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1942年10月份已经到了,在再次与斯大林谋面前,谷雨需要摸清家底,此时各地的秋收已经陆续完成,而今天上半年的各种工业统计数据也已经出来﹖谷雨参加了财经委和工建委联合会议,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
在大批过来的英苏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工业化的标志性作品四个大高炉已经基本完工,一个又一个生产合金钢的电炉相继投产。
到1942年上半年,中国的生铁产量突破240万吨,到了年底,突破五百万吨的任务应该可以完成;而各种合金钢的产量,随着英美一个个电炉和配套的发电设备涌入中国后,产量急剧提升,从1940年的十五万吨左右,到现在差点增加了两倍,超过了四十万吨,接下来产量还将进一步提升……
而为了让中国的合金钢产能提升,美英苏三国也费了不少劲,中国国内钨锰钼锑锡汞矿的产量很大,但包括铬镍在内各种加工能力不足,三国一边从中国进口其他稀有金属精矿,一边向中国出口铬、镍铁等可以直接投入电炉的材料……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让中国增加产能,而此时已经有这样的条件。此时金昌的镍矿经过几年开发,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作为二四计划的重点项目,各种工程进展顺利。
而天南的铬砂矿早在1930年就由法国人开发,解放军夺取之后,已经恢复生产,并开始了新一轮勘探,根据目前勘探的结果,这是一个超大型铬矿。
随着各种精加工稀有金属产量越来越多,中国的合金钢产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将有效的保证中国军事工业的扩产…..
此时东北、天南都已经解放,两地原有的钢铁工业基础将得到加强,根据缴获的统计数据,此时鞍钢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而本钢也有年产三十万吨钢铁的能力,而天南的太原县同样具有一定的钢铁生产能力。
虽然日本人在失败之前,进行了大规模破坏,但毕竟时间有限,在苏俄专家的指导下,用上1-2年时间,完成修复问题不大,这样一算,到战争结束前后,中国的钢铁产能应该有机会达到800万吨。
谷雨要求工建委从全国抽调干部,尽快恢复鞍钢和本钢的生产,为新一轮扩建做好相应的规划,同时在苏俄帮助下,启动唐山、山东、南京、天南四个钢铁项目的初步规划,以及包钢的扩建。
根据谷雨的打算,战后立刻的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些钢铁项目是重中之重,他的目标是到1950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
在这个钢铁代表国力的年代,谷雨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把钢铁产能堆到千万吨以上,这样国内的基础建设就有足够的资源,最起码要首先保证农民拥有全套的铁制农具,并争取在50年代,全面普及自行车、农用三轮车等相对简单的交通工具,没有钢铁怎么行。
当然了,光靠中国国内的钢铁设备厂肯定完不成任务,谷雨又不傻,五年钢铁翻倍这种事,他根本做不出来,不过时代不一样,中国国内积累做不到,并不代表不能从国外搞。
朝鲜的钢铁厂不方便拆,日本完全不一样,九州是日本的工业中心,八幡制铁所那三百万吨产能,就能满足很大一块缺口,九州除了钢铁厂,还有各种造船厂,也必须拆除。
在这一次开罗会议上,谷雨也会与罗斯福交谈,尽可能的摧毁日本的军事装备工业,那些比美国落后15-20年的工业垃圾,正好作为中国索求的战争赔款的一部分……
当然了,最肥的还不是日本,而是德国,老毛子贪婪的得很,他的地盘搞不到太多,必须和他们划区,保证给中国一块,同时要保证相应的运输畅通……
但是英美控制区内就不一样了,英美本来就产能过剩,顶多要一些高精尖设备,一般的设备他们肯定看不上,但中国就不一样了,我们不占地,但是我们要把那些工厂搬走,就当是我们的出兵经费了……
而此时德国的钢铁产能已经达到了两千万吨以上,还有各种高精尖的工业企业,若是有机会去鲁尔区猜一把羊毛,就算是采煤设备也是好东西呀……想想就如在梦中……
还有意大利,前世意大利太奇葩了,一个轴心国竟然成了战胜国,这怎么行,意大利北部的工业区也要进行一次严厉打击,严厉削弱意大利的战争潜能……
另外还有奥地利、捷克……甚至还包括法国,控制区内的工厂也要偷偷摸摸的搬走一些重要设备,搞走一些技术人员,法国人就算知道,也没办法抱怨,这是战争……
当然了,光光发展钢铁工业还远远不够,各行各业也需要配套发展,虽然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从零到一的问题,但只有非常有限的领域到达了60以上,大部分领域还比较落后,甚至不仅仅技术不行,规模也不行。
比如电解铝,此时在苏俄的帮助下,十万吨电解铝产能已经完成爆发,但还是满足不了战争的巨大需求,而这一次东北也只找到了一个八千吨级的电解铝厂,还是远远不够。
电解铝扩产相对容易,一年多时间就可以扩产,中苏两国已经决定再接再厉,将电解铝的产能再增加至少50%以上,达到15万吨以上,大部分设备通过租借法案实现,小部分设备自产……
据谷雨所知,日本的台湾的电解铝产量相当大,年产量在14万吨以上,正在筹备的台湾和海南岛登陆--空降作战一旦成功,中国又将大规模提升电解铝的产能……
战后一旦能够拥有25万吨以上电解铝产能,对航空工业自然也是不小的促进,即便到时候的中国只能够生产几吨级的螺旋桨运输机,也能够有效地促进航空工业的发展。
而德国各种各样的工业企业都不缺,不仅产能大,而且技术含量高,这一次一定要好好抢一抢,不,应该是好好搬一搬……要不然他为什么这么舍得,要派出百万,甚至两百万大军,真当中国人的命不值钱吗?
