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12章秋冬攻势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7558 2025-05-12 15:06

  泰国(泰国)外交一直以巧妙出名,并不是说水平真有多高,而是中南半岛的形势也很特别,英法两国需要有个缓冲国,这也让泰国获得了生存的机会,没有沦为殖民地。

  泰国一直执行的不过是“墙头草,随风倒"的外交政策,说白了就是谁强大就靠拢谁,但同时也不把事情做绝,总给自己留下余地,这也是太多从二战的轴心国变成战胜国,还从日本要到了150亿日元的原因。

  时间到了三十年代,泰国外交遇到了麻烦,泰国现在想巧,已经巧妙不起来了,他们的外部形势非常恶劣,事情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说起。

  三十年代中期,共产党一顿王八拳,把大英帝国打回到印度,缅甸基本独立,现在英国虽然没有承认缅甸联邦的独立,并不是英国不想,而是缅甸联邦傍上了美国大腿,又有共产党在武力上撑腰,胆子越来越大,对印度东北部和安达曼群岛提出了领土要求。

  缅甸已经许诺把控制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出口的安达曼群岛,租借给美国做军事基地,作为交换条件,美国支持缅甸对印度东北部的主权声索,美国人虽然没有表态同意,但也没有反对,这事实上就是默认……

  有了美国人默认,缅甸自然底气十足,大英帝国头疼无比,更加不敢搞得过分,唯恐惹来更大的麻烦,现在英国已经基本退出了缅甸,只在仰光有些驻军,偌大的下缅甸主要是英国武装起来的缅甸少数民族武装,这些人在英国人的指挥下与缅甸联邦政府一边谈判,一边冲突,两家有来有往,搞得十分热闹。

  在缅甸独立过程中,泰国占据着缅甸西部掉邦高原大片领土,缅甸独立之后,岂能善罢甘休,但缅甸联邦政府还没有有效控制下缅甸,加之内部各个势力内斗不断,所以并没有大举进攻泰国,但双方冲突也时有发生。

  缅甸刚刚立国,虽然是共产党帮着打下来的,但缅军在战争中也锻炼出了一些战斗力,游击战水平不算很差,但泰国有当地的弹族支持,而且泰军装备比刚刚独立的缅军还要强,所以双方争斗不休,但是泰军还是守住了掉邦高原。

  除了与缅甸失和以外,泰国与法国矛盾一直很明显,只要就是为了老挝和柬埔寨,这两个国家以前都是泰国的藩属国,最好的是索国,不仅仅是泰国的藩属国,,也是中国的藩属国。

  法国侵入中南半岛后,先后夺取了老挝和柬埔寨,还不断打泰国的主意,泰国恨得牙痒痒,却没有办法,只能与日本交好,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维持独立。

  日本惦记法属越南,给泰国画了一个大饼,说什么两家联合赶走法国人,就把柬埔寨和老挝还给泰国,掌权的军政府不敢得罪日本人,又惦记这两块地方,竟然犯了混,上场和法国人斗了起来,当然泰国也不敢大斗,只是在边界小打小闹,不过也把法国人得罪了不轻。

  法国最终和日本妥协,日法共治越南,但对泰国的主权声索鸟都不鸟,泰国屁都没捞着,反而引狼入室,日本人进入法属越南后,不断增兵,不断加紧掠夺的同时,也要求泰国与日本结成军事联盟,允许日本修建克拉海峡运河,还要求泰国允许日本军队借道,其他的经济条款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泰国军政府才知道麻烦大了,可举目四望,却发现他们根本没有盟友,大英帝国和泰国在马来半岛时有冲突,关系并不和睦,要不然泰国也不会这么多年一直和日本人靠近,就是想平衡英法又因为靠拢日本人,把有可能从北方过来,干预中南半岛的中国人得罪透了,举目四望,泰国周边,除了隔着大海的美国人,就没有人喜欢泰国。

  无可奈何之下,泰国一边和日本谈判,一边派出外交代表跑到美英中,希望三国能够干预,但这会不是前世的1941年,此时的美国人孤立主义情绪很浓烈,对泰国在哪里都不太清楚,根本不可能给泰国提供安全保障,此时的美国高层对日本虽然警惕,但更多的是纵容,所以泰国找到美国,自然是拜错了门。

  英国自然不用说了,虽然反对日本人修克拉海峡运河,但又对日本人纵容,连法国都卖,更加不在意泰国的死活;而共产党中国,对于跑过来说话的泰国外交代表问得第一句就是,你们啥时候和我们建交?

