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265章出行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9049 2025-05-12 15:06

  与苏俄领导人一直追求与美国的高层互访不同,中国高层对访问美国的兴趣不大,谷雨在二战结束初期的1946年和1961年两次访问美国,但新中国成立起来,除谷雨以外的后三位总理都没有访问美国,所以孙运璇实际上是第一个访问美国的中国总理。

  

  这种局面的出现也跟谷雨的权力太大有关,谷雨是党政军绝对的一把手,换一个人访问美国,有些事情就不好谈,所以只能是谷雨去美国。

  不过等到中国新领导人上台,情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顾金声同志虽然是一把手,但他实际上主管党务和军队,对外交和经济等一般不过问,他也不是国安委主任。

  孙运璇除了是总理以外,还是国安委主任,换句话说,孙运璇现在是中国外交和对外情报部门的总负责人,这也让孙运璇在政治上拥有了极大的话语权。

  

  孙运璇又是李多才的秘书出身,李多才本身是中央特科的交通科长,在随同谷雨前往北方后,在负责工业体系建设的同时,他也受命筹备科技情报部门。

  

  到了三十年代末期,谷雨收回吴冠生同志掌握的情报系统,实际负责相关执行的就是李多才,换句话说,李多才不仅仅管工业,他本身也是大特务头子。

  

  孙运璇作为他的秘书,哪怕不负责这一块的工作 也能够接收李多才这一块的人脉 所以孙

  

  

  还列席军委各项会议;而排名第六的马冀除了是常务副总理以外,还可以列席政法系统的各项会议。

  

  对这样的安排,党内高层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谷雨同志虽然已经退休了,也不怎么管事,但他是真正的一把手,只有军队、政法、国安委这三个最核心的系统形成相互牵制的平衡局面,谷雨同志才能发挥仲裁作用,要是最高层权力失衡,谷雨同志就真得靠边站了!

  所以哪怕孙运璇在很多问题上与其他常委看法不一致,但只要谷雨没有做出仲裁,他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如此一来,在外界眼中,他自然有着不菲的影响力,自然而然,出访美国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而这一次中国代表团访问美国,除了随行的外交和经济干部以外,还有大批的企业家,除了国企管理层以外,还有一大批与美国有不少合作的民营老板,领头的就是民营企业巨头荣先4一

  

  土。

  出访在即,这些民营企业家纷纷来到北京,孙运璇也召开了一次随行民营企业家会议,与他们交流了一番,同时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孙运璇与荣先生交流比较多,也比较熟悉,但并没有第一个点他的名字,他首先点的是华北一家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工厂老板胡松林。让他说一说。

  

  胡松林早年酿酒,还和本地搞合作社的王文启出现了很大的冲突,后来他的业务越做越大,先搞起了罐头厂,然后又上了饲料厂,有了钱之后,又上新的生产线,然后不断扩张。

  此时他下面的农产品加工厂不仅可以搞罐头,搞酒水,搞饲料,也生产大豆油、玉米油,甚至还搞起了玉米淀粉、玉米糖、玉米蛋白、大豆奶粉、大豆卵磷脂在内的等等深加工产品,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工业等领域。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胡松林对玉米和大豆的

  

  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国家进口了一大批美国玉米和大豆之后,胡松林下面的工厂自然也购买了一部分。

  

  胡松林也算是名人,所以这一次出国,物色农产品加工领域的代表企业家时,也叫上他,让他见见世面,未来中国的相关企业肯定会和美国打交道,胡松林必须有国际视野。

  胡松林得到通知时,那是相当的懵逼,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还有可能随同总理出访美国,我去美国干什么?幸好上面也知道他可能有些懵逼,提醒了一番,所以此时此刻,胡松林虽然有些一开始有些结结巴巴,但很快就适应过来,说了一些相关的考虑。

  胡松林首先汇报了自家企业的发展情况,除了不断扩大规模以外,他将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这一块虽然目前的需求量不大,但利润相对更加丰厚,还是值得开发的。

  

  胡松林接着提到了《中美农产品协议》相关问

  

  题,国家已经放开了小麦进口,未来会不会不会继续放开玉米和大豆进口,是否允许他们这一次的加工厂进口?

  

  胡松林说他发现美元不断贬值,美国农产品相比较于中国,明显更加便宜,若是能够大量进口,这会明显降低加工厂的成本,而食品加工领域进入门槛低,利润不高,走的是数量,加工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丰厚.....

  很明显,胡松林看到美国农产品价格便宜后,心动无比,若是可以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再按照国内的价格销售,他自然会赚翻!

