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226章 发展2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10563 2025-05-12 15:06

  作者:大白菜的苦逼 数字:9644 吐槽:0 更新日期:2022-10-18 23:29:26

   与前世深圳特区发展初期几乎一模一样,上海要发展,但国家却把上海当成了血库,不断抽血,上海财政收入的85%要上缴中央,想发展没钱怎么办?把市属国企的股份和收入作为抵押是一条路,另外一条路自然就是土地。

   相比于搞股份和收入抵押,上海实际上更想卖地,上海租界搞房地产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上海的资本家知道怎么搞房地产,有他们支招,上海市委市政府也知道怎么玩,他们兴趣很大,而资本家们也想试一试。

   更重要的是,现在上海也有搞房地产的迫切需求,就在去年的年三十,上海出现了一起轰动全市的悲剧,凌晨2点,家住上海真如新村的杨开勇老人起床小解,迷糊中突然见到厨房里有一道人影,仔细一看大吃一惊,竟是自己的妻子陈金仙悬梁自尽。

   他赶忙解开绳索,喊来儿子、儿媳,众人手忙脚乱紧急施救,然而为时已晚,陈金仙早已气绝身亡,大过年的老太太上吊,是有多大的仇恨吗?根本原因,还是上海严格的人口管制政策。

   杨开勇一家6口人,杨开勇在曹杨新村小菜场摆摊卖菜,陈金仙则是家庭主妇,2个儿子都在上海造船厂工作,女儿在附属小学读书,儿媳张芳系失业工人、现任小学代课教师,一家6口人,经济条件在当时相当不错。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婆媳之间常因家庭经济小事争吵,虽有工会、家委会干部屡次调解,但矛盾始终难以化解,而恰好就在此时,建国之后,上海最严厉的一轮人口迁徙令颁布。

   即便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蹂躏得很惨,但上海人口还在膨胀,到了1948年,上海的总人口竟然达到了一千多万,即便扣除中央划给上海的苏州、嘉兴等地五百多万人口,老上海的人口还是在短短五年内增加到了四百万人,比抗战前的总人口还要多。

   这里面原因很多,有上海各大企业恢复并扩大生产;大批从上海迁走的企业要返回上海,大批从德日迁徙过来的轻工项目落地上海;上海钢铁厂、上海石化基地、上海造船厂等等大项目落地,需要大量招工;

   上海是国内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党政军群工作人员众多;还有一大批高校迁徙上海,高校教师、学生数量众多;

   即便为了支援国家建设,大批上海籍的技术人员外调他省,但上海人口的膨胀速度还是超出了中央的意料……

   急剧增加的人口带来的不仅仅是严重的物资供应问题,也让前几年还有些宽裕的上海住房问题迅速紧张起来,同时也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1948年初,国务院明确要求上海压缩非必要人口,凡是党政军群学企的员工家属,只要家乡有房有田者,全部需要动员还乡,但这项工作非常不好做。

   上海解放后,国家一方面继续清理上海的殖民影响,残余的大批上海市民被疏散到内地,与此同时,大批烈士家属迁到了上海。

   当时上海的人口政策相对轻松,所以大批在上海的党政军群干部乘机把家里的父母、兄弟都搞到上海,大家都知道大上海好,是享福的地方,谁不愿意过得更好一些。

   中央当然很清楚这些,但事有轻重缓急,当时的重点是清理上海过去一百年的殖民影响,一大批干部家属的到来,也有利于填充上海人口,所以对上海的人口控制要求并不严格。

   但口子一开,想再合上就难了,1948年上海的第一轮移民整顿并不是很成功,仅仅动员了不到十万人返乡,谷雨非常不满,在北戴河会议上严厉批评了黎玉,“国家的商品粮要出口,必须严控城市非必要人口你是知道的,为什么你们上海还有那么多轧马路的群众?”

   到了1948年底,八大刚刚结束,憋着一肚子恶气的饶漱石,带着谷雨的指示亲自督阵上海,要求上海至少要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清理出去!

