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离不开无数人的牺牲,就在周恩来等同志在南洋辛苦谈判之际,在中国的大西北,有那么一群人正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经过再三分析,中国第一次两弹结合试验,还是选择使用原子弹,氢弹虽然辐射可以小一些,但当量实在太大,虽然理论上氢弹可以做得很小很小,但目前水平还没到这一步,只能放一边,搞相对比较危脸的原子弹。
经过计算,原子弹则可以降低到1.2万吨 TNT ,这个当量即便掉下来,造成的危害也相对有限,毕竟中国有太多太多需要荒漠和沙漠,只要事先做好工作,应该不至于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当然了,万一半路上掉下来,原子弹最好是不能引爆,而到了设定的核爆地点,原子弹又必须能够爆炸,若是哑弹了,也是失败。
早年的最大问题是陀螺仪精度不够,但到了1951年,随着一步步吃透美国B29轰炸机那神秘的投弹装置,随着一大批熟练得德日技术
工人水准越来越搞,国产机械陀螺仪已经勉强堪用了。
中程导弹的精度可以保证在3KM以内,虽然这种精度还是差一些,但核弹试验点面积非常大,3KM的误差还是可以接受的。
而随着激光的研发成功,激光陀螺仪的研发立刻启动,原理法国人已经提出来了,但这是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度极大的项目,从原理变成实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谷雨的做法很简单,不给出明确的时间要求,在钱、物和人方面尽量满足,不过现在条件就这样,顶尖科学家没有几个,但是天才大学生多得很,大家自由发挥,十年、二十年都没问题,他等得起......
而在这一次的研发中,陀螺仪不是关键,关键是时间测量仪器,中国的原子弹采用的是内爆法,是通过炸药的精确向内爆炸,均匀的压缩核装药,达到临界质量后发生链式反应而爆炸。
如果炸药没有严格按照事先设定的时间同时爆炸,核装药的压缩不均匀,就不会产生核爆炸
,而外界爆炸显然不能精确的使核弹内的炸药同时引爆,反而会造成核装药变形而无法发生核反应。
也就是说,必须精准控制好核弹的爆炸时间,这比空投要求严格多了,空投还可以用降落伞缓缓落下,而导弹下降段的速度越来越快,必须非常非常精确。
此时中国最为精密的时间测量仪器,第一台使用氮原子的原子钟已经研发成功,而使用艳原子的原子钟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此时的原子钟异常的笨重,绝不可能放在导弹上,要想小型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开始的时间控制装置本质上还是一只机械表,但这种特殊的机械表必须以发条作为动力,由螺旋线带动表芯运动,由于螺旋线运动速度的不一致和气温、零件磨损等问题,机械表的计时精度难以保证,所以应用到导弹上的机械表使用的都是最精准的。
不过谷雨看到报告后,也想起了石英表,英表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源,由石英晶体提供稳定的脉冲波,通过电动机推动表针运行,石英表误差较小,每月误差一般在15-25秒之间,而且还不用和机械表一样调试。
自然而然,与陀螺仪一样,两个不同的时间控制装置项目组启动了,前者依托于一个钟表厂,后者则依托于一个石英收音机厂,不过考虑到中国的精密机械工业相对比较落后,谷雨一开始把更多的希望放在了石英表上。
按照谷雨的设想,这两个项目取得的技术进步也可以用在相关领域,前者可以搞出更好的机械表,而后者一旦突破,那自然就是更大的惊喜,石英表未来一旦推广,手表将从奢多品变成生活用品,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不过事实并不如谷雨所想,石英表突破并不容易,反倒在这种特殊的机械表,属于精密加工范畴,还是有希望解决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参与科研公关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自己肩头的那份责任,如果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可靠,一切努力都将归零。
严格保密的试验场中,随处可以一个又一个忘我的身影,实验室彻夜明亮的灯光,见证了科研工作者们学习和攻关的热情,终于在连续多次实验之后,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
天上飞行阶段的问题解决了,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先后进行了三次冷试验,并且有一次试验故意炸毁了一枚导弹,为了检验安全自毁系统是否可靠。
和以往不同,过去发射时,人们老是提心吊胆,害怕失败,而这次是故意要它失败,并且就怕它不失败。
导弹起飞后,一切正常,飞行大约一分钟后,地面发出炸毁指令,只见导弹随即凌空爆炸,炸毁的弹体残骸碎片""掉在几公里范围内。
随后,又连续进行了两次冷试验,也就是发射了两枚不装核材料的普通弹头,两发模拟核弹头飞行正常,引爆控制系统工作可靠,并在弹着区内预定的高度按程序起爆了炸药部件,从而进一步检验了导弹以及爆炸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解决了天上飞行的问题后,终于到了最后的关头,这段时间周恩来同志在国外谈判,代理他工作的是陈赓同志。
这一天晚上陈赓、荣瑞华和黄显声三人来到谷雨的住处,荣瑞华同志汇报,"两弹结合试验箭在弦上,发射场、靶场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谷雨很满意:"国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进行相关的实验,咱们抢了一个第一,这是好事,不要紧张,要习惯起来,我们的第一会越来越多的......"
