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63章 小冲突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6614 2025-05-12 15:06

  相比于李锡文,刚刚被调到广南汽车筹备组的李思明这一次出来主要是打下手,这样的商务活动,必须有足够的准备,所以各种资料要准备好,对方可能询问的问题也要有所预备,事后也要做做总结,并还要员责记录。

   但具体上谈判阶段,李思明要说的话反而不说,他一路提包,多看少说,默默得听着李锡文与香港各路人士的交谈,不断增长见识,他也确实感到受益匪浅。

   与华侨高层打交道,与社会底层完全不同,大家说看冠冕堂皇,有时候甚至是不相干的话,在不断的试探对方,就算对方有想法,也都说得十分含蓄,留足了后路。a 

   这种说话方式,李思明并不陌生,很多党内干部也是这种风格,不过他是军人,习惯了刺刀见红,多少有些不习惯,或许只有李锡文同志这样政委出身的同志才会耐着性子这么周旋吧!

  李锡文同志应该也不是很喜欢,只是有求于人也只能如此,或许这就是人在高位的无奈,李思明默默思考着,同时也默打量着这个目前中国最繁荣的都市之一。

   李思明对香港的感觉和对西贡的感觉差不多,都充满着西式风采,洋楼聚集的地方比较繁荣,同时也有无数胡同小巷,人口无比稠密,上海约莫也是如此吧!

  出生于昆明周边农村的李思明对这种带有异域风采的繁荣,一开始是看西洋镜,觉得很有意思,但看过几次也觉得没什么,也就那么回事,他还是喜欢北京新城那种独特建筑风格,那才是中国所独有的,看着亲切。

  今年是基层换届年,提前调到广南汽车筹备组的李思明,已经很稳妥了,接下来的几年他就要在广南汽车奋斗,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考验。

  他当过兵,打过仗,在边疆搞过屯垦,对农村工作算是比较熟悉,但他会开车,却根本不知道如何造车,接下来怎么干,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不过李思明却有股子傲气,老子和法国人打过仗,也带着队伍闯荡过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比属刚果,不就是办广子,能比打仗难?能比闯荡刚果难?那是真正拿命在赌!现在办厂子,就算再难,也有人带着,只要认真学习,没有过不去的坎子!

  不过话虽如此,但一筹备,他才发现一个大型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真是困难,广南只有一个汽车修理厂,接下来要汽修厂的基础上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电力供应,钢材供应、铁路运输、地质和水源等基础条件,哪一条不行,车厂就办不起来......而一个汽车厂又涉及到发动机、轮胎、工具、滚珠轴承、化油器仪表、非金属配件、电系配件、玻璃等等,有的要自己建设;有的要寻找国内工厂,与他们谈判投资;有的则与国内工厂合作,希望它们可以扩产,每一样,每一桩都要谈,可谓千头万绪。

  不过越是如此,李思明越是斗志昂扬,他知道这个机会实在太难得了,只要自己把握好这个机会,以后如何搞工业心里就有底了

  ......

  不过在香港连续考察三天后,李锡文找到李思明,让他次日去一趟清华大学,看看费孝通先生还在不在香港,如果还在的话,看看能不能得到费孝通先生关于香港电影业的考察报告。

  如果费孝通先生还在考察中,你也跟着一起走访,现场看一看香港的电影业到底是怎么运转的,既然想搞一些改革,肯定要了解香港电影业到底是怎么干得。

  李锡文对李思明这个矮小精悍的小老弟非常看好,不过李思明的缺陷也是实实在在的,李思明虽然经常阅读各种理论著作,但他还比较年青,对理论的运用不够,说白了,就是一个行动派,能做事,也在做事的过程中利用了不少理论知识,但他不会说出来,这是基层干部常有的毛病。

  与李思明不同,李锡文19岁就领导了一次成功的起义,一上来就是中层干部,年纪又轻,身边都是出色的领导干部,所以他一边努力读书,一边认真学习其他领导干部的长处,二十年坚持下来,李锡文的理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说话水平极高,甚至对各种书画作品都能鉴赏一番。

  所以李锡文也希望李思明改掉这个毛病,这是他继续前进的前提,学习理论并不仅仅是读书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培养政治敏感性的过程,政治敏感性并不是简单的感受北京的风往哪里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理论的理解,了解中央的思路,尽可能让自己的所作所为与中央意图合拍......