   命令一下,从上海各大报纸连篇累牍,其中既有对整个动员工作开展情况的介绍,也有个体对象讲述回乡的切身感受,此外还包括对国外相关经验的分享,可谓是全方位,多角度。

   与此同时,上至政府各个部门,下至各基层单位、居委会、家委会,都将此事作为1948年冬季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软硬兼施、多管齐下,争取在新年前后动员四十万人离开上海。

   看到政府动员回乡,张芳想起家庭主妇的婆婆、在读小学的小姑都属于回乡范围,顿感机不可失,遂假冒邻居之名,写信给有关部门。

   检举杨开勇、陈金仙在乡下拥有土地房产,要求政府收回摊贩证并动员老两口和小姑回乡,此时的上海人多为第一代移民,与家乡还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经过工会干部的动员说服,杨开勇、陈金仙已初步决定带着小女儿在年后回乡。

   不过尽管如此,陈金仙还有一个心结无法解开:你工会干部、工作队偏听媳妇张芳一面之词,这口气我咽不下去,我和老公、女儿可以回去,但你张芳也得和我们一起回乡,想一个人在上海享福,做梦!

   对此,张芳也不甘示弱,继续以邻居之名给真如区政府工商科摊贩组寄去“群众来信”,希望以此可以让婆婆尽快回乡。

   到了腊月二十九,最后一个上班日,工商科摊贩组邹姓干部上门来访,再次询问其具体回乡日期,谈话间,陈金仙言语中表达了对于媳妇的不满,张芳恰好在场,于是再起争吵,弄得不欢而散。

   陈金仙心中苦闷,当晚又对着丈夫一番哭诉,直言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如今两个儿子在上海工作,自己出来才享了两年福,现在又要回去会受苦,媳妇竟然还吃里扒外,让邹同志来动员回乡,实在是伤心。

   或是这样的事情已有多次,杨开勇对妻子一番宽慰,看看陈金仙情绪平复,也就各自睡觉,不曾想半夜起来,妻子竟然寻了短见!

   这件事闹出来之后,上海市不少报纸进行了报道,无数群众心有戚戚焉,怨气不少,群众想不通呀,为什么一定要把大家伙赶到农村去。

   偏偏八大之后,国家进一步放开对农民入城的限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人口不断进城,他们大多打短工,或是自带粮食,或是从郊区农民哪里换取粮食;

   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华侨和九州日本人来到上海,所以拿着鸡毛到处赶人的饶漱石口碑立刻臭到了家,把自己人赶走,让农村人和日本人住进来,这已经不是坏,而是彻头彻尾的王八蛋,是无耻败类呀!

   虽然到了去年春天,在强有力的组织下,这一轮赶人任务算是成功完成,但上海人口不断增长的大趋势已经不可改变,有关方面也知道,如无必要,这样的动作还是少一些比较好。

   而此时上海钢铁厂还没有完全建成,上海用于城建的建材必须从外地购买,供应十分紧张,只能优点保障建设需求。

   上海钢铁厂还没有完成建设,上海市就和华侨银行就迅速签约搞第二钢铁厂根源也在于此,上海城建需要的钢材实在太多了。

   现在除了专家楼所需建材由计发委保障物资,建设部专款建设以外,上海每年的新增住房数量杯水车薪,党政军群的住房都不能满足。

   围绕着有限的新增住房,各路神仙不断折腾,同时也对谷雨当年把租界那么多好房子划给各个大学怨气冲天,为了解决住房问题,黎玉、杨琳开了多次协调会,市政府想办法与占据多处房源的大学商量,出钱租借了一大批房子。

   为了以示公平,上海市新增住房购买者需要摇号,谁摇到就是谁的,而上海监委还要对摇到号的同志进行调查,接受群众的监督,防止作弊,如此才勉强安抚下来。

   问题是不仅仅是国内有需求,外国的领事馆工作人员和大批商务人员,海外华侨他们都需要住房,而且他们对住房的要求还很高,所以上海也确实有发展高端房产的需求,而且上海也愿意做,这一块确实能赚到钱,而且是赚大钱。

   上海市甚至想让中央把各个大学搬走,以利用租界那些好房子,不过要想让大学搬家,上海市总要花钱建设大学城,而且还要说服那些难缠的大学教授,所以这个提议也只是提议,黎玉一句话就否决了,“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谷雨把中国最好的地方给教育口,你让大学搬家,谷书记重视知识分子岂不是变成了笑话,这是给谷书记抹黑,这种事怎么能做?

