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229章 分歧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9252 2025-05-12 15:06

  作者:大白菜的苦逼 数字:8446 吐槽:1 更新日期:2022-10-21 19:04:47

   廖德华同志大发雷霆,与会的中央局常委、委员和列席同志各有心思,谷雨放权两年,廖德华同志也已经喊了两年,但他就是压不住地方大规模发展的冲动。

   1949年还好,这一年是一五计划结束的一年,各个项目相继收工,除了个别项目拖延以外,绝大部分获得了成功,一五计划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而这一年也是廖德华同志正式担任总理的这一年,在1948年底他搞出了一大堆约束措施,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各地大员多多少少要给面子,没有和他对着干。

   当然了,也跟1949年一五计划收尾,二五计划各个项目还没有上马有关,反正还没有动手,自然没有必要跟总理对着干,他说就听着呗。

   但到了1949年下半年,一算账,银行真得收紧贷款,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而二五计划很多项目的申请竟然还真没被批准,很多地方立刻受不了了,他们开始想尽办法说服中央放款投资限制。

   谷雨看到这种局面,也跟廖德华说,硬压阻力太大,干脆放一些口子,缓和一下矛盾,同时看一看下面到底有几斤几两,不吃亏不会长记性。

   廖德华也听从了,计发委把一些权限下放,这一下放不要紧,地就立刻玩出了花,不仅战时经济那一套玩法继续玩,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用上了。

   等到黎玉和华侨银行搞出了一个大新闻,廖德华受不了,这样放任下去,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根本没办法落实不说,刚刚压制住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全部都要上来。

   光光中央财政压制住了没有用,地方财政一大堆赤字,中央嘴上可以说不管,但是真能不管吗?到时候一堆破事,他这个总理简直就是在火山口上!

   事实上,出现这种现象一点都不奇怪,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第一个原因就是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从上到下都感受到了强烈不安。

   虽然中美关系表面上还可以,战时盟友,战后美国又不断给贷款,但中美两国各种地缘矛盾冲突不断,党内都知道,中国未来最大的敌人必然是美国。

   而恰好此时,中苏关系又一步步恶化,接下来走向何方,谁也不知道,这也就是说,中国此时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作为援助。

   虽然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二战中杀出了威风,也应该搞出了原子弹,但全党、全国上下都知道中国与美苏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而谷雨对战后形势的判断虽然总体乐观,说现在是一个难得的和平发展期,中国应当充分利用这个休战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但他同样也认为,等到一代人成长起来,战争风险还是存在的,所以必须大规模加强高精尖军事行业的投入,虽然中国的战略位置相对不错,一旦爆发战争,中国被卷入是必然的。

   所以不管是一五计划,还是即将启动的二五计划,都是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大多还是在山陕、西南和中南地区。

   发展重工业条件比较好的东三省地区、华北的京津唐地区,各种高精尖投资相对有限,根本原因也在于此,未来不仅要防范美国,也要防范苏俄。

   中国在军队大裁军,一步步压缩军费开支的同时,中国政府对战争动员体系的完善并没有任何放松,庞大的民兵体系每年都会有一定的训练。

   同时,各种工程建设也被中国政府认为是维持战争动员能力的有效保障,每年的农闲季节,中国都会动员过千万农民劳动,除此以外,整个中国还有十几个这样那样的生产建设兵团……

   再加上过去百年的耻辱,巨大的不安全感让党内无数同志都觉得必须加快发展速度,廖德华同志这一套稳妥的做法事实上是少数派,虽然他获得了谷雨的大力支持,但从中央到地方,无数同志有意无意的抵制他的做法。

   而抗日战争和二战的巨大胜利,以及一五计划的成功,不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让全党全国信心倍增,太多人产生了娇骄二气,甚至于谷雨都有些拦不住。

   即便是谷雨自己,事也受这种心态的影响,他表面上说要压制军费投入,可中国在高精尖行业的投入非常疯狂,谷雨什么都想搞,甚至还有一大批预研项目,而谷雨不断地金手指所带来的成功,也助长了这种心态,似乎只要努把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而大规模的高精尖投入,试图在科学技术上弯道超车,同样也要求高速发展,最简单的道理,搞铀浓缩,搞风洞,搞高空台都需要空前数量的电力,科研用电多了,工业和生活用电自然就少了,工厂生产总不能停顿吧,不高速发展怎么行?

