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9655 吐槽:0 更新日期:2023/03/31 22:48:41
让美国人伤脑筋的还有以色列,也就在这一天早上,已经事实控制整个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军队,眼看着国际形势对己不利,没有和美国商议,就拆除东西界墙,驱逐阿拉伯居民……
美国人获悉后,气得直跳脚,犹太人这不是火上浇油吗?而对犹太人而言,反正已经把阿拉伯人得罪透了,阿拉伯国家也联合起来了,情况已经恶劣到这一步了,为什么不把耶路撒冷旧城拿下来?哪怕未来被迫交给联合国托管,也是一个很大的筹码。
而在拿下旧城的同时,以色列军队也计划发动新一轮进攻,尽可能的扩大控制区,阿拉伯国家不是不服气吗?那就把他们打服气,这一场战争太过顺利,以色列准备的各种物资还没有用完,以色列完全可以打下去。
至于苏俄的核武威胁,犹太人事实上并不怕,在钢铁同志晚年反犹等一大堆破事被揭开后,来自于苏俄和东欧的犹太人,自然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在犹太人的苦难得到广泛宣传的现在,苏俄不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
犹太人真正搞不清楚的是中国人的态度,中国和犹太人的关系明明很不错呀,为什么他们这一次跳出来折腾?难道中国人不知道犹太财团在全世界的强大影响力吗?虽然搞不明白,但犹太人也不太在乎,他们只要有西方的强大支持就够了!
所以以色列强大院外游说力量正在全力运作,争取美国更大的支持,但此时此刻,以色列并不知道美国政府已经后悔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发现自己上当了或者说自己错估了以阿之间的力量平衡,不应该支持以色列发动战争!
说起来,非常有意思,从以色列建国到1956年期间,美国并没有怎么支持以色列,当时美国并不怎么出口武器给犹太人,也没怎么给军事援助,美国还联合英法搞了一个三方宣言,要维持阿以双方的力量平衡。
对于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当时的杜鲁门政府也是很反对的,不过当时主导中东的力量是英国,英国为了在阿以之间扎钉子,好转移注意力,好赖在苏伊士运河不走,故意纵容以色列。
有英国支持,以色列硬生生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当时美国正处在大选期间,杜鲁门即将退休,说话没人听;而艾森·豪威尔为了竞选,又不可能得罪国内犹太势力,最后美国人半推半就的接受了以色列控制西奈半岛的现实。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继续了杜鲁门的政策,限制以色列乱来,美国此时的政策很容易理解,中东地区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英阿矛盾,阿拉伯人民想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美国为了驱逐英国的影响力,自然需要支持阿拉伯人,以赢得阿拉伯人的好感,怎么可能与以色列走得太近呢?
不过到了1956年底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埃及为了收回西奈半岛,向苏俄一边倒,还不断鼓吹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这自然让美国相当恼火。
而随着美国一步步加深对伊朗的影响和伊拉克政变驱逐英国驻军等等事件发生,英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直线下降,艾森·豪威尔敏感的意识到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移,此时美国最需要防范的已经不是英国,而是苏俄在中东的扩张以及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膨胀。
恰好此时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卫星迟迟上不了天,这种种事情逼着艾森·豪威尔需要找事情转移注意力,搞乱了阿富汗分量不够,他最终接受了杜勒斯的建议,在阿以之争中偏向以色列人,但他同样首鼠两端,不愿意公开表态对以色列的支持,而是让英法站在前面。
艾森·豪威尔的如意算盘是等到阿拉伯民族解放势力被以军重创,美国人打着中立的旗号说和,一边继续排挤英国,一边则继续拉拢阿拉伯人,一边还可以让阿拉伯人不再有领袖,可谓一举三得。
但艾森·豪威尔万万想不到的是,阿拉伯国家竟然如此脆弱,犹太人只用了两三天就打垮了阿拉伯联军,还把耶路撒冷丢了,艾森·豪威尔立刻意识到不对,他不得不赶紧消火,赶紧结束战争。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苏中两国跳了出来,在苏中两国的撮合下,阿拉伯人迅速团结在一起,准备与以色列死磕,而不是美国所希望的赶紧停战消火。
现在这种局面,美国人反而骑虎难下,如果继续站在以色列一边,美国人在阿拉伯世界这些年的经营白搞了,只能眼睁睁得看着阿拉伯世界被苏中拉走,而英法两国又和美国捆绑在一起,变成了帝国主义一丘之貉,美国还怎么继续驱逐英国势力,这是美国绝不能接受的;
但这会美国如果站在阿拉伯人一边,压制已经获得全胜的以色列人,美国国内的犹太势力肯定不能接受,英法以三国也未必买账,为了安抚英法以,让他们听话,美国自然要拿出很多东西。
更麻烦的是,阿拉伯国家经过此战,愈发团结,他们还将争取石油利益和对以色列的战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接下来想继续疯狂的掠夺阿拉伯世界的石油资源自然更加困难了!