   被住房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黎玉,听说华侨银行有意搞一搞房地产,权衡一番后,还是决心尝试一把,华侨银行负责出钱,市属城建公司负责征地、拆迁、建设,高端房产盖出来之后分成,然后用赚到的钱去搞工厂,搞城建。

   不让国有以外的单位搞房地产,那就搞挂靠;不让卖地我就租地;不让盖房,我就租房;把周期搞长一点,买和租也没什么区别,反正来钱就行,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黎玉敢这么干,除了谷雨放得挺开,他本人政治地位也比较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上海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变得愈发密切。

   马歇尔贷款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要投资地,在上海周边,美国人投资了一大堆项目,比如新安江水电站、上海电厂三期工程、苏州电厂、南京电厂二期工程、上海钢铁厂、芜湖钢铁厂二期工程、黄浦江大桥、上海港疏浚工程、上海石化、扬州石化、两淮煤矿、宁国水泥厂、南通化工厂、南京长江大桥等等基础建设项目。

   而在农业上面,美国同样做了不少事情,除了苏北灌溉总渠二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堤坝修理工程这样的水利贷款以外,美国还不断培训中国的农业技术人员,帮助中国建立起了小麦、棉花等优质美国粮食品种的培育基地。

   为了这些项目能够成功落地,美国光光派到上海的各种专家就有几千人,有帮着指导计划制定,有具体指导项目进展,当然还有进行各种调查的专家,可以说中国被摸了个底掉……

   美国人投资了这么多农业和基础建设项目,可不是做雷锋,更多的是为了让上海的轻工业企业可以大规模出口。

   在1948年的马歇尔贷款中,光光出口中国的轻工设备就突破了两亿美元,而随着这些轻工设备的到来,中国轻工业品对美国的出口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美国做了这么多事情,看起来是好事,但通过这种调节秩序,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核心,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欧各国根据美方统筹各自进行国家主导或者半主导的经济重建。

   这实际上大大增加了中国沿海经济对美国经济从源头上的向心倾向,自此中国沿海经济被一步步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主要扮演的是提供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责任。

   至于中国在京广铁路沿线和西南西北构建的重工业体系,则是美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美国人根本没有任何投资,他们甚至还试图影响中国的计划部门,限制对重工业体系的进一步投资。

   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通过大批轻工设备的出口,促使中国形成对美国轻工设备厂商的长期依赖,从而一步步割裂中国的轻工和重工体系,最终促使中国重工体系的大崩溃。

   前世中国八九十年代,中国东北的重工业体系崩溃根源也在于此,当中国的轻工业体系按照西方标准运转,以苏式标准建立起来的东北重工业体系自然只能一步步衰亡。

   不过前世的美国人想不到的是,中国东北是衰落了,但前三十年中国培育了足够的技术人员,而这些技术人才迅速完成了新的重工体系的建设,并一步步发展壮大,从产业链的低端一步步向上吃,直到汽车和电子。

   而在这一世,因为二战成功薅到了英美苏三家的羊毛,中国的重工体系混乱不堪,各种标准都有,而在战后,在谷雨的推动下,成立了国家质量和标准委员会,强力推动转向西方标准。

   谷雨因势利导,迅速放开了限制中国重工体系发展的各种限制,让刚刚建成的重工企业直面市场竞争,能够适应的企业活下来,不适应的那就关并重组。

   同时谷雨还加强外汇管制,逼迫轻工业企业更多的购买本土出产的各种重工设备,促使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以挫败美国的阴谋。

   马歇尔贷款,美国人给的轻工设备那是没办法,但是马歇尔贷款结束后,各个轻工企业想继续用美国设备,先问一问外管局给不给批准,轻工设备虽然难,但是国内企业仿制并不算很难。

   至于知识产权问题,没错,中国确实按照美国要求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对各个国内单位申请专利非常在意,但外国的专利在中国想得到有效申请和保护,绝没那么容易……

   虽然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少问题,但美国想成功割裂也不太可能,残酷的市场竞争会逼迫重工企业适应市场需求。

   美国人这一套玩法以及谷雨的应对,党内同志事实上都懵懵懂懂的,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转中,黎玉、杨琳等经济第一线的同志已经明显感受到了不同。

   出口加工型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着上海经济与国际接轨,对上海自然有要求,最起码的要求是上海需要更多的宾馆、写字楼,也要为华侨和外宾们准备别墅,偏偏好地方大多被大学占走了,总不能一直让外宾住在大学招待所吧!

