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宴会一直闹腾到后半夜,赫鲁晓夫虽然喝得酩酊大醉,但只是不断的喊着夫人的名字,贝利亚明显看到钢铁同志露出了一丝笑容,心里明白那个滑稽的赫鲁晓夫算是过关了......
即便是格鲁吉亚老乡,但贝利亚还是觉得难,真难,不过再难也要熬下去.......宴会结束后,贝利亚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了自己的别墅,还是老办法,吮吸了一名少女的阴气,阴阳调和后,贝利亚先看了看明天的时间表,然后才睡了下去。
睡觉的时候,贝利亚想起了明天要见的那位中国同志,又延伸到那位年轻的中国领袖,不抽烟,很少喝酒,饮食很普通,休息时间很正常,有温暖的家庭生活,夫妻和睦,子女还小,目前还没看出什么,不过听说已经培养出了一名天才的大学生。
怪不得中国共产党内那么和谐,就算偶有风波,也很快平息,领袖个人的家庭生活太重要了,娜杰日达为什么要自杀呢,可面对那样的男人,不自杀又能怎么办?
胡思乱想之间,贝利亚一觉睡到九点钟,擦了擦脸,贝利亚开始了工作,目前贝利亚负责的是包括核工业在内的高精尖工业体系,因此他和中国方面有较为频繁的接触。
与很多人理解得不一样,1946年之后,贝利亚已经不再主管对外的国家安全部和对内的内务部(相当于中国的社会部和公安部)。
虽然多年经营,贝利亚的亲信占据了这两个部门,但是来自于列宁格勒的中央书记库兹涅佐夫负责监管这两个部门。
直率敢为的库兹涅佐夫不仅负责监管这两个部门,还领导中央组织部和秘书处(类似于中办),而在中国共产党内,库兹涅佐夫类似于共产党中央候补书记饶漱石、政法委书记柯庆施和中办主任薄一波三人合体。
掌握如此巨大的权力,库兹涅佐夫竟然不是中央局委员,即便是库兹涅佐夫的政治对手,贝利亚也觉得钢铁同志做事太过任性妄为了,即便这是他口中的接班人,也不能给予如此重大的权力,难不成要让其他老同志们都排着队向年轻的库兹涅佐夫汇报工作吗?
看过了太多中国高层的情报,贝利亚无数次羡慕那些中国同志,他们的领袖很年轻,他们不需要考虑未来;他们的领袖鼓励发言,不以言罪人,可以大胆地说话;即便是与领袖唱反调,也只是被安排到次要的岗位,根本不用担心生命问题。
甚至于党内唱反调的领袖毛泽东,一直安安稳稳的坐在了国家二号领导人的位置,还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看到了这些,贝利亚对现在的苏俄领导体系越来越怀疑,贵为苏俄最顶尖的十名中央局委员之一,终日劳作,需要承担多如牛毛的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是应该的,但那些只会耍弄嘴皮子的无能后辈有什么资格对他指指点点,不断倾轧他?
即便是这些也就罢了,贝利亚最不能容忍的是,他竟然朝不保夕,终日活在恐惧之中,每次前往领袖的别墅都提心吊胆,生怕一句话说错了,自己被枪毙,家人去了西伯利亚,为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忍受这样的命运....
就在思索间,贝利亚等来了共产党中央局委员、中央财经委副主任、中央物资和税收委员会主任、中苏合作委员会主任刘少奇同志,自七月底赴苏参观莫斯科航空展之后,刘少奇同志就一直在苏俄,他的任务就是要督促中苏各项合作的顺利进行。
今年年初,中苏达成了一系列重大合作项目,不过到了下半年,随着南斯拉夫战火停息,随着苏俄陆续拿出战略轰炸机和原子弹之后,苏俄又又又又一次舍不得了。
不过谷雨早有准备,让刘少奇同志留在了莫斯科,负责和苏俄交涉,刘少奇在战争期间待了很久,在苏俄多少有些人脉,通过他的努力,一个又一个项目陆续完成交易。
期间,刘少奇同志自然看到了苏俄的原子弹爆炸电影,虽然表面似乎毫无感觉,但内心却无比震惊,在给中央的电报中,他建议加大投入,尽快搞定原子弹,不过谷雨同志的回复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天塌不下来。
事实上,战后中苏的各种交易属于典型的等价交换,老毛子觉得亏,更多的是心理作用,他们同样对中国有所求,钢铁同志之所以拖延交易,一是让下面有机会评估,从而确定可以拖延多长时间,不是极端重要的,他都准备放行。
同时也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中国人,我虽然觉得亏,但我为了国际共运和中苏友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你们要明白,要配合一些,别一天到晚折腾。
不过在刘少奇同志看来,老毛子不仅诚信度太差,而且色厉内荏,净喜欢搞一些小动作,实在有失大国的体面,可没办法,谁让我们摊上这样的邻居。
至于苏俄时不时念叨的国际共运,现在已经是笑话了,谷雨同志在中国周边凶狠的收拾亲苏CP,而钢铁同志也在欧洲大规模收拾所谓的修正分子,两位领袖的私心都如此的巨大,还国际共运?哪来的国际共运?