  泰国不敢得罪日本人,自然不可能承认共产党中国,你都不承认我,我凭什么管你死活,再说了,中国现在巴不得日本南下,破坏南洋的平衡,逼着南洋华侨把资金投到国内,所以泰国的外交斡旋失败透顶。

  泰国和日本交往多年,深知日军的战斗力,虽然日本人被共产党中国搞得没办法,但对付泰军却是手拿把攥,也不敢反抗,所以就在慕尼黑事件爆发后不久,泰国被迫与日本签署了《日泰同盟条约》,给予日本各种特权,甚至被迫允许日本驻兵,当然了日本也需要给予泰国足够的尊重。

  就这样,到了1938年十月份,日本虽然在中国关内遭受了惨痛的失败,但不费一枪一弹,就基本控制了法属越南和泰国,大量财富源源不断的进入到日本,极大的缓解了日本因侵华战争挫折造成的内外危机。

  半年时间,连续控制了法属越南和泰国,代价十分轻微,对日军上下的触动太大了,南下派现在的实力扶摇直上,基本控制了日本政坛,越来越多的日本军人红着眼睛看着荷属越南、英属马来亚和菲律宾,日本缺少的各种物资,石油、铜矿、橡胶等等都能找到……

  不过到了这一步,日本高层却不敢再进了,英荷是一家,即便英国衰退了,但英国的海军毕竟是世界第一,日本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欧洲形势虽然紧张,但毕竟没有打起来,真把大英帝国的主力舰队搞过来,日本人也吃不了兜着走,更不要说还有居心叵测,一直盯着西太平洋霸权的美国在一旁窥伺……

  既然短时间内无法南下,日本人又将目光投回到中国战场,而中日战争的形势也很有意思,共产党此时并没有着急进攻,在最前沿的热河和冀东地区,共产党只摆了三个集团军,其中还有24/25两个起义部队改编的集团军。

  在平津保定、张家口这一地区,共产党摆了四个集团军,很明显,共产党重点配属二线,明显是防守布置,他们短时间内并无进攻关外的打算。

  不过共产党也没有闲着,他们正在修建北平到承德的铁路,另外飞机侦查,共产党在内蒙地区,正在从集宁向北修建铁路,应该是想与苏俄形成铁路联系,除此之外,他们还在草原上不断修建公路,很明显他们是想解决后勤问题后,在进攻满洲。

  共产党的做法并不奇怪,因为日军也在满洲修建了无数工事,不仅仅在热辽地区修建,也在面向苏俄的边界地区修建工事,苏俄四十万大军压在头顶,逼着日军在漫长的满洲边界修建无数国防工事。

  说白了,中日双方现在围绕着东北正在积极备战,在完全备战前,谁也不会主动进攻,但一旦打起来,必然是火星撞地球的大决战。

  而在关内,山东战役后,解放军一路推进到整个胶东半岛,把日军逼到了青岛,日军在青岛留守两个师团,凭借青岛要塞和海军支持,共产党能做的只能是围困封锁,并没有直接进攻。

  南京战役结束后,解放向上海方向多次发动试探性进攻,双方在江阴-无锡-苏州-嘉兴-海盐一线多次交战,随着不断的战斗,中日双方在这一两百公里左右修建了无数工事,形成了阵地对垒的局另外日本人还盘踞着厦门岛和舟山群岛,解放军只是以少量兵力与日军对峙,并无进攻的意思,也就是说南京战役后,中日双方已经形成了对峙局面,这事实上是双方自山东战役后,经过多轮秘密接触,谈判了大半年之后达成的默契。

