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34章 父子之争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8358 2025-05-12 15:06

  李润石同志并没有参加北戴河会议,他退下来七年了,也没多少话语权,更重要的是,他看过会议议程了,对谷雨每到危机,都会想办法对外转移矛盾的做法虽然说没办法反对,但又不想去掺和,所以老爷子干脆就没有与会,而是选择去了旱灾严重的河北看一看。

   他这一次要去的是赵滩,当年赵滩的高级社很有名气,他还调节过搞农业的王文启和搞乡镇企业的胡松林之间的矛盾,他1946年过去的时候,赵滩还不怎么样,这十几年过去了,也不知道那个高级社到底怎么样了?现在又是大旱之年,也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饭吃。

   按照规定,他这种级别的老同志每年都有两次公费旅游,不过要向中办备案,这倒不是监视他们什么的,这些老同志时不时会接受中央领导的咨询,不了解行踪肯定是不行的。

   同时也是为了确定随从人员,中央规定的很细致,李润石同志除按照级别带工作人员以外,顶多可以携带三名亲属,这就涉及到接待、住宿、安保、车辆什么的,不和中办打招呼,事情也不好办。

   有时候,老同志自己还有地方的同志,也想搞一搞新闻宣传,不过必须得到中办的批准,老同志们大多很给面子,不会主动要新闻宣传,当然了,没这份眼力劲的同志到了年底生活会上,肯定有人和帮助一番,退下来就要有退下来的样子嘛,宣传你,台上的同志怎么办?

   李润石同志对宣传什么的毫不在意,也非常讨厌一大堆人跟着,不过他级别摆在那里,所以即便不耐烦,也只能按规定备案,而且他计划待到十一前,然后上京参加建国15周年纪念仪式,也就是说,他计划在赵滩四十多天,肯定要安排通讯联络,这也离不开有关部门的配合。

  对自己老爷子大夏天的不去北戴河度假,却要跑到河北乡下,李海越同志也没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他本来还想打电话叫其他兄弟陪同,不过李润石瞪了他一眼,他们哪个没事情,你找他们干什么,

   不过李海越还是不放心,他和李润石同志的秘书仔细叮嘱了一番,万一遇到什么问题了,要及时打电话云云,李润石同志很不满意,“你老子我才67岁,连长江都能游,有什么事情,真是小题大作!”

   李润石对李海越寄予厚望,不过他对老大从政的能力多少有些瞧不上,什么都要讲制度,定规矩,你搞高新区,想办法把企业吸引过来才是最重要的,你这几个月整天培训什么制度和规矩能顶什么用?是能搞来企业吗?

   不过李海越却不太买老爷子的账,他坚持认为既然是科技部直属的高新区,首先就是确定什么是高新企业,不合格就不能引进来,高新区确实获得了不少优惠,也可以拿到优惠贷款,但这都是给高新企业的,可这段时间来打听的大多不符合要求,我把他们引进来,这个高新区白办了!

   李润石同志则嗤笑他,没学会爬,就惦记怎么走了,这不是扯淡吗?你应该先搞来一些企业打底,即便前三年有种种减免,但企业过来了,总会带动高新区发展,有了钱,你才能继续搞下去,你搞四通一平,建厂房这些不要钱?你得先活下去,才有余力考虑怎么发展?

   李海越同志坚持认为自家老爷子一直都是游击队作风,不知道怎么正规化,他要搞得高新区全中国才三个,是实打实的正规军,高新区地位那么高,条件那么好,压根不缺好企业,光光军工系统军转民的项目就能吃得饱,越是如此,越要制定好章程。

   在英国培训期间,李海越受到的影响很大,他非常崇尚英国飞机企业严密的管理模式,他认为只要符合我的规则,我就按章办事,如此就避免了太多不必要的问题,虽然初期麻烦一些,但时间一长,高新区就会步入正轨。

   若是章程不明晰,里面一大堆漏洞,然后这个过来打电话,那个过来说情请吃饭,我整天都在吃吃喝喝了,这还怎么发展中国的高科技?

   这一点不仅仅是他的看法,也是李国鼎同志再三强调的,咱们高新区,一定要抓住高新两个字,不是什么都能引进,慢一点不要紧,一定要严格把关。

   李润石听完,瞥了他一眼,“一个个瞧不起游击队,当年我们的队伍就是打游击起来的,你别跟我说什么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我看完全就一个样,湖北各地多少国有企业被乡镇企业打得溃不成军?当初那些乡镇企业不就是一个个游击队,现在呢,很多比正规军还要强!

