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510章二见面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8299 2025-05-12 15:06

  三天之后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在听取了李强同志的汇报,又听取了陈云财政这一块相关汇报,谷雨权衡一番后正式启动核项目,到了这一步,必须动了,他原计划是1950年前后,根据冷战前后的形势发展再决定爆炸时间,但各项准备工作越早完成越好……

  做出决定后,他笑着说道,“一边打仗,一边搞建设,还要搞这样的大项目,资金压力确实非常大,刚才老陈也说了,财政压力很大,怎么办呢?办法不外乎开源节流,两边都要想办法!

  开源这一块,从美国借钱,向海外华侨争取更多的捐赠,增发人民币,国内发债,加税,出售一些非国际民生的企业部分或者全部股权给华侨和国内资本家都可以,凡是能筹钱的办法都用,现在快到山顶了,这口气绝不能松懈!

  南线那边,让康生想办法,实在没办法,就卸磨杀驴﹐把巴裕那帮人都给处置了,把他们截留的钱抢回来,我们占据着老挝,就算美国扶持的人上台了,中南三国也翻不了天!

  至于节流,那就更好办了,停止或者缓建一些基础建设项目,压缩投资规模,有些项目停一停也没什么,拖几年还是可以的!还有轻武器生产全线压缩规模,让他们转型搞造船用配件,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船,栓动步枪和手榴弹够多了,没必要再生产了!”

  几位中央书记互相看了看,知道谷雨态度很坚定,可以说当了裤子也得筹钱,任弼时同志有些感慨,“我们这个穷家底,投入这么大,谷书记,说实话,虽然我同意了,但我心里呀,还是没底!”

  “英国人去年找了一个理由,不再做这一领域的技术交流,为了安抚我们,又在新一代飞机发动机领域松了口,我就知道这个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英国现在同样困难,借了美国那么多钱,要不是有足够的把握,绝不会轻易启动这样的大项目!我们跟着干,错不了!”

  陈云想了想,吸了一口气,“这两年有了美援,我们的困难减轻了不少,所有的办法都用尽,挤一挤,搞一搞反应堆的钱,还是有希望的!

  不过谷雨同志,我们借了太多的美援,还打算再借,万一战后美国人不松口,我们又还不上,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还不上,那就慢慢还,美国人总不能把我们逼死,再说了,又不是我们一家欠钱,英苏才是大头,我就不相信斯大林会那么爽快还钱,有他在前面顶着,我们着急什么!”

  谷雨摆出了一副无赖嘴脸,毛泽东同志想了想说道,“该有的国际信誉要有,用于打击法西斯的钱可以转到法西斯头上,用德日的战争赔款归还,这样美国人也没话说。

  我们用来发展的钱该还还是要还,要不然以后生意就不好做了,香港特区也不太好办,这一块可以好好谈—谈,尽可能延长期限,总要给我们缓一口气嘛!”

  郑位三同志点点头,“老毛说得对,借钱不还没有道理,但我们也在帮美国人打仗,我们的战士总不能白牺牲吧,美国减免一部分也是应该的,真不行我们把那些武器车辆还给他们嘛!”

  任弼时和饶漱石也是这个态度,谷雨心里暗笑,看来一个个都瞧不上美国人的豪爽呀,他笑着说道,“租借法案那些事等到战后再说,根据各国反应和美国人的态度再定,免除大部分债务的希望很大,要不然以美国资本家的性子,早就加上一大堆抵押了!”

  陈云同志点点头,“这倒是,无抵押贷款本身的风险就大!”

  “老陈,魄力大一些,别再愁这个,愁那个了!接下来你可不能中途掉链子,一定要保证项目资金到位,项目所在地点又非常艰苦,生活物资供应也要跟上!

  这么大的项目,涉及到这么多工厂的协调,难度非常大﹐老毛,你这个专委书记要做好协调!尊重科学,尊重专家﹐这些老生常谈我就不说了,要落实到实际中……”

  李强点点头,想了想问道,“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两国的核项目所有数据、资料共享,现在到了项目启动阶段,原来说好的,中苏两国同时开发,同时建设核反应堆﹐相互借鉴!

  但是到目前为止,苏俄同志也没有说他们要不要启动反应堆建设规划,只是一直让我们把大批铀矿石提供给他们,我总觉得他们在打什么歪主意……”

  微微顿了顿,李强低声问道,“我们真得要按照协议﹐先把三分之一的铀矿石提供给他们吗?这是我们唯一约束苏俄的办法!

