑话了!”

  “你是城里娃嘛,不懂挖土不奇怪,多挖几次就习惯了,你这姿势不对,这么挖费劲,你得学我...…”

  谷雨按照老大爷的指示,调换姿态,果然感觉好了一点,他感激的说道,“大伯,多谢您的指点呀!“

  “谢啥,按照村支书的说法,咱们这叫阶级兄弟,互相照应是应该的!”

  “大伯,您说得对极了,咱们阶级兄弟就应该互相照应!”

  见谷雨一口北方口音,老大伯点点头,显得很有见识,“北方过来的城里娃,不是老师,也是县里的大干部,有出息,好好干,再娶一个漂亮媳妇,生几个娃子,有男有女,老婆孩子热炕头,这辈子就值了!”

  谷雨身边的警卫一边挖土,一边有意识的护在他的周围,听到老大伯这么说,一个个忍俊不禁,只是强忍着不说话。

  谷雨哈哈笑了笑,然后说道,“大伯,您呀,这就猜错了,我就是县财政局的干事,根本不是什么大干部!”

  “干事,干事,不干事,怎么能当大干部?你多干两年,别的不说,乡长肯定有的做!土改工作队下乡的干事不是局长,就是乡长,老有出息了!“

  谷雨笑着点点头,“大伯,您知道的真多!”

  “那是,你大伯我当初也闹过农运的,只是反动派那个狠呀,杀得人头滚滚,我还有老娘要养,心里害怕,就没有跟着上大别山,要是当时跟着去,现在搞不好就是师长团长了!我们县周党就出了一个团长,才二十二岁,老厉害了!“

  “二十二岁的团长?确实很厉害,跟咱们罗山县委林书记一个级别呢!”

  老大伯轻车熟路拍了拍土,然后说道,“是呀!共产党的干部就是年轻,我听人说当今的皇帝,今年也才三十岁,你说这皇上也有意思哦,啥名字不叫,叫谷雨!幸亏现在不兴避讳,要不然二十四节气都要改!”

  “大伯,您呀,说错了,咱们国家没有皇帝,谷书记只是人民的公仆!”

  “嘿嘿,这书记,不就是皇帝吗?只是换个名字,你大伯我懂!“说到这里,老大伯又打量了一下谷雨,“我说呢,看你有些眼熟,嗷,现在想起来,你还和那个谷书记长得真挺像的!”

  谷雨哭笑不得,笑着说道,“大伯,您说得没错,大家都说我长得有些像谷书记!”

  老大伯哈哈大笑,一边干活,一边接着问道,“娃,嗷,小宇呀,你咋跑来挖沟了?这个活可不轻呀!”

  “我刚分配过来,才两天,就被组织安排到这边做一些调查统计工作,这不,一过来就听说老乡们都上堤了,就跟着过来帮帮忙,顺便聊聊天,这些聊天内容也是调查的一部分!“

  老大伯有些好奇,“啥是统计?“

  “统计呀,就是搞清楚大家伙土改后家里情况,有多少地,家里多少人,有没有人入伍成为革命战士,一年产多少粮食,小麦多少,有没有猪牛羊这样的大牲口这些东西!”

  老大伯反应蛮快,他立刻有些警惕,“咋了,为啥要了解这些?”

  谷雨站定,用头上的毛巾擦了擦汗,然后这才说道,“老大爷,别紧张,党了解这些,就是想知道哪些东西多了,哪些东西少了,给供销社定量定价做个参考!”

  老大伯这才恍然大悟,点点头,“土改分了土地,咱们穷棒子日子好过了不少,不过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这两年供销社卖得东西涨价挺快,可粮食却不怎么涨价,收得还贼多,不交都不行,娃呀,你可得给上面反应反应,咱穷人不容易呀!”

  谷雨闻言,点点头,叹了一口气,“大伯,国家也是没办法,这东面一直打着小鬼子呢,炮弹子弹不要命的打,一仗打完,炮弹能打几百万发,那都是钱呀!

  武装部的同志告诉我,这大炮炮弹一发比两百户中农收入还多!你想想看,国家卖得东西不涨价,不多收一些东西,哪里吃得消?”

  老大伯沉默了一会,这才慢悠悠的说道,“理是这个理,可我们穷人的日子不好过呀....”"

  见老大伯脸上露出了一丝忧愁,谷雨连忙问道,“大伯,您有什么心事吗?”

  “我那个大小子,力气大,手榴弹丢的远,早早就入了独立团,去年冬天离开了老家,也不知道啥情况了,他还没娶媳妇,连女人味都没有闻过呢,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情况.……”"

  谷雨听完,想了想说道,“我们罗山独立团补充的是第19集团军,大伯,我兄弟的部队现在应该在新乡集训,暂时没有上战场!”