  李锡文让李思明去跟踪费孝通对香港电影业的调查并尝试引进电影作品,同样也是在培养他的政治敏感性,这是一个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哪些电影可以引进,哪些电影不能引进,你得有眼光。 

  一边读书,一边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李锡文相信以李思明的聪明,不需要多长时间,就会培养出来,到时候他下部队会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工作者,在地方,也可以做一个党务干部。

  李思明家境贫寒,是党一手培养才有了今天,他在海外省的开拓中又表现得非常好,在广南汽车筹备过程中又十分努力,是典型的又红又专的干部,只要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政治修养,未来的希望很大。

  这不是说李锡文在投资未来,而是李锡文看到他,往往就会想起战争时期那些脑瓜子灵活的基层指战员们,他们中有一个又一个李思明,都是部队的骨干。

  只是很不幸的是,他们中很多人都牺牲在太平洋的岛屿攻坚战中,剩下的人大多已经退役,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每每想起李锡文在哀悼之余,也有一种唏嘘感。

  感受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战友情,只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明

  李思明当然很早就感受到了李锡文的栽培之意,一直十分乖巧,严格按照李锡文的要求去做,这一次也不例外,李思明带着一位同志开着车来到了清华大学,寻找费孝通先生。

  看到全国有名的清华大学,李思明深吸了一口气,他一直想到大学深造一番,不过一直没机会,这一次调到交州,事情太忙,虽然搞到了夜校的课程在自学,但离大学生还差得远,得努力呀,李书记文化程度也不高,可他硬是自学成才,他也不能落下了!

  这几天费孝通先生活得挺自在,一边与钱杨两位和诸位故友聊聊天,一边读读书,通过报刊杂志了解香港社会,并没有立刻去调研香港电影工业,不过还是收集了不少资料。

  所以当李思明找到费孝通时,他正在和一群老友坐在清华大学校内的一个咖啡厅聊天,不过看到穿着普通军装,身材矮小,长相黝黑的李思明喊费先生,一位有着一张圆圆胖胖的脸,头花已经花白的教授回头看了一眼,不屑的说道,"小费,你这警卫员不怎么样,又矮又黑,你出门在外,能保护好你吗?"

  "哈哈,傅先生,您可说错了,这位李同志是我在南掌考察时

  认识的一位小友,你别看他年青,但当时已经是县长了!"这位傅先生上下打量了一番,再次不屑的说道,"共产党不用

  名士,用这种形象猥琐之人,怪不得会捅出那么大的篓子!"

  这句话一出,气氛立刻就不好了,费孝通连忙说道,"傅先生,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你不知道李县长在昆仑省表现优异,是国家重点表彰的优秀......"

  "昆仑省武力驱逐数百万黑人土著,丧尽天良,小费,你怎么把这种人带到这里来了!"

  "形象猥琐"的李思明对这位说话刻薄的狗屁傅先生本来已经一肚子火,听到这句话更加忍无可忍,此前他也遇到过这样的人物,知道跟这种人没必要客气。

  所以他冷冷得说道,"这位小知识分子,你一边吃着昆仑省的牛羊肉,穿着昆仑省的棉花织物,一边满嘴喷粪,要论丧尽天良,谁又能比得上你?"

  另外一个人腾的站了起来,"你这个毛牙子,怎么说话的?你知道傅生是谁吗?太没有礼数了!就算是谷百生见了傅先生,也是客客气气!"

  李思明嘿嘿冷笑,另外一个教授忍不住了,"是呀,你瞅瞅,共产党的干部都是这个德行,怪不得能捅出过千亿的大窟窿,这么大的损失还不知道怎么办呀!"

  那位傅先生被李思明顶了一句,老脸当即被气青了,此时才说

  出了一句,"共产党用的都是这样的人,能搞好国家才怪!"

  钱钟书说话同样刻薄,他也为共产党做了那么多年的翻译,

  认也是有些功劳的,傅斯年这么说话,他自然很不舒服。

  所以他阴阳怪气的说道,"傅先生眼中的国家,肯定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傅先生以为的搞好国家,肯定也和我们一般人理解得不一样!这也就不奇怪博先生会那么爱戴大汉奸常凯申,从没有骂过他!"

