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张云龙的小心思
作者∶大白菜的苦逼 数字∶6882 吐槽∶106 更新日期∶2022-06-2817∶26∶12
谷雨最后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就是三个字和稀泥,什么都想要,但是又不愿意投入,面对农村种种矛盾怎么办?只有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之余,各给了一些甜头。
他好歹还有些良心,并没有为了收税,强行推动高级社,而是选择了稳扎稳打,没有拿走农民最后一点积累,这也是因为现在的国际形势比较好,他没必要搞得那么极端,真线死了是要上书的,到那个时候,这个大锅除了他别人也背不起,何必呢?
他也并没有堵住胡松林这些有心闯荡的人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当然了,根本原因是他不敢堵, 数百万拿惯了枪的退伍军人, 见识了世界的繁荣, 你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可能吗?
和赵滩群众一连干了七八天农活,皮肤已经晒得有些黑的毛泽东同志,看到谷雨的回复后,早有预判的他在暗道不出意外之余,也陷入到思考当中。
这段时间深入基层考察的所见所闻,对他的触动不亚于年轻那会在湖南乡村的调查,他对很多事物美好的关系也淡去了很多,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通过一段时间细致入微的考察,可以找到一条中国农村真正的未来发展之路。
现在谷雨可以和稀泥,可以转移矛盾,但农村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他能拖延一时,难不成还能拖延一世有些事该面对还是会面对的。
在美国、苏俄和法国看到的那些,对他的触动太大了,一向不服输的他,自然无法忍受现在的落后,他坚信中国广大的农村有朝一日可以一样繁荣。
不过每每想起这些的时候,他都会想起谷雨对中国资源的论断,心中很是无奈,他就算找到了这条路,又能怎么样?现在不是农业社会了,要想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打底,没有足够的耕地, 没有大油矿、大铁矿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中国光凭自身的资源只能实现有限的工业化,而工业化程度不够,就没办法回哺农业,而没有了工业的回哺,中国农村就只能不断被吸血,变得一潭死水!
而要想有足够的上眼,就只能走谷雨那条路,不管他多么不喜欢,多么发自骨子里的讨厌谷雨对外的帝国主义行径,他都必须承认谷雨的路线逻辑自治,但走上这一条路之后, 中国就变了, 屠龙者变成了恶龙, 为了壮大, 会疯狂的吞噬一切……
谷雨和他们这一代人还有理想, 还能驾驭中国这条大船不至于偏离航问太歪, 但到了未来,理想者越来越少,恶龙越来越多,中国会怎么样?
恶龙仅仅只吞噬外部世界吗不可能的,他们必然也会吞噬内部,或许这一场革命所推翻的一切过不了多久又会变着样子回来,那样的话,对得起长眠在地方的无数烈土吗3
这几年, 毛泽东同志总破这些问题困扰, 他也曾经试探着和谷雨讨论过, 谷雨的说法是社会是螺旋上升,而不是直线上升,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之前,总要面对这样那样的苍蝇。
太阳之下也必然有明影,即便太阳升高了,明影也不会完全消亡,只是变窄了,若是一个不小心,太阳落山了,阴影还会覆盖光明……
话虽如此,毛泽东同志还是不甘心,难道就真得找不到一条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毛泽东同志记得,当时谷雨一摊手,苦笑着说道,“或许这就是你我之间的不同,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思想上比较悲观,我总是理性的看待和解决问题,不抱有任何幻想。而你本质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某些人和事总是容易抱有乐观积极的看法,有时候做事看人就显得过于主观,但等到你发现现实的落差后,你也会清醒的很快,不过那个时候的你,很可能会发生变化,或许会变得相当冷酷"
说到这里时, 谷雨似乎若有所思, 过了良久, 他才说道, “我不愿意和你那样, 我宁愿冷冰冰的看待一切,最起码这样我不会被伤害"
毛泽东同志还记得当时他的答复,“你这样做,只不过是用一层厚厚的装甲武装自己而已,若是这层装甲被卸去,你又当如何"
"所以我会想法设法保证有生之年,这层装甲不会破人卸去,至于我死后,眼睛一闭,化为灰烬,撒落在租国大地,也就不存在什么伤害了!”