   什么是高新企业?要我说呀,各行各业,不管新旧,只要做好了,成为同行前三的,他们掌握的就是高科技,就是实打实的高新企业,那些整天吹牛、花里胡哨、搞些听不懂,看不明白花样的企业不靠谱,等你那么一点贷款被骗光了,看你怎么嘚瑟!”

   李海越也清楚自己父亲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他还是坚持认为磨刀不误砍柴时,不能太过着急,再说了,现在军转民企业一个个等着落地,这些企业总是靠谱的!

   李润石同志当然也知道这些军转民企业落地,但军工企业这些年日子不好过,这些军转民企业手里有技术,但没钱,高新区要不断输血,什么时候能造血都不知道,还是得想办法引进一些个能造血的好企业,这才是当务之急,哪怕不是高新企业也不重要,坐吃山空怎么行。

   哪怕是站在李海越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做一些变通也是有必要的,从上到下各级领导干部虽然讲制度讲原则,但该灵活的时候每一个含糊的,李润石同志就不懂了,他怎么生了这么一个奇葩的种?

   父子俩在高新区未来怎么干的问题上虽然争论不休,但父子俩真正住在一起的时间寥寥无几,现在能够住在一起,父子俩心里都很开心,感情也与日俱增。

   李海越同志与李润石同志的秘书讨论了一番之后,就前往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不过刚到单位,新任的湖北省长胡志萍同志就亲自打来了电话,请他过去一趟。

   胡志萍同志生于贫农家庭,父亲早逝,14岁时母亲也去世,他被迫自力更生,曾经在地主家打短工、放牛等,经历了不少委屈和压迫。1927年,红军进入他的家乡,他积极响应并开始参加革命工作。

   胡志萍从儿童团做起,一路都表现非常出色,是红军时期著名的红小鬼之一,1936年初,他被中央点名调入中央党校学习,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在中办从事秘书工作。

   1938年出,在中央学习两年后,胡志萍被调到江南省在北方的南通工作,当时的江南省因为战争的缘故,混乱得一塌糊涂,位于长江以北的南通更是拥挤着无数难民,不仅要完成土改,还要做好大批难民的疏导工作。

   在红军时期得到历练的胡志萍扛住了这一关,此后他长期在南通工作,到1948年,已经成为了南通市委枢机,并跨省调到了重庆市担任农业副市长,负责工农业、交通、扶贫、移民和绿化等等,这又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工作,西南的大山时时刻刻考验着他。

   1953年,胡志萍再一次获得独挡一面的机会,他被任命为南洋省生产兵团副政委兼东华特别代表,全面主持东华的开发,并成为中央候补委员,时年40岁。

   东华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面积辽阔,尽管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开发历史,目前也已经拥有360多万移民,但离完全开发这个大岛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胡志萍一边想尽办法移民,一边发展农业和交通,大力发展矿产开发,干得有声有色,四年之后,他被调回国,担任地质矿产部党委枢机,迈入正部级干部行列。

   因为与李润石同志的妻子是老乡,所以李润石很早就认识他,也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也正是在李润石同志的推荐下,1960年初,胡志萍被任命为湖北省长。

   这是一步非常明显的升迁,但总体而言,毫不过分,他的资历摆在那里,中央要大力提拔年青干部,红小鬼们好日子自然到来。

   而当年那些个著名的红小鬼,这些年凋落了不少,他是其中表现最好的,自然获得了重点提拔的机会,不过胡志萍到达湖北后,压力立刻增多了无数。

   南通在清末民国时期的棉纺织业相当不错,在胡志萍任上,南通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不同工业企业完全不同,而武汉是什么,中国环太党重点发展的大工业城市,而且大多是重工业企业,企业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工人之多,都是胡志萍从未接触过的。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武汉各厂基本上已经吃透了二战后搬迁的大批工厂,可以量产大批合格产品,应该说这是非常大的进步。

   但这些合格产品基本是二战前产品,可现在已经是1960年,欧美新一代产品已经出来了,技术上整体差了一带,随着欧美新产品不断打入国内,武汉的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

   最典型的就是武汉电子管厂,这个从德国搞来的大厂,连厂房都完全照搬德国,在五十年代中期日子过得非常爽,当时电子管厂与很多武汉企业一样,想尽办法提高后勤,苦了这么多年,现在厂子起来了,技术突破了,再不搞一搞后勤,哪个领导都坐不稳。

