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167章 敏感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0097 2025-05-12 15:06

  此时苏俄第一艘反潜巡洋舰,更准确的说是直升机航母莫斯科号已经下水,不过还没有装备部队,而在这一领域,中国人实际上在走在了老毛子的前面。

  二战结束前,中国从美国搞到了一艘护航航母,到了五十年代,又搞出了一艘两栖攻击舰取代了护航航母,该型军舰与美国的护航航母类似,使用民船设计标准,成本很低。

  这种两栖攻击舰甲板上可以起飞直升机,船舱内部还可以放坦克大炮,还可以装一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并携带包括医疗设施在内的大量物资。

  而与美国的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不同的是,中国的两栖攻击舰还拥有坞舱,可以搭载气垫登陆艇和其他两栖重型装备等,也有一些防空导弹等,总体设计与后世的两栖攻击舰非常类似。

  虽然作为中国制造的第一艘万吨以上军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通过一系列使用之后,中国海军欣喜的发现这种新式护航航母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加之美国人的硫磺岛级两栖舰一艘接着一艘制造,所以在1964年,中国海军启动了第二艘两栖攻击舰“青海”号的制造,而与第一艘不同的是,“青海”号采用的是军标,而且块头更大,排水量达到了两万多吨。

  “青海”号甲板超过了美国的硫磺岛级,达到了195米长,宽32米,除了可以放直升机以外,还可以起飞一些螺旋桨飞机,甚至于第一代轻型喷气式飞机也是可以尝试起飞的,为了这一块的需求,还特别装上了滑跃起飞甲板。

  不管是第一代喷气式飞机还是螺旋桨飞机对付美国海军自然不行,但中国周边的弱国不少,可以对付这些国家的落后飞机,可以对地攻击,而且螺旋桨飞机飞得更远,也可以巡逻和反潜。

  根据这个作战需求,中航工业位于湖南长沙的工厂正在设计一款使用涡桨动力的多功能轻型攻击机,要求可以执行巡逻、反潜、对地攻击等任务,甚至还要有一定的空战能力。

  按照海军的设想,这款飞机不仅可以用在两栖攻击舰,还可以用在那艘英国进口的航母上,其空军版也可以用于南海和南洋省的巡逻上,还可以出售给给家底比较寒酸,但又有不少海岸线的发展中国家,一举多得。

  谷雨对海军这种多少有些反时代潮流的做法也没有反对,富人有富人的活法,穷人有穷人的活法,后世巴西人不是搞了一款类似的飞机吗?美国人甚至还买了。

  这种两栖攻击舰对付强大到全世界所有海军联合起来都打不过的美国海军自然不现实,但对付印度,“青海”号就很有作用了。

  经过这么一番改进后,这款两栖攻击舰就变成了一艘穷人航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固定翼飞机,有直升机,有防御武器,还可以用作两栖登陆,也可以用作运输,绝对是多才多艺。

  “青海”号再搭配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完全可以组成一个低配版的航母打击大队,而且该型军舰制造和使用成本较低,两年就可以下水一艘,未来海军装备个几艘并不是很难,这总比装备四五万吨级的航母要强。

  若是印度在南亚搞事,那艘二战航母加上一艘两栖舰,或者直接就是两艘“青海”级两栖舰组成的打击力量,还是很有威慑能力的。

  未来等到中国海军达到一定水准之后,需要研发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比较便宜的青海号也可以对外出售, 谷雨记得前世泰国,嗯,暹罗就是一艘小航母,到时候可以卖给他们,当然了,首选目标是沙特和孟加拉国,若是有可能,也可以卖给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等。