艾森·豪威尔明白了,尼克松自然也彻底看明白了,第三次中东战争,本质上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延续,只不过上一次英法两国在前面跳,被美国抓住把柄压制住了。
这一次英法两国狡猾多了,他们并没有直接出兵,而是支持以色列,把以色列拱在前面,通过以色列打击阿拉伯民族解放力量,以尽可能维持英法在中东的影响力。
而苏中两国,则乘机疯狂拱火,他们一边借此争取阿拉伯国家的好感,以不断扩张势力;一边也乘机尽可能破坏西方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以进一步削弱西方……
尼克松同时也清楚,苏中两国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苏俄要的是政治利益,他们想的是进一步在中东扩充势力,而中国则不同,实力更弱小的的中国,此时在中东已经有了一个支撑点,所以他们更重视经济利益
每每想到中国在中东这个战略要地拥有一个支撑点,美国人就无比恼火,不过尼克松又没办法去怪罪已经病逝的罗斯福,当时美国的核心战略是打破英国的世界秩序,把中国人搞到中东折腾更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等到未来,英国的势力被驱逐,中国人插在中东,必然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钉,两家矛盾一起,美国可以用防范共产主义为借口,不断的增加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
若是有朝一日,不需要这个钉子了,也可以策动战争,逼着中国让出来,拥有强大海空军的美国,完全可以封锁中国的海上交通,让中国无计可施。
但谁也想不到,战后形势会出现那么巨大的变化,中国拥有导弹核武器之后,其在海外的几个钉子再也丢不掉了,谁也不可能冒着核战争的风险,发动夺取中国海外省的战争。
如此一来,中国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世界大国,哪怕中国海军实力不行,那几个钉子隔绝在海外,但只要钉子还在,影响力就一直存在。
本来中国只是龟缩西太平洋的地区大国,但现在却摇身一变,变成了有可能挑战美国霸权的世界大国,自然让美国人忌惮无比。
但因为英国和苏俄的存在,加之中国的开放政策,美国能做的只能是又打又拉,没办法集中精力压制中国,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中国在中东,嗷,还有非洲一步步耕耘,真是活见鬼!
尼克松带着十分懊恼的心情,与吴焕先同志进行了一番交谈,他一上来就先声夺人,指责中国违背承诺,你们不是说不对外输出革命吗?出尔反尔,美国要制裁你们,吧啦吧啦!
尼克松这一招对别人好使对吴焕先同志一点都没用,老吴是什么人?主力撤退,把他落在大别山,他硬生生拉出了一个钢铁部队;东北抗联的最高负责人牺牲,又是他率领东北抗联挺过了日本人最疯狂的1937~1942年。
可以说,战争年代吴焕先同志负责的都是最苦最难的活,现在又担任南洋省委书记兼兵团第一政委,同时也是中国在南洋地区的最高负责人,和美国各种交锋明的暗的不知道搞了多少次,他自然不可能买尼克松的账。
吴焕先同志坚持原则,反驳了一番,我们不对外输出革命,不代表我们不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也不代表我们不支持反侵略运动,怎么能把两件事混为一谈呢?
尼克松看过资料,他虽然清楚眼前这家伙非常厉害,但还是想交锋一番,探探底,他也不可能罢休,要论扯皮,他一个律师害怕谁,尼克松迅速提到中国口是心非,在爪哇岛输出革命,搞土改那一套东西,导致爪哇岛战火不断。
吴焕先同志则回答印尼CP早在1920年代就已经成立,他们在爪哇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他们领导下的游击队搞土改与中国无关,是一些侨居在爪哇岛的中国人的个人行为……
这一块中国也有标准答案,中国自始至终只承认解放军配合荷兰人一起出兵消灭日本法西斯扶持的反动政权的事实,至于中国撤军之后,发生的种种都与中国政府无关,不管尼克松或者别的人怎么逼逼,中国都会这么说,至于你信不信,那是你的事情!