  老大伯一听,心情大好,“真没上战场?”

  可怜天下父母心,谷雨也有些感慨,“我看过这一块的通知,您就放心吧!”

  老大伯兴奋无比,挥舞着铁锹,连续挖了好几锹,然后对谷雨说,“小宇呀,收工后,你跟着大伯我回家,大伯跟你说—说我们徐黄村的情况,帮你做好那个统计!”

  谷雨笑着点点头,“好嘲!”

  “嘿嘿,顺便也帮我再读一读大小子的信!”

  “大伯,村里应该有扫盲班吧,您没过去上学?”

  “扫盲班倒是有,不过你大伯都一人北十5oJ'心一好意思跟小伙子们挤在一起,上这个什么扫盲班,我们

  家老大和二妮子认字就够了!”

  谷雨笑了笑,“您看,您要定认只子,-'叫人读给您听了!面子再重要,也不如里子重要呀!”

  老大伯想了想,这才说道,“小宇,你这说法跟二妮子说法倒是差不多!”

  说到女儿,老大伯停下来,倒起了苦水,“找那妮于不安分,让大伯我伤透了脑筋!一云听了旦1,麦上-盲班,这还有点用,认点字,会算账,到了姿家个Z与

  可她认字也就罢了,也不知道听谁说的,说认子快,是读书的料子,非闹着要上什么小字,女核于豕豕,上学有什么用?简直瞎折腾!

  我家老大那孩子,对二妮子一贯宠得厉害,也不知

  道怎么想的,也让她上学,还把攒下采,用米安悬妇的津贴给了二妮子,没办法,只好让这丫头去上学!

  这上了两年学,眼瞅着年岁大了,该出嫁了,她又闹腾什么婚姻自由,死活要退婚,不愿意嫁到订过婚的陈大寨,还想读什么高小!”

  说到这里,老大伯伸出三个手指,“高小我问过了,要读三年,三年呀,大伯我要起一个屋子留给老大结婚用,哪有钱再供一个女娃子上学!

  就算她有什么助学金,只要交一半学费,也不成呀,等她三年书读完,跟她同龄的女娃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到时候二妮子能嫁给谁?

  小宇呀,你是文化人,帮我说—说二妮子,让她不要再读书了,她婆家在陈大寨,在淮河边可以种水稻,一年四季都能吃饱饭,多好的地界呀,比我们这山里强多了,她怎么就不愿意呢..……"

  老大伯说到这里,又是疑惑,又是委屈,谷雨想了想问道,“老大伯,你知道桐柏最近找到了一个大盐碱矿吗?“

  老大伯愣了愣,“好像听人说过,也不知道盐价会不会降?对了,可这跟我家二妮子有什么关系?”

  “大伯,当然有关系,国家规定,国有工矿企业正式职工必须有高小以上文化水平,二妮子只要读完了高小,就可以去桐柏盐碱矿应聘上班,作为国企初级工,二妮子一个月就可以拿到十三块五!

  大伯,听你说话,我就知道你是爱护子女的人,要不然不会让二妮子读书!你咬咬牙,让二妮子读完了三年高小,等上了班,二妮子肯定不愁嫁人,到时候他感激你老人家,每个月给你几块钱,盖房子的事情不就好办了吗?

  说到底也就苦上两三年,熬一熬就过去了,可二妮子就不一样了,吃上公家饭,往大的来说,这是为人民服务;往小的来说,二妮子过得好,大伯两口子后半辈子也有依靠,女儿是小棉袄,就算嫁了人,也会想着家里!

  至于二妮子在陈大寨的婆家是什么情况,我不了解,不好评价,但有一条,儿女的婚姻,父母可以出出主意,有不同意见,可以劝说,但不能搞包办婚姻,政府不允许不说,万一搞成了怨偶,出了什么事,老伯你一辈子都不安心!“

  听谷雨一番话,老大伯嘴张得老大,过了一会,才喃喃的说道,“这个账还可以这么算?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也不对呀,要是二妮子考不上那个什么矿怎么办?我不是亏大了!“

  “国家在搞建设,现在到处都缺识字的人,尤其是识字的女同志,二妮子能拿到助学金,成绩肯定不错,就算去不了盐碱矿,也可以去其他地方工作!

  大伯,你就放心吧,国家办那么多学校,就是为了招到足够的工人,二妮子只要读完了高小,最起码都可以做村里的赤脚医生,吃饭绝对不用发愁!”

