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乘车离开,而就在他们离开后,有一辆黑色的轿车跟随其后,在车内,海因里希一边开车,一边告诉地中海等人,接下来他们需要去办理前往出口中国内地的签证。
地中海进入香港后,也知道这一点,只不过他有些纳闷,"香港也属于中国,为什么一个国家有两种签证制度?"
"香港特区是一个自由港,有自己的海关、货币、警察、特殊的法律,一切都是独立的,其管理几乎是英国殖民时期的翻版。
比如签证制度就完全不同,香港的管理非常松散,前往香港不需要事先申请,落地即可得到签证,但中国内地的管理则截然不同,非常严格,必须得到中国驻外使领馆或者中国公安部驻港公署的批准,才有可能进入中国......"
海因里希告诉地中海,凡是获准进入香港的外国人,可以拿着护照直接进入按照中国制度管理的出口加工区,只要申请一张通行证即可,通行证三十分钟就可以办妥,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并不限制进出。
但想进入中国出口加工区以外的内地地区,则需要在香港申请中国签证,不过他们的身份特别,虽然没有申请中国的签证,但由他担保,以拿到一份特别通行证,但也有一些手续。
中国人进出香港,也要申请香港通行证,中国人拿着户口本,在华外国人拿着护照或者绿卡申请,申请需要审核,经商、工作、就学和探亲都不被限制,但其他理由就有些困难了,理由不充分很难被批准。
而中国人或者在华外国人想从香港离境,则需要得到中国驻港公安部门的批准,否则香港海关不会允许出境。
地中海耐心听完,有些奇怪的问道,"中国人这么费劲保留这些东西,为什么当初不让英国人留在香港呢?若是英国人在香港,外来投资的安全性要更高一些!"
"英国人是什么货色,帝国清楚,中国人同样清楚,相比于经济上的些许好处,中国人肯定更在意国家安全,先赶走英国人,在效仿英国人改革,主动权在中国手中!"
地中海满意的点点头,"中国人对美英苏法都有着根深蒂固的防范,反倒是帝国,与中国历史上并无太多纠葛!"
"也是有一些的,只不过历史很短,而且中国已经加了多少倍报复回来了!"
地中海叹息了一声,"元首不应该和日本结盟的,至少中国人不会那么快增援苏俄,若是当年攻下了图拉,或许完全不一样了!"
"不可能胜利!"海因里希有些悲哀的摇了摇头,"我接触过曾经前往苏俄的中国军人,他们告诉我,在那个疯狂的冬天,俄国人在莫斯科的东部还有几十万军队,这些军队此前都在和中日两国军队对峙,装备也相当不错......"
"帝国实在太低估了俄国人的动员能力!""帝国最大的错误是傲慢,以为俄国人是一踢就倒的破房子,并没有分化斯拉夫人,若是一开始就善待苏俄境内的其他民族,或许局面会好很多!"
地中海看着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苦笑着摇摇头,"但也仅仅好很多,美中参战之后,结局早就注定,美国海量的物资搭配中国廉价的人力,帝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现在有了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只有大国才有可能真正生存,帝国即便复兴,未来也只能与法国联盟,整合欧洲大陆,才有可能与美苏中竞争!"
"即便帝国复兴,也需要与法国联盟,这是
必然的!"
地中海稍稍沉吟,有些纳闷的问道,"海因里希,有件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中苏两国的科学力量远落后于帝国,为什么他们能够迅速的研发出原子弹,而帝国却怎么研发不出来?若是有了原子弹,帝国完全可以争取有条件的停战!"
海因里希摇摇头,无可奈何的说道,"或许
这就是上帝的意志!"
"如果有机会,我想亲口问一问中国人!"海因里希微微叹了一口气,"知道又如何?
谁也改变不了结果!"
香港并不大,海因里希带领地中海等人,来到中国公安部驻港公署,地中海等人拿着护照很快获得了进入出口加工区的通行证以及进入中国内地的特别通行证,不过工作人员说得很清楚,从出口加工区进入内地后,会有人陪同。
地中海自然有心理准备,他这一趟过来,然希望看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有人陪同自然是最好的!
办好通行证之后,海因里希开车带着地中海等人一路开到了军港码头附近,一些人走出面包车,看着美丽的九龙湾(维多利亚湾),地中海有些感慨的说道,"怪不得英国人选中了这里,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港口!"