  胡松林的观点代表着很多农产品加工领域民营企业家的看法,孙运璇一听就知道,他对国际食品领域的激烈斗争并不了解,还处在很原始的阶段,必须给他们上上课。

  孙运璇告诉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态度是一贯的,国家不会完全放开玉米和大豆的进口,将继续推行配额制,目前能够进口的只有国家食

  

  用油总公司、国家粮油总公司、茂新食品集团(国有控股,荣家负责经营)等大型企业集团。

  

  未来国家会有选择的放开,允许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口,但同样必须受制于国家配额管理,这一块绝不会轻易放开。

  孙运璇告诉胡松林国际食品领域的水格外深,比想象得要复杂得多,美国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价格是便宜,但美国农产品有大量的期货,若是需求量大了,期货价格一涨价,出口农产品顷刻间翻倍都有可能。

  

  中国的食品企业规模不大,并不了解期货,若是国家完全放开进口,相关企业稀里糊涂,在高位囤货多了,农产品一跌价,顷刻之间就有可能蒙受巨大损失,甚至于会破产,所以在相关农产品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并对国际金融有所了解前,国家不会轻易放开进口。

  

  孙运璇又说中国的粮食产量虽然很大,解决了

  

  

  

  胡松林大吃一惊,没想到这里面还有这么多道道,长见识了,他连忙询问孙运璇既然知道美国人这么折腾,为什么国家会放开小麦进口?难道不担心小麦价格出现太大的波动,影响格外大吗?这可是主粮!

  

  孙运璇又解释了一番,放心吧,你考虑到的问题国家已经考虑到了,中国有足够的大米,主粮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就算小麦产量少了,价格上涨,我们可以吃大米嘛,我国大米过剩。

  孙运璇还告诉众人,国家大型的食品集团也已经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租借了一些土地生产小麦,也和苏俄达成了进口协议,小麦价格虽然在下降,但冬天能种的农作物有限,农民还在大量生产冬小麦,这些都注定了外国小麦虽然有冲击,但比较有限......

  胡松林听完后,这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以后一定要格外关注各种关键农产品的期货价格,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小麦的需求,不管是酒厂,还

  

  是饲料,尽可能少用小麦淀粉,多用玉米淀粉,避免小麦价格波动大,冲击生产成本。

  坐在孙运璇旁边的荣先生虽然微笑着听着,但却想着心事,国家虽然放开了美国小麦的进口,但我国执行的是外汇管制,现在外汇收紧了不少,所以各个面粉厂即便明知道进口小麦便宜,也不可能大量进口。

  今年的小麦进口虽然增加了不少,但主要进口商还是茂新等几家大型农产品集团,大格局没有变化,这些大型企业对内出售的价格与往年类似,所以进口小麦增加,对国内小麦和面粉的冲击并不大,茂新还获得了不小的利润。

  不过此时另外一个问题已经出现,进入中国的美国农产品巨头已经开始收购或者入股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小麦加工企业,然后不用国家出外汇,直接把美国的小麦往中国运,接下来他们要做什么,压根不用猜,国内面粉价格下跌,而且大规模下跌已成定局.....

  

  虽然这样干,美国资本家肯定吃亏,但中国的面粉加工企业也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麻烦,他已经向中央反应过了,中央的意思是美国人搞兼并,茂新也跟着搞兼并,只要美国小麦价格合适,就可以多购买一些小麦,国家可以特批外汇。

  

  荣先生隐隐猜到了国家的想法,这是想着薅美国人的羊毛,美国人愿意吃亏砸小麦价格,打击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和国内小麦生产,国家一边大量进口小麦,一边由着美国人干。

  因为国家为了增加水稻的国内消耗,不想多种小麦,尤其是缺水的华北种太多的小麦,哪怕冬天抛荒都是好的。

  

  等到美国人觉得中国小麦生产遭到破坏,想着迅速提升面粉价格,面食区的老百姓肯定不答应,他们此时必然会多吃相对便宜的大米,国家就此顺利实现了大米消费的增加。

  

  若是美国过分了,国家大量的进口小麦储备也

  

  可以对外抛售,有一年时间,第二年全国小麦的产量就会起来,小麦价格还是会被控制住,只会在一定的范围波动,美国人或许能赚到一些钱,但想赚大钱难度不小。

  而小麦价格和大米价格存在着一定的联动性,美国小麦出口价格上涨,中国大米出口价格也会同步上涨,中国即便在小麦进口上亏一些钱,但在大米出口上肯定可以赚到钱。

  虽然国家的算盘打得很精,但荣先生还是相当担心,这样一番操作后,小麦价格必然会有一定的波动,茂新若是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吃大亏,偏偏茂新是国有控股,他若是判断失误,造成茂新利润大减甚至于亏损,他就有可能被赶出局…..

