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1年4月下旬苏德战争爆发,到1941年10月下旬,战争已经打了整整半年,德国陆军获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苏俄军队的损失是空前的,总计有26个苏军集团军,约230个师被德军所重创或彻底歼灭,即便最保守的估计苏军的损失也超过500万人,其中340万人阵亡、被俘或失踪。
而战线也从苏俄苦心打造的东方防线,一路被压缩到莫斯科附近,据说最近的德军已经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但即便如此,苏军还在与德军不断周旋,尽可能为莫斯科的防御争取时间。
不过就在这六个月里,苏俄又组建了56个新的集团军,其中54个投入到抗击德军的进攻。苏俄在1941年实际向西部投入602个师级单位,而德军最初估计苏联最多能投入300个师,所以在东线战场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局面。
尽管德军不停地在实施大规模的合围战,每一次都歼灭数+万苏军,但是苏军总能在德军发起下一阶段进攻前,重新建立一条新的防线,即便这条新防线充斥着新兵,兵员素质很差,甚至武器都不够,但蚂蚁咬死大象,德军必须突破才行……
相比于苏联军队强大的动员能力,德军没有组建任何新的部队,甚至对于原有部队的补充也难以满足,德军从最高的340多万人下降到250万人,虽然看似兵员缺口不大,可是缺编的都是作战单位,实际上到了1941年十月下旬东线德军的战斗力只有战前的40-50%,有些部队甚至不到40%……
一反一复间,到了1941年10月中旬,形势已经悄无息声间发生了逆转,只是因为战场迷雾的关系,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的苏军并没有充分察觉到,或者可以说,就算察觉了也不敢冒险反攻,他们还在发疯似的构建防线。
对于这一点,谷雨已经察觉到了,前世德军用了五个月就打到了莫斯科,而现在六个月过去了,德国人还在莫斯科城下,很明显,这一世德军的突破还不如前世。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可能跟德军四月底发动进攻,虽然运气很好,很快就消灭了苏俄的西方面军,但此时俄国刚刚解冻,道路泥泞,德国的第一轮进攻受到一些阻滞。
也有可能是苏俄原来在东线的七十多万大军,这一世有三十多万在前线,这三十万人分量还是有一些的,德军的进攻速度肯定会受到影响……
事实上,此时前线敏锐的德军将军们已经感受到极度的不安,战前德国人号称三个月击败苏俄,可现在都六个月了,德军还是没有击败苏俄,更要命的是,当面的苏军为什么打不完呢?如果战前的估计,这会早就没有苏军了,那么他们在跟谁战斗?
装备和兵员也越来越少,比如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群此时因为连续进攻,只有六十多辆还能使用,连一个装甲师都不如,用六十多辆坦克手撕苏军防线,那不是瞎扯淡嘛…
在古德里安眼里,德军现在非常危险,补给线越来越长﹐装甲集团与步兵越来越脱节,古德里安不得不找到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
这一年莫斯科秋天的雨季比较晚,一直到十月中旬雨水才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此时苏俄的交通十分糟糕,大雨倾盆而下,道路极其泥泞,泥泞的道路在阻碍德军进攻的同时也妨碍了苏联红军的防守,双方的许多作战车辆都陷入泥泞中了,还有部分车辆需要坦克拉出。
德军没办法进攻,加之连续进攻了六个月,德军极其疲惫,也需要喘息,所以十月的这一场秋雨,虽然迟滞了德国人的进攻,但反而变成了德军的及时雨,前线德军利用雨季休整一段时间,尽可能的补充一些物资。
同时鉴于冬季即将到达,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深感不安,他和希特勒商量,希望可以推迟到11月7日苏俄十月革命纪念日进攻,有这段时间,德军可以换上冬装,并增加更多的补给,然后一鼓作气冲到莫斯科,两个月内结束莫斯科战役,一举击败苏俄……
为了说服希特勒,博克元帅摆事实讲道理,把德军现在的严重困难说了一遍,各部补充太少,连冬装都没有换好,同时也提到了苏军的兵力远超想象,而情报显示,中国一个集团军已经到了莫斯科,据说还有两个集团军,将在两个月内到达俄国。
根据情报,中国人将带来十八个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师,相当于五六个俄军集团军……虽然中国人不多,装备一般,此前在北非和希腊的战斗都证明了中国人的顽强,防守还是相当不错的,德军绝不能太过小瞧……而且英美各种援助不断出现,各种美制英制飞机坦克也不断出现……
虽然一些纳粹党的党徒叫嚣着严寒前拿下莫斯科,斥责博克元帅不够坚韧……但拿破仑的教训太深刻了,希特勒也不得不防,古德里安等人的抱怨,希特勒也知道,现在胜利就在眼前,慢一些确实更稳妥一些,希特勒思前想后,按捺住内心的焦虑,还是同意了…….