   黎玉搞得这些小动作,自然传到了谷雨耳边,此时他正在南京长江大桥施工现场视察,谷雨对技术这一块倒是不太在意,既然敢修,肯定是有底气的,再说了,也有不少邀请的外国桥梁专家在,谷雨并不担心技术问题。

   这所大桥既然拿了美国人的投资,自然要进口美国的设备和特种钢材,不过湘潭钢铁厂早就有了合格的特种钢,这也避免了美国人漫天要价,谷雨听完相当满意,薅老美的羊毛的前提是自主可控,既然做到了,那就放心了!

   在乘坐轮渡前往江对岸,谷雨从邓萍那里接到了黎玉的汇报,眉头微微一皱,他不高兴的说道,“以后经济上的事情,你们收到后,直接交给国务院,我不管,让黎玉、杨琳向廖德华同志汇报去!”

   既然李强开了口子,黎玉搞贷款可以理解,甚至于他搞房地产,谷雨也能理解,但是谷雨既然说了给廖德华放权,他就不能出尔反尔,黎玉这份打擦边球的报告拿出来,明显是想让他表态,但这个态度他不能表,他必须尊重国务院在经济上的权威。

   谷雨希望地方闯荡,但此时此刻,根基未牢,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搞这么大的擦边球,一旦让其得逞,其他地区肯定有样学样,国家的宏观调控搞不好就要乱套,他都这么想,廖德华肯定要压一压黎玉!

   廖德华同志是上海人,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影响力很深,黎玉搞得这些事情,他估计早就听说了,但他一直等到现在并没有干预,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因为这是上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上海,谁也不敢轻视大意!

   再联想到黎玉作风比较霸道,多少有些山头主义,这几年调了一大堆老部下过来,完全压制住了市长杨琳,廖德华在等什么,谷雨不用猜就知道,而此前他还特意告诉过廖德华,他就更有理由换人了……

   如果是别的地方,谷雨可以让,但是上海不行,这个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一把手,必须控制在谷雨手中,所以此时看到这份电报,谷雨先是感慨了一番,这个黎玉真是不够谨慎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怪不得前世吃了大亏,但此时他不得不考虑善后问题。

   想了一会,谷雨慢慢有了人选,他过去肯定压得住阵脚,同时也确实需要增加他的地方工作经验,不过他的性格比较好,需要配上一位优秀的市委副书记,谷雨的脑海中慢慢有了主意,在上海过渡一下,倒是不错的安排,也确实应该调回来了……

   过江之后,谷雨首先来到了南京光学研究所,在这里,谷雨期盼多时的激光终于研究成功,与前世类似,这是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现在的功率并不大,但不管怎么样,这个二十世纪的四大发明之一终于被中国的研究者们拿下了!

   当看到人类第一缕红色激光时,谷雨脸上露出了无比满意的笑容,他想了想问道,“理论摸清楚了吗?”

   “已经摸清楚了,相关论文也已经准备好了!”

   “是不是世界第一?”

   “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

   谷雨笑着对研究员王之江先生说道,“那就向英国的自然期刊投稿吧,我们需要一枚实实在在、鼓舞人心的诺贝尔奖章!”

   不管是发现裂变还是淦元素的发现,因为其特殊的军事影响,不可能颁发诺贝尔奖,而青蒿素的发现,确实可以会获得诺贝尔奖,但药品的分量远不如激光。

   不过王之江先生摇摇头,坚定的说道,“谷书记,激光可以应用于多个技术领域,尤其是军事领域价值非凡。

   而目前国外在这一领域并无有价值的文章,离突破可能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希望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差,尽可能完善红宝石激光器,并寻找出更多的激光器,为大规模商业运用奠定基础!”

   “你说说看,激光有哪些领域?”

   “激光并不是普通的光,激光蕴含能量更多,亮度超过太阳表面亮度,并且具有方向性,发散度非常低,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在测绘,可以用在通讯,也可以用于各种机械加工,还可以用于治疗癌症……”

   谷雨听完,盯着年轻的王之江研究员看了一会,这才缓缓说道,“一旦发现国外理论上有突破的迹象,或者你们研发的激光器技术成熟,可以商业应用,相关论文必须发表,具体你们自己把握,我就一个要求,必须拿到这枚诺贝尔奖章!”

   “谷书记,您放心,这也是我们的希望!”

   谷雨点点头,“王研究员,既然我国在这一领域首先取得了突破,就必须巩固,这首先需要更多的人才,你们准备一下,编写相应的著作,需要多少人员、设备,立刻上报,刘兴昌同志会帮你们解决!”

