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日,谷雨来到了中科院北京电子研究院,参观中国第一个 PNP 结型晶体三极管,谷雨第一次看到了晶体管是怎么做出来的。
集电极钢球、锗片、发射极钢球被装入石墨模具,然后慢慢推入烧结炉的石英管中,这时,氮气被通入石英管,为了完全赶净石英管中的空气,氮气足足通了一个多小时。
下一步就是通氢气点火,技术人员将氢气瓶打开,慢慢地将氢气通入石英炉管中,再慢慢地将炉管中的氮气关掉,炉管出口的酒精灯将通过炉管到达出口的氢气点燃了,火焰显得是如此的娇艳、漂亮......
看完实验之后,谷雨满脸笑容,然后请年轻的技术专家们坐下,这才笑着说道,"同志们,你们的实验已经证明,中国在晶体管这个新兴领域只是稍稍落后于美国,你们的杰出表现证明了我们中国人同样有着卓越的科研能力,让帝国主义者的种族主义思想见鬼去吧!"
雷鸣般的掌声立刻响了起来,谷雨挥挥手,等小会议室平静下来,他才笑着说道,"你们这几年的报告,我都一一看过了,你们说得很对,晶体管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确实可以在很多领域取代电子管,而且成本更低!
今天看到你们拿出的晶体管,我很高兴,但我们要的不是实验室拿出一个两个晶体管,而是尽快实现晶体管的大规模量产,我们要依托晶体管生产出体积更小、性能更稳定的收音机,然后在全国推广普及。
按照一个家庭一台收音机计算,我们的工厂需要生产出几千万部收音机,另外我们也要生产汽车收音机,同时还要想办法对外出口。
这还仅仅是晶体管在民用领域的单一应用,在其他无数领域,晶体管都可以应用,工建委的同志计算过,这是一个总价值在100亿,乃至于几百亿以上的庞大产业,换句话说,晶体管要是搞好了,我们的国民经济又多了一块支柱产业.
所以中央决定,加大投入,尽快实现晶体管的大规模量产,抢占这个新兴产业,争取与美国人并驾齐驱,成为这个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雷鸣般的掌声再一次响了起来,在场的技术人员人人兴高采烈,虽然他们都知道谷雨异常重视晶体管,但把晶体管的重要性提升到这一步,还是超过了这些技术人员的想象。
接下来不管是人才和资金的投入都是巨大的,他们作为中国晶体管领域的先驱,自然可以获得极大的重视,谁不愿意得到更多的重视呢?谷雨笑着说道,"今天你们技术人员都在场,我们好好商量一下,如何尽快实现晶体管的大规模量产,并且将良品率提升到极高的程度,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三十年代后期,留学美国,二战后期拿到博士后,返回国内的郑锡竞副研究员首先发言,谷主席,我是晶体管项目组的副组长,我先说吧,就当是抛砖引玉了!"
谷雨点点头,郑锡竞副研究员汇报起来,"晶体管是一门新兴科学,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总体来说,还处在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应用的过渡阶段,中央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大投入,是非常英明的......"
简单了说了几句好处之后,郑锡竞副研究员进入了正题,他告诉谷雨,目前晶体管项目组分成三块,晶体管的物理基础;晶体管的设计和制造;晶体管性能测试及应用范围和限制。
晶体管与其他处于追赶阶段的行业不同,目前需要探索的地方很多,需要在理论上加大投入,而有了极强的理论指导,设计这一块,就容易多了!不能因为很多东西没办法立刻看到成效,就不愿意投入,对科研而言,失败同样也是成果
王锡竞副研究员接着就制造这一块做了长篇发言,他将晶体管的制造分成三块,第一块就是设备,必须研发出工业生产和检测的设备,每一个设备都应该有专门的研究团队。
合金炉制备出 PN 结也要进行分析、检测,这就需要专用的切、磨、剖工序设备,同时也要研发专用的工业显微镜进行观测!
而在化学方面,最重要的是获得高纯度的硅和错晶体,同时也要分门别类研究各种半导体规格的化学试剂和气体,这又离不开化学所的配合 .
所以,最后郑锡竞副研究员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不是电子研究院一家的事情,这需要建立起多个相关研究机构,分门别类的研究!
所以中央要做,首先就是建立起相应的研究团队,每一个都要突破,然后再搞出实验生产线,最后才是真正的量产。
而在此期间,也需要引进欧美先进设备和技术,招聘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因为其中很多设备,国内目前或者没有,或者相当落后,在自研的同时,也要想办法进口,以缩短时间......