所以到了雨季结束、路面封冻的时候,德军出人意料的没有进攻,他们选择了休整半个月……有这半个月时间,冬装自然就该上来了……而德军的做法也注定了1941年年底的莫斯科将是无比的血腥……
此时朱可夫手下已经云集了一百多万大军,但战斗力远逊德军,朱可夫估计,德军对莫斯科的总攻,应该还是他们习惯的钳形攻势,所以朱可夫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
他把自己手中战斗力最强的西伯利亚师放在了莫斯科的正面,同时放空了苏军在南北两翼的防御兵力,给德国人一种苏军主力都集中在中央,两翼薄弱的错觉,诱导德军以他们擅长的钳形攻势发动进攻。
朱可夫是这么想的,一旦德国人以钳形攻势发起进攻,他们的兵力必定会被分散,这样一来,朱可夫就可以拖延德国的进攻速度,并且集中预备力量对德国其中一路钳形攻势发起反击,如此一来,德国对莫斯科的进攻必将是一场惨败。
不得不说这个计划十分冒险,因为一旦德国没有用钳形攻势发起攻击,而是集中自己的装甲力量于一路,和苏军硬碰硬,那么缺少准备的苏军很难挡住德军的攻势,朱可夫在赌,赌德国会用钳形攻势发起进攻!
而中国集团军初来乍到,需要熟悉俄罗斯的环境,按照朱可夫的想法是作为预备队,用来救火,但德军突然停了下来,苏军高层决定做一些试探动作,搞清楚德军到底想干什么,到底是无力进攻,还是总攻击前的调整……朱可夫同志认为是后者……
参加了苏军高层会议后,彭德怀同志来到了第7集团军驻地,此时7集正在进行各种战前的准备,熟悉苏俄配发的武器,此时苏军配属的一个炮兵旅48门榴弹炮也已经配发。
这个炮兵旅下辖两个152mm加榴炮团,每个团下辖3个炮营和一个观测营,每个炮营下辖2个4炮连,这48门152mm加榴炮团全部为卡车牵引,以这48门152mm榴弹炮,再加上解放军装备的108门105mm榴弹炮,火力还是相当强大的。
不过也有问题,这个炮兵旅的指挥员都是莫斯科炮兵学校的学员,所以苏俄告诉第7集团军,你们得抽调经过实战的指挥员负责军事指挥,第7集团军集团军炮兵主任立刻接管了该部……
而见到解放军有那么多反坦克火炮,斯大林就没有再给反坦克火炮,而代之以一批根据解放军火箭筒发展的RPG。
老毛子觉得解放军一个排下属的反坦克班(由火力班1RPG+2掷弹筒,改为3RPG)只有三支RPG太少,要求反坦克班改用俄制RPG,火力更猛,专门用来打坦克……解放军的RPG则分发到每个班……
另外老毛子看到解放军没有火焰喷火器,又给配发了ROKS-2火焰喷射器,苏俄是石油生产大国,根本不缺油,火焰喷射器工厂又在巴库一带,并没有受到战争破坏,所以斯大林给解放军装备了一些,一旦击中使用汽油机的德军坦克,大军一起,防守的步兵自然就不那么害怕了……
郝嘉海陪同彭德怀同志,考察了这些新武器,看到喷火工兵使用类似于步枪的喷火器喷出了二十多米火焰,彭德怀同志来到喷火兵面前,摸了摸喷火器的大罐子,眼睛一亮,“好东西,巷战的时候有了这玩意,攻击效果肯定不错!”