  苏俄那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铀矿,我担心的是,他们实际只需要一部分铀矿石,到时候我们的反应堆搞到一半,三分之二的铀矿石提供了,苏俄突然撤出了这一块的技术人员,不再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就被动了!他们有这样的先例!”

  谷雨哈哈笑了起来,“就算苏俄撤出专家,我们就不搞了吗?还是要搞!重大的科研项目,我的态度一直都是以我为主,技术交流为辅!

  都已经到了项目工程阶段,就算我们在实现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也应该也有一定的思路,到时候沿着这些思路走下去就可以了,顶破天就是时间拖久一些!

  原子武器的相关实验,我的态度是一贯的,只能在苏俄后,不能在苏俄前,铀矿石按照原来的协议,分批给,就算苏俄耍无赖,我也会按照计划给他们的!苏俄可以不讲信用,我们不能不讲信用!”

  毛泽东同志点点头,“谷雨同志说得对,我们不能抢这个第一人,依我看呀,爆炸顺序最好是英苏美,那就完美了!”

  谷雨笑了笑说道,“英美苏也不错,英美同时爆炸,即便是美国在前,英国在后,但只要时间间隔补偿,我们都是赚得!”

  “苏俄的情报部门厉害呀,竟然知道英国人的进展!不知道有没有美国的消息?”

  “目前只有两个比较公开的消息,1939年,爱因斯坦就写信给罗斯福,请求他启动核项目;去年,罗斯福向丘吉尔提出,两国共同研究,但丘吉尔没有答应!

  目前苏俄也一直没有拿出来自于美国的情报,是美国很保密吗?不是的,苏俄的情报网很强,他们肯定有这一块的情报,为什么不给我们?只有两点原因,要么是美国在这个项目上落后于英国,要么是走的路线不一样!

  到底哪一种,还需要继续想办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财力雄厚,国内又处在和平环境,又有不少欧洲顶尖物理学家去了美国,他们也很可能后发先至……”

  任弼时同志听完点点头,想了想,对郑位三同志说道,“英国这么绝密的项目都被苏俄知道了,我们也要小心一些!”

  郑位三同志郑重得点点头……这一天晚上的会议开到了大半夜,被谷雨命名为“盘古”的核工程正式启动,根据中央决定,谷雨前秘书、原包头县委书记,现陆军兵器局副局长张爱达担任工建委委员、国家专委办公室主任,直接负责盘古项目。

  谷雨提拔张爱达倒不是因为他是自己的秘书,而是张爱达在担任陆军兵器局副局长,负责坦克生产期间,显露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谷雨此举是举贤不避亲。

  人虽然还是那个人,但此时的张爱达时年只有32岁,不过谷雨相信他能做好这项工作,坦克协调的难度一点都不低,张爱达绝对能够做好这件工作。

  同时研究决定成立第二工建兵团,实际负责反应堆、核武器试验场等多个大工程的建设,谷雨钦点新疆生产兵团司令员黄显声中将担任兵团司令员,空军政治部主任骆畅少将担任政委。

  这对搭档非常有特色,黄显声、在北大读过书,又待过讲武堂学过炮兵,知识水平绝对是够的,虽然是起义将领,但他和北方系关系特殊,他一直都得到极大的信任,而且试验场在罗布泊,他担任司令员,各种物资调配也方便。

  而骆畅曾经做过政治保卫局局长,又是出了名的能干,谷雨需要他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同时做好十几万人的工程队伍和诸多技术人员的政审,这也是一个大工程……

  会议开完之后,谷雨回到家倒头就睡,第二天一早按照固定的生物钟起床,不过没想到宝贝闺女已经已经闯了出来,谷雨很是吃惊,打着哈欠,“蕾蕾,你今天怎么起来这么早呀?”

  丁承德很夸张的嘟起了小嘴,不满意的说道,“爸,你不会忘记了吧?”

  谷雨眨巴着眼睛,想起来今天女儿要面试,突然笑了起来,“你个鬼丫头,我可没有答应你,我说得是看情况!你爸我这么忙,不是没空嘛……”

  “哼,说话不算数!”

  本来躺在床上的容强也掀起被子起床,“蕾蕾,一大早﹐声音小一点,别把弟弟吵醒了!”

  “弟弟一天能睡十几个小时,跟个小猪一样,吵不醒的!”

  “你小时候不也一样!”