  

  胡松林说完,孙运璇又点了几名随行的农产品领域的企业家,请他们说一说,等他们说完,孙运璇终于点到了荣先生,荣先生说了几点,他认为要想避免美国的冲击,一要保证农产品加工领域国内企业为主,同时要加强整合,不

  

  能太过分散。

  

  二是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并有足够多的重点农产品库存,美国企业即便折腾,国家也方便进行市场调节。

  

  三是要做好深加工,要向食品、医药、金融等领域进军,光光依靠食品加工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风险太大。

  

  四则是中国企业不能被动防守,也要学习国外的农产品巨头,大胆的走出去,他领导下的茂新在一块有了一些探索,但还是不太够。

  紧接着荣先生询问起国家现在突然间限制外汇,也限制食品企业举外债,认为这对食品企业的对外扩张并不是很有利....

  

  荣先生主动提起国家加强外汇管制,也迅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这是近段时间企业界极其关心的大事,他们非常担心会有什么风险,不知道国家为什么出台这样的政策。

  

  

  

  “荣先生把我想说的都说完了!”孙运璇笑了起来,然后开始了一一点评,提到最后的限制外汇,孙运璇首先重申我们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现在的种种操作更多的是基于谨慎原则。

  

  然后他说明谨慎的理由,美国陷入到经济衰退当中,不仅经济增长率下降,而且物价不断上涨,这是非常典型的滞胀现象,而且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任何摆脱危机的可能。

  

  而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美国想彻底解决问题,只有五条路,一是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二是收紧货币政策,减少美元发行;三是增加商品供应;四是减少政府开支;五是增加税收。

  孙运璇进行了分析,美国贬值以来,货币供应量大增,第三条首先不可能,但第五条,大规模增加税收已经不太可能,美国国内的税收已经相当高了,企业界一直想的是减税,而不是加税。

  

  

  爸四多美国的政府开支也不可能下降 美国要

  

  

  与苏俄进行军备竞赛,在全世界那么多驻军和军事基地都需要钱,花钱的地方多如流水。

  所以美国实际上就只有第一条和第三条两条路,第三条已经在做,美国政府扩大对西欧、中国、本州日本等低端产品出口国的进口,与中国谈判入关,希望通过低价外国产品的大量输入,不断降低美国的通货膨胀。

  但如此一来,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大问题,大量美元流出,各国也不是傻子,美元与黄金已经脱钩,大家拿着不断贬值的美元也不行,所以各国拿到美元后,就想办法购买黄金,这两年黄金价格不断上涨的根源。

  

  但若是黄金价格不断上涨,美元就会进一步贬值,长此以往,美元的购买力不断下降,美元就没办法作为储备货币使用,会变成第二个英镑。

  

  所以美国人与沙特正在谈判石油采用美元结筤 沙特拿到美元之后 还要购买美倩 作为

  

  

  交换,美国放弃阿美石油的控制权,一步步移交给沙特,同时允许沙特投资美国市场。

  石油是各国必须的大宗商品,购买石油就必须用美元,有石油背书,美元价值就稳固了,同时沙特等石油生产国大量购买美债,投资美国,实现了美元的回流,也会让国际市场上不至于有太多的美元,引发新一轮贬值,可以说一全两美。

  

  不仅仅石油出产国如此,各个拥有大笔顺差的国家都被要求购买大批美债,中国也不例外,这两年中国不断增加美债,就有美方的要求。

  但此举也有另外一个问题,各个顺差国拥有的美债多了,对美投资多了,必然会影响美国经济的安全,这是美国绝不能接受的。

  

  所以孙运璇最后得出了结论,美国一定会使用第一条,大规模加息,如此既可以打击美国的通货膨胀,又可以造成国际市场上的美元短缺。

  

  

  

  

  

  若是某一个国家有大量的外债,到时候为了还债,其货币就必须相对美元大贬值,此时美国资本家再拿着美元抄这个国家的底,这等于该国的经济成果被美国人抢劫了,如此一来,美国不仅可以拿着纸换各国的财富,还可以抢劫各国的财产......

  

  “中央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决定从现在开始大规模增加外汇储备,减少外债,同时不断降息,深挖国内市场,减少对外贸的依存度。

  等到美元大规模加息时,人民币就不至于贬值,被美国人低价收购我们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而我们拥有的大笔外汇储备,还可以投资一些我国需要的矿山,购买一些技术专利,可以说一举两得。

  中央不清楚美国人什么时候会搞出这样的事情,但为了以防万一,现在就要做相应的准备,各位也一定要配合,要多出口,非必要不进口...