  老大伯拍了拍铁锹说道,“小宇呢,大伯听你的,这妮子要是成了赤脚医生,也比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爬食好!”

  其后的几天,谷雨跟这位老大伯一起上工,聊了很久,把徐黄村和周边的情况摸了个底透,这位徐老伯是贫民出身,以前搞过农运,思想比较积极,脑筋也比较活络,算是土改之后,混得不错的一批人。

  徐老伯分田的时候虽说没往自家扒东西,当然了这是他自己说的但分到的田地稍微好一些,加之他一家肯吃苦,脑子活泛,连续开了好几亩荒地,平时种茶、采草药、贩卖水果各种能来钱的活都做。

  加之儿子在区中队、县独立团也有津贴,所以家里的情况算是不错的,基本解决了温饱,还养着一头猪,又有几只鸡,要不然也不会让二妮子读书。

  相比于土改前那种苦日子,徐老伯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自然很是感激共产党,不过即便是这样不错的家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他虽然累死累活,从年头忙到年尾,但负担仍然很重,过去是给地主交租,现在就是要给国家缴纳各种统购物资。

  家里生产的粮食必须缴纳他们家承担的统购粮,就这样还不一定够,搞不好要和其他老乡调剂一下,这又需要一笔钱,要是不能按时缴纳粮食,村干部就要批判他,甚至还会往部队写信,影响老大的前程......

  过去红薯是主食,现在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天到晚放屁早就习惯了,一边说,一边十分凑趣的放了几个屁,谷雨听到这里,心里相当难过.......

  他又带着谷雨去看那头猪,告诉谷雨,这头猪比他还要精贵,他已经算好这头猪出售后的用途了,准备用卖生猪的钱,一边缴纳二妮子的学费,一边应付生活开支,一边也作为未来生意的本钱。

  要是养猪的收入不够,他只能去大别山深处采摘药材,不过这条路大家都在走,已经摘不到太多了药材了;另外他想到的办法,就是多种点水果,然后往信阳城或者附近的厂矿贩卖水果。

  但徐老伯也有顾虑,现在时不时被抽去搞这个,搞

  那个,他想干这些活,根本抽不出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办?但不管怎么说,一定要熬上几年,让二妮子读书,

  二妮子当了工人,家里日子就好过了。

  听到这里,谷雨点点头,他逐渐陷入到沉思中,随

  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国家对农村各种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除粮食以外,牧区马牛羊、生猪、鲜蛋、烤烟、黄麻、蚕茧、茶叶、生添、桐油等等

  需求量越来越大。

  牧区情况特殊,又涉及到外蒙问题,国家并没有搞统购统销,而且收购价格也比较好,目前比较稳定;其他商品老百姓还能接受,毕竟不影响到生存,而且其中一些产品,国家给的价格也不错,问题比较大的是粮食。

  统购统销执行的第一年是1937年,按照往年粮食产量的估算,解放区通过农业税可以收到130亿斤,同时从农民手里收购了110亿斤左右,控制在国家手里的粮食达到了240亿斤。

  但这个数量并不能满足战争和建设的需要,根据估算,国家需要控制粮食300亿斤,这不仅仅是战争和建设的需要,更是人民币发行的需要,人民币要想稳定,粮食是第一要素。

  但1937年粮食缺口高达60亿斤,靠市场收购这么多粮食根本不可能,只能用行政手段,一开始,农业部的计划是通过统购统销,增收60亿斤,补充上缺口。

  不过谷雨对一下子收这么多,相当担心,直接腰斩,变成了30亿斤,他怕搞得过头,影响到农村的稳定,认为一步步来更靠谱一些,另外当时全国还有一半地方没有解放,肯定可以没收不少余粮,综合考虑,30亿斤应该差不多了。

  1937年上半年,在解放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同时,统购统销开始执行,经过一年的努力,各项粮食收购任务终于完成,但问题远超想像!

  在决策时,高层早就意识到问题,国家对粮食的需

  要量,同农民愿意交售的数量之间,是有矛盾的,且矛盾相当尖锐,如果按农民的意愿,1他只恩忌仕o饱了以后才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

  假如让农民统统吃饱了,然后国家才征购,那末,

  我们这些人就没有饭吃了,工人、毛主席、科字家以o具他的城里人都没有饭吃了。这些人没有饭吃,工业化也搞不成了,军队也要缩小,国防建设也不能搞了,对日战争更是没办法获胜.......

  所以陈云在会议上明言,“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

  ,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人民币也不稳定;如果米以购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一个,都定尼P家伙,但我们没有选择!”