   谷雨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不断压缩建设指标,又不断说要慢慢来,可他在行动上,他却恰恰相反,该有的保障一分都不能少,要不然就要算账。

   而且经济考核又相当严厉,地方干部根本不敢松懈,可相应的配套又跟不上,那怎么办?中央层面大项目不给,那就只能在省一级层面加大中小基础建设投资。

   偏偏此时的共产党高级干部们对高速工业化的巨大风险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虽然这个时代,一大批技术型干部被提拔到应有的位置,虽然有一大帮子德国和日本顾问,但有些亏没有吃,就容易侥幸,上上下下侥幸的人多了,就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

   谷雨现在的做法,一些同志私下里评价就是矫情、甩锅,你抓高精尖,要求这么高,却有意把各种指标定得那么低,出了问题,你又有先见之明,好人、坏人都让你做了,别人还活不活了?

   也有一些同志认为谷雨是在安抚廖德华,虽然表面上支持他,但谷雨事实上站在大家伙一边,只要我们搞得好,谷书记该提拔还是提拔,该奖励还是奖励的!

   另外还有一点原因,廖德华同志出任总理,有太多人不服气,在很多、很多同志看来,他就是一个因人成事的幸运蛋,当年要是没有被安排到北方局,他这样一个工人出身,手里没人没势力的空头中央局委员,压根不可能跻身中央核心层,他凭什么做总理……

   对廖德华同志的不以为然,在实际工作中,就演变成对他的种种约束不满,为什么不批准我们的项目,为什么不给批准贷款,一个个为什么不断出现,国务院和地方的关系自然矛盾重重。

   谷雨喜欢在外考察,各地方大员汇报工作时,有意无意的给他上眼药,对地方上出的事情大多也抱怨国务院支持不力,其中以热河省的怨气很大。

   唐山周边发展重工业的条件非常突出,唐山又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城市,周边铁矿、煤矿、石灰石等必要矿产一应俱全,可奇葩的是,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热河省想在唐山就近建一个钢铁厂都没有被批准。

   一直到1949年,热河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国家打算在二五计划期间,重点筹建华北钢铁集团,华北钢铁集团放在了曹妃甸,一期工程就是一百万吨,远期规划高达一千万吨。

   曹妃甸位于塘沽新港和秦皇岛之间,西北距离北京225公里,距离天津港直线只有35海里,距离唐山85公里,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达25米,甸前深槽水深36米,是渤海最深点,天然海沟直通渤海海峡。

   选择在这个位置办一个超大型钢铁厂,中央对外的解释是,不仅可以使用迁安的铁矿,开滦的煤矿,还可以使用朝鲜的煤钢,未来中国高品质铁矿石数量少了,在港口附近,进口也非常方便。

   按照规划,未来曹妃甸还要搞一个超大型的炼化企业,再加上配套的铁路、用电、用水、用气等等系统,再加上职工区,曹妃甸一期工程就规划了三百平方公里。

   这看起来都是好事,但问题是曹妃甸这一片地区是沿海滩涂,要从零开始,建设这么大一个超级项目,需要的投资是空前的。

   所以国家把迁安铁矿、开滦煤矿、曹妃甸港口统统划给了正在筹办的华北钢铁集团,热河被狠狠割了好几刀不说,国家还不允许热河发展除承德钢铁厂以外的其他钢铁项目,热河的地方资金,还有这两个大矿所有的资金必须丢到华北钢铁集团。

   虽然国家也安抚了一番,热河省国资委也持有华钢30%左右的股权,但得到这个消息后,热河省委省政府简直崩溃了,本来就穷得要死,要不然中央也不会把冀东划给热河,现在这么一弄,热河省直接变成了给华北钢铁集团打工!