  傅斯年一辈子追随常凯申,被老常叛国差点搞崩溃,抗战初期,以他的江湖地位自然是政协委员,不过很快就有人追究他和常凯申的关系。

  要不是一堆人求情,加之又是五四运动的领袖,他也会进劳改营改造,最后被发配到武汉郊区一所小学任国文教师,傅斯年是大名士,自然不愿意敢这种活,所以在小学也干得不好。

  所以抗战结束时,他就被第一时间赶到了南洋,据说当时谷雨的说法是彼辈连孩子都教不好,还是出国吧,留在国内只会害人害

  不过傅斯年名气摆在那里,他到了南洋之后,还是被华侨安排为古晋大学校长,但他的脾气太臭,管理大学非常严格,教职工不合格的赶走,学生水平不够的赶走,教职工不得有徇私舞弊等现象,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华侨领袖们也非常难受,但自己酿的苦酒也只能自己喝,只好由着他。

  博斯年被共产党羞辱一番后,对共产党更是骂骂咧咧,不过他这种类似于称衡一般的人物,谷雨不愿意脏手,华侨领袖们也不愿意脏手,不过一些比较粗豪的华侨议员们就不客气了,找麻烦,把他喊到议会质询。

  没一会他因为血压飙升,直接晕倒在了地上,幸好有一个议员随着带着急救药物,这才避免了他前世的病故,不过他既然生病了,古晋大学的校长自然也丢了。

  这场病之后,傅斯年似乎也想开了,挂着一个院士的名头,把心思更多的放在历史研究上,不过他恃才傲物的破脾气一直没改,这一次来香港做学术交流,看共产党干部就是不爽,结果碰了一个钉子,没想到连后生晚辈钱钟书都不给面子,哪里还受得了。

  傅斯年骂骂咧咧这么多年,最忌讳的就是他和常凯申的关系,偏偏钱钟书说话那么刻薄,他忍不住说道,"你,你,胡说八道!

  说完这句,他当即站了起来,甩手就要离开,杨绛连忙打圆场"好好的,怎么闹成这样的,傅老,喝杯咖啡消消气......"她又白了一眼丈夫说道,"你这个小知识分子就不要乱说话了

  钱钟书呵呵笑了笑,自嘲的说道,"这位解放军同志并没有说错话,当年报考清华时,我数学只考了十五分,大家都是知道的,也只能做一做小知识分子了!"

  此时费孝通早就站起来,快步来到了李思明身边,他回头看了一眼众人,有些无奈得说道,"各位先生,你们先聊,我和李同志出去一趟!" 

  说完,费孝通拉着李思明就走,李思明也无所谓,也无心和这些怨气满腹的人吵架,没必要,就一起离开了,而傅斯年丢人现眼,也跟着离开,其他人陆续离开,聊天不欢而散。

  看着其他人陆续离开,钱钟书却坐着不动,没有相送,当然了,这也不奇怪,他当面怼傅斯年,自然也不方便相送,杨绛则把他们送走,等回到咖啡厅后,杨绛噗嗤笑了起来,"傅斯年骂了一辈子人,没想到被一位解放军同志和你说破了防!"

  "他是自取其辱!"

  "你呀,还是那么孩子气,这里是香港,不是北京,你说话也

  要注意点,不要把人都得罪了!"

  "不管是香港,还是北京,亦或是在南洋,都是共产党的天下,傅斯年能够在南洋安心做大学校长,做院士,靠的还不是共产党将士这些年的拼杀,他有什么资格指责共产党的做法,如此说法就算不是丧尽天良,也是数典忘相!"

  "哈哈,骂得好!"

  "你都说我对,你还那么说话!"

  "我不那么说话,我怎么说话,都是我们大学里面的教授师长

  ,你得罪了人,我还不得帮着圆场!"

  "以后还是少和他们来往的好,能不能被认可说到底看的是作品!

  杨绛想了想,点点头,"也好,我们还是安心治学,有些东西没必要强求!"

  钱钟书夫妻抗战做了不少事情,不过到了香港之后,却被排挤,原因很简单,抗战初期这些所谓的名士没几个日子过的好,不少人还被共产党抓到劳改营中接受过教育,所以这帮子人来到香港和南洋之后,有一个评判地位的标准。

  被共产党迫害,待过劳改营的上上等;被发配农村做国文教师的上等;在研究所大学被降工资,苟延残喘的中等;拍过共产党马屁,却不被认可,1948年后被发配南方的下等,以此类推。

  而钱钟书夫妻这样的自然更不受待见,不仅是小字辈,还在共产党下面得到任用,抗战前也没什么名气,至于抗战后的名气,能够被认可的是劳改营和农村吃苦时的作品,钱钟书写的那些香港这边不买账。

  偏偏这两个人,一到香港两人一个是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一个是英文系副主任,而且钱钟书夫妻更得到信任,时不时被安排参加这样那样的活动,这样的下下等,竟然能人五人六骑在诸多名教授下面,凭什么呀!

