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贝利亚配合的消息太过重要,刘少奇同志回到使馆后,立刻启动另外—套密码,而且是用一次就废弃的密码,向中央汇报,此事非常重大,请求回国汇报。
中央很快回电,知悉来电,所提要求一律批准,同时为配合工作,工建委副秘书长张爱达同志将以新任驻苏商务参赞的身份前往苏俄,未来技术上的事情将由他负责。
成立中央苏俄工委,刘少奇同志为书记,王惟允同志为副书记(驻苏兵团政委),林喜(驻苏兵团司令员)、陈文汉(驻苏大使,夫妻两人均留学苏俄,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关修良(陈文汉同志妻子、一秘)、张爱达、刘峰(驻苏武官、兵团政治部主任)五同志为委员,全权负责对苏工作。
为避免泄密,非重要情报苏俄工委自行决定,重要情报采用一报一废密码,中央会定期送达新密码,务必善加保管,同时注意不被窃听,为以防万一,重要会议不得在房间内召开,改在露天召开。
看到这里,刘少奇同志哭笑不得,因为贝利亚的工作取得了突破,他想回国汇报,结果中央却让他留在苏俄,继续负责联络,虽然这符合地下工作的惯例,但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
不过似乎是知道他又此想,在电报中,又说道,八大下半年即将召开,请他尽快完成驻苏工委的相关工作,安排到交接同志,准备回国参会。
刘少奇同志松了一口气,立刻召开会议,准备相应的安排,而此时李锡文同志也开始了考察,他们的第一站是莫斯科列宁共青团汽车厂。
莫斯科列宁共青团汽车厂是莫斯科的大学生在1930年创办的,本来是个手工作坊,二战德国战败后占领了德国东部地区的工业基地,经过考察后,苏俄将1936年第一代欧宝士官生K38生产线带回国交给了列宁共青团汽车厂。
洛阳汽车集团拿到的虽然是卡车,不是轿车,但李锡文也研究过世界大型车厂,都是综合性工厂,卡车、轿车都可以造,他觉得洛车集团的未来肯定也要制造轿车。
虽然现在中国最主要的需求是卡车,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等到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小轿车肯定会普及。
到时候,小轿车的需求量肯定比卡车要大,也就是说洛车集团要想发展壮大,一定要上轿车,只有这样才有未来。
此时中苏两国关系非常好,对于中国同志的到访,列宁共青团汽车厂很给面子,厂长亲自接待,并给李锡文等人介绍。
相比于中国吸收欧洲汽车的困难,苏俄的动作要快得多,1947年,首批莫斯科人M400型轿车上市,只需9000卢布,是当时市面上售价最低的汽车,立刻引起了热销。
也许是和美国人有些接触,李锡文并不太喜欢那种中规中矩的轿车,反而喜欢德国法国那些有些奇形怪状的轿车。
看到莫斯科人M4O0型轿车的第一眼,李锡文就迅速喜欢上了,漂亮的红色车标,两个巨大的车前灯,灰绿色的车漆,整车设计非常吸引人眼球。
洛车集团一定要造轿车,而且一定要造出漂亮的轿车,绝不能让苏俄独美于前,李锡文在心中不断呐喊,但脸上的表情却很平静,开始非常仔细的考察这家汽车厂。
此时的列宁共青团汽车厂是苏俄最现代化的汽车厂,其全部设备来自于德国,李锡文一边看一边咂舌,与他充满感慨不同,今年只有23岁的丰田章一郎在感慨之余,又有些奇怪,苏俄把把冲压、铸锻、焊接、油漆等生产步骤全部集成在一起,以后的产品如何改型?