在这一次会议上,谷雨很直白的告诉党内干部,我们这一场战争不仅要打败侵略者,还要攻入到侵略者的本土,让侵略者尝一尝广大被侵略人民的愤怒。
他掰着手指说道,侵略者的工厂、科学家、技术工人、大学教师、研究所的技术资料、各种实验器材……我们不要欺辱老百姓,也不要碰老百姓的东西,但他们的学校、研究机构、工厂和各种技术人员,我们一个都不能放过,要尽可能完完整整的运回国。
而要做好这一次大搬家工作,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派出足够的鉴别队伍,这样搬过来的各种工业设备,可以迅速利用上,甚至于哪些工厂和技术人员有价值,也需要我们的技术人员去搜寻、检验,必须要做好的准备。
二要有足够的运输工具,必须购买足够的船只,一定要未雨绸缪……
三要有足够的翻译人员,那些请过来的日本、德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得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四必须要分清楚先后主次,首先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人才永远是最宝贵的,其次是工厂和各个研究所的技术资料﹐然后才是各种精密和自动化设备,最后才是通用设备,我们要的是能够不断下蛋的母鸡,不要执着于设备……时间有限,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来,我们要让几百万解放军的牺牲有价值!
谷雨这番讲话还没有结束,所有同志都兴奋无比的鼓掌﹐掌声轰动,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要能够完成这一次抢……搬家任务,中国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工业之后,谷雨又提到农业,虽然华北,尤其是河南情况相当不好,而且东三省刚刚解放,也有很多无家可归的灾民需要赈济,但总体来说,这一关挺过去了,而且相对顺利得挺了过去,甚至还有了一些盈余,有些出乎谷雨的意料﹖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
关内绝大部分地区1938年已经恢复了和平,经过四年不停地水利沟渠建设,中国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各地方普遍增加30%以上,也就是说,光光国内增产的部分已经可以弥补北方大旱造成的减产。
后来谷雨想起了1954年中国长江流域大水,但当年的粮食产量也比战争刚刚结束的1950年要好得多,也有30%左右的增产,虽然说广大人民还是半饥不饱,一年有半年时间,需要食用地瓜等高产农作物,但毕竟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饿殆,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
而谷雨还实现了开疆拓土,而且是相对比较富裕、粮食有大量盈余的越北地区,随着天南地区的战火推进到南越、柬埔寨和泰国,越北和老挝的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尤其是越北,虽然刚刚解放,但1942年输出了二十四亿斤水稻,也就是120万吨。
而根据中美、中缅达成的协议,两国都向中国输送了相当数量的粮食,这些粮食现在还在向国内转运,而根据中美之间的新一轮结果,美国到战争结束前,还将以人道主义救灾的名义赠送一批粮食,同时中美达成协议,租借物资中新增两亿美元的粮棉贷款……
这项贷款除了中国要求以外,杜鲁门等一批美国农业州参议员也做了不少工作,除东三省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每年粮食产量只有一亿多吨,而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是五亿人口,粮棉根本不够用。
过去中国的军阀政权可以不在乎老百姓的吃穿,但是共产党政权却无法坐视。在美国人看来,未来的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然需要进口大批粮棉等农产品,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只要形成了习惯,共产党中国的命根子就被美国人抓住了……
