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54章 出手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1559 2025-05-12 15:06

  数字:10844 吐槽:37 更新日期:2023/03/29 22:07:18

  上一次的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俄因为内部问题并没有干预,这一次赫鲁晓夫不能再没有反应了,花了这么大代价,才拉拢上埃及这个小弟,若是被以色列打掉,苏俄还要不要脸了。

  而且这一次事件与上一次战争比较类似,美国没有直接出面,而是通过英法支援以色列打,所以苏俄态度强硬,并不至于影响到美苏关系。

  所以赫鲁晓夫几乎立刻决定搞一把大的,让全世界都知道苏俄的强大,同时一扫去年秘密报告以来的种种倒霉事,鼓舞全苏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士气。

  此时全苏农业工作会议正在列宁格勒召开,所以愤怒的赫鲁晓夫即席做了一番讲话,他提到刚刚收到消息英法支持以色列侵略苏俄在中东地区的盟友埃及,这是绝不能接受的,他已经决定要求以色列立刻停火,英法立刻取消给予以色列的各种援助,否则将用可怕的新武器来对付入侵埃及的敌人。

  赫鲁晓夫还说,如果不是匈牙利发生背叛社会主义的叛乱,苏俄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欧洲,自己一定会派兵把入侵盟友的侵略者直接揍扁!

  对于赫鲁晓夫这一套处理办法,处理会议的苏俄高层倒没有什么意见,苏俄利用核大棒搞讹诈是常有的事情,而且说得越过头,埃及越发靠拢……

  不过让中央主席团成员们,往往想不到的是,赫鲁晓夫越说越痛快,越说越飘,他竟然提出:“苏俄已经具备一切条件,要于今后几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肉类、牛奶和黄油等产量方面达到美国现有的水平。”

  赫鲁晓夫这句话一说出口,因为此时苏美两国肉类产量的实际情况是:苏俄肉类总屠宰量为750万吨,人均36公斤;美国肉类总屠宰量1600万吨,人均97公斤。

  考虑到美国肉类屠宰量还在不断增加,赫鲁晓夫要在三四年内赶上美国,苏俄就需要在1962年前将肉类总屠宰量增加到最起码的1600万吨,四年间翻倍还要多,这怎么可能做到?

  所以会议刚刚结束,出席会议的卡冈诺维奇就给赫鲁晓夫提意见,他说的肉奶油三四年内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不能见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赫鲁晓夫工作缺乏计划性,往往不重视科学论证,处理问题急躁草率,好大喜功,对任何问题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要求立即遵照执行,此时正在兴头上的赫鲁晓夫自然不买账,“我是农业专家,只要我们多种玉米,就一定可以做到!”

  赫鲁晓夫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必须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非常干练的官吏,在1950年~1952年期间,赫鲁晓夫被调入中央后,就亲自在莫斯科的自家花园中种了玉米,还和附近的奥格辽沃村集体农庄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美国“斯特尔”杂交玉米的试验,效果都非常理想。

  特别是奥格辽沃村集体农庄,原本是一个连续垫底“拖后腿”的单位,种了玉米后,次年就拿了好几个先进,成为受到中央高度评价的励志典范。

  而据赫鲁晓夫了解,二战期间一直到现在,中国从美国引入了大批玉米良种,同时不断培育良种,并在全国推广,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就增加到了2400万公顷,玉米总产量增加到惊人的6700多万吨,这不仅让中国人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提供了大量饲料,极大的增加了肉类供应量。

  谷雨还告诉他,未来二十年内,中国计划将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5000万公顷,同时不断培育良种,增加化肥食用量,争取将玉米总产量增加到两亿吨以上,并以玉米作为中国最主要的饲料来源。

  他亲手做过实验,而中国的大规模种植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这恰恰证明大规模推广玉米是正确的,所以赫鲁晓夫坚定的认为,只要苏俄大规模种植玉米,苏俄肯定可以在肉蛋奶等等问题上追上美国,而过去几年的迅猛开垦也进一步增加了赫鲁晓夫的底气……

  赫鲁晓夫说完,卡冈诺维奇愤怒的说道,“赫鲁晓夫同志,哪怕你有一定的道理,也必须注意到时间太仓促了,不可能在三四年间追上美国!”

  赫鲁晓夫不以为然的说道,“您只要认真执行就一定可以做到!”