  有了第一艘两栖舰的使用,“青海”号设计和制造速度都很快,此时已经下水,正在进行舾装,自然而然,就被老毛子拿过来进行比较。

  戈尔什科夫元帅虽然认可“青海”号的多才多艺,但也对“青海”号只携带少量的武器,甚至是民船标准,觉得很难理解,省钱也不是这么省的。

  王志民中将笑着说道,“元帅同志,我们的两栖攻击舰行动时,会如同航母一般,配属一些辅助军舰,不会如莫斯科号一样考虑单独行动。

  而除了执行反潜和两栖攻击任务以外,其假想敌从来不是美国海军,而是中国周边那些有野心,但实力不够的国家,一旦这些国家有能力威胁两栖攻击舰,中国就要全力以赴了!”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很难被封锁,需要航母,我是知道的,这实际上就是一艘袖珍航母!”

  “更准确的说是一艘护航航母,介于法国的克莱蒙梭级和圣女贞德级之间!”

  “还是中国海军幸福,联盟海军只能设计和制造反潜巡洋舰!”戈尔什科夫元帅微微感慨,然后话锋一转,“王,你说的那个有野心,但实力不够的国家又是谁?印度?嗷,这真让人伤感,您知道的,苏俄非常想调和中印之间的矛盾!”

  王志民中将不置可否,答非所问,“航母不仅造价昂贵,而且使用成本也非常高,哪怕是英国那种两万多吨级的轻型航母,每出航一次都是巨大的花销,相比较而言,两栖攻击舰的使用成本要低很多,中国的军费有限,航母不可能装备太多,但两栖攻击舰可以多装备一些!”

  王志民不愿意提及印度,戈尔什科夫元帅自然也不会纠缠,“王,我再一次发现中国同志实在太喜欢算账了!”

  “没办法,我们实在穷怕了,不得不精打细算!”

  “太过精打细算,往往会失去对前沿技术的追赶雄心,但太不注意也不好,联盟有些武器制造出来后,发现达不到设计目标后,用不了几年,就会迅速退役,这样的浪费太大了!”

  “苏俄的家底不是我们可比的!”

  “那是苏俄火箭军和陆军,苏俄海军可没有那么多军费,中国同志的考虑很值得联盟海军学习!”

  “我们两家都没有太多的军费,为什么不多合作呢?”王志民中将试探着说道,“根据我的判断,两栖攻击舰潜力很大,未来还有改善的空间!”

  “比如?”

  “比如可以使用垂直起降飞机,这会极大的提升两栖舰的战斗力!”

  “哈哈!”戈尔什科夫元帅笑着说道,“我就知道中国同志盯上了雅克设计局的垂直起降飞机,不过这一块的技术太难,雅克设计局的进展非常缓慢,目前只有几架验证机,离真正成熟还早!”

  “能不能参观一下?”

  “当然,这并不困难!”

  要说起来非常有意思,中苏两国海军几乎在同时启动了各自的直升机航母的计划,苏俄效仿法国搞得是反潜直升机路线,而中国则另辟蹊径,搞起了多功能的两栖攻击舰路线。

  戈尔什科夫元帅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和今天的交流,自然很清楚中国的两栖攻击舰路线潜力更大一些,中国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固定翼飞机的上舰问题,而已经下水的莫斯科级和正在制造的列宁格勒号基本没有这个能力,未来改进的潜力也远远不如。

  事实上,戈尔什科夫元帅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赫鲁晓夫的破坏力实在太强,他没办法提出更大吨位的方案,虽然科兹洛夫上台后,苏俄高层对制造航母的态度松动,但主管国防工业的乌斯季诺夫却一直反对制造真正的航母,这也让戈尔什科夫元帅举步维艰。

  到了1966年,雅克设计局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研发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戈尔什科夫元帅觉得机会已经成熟,他先是游说高层第三艘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的技术方案应考虑到雅克-36上舰的可能,这迅速得到了认可,目前相应的评估已经在准备。

  等到马祖罗夫上台,乌斯季诺夫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戈尔什科夫元帅立刻发出了新的声音,他认为美国和中国都在积极发展具有多功能用途的两栖攻击舰,苏俄也要进行一些参考,功能越多越划算。