战争结束时,丰田章一郎还在名古屋大学读书,不过随着名古屋大学的理工学科教授、学生一起被迁到中国,与山西大学合并,丰田章一郎于1946年毕业,加入到父亲的丰田汽车,从一个技术员做起。
这一次前往苏俄的考察,丰田汽车也被要求派人参观,丰田章一郎虽然已经不是太子爷,但力所能及范围内,给儿子一些照顾,让他在中国有一些人脉,对他的未来也是好事。
丰田章一郎是日本人,语言上还有些不足,说着说着就蹦出一句日语,自然不受待见,带队的工建委领导同志觉得这样下去不好,不利于团结。
李锡文比较年轻,又在日本待过,懂日语,又是部队政委出身,会做思想工作,就被拉壮丁,让他照顾丰田章一郎。
丰田章一郎就把自己的疑惑告诉给了李锡文,又把丰田汽车和父亲说过的福特汽车生产线的特点说了一遍,告诉李锡文,任何一款产品是有寿命的,汽车也不例外,一个企业不可能长期生产一款汽车,所以汽车生产线一定要有一些弹性,以防止浪费。
丰田汽车规模小,更加需要节约,为了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卡车和小轿车,虽然这样做,部分流水线改成了人工作业,不得不增加了不少人手,但未来卡车和小轿车要改进了,生产线只要做一些微调就可以了,不容易出现浪费。
可是列宁共青团汽车厂,把整条生产线都固定死了,他们难道准备一辈子都生产同一款轿车吗?这不可能呀!
除非苏俄认为这款轿车可以生产几十万辆,否则这样做,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一条汽车生产线,需要花的钱可不是一点两点。
“小田,你这就不懂了,苏俄采取的是计划经济,计委肯定会算清楚的,他们肯定会下足够生产几十万辆轿车的订单,这样就不会浪费了!”
“可过了几年,市场有设计更加新颖,更省油的新轿车,再生产旧轿车,也是浪费呀,再说了,顾客怎么会购买?苏俄总不能一直生产这种轿车吧?”
这段时间,跑过很多厂矿企业的李锡文,对市场经济有些初浅了解,猛然间发现丰田章一郎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李锡文想起了二拖那条巨大的坦克生产线,这条战时专门生产042坦克的庞大生产线,年产上万辆坦克。
到了战后,国家的订单大规模缩减,一年只有有限的两百来辆,去年缅甸和孟加拉国提供了一些订单,才勉强达到了五百多辆坦克,但即便如此,也只能勉强维持生产线。
二拖为了维持,自然只能生产拖拉机,但是拖拉机和坦克不同,很多为坦克准备的组合机床就用不上了,只能空在那里。
有坦克订单了,才会用得上,他看到那些组合机床停在那里不动,也比较心疼,那都是战时进口的先进机床,每一台都贵得要命,却只能空着!
他想调试这些先进机床,以适合拖拉机的生产需求,不过这是军品生产,必须打报告,但上级没有批准,指示为国家安全考虑,必须保证该生产线随时可以转产坦克。
现在国家在小规模生产044A坦克,这款坦克同样有很多缺陷,只能是一边生产,一边改进,并没有使用专线,虽然生产效率慢,需求的人工多,但浪费却小了许多。
未来等到044A定型了,才有可能调试那些复杂的组合机床,并更换一些不适用的组合机床,以保证一旦到了战时,可以立刻生产044A坦克。
李锡文这么一比较就明白过来,日本人采用的小批量生产044A坦克的办法,而苏俄采用的是大批量生产042坦克的办法,两条路线谁优谁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战争各种车辆、坦克需求量巨大,一场战役下来,损失的车辆、坦克数以百计,甚至是数以千计、万计,自然是专线生产划得来。
美国、苏俄在战时就是用这样的办法,生产出来空前数量的坦克、飞机、大炮,而德国和日本资源有限,他们舍不得搞专线,数量上始终不足,只能在质量上下功夫,这就进一步减少了产量,最终结局是占有数量优势的一方,活活淹死了占有质量优势的一方。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同样走的是数量路线,战时各种武器都比较垃圾,生产越简单越好,但却凭借着这些简陋的武器彻底击败了日本鬼子,横扫非欧,所以二拖的坦克厂必须有专线,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
但是在和平时期,生产民用品,却不能用战时专线的办法,正如田章(丰田章一郎的中文名)所说,谁也不知道一款卡车可以生产多少,毕竟现在不是一个车厂,是多个车厂,万一自己生产的卡车,市场不欢迎,盲目上专线,产生出的巨大亏损谁来买单?