  卡冈诺维奇脸都白了了,会议结束后,他和出席会议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抱怨,赫鲁晓夫的行为就像乌克兰歌曲里唱的那样:“自己唱,自己玩,自己奔跑,自己踹脚。自己!”

  伏罗希洛夫也对赫鲁晓夫表示不满:“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后怎么工作?侮辱所有的人,贬低所有的人,对谁也不尊重,全是他一个人自己决定!”

  伏罗希洛夫的抱怨一点都没错,也就在不久前,赫鲁晓夫正式在中央局会议上提出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重心从中央移到地方,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建立经济行政区,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

  赫鲁晓夫这次改组,扩大了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权力,但此举在中央局会议上引起了争论。赫鲁晓夫的理由是苏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产生了大量问题,同时他也举中国战后初期将大批国企下放地方,又不断减少审批权,经济还在高速发展为例佐证自己。

  不过赫鲁晓夫的说法也被反驳了一把,反对派反驳的理由是中苏情况大不一样,中国是大国企少,中小国企多,而且中国中央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十分糟糕,中央本来就不怎么管中小国企,所以下放不过是制度上确认罢了。

  但苏俄不同,苏俄是一个个庞大的如同城市一般的工业联合体,一旦放给地方,必然会带来地方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而且也很难提升效率。

  钢铁同志时期,为了加强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联系,苏俄大型企业的配套非常有意思,很可能A企业的配套商B在三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加盟共和国,配套商C在两千里之外的第三个加盟共和国,如果没有中央部委协调制定计划,统统交给加盟共和国和各州管辖,岂不是乱套了?

  反对者还有一个理由,虽然没有说出口,但党内高层人人都知道,中国改革走的是修正主义,你赫鲁晓夫举中国为例,是不是也想走修正主义?

  出现争议后,布尔加宁建议是先找一个部门做试点,看看行不行,不过赫鲁晓夫压根不买账,还是我行我素,他不顾多位中央主席团成员的反对,直接把这个提案递交给苏共中央全会讨论,并迅速通过。

  这件事发生后,多位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元老和那些负责经济的同志非常不理解,明明他们是对得,为什么中央全会还是接受赫鲁晓夫的乱来?

  卡冈诺维奇原来也不是很明白,但与多少年的老朋友莫洛托夫同志交谈后,才恍然大悟,赫鲁晓夫改革的中心是减少中央对经济严格的垂直管理。

  赫鲁晓夫这么干,根本原因是中央下达的每一项计划指标的完成都需要对应的党政官员负全责,一旦中央严格的垂直管理被打破,党政干部就可以轻松许多,为什么各个加盟国和州的中央委员们支持赫鲁晓夫,根源就在于此!

  所以当听完了伏罗希洛夫的抱怨后,卡冈诺维奇就把他从莫洛托夫那里听来的话告诉了这位苏俄第一元帅,这可不仅仅是赫鲁晓夫独断专行,颐指气使,打破了领导集体内部平衡那么简单!

  伏罗希洛夫沉默片刻后,并没有提及减少中央对经济严格的垂直管理对不对,而是缓缓说道,“这种情况我无法忍受,他谁也不尊重……应该严肃地谈谈这方面的事!”

  卡冈诺维奇也点点头,“主席团里的气氛是难以忍受的,中央主席团需要好好讨论一下粗暴破坏集体领导的问题……”

  也就在伏罗希洛夫和卡冈诺维奇达成政治默契的同时,另外一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领导人苏俄部长会议副主席兼电站部部长马林科夫获悉了一个让他浑身颤抖的消息。

  他的主要政治助手被捕,而这名助手手头保存着一批档案资料,干这事的KGB官员还说要处分那些在钢铁时期对滥杀无辜负有罪责的人……

  同样得到消息的还有莫洛托夫,莫洛托夫闭着眼睛思考了一会,这才缓缓睁开眼睛,如果说此前只有想法,现在必须有行动了,虽然难度很大,但总不能眼睁睁得看着国家被赫鲁晓夫搞得一团糟吧!