  戈尔什科夫提出,第三艘反潜巡洋舰在具备搜潜、攻潜能力的同时,还应能对水面、地面目标实施航空突击并参加登陆作战。

  为此他迅速做出了一系列修改:舰载机总数增加到20至22架,加装短程反舰导弹系统,增加8至10门30毫米舰炮,续航力增加一倍,改善舰员居住条件。

  莫斯科号1123型舰技术方案无论怎么修改,都不可能满足如此大量的补充要求,所以戈尔什科夫顺理成章的提出有必要研制新型战舰。

  戈尔什科夫这一手自然引发了苏俄中央的不满,不过戈尔什科夫也有说辞,中国已经在准备制造一艘五六万吨级的航母,他们的新型两栖攻击舰高达两万多吨,还装上了滑跃起飞甲板,肯定要上固定翼飞机,苏俄怎么也不能不如中国吧……

  戈尔什科夫元帅这番话一出,苏俄高层反对的声音立刻少了一大截,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老毛子对中国的心态变得异常敏感,中国能够搞出来的东西,苏俄不仅要搞,而且还要更加先进才对,怎么也不能比中国要差。

  所以不仅仅新型战舰的方案得到批准,美国式的大甲板航母方案也得到了国防部二把手格列奇科元帅的支持,而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的身体并不好,格列奇科元帅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国防部长,所以这份支持自然格外的重要。

  对于中国同志的助攻,戈尔什科夫元帅可以说相当的“感激”,所以他十分爽快的同意了王志民中将的参观要求,这也跟雅克设计局的垂直起降飞机不怎么受重视有关。

  雅科夫列夫与乌斯季诺夫关系很好,雅克设计局搞垂直起降飞机,并计划用在海军,跟乌斯季诺夫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但这款飞机就算能够成功,装备数量太少,而且海军如何很好的使用,戈尔什科夫元帅心里也没底,中国有丰富的舰载机使用经验,两国完全可以有一些合作。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雅克设计局搞出了雅克40支线飞机取代DC-3,里-2这一类的飞机,而中国这一块的飞机数量并不少,或许可以游说中国进口一些,一旦成功出口,或许可以借助雅克设计局与乌斯季诺夫缓和一下关系,没办法,谁让乌斯季诺夫是主管国防工业的中央枢机呢,惹不起呀!

  王志民中将对能够如此顺利的接触到苏俄的垂直起降飞机非常满意,不过想起了谷雨的态度,他又相当头疼,中国到现在都没有立项垂直起降飞机的发展计划,也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或者说相当长时间内根本就不会研发,而没有合适的垂直起降飞机,青海号就很难有独立作战能力……

  也就在王志民中将打通了戈尔什科夫元帅,前往雅克设计局参观的同时,中苏签署了新一轮经济技术合作方案,中国再一次向苏俄出口大批农产品和轻工业品,还签署了一份长期协议,设定了保底量。

  作为交换,中苏油气管路和小浪底工程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虽然离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还需要漫长的谈判,但这也意味着这两个大项目又进了一步。

  中苏两国除了军事领域比如直升机、潜艇、火炮领域的合作以外,还签署了一份航天合作协议,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载人航天计划,不过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启动,苏俄答应帮助中国培训航天员,并提供一些宇宙飞船相关的技术支持,还答应与中国合作搞一些太空科技项目。

  此时苏俄的飞行器已经实现了首次绕月飞行、首次月球拍摄和月球软着陆,苏俄的金星三号还探测了金星,并进行了硬着陆,这一切科研成果不少,中国也比较感兴趣,虽然目前没有相关的发展计划,但跟在老毛子后面发一款空探测器还是可以的,苏俄也答应与中国分享一些发现。