众人都跟着自豪得笑了起来,陈赓同志说:"根据试验准备情况和天气情况,试验部人和科学家们都提出,就在这几天择机发射,现在就请谷书记最后下决心。
谷雨点点头:"我同意!时机成熟就不要犹豫。"众人点点头,此时荣瑞华看了一眼黄显声,两人没有住在中南海,自然要告辞:"谷书记,我和老黄明天就坐飞机,去现场主持发射,就先告辞一步了!"
谷雨点点头说:"好。"谷雨起身送客,和陈赓一起把两同志送到门,荣瑞华同志说道:"谷书记,请留步吧!"谷雨神情郑重地说:"瑞华同志,显声同志,我们的队伍打惯了胜仗,不过,这次试验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搞科学试验和打仗一样嘛,哪有不冒险脸的,你们笑一笑,不要太紧张,出了问题,是我的,不是你们的!"
荣瑞华感动地说:"谷书记,请您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
而黄显声同志则向谷雨庄重敬礼,谷雨还礼,然后两人步下台阶,钻进车里。夜色中,车子开动了。
看着两人离开,谷雨对陈赓说道,"老王,咱们出去走一走!"
两人沉默走了一段,谷雨这才说道,"这一次实验各种准备很充足,就算失败,下一次、下下一次肯定也可以成功,我是比较放心的,而从目前各个项目的进展来看,十年内实现站起来的目标希望很大!"
陈赓点点头,"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实战型氢弹肯定可以爆炸,能够打到莫斯科的中程导弹离突破已经不远,而能够打到美国的洲际导弹预研也已经启动!
现在看来,十年内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应该能够办得到,不过液体火箭的缺陷太大,要想真正形成对美国的战略威胁,必须研发出采用固体推进剂的洲际导弹,我们的积累还远远不够,这需要的时间就比较漫长了!
而核潜艇的研发难度更大,按照科学家们的分析,拿出能够携带洲际弹道导弹的实战型核潜艇,最起码要二十年时间,这还是在经费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
谷雨笑着摇摇头,"看来你知道了我的打算专委的投入太大了,一旦可以初步自保,适当减少投入,把更多的资金用在民生上,本来就是应该的,但美苏核武器的产量越来越大,两国又有强大的空军,还是让人很太不安......"
谷雨想了想说道,"核武器的杀伤力太大,有了洲际导弹后,不管是1亿万富翁,还是总统国务卿,都不敢说可以在核战争下生存,这就注定了未来核大国之间只能互相恫吓,没有人会真正敢打!"
陈赓稍稍沉默,"现在判断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打不起来,多少有些早!"
"你说的没错,谁也不敢赌,所以保持适当的核规模作为国家的底牌是必须的,但也绝不能穷兵默武,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
"难就难在这个度!"
"我会根据国际形势做一些调整,但这也需
要你的配合!"
"责无旁贷!"
谷雨点点头,接着说道,"拿下婆罗洲之后,我们要做的是消化,接下来二十年,我不准备再对外用兵,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争取获得2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到那个时候,我们才算是一个真正名实兼具的四大国"与美苏的差距有多大?"