  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出国计划,莫洛托夫都记得清清楚楚,六月是最佳的时候,6月5日到14日,赫鲁晓夫、布尔加宁两人要访问芬兰,6月16日到28日布尔加宁要访问中国,六月初进行最后的内部斡旋,等到布尔加宁前往中国后,再发动对赫鲁晓夫的围攻。

  若是能够成功绊倒赫鲁晓夫,当然是好事;若是不成功,在中国的布尔加宁也可以在赫鲁晓夫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时,领导全党进行拨乱反正;当然了,这件事也不能告诉布尔加宁,他知道太多也不好,他说的虽然有些道理,但他和赫鲁晓夫的关系太亲密了……

  莫洛托夫又想到了国防部长朱可夫和克格勃主席谢罗夫,前者是功勋元帅,谁也没办法,但是可以让他去一趟南斯拉夫呀,伊朗的地盘丢了,阿富汗乱了,埃及又被以色列一阵胖揍,要是南斯拉夫再出事,可就不好了,实在不行,还可以按照上一次对付贝利亚的做法,想办法把朱可夫调离莫斯科!

  相比于朱可夫,谢罗夫的影响力很有限,而且这几年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处在整顿当中,可以把他骗入克里姆林宫,到时候没有朱可夫,没有谢罗夫,赫鲁晓夫也只有服软的份!

  莫洛托夫思考了很久,自觉没有什么大问题,思路不由得飘向中国,一旦拨乱反正成功,与中国的关系如何处理是一个大问题,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中苏虽然亲密,但只是政治上的亲密,中国在经济上不断靠拢西方,他们已经申请入关,也邀请西方企业指摘国内的不足……

  即便东欧完全听话,苏东阵营加起来也不可能抗衡整个西方,苏俄离不开中国的支持,可偏偏中国的统治者却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看到了苏俄的困境,想尽办法榨取苏俄的价值,一旦无法从苏俄榨取什么,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的转向。

  虽然中苏两国有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但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共产主义事业放在心中,要想拉住这样的中国和其困难?莫洛托夫知道最好的办法是促成中美直接对抗,到时候中国人想不靠拢苏俄都难。

  可问题是对面的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还反将了一军,不断挑拨美苏关系,而赫鲁晓夫那个铁憨憨就这么傻傻得接了过来,现在阿富汗乱了,不管不成;中东战争爆发了,赫鲁晓夫的声明那么强硬,也要上阵,如此东搞一下,西搞一下,苏俄付出巨大代价才换来的东西方缓和,还能长久吗?

  越想,莫洛托夫越发明确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为了列宁的事业,一定要把赫鲁晓夫赶下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绝不能!

  也就在莫洛托夫下定决心之际,第三次中东战争还在继续进行,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如同雨点一样落在机场和火车站附近的地区,纳赛尔感觉身下的大地在强烈的轰炸之下发出阵阵颤抖,他看到远处的大地似乎被撕得粉碎,房屋被命中期货,机场附近的储油罐也被击中期货,火焰一直冲到了几百米的高空……

  纳赛尔颤抖着手,喃喃的问道,“空军,我们空军在哪里?”

  “总统,空军没有了,最起码这场战争结束前是肯定没有了!”

  “苏俄不是答应支援我们最先进的米格—19吗?”

  “飞机从苏俄运过来需要时间,飞行员训练也需要时间,而埃及现在缺少的是时间!”

  纳赛尔只觉得一阵阵头晕,他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事实上,何止纳赛尔想不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的进程,也让全世界的军人们瞠目结舌,在这一场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

  虽然得到了西方的支持,但以色列立国还不到十年,国弱民穷,压根打不了太久,所以从一开始,以色列就非常明确,这一仗要的是速战速决,越快越好,而要速战速决,首先就是要取得制空权。

  有了制空权,又有苏伊士运河阻拦,以色列最大的对手埃及陆军就算有天大的力气也施展不出来,埃军无法上阵,刚刚驱逐了英国教官的约旦军队和内部混乱不堪的叙利亚都不是对手,到时候以色列就胜券在握!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对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为了能够击败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以色列空军连教练机都出动了,以空军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起飞以后,保持四机编队,向西面地中海出航。

  以色列飞行员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挡,躲过了约旦雷达网的搜索,随后,飞机在离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飞行,进入陆地后,升至20米,又躲过了埃及雷达的探测。

  以空军没有直飞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是尼罗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转向南,从埃及后方发起进攻,攻击高度只有100~150米。攻击中,以军飞行员都遵循“先打跑道,后打飞机”的原则。