  而在全世界都异常关注的登月竞赛中,美国的土星五号动作极其迅速,而这一世苏俄没有科罗廖夫,那种把多枚火箭并联起来的N1方案也就没有中选,苏俄最终的选择还是以质子号运载火箭为基础发展出一款推力更大的火箭。

  相比于N1方案,这种火箭方案就是后世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十分倒霉的遇到了苏俄解体的能源运载火箭方案,不过这个方案要花的钱实在太多了,苏俄高层虽然不惜重金,但还是相当的心疼,这种航天竞赛的压力实在太大了。

  钱不够怎么办?老毛子自然就想到了中国,苏俄知道发射卫星成功后的中国肯定会跃跃欲试搞载人航天,中国人肯定不希望从零开始,与苏俄合作,尽可能增加胜算是应有之意,中国肯定愿意出钱,苏俄自然也想出售一些技术给中国好收回一些成本。

  除此之外,老毛子也想和中国合作,看看有哪些技术可以转化为民用,中国人没有上天,却搞出了尿不湿,几年间做成了一个不小的产业,甚至还大举出口苏俄,让老毛子大为震惊,竟然还可以这么玩?赫鲁晓夫甚至都发过火,为什么我们就想不到这些呢?

  此时中国的航天技术虽然不如美苏,但中国围绕着侦察、通讯、气象和导航四大系列早早开始了准备,都有了相应的发展,此时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已经成功回收,是美苏之后第三家。

  这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意义重大,军事上中国第一次认认真真观察了美苏等国,民用上,这颗卫星上携带的照相机也可以拍摄一些气象云图,这也为真正的实用型气象卫星的研发提供了大批基础数据。

  利用世界杯的机会,中国先后发射了两颗通讯卫星,虽然这两颗通讯卫星远不如后世水准,目前还是试验水准,但这一块的民用需求实在太大,所以这一块的经费格外多,相关研发部门动力十足,想尽办法推动实用型卫星的研究。

  在此期间,中国也发射了第一颗导航试验卫星,此时中国虽然已经搞出了原子钟,但根本没办法缩小放到卫星上,所以能做的只能是效仿美国子午仪导航系统的做法,虽然导航的精度比较差,但初步试验证明未来导航精度可以控制在100米以内,这已经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总体而言,中国的航天水平虽然不如疯狂砸钱的美苏两国,但稳居老三的位置,该有的都有,而随着中国在电子领域技术的突破,谷雨有信心,未来一步步超过苏俄的希望很大。

  虽然中国的航天系统严格保密,但卫星上了天,苏俄也可以观察,老毛子发现除了那些短期内看不到真正价值,比如载人航天,比如绕月,比如行星探索,目前美苏两国已经开拓的应用部分,中国都在悄无声息的跟踪着……

  每每想起这一幕,苏俄相当的烦躁,各行各业,中国人怎么就阴魂不散呢?轻工业跑到前面也就算了,高精尖行业,中国的发展同样不慢,那些领先的东西,回头一看,中国人默默得跟在身后,什么时候上来的都不知道。

  航天如此,核工业实际上也是如此,苏俄早期为了军事需要大举发展石墨水冷堆,同时多条路线同时走,但中国则不同,虽然也有一些军用的石墨堆,但民用核电一开始就非常坚决得搞压水堆。

  等到苏俄探索一番,加大压水堆投入时,中国第一座实验核电站秦山一期已经并网发电,依托秦山一期的成功,中国验证了自己的压水堆设计,核电建设速度开始加快,已经开始了秦山二期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可以说民用核电领域,中国实际上走在了苏俄的前面……

  虽然中国对外的GNP与苏俄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苏俄从来不在意什么狗屁GNP,他们看的是工农业总产值,但种种迹象表明中苏两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拉近了许多很多,甚至可以用非常接近来形容。

  从二战结束到1960年,苏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苏俄对外公布的指标是年增长10%以上,而西方国家则认为苏俄的年经济增长率在7%-8%。