海因里希指着远处军舰的桅杆介绍道,"看到那艘军舰了吗?那是中国缴获自日本的秋月级驱逐舰,有2700多吨,这是中国除进口的英国航母以外,最大的军舰之一!"地中海笑着说道,"只有2700吨?太小了吧!中国不是有很多日本人吗?应该有日本的军舰设计师,他们应该有能力制造更大型的军舰"中国广州黄埔造船厂正在仿制美国的自由轮,已经有了制造大型商船的能力,离制造大型军舰已经不远了,不过现在却没有多少必要性。
中国海军的对手只有美国海军,就算造出了航空母舰也无济于事,他们和帝国一样,主要精力只能放在潜艇上!"
听到潜艇,地中海沉默稍许问道,"中国海军有帝国潜艇部队出身的顾问吗?"
"不清楚,或许有吧!"海因里希接着说道,"这一次香港的展览馆也展出了几艘军舰模型,都是中小军舰,其中就有这艘军舰,中国人应该想对外出口!"
"对外出口缴获的日本军舰,卖得动吗?""这款驱逐舰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相当不错
,日本人只是输给了美国庞大的国力......"
地中海笑着说道,"这么一说,还真有可能卖得动,怪不得中国人把军舰停在这里,原来是想对外出口,中国人真是什么都原意卖!!"
"中国应该很希望出口阿根廷......"
"海因里希,你什么时候成了中国的推销员了?"
"我已经知道了古德伦的下落!"
地中海叹息了一声,然后转移话题说道,:
轮渡已经来了,我们走吧!"
众人上车,乘坐大巴,乘坐轮渡进入到九龙半岛,沿着一条柏油路往前,一开始在山区还好,变化不大,但穿过一座山之后,风景就变了,公路两旁都是这样那样的厂房,不断有人走走出出,各种运货的车辆不断出现。
一直开了了将近一个小时,都是类似的风景,地中海有些忍不住了,"怎么会有这么多工厂吗?这还是那个落后的中国吗?"
"是呀,确实很多,而且工厂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从这里向北的道路两旁,到处都在建设,现在中国国内的企业设立的工厂大多在出口加工区,而外资和中国的侨资大多在香港特区内设厂 !"
海因里希有些感慨的说道,"这个国家比整个欧洲还要大,人口是欧洲的好几倍,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
我从原来工作的单位到达出口加工区,光火车就坐了几天几夜,出发的时候是下着大雪的冬天,需要穿着厚厚的棉衣,而到了出口加工区之后,已经是夏天,需要穿单衣了......"
地中海有些沉默,他听懂了海因里希的意思,又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大巴车上的人就听到一阵隆隆的炮声,海因里希介绍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在香港和出口加工区,需要修建平整士地,修建道路,通电、通水、通讯,这个隆隆的炮声就是开山的爆破声!"
地中海听完心中一动,他让海因里希停下车,一行人下了车,只见道路两旁一个又一个工地正在建设,有的已经结顶,有的正在建设,泥头车来回穿梭,扬起灰尘......
海因里希指着这些工地说道,"诸位,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其相关需求无比惊人,只要抓住哪怕1%的机会,也是巨大的财富,不管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帝国未来的复兴,都将意义重大!"
地中海并没有说话,他只是默默得看着主干道两旁的建筑物,虽然这些建筑物正在建设,堆集着这样那样的材料和建筑垃圾,与主干道交叉的道路也不干净,两旁的绿化也没有完成,显得光秃秃的,但越是如此,越可以看到巨大的希望
地中海不由得握紧了拳头,喃喃地说道,怪不得美国人忍不住会打压中国,看到这些建筑物,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的巨大潜力!
不管是美国,还是苏俄,他们虽然都是敌人,但都是白种人,可中国人却是黄种人,或许威廉二世说的没错,一股席卷世界的黄祸就要出现了!"
"是不是黄祸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中国可以为我们带来财富,可以为我们培养复兴的人才,帝国昔日连俄国人都可以合作,为什么不能和中国人合作呢!"
一行人一边走,一边聊,终于到了出口加工区,然后又转小路,来到了海因里希的养鸡场,这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现代养鸡场,还配套了一个小型鸡饲料厂。
海因里希带着老乡们参观了一番,众人感觉很不错,海因里希告诉他们中国国内成规模的养鸡场很少,大多是老百姓散养的土鸡,效益跟他没法比。
而中国对主粮实行粮票制,不过他这个养鸡场主要供应香港,为了提高产量,养鸡场附属饲料厂的粮食可以保证供应,不过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看到他这个养鸡场成功后,中国正在规划多个大型养鸡场,他的养鸡场除了要继续扩张以外,还要全力推进饲料生产,这需要大批资金,除了贷款以外,也要想办法筹资......