要想鱼上钩,首先要上鱼饵,给予中国一批粮棉租借物资,就算战后收回不了太多钱,长远来说,也是大赚特赚,资本家们在这些问题上还是很有长远眼光的……当然了,谷雨也愿意给美国人这样的想法……
有了这么多粮食,谷雨不仅仅保证了灾区的需要,还保障了战争的需要,甚至还多乘机储备了一些……北方的旱灾明年、后年很可能还会有,历史上就是如此,他不得不小心,宁愿多储备一些……
根据天南局的汇报,1943年整修红河堤防各项水利建设就将基本完成,另外老挝澜沧江沿岸冲击平原大规模开垦也将有所收获,再加上中南三国,明年可以获取的粮食越来越多,翻上一倍,达到五十亿斤以上不成问题,按照成年人一年耗粮五百斤,可以维持生计计算,足以保证1000万人生活
康生这么汇报有着足够的底气,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整个越南一年可以对外输出六百万吨粮食,也就是120亿斤粮食,就算战争有影响,收到一半还是可以的,更何况中国已经控制了泰国大部分地区,泰国每年也能对外输出几百万吨粮食。
所以康生的要求是尽快将战线推进到英属殖民地中最为富裕的马来亚,然后修通到泰国的公路,到时候一年一百亿斤粮食都有可能呀!
此时此刻的谷雨真得松了一口气,控制了中南半岛,战争期间反而不用担心粮食问题了,不过绝不能松懈,还要乘机从美国多搞一些粮食,尤其是容易储藏的小麦,尽量多搞一些。
同样要乘着战争狠狠得礴天南四国一把羊毛,尽可能把四国的余粮搞到手,康生说争取一年搞到五百万吨,那就给他这个任务,仗打完了,想办法搞到这么多粮食,而且是免费的,当然必须是免费的,这些国家要为抗日战争做贡献嘛!
利用战争的机会尽可能多储备一些粮食,等到战后,苏俄和欧洲各国日子不好过,出现饥荒了,再向他们出口粮食
换取各种工业设备和技术,顺便邀请一批技术人员前往中国,战后初期这些东西都不值钱……
但光光有粮食不行,必须做好储备,还要做好调度运输﹐减少浪费,谷雨很明确的指示,中国是一个灾害频繁的国家,必须建立起国家储备制度,不仅要储备粮食,各种中国比较缺乏的战略物资也必须储备以防万一。
根据谷雨的计划,要成立一个国家物资储备局负责监管和调度,中央和地方各物资储备公司要统一向国家物资储备局报备,同时接受监管和调度,并会同总后勤部、铁道部精心挑选新建储备地点,保证各种物资在国家需要时能够及时调度。
而国资委下面将设立四个央企,国家储备粮总公司,国家民生物资储备总公司,国家稀缺物资储备总公司,国家储备油总公司,这四大央企分门别类负责相应的国家储备收集和对外出售,各省市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省一级物资储备公司,负责地方备战备荒……
同时他也要求中央监委和各地方监委,建立专门的队伍不定期审查各个物资储备公司,防止地方欺瞒中央,制造假账,甚至偷卖国储物资……
谷雨这么做也是因为过去一年各种物资调配时出现的混乱,中央不了解地方物资储备情况,所以和斯大林第一次见面之后,就要求财经委完善制度,建立起调度-管理和监察三套班子。
谷雨在讲话中特别强调,物资储备和调配必须讲科学,不要动辄拍脑袋,他举这一次东北战役前线的物资调配问题为例,我们不是没有物资,但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运上去。
有些部队急需的物资却怎么也运不上来,有些部队并不是那么急需的物资却运了很多,前线的同志多有抱怨,这是绝不能接受的。
现在各种物资调配难度非常大,但难度再大,咱们也必须改进水平。马上又要入冬了,东北、朝鲜冬天非常寒冷,充足的衣物和粮食关系到战士的生命,绝不能等闲视之,不能让前线的同志流血又流泪……
谷雨要求物资储备调配的同志要多向美国人学习,美国要向全世界调配物资,数量是我们的几十倍,上百倍,又是海运、空运,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一定要学习!
谷雨现在无比想念计算机网络,如果有这一套东西,他坐在北京,点一点电脑就知道账上到底有多少物资,不用向现在这样连多少家底都摸不清楚,吃一堑长一智,必须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想到计算机,在这一次会议后,谷雨就询问李强,“图灵帮我们设计的新一代密码机进展怎么样了?”
