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03章献礼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0887 2025-05-12 15:06

  作为传统的英式外交家,艾登这么为世界和平着想一点都不奇怪,虽然大英帝国已经衰落,但艾登还是坚定的认为,大英帝国在世界上拥有美苏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可问题是这只是大英一家之见,大英早已经落毛的凤凰不如鸡!.

  大英摆不正心态,就注定像蝙蝠,非

  鸟非兽,谁都不能接受,在目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大英总是显

  得那么傲娇,既想加入欧洲共同体获得经

  济利益,又想保持独一无二的地位,自然不被西欧各国接受。

  而在国际舞台上,大英也每况愈下,美苏两国在大英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南亚和中东不断折腾,大英也越发无能为力,虽然伊朗政变成功,但英国还是损失不小。

  巴列维掌权之后,彻底看清楚了谁才是老大,总是围绕着美国人转,最后英国不得不和美国分享伊朗油田的利益,还为了缓和危机,又给了伊朗政府一大块,才勉强维持了在伊朗的大部分利益。

  刚刚政变成功,建立起亲英美政权的伊朗尚且如此,在印度次大陆,大英的影响力彻底跌落谷底,不管艾登怎么呼吁和

  平,印度就是不理睬,可谓丢人现眼。

  甚至于大英的东非殖民地,也开始闹

  腾,好不容易才镇压了肯尼亚的茅茅运动,但此事在非洲大陆的影响非常恶劣,英国人也不得不操作起一个个殖民地议会,

  开始扶持代理人。

  时至今日,大英越发感到孤独,孤独的背后是大英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利益被不断吞噬,偏偏工党开启的全民福利制度

  又没办法停止,巨大的财政负担给后续政府施以了巨大压力,而艾登政府时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1955年一整年中,英国出口收入仅仅增长了8.4%,可财政支出却增大了13.9%,外贸赤字直接翻倍,此时英国航运、外资、旅游业等可以带来收益的无形贸易也不容乐观,以至于顺差总额比1954年减少了36%,更无法抵消对外贸易中日益增长的赤字。

  庞大的海外驻军也需要财政补贴,导

  致军费支出也大幅攀升,如此入不敷出,英国国库只能不断提升贴现利率,不断拨出大量货币。

  钞票印刷多了,英镑的汇率自然不稳,时不时遭到挤兑,英国的黄金储备也在不断下降,艾登哪怕不懂经济,也着急无比。

  年底听完了财政部的汇报,艾登发现在各种糟糕的红色数据中,对华贸易数据却在不断增加,各种有形无形的贸易收入不断增加,这还是在美国的技术管制下获得的,更显得珍贵,当然要想尽办法扩大对华出口。

  财政部长麦克米伦也和艾登持有同样

  的观点,他建议与中国迅速签署缩减双边关税的协定,英国可以扩大对中国轻工业品的进口,中国则增加对英国高精尖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如此迅速扩大两国贸易,尽可能缩减英国越来越严重的财政支出。

  同样一件纺织品,从中国运到英国后价格也只有英国本土纺织厂价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质量也差距不大,虽然英国搞起了贸易配额,想尽办法缓和了中国纺织品的冲击,但在英国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纺织工业的全面衰落已成必然。

  这种衰落早在二战前就已经非常清晰,当时的日本纺织业已经击败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国,英国则排在日美之后,沦落到第三。

  二战之后,中国全力发展纺织业,一边进口棉花,一边对外大量出口纺织品,迅速成为世界头等纺织品出口国,不断打压棉纺织品价格,在全世界攻城拔寨。

  过去英国还可以依赖帝国特惠制,勉强维持着纺织工业,但现在帝国特惠制已经取消,英国纺织工业原有的广大殖民地市场越来越小,本土市场还被反攻,日子非常难过。

  是,英国可以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但对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国日本怎么办?日本纺织工业也已经恢复,而且也在不断扩大出口呀!

