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丽丝书屋 历史 大国股东

第414章进步

大国股东 大白菜的苦逼 8197 2025-05-12 15:06

  奥金莱克将军进入解放区,带来了日本人议和的想法,消息传到武汉,谷雨直接当成了笑话,现在鬼子知道吃不消了,晚了!

  已经是1938年12月底,随着抗日联合政府逐渐正规化,与前世—样,到了年底,各项事务相当繁琐,这样那样的会议不断。

  首先是军事上的调整,上海战役结束后,伤亡空前巨大,又有那么多难民,加之战后大批物资补给,总后勤部、中原局和东南局压力巨大,中央不得不干预,运来了大批物资,回程时,则携带大批伤员和难民,在沿途不断放下,让各地方协助消化。

  这场上海战役,最终打成了消耗战,有不少同志对前线指挥员意见很大,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根本不理解这场中日战争的性质。

  这不是内战,这是国战,而按照谷雨的思路,中国要打日本打回原形,这场战争必然会变成穷人版的苏德战争!能打成消耗战,解放军就是成功!想在大海边,打一个围歼战,当鬼子是死人呀!

  再说了,这一仗还有一个目的,通过解放军和起义部队的联合作战,加速了起义部队向解放军的转型,战后大批地方独立团和民兵的补充,基本可以保证各部已经解放军化,再打一两仗,差不多就可以彻底消化了!

  当然了,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目的,借机严厉封锁上海,逼着鬼子狠狠得收拾上海的反动派一番,不让这些人有血的教训,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作先有国,后有家,所以谷雨压根就不想太着急拿下上海,他准备多打几次,在上海好好磨一磨鬼子,血肉磨坊考验的不仅仅是军人,也是平民!

  当然了,这必然会误伤不少无力逃出上海的群众,但这毕竟是日本人造的孽,不是吗?有的时候,该下狠心的时候,就一定要下狠心!要不然怎么在战后对日本下狠手!

  就算没办法分裂日本,挡不住日本在战后的崛起,也必须把鬼子打服气了,要不然以后有的麻烦!他可不想年复一年的抗议靖国公厕,一把火烧干净,变成登陆日本烈士纪念碑不是挺好吗?

  谷雨不仅没有批评前线的指挥员,反而连续去电安慰,尤其是可怜的寻淮洲,连续两仗都没有吃到肉,却牺牲伤亡了几十万,现在受到的批评特别多,甚至有人认为这位少年才俊,这两年松懈了谷雨连续去电安慰他,回到武汉后,又请他吃饭,表明对他的信任,同时让他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做到空炮步的联合作战,如何应对敌人空海炮步的联合攻防,研究透了,我们就知道怎么打现代战争了!

  此战之中,各路起义部队都表现得不错,各种战术的运用也逐渐成熟,这一点也不奇怪,都是中国人,谁也不比谁笨,之前打的不好,主要是各种私心杂念的影响。

  确定了一个很好的制度之后,这些将领也都认认真真学习战术,也不会出现胜则一窝蜂,败则各管各这一类的乱象,战斗力提升很快,一点都不奇怪。

  尤其是粤军第四军知耻而后勇,表现得比较勇敢,近十万粤军牺牲较大,谷雨相当满意,连续给张云逸同志发电,鼓励他再接再厉,不断提升粤军的战术水准,早日达到主力部队的水平。

  此战之后,冯治安、傅作义、孙连仲和于学忠东北军四部被确定整编为解放军,给予了26-29四个集团军番号,并确定按照解放军编制,每个集团军下辖若干个师再加上技术兵种。

  那些原来的军长,按照他们的喜好,可以向上担任集团军副职,也可以向下兼任师一级职务,毕竟解放军的师编制较大,一个师一般都有1.4万左右,也不算丢人。

  在具体用人上,中央对师团两级将领进行了部分调整,西北军三个集团军和出身西北军的解放军将领进行了对调,红五和原10纵的西北军将领想出现在西北军三军中,东北军则直接用解放军东北籍将领轮换,傅作义部也调换了一些出身晋绥军的解放军将领。

  做这些事情,共产党光明正大,说好了,对等调配,解放军指挥员调到各起义部队中,起义指挥员调到解放军中,不存在歧视,大家都一样,你们要是有困难,也可以等一等。

  没有一位指挥员想等一等,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越早融入越好,这一点谁都明白,这个过程中,一批不能打的将领相继被放到了地方军区。