想到这里,毛泽东同志放下电报,慢慢走出门,笑着和群众打起了招呼,扛着锄头上工,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同志的警卫秘书跑了过来,一边敬礼,一边说道,“李书记,那几个胡松林的战友过来了"
毛泽东同志放下锄头,笑着说道,“他们从买卖城回来了?走,我们看看去!”毛泽东同志走出门没多久,就看到乡亲们围着两辆车,指指点点,走近一看,原来那几个胡松林的战友开着一辆小汽车,一辆卡车,招摇过市,更夸张的是,还有一个比较高大的年轻俄国女孩子。
这个俄国女子金发碧眼, 身材高挑, 穿着一身洋气的布拉吉, 裙子刚刚盖过膝盖,小腿上穿着一条长长的丝袜,脚上穿着圆头小牛皮鞋,一副模特架子!
很多老乡没有见过外国人,更不要说这身相当时尚的打扮,自然十分好奇,面对老乡的指指点点, 这个俄国女子并不在意, 反而伸出手, 大大方方的挽住一个穿着白色短耐耐彩、黑色西醇的中国小个子,这让多少有些封建传统的老乡们又是一阵惊呼。
一些质朴的女孩子则红着脸不断偷看,十分羡慕,中国人的审美很正常,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即便是40年代,从来也不会喜欢什么眯眯眼。
看到毛泽东出现,那个穿着耐耐衫的小个子立刻推开外国女子的手,扣上短袖耐衫最上面那颗解开的扣子,来到他的近前,很郑重的敬礼,“首长好”
毛泽东饶有兴趣的看了看这个小个子,笑着点点头,“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单位的"
"我叫张云龙,原解放军第16集团军第51师第154团团长""16集团军大别山出来的队伍,听你的口音,是湖北人""报告首长,我是湖北麻城人"
“我是湖南人,自古两湖是一家,走,聊聊去”
张云龙,出生于1921年,今年25岁,他有着一个很牛逼,很彪悍的名字,不过长得一点都不彪悍,甚至还有张娃娃脸。
当然了, 这也没办法, 他出身于极端艰苦的大别山地区, 拜常凯申所赐, 黄麻起义后不久,张云龙小小年纪就没了爹娘,不得不跟着大伯跑到武汉一带讨饭,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能长高才见了鬼!
参军入伍那会,实在太矮小,没人要,最后一位同样矮小的同志看着可怜,说部队还能少了孩子一口饭吃就把他留下来了
张云龙虽然矮小,但作战勇猛,脑瓜也很聪明,从一名小通讯员开始,四年抗日战争中升任到了连长,1942年,他随军出征苏俄,在苏德战争的铁与血中寝过了三年,到了1945年,他已经是中校团长。
不要小看他这个团长,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中已经人才济济,没有那么多快速提拔的机会,张云龙从一个普通士兵,完全凭借自己的天分,一路做到团长,已经非常难得了。
大军回国时, 按照规定带回国的包裹中金银等贵金属必须兑换成胜利币, 作为去过德国的好汉,张云龙本事很大,光光各种金戒指金项链就有十几个……
这些金家伙换成了胜利币之后,竟然有两万多元,不仅仅张云龙有钱,张云龙所率的那个团战士各个腰包鼓鼓,一大堆万元户,看着没啥子东西,没想到比兄弟单位都富裕很多。
兵团司令王耀武上将听说之后, 把他请过去, 询问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张云龙嘿嘿了几句才透了底。
他所带的部队和苏军靠近,他让战士们把那些衣服家具靴子什么的,跟老毛子换成各种容易携带的东西,老毛子眼皮子浅,交换时,他们大捞了一笔,从上到下都发了一大笔……
王耀武听完,吩咐大笑,“你小子这么贼,干脆经商得了”
王耀武这番话,却意外说中了张云龙的心思,作为有战功的团长,张云龙战后选择的余地非常大,不过他却选择了几乎很少有人选择的自主择业,张云龙私下里和兄弟们喝酒,谈过他的选择。