   华钢的未来是非常美好,但这么大一个工程光四通一平就能要了热河的命,明明可以在条件更好的唐山周边发展,为什么跑到海边?热河省甚至听到一个奇葩的说法,中央领导想在北戴河开会时看到华钢的大烟囱!

   虽然热河省委知道这个方案是谷雨提出的,但热河没办法骂敬爱的谷书记,自然就迁怒到廖德华身上,你不是整天喊着要压缩投资吗?为什么搞这么大的一个超级工程,你说我们瞎搞,你难道不也在瞎搞吗?

   也正是有这么多原因,有太多同志支持加快建设速度,所以当廖德华同志喷完之后,激烈的争吵声不可避免出现了!

   对廖德华同志首先表示不满的是广南局书记柯庆施,柯庆施在八大和饶漱石两败俱伤,便宜了刘天章,他也知道刘天章脾气好,不是那种搞事的人,并没有把矛头指向刘天章。

   一开始想的是李强,不过八大李强并没有进步,而且还主动辞掉了了国安委常务副主任的位置,所以李强也被排除在外。

   慢慢的,他就想到了廖德华,不仅仅他想到了,饶漱石也想到了,两人私下里接触了几次,最后确定导致两人反目的匿名信确实与对方无关,很快就把矛头指向了廖德华,道理太简单不够了,谁获利最大,谁就是最大的幕后主使。

   八大换届之后,国务院办公会议简直就是小半个中央局,不仅仅财经、工建、农业、民生四个系统,廖德华还利用国务院插手党务系统,权势滔天,过去的他哪有这么大的权威?梁施两人中的任何一个成为常委,哪怕是候补常委,廖德华都别想伸手。

   很明显呀,廖德华希望脾气温和的刘天章主持党务,才有意策划了一连串事件,两人吃了大亏,自然要还回来。

   除了旧怨以外,在广南三省的发展问题上,柯庆施和廖德华同样矛盾重重,广南三省属于边疆,中央领导过去一趟非常不方便,柯庆施有着极大的施展空间,他名义是中央局候补委员,但实际权力非常大,但这毕竟是边疆呀,比留在北京差远了……

   广南作为谷雨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具有战略意义,柯庆施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水稻产量,谷雨甚至说过,广南一年三熟,一亩地相当于北方的两亩半,你们粮食产量上来了,北方的压力就会少一大截。

   而水稻生产比较依赖人力,育种问题也基本解决,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化肥生产,二五计划中,国家准备在越北一口气上八个五万吨级合成氨厂,以尽快提升水稻产量,这是二五计划压倒一切的工作。

   一口气上这么多项目,也跟越北优越的矿产条件有关,越北有储量丰富的煤矿、铬铁矿、铜镍矿、锰矿等,又可以通过铁路沟通镍矿储量丰富的缅甸,而一五期间,日南钢铁集团已经建成,拥有三十万吨产能,二五期间日南钢铁集团将进行二期工程建设。

   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两万多名建设者从全国各地被抽调到广南进行建设,日南本地更是招工无数,但柯庆施觉得广南的发展速度不够快,他和广南局第二书记、日南省委书记程子华做了大量的工作,成功说服了南越、暹罗的华侨让他们一起投资。

   广南三省内部筹集一部分资金,再加上部分银行贷款,在战争中发了大财的南越、暹罗华侨在提供一部分贷款,计划成立广南第二化工厂。

   广南第二化工厂准备上三个5万吨级的合成氨厂,项目建成投产后,一年可以出产近30万吨硝铵化肥,化肥产出一半归广南三省分配,一半出口南越和暹罗华侨种植园。

   这个项目还仅仅是一期工程,一旦看到了足够的好处,两地华侨会加大出资力度,到时候广南第二化工厂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变成广南局的聚宝盘。