既然阶级感情不如国家利益,苏俄三天两头说这个,不就是想法设法坑骗中国吗?就算苏俄说的天花乱坠,他也不可能相信。
明明白白交易,该争的必需争,没有拿到足够的好处,铀矿石就是不给,想要更多的,拿东西来交换,其他的说破天都没用。
刘少奇同志以这样的方式和苏俄交易,反而取得了效果,虽然还有一些核心技术和设备还没有搞回来,但他已经不着急了。
他认识谷雨那么久,琢磨谷雨不知道多少年,他很早就看出,谷雨没有任何要和苏俄靠拢的想法,至于从苏俄获得技术,更多的是交易,得不到也无所谓,他出现了这样的心态,恰恰说明他对苏俄的疏远和不以为然的态度.......
不过谷雨对这一次谈判结果态度不太一样,谷雨在指示中要求他务必达成合作,因为电视机是中国电器工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同时他也指出,苏俄对民用工业重视有限,若是发现一些军事项目苏俄不愿意给技术,立刻调整为民用工业的合作,军用领域的合作尽力而为,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民用领域的合作,争取获得苏俄在民用领域最新的成就,即便技术不成熟也无所谓。
谷雨同志对电视机的发展非常重要,他认为电视机不仅仅是单纯的电器,更是报纸、电报、广播之后,人类第四种信息传播方式,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早在战争期间,中国就从苏俄获得了TK1黑白电视的技术,而到了战争结束后,又从德国获得黑白电视生产技术,已经拥有了一条黑白电视生产线,同时中央电视台也已经成立,并在北京搞了第一个试验性的电视台。
而在战争期间,中国还找到了电视机之父苏格兰人贝尔德,当时贝尔德的实验室被希特勒的飞弹炸毁,中方通过陈JG先生提供了一笔钱参股实验室,前提是相关技术授权给中国,并接纳中国派来的技术人员。
虽然贝尔德先生已经去世,但其实验室在中国的资助下,继续研发新一代彩色电视机,而与此同时,中国也想法设法通过各种办法从美国引进其日渐成熟的彩色电视机生产技术,不过相关技术引进的计划并不成功。
不仅仅自己想办法,谷雨同志还把主意打到了间谍能力非常强的苏俄头上,他这一次过来,主要是三件事,一是苏俄派人帮助中国生产出质量过硬,成本较低,可以大规模量产的黑白电视机;
二是中国希望苏俄对外情报部门帮忙获得彩色电视相关技术,中方愿意用苏俄急缺,但中国拥有的东西交换;三是中国希望从苏俄和东德邀请技术人员,加入中国国内的研究所和企业,或是成立一个中俄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彩色电视机显像管。
刘少奇同志很奇怪,他询问随行的技术人员,我们不是搞到了德国的工程师和生产线了吗?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行。
技术人员告诉他,电视机显像管就是一种巨型的电子管,电子管越大,加工工艺越难,里面的各种温度参数、控制和成形工艺,都是各家企业的不传之秘。
要想实现规模量产,又不能手工操作,自然涉及到工业自动化,难度等级一下子就上去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东西,相当复杂。
洛车集团的坦克生产线趴窝,就是因为缺乏老工程师调试这种续电器生产线,最后动员了全国自动化领域的多位国内外专家,用了大半年时间,才把坦克生产线调试成功。
虽然中国获得德国的黑白显像管生产技术,也已经在德国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生产出第一批黑白电视机,但黑白电视机是民用产品,不仅仅是能看就行了,还要有足够的性价比。
而经过评估,中国本土出产的黑白电视机性能与美国同类产品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废品率还比较高,成本高了许多。
消化技术都如此费劲,想要成功的改进,生产出高水平的黑白电视机,并进一步研发出彩色电视机,目前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面对这些困境,谷雨同志就批示,自己搞不定,那就请人帮忙,苏俄应该也有从德国获得的黑白电视机生产线,把他们的专家请过来帮忙解决问题,并进行改进;
同时他指示我们搞研发,不仅要利用国内的人才,也要利用国外的人才,贝尔德的实验室我们投资了,也获得了不少好东西,这是一个不错的进展;那么为什么不找苏俄呢,可以请他们帮忙获得美国的技术,搞一搞共同研究呀!