他不识字,是在部队中扫盲,虽说不是睁眼瞎子,但这样的文化水平不管在哪里都是被歧视的,去工厂只能做副职,给人打下手不说,这个专家那个教授,一个个地位老高,他吃饱着撑着,给人当孙子……
去地方, 他这个团长, 看起来与县委书记同级, 可他没有文化, 顶破天给一个公安局副局长,连正的都未必做的了,好歹也是带兵几千的英雄好汉,哪能憋屈自己。
留在部队倒是不错,不过也没有太大的前途,想成为将军的可能性很低,打了几年仗, 他也看明白了, 越往后武器装备性能越好, 没文化根本玩不转; 而且中国周边压根没什么敌人,陆军肯定会敢大规模裁撤,就算现在他留下来,未来搞不好还是要退伍。
既然官家的路子走不通,那还不如自主择业,以他的见识,本领,到那里都是一条好汉,何必受人约束……
而根据中央决定,自主择业的指战员,本身又是团级干部,张云龙退伍金相当高,好几千元, 这笔钱被分为两笔, 一笔五百元立刻发放。
其余大部分由所在地区的武装部每年发放一次,防止自主择业的战士把钱乱花,另外一笔每年发放的钱,可以维持生计,这也是组织的照顾。
张云龙的爹娘早就牺牲了,大伯没几年也去世了,现在他也没啥亲戚,他虽然是团长,但年龄没到,退伍的时候,婆娘都没娶,可以说毫无牵挂。
有了如此家底,又有大笔退伍金兜底,张云龙回国之后,除了把一大笔钱送给烈士家属以外,又在武汉买了一套小别墅,还存了一笔钱不动,作为老底。
然后拿着剩下的四千元开始了创业,几乎没怎么动员,张云龙就拉起了几十号人的队伍,凑起了六万元巨款,合伙搞了一个外贸公司,而他在做战利品调换生意时,又认识了一大批苏军中级将校,互相留下了通讯地址。
此时中苏两国民间关系非常好, 各种往来不断, 张云龙写了几十封信, 没过多久,就收到了大批回信,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
战后的苏俄百废待兴,除了科技、教育这些比中国发达以外,各种物资极端贫乏,苏俄与中国不同,他们毕竟搞了三个五年计划,工业资源远比中国多,但他们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太缺乏了,尤其是战后初期,日子贼难过。
张云龙从土酒起家,又联系国内分配到机关和工厂的战友,组织起没有耐国家管制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品出口苏俄, 然后进口了一大批苏俄的建材, 柴油机, 车辆等等。
此时国内建设对这一类物资的需求是无限的, 张云龙根本不愁销路, 他那个外贸公司就赚了十几倍,从上到下都有不少分红,张云龙自己鸟枪换炮,不仅从苏俄搞来了一辆小汽车,还泡了一位苏军上皎的妹妹,你依我依,准备今年国庆节结婚……
听到这里,毛泽东瞥了一眼那个苏军上校的妹妹,然后微笑着询问,“小张,你做生意赚了钱,接下来准备做什么,是继续跑贸易,还是准备和胡桃林同志一起办一个大酒厂"
张云龙摸了摸自己的脑袋,笑着说道,“首长,您说笑了,酒厂要想办大,需要大批粮食,咱们老百姓都没有吃饱,我昨能办酒厂呢"
毛泽东同志顿生好感,“喊,不办酒厂,你准备办什么呀”
”我们那个小公司就那么点家底, 现在也只能跑跑贸易, 我接下来准备去一趟天南转一转,看一看那边的情况!不过半路上听说松林出了事,就过来看一看,没想到您竟然在这里考察
松林是战斗英雄,也是我的救命恩人,当年在前线,要没有他推了我一把,我早就被德国鬼子的炮弹炸死了,我是没事,他反而受了重伤,不得不退役……”
张云龙虽然没有直接求情,但语言间求情的意思很明显,“胡松林同志想带着群众致富的想法是好的,不过咱们国家粮食确实不够,就算可以酿一些土酒,也不能多酿呀"
见毛泽东这么说,张云龙微微松了一口气,手下的兄弟没事就好,他先是感谢了一番, 然后嘿嘿笑着说道, “首长, 办法还是有的, 您知道甘蔗吧, 甘蔗除了可以制髓以外,甘蔗的渣子还可以酿酒
今年苏俄出现了大旱灾,甜菜产量暴跌,民间缺糖缺得厉害,我就想着去柬埔寨、暹罗还有缅甸看一看,看看能不能买到一些白糖和甘蔗酒!