  这一时期,中苏两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接近,甚至有些年份,比如中国发大水的1954年,苏俄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中国还要快速,那一年中国最终只有5个点左右的增长,而当年苏俄则高速增长了10个点。

  但从1961-1965年,拜赫鲁晓夫所赐,哪怕科兹洛夫做了不少努力,苏俄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慢了下来,这五年苏俄的平均经济增长只有6.7%,其中工业为8.5%,农业则只有2.2%。

  更让苏俄高层揪心的是,哪怕柯西金改革拨乱反正,苏俄7%不到的经济增长速度似乎还是上不去,似乎,可能,也许苏俄原来乐观的经济预期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而中国则不同,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0.6%,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比苏俄高了将近4个点,考虑到两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并不大,中国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增长速度,那么或许用不了多久,中国就有可能追上苏俄。

  一旦被中国追上,苏俄不仅没办法继续居高临下的看待中国,甚至还可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危机,如果苏俄的体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那么为什么苏俄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中国?

  谷雨对中苏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有一个很新鲜的比喻,他说苏俄基础比较好,可以认为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二战期间被德国人折腾了一番,只能从60分起步,用了十五年时间,然后变成了80分,但从80分到100分,难度陡然增加,每增长一分都需要额外的努力。

  中国则不同,中国基础太差,可以说成绩不是很好,二战结束后,顶破天只能打30分,用了十五年时间,从30分变成了60分,接下来从60分到80分这个阶段,相对还比较好过,估计再用10-15年就可以实现,但到达80分之后,若想继续进步,难度同样会陡然增加……

  对谷雨的说法,苏俄高层也是认可的,也清楚苏俄经济增长率下降跟苏俄经济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继续维持原来的粗放型增长越来越困难很有关系,但苏俄高层还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出现。

  所以这几年苏俄高层的动作不断,科兹洛夫楼就是非常典型的操作,通过提供更高水平的住宿,可以拉高苏俄的经济增长率,而且还可以加快货币回收。

  但科兹洛夫楼本质上是对各类基础建设的改善,但不管苏俄怎么折腾,苏俄主要人口聚集区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各种基础投资的收益率不断下降是事实。

  虽然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还没怎么开发,可以说荒凉无比,但在这种偏僻的地方搞基础建设,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收回来,很多时候是为了军事需求,不得不为。

  但中苏关系又相当不错,两国边界地区的驻军少之又少,老毛子又不傻,跑到西伯利亚搞东搞西,这反而会刺激中国不安。

  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不现实,想要扩大苏俄的消费,苏俄糟糕的轻工体系又难以支撑,唯一的希望就是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产业升级,带动苏俄发展。

  苏俄高层实际上也很清楚,苏俄增长速度逐渐缓慢,也跟苏俄被欧美封锁,并陷入到军备竞赛,不得不在国防工业投入太多,浪费了太多资源有关,但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前车之鉴,告诉高层,国防工业这一块是碰不得的,最起码在那批经历过二战的老元帅们过世之前,不能豪赌。

  所以马祖罗夫上台之后,除了进一步扩大科兹洛夫的相关操作以外,开始他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升科技含量上,此时他对一个新玩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新玩意叫作全苏自动化系统,英文缩写OGAS,这个系统试图在苏俄建立起一套计算机网络,以收集和处理各种信息,试图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自动计算、模拟、优化计划经济。

  按照OGAS的发起者格卢什科夫的设想,只要构建起OGAS,当年的经济效益就高达1000亿卢布,就能实现“电子社会主义”……

  卢什科夫不仅擅长画饼,而且还非常能忽悠,这位天才提出的在苏联全境铺设民用计算机网络的一系列设想,无比的时髦。

  按照他的方案,全苏,每个政府部门、每个机构、每个行业、每个工厂的信息都会被存储在OGAS中,同时,要为每个人建立电子档案,而每个工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电脑远程访问,接收和利用数据。