刘少奇虽然搞过无数次工运,但对工业的理解顶多只能是一知半解,听完了技术人员介绍后,第一感觉就是搞工业似乎不太容易,第二感觉似乎民用工业比军工更麻烦,民品要考虑性价比,不像军品,能用就行.......
贝利亚负责的是原子弹这样的超级项目,结果刘少奇找过来,请他帮忙解决电视机的生产,还要帮助中国人窃取美国的技术,这不是扯淡吗?中国人把苏俄的对外情报局当成什么了?
不过贝利亚并没有拒绝,他很委婉的劝说中国同志,现在帝国主义的威胁很大,你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对于民用工业的投入能凑活就行了,你们花那么多钱搞电视机,可你们不要忘了,电视机非常昂贵,一台好几百卢布,中国同志又能生产几台?
刘少奇先是表示感谢,然后又告诉贝利亚,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苏俄同志并不相同,我们国内还是有一些富裕的民族资产阶级,南洋也有不少富裕的华侨,为他们生产出一批电视机还是可以的。
中国的外部环境目前还算不错,中央一直在压缩军事开支,把主要的财政收入用于建设,也准备加强民生领域的投资,尽可能早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说了,中国和欧美都有贸易往来,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生产电视机了,只要把技术提升了,就可以出口欧美,这也可以出口换汇...
听到这里,贝利亚的眼睛中闪烁出一些异样的光芒,他若有所思的问道,“陶同志,贵党支持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同志的主张?“
刘少奇听完,反而一愣,“我党一向主张各兄弟党之间友好相处,互不干涉内政,我党并不是很清楚沃兹涅先斯基同志的主张到底是什么?”
贝利亚嘴角露出了一丝笑意,中国同志怎么可能不知道苏俄党内目前存在的争论,他们只是不愿意掺和罢了,这样也挺好的,他们不掺和,自然可以合作
说起来,非常搞笑,贝利亚和马林科夫这一派虽然与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以及他们的头脑日丹诺夫不太对付,彼此各种倾轧不断,但他的内心却支持沃兹涅先斯基的主张,他早就认识到苏俄目前这种偏重军事和重工业,忽视民生的做法没办法长久。
事实上这也不可笑,政治家同样是屁股决定脑袋,有的时候为了政治目的反对正确的主张一点都不稀奇,钢铁同志搞得那一套绝大部分都来自于托先圣,钢铁同志做得,贝利亚当然做得!
贝利亚非常清楚,苏俄目前的局势非常不稳,加强军事投入确实也是必要的,没办法,谁让苏俄一定要牢牢控制东欧和德国苏占区呢?
贝利亚又想到了中国同志的做法,他们宁愿放弃周边的势力范围,宁愿开放香港,也要与美国缓和关系,虽然这种做法被日丹诺夫指责是投降主义,但贝利亚却有另外一种想法,或许中国的做法才是对得。
苏俄控制东欧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扩张共产主义吗?怎么可能,苏俄早已经不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家,鼓吹共产主义的苏俄,从来都不会单纯的扩张共产主义,说白了,是为了利益。
是想获得东欧的资源吗?事实上也不是,苏俄本来就地大物博,而且人口远不如中国众多,资源十分丰富,并不缺乏资源,或许东欧可以提供部分稀缺的资源,但只要假以时日,苏俄国内肯定可以找到那些稀缺的资源。
事实上,此时苏俄从东欧所得,除了捷克和东德是赚的以外,其他几国,都是亏得,远不如付出的代价,去年的大旱灾,苏俄饿死了上百万人,可与此同时,却不断提供面包给波兰。
而现在为了应对马歇尔计划,又不得不安抚东欧,把原来搬回苏俄的工厂又搬了一些回去,可苏俄又哪里有国力和美国比谁补贴多.....
