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187章 苏俄的应对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9648 2025-05-12 15:06

  1956年,赫鲁晓夫面对东欧层不出穷的乱象,心里发虚请求谷雨帮忙,其后中苏进入到一段蜜月期,一直到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谷雨嫌弃赫鲁晓夫太软,赫鲁晓夫认为中国想让美苏之间爆发热战,居心叵测,然后中苏关系开始走下坡路。

  科兹洛夫上台,需要缓和关系,恰逢苏俄粮食减产,中苏两国进入到第二段蜜月期,哪怕马祖罗夫上台,苏俄经济形势好转,中苏两国的关系也还处在这段蜜月期内,所以当捷克斯洛伐克出乱子,苏俄选择镇压时,苏俄高层本能的认为中国就算不支持,也会保持善意中立,这已经足够了。

  但苏俄高层怎么也想不到中国批评会这么激烈,甚至比帝国主义跳得还要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苏俄眼中,捷克斯洛伐克属于苏俄的家务事,苏俄怎么收拾都和中国无关,美欧都默认,中国跳这么高,真是匪夷所思。

  老毛子的第一反应是中国是捷克改革的黑后台,中国一直在渗透东欧,眼看要结果子,却被苏俄识破,恼羞成怒,要不然为什么反应那么大?

  但稍稍研究就知道这样的猜测不合理,中国一直很谨慎,不掺和苏东间的政治问题,克格勃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外交和情报官员掺和捷克事件的证据,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苏俄自然要询问那些与谷雨有密切接触的人。

  询问一番后,苏俄高层隐隐明白过来,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中国虽然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但与社会主义阵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两国又是蜜月期,苏俄没有打招呼就动手,中国人自然认为苏俄对中国不信任,重大事情不打招呼。

  既然苏俄不信任中国,而且这件事又这么难看,主权有限论等等说辞又与中国一向以来的外交主张截然不同,中国自然要撇清关系,中国的反应变得激烈就不奇怪了,你把我当外人,不跟我说,若是不跟外面说清楚,岂不是被人以为我和你是一路人,我总不能被白白连累。

  而第二点原因来自于熟悉谷雨的同志,谷雨正在搞党内整顿,连续多位高级干部受到清理,据说是他准备退休,有限主权论应该是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他惧怕苏俄影响中国高层调整,很有可能是乘机政治上疏远与苏俄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但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谷雨在本阵营中的地位非常高,甚至于全世界的领导人都拉出来,他说排第二,别人都没办法排第一,哪怕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戴高乐也没有他的资历深,马祖罗夫的态度不好,自然引发了谷雨的强硬反弹。

  搞清楚这三点之后,勋总就有话说了,他在中央局会议上,委婉的批评马祖罗夫不听意见,动手前,我建议和中国打一声招呼,取得谅解,你不愿意,一直拖到动手的时候再说。

  说就说吧,你的话却又硬邦邦的,现在好了,中国翻脸了,我们很被动呀,而且这也会让人感觉国际共运阵营的大分裂,现在罗马尼亚已经跳出来了,南斯拉夫也不安分,这样下去不行的!

  勋宗事后诸葛亮的说法,自然让马祖罗夫很不高兴,不过谁让他负责处理这件事的,他不背锅谁背锅,无奈之下,马祖罗夫做了一些自我批评,说自己长期在地方工作,对外交工作有些经验不足。

  然后马祖罗夫又做了一番辩护,他执行的是集体决策,而这一次出现重大意外,并不是我一个人没想到中国的态度变化这么大,你勃列日涅夫也是老外交了,多次去中国,你也没有想到嘛,怎么能把责任推到我的头上……

  还没等勋宗说话,同时与两人不对付的谢列平也跳了出来,他虽然被赶出了枢机处,但比前世去工会强多了,现在是俄罗斯联邦总理,也是重量级人士,这也正常,谁让马祖罗夫实力不够,而且很有一些同志想着用谢列平平衡马祖罗夫,这才是集体领导嘛!

  从布拉格之春一开始,谢列平就要求镇压,自然见不得勋宗的说辞,谢列平认为勋宗这样说是不对的,当初讨论时大家取得了一致,只是因为对中国的反应估计不足,就对原来的集体讨论结果有异议,质疑总枢机同志,这是自由主义作风。

  谢列平批评勋宗的同时,又认为苏俄必须保持强硬立场,要坚决反击中国的舆论攻势,可以指责他们与美帝国主义勾结,他们竟然和美国站在一起抨击苏维埃这是不能接受的!