   此时五万吨级别的合成氨联合企业已经相当成熟,而且柯庆施也说服了海外华侨投资,按说国务院怎么都应该给批文吧,但批文却被卡住了,暂时没给。

   计发委的意思是二五期间,各地的合成氨开办工厂数目太多,配套相当紧张,而且其中还涉及到外汇,你们先完成计划的八个厂再说……

   柯庆施火冒三丈,这几年广南的大米和热带作物出口,每年好几亿美元,三个合成氨厂进口所需的材料不到一千万美元,怎么也不应该卡广南的呀!

   从1949年下半年,柯庆施就多次上京跑这个项目,也找到了谷雨,谷雨的说法是合成氨设备的国产化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攻坚阶段,到1950年等完成攻坚了,广南钢铁厂肯定会第一阶段获得授权,到时候你们自己可以生产设备,难度就小的多。

   乘着这段时间,先把项目所需的四平一通等配套系统做好,合成氨都是电老虎,你们把项目分开,先扩张发电厂,你们广南局完全可以自己批准几个发电项目吗?

   被谷雨安抚了一番,柯庆施这才消停,不过这口气一直憋得,现在廖德华发火,旧恨新仇,柯庆施也不客气,开始质疑起来!

   国务院要压缩基础建设投资是没错,这是谷书记定下来的,我是支持的,但国务院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搞一刀切,直接用行政命令进行整顿,全面压缩需求,进行“急刹车”。

   现在是新民主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要讲计划,但管理的办法需要改进,要审时度势,研究采用新的措施,要有针对性,经济过热的地方要压缩,不过热的地方要发展……

   同时是柯庆施质疑国务院考虑问题不全面,只考虑到国内,没有考虑到国外;只考虑到经济,没有考虑到政治。

   国务院忘记了我们有华侨,甚至还可能有新增的美国贷款,这一块是很大一笔钱,你说地方干部容易冲昏头脑,在海外多年经商的华侨总不至于发昏吧!

   更重要的是,发展好广南,尽快完成越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带动整个中南半岛,是国策,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地位,要不然中央为什么重建广南局……

   柯庆施指责得这几点,还真都说到了地方,他立刻获得了黎玉同志的支持,自从与华侨银行签约,黎玉同志就知道他一定会被批评,这段时间他也做了不少准备,与很多领导干部进行了沟通,获得了他们的谅解。

   他也联系过谷雨,向有些生气的谷雨仔细汇报了自己的相关准备,甚至于这些工厂所需的煤铁等原材料来源他也都交代清楚了。

   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经和淮海、江南和日南省做了沟通,上海会与三省签署长期协议,轻工业十分发达的上海会帮助三省发展,三省则在两淮煤矿、芜湖铁矿和越北煤铁资源上对上海倾斜,保证上海电厂、钢铁厂可以正常运转。

   听完了他的这番解释后,谷雨同志态度好了很多,他也表示可以理解,但他也说的很清楚,上海的地位特殊,上海起了这个头,其他地方肯定也要有样学样,他们能不能做得好,中央很不放心……

   所以谷雨同志对他的要求是,现在国务院被你这一招搞得很被动,你们折腾之后,各个地方蠢蠢欲动,你捅出的篓子,你得想办法摆平,你给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黎玉也不太明白谷雨这么说的用意,我不过是市委书记,又不是总理副总理,全局问题暂时不是我要考虑的,不过谷雨的说法也给了他提醒,光叫喊是没用到的,也要帮助解决中央担心的问题。

   所以他在发言时,除了与柯庆施同志呼应,把华侨银行和南五行的情况汇报了一番,说明上海有钱以外,同时也提出这一轮压缩投资的重点要有所选择,压缩西面,加强东面,尤其是沿海地区。