我听说过国外和国内不一样,可以出租和购买土地,而且那边也能用胜利币买东西,我就想试试看,能不能在国外买一大地专门种甘蔗,制出白糖和甘蔗酒,对苏伐出口"
“好家伙,你这是想当地主呀”
“不,不是,李书记,您说错了,我是在办台作社,把战友们请过去帮着种甘蔗,赡到的钱大家一起分,我现在办的公司也是这样的,赚到的钱和战友们一起分,去年松林一个冬天就分了1200元”
“这么多呀,不错,不错!”毛泽东同志不由得刮目相看,连声夸奖,笑着说道,“小张,咱们国内也缺糖呀,等你那个合作耐办好了,可不能忘了国内!”
"您放心吧,只要合作社办起来了,我一定往国内卖!"见李书记态度更加亲切,张云龙船了口气, 想了想问道, “首长, 海外省只要愿意过去, 就给一百五十亩地, 现在还在执行吗……"
毛泽东同志笑着点点头,“这当然在执行,这是谷雨同志亲自定下来的,自然做不得假"
张云龙猛得拍了拍大腿,“我现在有些后悔了,当时一心回国,没太在意,当初就应该主动报名,带着部队去海外省
我那个团两千多号人,得分三十万多亩地,那得多大一片呀,不管是种甘蔗,还是养牲口,都能有很好的收入
老毛子的地盘能冻死人, 热带的东西少之又少, 咱们自己的同志生产出来的东西,组织好运过去,收入肯定少不了”
"你也不要后悔, 现在几个海外省同样缺人, 只要愿意去, 同样可以给十公比页土地"
张云龙有些遗憾,“现在不行了!人散了,想重新组织起来就有些困难了!”毛泽东听完,有些不太相信,“海外省与苏俄距离那么远,你就算运过去,运输成本也肯定很高吧"
“李书记,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这段时间做生意才发现,这货物装在集装箱上,在大海上运输,比铁路运输便宜得多!
我们从上海组织货源,走南海,经印度洋,过地中海,到达苏俄,运费竟然只有铁路运到买卖城得一半还不到,真是想都想不到”
毛泽东同志让人拿出纸笔,让张云龙画出来,张云龙很快就画出了一张图,他皱着眉头说道,“你这海上一行,差不多可以去美国了!”