  日本人不封锁中国转口香港的民用进出口贸易,不空袭中国主要城市;中国不空袭台湾海峡的日本舰船,也不空袭本土、台湾、满洲和朝鲜等地,同时也不派兵南下,进攻法属越南,让日本人没办法控制法属越南。

  双方达成这样的默契,并不奇怪,日本海军相对陆军比较清醒,他们自知招惹不起英美,作为英美默认日本南下的交换,他们只能坐视中国不断进出口,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工业设备。

  中国人当了裤子拼死发展工业,军事实力不断上升,越来越难打,而南下又容易的很,日本人自然优先选择南下,再说了欧洲战场很可能要打起来,一旦打起来,日本如同一战那样,赚大钱的机会就要到了。

  这个时候,自然是能和中国缓和,就缓和,和共产党解放军互相掐着,在烂泥中打滚,两败俱伤,平白让列强两头捞便宜,这样的傻瓜事,日本人自然不乐意。

  而共产党中国,想法事实上和日本人差不多,欧洲都快打起来,乘机多赚点钱,把工业搞上去比什么都实在,这个时候打,消耗人力物力,同样划不来。

  不过双方在上海和青岛问题上,却怎么也谈不拢,上海是远东最大的城市,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旧中国工业的一半都在上海,虽然轻工业为主,但也有不少重工业;青岛则是中国第三大工业城市,上海和青岛各种工业资产加起来超过五亿大洋,共产党方面自然绝不能放弃上海和青岛,想着早日拿回来。

  共产党所想,恰恰是日本人不愿意给的,这两个工业城市落入共产党手中,必然会极大的加强共产党的实力,日本人自然不乐意,而从军事上考虑,日军重兵盘踞在关内,对共产党解放军就是极大的牵制,他们能够用于进攻关外的军队,自然会减少很多。

  而青岛、上海又在海边,日军海空军优势明显,日军的优势又很大,进可重创共产党解放军,退也可以依靠海军优势,轻松撤离,所以经过慎重评估,日军决定坚守青岛和上海,并做好,一旦迫不得已撤离,就全面破坏各种工业设备的准备,我用不上,也绝不会给你用。

  而经过大半年的苦心积累,日本山东战役的损耗基本缓过来了,又利用这大半年生产了无数飞机、枪炮弹药,装备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此时日军的底气就更足了,他们非常希望与共产党大打—场,重演淞沪大战的胜利。

  无独有偶,共产党方面,此时也做好了进攻上海和青岛的准备,在毛泽东出访前,军委多次研究,就形成了一致意见,要利用青岛和上海战役练兵,同时不断消耗日本的国力,为接下来的二次大战做准备。

  眼看着秋收就要到了,共产党前线的解放军,同时在青岛和上海发动进攻,共产党又一次动员了百万大军,其中青岛方向,彭德怀指挥三十五万大军,下辖两个集团军,再加上孙连仲部四万人、胡宗南部八万人和东北军缩编后七万人……

  而上海方向,顾慎为指挥三十万大军,下辖两个集团军,再加上粤军六个师九万人,戴安澜部三万人,进攻江阴到无锡方面的日军;寻淮洲指挥三十五万大军,下辖两个集团军,再加上晋绥军三个军十万人,冯治安部四个军八万人,进攻苏州-嘉兴-海盐一线的日军。

  而在两个方向背后,解放军又囤积了八个集团军,随时准备替换上场,日本人不愿意,那就让他们不断在前线死人,消耗他们,看谁耗得过谁。

  就在毛泽东同志从英国上船回国,也就是1938年9月秋收前,共产党解放军同时在青岛和上海周边发动了大规模攻势,这一轮进攻的时间为三个月。

  两个战场,解放军动员了75mm以上火炮三千多门,其中火箭炮1500门,另外还出动了五百多架战机,向日军发动了铺天盖地的进攻。

  而日军也毫不示弱,同样发起了对攻,双方一百多万军队在各自的战线附近不断厮杀,因战场空间太窄,迅速形成了一战形式的堑壕战,变成了十分简单的血肉厮杀,彻彻底底的消耗战,除了比拼士兵,就是比拼枪炮子弹。