“效果确实不错,不过一罐油也就只能用上两三次,就要补充新油!”
“只能用两三次?”彭德怀同志摇摇头,“我们是贫油国,石油都需要进口,这玩意装备不起!”
“少量装备一些还是可以的!”
彭德怀同志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真是活见鬼,我们那么大的地方,怎么连石油都找不到呢!反倒是缅甸有不少﹐也怨不得……”
彭德怀同志并没有说下去,在去缅甸之前,他对谷雨的对外政策,多少有些想法,觉得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应该从周边小国家那里礴羊毛。
不过去了一趟缅甸发现,缅甸老百姓的生活竟然比国内
要好,都能吃饱饭,他们还有石油这样的好东西,彭德怀同志的心态慢慢有些改变,中国人活得那么辛苦,为什么还没有缅甸过得好……
所以对于南方发生的种种,彭德怀同志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怎么说,每年从缅甸搞来的10亿斤粮食,还有20万吨油料,解决了很多很多问题……他总不能一边占便宜,一边说不好吧!
黄克诚同时是彭德怀同志的老部下,两人感情很好,彭德怀同志没有说出的话,黄克诚也猜得出来,但他没有选择
接下来,不管怎么说越北确实是中国故土,怎么也不算侵略……-而从军事上,掌握老挝确实具有战略意义,老挝也是中国的属国,同样不算侵略……
如果每年可以从南洋得到几十亿斤粮食,可以获得石油这样的战略物资,对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可以让更多的人吃饱饭,这绝对是好事……
彭德怀同志想了想问道,“部队士气怎么样?”
“在苏俄打,总比在我国境内打更好,唇亡齿寒的道理同志们都懂,我们基于这一点宣传,同志们都理解了,一些原来想不通的东北同志,看到战线离莫斯科这么近,现在都已经转弯了!”
“你们抓住了突破口!”
彭德怀同志很满意,想了想问道,“马上要上阵了,可以按照咱们国内的惯例,请一些苏俄群众上上课,让同志们知道纳粹德国的残暴!”
“谢政委已经安排好了,明天开始,各师都会有苏俄群众来诉苦!”
“不错!”彭德怀同志对老部下很放心,问了两句政治工作后,就不再问了,而是耐有寻味的问道,“德军现在停下来,一些苏俄将领已经无力进攻;一些苏俄将领认为德国人在有意蓄力,你们怎么看!”
郝嘉海是司令员,负责军事,他想了想说道,“司令员﹐我觉得两者的可能性都有,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这么说?”
“苏俄太大,德国人打了这么久,就算是铁打了,也该累了!但德国人的战斗力那么强,雨季来临前还在前进,又借助雨季休息了一段时间,怎么也没到无力进攻的地步,现在突然停下来,更像是有意蓄力!”
“朱可夫大将也是这么看的!”彭德怀同志点点头,想了想说道,“到你们的司令部研究一下!”
在第7集团军的司令部,彭德怀给郝嘉海等同志仔细介绍了双方的战线和苏军的部署,他皱着眉头说道,“苏俄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本来的设想是诱敌深入,然后集中预备力量击其一路,打破德军的进攻。
但德军出人意料的停了下来,朱可夫大将除了试探德军以外,也不得不加强两翼的防御,尽可能多消耗一些德军,为最终的反击争取时间。
我们第7集团军,被安排在莫斯科左翼,图拉城南到苏俄西南方面军第三集团军之间结合部,只要守住图拉防线,德军就不能威胁到莫斯科的后方交通线!”
郝嘉海盯着地图看了一会,“这是要害中的要害呀!”
