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效欧这么一说,李生达明显感觉到王靖国刀子一样的眼神刺了过来,他激灵灵的打了一个冷战,这个时候傅作义出来说话,“效欧兄,生达别无他意,就是担心战事!”
杨效欧瞥了一眼傅作义,又看了一眼李生达,瓮声说道,“但愿如此!”
徐永昌见苗头不对,不得不出来打断,“好了,好了,大敌当前,都不要说这种话了,一定要精诚团结!
宜生,你的正面是四路军最精锐的两个纵队,要是能守住丰镇当然好;要是实在守不住,就退往大同倚城而守,大同的城防坚固,储备充足,远远胜过当年的涿州,以你守城的本事,坚守半年绝不成问题!”
傅作义挺起胸脯点点头,“徐主席,您放心,我一定守住大同,绝不会让四路军得逞。”
徐永昌满意得点点头,相比于李生达,傅作义做事要稳妥多了,还是这样好,只要自己多加周旋,晋绥军还是大有可为的。
不过相比于徐永昌的满意,傅作义的内心却不如他表现得那么坚定,他心里事实上非常不满意,当然这也不奇怪。
按照大同会战计划,35军两位都倒了霉,需要正面四路军,傅作义主力撤退到了丰镇,绥远只留下了一些保安团,事实上相当于放弃了绥远,那傅作义这个绥远主席,岂不是变成了空壳子?
虽然四路军很强大,晋绥军此举也是无奈之举,但傅作义心里却不舒服,本来他还想依据大青山,与四路军周旋一番,让四路军知道晋绥军的厉害,这下可好,还没打呢,绥远就没有了。
而地盘一旦被四路军控制,想再拿回来,那是千难万难,更麻烦的是,他不仅仅要从绥远撤走,而且还要防守丰镇,守完了丰镇还没完,接着还要守大同。
这两场守下来,他的73师还能剩多少?
要是友军不给力,躲到了内长城,把他丢给了四路军,他又该如何是好?
不过也没办法,作为晋绥军一员,傅作义必须服从晋绥军的整体利益,所以虽然不满,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另外一个不满意的是72师李生达,此前他一直在离石镇守,对晋东北并不熟悉,可徐永昌偏偏把他放在了东线阻击的位置。
李生达自然百般不乐意,他一直用不熟悉地形推脱,不过徐永昌还是把任务硬压给他,此时羽翼未丰的李生达也不敢公开违抗命令,只好捏着鼻子来到了天镇防守。
而就在他驻守天镇没两天,西北军总参议南汉宸,经过天镇时,拜访了他,告诉了他一个惊天大秘密。
阎锡山对他接受蒋介石的大洋,又给蒋介石送了三千瓶汾酒非常不满意,不管此战是胜,还是败,他都没有好果子吃,聚乐堡一带助手的阎锡山干女婿王靖国已经做好了解除72师武装,并扣押他的准备。
听完了南汉宸这番话,李生达勉强笑了笑,指责南汉宸故意挑拨离间,你们西北军现在和共产党公开勾勾搭搭,你又是出了名的左倾分子,你要是再乱说话,小心你的狗头。
再说了他是晋绥军的大将,阎长官又怎么可能为这么点小事,跟他计较呢。
对于李生达的自欺欺人,南汉宸耸耸肩,“言尽于此,李将军好自为之,若实在无能为力,千万不要向西,可以暂时加入热察抗日联军,保住72师以图未来。”
说完这番话,南汉宸拍拍屁股就要走人,去拜访老同学傅作义,可是南汉宸这番话却如同一根刺一样,深深得扎在李生达的心中,今天军事会议上,阎锡山亲信的态度又让他感到担心,不过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一些侥幸心理。
不过代表还是要派得,李生达悄悄得让心腹联系上南汉宸,请他向四路军转达,他提出了几条匪夷所思的条件,要求四路军不要攻打他的防区,当然了,他也不会攻击四路军,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南汉宸当然很清楚李生达是在试探,他愿意试探就说明他心有不安,这就足够了,接下来以打促和,这一路一个师两个旅算是废了,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不过他去拜访傅作义,并不成功,傅作义对自己守城的本事非常自信,晋绥军的装备一向很好,他根本不担心四路军能攻入他防守的大同,所以傅作义虽然客客气气的接待了老同学,但也仅此而已。
得到南汉宸的汇报后,正在察南一带坐镇指挥的四路军总指挥刘伯承笑着说道,“四快一慢,不仅仅是战术,也是战略,我们把功课做足了,全面攻击就会顺利许多!”