  既然纺织工业注定要衰落,与其白白让日本纺织品占据市场,还不如以英国控制的纺织品市场作为交换,促使中国扩大对华成套设备、交通工具和技术出口,这

  一块的利益比纺织品要大得多。

  36架彗星客机和后续的各种服务可以

  创造2500万英镑的工业产值,若是不断扩大对华出口,未来增加到360架呢,那就是2.5亿英镑。

  这么多飞机的净利润至少有一亿英镑,中国想从英国赚到一亿英镑的服装,衣服至少要卖十亿件,怎么计算都是英国赚的......

  除了想办法扩大对华外贸出口以外,英国此时也看到了中英金融合作的灿烂未来,现在中国对外公开的进出口总额已经突破了70亿美元,对外公开的外储数据是

  15亿美元,可以说已经累积了一份相当不错的家底。

  中国不仅不断增加出口,也开始对外输出资本,伦敦金融街不仅可以提供融资服务,还可以提供各种投资和贸易服务,这一块服务贸易同样有巨大的扩张潜力...

  很显然,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中英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但现在的问题是中英的互信还是不够,在美国的重重压力下,对华出口最先进的康威发动机自然也可

  以增进互信,工党可以出口尼恩,保守党当然也可以出口康威,而且会卖得更好!

  不过到底怎么出口,也是一个问题,

  此时对华技术设备转让,中国同苏东国家享受同级的 Y 类待遇,但实际上较为宽松,毕竟要有区分度,要是完全一样,又怎么可能鼓励中国扩大开放呢!

  相比于美国,对华外交战略更加独立

  的英国在技术转让问题上一向更为宽松,当初为了让英国加入巴统,美国就答应搞一个巴统内部的总体例外程序,给英国一些方便。

  借助这个程序,这些年英国一直对华输出高精度机床等敏感技术装备,美国人虽然不爽,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歹已经纳入管制了,总比没有管制好。

  所以艾登决心照例通过这个程序实现对华出口,但即便如此,大英也不方便直接把这么敏感的发动机直接卖给中国,这就需要军转民。

  此时英国为了维持殖民地利益,计划研发一款大型客机,可以到达非洲各个殖民地,这就意味着需要一款与波音707对垒的大型客机。

  不过因为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启动项目,彗星5就是备选方案之一,不过德哈维兰公司要求英国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很显然这是英国政府不乐意的。

  艾登就想着能不能说服中国,让中国也出一部分资金,两家合作共同开发彗星

  5,彗星5也如同彗星2一样,未来也可以对华出口总装生产线,并分摊一部分零部件生产任务。

  而彗星5的装机对象自然就是改进型的康威发动机,如此一来,康威发动机就变成了民用发动机,出口难度自然大为降低。

  有了康威民用发动机出口中国作为基础,然后操作一款康威军用发动机出口中国自然就容易多了,至于中国在康威基础上如何发展,未来装备战略轰炸机,那自然是中国的事情,大英也就是技术服务方,相比于卖发动机,技术服务就好操作多了.....

  艾登与幕僚们秘密研究了一番,又咨询了专家们的意见后,认为中国答应的可能性很大,借着恭贺中国新年的机会,由大英外交部向中国大使含蓄得表达了意图,得到汇报后,谷雨愣了半晌,他必须好好考虑,确实要好好考虑。

  谷雨自然非常赞同中英扩大合作,他也一直在加大推动,以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他力排众议一口气给了60架客机的订单,就是想着诱惑英国人更多的让步,现在看起来确实起了效果,艾登愿意大胆做一些突破,这当然是大好事。

  相比于笔挺且凉快的确良,一洗就缩水的维纶不太受广大人民待见,谷雨一直希望尽快实现涤纶的大规模量产,哪怕是连续引进多套成套设备也是值得的,所以英国有意转让特恩卡(英国涤纶的商品名),即便条件苛刻一些,谷雨也会咬牙答

  现在哪怕多花一点钱,也是得远远大于失,只要解决了人民的吃穿问题,未来哪怕执政中出现了比较大的疏漏,也容易

  过关,这是压倒一切的政权稳定性问题,他比谁都清楚......