  由于西奈半岛被占领,埃以两国事实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所以埃及空军自重建以来,也有一些防范,每天拂晓,埃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

  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点半左右解除警报。按埃军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约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

  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度好,便于对地面实施攻击,并且以色列战机背光攻击,埃及防空火力正对着阳光无法准确射击。

  所以当以色列空军挑中这个间隙点发起进攻时,埃及空军各个军事基地一切像往常一样,军官们正在上班途中,许多雷达值班室正在进行交接班。突然,空中响声四起,以军飞机闪电般袭来,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批飞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

  开战仅仅两天,以色列空军就基本摧毁了刚刚重建时间不长的埃及空军,这几年纳赛尔花费无数代价获得了一百八十多架战斗机只剩下十来架,埃及空军彻底瘫痪。

  而本来就不怎么样的叙利亚和约旦空军同样被彻底压制住,而没有了空军的掩护,重建时间不长的埃及陆军压根攻不过苏伊士运河,如此一来,以色列军队只需要以少量的陆军防御西奈半岛,以军的主力则用在了约旦和叙利亚方向。

  以军集中了六个旅进攻戈兰高地,其中一个坦克旅和两个步兵旅从北进攻,一个空降旅和一个步兵旅从南进攻,一个旅机动作战,而叙利亚守备部队则只有可怜巴巴的三个步兵旅,而在约旦河西岸,战前约军总兵力不过四个步兵旅和一个坦克旅,以军则集中了六个步兵旅和三个坦克旅。

  以军本来就拥有绝对的空中优势,再加上地面部队人数、装备上的领先,战斗力又远胜过阿拉伯联军,所以战斗打响后,以军就迅速攻入戈兰高地和包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虽然约旦和叙利亚军队紧急增援,可在以军的猛烈空袭下,即便两国军队赶到前线,也是变相的添油战术,只会被以色列军队各个击破……

  所以战争刚刚开始四天,以军就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胜利,戈兰高地上三个旅的叙利亚军队被击溃,已经是以色列的囊中之物,以军同时突破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这个三教圣地眼看着就要丢失。

  而在无数人的注意力被以军炫目般的进攻吸引的同时,黎巴嫩基督教政府也乘机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驱逐巴解组织成员,与以军可谓配合默契……

  苏俄再也坐不住了,赫鲁晓夫结束了列宁格勒的会议后,返回莫斯科,召开紧急会议,赫鲁晓夫心里很清楚苏军不可能参战,甚至于以色列把阿拉伯国家打成狗也符合苏俄的利益,阿拉伯被打得很惨,西方国家又不会帮助他们,能支持的只有苏中。

  中国家底不够,以抠门著名的谷雨绝不可能给予大量支援,而且中国的经营重点是海湾地区,对地中海沿海并无兴趣,所以就算埃及求上门,中国还是会要钱,而且即便给了钱,中国都未必给重武器,以避免刺激西方,这是中方的一贯政策。

  所以赫鲁晓夫做出了三个决定,一是联合中国,在安理会上再一次要求以色列必须立刻停战,以色列人已经抢到足够多的地盘,也该过瘾了!

  二是为了拉拢埃及和叙利亚,发出新一轮威胁,赫鲁晓夫对外宣称,部署在高加索地区的苏军导弹部队已经瞄准了特拉维夫,要是以色列再不停战,伟大的苏俄红军就要让以色列人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武器!

  三是决定加大对埃及的投入,不仅提供更多的武器,还帮助埃及工农业发展,当然了,这些都不是白给的,埃及除了要以长绒棉归还以外,还要在战略上配合苏俄。

  在这一次会议上,苏共中央再一次研究了苏俄海军建造问题,战争打响之后,克里特岛的美国第六舰队立刻出现在地中海,他们实际上保护了以色列空军的突袭。

  若是苏军没有像样的海军力量活动在地中海,如何保证在地中海沿岸的战略利益,所以国防部的意见是黑海舰队组建地中海分舰队,并租借埃及的亚历山大军港作为母港。

  地中海分舰队的任务是和平时期维护苏俄的国家利益,而一旦发生核战争,这只配属着发达的防空系统和反潜作战手段,包括直升机的分舰队,将是一只可牺牲的高级特遣部队,虽然发起进攻后,会被对方摧毁,但这种牺牲将抵消或削弱美国从地中海发动的核攻击。