  

  

  

  

  

  这番话讲完,在场的民营企业家们都纷纷鼓掌,他们未必完全相信孙运璇所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央未雨绸缪做一些事情,也会避免一些意外,谁愿意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劳动成果被美国人收割呢!

  

  孙运璇这番讲话并没有对外公开,不过既然他当着这么多企业家的面说出来,他知道美国人一定会知道,他并不是很在意,他有必要安抚国内企业家,这就需要一个说法,这个说法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谷雨所说的种种,他一直将信将疑,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入关谈判不会那么顺利,美国谈判桌上搞不到好处,就会用其他下三滥手段搞,必须有所防范。

  但他又不可能对外说起谷雨的顾虑,他需要找另外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是他和李准以及其他精通经济的同志,经过一连串推演后,得出的结论。

  

  

  

  

  

  不过他们在推演出结论后,却又发现这是一把双刃剑,若是美国加息,而且是大规模加息,那对美国的制造业企业打击会非常大,这会逼着更多的美国企业破产或者搬到国外生产,同时美国将不得不增加从其他国家的进口。

  

  所以经济学家们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美国应该不至于拿出这么一手,这也得到了谷雨同志的认可,不过这番话还是要说,就是告诉美国人,你们不要搞事,你们可能的伎俩,我们都猜到了,对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

  不过孙运璇并不知道美国人看到他的讲话后,不仅不在意,反而认为这是孙运璇在掩饰藏在美国政府内部的中国间谍,因为此时的美联储还没有考虑过加息问题。

  虽然美联储也想过必要时可以加息以摆脱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滞胀,但肯定不是现在,此时和沙特阿拉伯的谈判还没有完成,阿美石油那么大一个蛋糕,美国人肯定不希望被沙特收回控

  

  制权,那是太多太多的利益,美国政府需要协调国内石油公司,这需要时间。

  孙运璇知道是双刃剑,美国自然更清楚,不到万不得已,美国人也不愿意加息,这种事情以前没做过,谁知道有多大的后遗症?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会轻易冒险。

  美国人自己都没有考虑过的事情,中国怎么可能以此为理由,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调整?这不是扯淡吗?搞出这种扯淡的说法,到底是为了什么?很明显他们在掩饰什么..

  所以当孙运璇率领的庞大的中国代表团出发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下达了一道命令,必须揪出那个可能存在的间谍,一旦揪出来,就要大肆宣扬一番,哪怕这个间谍不存在,但美国也必须清理一番,华盛顿就是一个大漏勺,顺便赶走一批白宫中的民主党人。

  

  而与此同时,彼得森那份备忘录也让尼克松犹豫万分,不仅仅他犹豫,美国大财团的领袖们

  

  也相当犹豫,若是搞事,会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经营出现重大损失,那还是算了吧,暂停最惠国待遇不能做,既然已经泄密,中国也有了防备,再动手就不划算了....

  既然不可能对中国搞出这种绝杀策,那么老美能做的也就是限制中美之间的技术交流,打击中国的对美出口,同时针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下手。

  

  中国通过在其他国家设厂对美出口汽车,出口彩电,美国完全可以搞各种限制,想绕道出口,甚至直接在美国设厂,赚取美元,中国必须做出更大的妥协!

  中国不是要造飞机吗?美国也可以用国家安全进行限制,同时也可以打击英国的配套商,那帮子英国企业想借着中国市场死灰复燃,别做梦了,美国不同意!

  即便是最惠国待遇,美国人不打算暂停,但也可以玩出花样,比如宗教牌,又比如中国以扶

  

  贫为由,迁徙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美国认为破坏了自由,美国也要打一打相应的牌。

  还有乌斯藏牌,虽然中国对乌斯藏的改革,并没有出现一个外逃集团,但总有人跑到印度、美国人打一打乌斯藏牌,还是可以的....

  此时此刻的老美牌还是比较多的,都等着要一个个打出来了,当然了,若是中国总理识相做出大幅度妥协,美国人可以大大的夸奖他一番,然后一边笑纳中国的让步,一边拿出新的要求,必须不断的试探中国的底线,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就要拿到手!