  勋宗听完非常不爽,直接对谢列平开喷,“你除了整天吹捧自己是铁拳,要求对外强硬以外,你还懂什么?中国现在的实力很强,中国站在哪一天,直接决定了天平的平衡,联盟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不是与中国越走越远,联盟虽然强大,但也不可能四面为敌……”

  斥责了一番后,勋宗翻起了旧账,他对喜欢搞种种出格提议的谢列平早就不爽了,他翻起了捷克事件爆发之初,谢列平跳出来要求镇压这件事,认为谢列平考虑问题不周全,一味强硬,一番言论蛊惑了很多同志,是这一次处理失败的导火索。

  勋宗是水平非常高的政客,既然选择抨击谢列平,他自然不会盯着马祖罗夫不放,而是说马祖罗夫同志处理捷克事件,虽然有些不妥当的地方,但总体还是比较谨慎的,现在出现的偏差确实也不能太苛求,但谢列平就不同了,他到现在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接着开始翻谢列平工作中的问题……

  勋宗在二战期间做过集团军政治部主任,亲眼见识过解放军的战斗力;在钢铁晚年走入苏俄政坛中枢的高级干部,也看过中苏两国这些年的分分合合,他的大局观还是很不错的。

  苏俄高层一厢情愿认为捷克事件与中国无关,本来就是不合理的,不管中国走的是不是修正主义,中国都是共产主义政党执政,过去也属于共产国际的一员,与苏东集团有着太多太多的联系。

  苏俄没和中国打招呼,就直接对捷克动手,这实际上违反了一贯以来的操作模式,中国有理由反击,虽然中国反击的种种做法太让人生气,但也是苏俄理亏在前,这个时候要安抚中国,若是按照谢列平的搞法,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虽然苏俄很强大,但美国更强大,联合中国共抗西方才能稍作平衡,此时要做的是安抚中国,向中国解释,适当做一些道歉,顺便在经济上给一点好处,谷雨那个人,他是知道的,看重实际利益,还是比较好打发的。

  在勋宗看来,中国这一次反应大,除了觉得苏俄不打招呼生气以外,更是向苏俄示威,没有中国支持,苏俄在很多问题上都非常被动,他要的是苏俄做一些让步,给一些甜头,说到底,谷雨的做法不过是软饭硬吃,你还继续强硬,这不是与苏俄的国家利益背道而驰吗?

  勋宗有这样的想法,还有一层说不出口的理由,利益,科兹洛夫上台后,已经没什么人可以束缚在党政军特都有庞大影响力的勋宗,虽然不是一把手,但勋宗的子女部属在他的保护下,与中国有密切的合作,他的儿女都频繁前往中国。

  若是因为这一次事件,与中国环太党闹翻了,又一次回到赫鲁晓夫晚年那种乱七八糟的局面,勋宗的子女部属是不乐意的,不仅仅他们,在中苏贸易中受益很大的KGB也不会满意,KGB需要中俄贸易的利润来弥补其经费的不足,还有苏俄红军的很多将领……

  到了1968年,这个因为中苏贸易产生的利益集团实际上已经相当庞大,他们都不愿意中苏关系出现波动,勋宗作为他们的代表必须为这个利益集团说话。

  而随着与中国交往的加深,有太多太多人对耳根子软的勋宗吹风,为什么苏俄就不能学习中国那一套做法呢?虽然中国一些农村还不好,但短短二十多年,中国的市面已经相当繁荣,各种大商场越来越多,排队现象已经没有了,可苏俄呢?

  这些人还对苏共的种种规定十分不满,中国可以让高级干部的子女从政、经商,进出国门也异常容易,甚至于党还会鼓励一些表现不错的干部和烈士子弟出来经商,给他们提供种种帮助,让他们领导、团结国内的民族资本家,瞧瞧人家想得那个周到,苏俄呢?

  中国是没有这个免费,那个免费,但人家搞的是货币化,干部可以买房子,买车子,买家电,退休金和医疗待遇都要比普通人高一大截,中国说是这是为了革命和重大建设付出牺牲的同志应得的待遇,可在苏俄呢?赫鲁晓夫连自己的别墅都没办法住,连养老金都没有多少!