  所以国防部再一次要求赫鲁晓夫制造航母,哪怕不是航母,中国正在制造的,可以装载二十多架直升机的两栖登陆舰也有必要发展。

  过去几年中苏两国的海军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交流,苏俄方面对航母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很清楚随着苏俄海外利益的增加,苏俄完全有必要加强航母建设。

  虽然赫鲁晓夫曾经考虑制造一到两艘航母,但在发现洲际导弹可以把快递送到美国后,赫鲁晓夫的兴趣还是转向了更容易出风头的导弹和卫星。

  很明显,美国海军拥有几十艘航母,苏俄哪怕造出了航母,也对美国海军没多少威胁,可洲际导弹就不一样了,那是真正能够威胁美国的大国利器!

  不过听说中国正在制造可以装载二十多架反潜直升机的两栖登陆舰时,赫鲁晓夫来了兴趣,此时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已经装备美军,美军也肯定在研发导弹核潜艇。

  根据苏军自己的研究发现,此时的导弹核潜艇大多只能携带中程弹道导弹,这就决定了美军要想让核潜艇威胁到苏俄的核心区,要么是在北大西洋,要么是在地中海活动。

  很明显,苏俄同样有必要发展两栖登陆舰,虽然苏俄两栖登陆方面的需求不大,但两栖登陆舰可以作为运输舰使用,下一次如果中东打起来,苏俄的两栖登陆舰完全可以拉着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支援埃及,量美国人也不敢造次!

  再说了,中国都能制造,苏俄要是没有,多没面子呀,所以赫鲁晓夫很爽快,他要求海军立刻与中国联系,搞来中国两栖登陆舰的图纸,然后启动苏俄第一艘两栖登陆舰的制造!

  做出决断之后,苏俄外交部立刻发表声明,开始了新一轮威胁,以色列自然相当惊慌,虽然犹太人也知道苏俄恐吓更多,但谁愿意被核武器恫吓?核武器或许灭不了大国,但一颗原子弹丢到特拉维夫,以色列离玩完就不远了!

  不过以军这一次的目标是拿下耶路撒冷旧城,这关系到以色列的宗教问题,以军自然不会罢休,更不可能如苏俄和阿拉伯方面所想的那样撤回到战前的边界线,而此时美国人见苏俄外交部越说越离谱,又看到以色列这么争气,心情大好,也公然站在以色列一边。

  美国人表示是阿拉伯方面不断加强军事力量,并不断挑衅,引起了以色列的强烈不安,因此让以色列退回到战前的边界线不可接受。

  美苏两家在安理会吵得不可开交,但此时阿拉伯方面已经陷入崩溃,败局已定,到底要不要继续打下去,纳赛尔十分痛苦,难以抉择。

  而在北京,谷雨看到赫鲁晓夫的电报笑了笑,果然是毛子作风,不过老毛子搞这种事情的水平,差多了,看来我不出手都不行!

  真是笨蛋,打了败仗又什么大不了的,继续打下去就是了,阿拉伯人是犹太人的几十倍,上百倍,还怕死人?

  赫鲁晓夫要两栖登陆舰的图纸,谷雨当然会给,造了两栖登陆舰之后,自然就要造航母,他巴不得老毛子造得越早越好,美苏对抗越激烈,越有助于世界和平嘛!

  对这一场不期而来的战争,谷雨事先并无任何准备,他这段时间心思都放在国内整风,不断召开这个会议那个会议,对国外的事情也不怎么上心。

  这也很正常,该布的局都布了,现在安安心心等待结果就是,所以他也想不到以色列搞出了一个大惊喜,而且这一场战争的风格与他记忆中的第三次中东战争特别相像,以色列军队势如破竹,胖揍阿拉伯联军,前世打了六天,这一次或许六天都不到。

  不过在谷雨看来,这一次纳赛尔吃大亏是好事,纳赛尔得国太容易,虽然在英埃战争中表现十分英勇,成为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但埃及军队在英埃战争中的表现简直和狗屎一样。

  这一次纳赛尔提前十年被收拾,虽然空军被彻底击败,但埃及陆军因为过不了运河,虽然有不少火炮坦克被以军击中,但也不算太丢人,谷雨估计他虽然憋屈,但也不至于憋屈成病,早早去世,毕竟他还年轻,在人生的壮年吃了一次大亏,还有翻身的机会。

  谷雨做出这样的判断还有一个原因,相比于把纳赛尔坑得不要不要的勋宗,玉米帝是个厚道人,舍得给东西,要东西也不过分,纳赛尔就算受气,也是有限的。

  如果接下来真得会发生古巴导弹危机,接下来必然出现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苏俄肯定会大举支援以雪前耻,埃及应该会扳回一城,即便不能完全收回西奈半岛,也够以色列吃一壶的!