是想获得东欧的市场吗?搞计划经济的苏俄,与欧美不同,并不是非常在意市场,而且就算想扩大市场,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把东欧控制得严严实实的。
苏俄想控制东欧,除了固有的控制欲以外,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缓冲地带,避免二战的悲剧,并获得缓冲地带的办法多得很,有必要控制得严严实实的吗?
现在控制得严密了,并没有获得绝对的安全,甚至于还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南斯拉夫战争爆发后,苏俄与欧美的关系迅速激化,不得不成立了巴尔干集群,又停止了原来的裁军计划,表面上说是保卫南方国土。
但实际上呢,苏俄真正保卫的却是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三国的社会主义政权,但奇葩的是,对外情报局的调查显示,这三国国民一点都不感激苏俄,他们甚至巴不得美国人过来!
而反之,中国确实放弃了那些国家,但却在战争中狠狠的掠夺了一番,战后又控制了这样那样的矿山,还不用背负包袱,花钱帮着这些国家搞战后重建。
而那些国家被中国狠狠收拾一番后,又不敢招惹中国,肯定也会对中国开放市场,更关键的是,还不用怎么得罪欧美,不用背负沉重的军事负担,可以迅速发展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虽然丢了面子,但却得到了里子,只有赚得,没有亏得,这么一对比,贝利亚同志盘算之后,觉得钢铁同志的做法是错误的。
他敏感得意识到,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苏俄得到的东欧,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包袱,不仅得不到好处,甚至有可能损害苏俄的根本。
不过贝利亚根本不可能改变,他唯一的办法或许只能是耐心地伺候着,默默得等待着机会,这位生活习惯一塌糊涂的领袖已经撑不了多久了,他已经老了,所有人都知道他老了,他很快就要走向人生的末路.......
贝利亚最后同意了刘少奇同志的要求,只需要在民用工业上搞一些合作,不涉及到高精尖的军工重工行业,领袖根本不会在意,他完全可以自主。
贝利亚很清楚,他现在的地位虽然很高,但得罪了非常多的人,而他的两位前任雅戈达、叶若夫都没有好下场,他们不仅自己死了,还连累了自己的家人,那么他会怎么样?
贝利亚又想起了自己唯一的儿子谢尔戈,谢尔戈是一名出色的无线电工程师,或许可以派到中国去,万一有什么意外,这个孩子还可以比较安全...
想了想,贝利亚开始询问这个中俄联合实验室是怎么操作的,刘少奇同志并不是很清楚,不过他看到贝利亚意动,又想起了谷雨搞得那个钢铁技术研究院,他估计谷雨也是同样的方案,就把这个研究院的情况说了一通。
除了国家拨款以外,研究院还可以通过专利授权获得企业的分红,而各个研究人员根据表现获得相应的收入,若是个人有突出的表现,除了提升专家级别,奖励奖金、分红和股权以外,还允许拿着研究成果在香港和出口加工区开设公司......
贝利亚听完相当吃惊,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搞法?不过转瞬一想,中国一直允许和鼓励民族资本、华侨资本,甚至还接受外国投资,搞出这一套一点都不奇怪。
吃惊之余,贝利亚就更加放心了,若是提供一些技术,让谢尔戈在中国获得一定的地位,拿到一定的财富,他的未来就不用担心了。
更重要的是,此时感觉到不安的人,并不是他一个,还有很多人,若是经过他的手,把他们的家人秘密送到中国,这些人未来在政治上会支持谁呢?还用猜吗?
贝利亚很感兴趣,甚至还做了一些暗示,可能会有一些特殊人才加入,可以帮助中方获得民用领域的重大成果。
刘少奇同志听弦声,知雅意,立刻向中央汇报,此时已经来到北疆的谷雨闻讯之后,立刻要求刘少奇加大谈判,尽可能把实验室搞得大一些,以争取获得多年的技术积累。
他同时答应可以倾斜给与那些苏方指定的专家特殊的待遇,甚至于如果有需要,必要时,安排出国也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了,最好要换一本护照.......