  子女们更是和勋宗算了一笔账,一旦他退休,他的大别墅,一大堆豪车等等都没有了,您老人家要和老百姓一起去排队,被老百姓指指点点,你受得了吗?更不要说,中国退休干部还有各种政治待遇,这种种差距实在太大了!

  勋宗很早就知道这些事,也非常的羡慕,他已经想过很多次,觉得可以做一些改革,但不管是赫鲁晓夫,还是科兹洛夫对他多少有些压制,可现在的马祖罗夫,他是一点都不在乎,如果不是科兹洛夫脑淤血时,他正在中国访问,压根轮不到马祖罗夫成为一把手。

  虽然现在不是一把手,但勋宗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他的人缘非常好,经历十分丰富,党内各路人马都能找到人说话,可谓朋友遍天下,马祖罗夫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得到他的支持才能有效果。

  所以勋宗一直琢磨着利用自己现在的影响力,推动苏俄高层在制度上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当然了,也有利于他个人的改变,但他不是一把手,想推动做一些事情,需要等待机会。

  虽然不是一把手做事束缚不少,但也不完全是坏处,勋宗不需要为这样那样的问题背锅,他就是一个快乐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俄名义上的元首,好事都有他的份,坏事都和他无关,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勋宗站在高处做一些批评也容易。

  而要想一直发挥作用,勋宗就必须珍惜现在的集体领导,他也非常注意维护,他这一次批评马祖罗夫,马祖罗夫把事情搞砸了,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打击一把马祖罗夫的威信,让他尊重老同志。

  马祖罗夫对中国大使的倨傲态度,让他感到很不安,未来会不会搞到他的头上,还真说不准,所以勋宗必须对马祖罗夫批评教育一番,打击威信的同时,促使他在一些事情上做出一些妥协,当然了,勋宗不会主动提那些他想做的事情,自有人提出来,这就是政治……

  但谢列平跳出来,却让勋宗看到了搂草打兔子的机会,正好可以收拾一下这个脑子一根筋的家伙,偏偏一群小年青围绕在他的身边,甚至于连他的老巢乌克兰也不例外,谢比尔茨基清理难度很大,这也让勋宗相当头疼。

  谢列平虽然得罪人不少,这几年 也到一些打击,但科兹洛夫并没有把他当成主要敌人,马祖罗夫虽然瞄准了他,但有一些压不住他,所以谢列平还在不断折腾,而收拾谢列平,马祖罗夫也会乐见其成,甚至还会到倒打一耙。

  若是能够乘机扳倒谢列平,不仅少了一个吵人的乌鸦,也可以促使急于填充谢列平势力空白的马祖罗夫达成更大的交易,他相信党内绝大部分同志都站在他一边,毕竟这是为他们谋福利。

  勋宗这一次一反常态,这么得瑟,也是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与他持相同看法的还有柯西金、苏斯洛夫等等大佬,他们都对目前的局面非常不满意,他们都希望勋宗代表他们说话……

  这两位一开始就是缓和立场,建议以和谈为主,柯西金是担心强硬派得势,影响他的进一步改革,苏斯洛夫是意识形态专家,他担心派兵镇压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但两人真正揪心的还不是这个,而是苏俄高层的隐忧,马祖罗夫看到谢列平强硬得到红军统帅的支持,他也跟着强硬,这也让他们产生了另外一层不安,到底是红军听党的,还是党听红军的?

  马祖罗夫位置不稳,他担心谢列平拉走红军统帅不安还可以理解,再说了,他是总枢机,也不可能虽然更换他,要不然就乱套了,总不能上五年换三个总枢机吧。

  但他们越看谢列平越不顺眼,这个不安定因素就必须处理了,他那一摊子人也要压制,不管他有意还是无意,他的强硬立场很符合苏军的口味,万一他勾结军队搞政变怎么办?赫鲁晓夫上台的种种搞法,他们可都是当事人,太清楚了!