黄克诚同志也很奇怪,“司令员,苏俄对我们也太信任了吧……”
“你们才过来不了解情况,苏军虽然有不少援兵,但前线的苏军每个师能有五千人就算是建制很完整了!而我们第7集团军,每个师都有1.6万人,一个师顶苏军三四个师!而这一地区的防守部队是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残余力量,谁也不放心……”
彭德怀说到这里,笑着说道,“还有一点,负责图拉防守的苏军第50集团军新任司令员是崔可夫将军,他在我国待过很长时间,对我们很了解,他的50集力量不足,就向朱可夫大将推荐我们防守图拉城,和他的集团军协同作战!”
郝嘉海和黄克诚相互看了一眼,自然明白过来,在维亚济马一布良斯克战役中,喜欢说大话的叶廖缅科中将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再次遭遇,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在突围中受伤……
也就是说,此时的图拉以来事实上就是一个大窟窿,没什么能打的部队……刚刚接替50集司令员的崔可夫少将焦头烂额,考虑来,考虑去,自然就想到了中国军队,他会说中文,沟通也不成问题。
而德国人不进攻,不断补充,朱可夫就不敢冒险了,他只能加强莫斯科左翼的防守,毕竟那边有古德里安,谁都不敢冒险……把一个齐装满员的中国集团军放过去,怎么也应该可以支撑一段时间。
而在填充了中国集团军之后,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残部被撤到后方,其中有些战斗力的部队,则划给了防守莫斯科的右翼第16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担负莫斯科西北面防守重任,兵力太少,必须加强他们。
第16集团军指挥员罗科索夫斯基非常有能力,是朱可夫的老上级,朱可夫比谁都知道罗科索夫斯基的能力,还有他的运气
大清洗被判了死刑,活过来了;基辅战役打了一段,他被调走了,摆脱了基辅那个包围圈;维亚济马他阴差阳错逃出来了,相比于他,在此前的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卢金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卢金在斯摩棱斯克战斗到最后,身受重伤,斯大林专门派了一架飞机把他从包围圈中接了出来,但因为双腿被炸断,卢金以后只能留在总参谋部工作,没办法进入一线指挥﹐而战争中,运气非常重要……
就这样,1941年10月底,解放军第7集团军进驻图拉城东南防线,为了加强解放军的火力,朱可夫又给第七集团军配属了一个3个“卡秋莎”火箭炮团和两个37mm高炮团。
另外苏军又给缺乏地雷的7集准备了十万枚地雷,但七集的防守正面宽达150公里,即便这个集团军有十万之众,这个防守正面也实在太宽了……
如何在这样一个宽大的平原正面防守,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解放军并没有平均分配兵力,这也是解放军的惯例,每一战必然会集中最主要的兵力和火力在最主要的方向上,已经刻入到解放军的骨髓中,这也是一点两面在防守中的要求。
彭德怀认为,第50集团军的主力在图拉,德军必须占领图拉,而要占领图拉,古德里安不太可能硬碰硬,打城市攻坚战、巷战绝非德军特长,他认为德军最可能的方式是突破图拉城东南阵地,然后按照逆时针方向合围图拉,这才是德军最擅长的进攻方式。