"我们为了扩大出口,需要人为压低汇率,我的预定目标是苏俄的70%左右,美国的30%左右,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不过我估计那个时候,我们的实际 GNP 应该超过苏俄了!"陈赓听到这里,脸上露出了一丝顽皮的笑容"二十年真正够了吗?谷书记看来您是一如既往得看不上苏俄同志呀,不过仅仅只有美国的30%吗?太少了吧,估计有些同志会很不满意的"我是小脚老太破嘛,慢一点很正常!"谷雨笑着摇摇头,然后慢慢收敛笑容,"事实上,怕是这个数据,也非常了不起了,需要连续高速增长二十年,这是非常困难的!
我真正担心的不是外部,而是内部,现在我们都还年轻,但二十年后,你我都已过花甲之年,老吴七十多,老李则快八十了,人越老,想法就会改变,这段时间内部未必能够太平!"
"谷书记,您的威望那么高,年龄优势也很大,肯定压得住的!""我要是出了意外呢?"陈赓脸色陡变,"谷书记,您想得太多了!
"列宁也想不到他会在54岁就撒手人寰,世上的事情谁能说得准!"谷雨很平静地说道,"若是我有这么一天,能够交代后事,你就按照我的交代来!
但若是我来不及交代后事,内部肯定要争斗的,你作为军队领袖,一定要稳住,约束一些有政治想法的军队同志,只要军队不乱,就不至于出现大问题,慎之,慎之!"
说完,谷雨迈开步子走了起来,陈赓沉吟稍许,加快速度跟上,"只要我在世,我一定竭尽全力压制一些同志,但我的身体也不是很好......
"老段、老秦搞裁军,搞军改,搞整风,得罪了不少同志,他们两位虽然忠诚,但却拙于谋身,事实上指望不上。
老顾战功有限、怀周资历太差,未来若是你感觉不适,就让老邓多做一些事情,他手把手拉扯出了不少人,威望是够的,虽然年纪较大,但脑子清楚,身体又好,应该能压得住阵脚!未来若是有人不安分,很可能是黄保两人,所以我把他们放在国外,若是我真有那么一天,你不要让他们回国!"
陈赓深深吸了一口气,"我明白了!"谷雨微微额首,"我们这代人注定不会高枕无忧,现在能做的就是熬,熬个二三十年,大家都老了,也就没有那么多雄心壮志了!"
陈赓很有些复杂的点点头.......次日下午,荣瑞华同志到达了导弹基地,下了飞机,走马观花看了看,他十分欣慰,经过几年的建设,基地的条件已经大为改善,能看到很多的树,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荣瑞华一到,就召集各单位的领导和科学家研究试验问题,此时根据气象预报,已经确定三天后发射,发射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到位,发射场、弹着区和场外的各项工作可以按这个时间展开。
荣瑞华同意一切按程序进行,但第二天的天气却超出了预料,戈壁滩上,狂风怒吼,黄沙翻滚,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十几米。
导弹、核弹头从厂房转往发射场时,遇到了很大困难。数辆转运车打开大灯,顺着电线杆缓缓行进,途中一度迷了路,5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三个小时。
到了傍晚,风小了一些,按预定计划,要在发射阵地上进行吊装,然后进行两弹对接。而这个时间内,塞北还比较寒冷,零下好几度,发射阵地周围是一片空旷的戈壁,无遮无拦,大风吹在身上,更是寒冷。
导弹已竖立在发射架上,核弹头也已经吊上去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和钱学森等科学家身穿从头到脚的厚羽绒服,头戴皮帽,在现场观战。
这时,一辆小轿车开过来,停下。荣瑞华下车,基地领导等急忙迎过来:"荣主任,您来干什么?"荣瑞华说道:"你们能来,我为啥不能来。
钱学森也劝说:"荣主任,要进行两弹对接和通电,这是最紧张最危险的时刻,您不能在这儿。"
基地领导喊来警卫战士,吩咐:"快送首长到隐蔽部!"
荣瑞华十分不满地挥挥手,说:"你们不怕危险,我有什么可怕的!什么时候对接、通电完,我就什么时候离开!"