  打成这样,日本人非常自信,这明显是第二次淞沪战役的翻版,共产党才多少家底,怎么可能支撑太久,只要撑下去,共产党在前线的百万大军就要崩盘。

  两家都是穷鬼,炮火密度不如一战水平,但基本模式差不多,双方不断往里面填充军队,一个军,一个师不断上阵,打了七八天,打得差不多了,换另外一支上。

  当然了,此战也比第二次淞沪战役的烈度要强得多,经过两年的战争,中日两国军队的战斗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武器装备也提升很快,战争自然要惨烈许多。

  双方部队则有些不一样,日本为常备师团加国内不断运过来的补充兵,解放军则以***起义部队搭配二线集团军,不过即便如此,双方军队的实力差距不算非常大,不过日军的交换比要好看的多,基本上每死伤一个日军士兵,中国方面就要死伤两个,甚至是三个。

  但问题是日军的兵力并不够,他们在上海只有十个师团,在青岛只有四个师团,虽然有海空军,但海空军不可能无限制的使用,日军也玩不起。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直到1938年11月,毛泽东同志从缅甸回国,解放军的进攻还在继续,发誓一定要打穿日本的防线。

  一线部队吃不消了,就二线解放军上,二线解放军打得差不多了,补充好的一线部队在上,轮番攻打,而到了这一步,日本人却已经撑不下去了,兵力缺乏的他们,不得不收缩兵力。

  青岛的外围工事圈被一再压缩,已经被压制到青岛湾周边地区;而上海外围第一道防线也被打穿,日军不得不退守到太仓-青浦-金山这第二道外围防线,换句话说,解放军硬生生冲到了上海周边这一场上海&青岛战役,引起了围观各国军方人士的注意力,这种动员了海陆空三军的现代化战争,双方动员兵力超过两百万,绝对是未来战争的参考。

  对于共产党军队竟然连续攻打了三个月,围观各国的观察员也是骇然,中国人哪来这么多悍不畏死的士兵和这么多的弹药,还有,还有,他们的后勤怎么能支撑这么久的,这样的三个月高强度攻势,中国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所有人都迷惑不解!

  事实上外界并不知道,共产党用铁腕手段整合国内,又不断疯狂的进行军工建设,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抗日联合政府现在的财政收入提升很快,已经接近或者反超了日本财政。

  1935年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2:1,这一点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比较接近,也就是说1日元,差不多就是1人民币。

  随着战争的爆发,人民币和日本都在贬值,不过人民币属于物资本币,即便是在战争期间,稳定性也比较好,虽然有些贬值,但并不明显,一路从2:1,贬值到了2.5人民币兑换1美元。

  这个汇率的形成依据主要是共产党对进出口采用奖出限入的政策,保证大宗物资出口商拥有5%-15%的利润,说白了就是比较中外大宗货物的价格,来确定汇率,这个汇率自然就比较准确。

  同时共产党为争取侨汇,采取了照顾侨汇的汇率方针,为了保证华侨所持外汇的时机购买力,将国内外华侨的生活费用水平进行比较,使国内能够购买的商品价值要高出国外,一般超过5%。

  也就是说,此时的人民币官方汇率是典型的独立自主,灵活调节的浮动汇率,虽然共产党没有黄金和外汇,但通过购买力比价,欧美银行界也较为认可。

  而日本放弃了黄金本位后,战场上打得并不好,所以日元贬值比较快,从长期以来的2:1,一步步贬到了现在大概是4日元兑换1美元。

  而1937年度抗日联合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50亿人民币,日本的财政收入公开数据大概为100亿日元,换句话说,以美元计价,抗日联合政府是20亿美元,日本为25亿美元。

  整个1937年,共产党的军费开支大概为同期财政收入的40%多一些,建设费用比军费开支少一些,大概为30%,换句话说,共产党去年军费开支为8亿多美元,各种建设费用也是6亿多美元,只有五亿多一点美元用于维持政府运转和各种民生开支,可以说克扣到了极点。