这一套事实上有些双标,不过这个世界大国双标的东西多了去了,美国最多的,美国能干,中国自然也能干,说白了,外交官的各种辞藻都是为现实政治服务,而不是相反。
尼克松自然不买账,不断指责,吴焕先同志则有理有据的反驳,两人各说各话,吵了十几分钟,谁也不让步,见对方不服软,尼克松耸耸肩,真正进入正题,
“好吧,先生们,您要说的我已经完全理解了,现在我们谈一谈别的,合众国需要一个稳定而和平的中东,阿以双方必须立刻停战,中国政府必须调整目前的外交政策……”
吴焕先同志则反驳道,“美国政府对以色列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只要贵国出面,阻拦以色列的侵略,战争自然结束,但问题是贵国作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尼克松自童年上学时即系领带穿上衣,保持着一种死板的毫不妥协的所谓个人尊严感,而且他的身体也不是很协调,脑子里想得和他嘴里说的不一样。
(这一点倒和白菜有些像,白菜也是如此,可惜呀,白菜只是一个坐在家里的坐家,而尼克松却是总统,差距太大,以至于根本没办法比较,太悲催了!)
所以尼克松忍不住整了整领带,然后说道,“先生们,我们的时间都很宝贵,不要再吵架了,我代表艾森·豪威尔总统先生通知贵国,不要再做与中东和平无益的事情,这非常不利于美中两国的传统友谊!”
“副总统先生,我也代表中国政府通知贵国,中国政府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恰恰是为了中东地区的永远和平,须知一个只对以色列有益的所谓和平必然不能长久!”
尼克松烦躁的说道,“哪怕不能长久,那也是以后的事情,现在需要停下来,必须停下来!”
虽然不是很了解中东局势的发展,但从尼克松的态度上,吴焕先同志自然知道现在的形势对美国并不友好,美国看到阿拉伯团结起来,又看到他们争取民族利益,很不喜欢倒也不奇怪。
敌人不希望的,恰恰是我们想做的,不过在中央的电报中,也说的很清楚,要尽可能让美苏出现直接的对抗,所以吴焕先同志并不着急,而是摇摇头说道,“副总统先生,中国一直呼吁和平,但中国也从不干预阿拉伯国家的内政,贵国如果想尽快停战,应该说服的是作战双方,而不是中国!”
尼克松立刻说道,“也就是说,中国支持立刻无条件停战?您只要回答是或者否即可!”
吴焕先同志大怒,“副总统先生,这里不是贵国的法庭,中国也不是被告,您无权如此说话,您如果想知道中国的态度,请您翻看中国外交部和联合国代表的几次谈话,他们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
“我讨厌看那种充满着外交辞令的发言,我只想知道贵国的真实态度,中国支持立刻无条件停战?是或者否?”
吴焕先同志深深得看了一眼眼前这个傲慢的美国副总统,根本不理睬,直接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会议室,老美搞这一套搞错了地方,我就不鸟你了,你又能如何?
这一次交谈无疾而终,但尼克松却根本无所谓,他自觉获得了两大收获,一方面表明了他对华的强硬态度,对CP的强硬态度是他的立足之本,艾森·豪威尔让他和中国人交涉,消息灵通的美国媒体肯定已经知道,所以他必须强硬。
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系列傲慢的动作,他也试探了中国一番,很明显中国对美现在的态度不卑不亢,美国想迫使中国做出更多的妥协并无可能。
对于他这样的强硬派而言,如果不能逼迫中国做出让美国十分满意的妥协,就意味着失败,所以他这一次交涉也只能失败,既然注定要失败,当然要强硬!
至于能不能成压根不重要,就算第三次中东战争继续打下去,美国政治和经济利益受到一些损失又如何?美国家大业大绝对扛得住,有足够的资本挥霍,相反,中国的容错空间就小了很多!