他拉了把椅子,干脆在发射架下坐了下来,没办法,大家伙只能顺着他了,在荣瑞华的眼中,一名操作手爬上塔架。
导弹四周进行配合的人员,都专注地进行工作。扬声器里不断传出各种信号。寒风呼啸,操作手仍然在一丝不苟地操作......
导弹和核弹头的夹缝,仅有50厘米高,十分狭窄,为了操作方便,操作员不顾寒冷,脱去棉衣,脱去手套,只穿着单衣,按照平时练了成千上万遍的动作要领,熟练地做着每一个动作。
因为事情太重大了,所以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但在场许多人的手心都捏着一把汗,终于"两弹"完成了历史性的"结合"。
操作手走下塔架,荣瑞华从基地领导那里拿来了羽绒服,亲手披到他身上:"辛苦了!快到暖和的地方休息一下,别冻坏了!"
安装结束,在招待所餐厅吃晚饭时,大家都表情严峻,闷头吃饭,没人说话,碗、筷、勺碰撞发出的声音清晰可闻。
荣瑞华注意到了众人紧张的情绪,再过十几个小时,就要发射了,虽然采取了许多安全措施和防护手段,但是,谁也不敢保证绝对不出危险。
如果1.2万吨 TNT 当量的核弹出现意外,那么,发射场将首当其冲,整个发射基地也许会毁于一旦,而且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国际影响。
想了想,荣瑞华同志对基地领导说道:"晚上能不能安排点文化活动,让大家松弛一下,不要搞得那么紧张嘛。"
吃罢晚饭,就在招待所大会议室放映了一部经过谷雨指导过的飞来飞去的武侠电影,荣瑞华以及各单位领导、主要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一同观看了电影,终于心情缓解了不少。电影散场时,荣瑞华叮嘱道:"大家回去都睡个好觉,为明天的发射养精蓄锐!"
但荣瑞华根本没合眼,凌晨两点,他来到了发射二中队食堂,发射任务主要由这个中队完成,此时食堂内热气腾腾,几个炊事员把蒸好的包子从灶上抬下来,一口大锅里,熬着胡辣汤。
荣瑞华看了看餐桌上的冲泡好的牛奶、鸡蛋、咸菜,点点头,询问基地政委,"现在奶粉数量还够吗?"
政委回答:"首长,奶粉还有很多,足够发
射中队每一位同志一天早餐喝一杯牛奶!"
又指着一个笼屉:"这里面是包子吧?"炊事班长回答:"首长,是包子。"荣瑞华问:"掺粗粮了吗?"
炊事班长回答:"首长,全是细粮。"炊事班长掀开笼屉,荣瑞华伸出食指按了按馒头,满意地说:"一定要保证发射期间让战士们吃得好。"众人点头,答应着,荣瑞华指着大锅:"这是什么?"
炊事班长回答:"首长,是胡辣汤,已经熬好了!"
荣瑞华拿起一个饭勺,又拿过一个碗,盛了点胡辣汤尝了尝:"好,好,有味道。一会儿让大家多喝点,可以驱寒!"
隐隐传来一阵起床的哨子声,荣瑞华说:我们走吧,不要影响大伙就餐。"
回到设在指挥部的首长临时休息室,众人研究了一番,认为天气情况已经完全好转,建议按计划加注推进剂,准备实施发射,荣瑞华表示同意。
一切准备妥当后,荣瑞华又在基地政委陪同下,来到离发射台只有100多米、深6米的地下控制室。
这一次的发射阵地十分简陋,较之以往也有很的不同,阵地是以发射台为中心建造的一个
8*8平方米的水泥场坪,附近新建了几个掩体,如电路车掩体、控制车掩体等等。说穿了,就是完全来取了野战发射的方式。
在离发射台只有100多米远的地方,还修建了一个距地面6米深的水泥掩体,也就是地下控制室,是在发射的最后时刻供阵地控制人员实施点火发射使用的,里面配备了测试发射用的仪器设备以及必要的救生设备,采用了应对一切困难、做好最坏打算的防护措施。
根据测试发射的安全要求,承担这次试验任务的操作人员数量必须减少到最低限度。经过严格筛选,指挥部慎重挑选了七位同志,定位在地下控制室里,执行发射任务。
这些被后人称为"航天七勇士"的同志,里都很清楚,进行导弹和原子弹首次结合试验,万一失败意味着什么。
但出于保密原因,他们又没办法公开说出口,只能用种种婉转的借口,向家人做了最后的交代,毅然奔赴发射阵地。
在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时,有一位同志的女儿刚刚出生了,他想回去看一眼,因为万一牺牲了,连女儿都见不上,该是多么遗憾啊!