  从捷克事件爆发后,这些个苏共大佬,就开始不断做磋商,不过强硬派属于政治正确,他们也不能直接对着干,他们选择了等待,而现在以年青干部为主的强硬派捅出了篓子,自然就是时机。

  所以在勋宗对着谢列平一阵抨击之后,还不等谢列平说话,先是柯西金说话,然后那些与他们关系不错的中央局委员们一个接着一个跳出来抨击谢列平,认为他一开始过于莽撞的提议,引发了这一次危机,也批评他的种种做法。

  而对马祖罗夫,更多的是一笔带过,勋宗的说法得到了认可,马祖罗夫同志属于执行集体决议时出现的小小瑕疵,但谢列平同志则是思路上有严重问题,他从一开始就误导了中央政治局很多同志,他更要为目前的困境负责。

  谢列平被突然的袭击打蒙了,他拼命自己辩解,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立刻吵了起来,一直吵了整整一天,苏斯洛夫同志出来说话了,他首先说了一番团结的话。

  然后他认为这一次出现的重大判断错误,我们既然是集体领导,当然都有责任,第一枢机有责任,谢列平同志有责任,我也责任,大家都有责任,继续纠缠责任,毫无意义,现在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紧接着,他话锋一转,今天会议上有不少同志反应了谢列平同志以及那些与他关系很好的同志,有很多不恰当的做法和说法,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可以责成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做一些必要的调查工作。

  苏斯洛夫说完之后,那些个反对谢列平的中央局委员纷纷表示赞同,然后苏斯洛夫很真诚的请总枢机马祖罗夫讲话,马祖罗夫心说我想说的,都被你说完了,我说什么,不过若是可以重创谢列平,对他也是好事,那就忍一忍吧……

  最后马祖罗夫仓促说了一些,最后苏共中央政治局投票决定让中央监察委员会做一些调查工作,至此谢列平莫名其妙的遭遇重创,而到了第二天,苏共中央政治局才开始讨论到底如何应对。

  高层会议最后谈论决定,首先自然是进行各种政治上和舆论上的种种辩解,必须尽快促使捷共领导人屈服,换上两家都能接受的同志,同时尽可能团结东欧各国党,齐奥塞斯库逼逼几句就算了,但关键时刻必须表明对华约的忠诚,以此保证华约内部的团结。

  其次是是转移视线,搞成现在这样,苏俄已经相当麻烦,要想迅速挺过这一关,那就是搞出一个影响力比较大的事情盖过捷克事件,苏俄高层自然想起了阿以冲突。

  而在这一起事件中,为了获得来自苏俄的武器,纳赛尔不惜自毁形象,站在苏俄一边,帮着苏俄解释,但与此同时,纳赛尔又一次提出了引进各种攻击性武器,并表示这是他最后一次。

  若是苏俄还没有让埃及满意的答案,埃及只能驱逐苏俄顾问,然后发动对以色列的拼死猛攻,他也将和埃及军队战斗在一起,宁愿战死,也绝不愿意窝窝囊囊而死,只是他死之后,埃及会如何走,其他阿拉伯国家会如何走,那我就管不着了。

  纳赛尔在一边表示忠诚,一边隐隐提出了威胁,要是你把我逼死了,苏俄在阿拉伯世界也臭了大街,以后还想获得阿拉伯世界的支持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收到纳赛尔这一套说辞后,迫于形势,苏俄高层终于妥协,提供更多的先进武器,让埃及有能力进攻以色列,埃及打不过,应该也会死心,苏俄也乘机加深对埃及的影响。

  打得过,也可以用以色列交换美国在阿富汗方向的让步,美国人这两年一再增加阿富汗驻军,从一开始的几千人,现在已经有一万多人,苏俄如鲠在喉,相当恼火。

  既然决定要推动阿以战争,苏俄自然想到了谷雨多次提议的石油问题,自然也希望埃及推动阿拉伯国家闹腾,一旦石油大涨价,西方国家经济受到重大影响,必然有求于可以大规模出口石油的苏俄,苏俄不仅政治问题得到解决,经济问题也可以解决。

  而要推动阿拉伯国家配合搞石油禁运,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中国与海湾各个国王、酋长们关系很好,本身又是产油国,这帮子中国人真是荤素不忌,与那等废物也凑在一起。

  最后是应付中国的发难,办法也是现成的,让与谷雨关系不错的同志亲自前往中国解释,当然不是最高层的领导同志,谷雨都中断了中苏高层接触,苏俄也不能上赶着派人过去,派往中国的是一位与三四十年代在华工作过,与谷雨有过不少接触的同志……

  这位同志除了解释误会,也要携带马祖罗夫同志的一些信,心中除了解释,也要重提中苏两国应该加大合作,同时委婉的提出要求,让这件事尽快过去,不要再闹腾了,我们知道自己有不对的地方,也希望中国同志劝说一番捷克的同志,顺便也谈一谈阿以问题以及石油涨价等问题。