  毕竟都是年轻时代的师长,而且里面功成名就的人物也不少,钱钟书夫妻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还是想融入这个圈子,获得他们的认可,钱钟书真实水平也确实高,也有一个好老师,所以这个圈子虽然讨厌他的过往和他那张嘴,但最后还是接受了他。

  当然了,不接受也不行,这个圈子很多人被共产党收拾怕了,很有些色厉内荏,这对夫妻都是系副主任,也和共产党关系较为密切,这个圈子又离不开他,所以就这么凑合着过,但又明着暗着排斥他,两口子一直憋着气,这才闹出了今天这一出。

  而这一出之后,钱杨夫妻也知道以后想再混这个圈子也难,且再和这帮人混在一起也不是什么好事,想想还是算了,要想被认可说到底看的是作品,还是安心治学更好一些!

  而另外一头,费孝通和李思明一起走出门,费孝通连忙解释,李思明笑着摇摇头,"这样的人我在昆仑省也见过一些,除了认识几个字,其他的一无所长,让提锄头都提不动,安排他们干活的时候才费劲呢!"

  "小李,你可能不知道,傅斯年先生虽然与贵党政见不合,但贵党的谷主席对他确实有些刻薄了......"

  费孝通将傅斯年的往事说了出来,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其后在文坛的地位非常高,当年要修理好,共产党内的李、吴两主席都帮着说话,但谷雨坚持,还是取消了他的政协委员,赶到小学教书!

  据说在小学期间,因为出身豪门,加之军训和大生产务农等等原因,傅斯年很是受到了一些侮辱,日子很不好过,自离开内地后,他在南洋期间,见到穿着共产党军装的人,往往都会口出不逊,似乎很是受到了一些刺激,但具体是什么也不清楚......

  李思明想了想,然后问道,"费先生,这位名气很大的傅先生可以和你一样,在穷山沟中钻来钻去做社会调查吗?"

  费孝通一愣,"李县长,傅先生治的是文史,只要饱览群书即可,倒不需要到处做社会调查!"

  李思明接着问道,"这位傅先生会种地吗?"傅先生是山东豪族出身,祖上是状元,应该不会种地!""这位傅先生懂得数理,会搞工商吗?"

  费孝通微微摇头,"李县长,这个世界有些人虽然不懂做事

  ,但治学还是很不错的!"

  "费先生,过去最重要的学问是救国救民,当今最重要的学问是富国富民,不知道那位傅先生的学问可有沾边?"

  "李县长,你年纪尚轻,有些东西你不太清楚,傅先生也是为国家做了一些事情的!"

  "我看未必!按照某一位先生的说法,他竟然拥护祸国殃民的大汉奸常凯申,那我可以肯定,他的大节有亏,他学问肯定也不是为了救国救民!

  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个影响力很大,大节有亏,所学又不是为了救国救民的人,如果不限制住,谁知道他会搞出什么?要我说呀,谷枢机对他的处理不是重了,反而是轻了!"

  费孝通听完,默默摇摇头,"李县长,抗战初期那场运动的残酷程度,唉,不提也罢!当时我的思想一开始也没转过弯,也差点进了劳改营,要不是谷主席自召见,让我跟随解放军,让我亲身见识到了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也不想着努力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

  李思明沉默稍许,没再争论下去,而是说明了来意,他想知道费孝通考察香港电影业的报告,如果还没有做,他希望可以随同一起考察,费孝通一边表示欢迎,一边询问为什么。

  李思明笑着说道,"我们交州生活比较富足,虽然穿衣有些发愁,但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可文化生活就差了一些,李书记觉得有必要做一些调研,他比较忙碌,我让我陪您看一看!"

  费孝通点点头,"谷主席三个有利于衡量标准,其中第三个就是党要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虽说香港的电影鱼龙混杂,但其中确实有一些好作品,可以传播的!"

  一边说,费孝通一边给李思明介绍,而此时此刻的李思明并不知道,他今天在咖啡厅的经历也被一些人已经被人添油加醋的写了出来,他马上就要在香港出名了,一个小县长就敢在诸多多士面前摆弄威风,要让他好好看看什么叫"我有笔如刀!"

  至于不太上道的钟杨夫妻和费孝通,作为后生晚辈,诸多名士虽然也火,但还想给他们一次机会,就看他们这一次的表现了,要是表现不好,那就开除他们的士籍,都到香港了,屁股竟然还歪,反了这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