最好的办法是少搞一些专线生产,他又想到了洛车那条斯太尔卡车生产线,里面的专线生产是不是太多了?要不要调整一番?能不能和丰田汽车一样,可以同时生产卡车和轿车呢?这样虽然产量小,但不容易造成损失,现在的洛车还在亏损中,玩不起呀!
想清楚之后,李锡文觉得有必要发一封电报,提醒一下总经理老饶,斯太尔卡车生产线是先进,但咱们绝不能卖一堆设备空在那里吃灰,要为以后改型和转产小轿车做准备,同时还提醒他去丰田汽车那边看看,小鬼子们的想法挺好,跟着学一学准没错。
李锡文越想越是这个道理,不过他毕竟不懂行,也不敢说自己猜测的有道理,他就在交流时,提出了这个问题,苏俄的厂长有些莫名其妙,“李,我不懂你是什么意思,现在联盟缺少轿车,我们生产出来多少,就能够销售多少.…”"
“那么未来呢,未来苏俄可以提供很多轿车,已经不再紧缺,苏俄人民需要设计更新颖,更省油的轿车,你们这款轿车还继续生产下去吗?”
“李,我们只负责生产,至于生产什么轿车,生产什么数量,生产的轿车是否是人民需要的,我们管不着,那是中央计委要考虑的!”
厂长这一句一出口,在场的中国代表团听完翻译之后,微微一愣,不过转瞬间明白过来,这和咱们战时生产差不多,上面怎么布置,下面就怎么生产。
但即便是战时状态,中国也没有管那么多,中国共产党比较讲究发挥基层的自主性,即便是战时下达订单的同时,也不会管的非常死,总有一些余地,让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其他生产,以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同时工建委还鼓励企业改进和设计新的武器,若是质量好,国家会采用,相关工厂和设计人员也会得到奖励。
李锡文想了想,有些怪异的问道,“计公要定异错了,让你们大量生产人民不需要的轿车,你们也生
产?”
“计委的命令,谁也不能改变!”
“错了,也不能变,这不应该吧?“
“李,这就是计划经济,计划就是法律,没伺付到批准前,谁也不允许改变!“苏俄厂长反问道,“你
们中国难道不是如此吗?难道你们还能决定自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当然,我们的工建委除了会管制车品以外,氏品已经不再管了,国家有什么需要,会进行招标,我
们竞标之后,会按照标书要求生产!”
”L`O嗷~~,天呀,这怎么可能?怪不得......”这位厂长并没有说下去,但是意思很明显,他要说的是,“怪不得你们是修正主义"这一类的意思。
想了想,李锡文问道,“苏俄有这么多工厂,中央计委总共有多少工作人员?”
李锡文这个问题,把厂长问愣了,“应该有五千人,不,六千人,嗯,差不多!”
“也就是说六千人决定了苏俄境内大大小小企业的生产计划?”
“是的!”
李锡文不再询问了,此时此刻他已经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六千人决定全苏无数企业的生产指标,他们是人,不是神,怎么可能面面俱到。
他这段时间跑了一圈地方,不同的厂矿企业要求不同,这些都需要企业及时反应处理,苏俄的做法却需要上报,等待计委安排处理,计委就那么一些人,哪里有足够的精力管这么多,这么一拖,还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
怪不得苏俄各种浪费非常严重,不是他们不知道可以修理,而是他们知道了,却没有权限处理,与其上报等待处理,还不如直接报废,换一台新设备,这样反而可以节约时间,完成生产任务。
虽然苏俄比中国发达,但李锡文现在完全可以肯定,中国绝不能学习苏俄的经济模式,老毛子简直都是一群二愣子,哪有什么都管,一点不给下面放权的道理?