  除了派人前往中国以外,会议上也决定由苏斯洛夫与中国驻苏大使郭子华进行一轮交谈,嗯,会议还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捷克事件发生后,谷雨女儿张一思和吴冠生的养女孙光英并没有取消原定访问苏俄的商务行程,而是准时来到了苏俄。

  苏俄高层已经派人接触,不过两女似乎并没有得到谷雨的任何口信,眼看着两女就要离开,有些着急的苏俄高层决定让苏俄文化部长福尔采娃亲自出马,试探一下口风,而试探的方式很特别,伟大的苏俄将拍摄《胜利》系列电影,希望中国同志参与到电影拍摄上来。

  中苏在卫国战争中是盟友,双方一起击败了德国法西斯,这是一段让中苏两国人民都记忆深刻的伟业,苏俄已经立项,计划拍摄电影以做纪念,但具体剧本写了不知道多少次,都没有过关,除了苏俄高层领导人各个希望有角色以外,他们也十分头疼这部电影中中国扮演的角色。

  苏俄不是美国,绝对想不到未来美国人会“解放”柏林,也想不到美国人也“拯救”奥斯维辛,他们既希望渲染苏俄的光辉形象,这就需要淡化中国的影响,明确中国的辅助角色,但电影又需要让中国人满意,不能影响到中苏目前的友好关系。

  这一类充满着政治的电影,关系到无数人的身后名,苏俄高层可以肯定,中国高层也非常关注,这就不可避免出现高层接触,这也是为了更进一步的摸清中国的思路。

  虽然苏俄最高层会议权衡再三,对中国有所妥协,想着拉拢中国,但苏共高层实际上相当憋屈,苏俄实力更强,中国更弱,中国对苏一直是示好,求援,不是承认苏俄是老大吗?为什么这一次搞出了这么多东东?哪怕你不满,你们也不能掀桌子呀!

  每每想到中国人和美国人一起搞反苏提案,苏俄最高层就窝火,中国越来越走资了,可又没有办法,不得不拉拢,先忍着,等过一段时间再报复回来,他们就不信了,中国那边以后没有麻烦!

  而提及《胜利》系列电影的拍摄,也是试探,在苏俄眼中,卫国战争是苏俄为主,中国援兵为辅,未来在中苏两国同时上映的电影理应显露出这一点,若是中国不满意,这部电影也能显露出来……

  苏俄著名的女政治家,赫鲁晓夫的大救星,现任的文化部长福尔采娃接到命令,和她关系很好的女性朋友歌唱家柳德米拉·泽金娜抱怨道,“我不喜欢那两个女儿,她们竟然不愿意喝酒!”

  福尔采娃虽然政治上比较成功,但苏共高层都看不上她,尤其是1960年,她被赫鲁晓夫贬斥,试图自杀未果后,太多太多苏俄高层只是把她看成是标榜男女平等的大花瓶。

  她的私生活并不幸福,第一任丈夫是飞行员,牺牲于卫国战争期间,让她成为了寡妇,而且丈夫在牺牲前还出轨了,这让她痛苦了很久

  而她第二任丈夫是苏俄一个驻外大使,她疯狂的爱上了她,竟然不顾人家有老公,跑到国外与他约会,这又震惊了苏俄政坛。

  但在渡过了婚姻最初的热情后,两口子迅速貌合神离,所以福尔采娃现在十分痛苦,她甚至有些管不住自己,经常喝烈性伏特加,但她又不擅长喝酒,喝一点就醉倒,以至于苏共中央派人看着她,怕她在公开场合出丑。

  柳德米拉·泽金娜则安慰福尔采娃,说中国女人喝酒的不多,福尔采娃嘀咕道,“她们的身材保持得很好,是不是因为没有喝酒?”

  “或许吧,不过据说也跟中国女子喜欢吃水果和蔬菜有关,中国人总能吃到无数蔬菜和水果,温带的,热带的,非常非常多!”

  “该死的农业部门!”

  “确实该死,苏俄的卫星都能上天,却提供不了让人满意的蔬菜水果!”

  “好了,不说这个了!”福尔采娃的思维跳跃的很快,“《胜利》到底应该怎么拍,真是让人头疼死了,或许中国人的参与会让我减少很多麻烦!”