地中海点点头,再次承诺投资没问题,你拿出方案,完成谈判,得到南美那边批准后,接下来就可以进行投资。
这帮德国人在阿根廷主要是养牛,鸡养得倒不是很多,他们自然问起了中国的养牛业,海因里希告诉他们,中国人养牛业很落后,主要是农村散养和草原放牧。
中国并无在内地建立大规模养牛场的计划,中国人觉得牛肉消耗饲料太多了,又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不适合中国,中国确定的养殖业重点是养殖猪鸡鱼,而他规划中的饲料厂也会以这三种动物的饲料为主。
地中海点点头,然后和海因里希开始了谈判,虽然总体投资规模不大,但德国人做事一板一眼,就算海德里希和他们是一类人,也要把账算清楚。
谈判的过程相当顺利,毕竟这只是一笔小钱,更多的带有试探性质,没必要太过斤斤计较,谈判一番后,立刻进入到第二点,拉美的德国人希望投资德国人创办的企业,他们毕竟缺乏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还是自己人靠谱一些。
海因里希告诉他们,目前选择创业的德国人并不是很多,目录中国官方会给,建议与这些德国人接触的同时,也与中国人做一些小小的接触,骄傲的德国人到中国投资,最好搞一些高精尖的东西,中国人希望的肯定也是这一点。
地中海听完,立刻问道,"海因里希,你觉得从什么领域开始比较合适?"
海因里希摇摇头,"我并不清楚拉美那边的情况,很难给出建议,不过我建议从机械和化工领域开始,这是帝国最擅长的,而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帝国在南美的专家只需要提供一些经验上的指导,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收益!"
"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地中海点点头,然后笑着说道,"海因里希,跟了我们一路的朋友,也请他们进来喝杯咖啡吧!"
就在中国和南美的德国人开始接触时,中国海军司令员毕士悌上将也正在视察大连造船厂,此时中国第一代驱逐舰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施工阶段
中国第一代驱逐舰是在日本秋月级驱逐舰的基础上研发的,也正是因为这艘军舰取得了突破,中国才会对外出售那艘缴获的日本驱逐舰。
秋月级驱逐舰是30年代日本专门设计的新型专用防空驱逐舰,该驱逐舰据称航速超过35节,航行里程能够达到一万海里,配备了新式高平两用火炮以及新型的火控装置,在反潜攻击项目中还配备有配备有氧鱼雷、深水炸弹以及最新的声呐系统。
该艘驱逐舰配备的8门98型100毫米两用火炮,其炮弹发射初始速度能够达到每秒1000米,射速可达到每分钟15发,而且可以做到90度的仰角射击。
这样的性能在三四十年代绝对是一流的,不过此火炮造价太昂贵,直到战斗结束了,日本的总产量也还不到200门。
秋月级的火控系统相当先进,不但具有同时自动化解算军舰与飞机目标等能力,还具有着当时极其少见的敌我识别系统,同时还配备了对空对海的雷达系统,可以说秋月级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
在太平洋战争中,秋月号驱逐舰曾经遭遇过
9架美军B17轰炸机的围攻,然而秋月号驱逐舰依靠着他强大的对空火力,在一念之间便击落了2架美军轰炸机后全身而退。
美国海军知道后,感到非常的忌惮与意外,为此还专门发布公告告诫那些美国飞行员们如果遇见了日本这种新型驱逐舰,一定要远离。
不过秋月级也有着自己的弱点,那就是在反潜能力上不是那么优秀,在很多次的情况下让美国潜艇钻了空子。
而且秋月级驱逐舰和其他日本战舰一样,都非常缺乏中程防空火力,进程防空火力就更是差劲了,而且还缺乏无线电近炸引信,而这也成为了防空火力环节的短板。
这种军舰在战时制造的并不多,后来被美国飞机炸毁了大部分,等到战争结束后,中国搞到了其中一艘,中日技术人员和军事教官们一起研究,制定了一个改进的思路。
被俘虏的日本海军设计师们在帮助中国发展潜艇的同时,也多次报告希望可以研发一款改进版的秋月号驱逐舰,以验证他们的思路,并作为中国战后第一代驱逐舰。
日本技术人员也是没办法,中国人不造航母,不造重巡洋舰,连巡洋舰都没有兴趣,找来找去,也就只能造一造驱逐舰了。
总不能天天搞小型护卫舰还有几百吨的小军舰吧,那些活,中国自己的设计师已经差不多可以干了,他们总要有活干呀!