大英帝国为了破译德国佬的恩格尼码密码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又极端保密,作为最重要的研究人员之一,图灵本来来不了中国,即便他是同性恋,即便他行为怪异,不讨人喜欢,也不行。
但是当中国的谈判人员主动揭破此事,要求大英帝国提供几台炸弹机,让中国有能力破译日本密码,甚至还邀请图灵作指导,大英外交部整个斯巴达了!
军情六处认为出现了重大泄密,但查来查去也差不清楚,索性将错就错,降低图灵的作用,让图灵来到中国,指导中国使用炸弹机,以破译日本的情报……当然了,这也跟图灵收到一些奇怪的东西有关,大英还是很擅长保密的,他们已经有些怀疑图灵,前提是没有什么剑桥五杰……
图灵到了中国,很快就教会中国的技术人员如何使用图灵密码机,围绕他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密码分析部门,有好几千人围绕他工作。
然后又教会中国人生产出了几台图灵炸弹机,不过因为国产电子管的质量不是很过关,这些图灵炸弹机并不能很稳定的工作。
这已经是老毛病了,国内电子工业基础薄弱,电子管质量不行,不管是电台还是收音机,亦或是高大上的图灵密码机都出问题,所以又以此为理由,更新了设备,然后又请英国专家帮忙解决问题,到了1942年,电子管的生产水平和产量有了相当的进步。
当然图灵这样的专家,要做的是设计一台真正的电子管计算机,可以用来计算炮弹弹道,也可以用来统计各种数据,当然也可以用来计算核弹……
而按照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原理,需要有数据存储器,而谷雨又以技术报道的形式,把磁芯存储器的原理透露出来,看到通报之后,图灵立刻来了兴趣,他准备亲自动手,设计一个磁芯处理器,而中国懂得刺绣的女工不在少数,可以很好的帮助他……
谷雨要求李强要给他极大的特权,他需要什么,国内的磁性材料工厂也会根据他的要求,制造相应的磁芯,让他去折腾吧……
当然了,谷雨知道电子管不是未来,未来是晶体管,而要想制造晶体管,第一步要做的是就是硅和锗材料的制造,硅到处都有,而中国又是一个锗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而历史上最早的晶体管就是锗晶体管。
这样一来,谷雨要做的事情就简单了,首先是收集相关文章,在这一时期,美国各大实验室已经有了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了不少,硅PN结这些已经被报道,而在电子相关领域,中国的留学生数量较多,已经有两百多人,还有就是各个材料领域的留学生……
根据谷雨的要求,工建委科技情报局想法设法收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带回头,毕竟这会没人知道晶体管的战略意义,也根本没什么保密。
接着在他的特别指示下,有关部门寻找锗矿,锗矿比较好找,在铅锌矿和煤矿中化验之后,就能确定大概含量,很快在云南一处铅锌矿发现了锗矿,然后谷雨就下令成立中航发下面搞一个无机研究所,任务就是想办法首先在实验室获得高纯度的锗和硅……
至于为什么搞发动机的要搞无机物研究,谷雨不用你们管,这个研究所挂在他们名下,需要什么设备,提出清单就可以了,有人会去购买,当然了,真正原因只有谷雨知道,他前世看过相关文章,搞航发的那些设备,很多也可以用于搞半导体,鬼知道这两块是怎么搞到一块去的,反正把两家放在一起就行了。
众所周知想得到良品晶圆非常难,但是想办法,实验室先做到两个9,然后四个9,再然后六个9……,尽可能得到高纯晶圆,这是整个电子工业的基础,这一块越早研究越好。
然后使用锗硅晶片制作电阻、电容、二极管、和三极管,嗷,三极管现在还没有发明,不过不要紧,让那些年轻人们自己去摸索吧,反正美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发表了不少前沿文章……你们就盯着美国人去搞,一边摸索,一边发展就是。
等到那帮年轻人能够在锗硅晶片上制作电路,接下来就可以搞集成电路了,先把电路画出来,然后拍照,然后用激光照射……一个全新的集成电路就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盯着往下发展,一步步开启中国的电子工业。
早期的电子工业更多的是思路问题,并不是钱的问题,思路他知道一丢丢,非常粗浅,晦涩不明,不过不要紧,就算粗浅,也总是思路,总有聪明的年轻人知道怎么做的……
真空电子管这一块,就算中国人再怎么玩,也追不上英美苏,但是在晶体管领域取得一些进展,或许可以换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毕竟只是思路问题,为什么不尝试一把呢!成,固然是喜悦,不成功,也可以培养一些技术人员,失败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现在他已经拥有一个国家,每年中央财政也专门有一笔钱归属他调配,投资一些他感兴趣的前沿课题,这是他特别问中央争取的,理由也是杠杠的,抗生素这个前沿课题就是他选定的方向,然后结出大果子的,或许我还可以搞出一个新东西呢!