听到这里,中科院副院长、电子研究院院长王守竞先生有些担忧得看了看谷雨,虽然郑锡竞说得很对,但他多少嫩了一些,这么跟领导说,很容易让领导打退堂鼓。
不过让他惊喜的是,谷雨很冷静的点点头,"锡竞同志说的很对,我们现在实现大规模量产需要多个研究院所,多个工厂的配合,这就是举国工程,但是这样的举国工程非常值得做......"
也就在这一天之后,一系列针对机构陆续成立,而国内多家工厂陆续收到了国家科技部下发的设备、材料或者试剂的研发任务,而这些设备、材料或者试剂研发成功后,北京中电总公司会同中科院一起成立晶体管实验厂,开始晶体管量化的生产。
这一天的会议谈了好几个小时,把谷雨送走之后,王守竞先生把郑锡竞副研究员带到自己的办公室,然后拿给他一份预研任务,"这是谷书记亲自拿过来的,分量有多重,你肯定明白!"郑锡竞副研究员接过了预研任务,仔细阅读起来,任务很简单,就是把电子线路中的分立元器件,集中制作在一块半导体晶片上,一小块晶片就是一个完整电路,这样一来,电子线路的体积就可大大缩小,可靠性大幅提高。
预研任务书将这样的完整电路称为集成电路,这样的集体电路既可以作为下一代大型计算机的计算单元存在,又可以用于高精尖武器中,极大的提升机载计算机的性能,同时也可以用在工业自动化中,战略意义重大。
在这份预研任务中,提到情报工作者从美国科学家处获得了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思路,在硅的表面生成一层凝聚态氧化膜,在其上面蚀刻出一个窗口图形,使得杂质原子只能够从窗口扩散到硅耐底中去,而把有氧化膜的硅保护起来。
然后把用于制造印刷电路的光刻技术应用到硅加工中,在二氧化硅氧化层上首先涂上或者沉积了一层"感光涂层"或"光致抗蚀剂",这种光活性化学物质在照相过程中用于在层中确定精确的窗口,通过该窗口杂质可以扩散到下面的硅村底中,从而在那里建立所需的电性能。
通过光学掩模将所期望的图案暴露在该涂层上,并且在涂层中精确确定了所需要的窗口区域,通过化学蚀刻进行最后的工作一"窗口"的制成,其中未曝光的抗蚀剂同时被去除之。
最后,所需要的杂质通过这些"窗口"扩散到下面的硅村底中,并最终建立起半导体器件所需要的n型和p型硅的区域﹣一 N 区和 P 区......
郑锡竞副研究员盯着这个预研任务,大脑中不断转动着,王守竞先生沉默不语,过了一会,郑锡竞副研究员才缓缓抬起头,"美国人的想法很有特点,理论上应该说得通,我们一定要尝试,一定!"你手头上的工作交接,立刻组织这个项目组,项目组代号是谷书记起的,就叫小矮人,该项目直接对我负责,我也需要定期向谷办科技秘书处报告!
具体怎么做,你自己想办法,谷书记说了,资金、人才不设限,需要进口设备,立报立批,首先验证美国科学家的思路是否成功,一旦证实,立刻研发出中国自己的集成电路!"
郑锡竞副研究员倍感压力,他缓缓站起身,"院长,您放心,我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尽快搞清楚小矮人是否存在!"
"好,去吧!"
郑锡竞副研究员离开后,王守竞先生拿起项目书又看了起来,他不由自主得想起来了这些年的经历,他是美国最早研究量子力学的学者之一,写出来的论文教授因为看不懂,迟迟不给推荐,差点连学位都没有拿到......
后来回国任教,九一八后受俞大维邀请投身国防事业,筹办中国自己的光学厂,购买军工设备,组建中央机器厂。
等到1937年,带着从德国引进的大批机械设备回到国内,然后在战时出任总装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受谷雨委托组建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并担任院长,负责攻坚雷达研发,到了战后,光电研究院拆分,他受命专攻半导体......
一幕又一幕往事浮上心头,这位旧中国的科学家相当感慨,这才几年呀,中国竟然在半导体这个热门的新兴领域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这一切都离不开谷主席的大力推动,他的眼光太超前了,竟然这么快就抓住了新科技革命的要害!
而与此同时,在完成了这一次考察之后,谷雨回到了中南海,然后就看到了一份让他哭笑不得的报告,在马尼拉的美国副国务卿在谈判结束后,要求叶剑英同志喝一杯,然后提出了一个交换......