  等到未来,纳赛尔发现必须和以色列和谈,以他的作风也不会太过让步,即便未来苏俄衰落,以埃及的体量、在阿拉伯国家的地位和所处的国际位置,必然会一定的分量,到时候中东形势就有意思了,绝对会非常有意思……

  在谷雨看来,最坏的结果也比前世强,中国毕竟在中东有一块实实在在的领土,在有核武器的时代,美国人想赶也赶不走,接下来不管发生什么,中国都比较主动,也可以分享石油经济时代中东的巨大分红。

  如此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进步,那就更好了,什么是进步,自然是中东地区多打几仗,每打一次,中国的实力就会增加一分!

  谷雨在脑海中推演了一番,然后自然决定支持赫鲁晓夫,以色列不宣而战,连续入侵好几个主权国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中国自然要站在正义一边。

  在做出这个决断的同时,谷雨也召见了林彪元帅,五中全会后,林彪乘坐飞机前往澳大利亚督战,而在这一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在射击、举重、体操和跳水四个重点突破的项目上获得了六枚金牌,与德国、英国并列,可谓表现不错。

  当然了,与苏俄的36枚金牌,美国的30枚金牌相比,中国队就逊色多了,但这也没办法,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时间不算太长,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难能可贵了!

  而在奥运会之后,根据谷雨的提名,林彪同志兼任国安委副主任,负责中东、非洲方向,所以第三次中东战争打得这么热闹,谷雨自然要找林彪商量一番。

  而林彪见到谷雨的第一句话就是,“谷书记,现在看来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我军常规力量重点发展空军的战略是正确的!”

  谷雨很满意,不过林彪同志又说道,“但现在看来,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陆军在战争中还是主导力量,我军保持一直强大的陆军还是很有必要的!”

  谷雨听完,笑着问道,“你觉得我们现在的陆军够不够?”

  “总兵力是够了,但在日本方向,仅仅一个集团军太少了一些,驻日美军加上本州日本的军队,不管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比我们的第七集团军要强!”

  “我对第七集团军的要求是应对中小规模的冲突和镇压九州日本可能的叛乱,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我军将毫不犹豫的使用核武器攻击本州日本,以弥补常规力量的不足!”

  “我国的核力量远逊色于美国!”

  “但毁灭本州日本主要城市已经足够了!”谷雨笑着说道,“中国本土距世界中心位置太远,属于边缘国家,所以我们的国家战略非常明确。

  那就是不掺和美苏之争,保持对美苏一定的核反击能力,以保卫本土安全,同时坚决维持、巩固和加强在东亚地区的地区强国地位!我们一直围绕着这一目标建军,你仔细想想就应该能够明白我们为什么只在日本驻扎一个集团军了!”

  林彪点点头,他明白谷雨的意思,现在中国要的是巩固已有的利益,并无意挑衅美苏,自然也就没必要在日本派驻太多力量,只要足够压制住九州日本,让日本继续保持分裂就足够了。

  若是日本人不老实,用核武器威胁本州日本也就够了,没必要学习苏俄,在扶桑省和九州日本堆砌几十万大军,那样干,反而会刺激美国人进一步武装日本,得不偿失。

  聊完了军队发展的总战略,谷雨接着询问林彪对这一次以色列军队表现的看法,林彪点点头,“以军打得确实不错,看来这些年不少功夫,阿拉伯军队虽然被偷袭,但三天就失去这么多地盘,战斗力确实逊色不少,战斗意志也实在不行!”

  “阿军打得不好,自然要加强武装,咱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谷雨微笑着说道,“我准备让你去一趟中东地区,不过不是埃及或者叙利亚,而是伊拉克。

  埃及、叙利亚有苏俄武装,我也无意插手,但伊拉克不同,伊拉克与以色列隔着约旦和叙利亚,又和美苏不睦,我们完全可以向伊拉克多卖一些武器,并提供一定的军事训练!