  为了做好统购统销,1937年国家只在已经完成土改

  的老根据地搞,但国家又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开个定直接针对每一个农户,而是按照指标分配各地,各地再分配,再到达每一个行政村,再由村干部负责收购。

  而在城市中,则规定了城镇和国企人口每月的粮食定量,各省为了使自己有一定的余地,在中央规定的定量中又扣除一部分,使居民的粮食定量低于国家的定量

  第一次搞这样规模的国家计划,共产党上下心里都没底,为了有所宽裕,各地都偷偷增加了一些数量,一层层压下来,这样一来,统购统销的粮食数量超过了原来计划的270亿斤,竟然达到了290多亿斤。

  这也是没有办法,各地基层干部,尤其是村干部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各种建设,比如修桥铺路,比如农田水利,又比如给部队运输物资等等,这些都需要粮食,怎么办?只能朝农村伸手。

  问题立刻就暴露出来,为了完成统购任务,有些粗暴的基层干部,把农民的口粮、种子、饲料也收购走了,各地都普遍发生农民大量杀猪杀鸭的情况。

  同时这些基层干部还施以政治压力,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农民随便扣上种种"帽子"进行斗争,封门、搜查、捆绑、吊打的情况在不少地方均有发生,甚至已经造成了一些农民自杀。到了最后,一些地方开始用专政手段对付群众......

  向这位徐大伯已经是非常好了,一些地方甚至到了猪、羊减少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卖家具,吃种粮,要饭,卖子女,请愿,老弱者躺在床上饿死等现象已经有所发生。

  在一些地区,农民吃不饱,生产积极性不高,出勤率大大降低,已经发生农民退田,甚至交土地证,认为这些土地产量低,负担不起购粮任务等现象。

  甚至发生过一些群体事件,一些地方的农民在晚间偷偷去看粮仓中的粮食是否运走,看到调运粮食的船开走后站在河边哭泣,而且哭泣的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地区对党和政府普遍流露出一种不满情绪,“辛苦一年没得吃",“共产党好是好,但是现在整死了!“这样那样的说法不断传到中央的耳边。

  出现了这么多事情,中央迅速意识到,这几年解放区的压力一直都很大,一边战争,一边建设,光靠挖地主的余财能支撑几天,更多的是靠解放区的农民,说白了解放区农民的负担已经很重了。

  一下子增加了三十亿斤粮食看起米个高,1勾E取后一根稻草,所以到了今天上半年,制定粮食收购任务时,中央不得不缩减了老解放区统购统销的指标,安抚老解放区,这是根本之地。

  同时中央给地方的指示中,严格限制不允许增加统购统销的指标,最高不得超过2%,违者严厉处置,就是怕地方干部乱伸手.....

  当然了缺口还在,怎么办?只能把更多的指标放在实行减租减息的新解放区,尽可能掏空新解放区的地主阶级,对地主阶级动手,大家都无所谓,不过上下也都知道,新解放区的地主羊毛游不了多久了.......

  而谷雨在六月份开始全面推行的反常反孔、清除亲日派等等,并利用日本空袭,大规模动员城市非生产的消费人口下乡,同样也是在想办法压缩非农人口,减少粮食征集数量,减轻工业化的阻力,说到底,政治在为经济服务。

  本来谷雨以为老解放区一连串水利工程等等的建设,应该还有一些底子,只不过是地方干部叫苦,想办法藏私,给地方多留一些家底,但现在看来,老解放区确实已经差不多了,再挖下去,就要出事了。

  但战争和工业化又需要大量的农业物资,这也让他左右为难,想来想去,他再一次确定了一点,绝不能把换汇任务放在主粮上,想学苏俄那样依靠主粮出口,交换机械那是自找死路。

  要想保证工业化和战争对粮食的需求,就必须量入为出,对越来越膨胀的党政系统和城市消费性人口动手,说白了,要加大干部下乡和城市居民下乡的力度,就算得罪再多的人,这一块也必须坚决干,他根本没有选择。

  而在保证主粮相对自给自足的同时,需要人民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经济作物,必须鼓励经济作物生产,通过经济作物换汇,让徐老伯学会在山上种药材,并开垦更多的山地种茶树果树,比他多种粮要容易一些,毕竟水利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建设,大规模增加粮田短时间并不容易......

  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如何加大经济作物的生产和销售,让农民自觉自愿的生产国家所需要的经济作物,党和国家的引导非常重要,谷雨又一次想到干部和城市居民下乡,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让他们来引导这一块行不行?可以做一些试点。

  就在谷雨想到这些时,徐老伯又给了谷雨一些启发。徐老伯告诉谷雨,徐黄村向他这样的,已经是比较成功的,很多人还是跟以前一样不愿意干活,有的是嫌弃国家收得太多,一年累死累活赚不了多少,还不如少做一些,村干部总不能把大家伙逼死;另外一些就是就是老毛病犯了,懒惰,连上工都不乐意!