   虽然武汉属于大城市,大片土地划给南方房地产总公司,但电子管厂所在地区较为偏僻,与地方政府、职工合作一起搞一些不对外出售的房地产是可以的。

   武汉出地皮,电子管厂出一部分资金,职工出一部分,再加上银行贷款,盖好的房子一部分抵了地价,一部分以非常便宜的价格长租给武汉市,如此武汉市解决了一部分地方干部的住房问题。

   电子管厂盖房子、租房子不仅保本,还能小有收获,手里握有的房子未来也可能升值,自然有动力继续搞下去,而地方干部和企业职工解决了住房问题,虽然地方干部租房子为主,但好歹暂时解决了问题,总比遥遥无期的等待要强。

   如此盖房、卖房、再盖房、再卖房不断循环,大家皆大欢喜,但短短几年间,形势就变了,随着晶体管越来越成熟,取代了大批电子管,电子管的总需求量不断下降。

   而随着外汇压力缓解,国内各厂更喜欢采购质量更高,更加稳定的欧美电子管,虽然武汉电子管厂订单还有不少,但业绩一年不如一年,下滑趋势非常明显。

   虽然电子管厂获准引进一条美国黑白显像管生产线,也是彩色显像管全国大攻关中承担一部分任务,未来应该有望生产彩色显像管,但这些投资和研发所需资金只有一部分是国家拨款,大部分需要贷款。

   一边是主营业务开始亏损,一边新厂未建,各种投资惊人,该厂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虽然大家都知道显像管厂建成后,肯定能够赚钱,但现在不断亏钱是事实。

   到了这一步不仅没办法盖房子,还要想办法盘活存量资产,要不然银行也不答应,经过省市政府协调,电子管厂把那些长租的房子卖给武汉市,也不再盖新房子了,开始了紧衣缩食……

   这还算好的,至少有希望,很多厂子甚至连希望都没有,比如武汉柴油机厂,武汉锅炉厂,这些厂子,你说不行吧,现在都还过得去,可你说行吧,未来在哪里?高端产品不行,需要进口,中低端又有越来越多的竞争,非常残酷的竞争。

   大批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确实生产不了中高端产品,但普通锅炉和小柴油机真心不难,人家价格买的低,质量似乎是差一点,但并不明显,人家用的苏俄机床真心不算差。

   很明显这个时候价格就成了关键要素,而此时柴油机厂和锅炉厂的缺陷就出现了,国企是有一些内部问题,但关键的问题不在这里,他们生产的中高端产品需求越来越小,维持产线和大批人员必然亏损,偏偏低端几乎赚不到钱,怎么挡得住?

   而且这些企业赚到钱之后,不断价码,不仅挖柴油机厂和锅炉厂的骨干,甚至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从苏俄引进可以生产中高端柴油机和锅炉的设备和技术,向这两家企业的命根子又更进了一步……

   更严重的是,有些甚至现在还在赚钱,而且还在赚大钱,但已经没有希望,比如机车厂的蒸汽机车现在是很不错,但电动机车不如四方厂,内燃机车的定点厂又被放在了株洲,武汉机车厂以后怎么办?

   内燃机车的研发一直在武汉,最后确定的定点厂却放在了株洲,原因很简单,湖南省内的大佬多,湖南省委第一枢机高崇德又擅长搞关系,硬生生抢走了机会。

   湖北和武汉主要领导气得要死,他们多次拜访南铁设备,最后只是得到一个承诺,蒸汽列车被淘汰还有一段日子,再说了,哪怕是内燃机车,也会搬一些产能过来……

   这还是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就更加麻烦了,各种困难的报告不断,胡志萍一上任就遇到了这么多问题,自然焦头烂额,而且这还不是他调研能够调研出来的东西,未来到底怎么发展,他并没有底,不顾他的运气不错,李海越恰好在这个时候被调到武汉搞高新区。

   李海越在英国待过好几年,对江河日下的英国工业企业的高成本记忆深刻,而在回国之后,他就发现英国航空企业从中国采购那些技术难度不大的非关键部件,不过合作规模并不大,这也是此时各国的惯例,大规模工业转移并没有出现。