  通过命令和控制协议,自动计算、模拟、优化计划经济,位于莫斯科的中央电脑会根据收到的所有数据来规划下一年的经济,在所有指标都已量化的基础上,机器计算出来的目标绝对合理公平公正。

  按照他的设想,苏俄可以变成一个智能国家,四散于各地的电脑就像神经,即时应对突发状况,通过神经的自我调节,达到目标最优化,位于莫斯科的“大脑”可以同时处理数百万的信号,协调各地区之间的发展。

  苏俄甚至可以实现电子货币,既然一切都数字化了,纸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既然所有经济交易都在网上进行,用虚拟货币就好了,马克思预言的没有硬通货的社会主义未来,一定会实现。

  不过国际惯例,饼画得越大,需要的投资也越多,OGAS也不例外,其所需的资源和规划无比吓人,建设OGAS需要至少30年,直到1990年基础设施才能全部铺设完成。

  按照OGAS方案,苏俄自动化网络分为三层:莫斯科的一级电脑连接200个设在大中城市的二级电脑,二级电脑再连接2万个分散在各地的计算机终端。

  所以整个工程需要30万名工作人员,头15年的花费至少200亿卢布,分摊在三个五年计划中,这个投资太惊人了,光是花费,比核武项目和太空项目加在一起都多……

  这个项目除了投资太过吓人以外,也有很多单位利益受损,他们的反对意见也也格外的大,最典型的就是国家计委,若是计算机可以把活干了,国家计委还要不要了?

  苏俄毕竟是一个欧洲国家,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欧洲无比向往的国家,欧洲各国非常在意个人隐私,苏俄表面上也是很尊重的,搞了这么个大数据,个人隐私还要不要了?

  苏维埃还有很多很多比较在意的问题,计算机足够安全吗?会不会被人窃取了?没有计算机都有一大堆反贼,有了计算机,信息会不会泄露更快?

  苏斯洛夫同志对这一块非常在意,他或许愿意相信机器,但他根本不相信守在机器边的科技人员,有太多太多人不值得信任,连搞出氢弹的萨哈罗夫都越来越不安分了,还有谁真正值得信任?

  因为这种种原因,虽然在1963年,苏俄高层拍板要用OGAS推进经济发展,但三年过去了,OGAS还处在待议状态,即便马祖罗夫喜欢,柯西金也有意,勃列日涅夫也很好奇,但这个项目的争议实在太大,哪怕是新三驾马车也不敢轻举妄动。

  马祖罗夫忍不住想起了谷雨,这家伙对电子技术格外的喜欢,他的大女儿是这一块的工程师,二女婿是专家,中苏交流密切,这一次访问苏俄前的日程讨论中,中国就提出拜访乌克兰控制论研究所,很明显中国应该已经知道了这个方案,或许可以试探一下谷雨的态度。

  当然了,这一次前往基辅,不是马祖罗夫陪同,而是马祖罗夫的爱将苏共中央枢机马舍洛夫陪同,马舍洛夫是一位数理教师,卫国战争初期被德国人俘虏,他成功逃脱,组建了一只游击队,后来成为了马祖罗夫的副手,马祖罗夫上调中央后,就推荐马舍洛夫接任白俄罗斯党的第一枢机。

  等到马祖罗夫走狗屎运,成为一把手之后,马舍洛夫也更进一步,成为中央委员会主管干部工作的中央枢机,可以说他是马祖罗夫真正的嫡系。

  马祖罗夫和马舍洛夫都出生农民家庭,参加过游击战,与民众感情深厚,也受过高等教育,为人谦和。两人也都很喜欢深入基层,直接与职工群众交谈,了解生产和生活情况,所以交谈一番后,谷雨对马舍洛夫就比较有好感。

  马舍洛夫就询问谷雨,他在苏俄留学时有没有去过基辅?谷雨多少有些感慨,“那个时候一门心思学好本领回国闹革命,哪有心思东逛西逛,除了学校组织的参观以外,其他时间要么跟教官学习军事,要么看书思考,基本没出去走走。

  一晃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的想法则恰恰相反,既然快到退休年龄了,那就准时退休,把舞台交给年青一代,我嘛,带着老婆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过一过两人世界,这些年太委屈她了,到时候我一定会再次来苏俄,列宁格勒、基辅、高尔基市,克里米亚我都想看一看!”