事实上,不仅仅李锡文是这样的看法,在场听到交谈的同志都是这样的想法,怪不得上级要学日本和欧美的战时计划经济,不愿意学习苏俄的,确实不能学。
在结束了莫斯科的考察后,李锡文等人第二站转到了伏尔加河沿岸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不过此时这个厂叫作莫洛托夫汽车厂,很明显这是用苏俄外长莫洛托夫做的命名。
得知这个名字,李锡文对苏俄这个国家变得越发理性,动辄以领导人命名地方,这不是搞个人崇拜吗?而整个中国,目前除了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县城街道以外,也就只有谷雨思想,相比于中国,苏俄的做法太泛滥了.......
不过这一次在莫洛托夫汽车厂,李锡文等人开了一回洋荤,意外见到了著名的吉斯110型高级防弹轿车。
这款车是苏俄的国家元首用车,数量极为稀少,在谷雨的前世,自1945年6月问世到1958年停产,14年中仅生产了2083辆。
当时在苏俄也只有钢铁元帅和几位元帅才可以乘坐吉斯110,吉斯110轿车除配备给前苏俄领导人外,还作为斯大林的礼物赠送给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乘用。
李锡文知道中国有这款车,他在国安委工作期间,亲眼看到李强同志坐过,据说苏俄一共赠送了五辆给中国,分配给了中央领导人,作为首长专车使用。
它的车身通体黑色,车头直瀑形中网设计,自重6吨,轮胎是双层结构,即便被子弹射中,汽车依然可以正常行驶。在这辆车的底部装有厚厚的钢板,能够经受得住地雷爆破的冲击。
该车中控造型简洁大气,车载电台是当时最好的,红色的地毯与米色丝绒的座椅交相辉映,显得十分豪华。
在这辆车的车厢内,还装有一块可升降的厚玻璃,可以把驾驶舱和后座隔开,即安全又保密。这辆车的车窗需要通过一套液压系统控制才能升降。在车门锁上后还有一条很粗的铁链将门在里面锁住。
代表团成员们围观这辆有些高大上的轿车,啧啧称奇,李锡文在中办工作过,就有人偷偷问,“老李,苏俄同志说,钢铁同志赠送了我们五辆,谷书记坐这辆车吗?”
李锡文笑着说道,“我没有看到谷书记乘坐过,但我见过李书记乘过!”
询问的同志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厉害!”事实上,李锡文知道谷雨并不乘坐这辆轿车,在1945年底访问美国时,美国政府赠送了一辆林肯定制版,谷书记比较喜欢那辆车,一般的公务活动,他乘坐的是林肯轿车。
他曾经说过,现在乘坐美国车是没办法,他已经做好了乘坐国产车的准备,就看谁先搞出一辆让他满意的国产车......
而那五辆吉斯110,主要是军队领导同志在乘坐,李锡文还知道这辆车虽然外形大气、性能优越,但受到技术水平有限,车厢内并没有空调系统,为了安全起见,车窗又不允许轻易打开,所以每逢酷暑,只能在车内放上一个精致的大桶,里面装满冰块.....
而谷雨同志不坐这辆车,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那辆美国轿车,据说有世界上最早的空调系统,是真的,还是假的,李锡文也不知道。
李锡文并没有注意到,年轻的丰田章一郎正围绕着吉斯110,一圈又一圈的看,谷雨在考察丰田汽车时所说的话,已经成了丰田汽车上下的执念。
他们发誓要生产出一辆让中国领导人乘坐的轿车,以此证明日本汽车人的出色,甚至于他们已经偷偷得为这辆车取了一个名字皇冠,只有皇冠才能配得上那位让日本人无比佩服的中国人!
这段时间,丰田汽车在天津市政府的帮助下,找到了大批欧洲汽车进行测绘,天津市委黄书记的座车也进行了测绘,但丰田上下总觉得不够好,这一次看到吉斯110,丰田章一郎已经有了一点感觉。
当天晚上,回到住处,丰田章一郎拿出了纸笔,在纸上疯狂得画着什么,李锡文来到他的身边,他都没有注意到,李锡文拿起了一张纸,认真看着,不由得陷入到了沉思。
谷雨同志在丰田汽车的讲话,国内的汽车人都有耳闻,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但看到丰田章一郎的疯狂,李锡文却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若是让日本人搞出了谷书记的座驾,他们这些国内汽车厂的负责人还有脸出去见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