   谷雨想了想,对身边的邓萍、刘兴昌指示道,“激光技术看起来涉及到方方面面,你召集一下国内的顶尖科学家,召开一次研讨会!

   各位专家的评估意见以及如何在工业系统推广激光这门新技术需要向中央局常委会做专题汇报!”

   见谷雨这么重视,邓刘两人都兴高采烈,没想到中国技术人员这么争气,竟然搞定了一个诺奖级别的大发明!

   谷雨想了想,又加了一条,“激光测绘和激光切割都有很大的潜力,船舶工业肯定有需求,中船不是好几次报告效仿自由轮的分段制造一直搞得不好吗?让他们立刻尝试用激光,我们必须尽快突破万吨巨轮的大规模生产关,光学所要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一定会配合好中船总公司,不过目前激光器的功率不够,激光切割还有些困难,但激光测绘一点问题都没有!”

   “有激光测绘就够了,若是你们能帮着解决分段制造的问题,造船业的需求可以让你们的经费增加一百倍,也许还不止!”

   说到这里,谷雨很严肃的对在场的同志说道,“我们家底薄,技术研发出来,必须第一时间就要想到应用,军用要首先考虑是没错,但民用需求才是最主要的!

   你们取得任何突破,都必须第一时间申请专利,一旦技术完善,可以自己设厂生产,同时中央也会按照惯例,挑选相关企业授权给他们,他们生产的激光器也会给你们相关分成,以此促进激光产业的发展!

   不过你们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这些企业会建立相应的激光研究中心,与你们竞争,希望你们要努力,把这个第一继续保持下去!”

   叮嘱了一番之后,谷雨满心欢喜的结束了对光学所的考察,不过出门之后,他的脸色慢慢冷静下来,就算激光技术抢了个先手又怎么样,前世中国发明激光器虽然落后于美国,但激光技术并不是很落后。

   不仅仅激光如此,火箭领域、核工程,还有早期的电子工业都是如此,但一旦这些新兴领域与代表工业基础的行业联系,往往会迅速落后了,说白了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而现在就更糟糕了,中国费尽心思进行的三款发动机研发,到目前为止,三款发动机全部卡住,还不仅仅是简单的高温合金的问题,而是机械制造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此时中国国产的高温金属就算质量不如英国的,但也没到完全不能用的地步,顶多就是寿命短一些,英国人能用几百个,甚至是几千个小时,中国的高温合金用个几十小时还是可以的。

   以德国技术人员为主体研发的涡喷2顺利的达到了1.7吨的推力,并基本完成了定型,但研发出来了,不代表能够生产出来。

   这两年,生产出来的航空发动机,废品率非常高,250小时的可靠使用时间达不到不说,飞机上天竟然还有漏油、漏滑油、漏气等等问题,只好从头排查。

   一开始以为是设计问题,但查了大半年,才发现是发动机零配件加工出了问题,然后又进一步倒查,在这个过程中,中航发各个生产厂的问题一个又一个暴露出来,很多问题甚至相当低级……

   经过这一连串破事,谷雨终于摸清了航发研发的基本规律,一款航发,要拆分成分体零件(比如扇叶,燃烧室,油路,控制)再组成子项目继续研究才能生产,而一个子项目,例如扇叶,还要拆分成铸造/焊接件体设计,材料强度/可加工程度(比如说强度够了韧性不够一加工/运行就大量磨损/破碎)。

   这样两个或者说更多组成部分,比如单独的一个小部分:燃烧室,就必须再拆分细化,每个不同位置的结构强度、加工精度和材料要求也不同,还要再细化出同样的分类同样甚至更多的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的每一个都是需要大笔资金大量时间投入才能产出成果的,而这些项目攻克后还要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

   工业化生产同样是非常大非常难的功课,需要有足够精度足够数量的工业设备,需要有足够多的一线精干内行的领班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工人,每一个子系统的分部件生产出来之后还要跟别的厂生产的分部件进行拼装整合,验证实践进一步调整子系统整合完毕之后还要再进行整机的调试整合。

   基本上一个航发哪怕是极其不先进的,也需要十几万甚至更多的精干内行的一线生产人员和几十个涵盖电子,机械,材料,设计等等部门齐心协力运作。

   更关键的是还要有钱买设备,有钱实验,有钱生产N多批次的报废材料,报废零件,报废成品,每一个分项目的每一个小研究项都是无数材料无数工人和研究员一点一点验证实验出来的,简单的说就得有钱才能搞,一个大国才能玩。

   也正是因此,歼轰-5的量产到现在都没有解决,只能继续依赖大英出口的德温特发动机;而到了1949年,中国国产第一代战斗机歼-5下半年已经开始首飞,但使用的发动机又是进口的尼恩发动机……

   无奈之下,1948年、1949年中国连续订购了多台德温特和尼恩发动机,罗罗公司高高兴兴的收到了几百万英镑,而1950年又订了一批发动机,问题是这什么时候是个头?