  你和伊拉克统治者卡塞姆过去有一些接触,你见到他时,可以答应向伊拉克出售各种常规武器,我们现役的各种常规武器都可以卖,如果伊拉克有钱,出售最大射程300公里的东风2C导弹也是可以的,至于伊拉克用在什么地方跟我们无关!”

  谷雨见缝插针的本事,林彪不得不服,不过他想了想说道,“卡塞姆政府虽然已经得到了美国的承认,也驱赶了英军,但他对油田问题上的妥协,很难让伊拉克各派满意,能不能成为第二个纳赛尔还需要再观察一番!”

  “不管伊拉克谁当政,都跟我们没关系,我在意的出售武器,进一步扩大中东的军售市场!”谷雨笑着说道,“当然了,卖军火是其次,你这一次出访,也要通过卡塞姆,给整个阿拉伯世界打气!

  你可以举中国过去三天两头挨打到现在翻身的例子告诉阿拉伯人,要论悲惨,过去的中国和阿拉伯人民一样悲惨,我们能够挺过来,来一个咸鱼大翻身,反攻日本得手,阿拉伯人民同样做得到!

  你这一次过去,也要告诉阿拉伯人民,战争打得不仅仅是军事,也是政治,还是经济,要多想想阿拉伯人民的长处,让他们在石油问题找茬!

  西方一边支持阿拉伯人民的仇人,一边对着阿拉伯国家敲骨吸髓,哪有这样的好事,大家一起闹腾,就算不能逼着美国转向,也可以逼着美国石油公司收回一部分利益嘛!”

  林彪同志点点头,想了想说道,“这倒是不错的办法,但我担心阿拉伯人迅速停火,可就不好了!”

  “我今天会给赫鲁晓夫写信,要求他不要着急停战,要逼着美国人下场,然后乘机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一轮反西方运动,推动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我也已经让严耀庆同志和沙特的塞萨尔亲王取得了联系,让他去劝说纳赛尔,别的地方可以退,但是圣城耶路撒冷绝不能退,若是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那就坚决不和以色列议和。

  反正埃及飞机被炸光了,又有苏伊士运河为界,已经没什么不能输的,埃及就这么耗着,不断发动这样那样的骚扰,同时不断给叙利亚和约旦打气,让他们扛下去!

  以色列建国才八九年,整个国家加起来也才两百来万人,财力有限,只要拖下去,扛不住的只有以色列,到时候哪怕耶路撒冷被国际共管,怎么也比被以色列占领强!”

  谷雨顿了顿,笑着说道,“耶路撒冷的政治意义太大,只要有人提出来,纳赛尔就不敢退,而这一次阿拉伯国家只要不让以色列染指耶路撒冷,就不算全输,纳赛尔的阿拉伯领袖地位也能保住,英雄不怕打败仗,怕的是软蛋嘛!”

  说完,谷雨从抽屉中拿出了他的起家作品《论持久战》,递给林彪,“我这边《论持久战》讲的是如何收拾日本人,你也可以给卡塞姆上一上阿拉伯人的《论持久战》,你的脑瓜子我清楚得很,肯定比我写得好!”

  “谷书记,您太谬赞了……”林彪谦虚了两句,接过谷雨的小册子,想了想问道,“我们这么搞,会不会引起美国人的不满?”

  “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的立场一直很明确,站在阿拉伯人一边,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出手,要不然阿拉伯人凭什么踊跃购买我们的武器?而只要阿拉伯人不让步,美苏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到中东,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一些嘛!

  至于美国人不满,美国人不满我们的地方多了去了,他们还不满我们执政呢,这我们也要让吗?只要我们不断开放,西方国家就下不了决心和我们撕破脸!

  要我说呀,不管是艾森·豪威尔,还是艾登,都不会在意我们搞得这些动作,艾森·豪威尔是德国后裔,欧洲人对多死一些犹太人,从来都不会心疼,你说是不是?”

  林彪笑着点点头,“我们也同样不需要心疼死多少犹太人,嗷,阿拉伯人也一样!”

  谷雨哈哈大笑,“心里知道就行,不要张扬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