  既然还有希望,美国对孙运璇的到来也很给面子,美国准备给这个改革派各种礼遇,而孙运璇的第一站是西雅图,在与美国客人交谈后,孙运璇立刻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发参观波音公司。

  

  在1966年,波音宣布要制造出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寻即西雅图市区北部25英里处搞了一个超

  

  级飞机组装厂,这个巨大的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工厂。

  

  其规模达1336万立方米,占地约4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这个地方能够轻轻松松地装下凡尔赛宫(包括花园),或者是佛罗里达的迪士尼乐园,还能留下12英亩(约4.86万平方米)用作停车场。

  

  自1968年工厂建成之后,波音公司就开放了参观通道,美国人看到,会感到无比的自豪,而外国人看到后,则会震慑于美国强大的国力。

  

  所以当中国代表团要求第一站访问西雅图,并参观波音工厂时,美国政府迅速批准,而波音公司也格外重视。

  

  虽然中国正在搞国产大飞机,但中国已经是波音最大的购买国之一,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航空需求越来越多,发给波音的订单自然也会越多,这对于此时还处在困难当中的

  

  波音至关重要。

  

  为了开发波音747,波音公司前后花了10亿美元,这是六十年代的十亿美元,其含金量之高可想而知,直接超过了波音公司的净值。

  不过波音一直信心满满,因为这种一架飞机2500万美元的庞然大物,波音已经获得了26个航空公司,总共150架订单,只要飞机搞出来,波音就会赚得盆满钵满。

  但让波音万万想不到的是,波音747一号飞机刚刚飞上天,第四次中东战争突然爆发,然后阿拉伯世界搞起了石油禁运,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接踵而至。

  第一大买家泛美航空公司预期的乘客增长成为泡影,航空燃料价格更上涨了10倍,最终泛美航空不惜付出违约金,取消了15架订单,只剩下10架。

  

  泛美航空不愿意多买,其他航空公司自然也不

  

  応忘タ大,目正天巴加土亚可区区目,虫然不至于说破产,但元气大伤,这两年股票一蹶不振也是事实。

  所以波音公司非常希望中国购买多架波音747,不过中国目前也相当犹豫,这么大的飞机要么飞国际线,要么飞南洋省和昆仑省,但南洋省和昆仑省的机场都要扩建,这一块的投资就太大了......

  

  中国还有另外一层考虑,这种飞机装得人太多了,一次就是三五百,万一出事损失实在太大,在这款飞机没有大量使用前,骤然购买,风险也比较大。

  

  权衡再三,中国并没有立刻买这款飞机,二是决定多买一些波音707,再加上波音727,满足国内的需要。

  

  而对波音747,中国准备密切关注,若是性能确实不错,在完成昆仑省和南洋省的机场扩建后,将会购买一批,先飞这两个省份,未来就

  

  

  

  以改成货机。

  

  孙运璇一边和波音总裁交谈,一边开始了参观,他也去过安飞的组装厂,但怎么也比不上此时鼎盛时期的波音,眼前的一切叫人震撼,巨大的工厂看似几十个足球场,走进去显得人特别小。

  

  无论是在工厂的地面近距离地观看这些庞然大物,还是从距离地面30米的高架桥式起重机上俯瞰整个装配车间,都会给人一种巨大的不真实感。

  

  处处都是建造飞机的零件,机器设备,而巨大的计量标尺让人类的日常生活显得渺小起来,那种独一无二的工业之美让人心旷神怡,孙运璇忍不住想起了谷雨,怪不得主席那么喜欢造东西,也那么痴迷各种先进技术.....

  

  见多识广的孙运璇都相当吃惊,更不要说同行的企业家,他们一个个惊讶莫名,太壮观实在大业答理1

  

  们将零件一块一块地装载上去的,而机械流水线式的生产没办法用于航空生产,因为其保证不了每一个零件都能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一起。

  

  这里的每一位基层工人,在开始工作前都受过3-6个月的严格训练合格后才能开始工作,每一个螺母和齿轮,每一块零件的装配都需要人脑和手眼的娴熟配合,然后经过反复的筛查。

  每个波音公司的员工,不管是高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还是最基层的在机舱焊接螺钉的普通员工,每个人之间都保持着相互尊重的态度。让人感觉没有等级的差异,只有分工的不同,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个体,都是这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孙运璇听完翻译,询问这个工厂有多少人,波音总裁告诉他,仅在Everett一个工厂,就雇佣了四万五千多人。

  每天有二万五千多名工人按三班轮流的方式在这里忙碌,每到下班的时间,甚至需要逐步疏

  

  导才能确保当地的交通路况不会拥堵,在人口不多的西雅图,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也变成了西雅图的骄傲......

  

  孙运璇微微颔首,他又一次想起了安飞,他不指望安飞迅速追上波音,但安飞发展起来之后,想必可以极大的推动西安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新股东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