刘伯承的功课不仅仅是南汉宸同志的战前活动,同样也包括大量的后勤准备,当然也包括主力六纵的秘密集结和红24军主力的配合,两部如何配合好,一举冲入忻代盆地,决定了接下来战事的发展。
他严肃地告诉六纵的指挥员们,“淮洲同志,古柏同志,明荣同志,四路军最能打的部队都给了你们,你们的责任也最重,一定要把困难想足,想透彻,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前,绝不能乱动!”
他扭头又看向红24军军长兼政委程子华,“子华同志,你是南方红军出来的干部,和淮洲同志、古柏同志一起过来的,你们三位同志,不仅仅代表四路军,也代表南方红军,你们一定要配合默契!
此战红24军的策应至关重要,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你们已经训练了这么久,也该上场表现一番了!
不要让总部失望!”
“是!
保证完成任务!”
“我刚刚接到北方中央局书记处的电报,我读给你们听一听!
平型关战斗事关中国革命全局,意义重大,攻克平型关时间,越快越好!
狭路相逢勇者胜,参战各部指挥员必须亲临一线作战,指挥部队作战,不惜一切代价,尽快突破内长城,你们损失多少,战后总部双倍补充!
总部只要平型关,不要伤亡数字!
再次重申一次,总部只要平型关,不要伤亡数字!”
说到最后,刘伯承同志笑着说道,“当然了,你们不要有心里负担,要相信我们的战士,能跟鬼子有来有往的部队,绝不是晋绥军可以比拟的!”
“是!”
三位指挥员都郑重的给刘伯承敬礼,然后转身离开,准备接下来对他们的大考,但事实上摆在六纵和红24军面前的一线敌人并不多。
目前在平型关这一代防守的是阎锡山李服膺70师一个旅,下辖两个团,其中两个营一个防守飞狐口的灵丘古道,一个防守灵丘县城,警戒蔚代公路;旅部和一个团又一个营防守平型关,一个营作为预备队,另外三个营分别驻守平型关、东跑池、团城口等战略要地, 李服膺另外一个旅,被放在了繁峙县城,既可以向西策应雁门关,又可以向东增援平型关。
既然敌人只有一个旅,顶破天暂时也就是两个旅,不到万人,为什么四路军如此重视这一战,原因很简单,这一带是纵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地形非常复杂,自古都是用兵禁地,被称为静态的战役走廊。
晋绥军据险而守,四路军兵力多了,在山路上根本就展不开,别看四路军上了四万人,能在一线作战的不会超过一万人,再多毫无意义;而要是兵力少了,想突破一个旅据险防守,而且是装备这么好的敌人,自然也是千难万难。
当然了,四路军也可以走山路,但绝没有那么容易。
山区道路也有编村,随时可以举报四路军的一举一动,一旦收到异动,在太原的晋绥军会立刻增援内城,保住主力的退路。
而在几年前,奉军就曾经想冒险通过平型关冲入内长城,结果被阎锡山打得大败而逃,故而晋绥军上下,对于守住平型关信心十足,他们不相信四路军敢冒险走内长城一线。
但让晋绥军想不到的是,四路军不仅仅要走内长城,还把最精锐的三个满编主力旅都丢到了平型关战场,四路军的野心之大,远远超过了晋绥军的想象。
自冬天进入红24军担任军长以来,程子华并不仅仅练兵,他还乔装打扮,扮作商队,沿着蔚代公路,把广灵到灵丘,再到繁峙这一条路走了好几遍,对平型关一带的地形做到了了然于胸。
越是了然于胸,程子华对于谷雨的大胆和果断,越是惊叹,竟然把主力部队丢到这么险要的地形中;不过想想红24军,又想想四路军的实力,程子华还是觉得这一战很有机会。
最重要的是,一旦冲进了内长城,四路军就算不能围歼晋绥军的主力,最起码也可以控制太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未来全取山西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全可以说,风险有多大,收益有多大!