周恩来同志在汇报之后,也表达了他的反应,那就是美国人此说绝不可信,哪怕美国人大英写入不对外公开的备忘录也不能相信,建建议中央不要采信,避免为美国人欺骗!
谷雨当然不相信,不过他却想起了前世玉米和老美那一次经典对峙,苏俄以攻代守,跑到古巴折腾,美国人如临大敌,核战争一触即发。
折腾了十几天之后,两国才达成了妥协,最后美国人用事后撤出士耳其中程导弹作为交换,换取苏俄公开撤出古巴导弹。
如果站在赫鲁晓夫的立场,苏俄这一次并没有吃亏,他在古巴本来就是冒险,最后虽然冒险不成,但却赶走了美国在士耳其的导弹,苏俄在实际利益上并没有吃亏。
但是他忘记了一点,冷战本来就是针锋相对的行为,他公开退让,被美国人大肆鼓噪一番,苏俄的国际形象遭到了重大挫折,世界各国从此都知道了,关键时刻老毛子是靠不住的,他们会卖队友!
现在美国的路数和那一次何其相像,只不过这一次美国人的路数更加下三滥,他们一点诚意都没有,若是他同意了,不仅会让身边的小国失望,还会得罪整个欧洲,甚至于在刚果什么好处都拿不到,成为国际大笑柄!
谷雨虽然恼火,但此时却愈发的冷静,他知道,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稳得住,他仔细考虑了一会,做出了决定。
一天之后,周恩来同志得到了指令,鉴于谈判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成果,他结束马尼拉谈判,前往华人邦,然后是苏门答腊、暹罗、南越三国访问,敲定一系列合作协议。
至于美国人这一次所谓的提议,就当没有听到了一个笑话,他让叶剑英同志把这个可爱的笑话告诉英澳代表,给他们也提提醒......
另外中国驻比利时大使,也受命向比利时政府通报中国虽然反对殖民主义,但承认比属刚果的现状,希望比属刚果能够和平解决刚果问题,尽快让刚果人民独立。
另外中国向比利时重申,中国昆仑省的居民前往刚果务工或者经商,是正常的商业行为,并不存在任何恶意,即便携带枪支,也只是为了自身防卫,希望望比利时政府和在刚果的比利时公民不要误会。
与此同时,负责南洋军事的徐达三接到了指令,爪哇各部从现在开始,改变作战思想,做好长期作战、分散作战、特种作战的准备,各部以发展自己为首要目的,并要求他与海空军的同志一起研究如何秘密补给,要求他们想办法说服巽他人提供支援!
在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各部,要做好随时镇压各个不安分部族的准备,等待中央命令,一旦动手必须杀伐果断,不得留有隐患,彻底消灭美国任何插手的可能!
当然了,军事上的思路改变并不会对外公开,真正对外公开的是经济的回应,刚刚成立的达雅共和国宣布没收境内荷兰人控制的矿广山和种植园中荷兰人的股份,理由是荷兰人需要为他们对达雅人的掠夺还债!
一个又一个消息传到华盛顿,先是中国领导人直接离开马尼拉,中国向比利时澄清并无任何侵占比属刚果的想法,然后是英国人询问美国人是不是有出卖刚果人的想法,再然后是达雅人没收荷兰人的财富。
而前线的军队也发现爪哇岛内的中国人组织的游击队出现了异动,开始分散活动,虽然不断有华人撤走,但大多是老少妇孺,精壮华人男子并不是很多......
艾奇逊面沉似水,他知道自己弄巧成拙了,不但没有成功欺骗中国人,还让中国人严重怀疑美国人谈判的诚意,他们开始了反击,虽然中国人没有触碰美国公司在婆罗洲的利益,还保留了一丝分寸,但想迅速解决南洋问题,看来没那么容易!
不能迅速解决,事实上也没什么,中国人愿意给更多的武器给埃及人,那就随便,反正损害的又不是美国,顶破天就是爪哇岛多花一些军费,美国家大业大,不在乎!
当然了,南洋问题倒不是重点,艾奇逊首先要安抚英国人,办法也是现成的,负责谈判的副国务卿言语不当,把他调回国,然后换一个人过去,美国政府本来也做好了中国人不上当的准备,要不然也不会用非正式场合试探。
至于副国务卿所说种种,真真假假重要吗?
并不重要,美国欺骗中国不是很正常吗?只不过欺骗没有成功罢了!
英国、比利时、荷兰三家这种破事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也没见他们对上帝忏悔呀,所以喽,美国政府多给比利时、荷兰一些贷款,安抚一些也就够了!