彭德怀的看法,得到了主要指挥员的认可,这个方向由集团军司令员郝嘉海、政委黄克诚亲自指挥,部署了两个主力师第19、20师,每个师的防守正面比较小,这两个师,每个团都建有一个防坦克地域,每个地域由1-2个炮兵连组成。
在两个师26千米正面上,由工兵部队,埋设了40000个反坦克地雷和防步兵地雷,铺设了200纵米长的树干鹿岩,设置了铁丝障碍物,挖掘了防坦克壕。
同时集团军尽可能的加强了炮兵,使得这一地段的火炮密度平均每千米6门、包括高射炮在内的反坦克炮密度为每千米4门,这是一个中日战争中从未有过的炮兵密度,但彭德怀这段时间研究认为,这个火炮密度是最起码的,这就是苏德战场……
反坦克是步兵防御的核心,为了加强反坦克火力,必须同时结合使用了各种口径的间瞄火炮。反坦克炮在敌坦克威胁方向上占领阵地,并随时准备实施火炮机动,师属间瞄火炮则配置在敌坦克可能冲击方向的附近,随时准备以间瞄火力打击敌坦克。
当然了,解放军的间瞄能力有限,但就算瞄准能力差,也必须使用配属的重炮和苏俄的火箭炮,只要有一丝可能,都必须利用好这些重武器,反正在苏俄作战,弹药还是够的﹐有些不足的可能就是105mm榴弹炮和107mm火箭炮,不过这一次也带来了不少炮弹……
而在指挥上,也按照过往的战斗经验,配置在步兵战斗队形里的每一个反坦克炮连和每一门反坦克火炮都必须配有相应的步兵分队,以掩护它们免遭敌步兵的袭击,步兵分队由它们所掩护的炮兵连长或炮长指挥,反坦克炮兵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反坦克作战,不用再担心敌步兵的威胁。
当然了,最后一关才是步兵,步兵同样构建了一条又一条工事,但现在装备提升了,彭德怀同志自然不希望战士们拿着火箭筒、爆破筒去和敌人的坦克硬拼,都是爹生娘养的能少牺牲一些都是好的……
为了保障防御的稳定性,第7集团军构筑了三道防御地带﹐主要方向两个师的防御宽度高达45千米,防御地带由一条纵深2-3千米阵地组成。
其中构筑有一道堑壕、炮兵发射阵地、3个反坦克地域的阵地以及一道斜切阵地,一共设置了12个重机枪火力点、218个火炮掩体、145个轻机枪火力点、26个观察所……
另外经过研究,集团军工兵旅还组建了多个携带地雷和炸药的快速工兵支队,利用汽车和马车机动,以掩护敌坦克威胁方向,在坦克向防御纵深前进道路上埋设地雷。同时,工兵部队埋设了大量地雷并会同步兵挖掘了大量反坦克壕,以掩护各团之间的接合部和间隔地带……
所有这一切,都是经过长期演练,是解放军多年战斗,以及几次和德军作战的经验总结,按照规定,解放军的防御部署,也应该向西方面军报告,朱可夫看到相应的部署细节后,在地图上研究了一会,慢慢放下了心……崔可夫说的没错,中国人确实擅长防守,他也看不出有多大问题,看看他们实战的表现如何……
得到批准后,第七集团军从上至下,开始紧锣密鼓的修建各种工事,而图拉州的苏俄党政干部也组织老百姓帮着修建工事……看到一群又一群老百姓主动出来修建工事,郝嘉海同志有些感慨地说道,“恍然回到了国内!”
黄克诚同志点点头,“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注定会失败!”
而此时在国内,中央军委也通过驻苏中国盟军司令部获悉了第7集团军首战的任务,谷雨听到图拉就是眉头一皱,如果他记忆没错的话,前世在这一地区,苏军差点栽了跟头,怎么把第7集团军放在这个位置,这不是正当德国人的冲锋吗?