  这些表现一般的将领,有四路军系统、红军系统,也有起义部队系统,大家都一样,战场是最检验人的地方,表现不好被调走,战场上表现不好,也没什么好抱怨。

  再加上成建制划归的技术兵种和大批新兵,24-29这六个集团军事实上已经基本解放军化,当然多少还有一些差异,但已经没有大的问题。

  对中央军系、湘军系和粤军系四个军的改造,事实上也完成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些部队并没有在战场上充分证明自己,中央并没有被给他们相应的番号,不过30-33四个集团军番号已经预留下来。

  再加上旷继勋和林彪两人正在组建的两个集团军,解放军已经达到了37个集团军,每个军按照十万人计算,也有将近四百万正规军,再加上一连串兵团,现在这个数量就有些偏大了,扩充太快,装备也跟不上,相当多的二线师装备到位率一半还不到。

  所以总部考虑了一番之后,从各个集团军和起义部队中抽调四十多个师,整体划归给空军防空军,其携带的各种轻重武器,大部分会留下。

  原来各集团军和起义部队下辖6个或者以上步兵师,缩编为下辖5个师,但下辖师数量减少了,战斗力却需要提升上来,军委要求个集团军充实各师员额,尽快达到标配的火炮数量。

  步枪和轻重机枪统一口径为7.62mm,加快淘汰6.5和7.92mm口径枪支,同时不断加强配属的技术兵种,不断增加大口径野炮数量。

  整编之后,各个集团军总数还将保持在八万人以上,除大口径火炮以外,其他装备到位率必须达到60%以上,前线各部需达到80%以上。

  上海战役中,日军的100mm以上重炮数量明显增加,解放军自然也要加强装备,不断减少步兵数量,增加技术装备数量,已经是大趋势。

  除了减少各个集团军步兵师数量,增加技术兵种以外,总部也开始加快影子部队建设,各大军区-省级军区均大幅度增加副职干部数量。

  这些新增的副职干部将承担起预备役部队的建设,他们需要将各地方的生产兵团、公安部队和各个县独立团,整编为一个个预备役师,只要有需要,三个月内就可以成军。

  被淘汰的6.5和7.92mm口径枪支,将大规模配发给各地方部队,同时中央对地方部队的训练水平,考核标准更高,并加强实弹射击训练,以尽可能减少新兵入伍的适应期。

  而在技术兵种方面,对各大中学校学生的寒暑假训练,也全面摊开训练,—大批被淘汰的双翼飞机、旧式大炮被拉到了各个大中学校,建立起一个个俱乐部,开始加强培训;不仅仅男兵要培训,女生也被要求参加一个个赤脚医生培训班,战场护理培训班等等……

  一开始,有不少人对共产党的做法有异议,说什么要让学生安心学习,不过上海战役打了三个月,没有啃下上海后,异议就少了很多,连续胜利之后,出现一次"失败"也有一些作用,上上下下冷静了不少,对于中央推行军国民化教育,也不再哗哗了。

  而在空军方面,美国引进的霍克75战斗机虽然还行,不过随着歼-3量产,还有苏俄解禁伊-16出口,谷雨还是把战斗机发展的重点放在歼-3上,这款飞机也许有无数缺点,但本土可以生产,而且容易制造,就打消了一切理由。

  随着各种进口设备的增加,歼-3战斗机的月数量慢慢提升到月产40架以上,虽然发动机产量还没有跟上来,还需要进口一些发动机,但这个飞机产量已经够用了,可以保证空军一直拥有500架战斗机的规模,作为防御空军而言,这就差不多足够了。

  战争对航空业的发展促进很快,加之航空业目前技术相对简单,所以短短几年间,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一个规模相对可观的飞机制造业,可以生产教-3双翼飞机(波-2),运-3双翼飞机,歼-3单翼战斗机。

  年轻的中国设计师们在完成运-3试飞后,对该款飞机进行了改装,设计出中国第一代轰炸机轰-3,虽然是双翼飞机,比较落后,但一旦控制了制空权,轰-3也可以带着一吨炸弹往下丢了。