尼克松写了一封短信,告诉艾森·豪威尔中国不会轻易妥协,然后就让熟悉的记者们报道此事,污蔑中国,而在忙完了这些事情之后,尼克松在德州拜访起一个又一个石油大亨。
此时中东已经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中国的天方省潜力很大,但中国人就是不愿意勘探,还坚决否定海上油田属于协议的一部分,美国七大石油公司自然十分恼火。
面对这些石油财团们的不断抱怨,尼克松也相当头疼,美国可以向中国施压,但他刚刚试探过了,中国不太可能轻易让步,他们的态度同样很强硬,美国又不能改变遏制+接触的基本国策,这又限制了美国力量的发挥……
而另外一边,焕先同志向中央报告了交谈内容,指出美国人虽然着急摆脱目前在中东的困境,但对我非常傲慢,并无多少交易的诚意。
与此同时,吴焕先同志把这一次交谈的内容告诉代表团成员们,他警告我们如果不尽快发展起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下一次美国人搞不好就不是嘴上吆喝,而是直接动手了,而要想发展起来,自然就需要按照谷书记的指引走下去……
谷雨对吴焕先和尼克松交谈不出东西,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尼克松竟然搞出了Yes or No,谷雨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加高兴了,现在尼克松越反CP越好,一个反CP的政治家才可能做出大规模的政策转变,要不然教员也不会说他喜欢共和党,谷雨也喜欢。
至于眼下,已经把火拱起来了,接下来看热闹就好,谷雨相信赫鲁晓夫同志有极大的动力推动阿拉伯人民来一场反帝大运动,中国就安心卖一卖武器就好,虽说战争期间的武器都十分昂贵,但谷雨是讲究人,他知道现在阿拉伯人民日子过得苦,中国不会漫天要价的。
想了想,谷雨准备给自己的好安达赫鲁晓夫发一份电报,建议两国发力绝不让以色列占据耶路撒冷旧城,并鼓励阿拉伯国家加大闹腾,争取石油资源,不过还没等他的电报发出去,赫鲁晓夫已经发来了一份几乎相同意思的电报。
一开始,赫鲁晓夫对阿拉伯人不争气愤怒无比,苏俄给了那么多东西,竟然打成这个狗样子,就想尽快停战,不让阿拉伯人继续丢人现眼下去,等到收到谷雨电报后,他才反应过来,对呀,以色列都要占领耶路撒冷旧城了,阿拉伯人肯定气炸了,这会得刺激阿拉伯人拼命闹腾呀!
只要阿拉伯人闹腾起来,影响了中东石油生产,油价肯定要上涨,这对苏俄的发展自然非常有利,此时苏俄的第二巴库油田正在加速开发中,石油产量迅猛增加,尤其是储量四十多亿吨的罗马什金大油田的发现,让赫鲁晓夫的腰杆子挺得笔直。
此时第一巴库油田还在丰产期,第二巴库油田正在高速增长,苏俄的石油产量迅猛增加,1955年石油产量七千五百万吨,1956年就增加到九千万吨,而按照计划1957年,苏俄的石油产量就会突破亿吨大关。
而随着苏俄石油产量的迅猛增加,苏俄可供出口的石油和石油制品也在直线增长,此前苏俄的石油主要供应中国和东欧等国,但随着石油产量的猛烈增加,苏俄开始西欧出口石油。
所以中东一旦混乱,就是苏俄扩大石油市场份额的最好时机,这不仅仅可以为苏俄带来经济利益,更多的是加深与西欧的经济关系,获得宝贵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对苏俄具有战略意义。
被谷雨连续上了好多年课之后,苏俄终于抓住了要害,不仅大力支持阿拉伯国家,让他们坚持下去,同时赫鲁晓夫还下令在中东的CP党也尽可能发动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
现在看到伊拉克已经闹腾,而以色列人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苏俄更加高兴了,赫鲁晓夫一边下令加大力度往埃及和叙利亚运输武器,一边下令克格勃发力,尽可能破坏中东的石油生产和运输线,尤其是通往欧洲的运输线路……
在折腾的同时,苏俄自然也想到了中国,苏俄希望中国策动沙特等国一起闹腾,大家一起折腾才算是真得折腾嘛,为了鼓励中国更多的闹腾,赫鲁晓夫告诉谷雨,1957年苏俄的石油产量有望突破1亿吨,中苏两国完全可以加大石油贸易,谷雨提议多时的石油管道也可以考虑。
看完电报之后,谷雨满意得笑了笑,然后把电报丢在一边,既然赫鲁晓夫这么激动,中国就跟在后面拍掌欢呼得了,至于劝说沙特什么的,还是算了吧,沙特怎么敢推动反帝高潮,沙特最怕的压根不是美国人,而是纳赛尔为领袖的阿拉伯民族统一势力……
谷雨对沙特多少有些了解,此时的沙特新国王和老国王一样,不仅把沙特政府的钱花的精光,还问美国的石油公司借了不少债,接下来沙特会搞事是肯定的,但沙特搞事的办法很有个性。
他们会借助外部形势逼美国石油公司豁免债务,还要扩大给沙特的分红,沙特这一招很独特的争取石油主权的办法确实很有意思!