  相比于涤纶的引进,康威发动机能否引进不过是小事罢了,但恰恰是这个小事,却让他相当发愁,若是能够引进,当然是大好事,这是人类第一台涡扇发动机,而且还是双转子,把这款发动机搞清楚了

  ,中国的航发自然有了长足的进步。

  罗罗公司号称可以通过放大,将推力翻倍做到10吨以上,而10吨以上推力的涡扇用在米亚4上,把航程提高一大截,那简直不要太美好。

  哪怕推力做不到翻倍,引进这样的发动机,也完全可以让未来启动的客机项目有第二种动力选择,涡桨虽好,但噪音太大,哪怕是初代涡扇,耗油较大,也是值得的。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康威发动机未来缩小之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斯贝发动机,而斯贝能做的事情太多了,可以用在飞豹,也可以用在三叉戟,还可以改装成燃气轮机用作军舰动力,也就是说,只要搞来康威发动机,并且完全吃透,以后的发展会非常好走。

  但英国人将康威发动机的引进和彗星

  5联系在一起,却让谷雨相当为难,因为彗星2是基于彗星1的改进,就算中国不推动,英国人也要动手改进,中国就算提前投钱了,也不至于打水漂。

  就算未来没办法引进生产线,能够全程参与彗星2的试飞过程,就是巨大的成功,可以说中国民航工业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非常高的起点上,为此哪怕引进几十架

  飞机,一点都不亏。

  但彗星5就不一样了,他记忆中英国

  人压根就没有搞对标波音707的彗星5,可能有计划,但最后出来对标的却是VC10客机,完全没有彗星5什么事情。

  现在拉中国进来搞,万一半路上选择了VC10,中国的钱岂不是打水漂了?中国可不像大英,战略轰炸机一搞就是三款的瞎折腾!再说了,有那些钱,为啥不用来发展中国自己的客机,非要给英国人?

  谷雨考虑再三,最后的结论是搞可以,但英国佬必须有足够的意志,中国可以先给意向订单,哪怕100/200架都是给得起的!

  但中国绝不会立刻投钱,研发资金必须英国出,等看到样机后,中国再决定是否给明确的订单,并给出定金。

  同时谷雨希望和大英签署一个协议,若是未来大英不玩这一类型的客机,相关研发资料要优先转让给中国,搞不好有机会捡个漏呢,谁也说不准!

  前世中国在七十年代差点引进了VC10客机,不过当时看到国产的运10似乎有些样子了,最后政治正确压倒了一切,最后没有引进,放弃了这一难得的礴羊毛机会。

  谷雨也不清楚英国人能扛多久,留点话头也好,谷雨的算盘打得啪啪响,但能够引进成功,他的心头还是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明白真正依靠的永远是自己

  而此时随着A1-20涡桨发动机的引进,中国已经有了一款靠谱的发动机,所以空军和安东诺夫飞机制造公司急不可耐的联合启动了中型运输机运6A的研发,这也是三五期间,空军继歼50、歼6两个项目之外,第三重要的项目。

  该项目按照先军用运输机,再气密型运输机,最后民航客机的研发顺序分阶段研发,准备历时十到十五年,首先解决中程运输机问题,然后再考虑客机问题。

  当然了,若是期间成功引进了康威,涡桨客机项目自然会被取消,而是直接尝试研发基于康威发动机的民航客机,到时候通过国内外不同型号的客机不断比较使用,更有利于积累民用客机的设计和运营经验。

  至于更加小型化的短程运输机运7A,

  同样已经纳入到中航的规划当中,但并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船,在1955年下半年被列

  入到三五计划中,而是变成了候选项目。

  所谓的候选项目就是三五期间若是财

  力不错,国家有余钱,可以启动该项目,但如果资金不够,那就先等着,等到四五计划再安排。

  运7A被推迟,道不完全是经费问题,首先还是需求有些不够。运7A的处境与运

  6A不同,相比于引进的 C -54运输机,运5B 的使用成本太高,所以原先计划的四百架订单被一再压缩,都好几年过去了,运

  5B系列飞机的订购量也就只有几十架,勉强维持着。

  但国家对中程运输机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不可以总是依赖进口,所以运6A的研发就成了当务之急,去年下半年刚刚谈妥