他偷偷搭便车回到80公里外的家里,深情地看了看身体虚弱的爱妻和秘褓中的女儿,给妻子洗了几件衣服,就匆匆往回赶。
他知道,如果遭遇不测,这次见面就是最后的永诀,可是,除了一般的安慰外又什么都不能透露,他咬了咬牙,擦了擦泪,与妻子告别......
1951年4月3日上午7时40分,经指挥部批准的七多控制人员进入了地下控制室,他们每个人已经做好了随时准备牺牲的打算。
荣瑞华接见了他们,"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佟连捷,徐虹,张其彬,刘启泉......"当荣瑞华一一叫出他们的多字时,七位同志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泪水扑簌歉滚出眼窝。
年仅22岁的操作员徐虹泪流满面,哽咽着说:"我不是党员,感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如果我牺牲了,我个人的全部薪金就作为党费交了
荣瑞华紧紧握着这位年轻人的手,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直到导弹加注完毕,荣瑞华才乘车返回指挥部,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却削悄地留了下来,他径直来到地下控制室,执意要和七位控制人员在一起。
地下控制室空间非常狭小,只有8平方米,还摆放着许多仪器、设备,七名控制人员一人一个岗位,并没有司令员的位置,大家心急火燎地左劝右劝,李福泽就是不出去。
七人党小组长高震亚急得几乎吼了起来:你虽然是司令员,但这里由我负责。我们七个人都是上级特批的,你有批件吗?"李福泽自然拿不出。"既然没有,就请你离开这里。"
李福泽无可奈何,只得服从下属的告诫,怏怏不乐地走出地下控制室,可他没走几步又停了下来,把脚上的鞋袜一脱,一屁股坐在发场坪上,谁劝也不听。
这样做是十分冒险的。因为,每一次发射,导弹喷射的火焰气浪可达数百米远,足以将拳头大的石块抛上高空,何况是一枚载有核弹头的巨型火箭呀!消息传到了指挥部。
"不行,拽也要把他给我拽回来!"荣瑞华下达了命令。
当保卫人员匆匆赶到阵地时,李福泽坐在场坪上,怡然自得地抠着脚丫,两眼盯着正在做最后一次弹体气密性检查的人员。
"大家别紧张,认真检查。别看上面是颗原子弹,炸不了。有我在这儿给你们撑腰壮胆,只管放心检查。哪个不认真,小心我揍屁股!"他不时在那儿直嚷嚷。
保卫人员吐了吐丢头,定了定神,走上前去,说明来意。"我不走!"他仍在抠脚丫,扯着嗓子喊,"不让我进地下室,我就在这儿。你们回去吧,我不走!"
实在没办法了,保卫人员只好向他摊了牌:"首长,这是荣主任亲口下的命令,您必须立即离开这里!"李福泽一听就傻了,唉声叹气地提着两只鞋,极不情愿地离开了发射阵地。
地下控制室是完全密闭的,像是与世隔绝的另一个小天地。为了防止意外,里面准备了能够维持一个星期的饮水和食品,还安装了氧气再生设备。
各种设备通电后,散发出很大热量,室内气温高达40区,又闷又热,连呼吸都感到困难,让人直喘粗气。
徐虹的身体本来就很弱,进入阵地时又晕车,连饭都吃不下,佟连捷连续几天拉肚子,面色蜡黄,但大家已经顾不上这些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每一个操作动作上。
8时45分,阵地指挥员王世成下达了"15分钟准备"的口令,大家又全神贯注,激动而紧张地轮流着相互检查了一遍,直到确信绝对无误后才放心,离发射时间只剩七八分钟了,时间却显得漫长而焦灼。
这个时刻,核导弹静静地矗立在发射架上......中南海,谷雨和陈赓表情凝重地期待着......首区指挥所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异常安静,荣瑞华等人都戴上了墨镜,墙上的电子倒计时表在闪烁......罗布泊末区指挥所里,也是异常的安静...