谷雨笑了笑,腐朽好呀,他最喜欢这样的腐朽势力,这样才好打交道嘛,要是各个和纳赛尔一样野心勃勃那才麻烦呢!
谷雨又想到了中国自己的石油,随着胜利、大庆、光荣三个油田的发现,中国石油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中国本土和南洋、阿萨姆等地的石油份额已经突破了2500万吨,再加上从苏俄、中东等地交换的石油,基本可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不过中国石油工业缺陷也很明显,开采成本过高,效率偏低,炼化水平不高,所以谷雨也希望更早的解决中美在天方省石油权益上的争夺,好开发天方省的石油资源,不过随着波斯湾一个又一个大油田被发现,美国人还是舍不得让步,谷雨猜测,尼克松表现的那么强硬,或许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美国不让步,谷雨也不着急,光光现有的几个油田开发好,中国未来十年内搞到一亿吨希望很大,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未来石油大涨时,还可以对外出口,反正时间在中国一边!
我不开发,你们难不成还敢硬打硬上不成,一年不让步,那就拖一年,十年不让步,那就拖十年,时间越往后,中国的优势越大,这会就算困难一些,大规模进口廉价石油发展也是赚得,反正购买老毛子和南洋的石油又不需要外汇,他才不在乎呢!
谷雨的电报再次到达莫斯科时,赫鲁晓夫正在听取克格勃主席谢罗夫大将的汇报,虽然埃及通过海路增援叙利亚,伊拉克也把前线的援兵增加到五个旅,但这种添油战术的意义并不大,不仅不可能把以军赶走,还被以军打得跑。
赫鲁晓夫对阿拉伯国家的所谓反攻毫无兴趣,废物就是废物,他压根就指望,他在意的是战争继续下去,既然埃及和叙利亚都有心打下去,战争还会继续,这就够了!
谢罗夫接着汇报,继伊拉克掀起反抗帝国主义的运动之后,叙利亚、约旦、也门、苏丹等等都闹腾起来,赫鲁晓夫皱着眉头说道,“这几个国家就算有石油,产量很小!”
“尼基塔,美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几个大的产油国委内瑞拉、伊朗、利比亚、沙特、科威特的石油都受到西方控制,就算伊拉克石油生产乱了套,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一样,都想把国际油价推上去,可问题是美国控制力太强,哪有那么容易?赫鲁晓夫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他还是觉得有机会,“美国有五千万辆汽车,现在已经是纯粹的石油进口国,就算美国能够增加产量,顶多是满足国内需求!
只要伊朗、沙特和利比亚闹腾起来,世界油价就会大涨,帝国主义就会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这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蓬勃发展的好时机……”
布尔加宁想了想,也没再争论,反正也改变不了赫鲁晓夫的决策,再说了,通过这一次试探,看看欧美对产油国的控制怎么样,也是不错的。
也就在苏俄最高层讨论时,西方看到埃及和叙利亚在苏俄的支持下不想停战,又看到阿拉伯国家一个接着一个闹腾起来,自然相当惊慌,英国首相艾登给艾森·豪威尔发了一封电报,认为再不停战,后果将不堪设想。
现在安理会已经形成分裂,要想通过安理会决议逼迫阿拉伯方面妥协尽快停战,已经不太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美英海军联合出动,以中立为由,不允许苏俄的军火船靠岸,逼苏中说服埃及妥协,苏俄光光靠空运是绝对不够的!
同时西方应该督促以色列让出耶路撒冷旧城,由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为安抚以色列,等未来时机成熟,维和部队也可以撤走。
英埃战争结束后,英国人任何军事行动都会争取美国的支持,而要想拦截苏俄,英国人压根没多少底气,所以艾登一定要拉上美国。
此时教训阿拉伯民族解放力量,打击纳赛尔威望,维护在阿拉伯世界存在的目标已经完成,英国自然不希望各个阿拉伯国家掀起反西方运动,美国或许挺得住,英国绝对吃不消!
收到这份电报后,艾森·豪威尔眉头紧锁,此前尼克松和中国人吵了一架,一点效果都没有,中国特使林彪元帅在结束了对伊拉克的访问后,又前往沙特访问,很明显中国人压根没在意美国的不满。
另外一边,苏俄同志不买美国的账,一架又一架飞机往埃及空运军火,从敖德萨起运的苏军一只船队也即将进入到地中海……
所以权衡一番后,他还是决定按照艾登的要求,派出第六舰队会同英国地中海舰队一起拦截苏俄舰队,美国绝不能允许第三次中东战争继续打下去,同时也要通过压迫以色列让出耶路撒冷旧城,安抚阿拉伯国家。
如此操作符合美国中立原则,也让周边国家都知道美国的强大力量,并进一步恶化美苏关系,破坏苏俄的缓和战略,一旦美苏两军出现了对峙,美国自然可以操纵西欧国家加强对苏俄的压制。
更重要的是,此举也将让全美上下都知道美国的强大,不会因为卫星迟迟没上天抱怨不断,虽然新一轮火箭发射已经准备妥当,但连续发射失败,艾森·豪威尔也不清楚这一次怎么样,万一再失败,正好可以用海上对峙的胜利掩盖这件事!