   AI -20涡桨发动机的引进,谷雨一回国就敲定了运6A的研发。

  相比于运6A的巨大需求,此时国内还

  有一批 DC -3可以勉强凑合,而引进的子爵客机、彗星客机使用一段时间后,也可以改装成运输机,运7A自然不那么着急。

  其次是发动机问题没有解决,动力15

  00/2500马力的两款涡桨,目前还没有研发出,无奈之下,中航计划采用进口的子爵客机发动机做替代。

  运7A是双发短程支线飞机,英苏的发动机又差异明显,谷雨担心发动机不配套,到时候相当于又重新研发一款飞机,这多少有些不值得。

  所以谷雨还是老思路,先拿出像样的发动机,最起码也需要有样机,然后再启动项目研发,以减少项目的风险。

  如果发动机研发不顺,飞机就算搞出了外壳也没办法试飞,一个不小心,项目就容易泡汤,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飞机可以性能不够,但必须能够飞起来,绝不允许趴窝。

  如此一来,运输机、客机项目的研发就很有意思,变成了先大后小,不过也不算奇怪,经过了 B -17(运5A)、 B -29(运5B)等的连续仿制,历时十几年的积累,安东诺夫研发一款同等体量的飞机已经顺理成章,倒不算跳跃太过。

  而本土和日本设计师在给安东诺夫打

  了多年下手之后,先从小型运输机起步,也显得循序渐进,并不算跨度太大,就算

  失败了,损失也不是很大。

  如此一算,中国启动大型运输机的研发,与苏俄研发安﹣12/伊尔18等飞机几乎处于同一时间段,但因为此前的积累不如苏俄,所以谷雨在时间上给得比较宽裕,若是研发不成功,那就引进苏俄的伊尔18

  客机,让安东诺夫好好参考一番。

  谷雨同时也已经做好了中国第一代民航客机还没有量产就全面落后,只能少量量产的心理准备,他很清楚六十年代这个航空发展的黄金时期,波音公司是多么的牛逼,长期称霸世界的波音737、波音747都将出现,肯定是打不过的!

  但再落后,也必须迎难而上,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在七十年代,中国开始有相当国力,也有足够需求时,大规模增加航空领域的投资,将楚河汉界一步步变成鼎立三国!

  而要想变成鼎立三国,并拿到适航证

  ,同样也需要长期与英国航空系统合作,并大量使用英国航空系统的子系统,前世的法国可以与美国合作成立国际发动机公司,中国的西南航发也可以与罗罗公司合作成立一家发动机公司嘛!

  也不仅仅是发动机,其他很多领域都有合作的领域,这种合作必须是公平的,这就需要中国在技术上取得一些进步,或许新一轮技术交换可以启动了,激光技术、新型永磁材料等等应该能和英国交换到不少东西。

  而就在谷雨琢磨与英国的合作时,他最大的合作对象苏俄此时再一次搞出了一个大新闻,他们成功的进行了人类第一枚洲际火箭的发射实验,为即将召开的苏共二十大献上了一份厚厚的大礼!

  与中国进行了一番交流之后,苏俄重

  新调整了洲际导弹研发的相关管理流程,更重要的是,苏俄的技术人员直接突破了V2导弹的思路限制。

  此前,苏俄的火箭都是V2的样子,光溜溜的长筒分成几级,依次分离点火,直来直去,也谈不上啥设计感,而且在真空失重以及20倍音速下,对点火技术要求很高,很容易中间熄火,老毛子研发射程更远的导弹过程中,吃了一大堆苦头,迟迟

  不得突破的根源就在于此。

  但科罗廖夫和钱学森在研发时,鉴于中国工业基础不足,他就提出了另外一条思路,将四根火箭绑在主火箭上,在地面一次性点火。

  这种火箭结构,不仅推力更猛,射程更远,还可以避开第二级发动机高空点火的困难,同时还降低了火箭的总高度,从而减少风荷载对火箭的影响,所以中国率领实现了2500公里级别火箭的突破,倒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思路的问题。

  而在火箭燃料上,中国军用火箭也不同于V2导弹,使用的燃料是钱学森建议的偏二甲胼,氧化剂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胼和四氧化二氮混合以后会自动点燃,这种火箭发动机虽然比冲比较低,但不需要点火装置,设计简单可靠耐用。

  不过偏二甲胼有剧毒,强腐蚀,非常危险,所以使用偏二甲胼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常被称为大毒发,虽然科罗廖夫意见很大,但还是没办法,像酒精或者煤油这样的燃料,点燃比较麻烦,需要额外的火源来点火。

  这个过程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在早期的火箭发动机研制的时候,纯粹靠手工和计时器来控制燃料的喷射和点火,经常会发生爆炸。

  有的时候燃料和氧化剂喷多了,但是火还没有点,然后又突然点燃了,大量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就像给煤气打火一样,前两下没有打着,后面大量的煤气涌出来以后和空气混合被点燃,然后就会轰的一声......