在做出决定后,谷雨又微微叹了一口气,连贝利亚都觉得朝不保夕的话,钢铁同志晚年的政治斗争是多么的残酷呀!
虽然谷雨做了一大堆反动派的事情,但他同样非常清楚,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张皮那么简单,同样也应该是理想,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该有些理想。
谷雨很清楚资本主义是一条不归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旦完全堕落,若是人人都只为金钱而活,后果将非常严重,理论可洽性非常强的共产主义理想,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这个理想太高大上,但只要有一些靠拢,就有可能压制资本主义的过渡扩张,这不管是当下,还是未来都是很有必要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证明自己这条路是对得,而苏俄那条路是错误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希望苏东能留下一些东西,而不是轰然倒塌,什么都不剩,那样中国也太孤单了.......
带着这样的思考,谷雨终于来到了西域罗布泊,这一路走得相当艰难,但他还是坚持走下去,同志们能走,我为什么不能走?
连续跋涉了三天,谷雨才终于来到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在这里服役的同志,作为核试验“大机器"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并不懂什么是核裂变、什么是铀235,常常只听命令不问原由,但作为核试验不可或缺的执行者,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驱体和意志,连接了中国核武器梦想到现实之路。
这里服役的同志,都是今年从各大战区抽调过来的,每个人都经过了严密的政审,调动他们时,只是说调动他们到西域某“特种部队”,他们并不知道这特种部队要做什么,只是随军起程,几经辗转,最后到达神秘的目的地:马兰。
短短以年时间,马兰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乡村迅速成为集结数万士兵的军事重地,随着队伍日渐壮大,部队先后组建工程团、警卫团、专业医院、后勤基地汽车修配厂、汽车团,以及防化团等团部。
这些集结在马兰的部队,开始了具体的任务-建造营房、站岗放哨、运输配给、日常训练,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而同样有条不紊进行的还有中国的核计划,虽然中国的核计划工程实现的工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
但经历了两个四年计划,再加上一五计划已经执行了三年,很多项目已经陆续投产,此时中国的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而早早启动原子核项目,中国通过派出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也通过战争相当数量的国外专家,此时阻碍中国核计划进程的种种因素已经被扫出来大部分,甚至是绝大部分。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已经在核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几座反应堆已经陆续建成,两座实验堆(镁诺克斯、重水堆)都已经临界,而可以大量发电、也可以产淦的大型镁诺克斯反应堆已经建成,即将临界。
不过镁诺克斯反应堆消耗铀比较厉害,又是石墨堆,这个反应堆,谷雨只准备搞一个,未来研究部门,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重水堆,鉴于前世切尔诺贝利的教训,谷雨对发展石墨堆心有余悸,他不准备学苏俄搞石墨堆,而是一门心思搞重水堆。
先搞压水型的重水堆,以解决核潜艇动力问题;然后还要研发亚水型的轻水堆,以发展核电站,这就要求增加投入,毕竟中国不如美国,可以同时上七八个反应堆,只能有选择的上,不过谁让他是历史下游来客呢,未来只要搞这两款反应堆就行了,其他不要碰。
而几座分子扩散铀浓缩厂也已经运转起来,源源不断的产出3%的低浓度铀,20%的高浓度铀,而接下来就是90%以上的高浓度铀。
此时,不管是淦路线还是铀路线,都进入陆续进入到最后的阶段,如果一切正常,两种原子弹都有可能在1948年底到1949年上半年爆炸。
不过谷雨并不着急,他需要等待一个十分恰当的时机,他正在向美国争取十亿美元的贷款,好歹要把这边钱忽悠到手吧,到时候美国大概率会主动毁约,那么到时候承诺的开放也要往后推迟.......
而且在他的记忆中,前世的1948年钢铁同志搞出了第一次柏林危机,这一次有了核武器,腰杆更硬的钢铁同志必然要反击,不管是柏林危机,还是波斯危机,都是很好地爆炸机会。
中苏联合搞出了战略轰炸机,再“联合"搞出了原子弹,在关键时刻丢出来,摆脱危机一点都不奇怪嘛!
此时此刻的谷雨并不在乎被人小瞧,他巴不得被人小瞧,现在他最头疼的是几乎已经没有人小瞧他了,想再扮猪吃老虎,已经越来越难了,他能做的也只能是钻空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