此时的程子华,年岁也不大,自然充满了热血,即便如此,他在四路军中都是年岁比较大的,既然上下都是年轻人,自然对于这样的冒险,毫不在意,反正就算啃不下来,以四路军和红24军的实力,全身而退毫无问题,为什么不好好拼一把!
黄埔军校生程子华,将绘制的沿线地图,还有沿线的诸多战略要点,-告诉了寻淮洲和刘明荣,三人凑在地图上研究了整整一天一夜。
各种各样的问题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又把其他同志喊进来一起,请他们提意见,大家仔仔细细研究了一番,最后决定由纵队司令员寻淮洲亲自率领一个支队负责正面主攻。
该支队由三个旅的主力团,再加上纵队直属炮兵团,重迫击炮团,又加强了火力,可以说整个四路军的精华全部都在这个支队中,为得就是用最强的力量,一举突破平型关防线。
与此同时,红24军也要从凌源出发,不过并不是走飞狐径,而是先向南进入阜平,从阜平走人烟稀少的山间小路,前往平型关一线。
这条路说是路,其实根本就不是路,全程非常难走,甚至还要多次攀爬悬崖峭壁,属于猎人走过的山路,一般老百姓根本走不不了。
为了走好这段路,程子华亲自带着特种中队,走过一次,用了三天时间,才摸到了平型关附近,他们事先选好的藏身地点。
这一次主力部队要走,能够在四五天内走完,就不错了,中途肯定有不少人会摔死摔伤;而且带不了太多的粮食和弹药,但为了这一仗,就算打光了,也要里外夹击,迅速突破平型关。
四五天时间,这也就意味着红24军需要提前出发,幸亏双方有电台联系,配合上应该问题不是太大。
战术也化繁为简,红24军到达预定地点后,潜伏起来,然后等待四纵的攻击发起后,再朝着敌人的后路猛攻。
几人商量妥当之后,程子华离开了总部和六纵所在地,涿鹿县卧佛寺乡,迅速赶回涞源,并开始动员红24军。
事实上也不需要怎么动员,红24军与晋绥军那是血海深仇,早就摩拳擦掌,准备这一战,为此打造了大批绳索,抓钩,还准备了一大批四路军独家秘方炒面,接下来不能生火,只能靠炒面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而就在红24军全面准备的时候,四路军的全线进攻开始了,丰镇作为大同长城防御体系的最北端,有三段明长城,将所有的战略要地都包括在内。
第一段长城沿山岭,逾险峰,跨深涧,较其它长城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第二道长城位于丰镇南端,万历、隆庆年间重修,第三道长城同样修筑于明嘉靖年间,东西对接于第二道长城之上,形如偃月。
傅作义分兵镇守,四路军也想搞清楚这位防守大家所部的战斗力,故而第一天的战斗打得相当激烈,四路军主力一旅一团与傅作义73师董其武团打了一天,连续突破了好几道工事,逼迫傅作义退守第二段长城。
虽然打了胜仗,不过主攻的一团也损失不小,前线指挥的陈树湘却向上汇报,认为防守的傅作义主力团部队士气高,轻易不能击溃;战术极为灵活,打和退都很有章法;尤其是不怕死,有斗志,和他见过的其他国军部队有明显差别。
所谓不打不相识,就在陈树湘向上报告的同时,打了一天之后的傅作义也是大吃了一惊,都知道四路军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竟然只用了一天就把他的第一道防线给冲开了,董其武团竟然损失了一个多营,这个损失就比较大了。
傅作义说是35军军长,其实也就能指挥73师,全师总共也就两个旅,四个团,孙兰峰和董其武两个团是他的主力团,董其武团受到重创,傅作义就有些受不了,但再受不了也得打呀!