  所以在三十年代,中国进行火箭研发时,问题不断,操作失误爆炸是家常便饭,科罗廖夫到了后来也不得不屈服于实际

  ,最后决定从毒发起步,等到有了一定基础了,再大力发展液氧煤油发动机。

  不过到了50年代初,两人还是分道扬镳,钱学森主持航天军工,沿着毒发的路线继续走下去,目标是尽快研发打到美国

  的洲际导弹。

  而科罗廖夫在获得了苏俄的P5导弹相关资料后,决定沿着液氧煤油这一条路线走下去,搞他的运载火箭,谷雨给他的任务是把卫星送上天,不过科罗廖夫的经费就少得多了,毕竟军事优先。

  按照谷雨的打算,未来航天科技将会一分为二,划出航天科工,钱学森和科罗廖夫各担任一家总公司的总设计师,这也有利于竞争。

  等看到中国的东风3相关资料后,老毛子如梦方醒,简直垂足顿胸,这么简单的思路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若是早想到了,哪里还需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进行交换。

  经过一系列调试之后,苏俄的 P -5中程导弹迅速装备部队,并研发出相应的核弹型号,苏俄迅即启动了一系列射程更远的导弹研究。

  研究洲际弹道导弹存在着许多技术困难,比如大推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多级火箭等等技术难题,考虑到工业实力不够,中国走的是循序渐进的路子,首先研发

  3000-5000公里射程的中远程导弹,然后再一步步过渡到洲际导弹。

  而苏俄则不同,急于取得突破的他们,则选择了一步到位,直接开始射程5000-10000千米,战斗部重量1-10吨的捆绑

  式导弹的研发。

  此时钢铁同志还在世,在他的督促下,苏俄制定了两个超级方案,课题 T -1为射程7000-8000千米的两级弹道导弹,课

  题 T -2则为研制其他弹道导弹或者巡航导弹。

  最终根据 T -1课题研究成果,制定了苏俄第一枚国产洲际弹道导弹 P -7的设计方案,预想中的远程导弹射程为8000千米,战斗部重量不低于3吨。

  苏俄对这个项目予以了高度重视,上升到国家重大任务的层面,虽然没有成立中央专委,但武器装备部部长乌斯季诺夫、当时的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等人每年定期向部长会议提交两次总体工作进程报告,可谓重视到了极致。

  赫鲁晓夫上台后,痴迷导弹的他,给

  予了该项目更多的重视,此时苏俄洲际导

  弹项目的组织者不是已经去了中国的科罗廖夫,而是扬格利。

  扬格利或许不如科罗廖夫才华横溢,但他在谷雨的前世,曾经主持多款苏俄军用洲际导弹的研制,相比于科罗廖夫,甚至更受苏俄军工系统的欢迎,多款中程或者洲际导弹实际上是他主持研发的。

  扬格利领导设计人员迅速解决了 P -7洲际导弹的诸多关键问题,到了1955年下半年, P -7洲际导弹已经开始组装。

   P -7洲际导弹使用的还是比燃更高的

  煤油液氧燃料,老毛子没有办法,此时他们的核弹头块头比中国的要大得多,要想把这么大的载荷送到八千公里以外,火箭必须有非常巨大的推力。(

  当初于研究员设计出了三种氢弹模型,中国肯定不会把自己用的那一种最好的拿出去交易,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虽然也可以爆炸,但氢弹的块头比较大。"