  丁承德抱着谷雨的胳膊摇了起来,“爸,你去不去,去不去嘛!”

  “蕾蕾,你也不想想,你爸现在出门一堆人保卫着,要是去了你那个面试现场,还不得乱了套!”

  谷雨笑嘻嘻的说道,“闺女,你是不是害怕了,一定要爸爸跟着去,帮你坐镇……”

  丁承德眼睛瞪得老大,气呼呼的说道,“哼,不去就不去,还瞧不起人!”

  谷雨呵呵笑了起来,他刮了刮女儿秀气的小鼻子,笑着说道,“爸不方便去,不过你放心,等你面试过关了,等爸爸出差回来,一定给你带一个礼物!”

  丁承德晃晃脑袋,直接跑开了,“哼,我才不稀罕呢!”

  “这个鬼丫头!”

  “不怨孩子生气,她的重要考试,我本来是要去的!”“都怪你,搞那么多考试!”

  “我们要想迅速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技术设备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教育,必须把最顶尖的人才选拔出来!”

  “你那个道理我懂,可孩子们的学业压力太大了,很多孩子承受不了压力,不得不转学,我就怕蕾蕾也一样……”

  “我知道是拔苗助长,可没有办法……不管蕾蕾有没有挺住,我都不会怪他!”

  谷雨一直认为,当今世界理工科教育领域,苏俄是做得最好的,比前世的中国强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他执政之后,全盘照搬了苏俄模式,发誓要把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苏俄中小学教材都是由苏俄一线大牛来编写的,比如编写数学课本的肯定是数学领域的教育家,并且他们会把微积分、线性代数、欧氏空间解析几何放到中学教材中。

  而苏俄的各种大师会进行到中学讲公开课,包括一线的大师们,而这些大师们上公开课的讲稿一般都会整理成文稿在科普杂志上发布,以供没有机会进入的学生去学。

  这些科普杂志不止在苏俄很受欢迎,甚至在整个欧洲都很受欢迎,特别是法国,作为数学大国,但他们对于苏俄的数学教育也非常推崇。

  而当苏俄的小学生完成小学学业以后,会得到一份苏俄科普杂志的试卷,并且做完后会提交给苏俄的教育部门,由专业的大牛教师来测评。

  当测试成绩优秀后,还必须进行口试,根据测试的结果﹐这些学生会被安排进入专业的中学,比如数学成绩好会被安排进入数学很强的中学,物理好会被安排进入物理很强的中学,如果成绩普普通通,那么则会被安排进入普通高中。这样的教育体系保证了苏俄能够源源不断发掘出各领域的人才。

  中国的情况特殊,教师素质极低,各地学校层次不齐,交通也不方便,所以谷雨只能更加降低难度,同时更加精英化,小学只有四年,小学升学考试除外,还有一个专门面向学校最优秀学生的考试。

  难度极大,但通过了就会得到国家的认可,进入到指定中学读书,比如今年十一岁的丁承德此前在中科大附属小学读书,可以说是谷雨的关系,但是她入读中科大附属中学,凭借的就是自己的天分,跟谷雨的身份无关,这所中学不认关系,有关系可以去四中,101中……

  而进入到这些指定的初中学习后,就开始照搬苏俄初中教育,难度立马自然大了许多,课程负担也重,有月考、季考和半年考,还有各种面试考核……

  四年内要完成初中、高中教育,而且初高中之间又有一次筛选,这一次不仅仅是笔试,还有面试,通过的孩子会进入到专门设立的几所数学和物理高中学校,否则就会被淘汰……

  在这些数学或者物理专业学校中,除了接受苏俄同等高中教育之外,还会将一半左右的时间花在数学学习上,而且每周都要被安排到大学去听教授的讲课。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好内容,中科院还需要联合很多大学一起为这一类课程配备了大量的助教,这些助教一般包括大学三年级以上的数学系学生和各级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等。

  如果冒出了一个数学天才,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就有全国最顶级的人才团队辅助你,如果他有什么想法,或者想和别人交流,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经过不断的交流,有天分的很快就会在人群中显露出来,最后进可以进入到中科大实验班学习。

  而一旦进入到实验班,经过一年的艰苦学习,没有被淘汰,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参与到指定项目的研究中,实验班的压力同样很大,学风非常严谨,一门不及格留级,两门不及格开除(政治和体育除外)。