  “苏俄非常欢迎主席先生再来!”

  “到时候不要再有那么多警卫了,我并不喜欢警卫,但我又没办法拒绝警卫,很多很多事情,我们都必须妥协,或许这就是人生吧!”

  虽然谷雨的话难辨真假,但马舍洛夫还是有些感慨,他们这些领导人虽然表面风光,但背后的家人却付出了很大的牺牲,谷雨能不为权力诱惑,看清楚这一点,甚至想做一些补偿这是很难得的。

  而谷雨对警卫制度的态度,也和马舍洛夫的理解比较一致,他也非常不喜欢官僚主义,喜欢深入基层,但他又不可能拒绝种种制度上的安排,这事实上是对现实的妥协。

  马舍洛夫不由得想起了谷雨夫人对苏俄退休制度的一些评价,作为中央枢机处成员,马舍洛夫自然看到了汇报,看完之后,他心有戚戚焉,谷雨的看法虽然不符合政治正确,但实际上很符合人性,苏俄这些年遇到的种种问题实际上跟制度设计太过理想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马舍洛夫嘴上却不能说,因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中央主席团成员兼中央枢机谢列平对此不屑一顾,说谷雨已经堕落的不成样子,为什么要在意他的评价呢?

  谢列平也不是唱高调,他是真这么想,也是这么干,他不要警卫,勃列日涅夫曾过问这个事情:为什么谢列平出行没有警卫保护?谢列平说:我们用得着保护吗?

  他反对到处出现肖像。他对当时他站在列宁墓前而工人们举着他的肖像感到羞愧,为什么要到处展示领袖的肖像呢?中央主席团成员都默不做声,被逼无奈的中央书记苏斯洛夫插了一句这是一种传统,这体现了党的威望,总算解了围。

  谢列平装修公寓照单付钱,这是从未有过的事,这也让其他中央主席团委员们愤愤不平:谢列平太让他们难堪了!难道现在要让他们也一切自费吗?

  他还反对中央主席团委员自己给自己授勋,要求重新审议为领导人提供的一系列特权。这涉及到工资、别墅、特供、汽车等等,甚至公开说中央主席团成员们脱离群众。

  谢列平这些做法和提议,搞得中央主席团委员们都怕了他,开始躲避他,对谢列平这种行为,马舍洛夫这个从基层爬起来的中央枢机虽然尊重,任何一个理想主义者都值得尊重,但他总觉得谢列平不接地气。

  谢列平确实品德高尚,他手下也确实有一批品德高尚的人,但他能让所有的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们都道德高尚吗?实际上根本做不到,这样下去,谢列平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而得罪了所有人,谢列平就算有天大的抱负,也很难实现。

  若是他不那么跳,科兹洛夫同志不至于迅速把他赶到乌克兰,而不赶他去乌克兰,马祖罗夫同志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中央第一枢机……

  也正是因此,马祖罗夫同志对谢列平十分不安,谢列平的实力太强大了,共青团系遍布全党,KGB,内务部,监察委员会,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塔斯社,电视台到处都是他的人。

  马舍洛夫这一次前往乌克兰,不仅仅是陪同谷雨,同样是和新任乌克兰第一枢机谢比尔茨基做一些交流,必要的交流,谢列平难道就没有错误马?这是不可能的,而一旦谢列平倒下,就会空出一个中央主席团位置,大家都是同一年出生的,凭什么谢列平可以独享大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