谷雨有一种感觉,就算第7集团军能够挺过这一关,打完了这一场莫斯科保卫战,第7集团军估计也剩不了多少了,这可是一个齐装满员,常年战斗在中日战争第一线的主力集团军,主力三个师都是四路军师呀想到这里,谷雨就相当心疼,不过到了这一步,谷雨也没有办法,只能默默祈祷,等到这一战打完了,就得和苏俄商议,把这个集团调回国休整,正好可以参加东北战役……
就在谷雨思考之际,总参又递过来一份新的报告,在北非战场,英军酝酿多时的进攻开始了!经过几个月不惜的补给,中英联军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英军此时已经拥有300辆十字军坦克、300辆斯图尔特坦克和170辆瓦伦杜丁坦克,另外还拥有超过30000辆卡车、600门140mm5.5磅火炮和200门6磅反坦克炮,这样一来,盟军的机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而此时进入到埃及的解放军又增加了三个师,达到了13个师之多,有这么大的力量,普拉特将军和他的参谋长粟裕制定了一个十字军计划。
其战役企图是以四个中国师由西迪欧麦尔南面出击,一路向北摧毁托布鲁克附近的德军,由三个中国师担任右翼主攻力量,其目地是孤立并摧毁最前沿的意军步兵。
在这两路攻击力量之余,其翼侧分别由第4装甲师构成其屏护,以期消灭任何敢于从翼侧接近的德军部队。,这一计划很好吸收了战斧行动的教训,并放弃了正面攻击哈尔法亚隘口的想法,转而直接指向托布鲁克,而且解放军10个师十分密集,德军想突破穿插自然很难。
对这个保守至极的方案,陈赓和粟裕并不是很满意,不过谁让英国人太保守呢,只有这样做,英国人才能接受…
英国人非常有意思,他们在大兵团作战时,非常保守,但又非常喜欢搞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在这一次正式进攻前,英军还秘密组织了一波斩首作战,一支由20人构成的精干小队在少校杰奥弗里-柯斯的率领下对一处情报提示的隆美尔指挥部进行了袭击。
可惜这个情报过于粗糙,事实上与一般英军指挥不同,隆美尔更喜欢自己坐着车、开着飞机去前线溜达,并且多次死里逃生。
最终,英军突击队并未捕获隆美尔,但经此一战这个突击队却声名鹊起,多年后更是拍了部同名电影《沙漠鼠》,以纪念其杰出贡献……可见大英帝国虽然不怎么擅长打仗,打怎么搞宣传,他们却非常擅长……
而当时间来到1941年10月22日晚上,此时北非早已进入秋冬季节,地上冷得要命,但此刻一支支解放军部队正默默的走向预定的攻击出发阵地。
此番进攻与往昔不同,养兵蓄锐将近一年,解放军早就按捺不住,而英军装甲部队经过数月修整,士气和凝聚力得到了不少提高,同时由于无线电保密到位,直至进攻开始前的那一刻,对面的德意联军均未有所察觉。
此时的隆美尔的实力相比于夏天时,有了不小的提升,沙漠一战啃不动解放军一个师之后,得到报告后,希特勒高度重视,他一口气给隆美尔补充了四个师,其中一个装甲师,三个轻装师,这都是从西欧各国费劲心思抽调的。
这样一来,隆美尔手里就有两个装甲师,五个轻装师,意大利军队主要负责后勤,但问题是怎么运上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隆美尔总算是把一个装甲师和一个轻装师运到了班加西,这样他就有两个装甲师,三个轻装师,力量还是不错的……
所以从九月份之后,隆美尔又指挥德意联军进攻托布鲁克,其中德军有一个装甲师,两个步兵师,另外一个轻型装甲师放在班加西和托布鲁克之间,一个装甲师作为预备队机动。
不过这一次围攻三个中国师还在顽强的抵抗,尽管他们被包围快要一年了……连续打了七天,德军终于突破了一小块阵地,但德军的死伤超过三千人。
而且中国人还在频繁反攻,而且每天晚上都在折腾,受德军统帅部委托督战的一个将军对如此大量的伤亡十分震惊,他认为德国士兵是在不人道和无法容忍的环境里战斗,并认为托布鲁克无法攻占。
隆美尔还是不愿意撤退,他和解放军较上劲了,他就不相信德军的意志会比黄皮猴子差,但问题是意大利人扛不住了。
有一天凌晨,喜欢游逛的隆美尔经过某个意大利军阵地时,惊讶的发现阵地上光光的,什么都没有,隆美尔愣住了,以为没有部署部队……
但仔细一问,他才知道,原来整整一个步兵营在夜间被解放军抓了去!打扫干净一向很干净的中国人,把能拿的东西都拿走了…….