  比如那个让容强都惊叹聪明的十六岁孩子,目前已经是中科大物理实验班一年级学生,目前成绩也名列前茅,他的前程事实上已经定下来了。

  要么是原子所,要么是流体力子P的助出,二国家意志,最好的孩子必须揭网弹一生,运二限stu最后甚至到报到谷雨那里,比如其中一个姓邓的18歹年轻人,此时一边学习,一边成为了王淦昌教授的助教,两人前世今生都是师生……

  谷雨知道,这是拔苗助长,可他现在没有办法,现在的中国实在太缺人了,他必须尽可能的压缩人才培养时间,把更多的人才送到各个项目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历练……

  等到战争结束,一大批人才也慢慢出来了,中国的教育体系才能回到合理的轨道,或许其中有些变故,但谷雨没有选择……

  在处理了一系列工作后,十月下旬谷雨的专列再一次来到了中苏边界,也再一次看到了斯大林。短短半年多一点,谷雨明显看出斯大林的疲态和老态,标志性的大胡子又花白了一些……

  这一次会晤的一开始,随同而来,身体不是很好的苏俄元帅沙波什尼科夫介绍了苏德战场形势,形势非常恶劣,虽然莫德尔的第九集团军兵力不多,手下还有一顿垃圾,但莫德尔争取援军的能力很强,一口气拿到了10个师,其中还有五个装甲师,硬生生挡住了朱可夫和科涅夫的双重打击。

  而在南线,整天战线上都是德军,此时斯大林虽然在筹划两个大规模的反击计划,但他的压力相当大,哪边都不好啃,哪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反击又必须做,必须想办法啃下一块,进行一次大反击……

  所以斯大林的要求“很简单”,现在在苏俄仅仅三个集团军不够,你要再给我五个主力集团军,包括四个步兵集团军,还有一个坦克集团军。

  他要求谷雨把中国国内还剩下的六个装甲师,13个装甲旅,包括主力第一装甲师在内的全部组成一个坦克集团军运到苏俄,用于接下来的大反击。

  斯大林也知道这批部队使用的坦克不怎么样,但好歹是经历过实战的装甲部队,而且按照编制共装备了90辆T34坦克,240辆M4格兰特坦克,在苏德战争还是有一拼之力的……

  斯大林告诉谷雨,到达苏俄之后,这批部队大部分十字军坦克和那些豆丁坦克不要带,用作国内的训练,苏俄可以补充相应的T34,少量的十字军坦克可以负责侦察。

  而四个步兵集团军,中国对日的装备不够,需要加强炮兵和反坦克火炮,你们尽可能加强,要是不够,到了苏俄后,他会提供。

  另外中苏两国谈判的前往苏俄工作的人员,斯大林原来只准备要四十万人,全部用于农业生产,不过谷雨不干,他要求有多派一些人出现在苏俄各个工厂,最后达成妥协,5万人去工厂,35万人去农场,等到一些中国人会说俄语了,再放入到工厂中……

  从今年六七月份河南灾情比较明显开始,按照一个月十万的计划,已经把三十万人成组织的输送过去,剩下十万人会在接下来输送,这些去企业上班的人,可以获得正常的配给,每天800克面包,自然也有相应的工资,一天是2卢布。

  而集体农庄则不存在配给,不过苏俄别的没有,就是他奶奶的地多,一个农民的自留地就有4-8亩,战争期间,还可以养各种牲畜。

  到了战争期间,大批人入伍,苏俄更加缺少人去耕种,所以这些十分贫苦的中国汉子,到了苏俄之后,突然发现他们每个人名下竟然有十亩地,怎么能够种完呀?而他们的农业产出一半上交,另外一半留够自己吃的,剩余部分可以出售。

  除了种地以外,中国农民还需要上工,为了避免麻烦,中苏两国达成一致,按照劳动日一天1卢布发放工资,谷物和土豆由所在集体农庄发售,平均为1公斤谷物,0.3公斤土豆。

  虽然这个剥削非常厉害,而且工资很少,甚至卢布还在不断贬值,但这些卢布可以买一些苏俄的东西,不过按照规定,70%以上要上交国家,换成人民币,给国内的家人使用……

  苏俄集体农庄的农民十分贫苦,但苏俄的贫苦和中国的贫苦概念多少有些不太一样的,虽然工作非常非常艰苦,但总比国内好多了……甚至一些人已经有了苏俄媳妇,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而苏俄那边,在提心吊胆调研了一番之后,差点兴奋得差点跳了起来,因为这帮中国人是真得能够吃苦耐劳,绝大部分人一边在集体农庄上班,一边用最快的时间在分配给他们的土地上种上了农作物,粮食过了季节,他们就种上各种当季蔬菜,还想法设法打猎捕鱼,整天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而那些前往工厂上班的工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同样比较勤快,一些比较聪明的人,已经可以说一些简单的俄语了……