  听到这里,谷雨皱皱眉,“对这样的人,村干部就看着不管?”

  “谁说不管,办法多着呢!”

  徐老伯乐呵呵的告诉谷雨,村长是一个只有一只手的受伤退伍老兵,最讨厌这些人,他和村里的老人商量,把这些懒散的家伙都编入民兵,每次村里出工,逼着他们出工,还让民兵队长看着他们干活,干得不好就用鞭子抽!

  同时村长又安排村里勤劳的,帮着他们种地,然后又让村里的地主会计算账,让种地勤快的给那些出工的懒家伙粮食,这样一搞,上工没被耽误,这些懒家伙也勤快不少!

  听到这里,谷雨笑着说道,“你们村长挺有办法的!”

  想了想,谷雨又问,“这些村里的老人都是些什么人?族长吗?”

  徐老伯哈哈笑着说道,原来的族长是地主,早就被推翻了,现在这些老人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则是有文化的老秀才,徐老伯告诉谷雨,要不是老秀才同意,他还不准备让二妮子读书呢!

  谷雨笑着点点头,然后问道,你们的祠堂现在还开吗?

  徐老伯理所当然的点佘头,系口JRe4了_村里各族内斗,选族长的趣闻,谷雨默默听着,过了一

  会,又给徐老伯出了出主意,你不是想多采点药材,多卖点水果吗?

  你把愿意跟你干得人组织起来,搞一个合作社,大家一起干,然后跟那些懒家伙换工,这一块让村长来做协调不就可以了吗?

  徐老伯一拍大腿,“哎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谷雨和徐老伯相谈甚欢,越说越投机,到了第三天,徐老伯和谷雨又一起找到村长,按照谷雨的提议,搞了几个合作社,懒家伙组成的工程合作社,擅长种地的组成了一个种地合作社,还有药材合作社,茶叶合作社,准备试点搞一搞,这样可以提高产量,应该比较容易...

  不过这就存在一个如何权衡各自收入,如何弥补的问题,村长立刻就想出了办法,先把合作社办起来,然后确定一个临时的衡量标准,毕竟很多东西情况不清楚,比如每年上多少工,谁也不知道。

  到了年底,按制度需要开村民大会,再把乡干部和威望高的老人请过来做监督,大家再做调整,就算做不到人人满意,大部分人满意就可以了.....

  这一次对徐黄村的调研相对顺利,谷雨更加明确了农村未来发展的模式,必须搞合作化,但这种合作化必须要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退自由,不要强行组织;必须是横向的专业化分工;必须搞经济核算,同时召开村民大会,做到公开透明,这样才有未来。

  换句话说,新时代统购统销要做,合作化也一定要做,但模式必须改变,政府必须转变角色,不要强力推动,而要以引导和服务为主,问题是现在的干部素质行吗?

  当然了,现在缓不济急,谷雨很清楚,现在这个战争阶段,最有可能增加外汇收入的是各种战争物资的生产,他必须把心思更多的放在矿物开采上,这一块挖得越多,初期工业化的代价就越小。

  考虑清楚之后,谷雨转到了桐柏,考察了正在建设中的桐柏盐碱矿,纯碱是非常重要的食品和化工原料,各行各业需求极大,炼钢中也有需要,是典型的战略物资,而共产党所需要的纯碱除了内蒙草原的天然碱和永久黄用索尔维法生产的部分产品以外,更多的依赖进口

  谷雨查看进口数据时,发现需要进口大批纯碱,而永久黄的产能又跟不上,就对着地图开动大脑,很快就想到了桐柏这个这个天然大矿,谷雨的理由和前世差不多,打起仗来不仅需要海盐,而且需要陆盐,他又划了几个点...

  在谷雨的金手指下,勘探部门就开始挖了起来,应城膏盐矿、桐柏碱矿相继被找到,尤其是桐柏碱矿被发现,意义重大,所以共产党工业部门一边勘探,一边着手开采,特殊时期一切以生产为上....

  所以当谷雨出现在桐柏碱矿,看到的是一副生机勃勃的工业建设场景,他时而听取汇报,时而与工人师傅们攀谈,了解工程的进展,并听取他们的心声。

  而就在一连串交流之后,谷雨相当满意,中国虽然积贫积弱,从农业上搞不到太多,开矿还是希望很大的,打吧,打吧,你们打得越凶,老子的矿产品卖得越好!工业化的初步积累也越容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