  虽然这些飞机都不算很先进,但却打下了航空业的基础,目前安东诺夫负责研究双发的歼-4战斗机已经完成图纸绘制,一款与P-38比较类似的双发战斗机已经出现在图纸上。

  歼-4将使用的是R-1820国产版,最大输出动力达到了1200马力,如果改用苏俄进口的发动机,最大输出动力可以达到1300马力以上。

  因没有被要求任何对地攻击任务,又仿效歼-3机体,机身用钢管焊接为骨架,前半身和发动机整流罩用从铝合金蒙皮,后半身用木蒙皮,这款战斗机没有P-38那么重,也没有那么大,最大起飞重量降低到6吨。

  按照估算,这款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600公里/小时,可以爬升到万米高空,加上机体较大,载油较多,航程自然较远,武器系统相当强劲,为一门20mm加农炮和四挺12.7mm机枪,足以应付战争的需要。

  这也就达到了谷雨要求的跑得快,飞得远,爬得高,打得凶、坚固耐用五大要求,所以谷雨要求尽快从纸面变成实际的飞机,毕竟纸面上画的再好,不变成真正的飞机,谁也不相信,而且他估计零式和一式该出来了,毕竟打了两年,鬼子对没有空军技术优势,肯定已经忍无可忍。

  除了安东诺夫在努力以外,年轻的中国设计师们也被要求模仿广东起义空军的教练机史汀生o型巡逻侦查机设计一款国产版本的木制机体教练机教-4,但发动机只能使用波-2的100马力发动机,先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

  眼看着革命事业蓬勃发展,谷雨心情自然很好,除了完成军事上的调整,参加各种会议以外,谷雨还主持了四场学习会,请毛泽东同志做了四场报告,分别汇报了英法美三国和上半年苏俄的考察情况,不仅党内高层悉数参加,党外人士也有不少被邀请列席参加讨论。

  听完之后,大家分成一个个小组,进行讨论,目的很明确,一是让大家知道,世界顶尖强国到了哪一步?不要骄傲,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二就是通过讨论,明确未来的发展之路。

  而在这四场学习会上,谷雨的秘书班子和邀请的专家们,历时两年时间,按照他的意图,编写的《大国崛起》一书,也同样成为了讨论会热议的话题。

  数百名党内外高级干部凑在一起,仔细讨论了一番,结论自然是按照谷书记的路线走下去,要想强大起来,只有成为工业国家,要想成为工业国家,只有勒紧裤腰带,加大投资,各种项目必须上,尽可能提高工业产能,这不仅是战争的需要,也是中国发展的需要。

  中国积贫积弱,人口众多,要想加快发展的速度,只能接受民族资本家和海外华侨投资,这一块的资源一定要用好用足,民族资本家和海外华侨的投资源源不断的涌到国内,对国内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补充作用,十亿人民币的投资,正在迅速进入,大家自然很满意。

  但中国和欧美的差距太大了,老百姓太苦太苦了,欧美贫富差距那么大,经济危机对老百姓尚且伤害那么大,中国这么穷,要是搞资本主义,迅速分化的贫富差距,会迅速毁灭整个国家,绝不能走回头路……

  党必须坚定的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防左又防右,既要利用资本,又要限制资本,只有党为人民服务,把更多的社会财富用于工业化,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才有未来,新民主主义三步走战略是正确的,这是一条适合中国未来的光明大道……

  在工业问题上,学习苏俄,迅速建立工业基础,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长处,结合中国的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在农业问题上,则学习法国,搞横向的专业合作社,加强经济核算,在适合机械化的平原地区,大规模推行机械化,同时加快服务工业的五小工业建设……

  而在对外问题上,先发展好自己,不对外搞东搞西,成为了共识,毛泽东等同志出去一趟,看到了英美的发展现状,看到了欧美的战列舰,终于搞清楚了什么是工业国家,什么是海上强国。

  对输出革命,自然变得更加冷静,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能随便输出革命,中国周边还好说,跑的远了,帝国主义急了眼,一封锁,到时候投入的人力物力就丢水里面去了,咱们穷,这种亏本的活,能不做,还是不做的好,没必要和苏俄同志抢风头,让他们去折腾吧!