  所以这一次与谷雨见面,尝到了甜头后,斯大林也没啥好矫情了,他现在必须把更多的人送往前线,也需要更多的中国人提供粮食,弥补工厂生产的不足,所以没啥说的,从中国引进更多的劳动力。

  斯大林提出再输送一百万劳动力,其中20万人补充到工厂,80万人补充到各个集体农庄,斯大林估计这场反击战之后,至少需要二十万人补充进入中国方面军……

  考虑到中国运力不足,斯大林又调拨了多个火车头,另外他要求远东那边,直接通过黑龙江过界,那边的三江平原本身就是最好的农场……

  当然了,“要求”简单,斯大林给予的东西也简单,一是领土,他愿意在一些争议领土问题上做出让步,比如呼伦以北的一些领土,又比如张鼓峰、黑瞎子岛,甚至于谷雨想再要一些地方,他也愿意给,他也想看一看中国人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而在技术上,谷雨要什么,斯大林准备答应大部分,这会斯大林也想开了,技术再重要,也没有足够的人口重要,要是俄罗斯人死光了,苏俄要那些技术有什么用……

  即便中苏两国有着这样那样的龌龊,但有一点斯大林是知道的,谷雨和他走的路线大体上是一样的,大家也都是有理想,有信念的,苏俄受创这么厉害,中国却利用战争吃了个饱,两国战后大概率要抱团取暖,中国强一些,苏俄受到压力也小一些……

  一边充满不信任,不断试探,一边又考虑到意识形态的相同或者相似,斯大林很纠结,这也就是他目前极端复杂的心理……

  当然还有战后的问题,斯大林许诺,一旦攻入德国,这是必须的,他愿意给出一块地方或者波兰、捷克等地给中国受降,以满足中国在工业上的需求。

  谷雨听完沉默了一会,他知道老毛子真正下本了!派往苏俄的工农情况,他也有汇报,还算不错,多输送一些人过去是好事情,三十万人目前已经给国家赚了两千多万卢布,等到100万人过去,几年下来,拿到十亿以上卢布不成问题,这最起码也是几个大型工厂呀!

  所以派人的事情可以答应,就算苦一点,也比国内稍微好一点,中国有太多人半年饱半年饥饿,再说了还可以赚外汇……完全可以答应,还可以再多一些!

  至于派兵吗,一下子派出这么多部队,也运不完,再说了,国内还要打鬼子,总要留下一些精锐,所以他准备提供的是4、18两个主力集团军。

  而那六个装甲师本来计划就是编成一个坦克集团军,加入到苏德战场,问题是1942年的苏德战场上半年每个月苏军要损失2000-3000辆坦克,下半年稍微好一些,每个月只损失1000辆坦克,换句话说,这六个装甲师到了苏德战场可能一个月都未必撑下来……

  权衡了一番之后,谷雨决定答应包括第一装甲师2个装甲旅在内的九个装甲旅,缩编成三个装甲师(编制630辆坦克),再加上4/18两个集团军,加入到苏德战场。总兵力25万人﹐这样一来中国在苏俄的总兵力达到60万人,对得起老毛子了!

  至于那四个装甲旅会作为种子部队训练,朝鲜那边也有一些地方可以进行坦克作战,这些装甲旅也要用上,不可能都给……

  至于装备部分,目前国内六个装甲师总共装备了215辆T34坦克,还有美国人提供的M4格兰特坦克284辆,你也不用配了,你们不可能那么快反击,剩下的坦克会在未来两个月内运到苏俄,你也不用再给了……其他的火炮部分,国内尽量凑齐,凑不齐苏俄再提供一些….

  至于技术资料,谷雨准备给相应的清单,由下面的同志谈判,他要求尽可能未来半年谈妥,把所有的技术资料搞回来,越多越好,以防万—……

  至于领土问题,谷雨心里直摇头,对面这位是什么人,而未来的苏俄是什么样子,他再清楚不过了,还是按照前世90年代处理边界问题的方案来做吧,那会的选择,后来证明是最正确的决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