即便不被阎锡山待见,但傅作义的性格还是比较忠诚的,或者说他不愿意给老西留下任何把柄,所以第二天他还是打的比较顽强。
不过四路军立刻调整了部署,不以傅作义主力为攻击目标,转而攻打那两个独立旅的阵地,从侧翼东西包抄傅作义部,这一招战术来自于日本人,四路军享受了好几次,使用起来自然轻车熟路。
虽然同为晋绥军,那两个独立旅,与傅作义部相差甚远,面对四路军毫不逊色的机枪和炮火,面对四路军凶狠的白刃格斗,那两个旅崩溃了,防线被捅破之后,傅作义反应很快,迅速向大同撤退。
即便是撤退,傅作义也做得比较出色,他给预备队孙兰峰团加强了火力,利用有利地形,节节退守,并没有混乱,这样一来73师主力和炮兵团成功退到了大同。
那两个独立旅,其中一个跟着傅作义退走,另外一个在撤退过程中,混乱不断,被四路军追上,大部被歼灭,缴获颇丰,但是四路军第一阶段最重要的战略目的,合围傅作义73师的战略目的并没有实现。
这让本意合围傅部的徐达三丢尽了颜面,不得不向上级请示处分,但陈赓研究之后,认为徐达三的指挥并没有什么大错,如果要说错,也许就是对傅作义部的战斗力,有些估计不足。
陈赓在给谷雨的电报中,帮着徐达三说了几句话,谷雨的来电倒也宽和,恭贺一纵歼灭敌军一旅,鼓励再接再厉。
对于徐达三的自请处分,谷雨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说,敌人表现出色,务必谨慎,日后傅部,需按照2-3个晋绥军师看待,避免再次犯错。
事实上,谷雨对陈赓他们的第一阶段合围方案,本来就不看好,想合围傅作义,哪有那么容易?
他印象中,傅作义就没怎么打过败仗,怎么可能轻易让你合围?
心理期待低了,自然就无所谓了!
这一次的战果,谷雨事实上相当满意。
在傅作义身上吃苦头的人多了去了,徐达三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故而他不仅没有责备徐达三,内心深处反而对徐达三高看了一眼。
当然了,这样的话不能随便说,徐达三又比较习惯翘尾巴,让他吃点苦头也好,对他的成长会更有帮助。
相比于北线没有达成战略目标,东线则相当顺利。
阎锡山算计李生达,李生达同样算计阎锡山,他把阎锡山安排在部队中的一个嫡系团长安排在第一线。
李生达的如意算盘很简单,让这个团试探下四路军的战斗力,看看到底怎么样,打赢了,那当然好;打输了,也可以排除掉一个异己,顺便也为以后做好准备。
既然李生达存着这样的心思,那整个战斗的过程自然没啥子好说的,四路军二纵砍瓜切菜,半天时间就解决了战斗,亲赴前面观战的李生达看到一半,整个人心都凉了,他拨马调头离开,然后派人与四路军接洽。
在与四路军接洽成功后,李生达以召开军事会议的理由,将军中阎锡山派过来的特务和他安排的一些将领软禁起来,取而代之以自己的嫡系将领。
然后按照与四路军达成的协议,将配属他的那个炮兵团缴械,将整个炮兵团和配属的工兵营一起送给了四路军,作为四路军放他一码,并安排他离开山西的谢礼。
李生达取消了两个旅部,72师整编为三个团,全部由他的嫡系担任,所部六千多人,一路退到了兴和,脱离了大同战场。
两天之后,很有默契的张学良,用火车把李生达师拉回了北平,然后放置在长城一线,加强防御,对于张学良这一次的做法,连蒋介石也都一路开绿灯。
蒋介石不仅仅没有指责李生达,反而又嘉奖了一番,毕竟他拉拢李生达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个国民政府候补执行委员,出现在河北,对他还是很有用处的……
为了拉拢李生达,蒋介石甚至亲自致电阎锡山,让他把李生达的家眷送到北平,阎锡山虽然咬牙切齿,但也不敢把事情做绝,只好借着放人的机会,与蒋介石讨价还价。
四路军的战斗力太强,大同会战计划泡汤,老西压力山大,他既希望中央军拉他一把,又不希望中央军主力来晋,故而提出可以接受韩复榘那两万多人入晋。
蒋介石岂能做这样的冤大头,当然不同意,他坚持要用17军增援山西,但就在这个时候,山西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阎锡山的统治迅速变得岌岌可危,蒋介石终于慌了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