一旦长期没活干,他们就有可能被裁撤,而一旦失去了对先进军工的追赶,未来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也是九州日本。
既然无可奈何的上了中国这条船,他们当然希望中国的海军越来越强大,如此才可以更好的保护九州日本和他们......
日本设计师们提出了几个预备方案,报告上去之后,谷雨权衡一番后,觉得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家底,可以在二五计划期间,制造出两艘侧重防空、反潜的驱逐舰,练练手,不过作为东家,他对日本设计师们的方案不以为然,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反潜这一块,现在也没什么花样,主要是鱼雷、深水炸弹和火箭深弹,把已经引进各国技术很好地消化利用即可。
这艘驱逐舰与日本驱逐舰,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防空系统,谷雨认为,日本的军舰防空体系远不如美国的防空体系先进,他要求效仿美国,使用一座双联装的仿美制127mm高平两用舰炮,然后在加上苏俄引进技术生产的37毫米和25毫米两种双管机关炮即可。
至于76mm防空副炮,现在可以装,但也要容易拆卸,未来可以留下来装备正在研发的反潜导弹和近程防空导弹。
谷雨这样考虑非常合理,127mm高平两用舰炮对付螺旋浆飞机还行,要想对付喷气式飞机,想都不用想,必须预留空间给防空导弹。
既然127mm高平两用舰炮都不行,76 mm 副炮同样不行,至于老毛子使用的57mm副炮更是毫无意义,有37毫米和25毫米两种双管机关炮作为近防炮就足够了。
同时谷雨也要求预留足够空间,作为反潜直升机起降平台,未来可以起降搜索潜艇的反潜直升机,中国虽然还没有研发出来,但留出一定的空间也是很必要的。
而最大航行里程也被要求减少大半,中国主要是防御,不需要跑太远,航程有个3000海里足够了,日本海军驱逐舰上万海里的航行里程实在太夸张了!
空出来的储油空间被用来装备指挥和控制系,对声呐、雷达、导航、通讯和C31系统非常重视的谷雨。
这几年一边仿制,一边想尽办法从国外引进,已经陆续把各个系统凑齐,虽然不算很先进,但比日本人搞得那些要强一些,毕竟现在已经是
1952年了,他都要求给军舰用上,哪怕这一套C31系统很原始,有总比没有好。
这么一番操作之后,这艘被谷雨命名为050型驱逐舰的雏形就确定下来,不过这么安排,事实上已经达到了前世051型驱逐舰的基本要求,其吨位也增加到3000吨以上。
这个吨位对于后世的驱逐舰而言,实在太小了,根本装不了反舰导弹,其主要攻击武器除了美制127mm主炮以外,就是鱼雷,美制12
7mm主炮是此时世界最顶尖的高平两用炮,自然可以继续使用,至少用到六十年代不会落后,中国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这款驱逐舰使用的鱼雷,并不是鬼子的纯氧鱼雷,也不是美国人二战后期开发的过氧化氢鱼雷,这一类鱼雷太不稳定了。
万一在装卸鱼雷时,鱼雷爆炸了,哭都来不及,中国没有老毛子的家底,万一干掉了一艘核潜艇或者一艘驱逐舰还不得哭死,没那个本事,还是不要折腾那种极端危脸的鱼雷。
此时中国已经引进了英国MK8热动力鱼雷,这玩意被大英一直用了到马岛战争,还有什么说的,先凑合着呗。
至于未来的发展,自然是一步到位搞奥托燃料二,但什么是奥托燃料二,谷雨也不知道,但至少知道过氧化氢鱼雷这条科技树不能走,这就排除了巨大的代价。
奥托燃料二是什么回事,交给技术人员慢慢研究即可,同时想办法和前世一样,在南海捞美国人的鱼雷回国分析,或许这一世还可以继续守株待兔也说不定呢!