  而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同志也问了谷雨一个问题,以我们现在的战斗力,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确实有能力与帝国主义长期周旋,我相信可以把日本人赶到本土,但是如果侵略我们的是美国,铺天盖地几千架飞机空袭,我们怎么办?

  虽然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作为国家领导人,必须考虑到,这决定了未来中国的行动自由空间,如果面对美国没有自保能力,就必须低调,对美帝做出相应的让步!

  对这个问题,谷雨告诉他,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在一连串会议基本结束后,中央五大书记集体听取了两弹项目的工作汇报,这两个项目只有五个人知道,两位候补书记都没有权力知晓。

  不管是原子弹项目,还是导弹项目,正在十分缓慢的推进,目前都遇到了一大堆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难度之大,涉及的人力物力,完全超过了想象。

  一份又一份报告打给谷雨,谷雨则按照承诺,给予最高级别的干部,根据他们的需要,想法设法从欧美进口技术和各种材料,还有各种昂贵的分析仪器和设备。

  这两年,王淦昌领导的原子弹项目组进口了大量光学仪器和一般实验用仪器,还有数以千计的电子测试仪器、测量仪器,但即便如此,还有一些东西,目前没有办法,只能靠他们自己想办法开发过去几年,原子弹项目组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分离金属铀,工业化生产和实验室生产,完全两码事,为了提取铀,必须建立起氟化工工业,生产出高纯度的氢氟酸,还要开发耐腐蚀的各种材料,有的可以购买整体生产设备,有的只能靠自己开发。

  幸运的是,此时欧美对氟化工并不算很重视,相应的设备,还有大批技术资料比较完整的买到手,经过消化吸收后,终于实现了从铀矿石到黄饼,再到UF6的转变。

  而在铀浓缩的问题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共产党花钱获得美国进口的实验室设备诸多资料,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一种气体扩散膜,另外也解决了防腐蚀氟油等多个技术难题,接下来这个项目组准备搭建一个实验性的铀浓缩工厂,不过即便是实验性的,也需要一个很大的电厂。

  实验性的铀浓缩工厂还好办,可以购买一批耐腐蚀的材料,但如果想搞出真正具有战略意义的铀浓缩工厂,必须生产出符合要求的材料,运气不错,此时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不少技术转让,但买来技术,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材料还需要时间。

  而在核反应堆这一边,因为中国现在生产不出重水,而且谷雨也不想让欧美很快知道中国在研究核反应,他的目标很明确,只能搞石墨气冷堆,美国人当初也是这么干的,而且可以用天然铀作为燃料,通过这个东东,可以获取淦239。

  谷雨已经提供了一些神秘资料,比如石墨为慢化剂,二氧化碳为冷却剂,该堆的堆芯大致为圆柱形,外面用镁合金包裹,由很多正六角形棱柱的石墨块堆砌而成。

  在石墨砌体中有许多装有燃料元件的孔道,以便使冷却剂流过将热量带出去,从堆芯出来的热气体,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的水,从而产生蒸汽,这些冷却气体借助循环回路回到堆芯,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被送到汽轮机,带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但是光光一个二氧化铀堆芯到现在都没有解决,需要烧制一种含有二氧化铀的陶瓷,但这种陶瓷如何确保二氧化铀均匀分布,里面还需要加入各种成分调节燃料粉末密度和微结构,而且整个生产过程必须在隔绝氧气下进行,这就涉及到惰性气体等等。

  一个又一个问题,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很多行业中国是空白,只能到处寻找,想办法获取技术转让,得不到的,只能寻找技术人员进行研发。

  而罗科领导的导弹项目组投入更加巨大,需要建设风洞,配套各种化学工厂,另外还要想办法搞来顶尖的陀螺仪,同时还要研究无线导航。

  还要督促和中航发一起研究涡轮增压技术,甚至于火箭外壳都要研究,要想火箭打的远,火箭外壳必须又薄又轻,直径又大,还必须耐高温,光光这种合金就够研究的,合金材料先不说,怎么加工都成问题,还要想办法开发相应的制造技术。

  共产党中国基础工业的巨大不足,问题之多,谷雨也有些疲于应付,他不得不把执行力非常强的周恩来同志拉进去,谷雨负责决策到底干不干,周恩来同志负责执行,寻找相应的技术人员。

  随着两个超级项目组的规模越来越大,投入越来越多,负责财政的陈云同志实在有些吃不消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投入,关键是谁也不知道这两个项目能不能成功,不过谷雨的决心非常大,当了裤子也能干,陈云同志也只能无奈的跟随。

  在今天听取了报告后,五位书记坐在一起,再一次商量起来,目前看来,还要加大投入,压力自然很大,又要打仗,又要搞那么多建设,又要搞这两个项目,这钱哪里来?