   在收钱之余,罗罗公司告诉中国人他们采用双转子压缩机布局的康威发动机,推力有望达到1万磅(4.4吨推力),而单转子埃文轴流式发动机的推力也可以做到6500磅……

   罗罗公司的不断吹嘘,深深的刺痛了谷雨,到了此时此刻,他才真正明白过来,在他的前世,法国这样的工业强国为什么抱着单转子发动机几十年,通过渐改的路子来实现小步快跑,不是法国人不知道双转子发动机的好处,而是法国人务实,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既然中国的基础不如法国,那也只能沿着法国的道路走下去,抱着现有的三个平台不松手,什么双转子,什么轴流式,什么涡扇,老子现在都不妄想了,你们给我搞定现有的离心涡喷发动机,五年搞不定,那就十年,十年搞不定,那就二十年!

   带着这样的思考,谷雨来到了负责涡扇1开发的中航发南京研究所,目前推力只有可怜巴巴的900公斤的涡扇1A虽然还缺少一些测试,但研发问题已经不大。

   这也是正常的,航空发动机的缩小难度相对小于放大,因为放大会产生很多应力的问题,缩小相对简单,但缩小也会给加工增加不少难度。

   谷雨认为南京所搞定涡扇1A希望是非常大的,因此他在讲话中,非常明确的说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一款能用的喷气发动机,这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尽快解决从零到1的过程,把喷气发动机的研发规律摸索清楚。

   现在你们不要管涡喷1A有没有装机对象,也不要管涡喷1A是不是推力太小,过于落后,与有无问题相比,这些都是次要的,你们当前唯一的任务是走完研发到生产的整个流程,让涡喷1A真正成熟,完全符合验收标准!

   这个过程需要多久,中央不设限,五年,十年,哪怕是二十年,三十年,中央都能等,你们申请的拨款也都会尽量满足!

   中央唯一的要求就是你们拿出来的发动机要真正能用,性能必须稳定,方便军队的维修,你们能不能做到?”

   谷雨话到说到这个份上,负责这个项目的副总设计师吴云升很是羞愧,他今年刚刚三十二岁,虽然是山西学院机械系的中专生,但天分非常好。

   战争期间他全程参与了英制发动机的制造和国内改造等等过程,后来又被组织选派到英国培训,回国担任南京所的副总设计师,被安排负责这个项目,这也是他第一个航发项目。

   吴云升低着头说道,“谷书记,我们认真分析了很多次,涡喷1A虽然还有些问题,但研发中大的问题已经排除,根本用不了那么久,两到三年内达到验收标准希望很大!”

   谷雨并没有回答,而是皱着眉头问道,“云升同志,你又没有做错事,为什么低头?”

   吴云升慢慢抬起头,十分惭愧的说道,“中央和谷书记您这么关心,我们却连最简单、最基础的900公斤力的发动机都没有搞好……”

   “发动机是现代工业的结晶,要是那么好搞,英国人会那么放心的把发动机卖给我们吗?我一直都知道难,但这么难,我也是现在才慢慢体会到!

   云升同志,要说有责任,责任首先在我这个第一书记,首先在中央,中央没有摸清楚规律,给你们研发部门提出了太苛刻的要求,是我们的不对,我要向你道歉!

   我请你以后一定要抬起头说话,遇到问题了,不管是你们的问题,还是中央的问题,都要大胆的说出来……”

   吴云升眼圈有些发红,“谷书记,您如此体贴我们,我却……,一定牢记您的嘱咐……”

   安慰了一番之后,谷雨接着说道,“同志们,接下来,你们要按照英国人制定的发动机标准,把所有需要检测的项目,该补充的补充,该完善的完善,国内条件若是不能满足,也可以出国做!

   各项检测,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少一个项目都不行,绝不能把问题带到天上,这一条是发动机研发的铁律,不仅现在要遵守,未来也必须遵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