虽然热动力鱼雷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可以先从电动力鱼雷开始,毕竟核潜艇更多的是使用电动力鱼雷,谷雨对其他电池不太清楚,但还是知道锂离子电池的。
锂离子正极是磷酸铁锂,加入镍钴锰的化合物,负极是石墨,至于薄膜和有机电解液是什么,谷雨就不知道,那是技术人员的活,他们肯定知道怎么办。
有些东西点破了就那么回事,经过几年的秘密研发,实验室中已经搞出了第一个简单的锂电池,薄膜是比较简单的聚乙烯材料,电解液也比较简单, DMC 加上六氟磷酸锂。
这款电池的能量密度还很低,离真正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已经验证了锂离子电池的巨大潜力,既然有希望,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很简单了,不断投钱让技术人员细化研究即可。
谷雨对锂电池压根不着急,慢慢开发就是,前世锂电池一直到90年代才商业化,中国慢慢搞,如果能够在七八十年代取得突破,那就是惊人的进步。
而在此之前,完全可以从南美购买锂矿,直接产碳酸锂,然后拉回国,此时锂的主要用途在原子能,需求量非常小,只要低调一些,多处分散投资,每年搞个几万吨回国,想法设法储备个几十万吨碳酸锂,加上中国本土和刚果的锂矿,完全可以起到杠杆作用!
除此以外,谷雨要求日本设计师们以战时日本军舰糟糕的损管为鉴,仔细走访参战的海军人员,加强损管,一艘军舰动辄几千万,未来必然上亿,一个不小心被干掉了,谁也吃不消......按照谷雨的设想,这一款050型驱逐舰每一批次制造2艘,中日技术人员同时竞标,拿出图纸,然后进行十分详细的评估,就算中方技术人员的方案没有被通过,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参考机会。
看到谷雨大修之后的方案,日本设计师们都愣住了,他们发现中国高层竟然对如何造舰很有思路,而且这些思路也很有道理,既考虑到了未来导弹的发展,又考虑到了可能的直升机上舰,这些他们并没有想到,只是一门心思围绕着秋月级进行修改,考虑的反而不如那些外行仔细,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即便这些都没有想过,但对设计过几万吨军舰的日本技术人员而言,按照谷雨的要求设计这款军舰并不是很难,不过中国技术人员就苦逼多了,中国技术人员虽然研究了日本的秋月级
很久,又与海军使用军舰的同志多次沟通,但很
多细节东西为什么那么设计,还是一知半解、
所以到最后,第一艘050型驱逐舰经过了长时间讨论后,最终还是以日本技术人员的思路为主,中国技术人员的思路为辅,拿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
谷雨对这种局面并不奇怪,第一批次两艘军舰下水之后,海军肯定要长时间使用摸索其优劣,海军设计人员会自然全程参与,接触多了,自然就对很多设计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这类军舰未来除了装备解放军以外,谷雨也有意出口孟加拉国或者巴基斯坦,以验证实战能力,怕是便宜一些也是值得的。
到时候,给孟巴设计新军舰的任务就会交给中国年轻的海军设计师们,让他们一步步成长起来,军舰设计人才虽然无比珍贵,但只要不断有项目,人才总会不断冒出来。
按照谷雨的设想,第一代驱逐舰修修补补,用上三十年不成问题,等到反舰导弹一步步成熟,可以把舰体放大,研发携带反舰导弹的综合性驱逐舰。
反舰导弹的块头不小,到时候吨位将会一步
步增加到5000吨以上,再然后是7000吨
,不断改装,验证新技术,小步快跑,一步步成熟,这是前世中国海军的发展之路,他自然要贯彻执行,电子技术成熟钱,他绝不会傻乎乎的大量装备驱逐舰,造了也白造......