“确实如此”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从上海到美国,比上海到买卖城还要便宜很多!”“是的”
毛泽东陷入到沉思当中,他想起了谷雨说过的海刺和陆枢之中, 海权优势非常大,所见即便国力相当,作为海上霸主的美国,相比于苏俄,也有着巨大的优势。
按照谷雨的说法, 这也意味着绝大部分国家必然会一步步通过海洋运输串联在一起,经济联系紧密,只有加入进来,中国才不会被世界主流排斥。
本来毛泽东同志还有些将信将疑,但听张云龙一说,他已经完全相信了,谁能想到中国国内运输的成本,还不如中国到美国的成本低, 想到这里, 毛泽东同志又想起了谷雨主持的特区建设, 微微叹了一口气, 难道真就只能走这条路吗……
张云龙在和毛泽东同志谈过之后,很快就见到了胡桃林,在了解到王胡之争后,就想带着胡松林一起离开,不过胡松林并不乐意,他非常不服气。
四乡八邻的都能酿酒,凭啥不让他酿酒?说酿酒消耗粮食,我搞地瓜烧总可以吧,国家总不至于征收地瓜吧
张云龙虽然也觉得胡粉林说得有理,不过他觉得大家伙能做的事情那么多,压根没必要在赵滩跟王文启傅菇。
你就算能酿酒又如何,这王家人占据着赵滩的大多数,人家搞得合作杜中央领导都知道,还特意跑过来看,你斗得过吗
现在两姓结仇了,与其继续做下去,还不如带着愿意跟自己的人离开,等几年之后,大家伙都发财了,在得意洋洋的回家……
胡松林听完有些心动,不过他腿脚不便,孩子还小,需要和老婆商议了一番,张云龙就告诉他,明天回去拜访另外一位战友,后天他会过来,如果他要跟着走,到时候带着他一起离开。
张云龙离开之后,胡松林还是犹豫不决,恰好此时毛泽东同志也按照谷雨的回夏,做了一些调解,胡船林可以继续酿酒,但每年给高级杜缴纳一笔钱,让王文启可以雇人种地,王文启则不能阻拦胡松林搞土酒厂。
王文启和胡松林当着毛泽东的面已经达成了一致,又在毛泽东的见证下签字画押,在赵滩高级社下面,又成立了酿酒初级社,胡松林担任社长……
等两天之后, 张云龙重新过来, 胡粉林告诉张云龙, 经过李领导调解, 他和王文启已经和解,可以继续酿酒,不断给他提供土酒供应。
张云龙见他这样,也有些头疼,他就不明白了,外面明显能赚大钱,为什么大家伙都不愿意出门呢老家有啥好待得
胡桃林这样的好歹还有个理由,有些回国起了个大屋,娶了媳妇后,就安安心心侍家里,怎么劝不愿意出门,好像老家有宝一样……
张云龙有些失望得离开了,见他过来了,毛泽东同志又一次邀请他,和他聊了起来,张云龙有些不明白的询问,“李书记,松林明知道外面能赚到大钱,他就是不愿意离开呢”
"人各有志,你出门做生意是好事,他带着乡亲们一起发展同样也是好事呀!只要利国利民,做什么都是可以的”
张云龙摇摇头,“李书记,不是这样的,就算要种地,到海外种地的好处更大,150亩地, 不管怎么种, 也比一家几亩赚得多, 但即便如此, 有很多人不愿意离开老家,这又是为什么”
"离乡人贱,群众这样想可以理解!"
“可大家都不愿意离开家乡,我们牺牲了那么多同志拿到的海外省岂不是没有人了吗?”说到这里,张云龙摇摇头,“明明有好去处,却不愿意动,不管对国家,还是对自己都不是什么好事,群众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对的,您作为领导,可不能纵容呀”
"说得有些道理"“那就要加强宣传呀”
毛泽东同志抽着烟, 警了一眼, “我已经看出来了, 你小子是个滑头, 带着个外国女人整日晃荡,难不成让中央宣传你?鼓励群众出来赚大钱,娶大洋马?”
张云龙摸着脑袋嘿嘿笑了起来,他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我自己赚钱,还能带着战友们发财,这总是好事吧,宣传几句也没什么”
毛泽东同志哈哈大笑,"等你南方的农场办起来,你再找我还差不多!"
他又想起了谷雨那份电报,突然间觉得谷雨和稀泥也是有道理的,现在各种各样的机会很多,确实没必要一门心思盯着一亩三分地不放。
张云龙这样部队出来的同志,不仅自己能同荡,还能带着战友和乡亲们发家致富,更重要的是,他从苏俄搞来了那么多东西,对国内建设的帮助不少,怎么看都是好事,就算他多赚一些钱,也是应该的……
独阅读首页>从1945开始>第一卷>第44章释然 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