  得到苏俄女文化部长即将接见的消息,张一思相当的不耐烦,她来苏俄完全为为了生意,她压根不关注政治,捷克事件与她有什么关系,她压根不关心。

  孙光英则不同,在看到注定载入史册的《战争与和平》后,她自然想与剧组人缘沟通,想着取取经,这是任何一个电影工作者都非常希望了解的,不过了解一番后,她无比的咂舌。

  这部电影用了五年时间拍摄,前后动用了25万名士兵和35000匹战马,并且每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军装,这一数字,相当于当年拿破仑那次战役的前线人数,等于重新打了一遍这场战争。

  苏俄还准备了695门法国拿破仑时代式样的大炮,587门俄罗斯同一时期式样的大炮,他们还复制了一个莫斯科。因为当时是现代化的莫斯科 显然无法实地取景,于是当年苏联在莫斯科东北郊 搭建了一个占地面积足有十万平方米的假莫斯科, 包括居民住所、政府机构、文化设施,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克里姆林宫,堪称世界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布景。

  然而在拍完之后,为了体现当年战争火烧莫斯科的景象他们将所有的场景一把火又烧了,这是真烧、真拍,这才是烧钱,所以这部电影整整花了五六亿美元,简直疯狂,一般国家哪里玩得起这样的电影?什么时候,拍摄电影竟然变成了国力的象征?

  中国这些年也一直在拍摄各种革命电影,但投资比较谨慎,花费有限,而且一直注意实现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光辉拍摄歌功颂德的电影却不赚钱,压根不行,因为谷雨觉得这样的电影不被人民欢迎,拍了和没拍一样,白花钱,这也搞得中国各个电影厂头大无比……

  孙光英在香港历练过,她有着女性独有的细腻,身份特殊,敢拍敏感题材,不管是《上海假日》还是她去年搞出来的《双面人》都非常受欢迎,在获得政治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极高的经济效益,这也让她成为这个时代中国批判现实主义电影人的卓越代表。

  随着地位的提升,孙光英能量越大,也被一些电影厂当成了救命稻草,但事情非常难做,她虽然有想法,但剧本到现在也没写好,而且如何筹资反而是大问题,要不然她也不至于与张一思走近,除了考虑院线问题外,她也想让张一思帮忙筹资,张一思搞钱还是挺有办法的,这才有两人一起前往苏俄。

  不过到了苏俄了解一番后,她就死心了,有《战争与和平》在前,她就算投资更大,也根本不可能称为大片,既然注定不可能超越,她反而应该是在故事本身上多下功夫。

  交谈时,孙光英感慨不断,张一思听完也相当咂舌,不过她觉得这样的大片不可持续,因为并没有带来收益,只有既赚钱,又有收益的大片才可持续。

  “哪能面面俱到!”

  “也不一定,我爸爸说好莱坞有一些电影艺术家可以用特殊手法来实现低成本的大片风格,甚至还可以在地球上拍摄出外星球的场景,他还说过一些科学家提出设想未来计算机运算能力提升后,可以搞一搞计算机特效,只是如何做,我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这种神奇的事情?那过一段时间,我得去好莱坞看一看!”

  张一思点点头,孙光英接着问道,“你家男人不是搞计算机的,你问问他不就知道了吗?”

  “他搞得东西和计算机还有些差距,我大姐反倒比较了解,但她说没有十几二十年不可能实现!”

  孙光英笑着摇摇头,“那个时候我已经是老太婆了,未必看得到了!”

  “那可不一定,世界的进步很快的!”张一思一边说,一边打开自己的行李箱,拿出了一个盒子,打开,“孙大姐,你看看这个手表,知道有什么不同吗?”

  “你什么时候在苏俄买的手表,我怎么不知道?”

  “不,这是我带到苏俄的,我此前没有拿出来过,这是我们公司搞出来的电子表,看着不错吧,马上要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推广!”

   孙光英很好奇的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又看了看,样式看起来很小巧,是块女表,又掂量了一番,比较轻便,“这就是电子表?感觉比较轻便,你此前为什么不佩戴?”

  “我需要寻找最佳的推销时机,现在既然要见苏俄的女部长和诸多文艺界人士,绝对是非常好的时机,我准备作为礼品赠送给福尔采娃,让她为我们的产品打广告!

  呵呵, 这还不是我们最核心的产品,我们梦想电子爆发式大发展就要开始了,你要是感兴趣,可以买一买我们的股票……”

  “你真有想法,广告都打到苏俄了,而且还找人家的女部长!”

  “这可怪不得我,是她主动见我的!”

  新时代新股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