某迁徙地点,群众已全部撤离家园,街巷里空空荡荡......兰迪铁路已通车路段、库迪铁路,行驶的火车减速,渐渐停了下来,一列列火车停靠在路基上......兰州等地的机场,也全部停飞......西北地区的高压线断电......
"一分钟准备!"
按照发射程序,导弹发动机开始进入"初级"状态。
9时10秒,随着王世成"点火"口令的下达,佟连捷果断按下了发射按钮。要时,一声轰鸣,核导弹喷着浓烈的火焰,腾空而起。
地下控制堂里静极了,大家凝神屏息,连大气也不敢出。除了心脏跳动,似乎周围的空气也凝固了!
发射阵地,载着原子弹的导弹迅即猛烈轰鸣,喷射出橙黄色的火焰,大地震颤,导弹腾空而起......
首区指挥所里,荣瑞华和在场所有的人一起,目睹着核导弹消失在视野之外。没有人欢呼,人们期待着最后的结果......
扬声器里传来各观测站的报告一一程序转弯!""跟踪良好!""飞行正常!"
末区指挥所,上述声音,都通过扬声器清晰地传来,黄显声站在山包上,神色肃穆地面朝东方期待着!
而此时由队长匡德新、副队长李宗堂率领的一百多人试验测量作业队,此时正在逆向而行,走向最危险的爆点中心,其他人的任务基本完成,纷纷疏散,撤离,而他们的任务才刚刚开始,那就是获取核导弹爆炸前的所有飞行数据,这才是两弹结合飞行任务真正的成功。
载着核弹的导弹飞行一旦发生些微的偏差,这一百多人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这是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也是置生死于度外的搏命实验,他们无一不抱着即便牺牲自己,也要得到核爆炸数据的决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那个令世界震撼的时刻来到了!
末区指挥所。扬声器里,突然传出一个亢奋激昂的声音:"发现目标!"
紧接着,一道白烟在黄显声等人眼中掠过......他们赶紧戴上防护眼镜。
1951年4月3日9时9分14秒,核弹头在569米高度,实现核爆炸,宇宙之间,是刺眼的闪光,随即是咆哮的怒吼声,然后是蘑菇行......
回到北京后,黄显声和谷雨面谈时,这位北大高材生用非常优美的词汇告诉他:"爆炸的效果是我在前几次核试验中所未能见到的,因为是在几百米的高空爆炸,火球明晰得一尘不染,其辉煌与美丽我前所未见,人间少有,无与伦比!
火球与位于东方上空的太阳遥相辉映,整个空中闪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彩带,一会儿又变成像仙女的形态,像明霞,像白雾,实在太美妙了!"
而在首区指挥所,扬声器里传出:"核弹头准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荣瑞华与钱学森等人握手拥抱。火箭专家们与核科学家们紧紧拥抱,荣瑞华拿起红色电话机,要通了北京的陈赓,他的声音淹没在人们的欢呼声中。
此时在地下控制室,七勇士眼含热泪,紧紧拥抱在一起,数不清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发射阵地前。人们拥抱、跳跃、欢呼!
七勇士也来了。很多人眼里含着泪水,荣瑞华等领导和专家,走向欢呼的人群。李福泽拿过一个扩音器,请荣瑞华给大家讲话。
荣瑞华接过扩音器,想了想,大声说:"同志们!国防科学技术,在党的领导下,整整进行
16年了,这次试验成功,是对党对人民的献礼,也是对国防科学技术16年工作的最好纪念!
这次试验是震惊中外的伟大胜利,是在过去导弹和核弹头分别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综合性更高级的试验,是带有战斗实用性质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我们设计是成功的,水平是不低的,质量也是好的......"
人们的欢呼,达到了高潮,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组建了直属中央军委的战略火箭部队。
与前世有些遮遮掩掩不同,这一只部队被谷雨直接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火箭部人,直属于中央军委,其地位同海陆空三军平等,中国第四只军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