  陈云同志负责财政,无比忐忑,也可以说有些保守,“谷雨同志,这两个项目,国外都没有先例,万一,万一失败了,我们付出的人力物力就太大了,我们现在家底太薄了,赌不起呀……”

  谷雨苦笑着摇摇头,“老陈,这两个项目属于科技前沿问题,跟抗生素一样,理论上都决定可行,只要是工程问题,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大,但谁也不敢给出明确的时间表,不过既然希望很大,就必须搞,因为好处太大了!

  只要搞出了这么个东西,站起来的目标不仅可以提前实现,甚至还可以获得远超国力的利益,这样的炸弹丢几颗到日本,日本也只能投降,外蒙更不用说,立刻就可以收复……

  事实上就算搞不出来,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研究确定,现有世界各国的技术都做不到,那我们也放心了,大家都一样,我们也能睡个安心觉;

  但若是知道,别人的技术可以搞出来,我们却搞不出来,那就相当于我们的头上悬着一颗超级炸弹,万一这个别人是日本人,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得知存在这种武器的可能性之后,我们就已经没有选择,必须下大本钱研究,我们必须对五亿中国人民负责……”

  毛泽东同志想了想,“谷雨同志说得没错,必须搞!搞这个,万一成功了,我们不用搞战列舰这些东西,就可以站起来,算是弯道超车,虽然没办法确定时间,但二十年应该差不多吧?”

  “原子弹项目有两条路线,只要反应堆建成,我们就能搞清楚第一条路线是否可行,按照项目组给我的计划表,三年内应该有机会搞出反应堆!

  第二条路线理论上绝对可行,但涉及到数量巨大的电力需求,我们短时间内做不到,必须等到山西多个电厂上马并网发电后,才有可能明确是否可行。按照电厂的建设速度,我们需要八到十年才可以获得第二条路线所需的核材料!

  相比于原子弹项目,反而是火箭项目难度比较大,别的不说,光那个火箭外壳,就够我们摸索好几年的,这个项目想搞出来,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

  “也就是说,第一个项目最快三五年,最迟十来年内就可以有明确的答案,反而是第二个项目我们很难确定成功的时间,要不,第二个项目先停下来?先松一口气!”

  “第二个项目也不能停,第一个项目是炮弹,第二个项目是大炮,没有大炮,炮弹没办法打出去呀!”

  “空军不是可以丢到日本去吗?”

  “我们才多少空军?而且我们也不知道炮弹到底有多重?再说了,老陈,我们要想站起来,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日本,而是美国呀!”

  毛泽东同志想了想说道,“我看第二个项目组,不要那么贪大,可以先尝试搞出一枚射程几十公里的火箭,这样投入也少,也有现实意义!

  我们从陆地上发射火箭,可以威胁日本的军舰,就算打不中,吓一吓也是好的,这样我们前线的部队,就不用太担心日本的舰炮轰炸了!更重要的是,有了成果之后,上下也都放心了,可以搞更大号的火箭!”

  谷雨点点头,“安排项目的时候,我也是这么考虑的,不过我担心国外的技术封锁,让他们先把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清单列出来,能买到,尽量先买到,只是没想到他们这么大手笔,要这么多的投入!”

  陈云苦笑着摇摇头,“老谷,你要是不打上海这一仗,我还有办法,这一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谷雨想了想,笑着说道,“看来要想办法搞些钱,英美两国都可以试一试,当然了,也不能忘了苏俄同志,他们两个五年计划搞成了,现在家底厚的很!”

  “苏俄同志会借吗?”

  “办法总是有的!"谷雨考虑了一会,“同志们,我们把原子弹项目的进展告诉苏俄同志怎么样?我相信斯大林很愿意与我们合作!”

  陈云同志一愣,“和苏俄同志合作,外蒙问题怎么办?”

  “我说得不是现在,而是这一块的研究得到欧美重视以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