   不过李海越却从中看到了机会,在成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第一次参加省里会议时,恰好讨论到了武汉汽车,武汉汽车消化德国设备不力,武汉的汽车工业发展不好,并不属于国内的一流行列,除了要想办法自己发展,也要想办法与英德等欧洲汽车企业合作,甚至做汽车零部件代加工也是一条路。

   不仅汽车如此,船舶、民航飞机、机车、电器等等都可以这么干,以充分发挥武汉强大的机械制造能力,既可以把各厂的产能充分发挥出来,又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制造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水平,武汉各主要企业的技术升级。

   都十几年过去了,各厂不过是吃透二战前的技术,可以生产出合格产品,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拿出真正有创造性的下一代产品,水平最高的不过是仿制国外新一代产品,但国外新一代产品并不一定适应中国的需要。

   现在随着国家的不断开放,国外先进产品不断进入国内,各家企业的产品面临的竞争不少,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若是长期以往,简直不堪设想。

   提出这么多,李海越的如意算盘自然是把未来创办的企业搞到高新区去,不过他这番话却让胡志萍看到了希望,同时也知道他对工业比较擅长,恰好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和李润石同志的关系太清晰了,他也没什么好避嫌的。

   所以胡志萍不断找他交流,前一段时间,第二枢机李多才同志刚刚访问了英国,据说大有收获,目前各个项目正在落实,胡志萍希望曾经在英国待过的李海越加入进来,哪怕进行一些微小的合资,搞来一些部件水准也是好的!

   同时他也希望李海越的高新区的规模尽快搞起来,他的设想与李润石同志差不多,高新区给的条件很好,现在有兴趣的企业不少,你为什么卡得那么紧?

   在1960年,在很多人看来,非常赚钱的石化、化工和染料这一类的企业是实实在在的高新企业,不过高新区根本不让搞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这也意味着这一块企业没有机会享受高新区的福利,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胡志萍想劝劝李海越……

   交谈的一开始是从李润石同志担心旱灾,想去河北考察一个高级社开始,胡志萍听完摇摇头,“今年的旱灾确实很厉害,北方已经是第二年干旱,黄河断流,济南吃水都成困难,现在旱灾还在向南扩张,黄淮地区雨水也很少,连长江的水位都下降了不少!”

   “湖北怎么样?谷枢机上一次考察岳阳时,说湖广熟,天下足,要求多一些贡献!”

   “两湖相对好一些,但春粮还是有所减产,不过秋粮是主力,若是这么一直干旱下去,压力也不小,不过有海外省在,全国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我家老爷子这段时间忧心忡忡的,可没有省长您这么乐观!”

   “海越,哪一天你去南洋转一转就知道海外省的潜力到底有多大了,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东华我是知道的,别看东华的平原是不大,但东华那些平原土壤比较肥沃,水稻总产量接近平原面积广布的苏门答腊。

   过去这些粮食大多卖给周边国家,今年往国内拉,多得不敢说,三百万吨水稻是有的,这还仅仅是东华,南洋省水稻加木薯肯定有八百万吨,节省点吃,四千万人都够吃了!”

   “南洋加东华都有这么大产量,那确实可以放心!”

   “是呀,就让李主席出去散散心吧,有些东西看过了才会放心!”

   夏天虽然天气炎热,但省长办公室,空调还是有的,看着那台立式空调,李海越有些感慨,“我们高新区现在还是草台班子,手里的钱又不敢乱花,空调太贵,只敢给招商的地方装一台,其他科室都在吹风扇!”

   “省里比你好不到哪里去,也没装几台,主要科室用得还是风扇,我这个空调事实上也不怎么开,平时都用风扇,没办法,夏天用电压力太大了!”

   “葛洲坝修起来就好了!”

   “就算明年准时合拢,还要修好些年,水电太耽误时间了,还是火电好,只是我们省煤炭资源太少,有煤的地方还很便宜,依靠他省调拨,被人捏着七寸的日子不好过呀!”

   “湖北确实不适合搞高能耗的企业……”

   “我还没劝你,你倒主动开口了,真不放?”

   “就算我放了,李主任也不会同意,高新区很多产业不得引进,而且要以孵化小微高科技企业为主,这是谷枢机一早就定下来的,我们必须执行好!”

   “这我也知道,就不能变通变通,省里的情况你也知道,看着花团锦簇,实际上潜伏着无数危机,甚至一些已经暴露出来,武汉占据湖北的半壁江山,武汉经济不稳,全省动荡……”

   “变通也是有限的!”