至于英国人,美国的应对也很简单,给予英国更多的支持,让他们可以继续留在埃及,英国人应该挺满意吧!
果然当美国人拿了一些黄油出来之后,英比荷三国也就不说话了,就这样,第一次马尼拉谈判多存实亡,中美两国的大人物相继离开,虽然还在谈,但只不过是保留一个接触渠道而已。
谈判失败了,南洋华侨中的很多人反而长出了一口气,这一次谈判失败后,爪哇华人不得不撤走,但英国人应该不会再赶华人离开吧!
事实恰哈相反,大英帝国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虽然需要普通华人干活,但并不需要华人富商占据太多的资产,乘着驱逐华人的机会,低价收购南洋华侨的资产,狠狠盘剥一把,何乐而不为?反正也待不了多久,这些走狗不杀,更待何时?
所以马尼拉谈判失败后,英国人立刻出台相关法律,开始针对华侨收起了这样那样的税,不想走是吧,那就多缴税,为大英做贡献!
也就在此时,被这些华人选定作为转移地的缅甸、暹罗和苏门答腊三国几乎同时出台一连串限制非中国籍华人移民和投资措施,理由是他们与殖民者存在不正常的关系......
菲律宾虽然没有出台排华措施,但是菲律宾本身是美国人的地盘,利益盘根错节,少量华人过去可以,但接纳大股华人投资根本就不可能,压根也没有多少空间留给过去的华人。
菲律宾如此,美国就更是如此,老美废除排华法案这才几年?加拿大、澳大利亚限制有色人种移民的法案到现在还没有取消。
此时南洋华侨富商们瞠目结丢,到了这一步,他们才真正明白,不想给共产党投资,共产党总是有办法对付他们的......
新加坡,无数人围住陈嘉庚先生,不断得说着什么,甚至言辞非常激烈,陈嘉庚先生恍若未闻,闭目养神。
一直吵了一个多小时,这些人才慢慢静了下来,陈嘉庚先生这才慢慢睁开眼,"吵够了吗?
"陈老,共产党那帮人太欺负人了,您就坐视不理吗?"
"怎么欺负你了?是扣了你的钱,还是抢了你的人?你在国内的投资没有赚到钱吗?"
那位华侨富商气得直跺脚,"陈老,共产党太不讲理了,哪有联合外人欺负自己人的道理?我们在南洋赚到了钱,这些年不光是投资,也捐了不少给国内呀!前几年共产党强行推销国债,我也买了不少呀!"
陈嘉庚先生长叹了一声,这才缓缓说道,'想让共产党承认你是自己人,得靠行动,不是靠嘴巴!
一边拉着共产党的虎皮充大衣,一边却又把赚到的钱大头放在国外,搞东食西宿那一套,真以为北京那位不知道吗?北京那位是中华几百年一出的人物,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想钻他的空子,可能吗?"
众人默然,其中一位老者长叹了一口气,这才缓缓说道,"陈公说的在理,是我们想得太多了,如此雄主,我等确实钻不得他的空子!
但是陈公,你也不要忘了,共产党和我等南洋富商不是一路人,我们没办法倾家荡产,托付子孙,实在做不到呀!他越是雄主,我等就越怕,沈万三的下场摆在那里呀!"
这位李老爷子一段话说出口,客厅里立刻又乱糟糟的,不断有人赞同,陈嘉庚沉默不语,一直等到声音停了下来,这才缓缓说道,"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也认同,但没有国就没有家,只有中国强大了,我们这些人才不至于再度沦为鱼肉!
各家子嗣众多,有人入籍,有人没有入籍,以入籍之人投资南洋各国,不入籍之人投资国内,还有一块则投资华人邦,但至少有一半要用来在国内投资办厂!至于马来亚,我劝各位还是撤出的好,一个是新登霸主的下山猛虎;一个是经营千载、再次展露雄风的矫健神龙,龙争虎斗,一时半会必然难分胜负!恶斗之地,必然赤地千里,非死即伤呀!"
众人脸色大变,李老爷子有些无奈得说道,"和气生财才能赚大钱呀!打打杀杀这么多年,什么时候是个头呀!"
陈嘉庚先生听到这里,摇摇头说道,"卧榻之余,岂容他人酣睡?北京那位托我带句话告诉大家,南洋是中国之南洋,不容他人凯觎,中国但有一口气在,必收复南洋!二十年不成,那就五十年;五十年不成,那就一百年,两百年,绝无任何妥协苟且之理!"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