双方又激战了七天,德军死伤再次超过两千人,隆美尔只好无奈的承认,托布鲁克暂时拿不下来,不过他还是不愿意撤,选择与解放军对峙。
此时被包围的中国军人和德军的狙击手们在沙漠之中,进行了一场狙击大战,中国人叫作冷枪冷炮运动,战斗的结果,德国人又没有赢,因为中国士兵使用的水连珠虽然落后,但非常适合狙击,面对人人都是狙击手的中国人,德国狙击手就算枪法准,也扛不住人多……
在隐蔽工事中的中国士兵,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骆驼荆扫除身后的足印,防止被德军轰炸机攻击,他们不但要和敌人战斗,还要与虱子、跳蚤和各种疾病做斗争。
为了打发无聊的日子,战士们都向意大利俘虏学习意大利语,然后请他们教授数理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些学的快的,已经可以和意大利俘虏直接对话了。
就在这样的对峙中,半个多月过去了,主力还在托布鲁克的隆美尔,对盟军这一次进攻,一开始也没太在意……或许是他烦透了托布鲁克这个可恶地点对自己的束缚,或许是他认为中国军队扛不住了,所以盟军才不得不发动解围战斗﹐所以他反而下令北非军继续进攻托布鲁克。
这样一来,盟军进展非常顺利,负责掩护的英军第七装甲师—路逼近至隆美尔设在甘布特的司令部和装甲维修厂,而中路的主力已经打到了离托布鲁克近在咫尺的锡迪拉杰格机场。
看到隆美尔还傻乎乎的进攻托布鲁克,在前线指挥的粟裕要求各部大胆深入,一定要合围隆美尔的主力,不过英军指挥官坎宁安将军认为侧翼有危险,必须把战线拉平更好一些,他甚至很惊慌的认为,必须要小心隆美尔的诡计……
两人立刻争吵起来,粟裕终于忍无可忍,“你们英国人除了会平推,还会什么!隆美尔就算有诡计,他的装甲师也啃不动我们的步兵集团,你害怕什么!”
两人吵架,谁都不服谁,自然要上级仲裁,普拉特多少有些心虚,但陈赓站在爱将一边,最后想了想普拉特决定赌一把,粟裕能打是他亲眼所见,万一成功了,单骑可就变成了摩托!
反正就算失败了,死得都是中国人,只要第七装甲师不出问题,他就不需要担心,所以普拉特选择了支持粟裕,不过他对穿插兵力做出了限制,只允许派出一个装甲旅,说到底普拉特心里也虚。
陈赓对这个中庸的命令多少有些不满意,不过盟军拥有较大的兵力优势,所以想了想,也就选择了支持,反正这一场打得久一些也不是什么坏事,太早打垮了德国人,夺取了利比亚油田,从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粟裕看到这个中庸的命令,叹了一口气,选择了执行,而此时闻讯盟军主力离托布鲁克越来越近,已经全线展开了进攻阵型,英军第四装甲旅正在全速向托布鲁克以西突击,试图截断德意军后路时,隆美尔猛然间一身冷汗,他立刻调整部署。
如梦方醒的隆美尔立即命令德军第15装甲师转向西迪机场进入防守,而第21装甲师则从翼侧进行攻击,至于绕路的英军第四装甲旅,他下令驻守托布鲁克西部的德军第90轻装师予以驱逐……
英德两军迅即在西迪机场发生了大规模的装甲对抗,对于英国佬来说,他们终于等到了隆美尔的装甲师,可以和德军正面交战了,而对于德军坦克手们来说,他们惊讶的发现对面的英军此番不仅战术娴熟,而且士气还颇为旺盛。
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不过解放军步兵师继续前进,离合围德军越来越近,而托布鲁克的解放军也开始向外围展开突围行动,德军的压力成倍增加。
连续激战几日,德军坦克只剩下一百多辆,形势对德军越发不利,不过这位疯狂的德军将军并没有解围,而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他并没有突围,而是下令第15、21两个装甲师迂回威胁中国军队的后路,动摇中英盟军的信心…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想象力而同时又极为冒险的举动,而且德军的运气也很好,坎宁安在行军途中与隆美尔的突击部队相遭遇。
经过一番殊死搏斗坎宁安才找到架飞机逃了出来,这下可把这位将军吓得不轻,一回到指挥部就给普拉特打电话,要求前线的盟军总撤退,没看德国人都攻过来了嘛……同时他慌不迭的下令第七装甲师总撤退。
而奇葩的是,此时在前线的粟裕看到德军迂回攻击时,十分兴奋,下令前线的解放军各部不顾后勤,抛弃一切不必要的辎重,全力向西进攻,合围托布鲁克附近的两个德军步兵师和意大利军队就在眼前!他将这份命令转发给坎宁安和英军第七装甲师师长,并要求英军配合!