1950年底这款军舰完成了具体设计,开始进入建造阶段,到1952年初,这款军舰已经完成了大半,毕竟这只是一艘三千吨级的军舰,又有大批日本技师的指导和亲自上阵,生产难度并不算大。
视察之后,毕士悌相当满意,赞扬了造船厂一番,不过他真正关心的不是这艘驱逐舰,而是已经正式启动的中国第一艘攻击核潜艇090的研究进展。
考察了大连造船厂之后,他迅速转往葫芦岛造船厂,与工业部常务副部长邓小平同志一起视察中国第一代攻击核潜艇的研发情况,此时第一代攻击核潜艇的研发已经全面展开。
与老毛子第一代核潜艇一开始走了弯路,要求搞一个巨大的核鱼雷不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中规中矩,没有提出任何过分的指标。
考虑到这是第一代核潜艇,以解决有无为主,设计任务书对090攻击核潜艇的性能要求并不高,排水量小于3000吨,装配8具MK8热动力鱼雷发射管,水下航速至少20节,最高
25节,下潜深度要达到200米以上,续航力达到50天以上。
其主要用途是在海上交通线和远离海岸的地方对地方军舰和运输船进行鱼雷攻击,能在水下
100米发射,但不能攻击敌方核潜艇,毕竟中国的电动力鱼雷离成功还早,至于核潜艇上搭载导弹的研究,现在只是进行了一些预研和理论上的探索,并没有启动。
由于日本战时已经搞出了5000吨左右的超大型潜艇,再回头制造一艘三千吨级的潜艇,日本技术人员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不过核潜艇到底是不是简单的用核反应堆取代柴油机,谁也不知道,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能做的只能是不断的摸索。
此时中国海军的核潜艇所需的压水反应堆,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在实验堆取得突破后,陆上模式堆已经基本建成。
陆上模式堆又叫原型堆,就是在潜艇的核反应堆正式装备之前,要在陆上建造一座尺寸和性能一样或相近的反应堆进行试验。
目前原型堆正在进行调试,按照计划1952年内要实现原型堆的满功率运行,一旦运行成功,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潜艇反应堆取得突破,未来也可用这个反应堆为基础,研发中国第一代真正的发电反应堆。
而与此同时,那艘体积庞大的日本大潜艇也正在拆除动力和其他不必要的系统,根据计划,接下来一个反应堆会被放到试验艇中,开始反应堆上艇研究,以不断验证和优化反应堆,同时摸索艇上众多设备的布置问题。
为了摸索艇上众多设备的布置问题,技术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设计人员专门制作了一个巨大的舱室木模,这样就能比较直观的通过各种布置方案的比较,找到最佳的舱室布置方案。
那艘日本大潜艇艇型设计很落后,但唯一的好处就是空间很大,地面上找到了最佳的舱室布置方案还不行,还要安装在试验艇中,通过实际使用,寻找其中的问题。
而一旦试验艇能够跑起来,也必须解决艇员长期在与外界空气隔绝的情况下的居住性问题,这同样需要摸索,从一开始的几个小时,到一天、三天、五天、十天、二十天,一直到五十天,不断增加。
当然了,试验艇不是真正的潜艇,实验艇的艇型根本跑不过20节,过去几年,中日技术人员已经对水滴形艇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通过一连串研究后,最后设计成的线型钝圆形的头部,棒槌形的身子,尖尖的尾巴,好似一条在水中游动的大海豚,此外,技术人员还进行了降低机械噪声和潜艇噪声方面的工作。
为了验证试验艇的艇型,海军已经准备根据这种艇型设计战后中国第一代常规潜艇,以验证水滴型潜艇真实的战斗力,并一步步取代那些二战潜艇。
不过要想加大下潜深度,需要研制更高强度的钢材和焊接材料,中国虽然得到了一些德国潜艇的资料,但根本达不到21型潜艇号称下潜到
300米的程度。
国产常规潜艇最大潜深号称有150米,但实际上能够下到120米就已经了不得了,而缴获的那艘日本潜艇,理论上最大潜深有120米,但实际上只有可怜巴巴的100米左右。
所以要想把下潜深度搞到200米以上,难度可想而知,而这一工程与合成氨工艺的发展息息相关,相关中日技术人员,在邀请的德国专家带领下,正根据缴获的德国技术资料,以及交换过来的英法苏的相关技术资料,进行着极其痛苦的探索。
这种特殊钢材的研发,就是烧钱,一个配方一个配方不断的验证,不断的总结,最后得到屈服度合格的钢材,光光这样还不够,还必须研发相应的钢材加工设备,而负责研发这一设备的是方用机械公司。
毕士悌和邓小平谈到潜艇用钢时说道,"就算搞到200米也不行了,德国人都搞到300米了,咱们还差着远呢!"
邓小平安慰道,"杨司令员,这一块我们也在和苏俄谈判,他们应该从德国缴获了这方面的技术资料,而且苏俄的焊接工艺也非常强,或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获得相关资料!"
"我们用什么交换?""氢弹技术!"
毕士悌眼睛瞪得老大,"这是不是太吃亏了?
"苏俄迟早能搞出氢弹的,他们需要的也仅仅是时间,而我们也需要苏俄尽快拿出氢弹,要不然我们就会一直被美国人盯着!"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