   黎玉从经济上进行了分析,在中西部的投资收益远不如东部,别的不说,光交通就能要人命!两个四年计划是战时不得己的举动,一五计划是打基础、完善,那么二五计划就应该在经济效益上多下文章,以尽快收回成本。

   同时他认为步子再迈大一点,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该用必须用,他用上海房地产市场算了一笔账,如果做好了相应规划,上海五年内土地收益和房地产销售所得资金多几个个亿根本不成问题。

   上海如此,北京、天津、广州都可以搞一搞,这样又可以增加十个亿左右的收入,这已经可以上好几个三万辆级别的卡车厂了……

   两人说完之后,北京市委书记薄一波也立刻发言表示支持,虽然目前北京的城建压力没有上海那么大,但薄一波手里更没钱呀!

   中央说北京要做好中央的服务,不能搞污染大的重工业,只能搞高精尖,只能搞服务业,虽然北京的电子电力电器、纺织业投资比较多,但光光这两块是远远不够的。

   薄一波一直在跟航天航空、铁路打交道,要求他们加大对北京的投资,作为交换,薄一波说北京新城建设给他们圈更多的地,天子脚下,土地永远是稀缺的,同时还给这些央企的后勤单位优先盖房子,卖给他们。

   各个超大型央企都挺给面子,但这些家面子不是白给的,薄一波城建投入要加强,钱从哪里来,薄一波做梦都在想卖地,他多次请教刘鸿生等老一代上海资本家,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也制定了不少发展方案。

   只是北京是首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事薄一波想做却做不了,所以黎玉一说话,薄一波立刻就响应,他虽然和廖德华关系不错,但涉及到北京发展问题,薄一波也同样不会轻易让步。

   长期待在中枢,薄一波对高层的了解程度远超黎玉、柯庆施,他对谷雨的心态把握得非常好,他知道谷雨对廖德华过分保守的做法事实上也有不满,并不喜欢廖德华一刀切的做法,不过谷雨很担心地方干部乱来,这才一直站在廖德华一边……

   所以黎玉的办法是比较靠谱的,既然中央不放心,那就让比较靠谱的地方先发展,那些不让中央放心的地方继续压,有张有弛,才是文武之道嘛!

   连续三位地方大员虽然说法不一,但都在质疑,廖德华同志的脸色非常难看,不过他强忍着怒气并没有说话,但就在这个事情,列席会议的彭德怀同志说话了。

   彭德怀开场白就是,“同志们,我这个人长期带兵,人简单,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对经济更是不了解,所以呀,我说的东西,是否有参考价值请大家斟酌!”

   谷雨听他这么一说,“老秦,你是什么人,我们大家都清楚,你在监委工作,经常下地方,对地方也很了解,旁观者清,你有什么话直接说,没什么好顾忌的!

   我们讲党内民主,会议上有话就说,就算拍桌子,指着同志的鼻子骂都没什么,把事情都放在台面上说清楚,思想统一了,才好做事!”

   谷雨这么一说,事实上就是承认党内已经出现分歧,肯定需要有一个说法,这也意味着在座的中央高层都要表态,偏偏这个态度很难表。

   廖德华和发言的三位同志都是谷雨的核心力量,连薄一波都跳出来和廖德华唱对台戏,这会谷雨到底站在哪一边还真说不准,说到底廖德华不是真正的北方系核心力量,他是外围,这一点谷雨知道,廖德华知道,其他同志都知道。

   作为书记处书记、监委常务副书记,彭德怀同志非常忙碌,他需要不断下地方督察,对地方的各种乱象多有见闻,他对谷雨和廖德华的小心谨慎还是比较认可的,现在我们发展得不错,稳扎稳打是对的。

   黎玉、柯庆施两同志提到可以借助华侨,乃至于美国的力量发展,彭德怀同志也表示认可,毕竟这么多年,海外爱国华侨和美国人提供了大量的发展资金,这些都是看得见的!