为了防范苏俄胆大包天,艾森·豪威尔自然也要展现一把美国压倒性的核力量,所以美国驻扎在欧洲的战略轰炸机都被要求做好准备,苏俄敢出动战略轰炸机,美国的轰炸机就要挂着核弹沿着苏东边界巡逻!
除了震慑苏俄以外,艾森·豪威尔也对中国十分不满,他也决心震慑中国一番,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命令,驻扎在印度洋地区的第五舰队,派船只进入到红海埃及和以色列领海,封锁不让物资进出,同时又派出另外一只海军进入波斯湾,监视中国天方省的海上运输船,必要时可以检查!
驻扎在关岛的B—52战略轰炸机沿着中国第一岛链防线外围巡航,同时第七舰队从日本基地出发,进入日本海,然后进入中国黄海、东海、南中国海巡航一番……
艾森·豪威尔不愿意打仗,前世在他任内,美国一直谨慎用兵,基本没打仗,但就在他的任内,美国人彻底干翻了大英帝国,可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典型。
但他不愿意打仗的前提是能够压制住中苏,但现在苏中两国在中东小动作不断,若是压不住,美国的国际形象就会大损,既然此前稍稍失算,那么现在就用强大的实力来弥补吧!
地中海是一片充满浪漫气息的海,如果蓝与白是天堂的颜色,那么地中海就是一个纯净的人间天堂。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海是蓝的,浪花是白的;窗是蓝的,墙是白的;简洁的线条,明亮的颜色,使得这里诸多小岛都成了蓝白色系的绝妙组合。
就在这充满着蓝白色系的绝妙组合中,一支由巡洋舰、驱逐舰、运输舰组成的编队正在破浪航行,铁甲舰头,刺破碧波,分开一条水路奋勇前进。
被激起的层层海涛带着银白的浪花掠过船舷,然后在舰尾汇合汹涌的波涛,留下一条闪光的水带,水带扩大到远处海面上,泛起万顷波光。
身材魁梧的苏军编队司令员用广播喊着,鼓舞海军小伙子们的士气,“全速前进,叙利亚人民正在用期盼的心情等着我们,我们要用行动告诉他们,苏俄不会抛弃他们。”
但就是编队司令员喊话刚刚结束,雷达指挥官报告前方出现大批舰船,不过苏军编队司令员已经不用提醒了,因为四架美国海军舰载机已经地空掠过了苏军编队,飞机的轰鸣声听得很清楚,编队指挥员看着头顶上的飞机,知道最严峻的考验已经到来……
莫斯科,赫鲁晓夫看着眼前外交部的电报有些发呆,美国大使刚刚通报苏俄外交部,为了尽快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包括三艘航空母舰在内的四十艘舰船将封锁叙利亚和以色列沿海地区,不允许任何国家支援阿以双方!
美国同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立刻通过决议督促阿以双方沿着现在的战线停火,美国大使给出的唯一让步就是耶路撒冷旧城由联合国维和部队托管!
美国人的霸道把赫鲁晓夫气得半死,可是很明显,有40艘军舰堵着,苏俄已经不可能通过海上支援埃及和叙利亚,而通过空中力量的支援显然是不现实的,现在苏俄最大的运输机也装不了一辆主战坦克,而且苏俄也根本运不起!
换句话说,此时想大规模支援埃及和叙利亚已经不可能,而没有足够的补给,也就意味着阿拉伯联军只能无奈接受美国的条件停火,不行,绝对不行!
赫鲁晓夫的政治本能告诉他,哪怕苏俄要退让,也不能美国军舰一出现就退让,那会让整个阿拉伯世界寒心,所以他立刻下令地中海上的苏俄舰船绝不能撤退,给我顶着!
在军事对峙的同时,赫鲁晓夫也给中国发了一份电报,要求中苏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抵制美国人的霸道行径,同时尝试从别的地区给予增援,此时绝不能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