  同等当量中国的核弹头可以做到一吨

  ,但是给苏俄的氢弹就需要三吨多,这也是为什么苏俄中央一定要求超过三吨载荷的原因。

  后来苏俄虽然得到了美国氢弹相关资料,但还是没有解决核弹头过大的问题,既然要求更大的核负荷,这就需要火箭有更大的推力。

  所以苏俄这款洲际火箭和前世差不多,总重超过了250吨,火箭第一级的中心是一台 RD -108型发动机,外侧捆绑有4台可抛弃的 RD -107型发动机;第二级则是另一台 RD -108。

  第一级的5台发动机在升空时同时点火,外侧的4台在燃料耗尽后率先分离,继而中央的核心发动机也停止运转、与第二级分离。

  此时第二级的发动机才点火启动、继续向上攀升,而第二级内可以容纳一枚5吨重的核弹头或其他载荷,可以说载荷大的出奇,非常牛逼。

  但站在军事角度,这种火箭是一种存

  在重大缺陷的武器,尽管它在射程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但依然采用煤油加液氧作为发动机燃料。

  液氧是一种极不稳定、需要储存在低温条件下的氧化剂,这意味着 R -7的推进剂在平时不能保存于燃料箱内,只能在发射前的5个小时临时加注,在这5个小时里,竖起的导弹弹体既无法隐蔽、又不能转移,在实战中极易被假想敌摧毁。

  但即便如此,有总比没有好,所以就在赫鲁晓夫启程前往中国前,P7洲际导弹进行了一次试射,但并没有成功,火箭在飞出200公里后发生了爆炸。

  赫鲁晓夫与中国完成东风4A的交易后,拿到中国东风4A的相关资料后,苏俄航天部门的专家压力更大,原因很简单,东风4A竟然是实战型导弹。

  苏俄吃惊的发现中国的东风4A和他们的设计思路比较类似,也是二级结构,一级使用一个大火箭加上两个助推器,二级也是一个大火箭。

  不过中国火箭采用的是毒发,是可以常温储存的偏二甲胼和发烟硝酸,无须提前加注,要不是载荷只有三吨,射程还会更长。

  很明显,中国在获得了还没有研发成熟的 P -5中程导弹相关技术后,与本国导弹技术进行了交汇融合,火箭发动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又有了新的提升。

  但通过这型火箭,苏俄判断中国在核武器小型化领域很可能取得了重大突破,要不然为啥只装了三吨载荷,他们总不至于只装了一个小型原子弹吧?

  中国连东风4A都愿意拿出来交易,中国的洲际导弹研发肯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很可能离发射已经不远,苏俄必须抢在前面首先发射,这涉及到苏俄的国际地位问题,绝不容含糊。

  扬格利迅即在1955年11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这一次更加悲惨,火箭还没有上天就在发射时发生了爆炸,12月又来了一次,这一次半空中爆炸......

  眼看着苏共二十大就要召开,扬格利的压力无比巨大,不过经过对此前三次失败的分析,1956年2月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进行的 P -7洲际导弹试验终于成功,弹头质量模型飞完了5600千米航程,到达堪察加靶场。

  这一次的发射成功可谓辉煌,在冷战政治环境下,作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

  , P -7导弹无疑给苏俄的国防和对外战略带来重大突破。

  尽管导弹仍存在着诸多设计缺陷,尽管为了抢夺时间,科研团队在设计中有意简化了程序并避开技术性难点,但成功就是成功,苏俄现在就是第一,而这也意味着两大阵营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巨大改变,

  苏俄阵营的力量得以壮大!

  所以获悉成功发射的消息,赫鲁晓夫无比得意,他给谷雨发了一份电报,告诉他苏俄取得了伟大突破,并向谷雨表示若是美帝国主义再次威胁,苏俄可以保卫中国......

  不懂行的赫鲁晓夫甚至认为苏俄在洲

  际导弹取得了战略武器的优势,"帝国主义将别无选择,只好与我们和平共处,共产主义将继续以和平或解放斗争的方式来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压迫。帝国主义的包围圈已被打破,世界上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

  了对苏俄有益的变化"。

  谷雨看到电报后,微微愣了愣,仔细

  琢磨时间也确实差不多了,他把电报递给周恩来,周恩来同志腾的一声就站了起来,"谷书记,我们需要立刻召开中央专委会

  议!"