其他中央书记们深以为然,所以谷雨有一笔独属于他的特别科研经费,成立了一个挂靠在中科院下面的中央前沿实验室,实验室的经费根据每年抗生素和青蒿素这一块的收入而定,目前正在进行的激光研究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就是利用这一块的经费……
若是未来谷雨搞出了什么新花样,赚到了钱,他同样可以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他的特别科研经费……陈云这个会计师越来越会算账了,精明得很!
所以谷雨已经绞尽脑汁想起了一些分子,威哥想不起来﹐但是对乙酰氨基酚,也就是扑热息痛,他还是知道的,而合成这个药物的难度并不大,这个抗感冒药已经开始搞出来了,嗷,还有二甲双胍,这也是一种很简单的分子式,谷书记的小金库很快又要鼓起来……
李强笑着说道,“炸弹机和我们要的计算机核心是一样的,图灵先生已经改装出了一台样机,不过离投产还需要一段时间!”
谷雨点点头,“投产之后,原子所,流体力学所各给他们一台,一台不够就多给几台,他们有很多东西要计算!这两个所无论投入多大,都是值得的!”
“谷雨同志,关于反应堆的问题,我需要向您汇报!”李强的脸色很严肃,谷雨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走,办公室谈!”
在谷雨的办公室,李强开始了汇报,“我们发现淦239的过程投入极大,需要从几吨重的铀燃料棒中分离出克为单位的淦239,一开始因为对淦239的毒性不了解,牺牲了多位同志,都是咱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年轻人……
不过通过这一实验室研究,我们已经确定可以制造真正的核反应堆,但要想建设一个真正可以长期运转的大型反应堆,这项工程是前所未有的,几乎所有项目都是新的,建设者需要从陌生中认识它,再从认识中进行再认识,涉及到大量的工程问题。
全堆需要八大系统,即反应堆控制系统、燃料元件水力输运系统、堆芯循环气冷却系统、燃料元件密封性监察系统·辐射监测系统、电力供应系统、流量和温度监测系统、送排风与给排水系统……
另外我们还需要大规模扩建铀处理厂,淦加工厂,还有计划中低铀浓缩厂和高铀浓缩厂,涉及到各种设备数千套,关键部件、材料和设备,如燃料元件、工艺管、主泵、热交换器都需要全部重新设计,这不是一家工厂或者几个工厂的问题,即便有苏俄的帮助,也需要整个工建委系统总动员……”
话没有说完,谷雨已经听明白了意思,“苏俄那边怎么说?”
“他们愿意根据我们的要求,派出足够数量的技术人员支援我们,但如此多的项目需要研发,需要投入的经费太多,苏俄目前没有足够的资源。
不过苏俄已经通过秘密渠道,获得了一些英国这方面的技术资料,英国的反应堆应该已经开始建设,他们动作很快……”
谷雨抬头看了一眼李强,沉默了一会,“我们需要召开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李强同志,在汇报之前,我需要得到一个结论,如果中俄两国全力投入,需要多久,才能攒够足以进行核试验的淦239!”
“如果中俄两国全力配合,两年内可以在中俄两国境内各完成一座反应堆建设,一到两年内有望储备足够的淦239,1946到1947年就有望进行一次核试验!”
说到这里,李强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问题是我不清楚中俄两国科学家能否全力配合,而且谁也不知道核试验会不会成功!万一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却没有成功,工建委没办法向中央交代……”
谷雨摇摇头,“李强,该抠门的时候,一定要抠门;但该冒险的时候,一定要冒险!我们现在的家业,还是可以冒一冒险的!”
微微顿了顿,“至于苏俄会不会全力配合,你不用担心,我们缺的是足够的技术人员,苏俄缺少的是原料,双方各捏着对方的软肋,又都有求于对方,还有共同的敌人,反应堆建设问题上,全力配合并没有问题!”
“那核武器设计这一块呢?”
“这一块我们不需要太着急,苏俄应该比我们着急!”李强同志深深吸了一口气,“我已经准备了报告草案,修改一番就可以上会!”
“给你三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