   但彭德怀同志也提到了三点,一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但地方不听话,乱折腾确实有不少是实情,这个问题不解决,二五计划的成功就会受影响。

   二是美国人的钱是借了不少,但都是要还的,而且还有不少附加条件,我们这些年都接受了,这里面是得是失,他不是很了解,但帝国主义的本质他是知道的,小心一些好。

   三是这些华侨很不安分,与被收拾了好几轮的民族资本家不同,华侨不仅与共产党不同心,而且胆子贼大,凡是闹腾得比较厉害的案件,都和海外华侨有脱不开的关系。

   而且海外华侨还有一个大毛病,这帮人真正想搞的是什么宾馆、酒店、商店,向陈JG先生那样跟着共产党实实在在搞发展的并不多。

   所以他对黎玉所说的开放土地市场,让华侨投资酒店、别壁,他觉得很不靠谱,这个口子一开,各地是不是也会有样学样,浪费有限的建设资金,甚至会导致更广更深的腐败!

   彭德怀同志提到谷雨所说的阿根廷建设往事,他做了一番评论,咱们搞建设这么难,阿根廷比我们富裕得多,通过二战和战后农业出口赚到了那么多钱。

   但阿根廷在大发展的同时,似乎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农村情况很不好,而且资料中说阿根廷出口粮食价格下降,我们不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吗?谁能保证我们外汇收入会不断增加,若是半路上,美国逼债又怎么办?

   彭德怀同志最后提到在苏德战场,每一次大战役的中后阶段,谷雨总是发电报提醒他,任何时候都要保留足够的预备队,预防德国人可能的突击,他一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但事实证明谷书记非常英明。

   搞建设虽然与打仗不一样,但我们不要把钱用光,把物资用光,少一些债务,万一有一些风吹草动,我们也来得及调整!

   不同项目周期不同,等短周期项目有成效了,我们在二五计划的中期增加一些投资,不是挺好的吗?说白了,也就是慢个两三年,乘这段时间多做做调研,把算得更精一些,把基础打磁实不是更好吗?

   至于说搞地产什么的,彭德怀同志认为多搞一些职工宿舍是应该的,但是别堅宾馆还是少修一些,钱花在这些地方,群众是有意见的!

   彭德怀同志这番话刚刚说完,谷雨就带头鼓掌,他一边鼓掌,一边满意的说道,“谁说我们的大将军是张飞?太不客观了!今天这番话说得多好!

   老秦,我知道你肚子里有不少文章,别憋着,要大胆得说出来!你在监委工作,看到的地方问题比较多,你的发言权非常大!

   我们能有今天,军队同志付出的牺牲最大,对共和国的感情也最深,而到了和平时期,军队同志多少有些委屈,这里面除了工作性质不同以外,也有中国悠久的重文轻武的历史作祟!

   这些中央也是知道的,所以中央才会安排军队领导同志退役,一部分搞后勤,搞参谋的,搞建设;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负责监委工作,各用所长!

   有些同志说军队同志不会搞建设,只会挑刺,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军队同志不是不会搞建设,邓萍、刘兴昌、彭永兴等同志哪一个搞建设差了?

   就算一些军队同志不懂建设,他们也有资格挑刺,我不会下蛋,但并不妨碍我评价鸡蛋汤做得好不好!

   我们搞建设的同志要老老实实接受监督,虚心接受批评,别翘尾巴!国家把亿万财富交给我们,我们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不要得意,更不能忘形,都是打老了仗的同志,骄兵必败还要我说吗?”

   说到这里,谷雨把话筒拿起来,对着下面的中央局委员和列席的同志说道,“国务院工作的大方向绝没有问题,执行过程中有些缺陷在所难免,这一次会议讨论的是如何更好的执行中央的宏观调控,同志们不要偏题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