  谷雨摇摇头,"我们的基础不如苏俄,此前的领先更多的是思路上的突破,要想发射洲际导弹,需要把发动机做得很大,这里面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不要催促同志们,要有耐心!"

  谷雨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猜测苏俄第一枚洲际导弹很可能和前世一样是样子货,第一级由一枚主火箭加上四枚助推火箭,再加上第二级火箭的模式,这种火箭虽然简单、可靠,但采用煤油液氧燃料更适合发射卫星,压根没什么实战意义。

  中国真正要搞的是那种可以藏在发射井中的实战型洲际导弹,因为毒发的燃料比冲不够,肯定要缓慢许多,也困难许多,但更具有实战价值,前世的中国从1965年立项到1980年发射,用了整整十五年时间。

  考虑到前世中间出现的种种混乱,谷雨觉得1960年能够研发出来就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就算晚上了几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完全等得起。

  相比于洲际导弹的困难,此时科罗廖夫搞的运载火箭就如同老毛子的洲际导弹,不过因为经费的关系,他的进展并不迅速,事实上哪怕他迅速了,谷雨也不会同意发射。

  他宁愿等一等,他可不希望天上多一

  个土豆,然后惹得美国人暴跳如雷,务虚名而处实祸这种事情,谷雨是不干的,不过谷雨很乐意看看热闹。

  前世美国只用了六个月就追了上来,这一次老毛子提前了一年多,马上肯定要发射火箭了,不知道老美需要用多久能够追上,若是拖上了一两年,那就热闹了,愤怒的美国民众肯定会把艾森·豪威尔逼疯的!

  谷雨不着急,但周恩来同志还是着急了,此前是中国帮助苏俄,这才几年,苏俄的洲际导弹都出来了,中国的还没有上天,这怎么行?

  不过谷雨告诉他,马上苏共二十大就要召开的,你先忙这一块的工作,中央专委的例行会议是三月底召开,到时候我们一起听取相关专家的汇报。

  见谷雨不着急,周恩来同志也只好耐住性子,中央局常委会商量了一番,发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夸奖苏俄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他希望与苏俄科学家做一番交流。

  谷雨还建议苏俄可以第一个发射卫星上天,全世界播放国际歌,这对社会主义阵营扩大影响力将非常有帮助......

  收到电报之后,赫鲁晓夫更加得意,他觉得谷雨的提议太棒了,所以他立刻找到了扬格利询问了一番,扬格利很肯定了给予了回答,赫鲁晓夫更加高兴了,指示尽快发射.......

  又过了几天,喜气洋洋的塔斯社在发表了一则轰动全球的公告:"2月11日,世界上第一枚多级远程弹道火箭向太平洋进行全程发射试验成功。

  火箭试验进展顺利,经过短时间的远距离飞行之后,火箭在预定区域降落,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导弹能够发射到地球上任何地区,与之相比,战略轰炸机已经远远落后了。"

  这种报道显然是在暗示苏俄在核武器运载工具上已经超越了美国,苏俄具有把核武器发射到美国本土的能力。

  短短两个月,老毛子连续搞出了两个大新闻,先是公开宣称战略轰炸机将和中国分享,然后又对外公开了洲际导弹成功

  的消息。

  这也让本来疑惑不解的西方媒体有了答案,原来老毛子已经搞出了更好的东西,怪不得会把战略轰炸机转让给中国。

  解读完毕之后,也就这么回事,西方媒体有意无意的淡化了这件事,不愿意引起公众的不安,但艾森·豪威尔询问之后,立刻告诉国防部长,必须加快洲际火箭的研发速度,绝不能再落后于苏俄。

  不过国防部长告诉艾森·豪威尔,根据专家们的分析,按照此时的技术,如果液体推进导弹射程需要超过8000千米,最大发射质量需要超过200吨;导弹的整体实战效果未必合适,所以国防部长认为这类导弹不太符合美国需要,应该研制相对先进的导弹。

  此时美国拥有举世无匹的空中优势,艾森·豪威尔虽然觉得苏俄的火箭顶在头上不太舒服,但国防部长的说法也有道理,也就没那么着急,不过艾森·豪威尔并不知道惊喜还在后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