  而日本则大不一样,其各种军费开支已经达到了财政收入的70%,大概是17.5亿美元,也就是说,解放军花1块钱,日本人同期要花两块多。

  至于日本人为什么比共产党多用了一块多,事实上也不奇怪,日本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持成本比抗日联合政府要高得多。

  日本财阀、军部大小头目,乃至于普通士兵都要从中间收差价,再加上日本需要大量从美国进口战争物资,种种都决定了日本的军费浪费极大,而各种缴获能够被政府拿去的又只有很少一部分。

  至于日本的建设开支,因为没有相应数据,共产党也不太清楚,不过可以肯定比共产党中国高得多得多,换句话说,日本能够用于建设的费用自然远不如中国。

  而1938年上半年,随着对东部地区控制的加强,随着共产党出口物资的普遍涨价,半年时间,抗日联合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到达了破记录的40亿人民币,年底有望达到90亿人民币,甚至更多。

  而整个1938年解放军只有一个南京战役,军费开支事实上并不高,主要还是换装费,仅仅只花了8亿多一点,而同期建设费用开支则高达20亿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光光上半年,共产党就硬生生挤出了八亿美元用于各项建设。

  有了这么多资金,加之又准备了很长时间,还有几百万人民的支持,自然能够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攻势,而共产党中国把无数收差价的中间人消灭了,其能够利用的财力远远超出了外人的想象。

  日本虽然侵入了法属越南和泰国,但日本财政收入不可能上升这么迅速,即便日本可以不断发行国债,弥补财政的不足,但考虑到日本军费的大头必然要用在海军造舰上,剩下的部分绝对数绝对比不上中国,而使用效率更是只有共产党的一半还不到。

  此消彼长,这场仗不管怎么打,从财政角度,日本人都输定了,所以算出了这个数据之后,毛泽东同志放心在国外考察,什么时候看好了再回来,谷雨放心到处视察,而共产党中央局委员们瞠目结舌之后,开始各干各的,把舞台留给前线的将军们.....

  上海外军观察员纳闷的同时,谷雨也正在算账,1938年半年就挤出了八亿美元用于建设,再考虑到财政收入还会不断上升,三年增加30%不成问题。

  也就是说,从1938年1941年六月份,七个半年间,共产党最起码可以挤出八十亿美元用于建设,也就是两百多亿人民币,再加上民间投资和华侨投资,苏德战争前,共产党中国大概可以完成前世一五计划一半以上的投资额。

  考虑到此时处于经济危机期间,各种工业设备非常便宜,很多二战后的新兴领域也不需要投资,所以这一轮投资实际规模应该会超过前世的一五计划,当然了缺点也很明显,总体技术含量大概是一战后,顶破天也就是20年代的水准。

  不过即便如此,这一轮的投资规模也足够反推日本了,除了海军差很多,陆军足够了,空军三年后差距也不会太大,所以此时此刻,谷雨考虑的是,结束这一轮的青岛和上海攻势!

  差不多了,也该歇口气了,同时也让鬼子歇口气,真要一口气推到海边,接下来反而不好玩了,万一日本人狗急跳墙,发疯似的封锁,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计划就没办法继续了,不能都指望老毛子,那太危险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各部已经推到了海边,受到日本海军的威胁太大,把将士的血肉之躯,去迎接200mm以上重炮真心划不来!还不如撤回来,结束这一轮秋冬攻势,明年重新打!

  随着谷雨下定决心,解放军停止了进攻,并在1938年11月19日开始相互掩护,一步步撤退到战前的位置,并提前带走了战区无数被日本人蹂躏的群众,只留下被战争彻底摧毁的苏州、无锡、嘉兴等城市.....

  日军见解放军退而不乱,也不敢轻易进攻,只是跟在后面,到了1938年11月25日,上海和青岛的战火停了下来,日军虽然恢复了战前的防线,可都十分迷茫,关内还要吗?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