英军第七装甲师师长戈特准将拿着两份截然不同的电报﹐考虑了一会,并没有立刻执行坎宁安的命令,而是给普拉特发电,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一个要求全力进攻,一个要全力撤退?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
普拉特又一次迷糊了,陈赓笑着说道,“将军,隆美尔不过是狗急跳墙罢了!”
“愿闻其详?”
“隆美尔此番的攻击虽然看似凶猛,但实际上却处处显示出协调上的混乱。如果西迪机场一带,第七装甲师已经混乱,以隆美尔之智,有就近全歼的机会不用,为何反而要进行更费时耗力的深远迂回?
如果这次行动是德军配合紧密的全面行动,那西迪机场方向也应该展开同步的攻势或者说牵制性行动,但这一切都没有,说明德军此时也已陷入绝境!
粟裕将军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发动了全线进攻!至于坎宁安将军的决定,恕我直言,他太过畏惧德国人了!”
普拉特盯着陈赓,脑海中却在激烈的斗争,他知道粟裕的能力比坎宁安强,再说了,此时大军已经展开,又距离埃及几百里,怎么撤?一不小心,这十来万人就会崩溃,还不如赌一把!
还是那句话,就算输了,死得更多的也是中国人!再说了,埃及还有六个中国师,其中还有一个装甲师,进攻不行﹐防守还是可以的!
终于普拉特下定了决心,取消了坎宁安的命令,并任命粟裕为盟军前线总指挥……粟裕得到授权后,再次下令各部向西突击,不要在意阵型,不要在意当面的德意军队,全力向西……眼看着托布鲁克附近的中英军队越来越多,德意军队着急了,问题是此时游荡在第一线的隆美尔却没有了踪影……
德军代理指挥官,作战处长齐格菲尔德-冯-威斯特法尔中校看到存在总崩溃的危险,不得不下令全军向班加西撤退,不过即便如此,撤退不及的德军还是被中英联军狠狠得咬了一口……
1941年11月6日,托布鲁克解围战役结束,在二十天的战斗中,隆美尔遭受到了从军以来的第一次惨败,德军第164步兵师遭受毁灭性打击,另外一个步兵师22师虽然解围成功,
但损失也不小。
德军第15/21两个装甲师遭受空前重创,坦克损失了163辆,其余坦克因为坦克修理厂转移,只能拖走,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德军损失将近1.5万人,而意大利人则又一次付出了八万人以上被俘的代价。
事实上早在10月28日,闻听托布鲁克战败的消息后,希特勒并不是非常吃惊,毕竟德军的兵力和盟军相比差距太大﹐隆美尔能支撑到现在已经很难得了。
失败也好,正好让爱将安心防守班加西和石油区,当然了,隆美尔损失不小,希特勒也要有所表示,他立刻下令空军调集运输机,加大运输,先把伞兵部队送过去,再加快速度,把一个轻装师送过去,无论如何油田不能丢……
不过隆美尔的失败,希特勒自然要帮他报,东线马上就要进攻了,就让古德里安来报仇吧……一定要让蹦来蹦去的中国人好好尝一尝真正的闪电战威力!
相比于希特勒的淡定,好不容易获得一场大胜的丘吉尔此时恨不得敲锣打鼓,一年多了,整整一年多了,终于赢了一回,不容易呀!
英国发达的媒体各种宣传不断,同时丘吉尔也终于下定了决心,把北非的陆地作战交给中国人,谁让那个叫粟裕的33岁年轻人总是胜利呢,他不服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