   “你这边不好办,合资这条路也不好走,法国阿尔斯通与武汉汽轮机厂的合资谈判不顺利,合资草案递交上去之后,前几天竟然被中央工建小组专家委员会否决了,这还是薛总理在任期间启动的合资谈判,真是出人意料……”

   “这并不奇怪,阿尔斯通胃口太大,竟然想让武汉汽轮机厂放弃已有的产品,专心生产阿尔斯通的产品,这个条件太苛刻了,计发委外国投资总局根本不可能批准。

   汽轮机太重要,武汉汽轮机厂又是国内该领域的领头羊,无论如何也不能变成外商的代工厂,这会完全丧失自主研发能力,这就违反了开放的本意。

   中央一早就明确要以我为主,以内需为主,发挥外资的鲶鱼作用,所以我才提议以零部件合作为主,以点带片发展,不要妄图一口吃下个胖子……”

   “你这个说法我也知道,但武汉汽轮机厂的产品已经落后也是事实,法国人已经答应转让其最新一代产品和大部分技术,为什么不能放弃生产?我还是不太明白!”

   “省长,您不是技术出身,很多东西缺乏敏感度,阿尔斯通的合资看着金额很大,但却充满了欺骗,其核心技术根本没有转让。

   法国人愿意转让的都是咱们已经掌握了技术,还想让我们出钱,而且还不允许我方根据法方技术发展,这自然会让专家委员会严重怀疑法国人的诚意,就算法国许诺的投资再大,也不会轻易点头的!

   我听说这件事一开始是盛忠亮利用与法国的关系牵头的,他在辽宁招商的心思太过火热,为了吸引法国人投资,答应了不少苛刻的条件。

   而法国人到国内调研一番后,最后却找到了武汉汽轮机厂,我怀疑从那个时候起,法国人就动了歪心思,传说盛忠亮被拿下也跟这件事有不小的关系,李枢机骂他不懂装懂,瞎干预,对他意见不小!”

   胡志萍有些感慨地说道,“竟然还有这么一出,没想到合资还有这么多弯弯绕!”

   “帝国主义本来就没有多少好东西,咱们是与虎谋皮,难得很,这一块您还是多听听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有些事情不能太过着急!”

   “我也知道不能着急,可一些企业现在的下滑速度太惊人了!”

   “搞市场经济,必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省里必须有所舍弃,把主要资源放在更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上,武汉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不少,只是省市两级都没有下定决心!”

   “你嘴上说说轻巧,这么多厂子,那么多职工在,一个不小心,闹腾起来,就是大问题!”

   “现在不解决,以后还是得解决,而且谷枢机一直盯着湖北,他眼睛里可揉不得沙子……”

   “海越,我没想到你也说这样的话!”

   “我是我,我有自己的思维,和我家老爷子想法不同的地方多的是,甚至是南辕北辙,要不然也不至于隔三差五的辩论!

   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站在谷枢机一边,我家老爷子把群众路线那一套用来办厂,在物资紧缺时代,解决一些燃眉之急是可行的,但时间一长,肯定不行,那些厂子效率太低,成本太高,我国资源有限,这条路不可能长久。

   哪怕在资源丰富的苏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企业大多是一个个大型工业联合体,这样效率更高,只不过苏俄是计划经济,人为制定的,缺乏竞争,而咱们又补上了这个缺点。

   咱们国家鼓励竞争,工业布局时又有意分散,东一块,西一块的,这也会逼着地方竞争,未来肯定要卷出一个战斗力最强的,至于这个卷出来的企业是不是国企,谷枢机不在意,只要是中国企业,而不是外资企业就行。

   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可能会出不少事情,但企业效率更高,竞争力更强也是事实,这是为了加快中国工业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走这条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提升肯定比苏俄快!”

   “这可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问题,中央就不担心出现工*人*运*动吗?”

   “中央自然有担心,要不然也不会对城市移民抓的那么紧,这些一环扣一环,可不仅仅是海外省缺人!”

   胡志萍深深看了一眼李海越,“怪不得谷枢机选择你做武汉高新区的管委会主任……”

   “我更想在企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技术工作,现在这样并不是我所希望的,不过既然让我做这个管委会主任,我一定要做好!”

   “你肯定可以做好!”

   两天之后,李润石同志终于出发,轻车简从的他到达赵滩后,却发现赵滩与他想象得大不一样,在这个大旱之年,赵滩确实修了不少井,只是赵滩竟然用来灌溉草莓,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草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